一、谈谈中小学的外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夏冬杰[1](2018)在《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因此,学习理应成为教师自觉的生活方式,教师理应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然而,工作强度高、时间长、压力大以及心理上的倦怠是当下教师的生存常态,而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学习的动力问题。教师学习动力问题既是确保教师有效学习、提升教师教育与培训质量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师学习研究领域亟待攻关的理论问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学习动力因素尚未系统梳理,教师学习背后的动力机制尚未揭示,一些深层的原理性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本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和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特征、来源、结构”“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三个问题进行了立体式、全景式的探讨,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本论文正文部分由绪论、第一至六章、结论与展望等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设计,包括选题的背景、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述评、研究设计和研究意义。第一、二章介绍了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动机理论和交往理论,阐述了关于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的基本认识,即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第三至五章从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个体层面包括:理想与信念、需要与意识、观念与认识、兴趣与责任、决心与毅力等;组织层面包括:学校文化、管理制度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层面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第六章在第三至五章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包括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以及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结论与展望部分概括了三个结论,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孙伟臣[2](2019)在《中小学外语教学误区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外语教学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纵观整个外语教学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我国的中小学外语教学还存在很大的误区。根据在外语学习及教学中的体会、结合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状况,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要求学生等量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其实语言学习不可能输入与输出等量,只能是输出大大少于输入。二是语言的词汇学习。主要体现在缺少大量阅读,把注意力集中在少量的精读材料上,对为数有限的课文材料进行详细的语言分析。这种对有限语言材料精耕细作的教学方式,使词汇量出现量小,复现率太低,教学效果不佳。
李应武[3](2007)在《中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问题研究 ——对上海部分地区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指明1986年开始,我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实行“职务聘任”政策,针对中学教师的具体文本是《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形成了一整套的中学教师职务制度。勿庸置疑,该政策的行政意图是给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台阶,刺激教师积极向上,因而教师能否关注、追求“晋升”或晋升的“实际效用”如何是一个核心问题。“晋升”在教师职务制度中指的是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即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岗位履行能力和绩效方面的提高。因此,这里的晋升不同于教师被赋予行政职务或者在行政职务系列中的攀升。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晋升”政策,调动和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履行职责的能力。职务晋升政策出台到现在已近有20年,现在这项政策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政策是否实现了其最初的目的,其功效是否正常发挥?这是笔者开展此项研究的动机。本研究主要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揭示中学教师职务晋升的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教师晋升经验提出改善现有教师职务晋升的建议。本论文第一章首先陈述本研究的动机,即中学教师职务晋升政策在执行中的矛盾等。论文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我国教师职务政策的历史由来,以及目前关于中学教师职务晋升研究的成果,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论述了政策实施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第二章还概述了新加坡以及美国一些州在教师职务晋升方面的制度、做法以及特点等。通过这些文献综述,希望使大家对我国教师职务晋升的背景和历史问题有较多了解,也希望通过对国外教师职务晋升的简述,为完善我国教师职务晋升政策提供一个借鉴的视角。论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现状调查,在简要陈述我国教师职务晋升政策的核心内容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来揭示我国中学教师职务晋升中的问题。调查从动力、评价的标准、晋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职务比例限制、晋升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以及评聘分离的实施情况等六个方面来反映职务晋升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士气等方面的影响。以上六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声誉认可的满足欲望大于对专业素养内涵的追求;名额是决定能否晋升的关键因素;职务比例限制对教师产生了较大消极影响,比例限制也不能促进师资均衡化分布;脱离教育实际的前提性标准阻碍了优秀教师的涌现;评价中的失真削弱了晋升的公正性;评聘分离在与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分离。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中学教师职务晋升政策及其执行,是与教师工作的很多实际不符合的,很多措施并未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同,对教师的激励导向也未能较好地实现政策预期的功能,也就是说,职务晋升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即晋升的功能在教师管理的实际中是“减损”的。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第四章分析了教师职务晋升政策功能减损的原因。本文认为,职务晋升功能减损的主要原因是“现行职务结构设置弱化了激励功能”、“非专业性标准干扰了职务晋升”、“评价主体的权力角色扮演不当”以及“晋升的制度设计重竞争轻合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职务晋升功能减损的原因后,本章还从职务结构、晋升标准、晋升观念以及评价主体等角度,提出完善教师职务晋升的建议:增加职务等级、完善职务晋升的评价标准、构建新的职务晋升考评权力体系等。
张革承,张秋玲[4](2001)在《谈英语教学中的实验性研究──对一项写作教学实验的个案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一项写作教学实验的个案分析,讨论了英语教学实验中有关被试者的挑选,变量的控制和实验设计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该项实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李翠红[5](2010)在《语音教学在中小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起点。攻克不了语音关,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进步。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一些老师在英语教学中片面强调升学率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英语语音能力的培养。本文就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能有所帮助。
王金巴[6](2000)在《教育体制与外语教学》文中指出教育体制是影响外语教学的非语言语境因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项,它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有时很难孤立地去分析其中一项。本文分析了作为国际性语言的英语、国家语言政策等社会政治因素,阐述了我国教育体制的状况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强制性制约,旨在帮助外语教师熟谙社会政治和教育体制状况,并采取与此相适应的创造性教学方法,以便改进当今外语教学。
志英,连斯卡娅[7](1990)在《谈谈中小学的外语教学》文中指出十五年前,一名科学院院士作为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曾主持一次例行论文答辩。当作者得意洋洋地报告自己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成果时,院士机敏地一笑并仿佛自言自语地评论道:"但要懂得,孩子们却不能讲外语!"十五年过去了,但我们孩子的外语水平依然如故——他们既不能说英语,也不会说德语、法语。教
李娜[8](2011)在《中小学教师教学准备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所有行为中最为基本的行为,是教师专业化的最基本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强化教师课程行为不等于弱化教师教学行为,相反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的实施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故教师教学行为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的基本路径。从行为指标体系建构的角度来研究教师行为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而在这之中,以往对教师教学准备行为的研究偏弱。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指标的建构对完整认识教学行为、重塑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当前教师教学准备行为的研究不足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各级政府教育督导进行合理的督学提供技术指标,对学校进行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科学指导,对教师行为的自我校正、自我发展提供理论参照。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师教学准备行为两方面的文献趋势分析和内容分类综述,从中外专着、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三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教学行为的量化调研不足,有效评价教学准备行为的研究微乎其微。鉴于此,综合运用文献、访谈、问卷等研究方法收集资料,运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分析资料。在本指标体系的五个学理基础上(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泛能教学设计理论),收集、整理了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三个代表性的教育强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教师教学指标和专业标准,再结合我国多个省区、学校的教师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初步构建了指标模型。研究内容是结合自编的《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指标评分表》,先后共施测有效数据1050份,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提取各级因子,命名后最终确定为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再依据指标结果编制《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指标权重专家评判表》,把各位专家的评价结果运用两两比较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并作整体归一化处理。最终从理论、数据和现象等层面探索了教学准备行为的具体内容,完成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结语对该指标体系的实施和后续研究提出建议。Ⅱ
胡虹丽[9](2010)在《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领域。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为了全面总结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发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文章前有导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回顾与反思”。本篇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演变历程,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历史描述和特征归纳。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背景以及不同阶段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时期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了较深入地分析,力求探寻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价值取向、目的要求、内容变迁、方法沿革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文章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把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分为“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两大阶段。“现代转型”包括“过渡”“激进”“平和”三个时期。从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处于由传统“经学”教育向现代国文、国语教育转化的孕育和过渡时期,其主要发展趋势为“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这个时期的国文教学在教学宗旨上强调的仍然是“忠君”“尊孔”的圣化作用,但也明确地包含了“实用”思想,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选文的经典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时代要求,并注意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适切性;教学方法虽然基本上还是传统语文教育方法“读、背、讲”的延续,但不乏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和改进之举,并在延续旧法的同时,尝试引进新法。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凝结为强大的“批判传统,抑制文言”的势头,加速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在国语教育阶段,教育目的已由传授“圣贤之道”转向“练习常用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教育内容则由文言独霸变成文言与白话并存,并出现由文言文教学逐步过渡到白话文教学的趋势;在标举科学、民主、自由、个性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方法出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接受到发现、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轨。1927-1949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裂变,进入到“反思传统,规范文言”的平和期。在“学科本体建构”的意识和努力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革命性演变,现代文言诗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包括“起伏”“探索”“融合”三个时期。1949年-1978年,在革命政治话语的统摄之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性解读方式窄化文学价值”和“文学分析范式弱化语言训练”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工具论”长期主导着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科学理性的引领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了“探索期”。一方面,在改变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训练方法的无序性等方面,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由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训练的异化使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僵化的模式。“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深刻的现代性反思中,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被冷落多年的“文化价值”受到重视,文言诗文教学思路由单一走向融合,“文学鉴赏”得到关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篇为“现实观照与剖析”。包括“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和“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两个部分。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坚守”,这是我们从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解读出的一个“关键词”。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文章首先从课程论的视角,沿着社会、个人、学科三个层面展开了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坚守的意义探寻。接着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了当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困境,并追溯了问题的根源,对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异化现象及成因作了较深入的剖析。文章指出,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的南辕北辙,教学内容游移不定,教学方法两极分化,教学评价剑走偏锋,教师发展专业缺失”五个方面的异化现象。下篇为“未来前瞻与建构”。探寻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出路,“如何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文言诗文教学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也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本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思考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继承与创新哪些传统经验;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思考当下台湾、香港的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及评价测试等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教育理念及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实践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文言诗文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起来,文章提出了加强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刘妍妍[10](2010)在《谈谈中小学英语衔接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一、引言小学英语和中学英语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小学英语是中学英语的基础,中学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延续。小学生升入初中一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并且对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简单的句型以及基本语音知识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中学
二、谈谈中小学的外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中小学的外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社会转型与发展赋予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职责 |
(二)教育改革对教师高期望与教师研修实效的反差 |
(三)教师学习形态正逐渐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自觉 |
(四)激发教师学习动力是当前教师教育的关键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学习 |
(二)学习动力 |
(三)动力机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评论与启示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
一、理论基础 |
(一)动机理论 |
(二)交往理论 |
二、基本认识 |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 |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 |
(三)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 |
第二章 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界说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与特征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特征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与结构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结构 |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
(一)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内涵 |
(二)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层次 |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类型 |
第三章 教师学习的自我动力 |
一、理想与信念:教师学习的精神动力 |
(一)崇高理想引领“疯狂学习” |
(二)人生追求和信念激发勤奋钻研 |
二、需要与意识:教师学习的主体动力 |
(一)自我发展需要引发教师学习动力 |
(二)“教”的需要触发教师学习动力 |
(三)工作需要催生教师学习动力 |
(四)规划意识引领教师学习动力 |
(五)反思意识助推教师学习动力 |
三、观念与认识:教师学习的认知动力 |
(一)教学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动力 |
(二)机械的生活消磨了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
(三)理论素养的欠缺不得不逼着去学习 |
四、兴趣与责任:教师学习的情感动力 |
(一)“我就是喜欢数学,喜欢数学教育” |
(二)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专业学习动力的影响 |
(三)“只要有责任感就能教好书,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 |
五、决心与毅力:教师学习的意志动力 |
(一)“确定了一个目标以后,为它尽了全部的努力” |
(二)“凡是跟实验有关的事情,不管多困难,我都乐意去做” |
第四章 教师学习的组织动力 |
一、学校场域中教师学习的文化动力 |
(一)学校良好文化支撑教师学习的动力 |
(二)学校应试文化消磨教师学习的动力 |
二、学校系统中教师学习的制度动力 |
(一)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学历进修的动力 |
(二)职称荣誉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
三、学校场景中教师学习的交往动力 |
(一)同伴互助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
(二)专家引领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
(三)师生交往形成教师学习动力 |
第五章 教师学习的社会动力 |
一、教师学习的社会政治动力 |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及其影响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及其影响 |
(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
(四)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
二、教师学习的社会经济动力 |
(一)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教师学习动力 |
(二)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与教师学习动力 |
三、教师学习的社会文化动力 |
(一)中西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
(二)地域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
(三)城乡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
第六章 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与变化机制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 |
(一)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动力转化机制 |
(二)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交互作用机制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 |
(一)教师学习的制度驱动机制 |
(二)教师学习的交往驱动机制 |
三、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 |
(一)基于高度内化的自在自发动力机制 |
(二)基于深层认同的自觉自为动力机制 |
(三)基于理性判断的社会适应动力机制 |
四、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 |
(一)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组织动力的博弈 |
(二)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
(三)教师学习组织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 |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 |
(三)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 |
二、研究展望 |
(一)充分理解教师学习动力的交互整合形态 |
(二)充分挖掘教师学习动力变化的共性规律 |
(三)充分剖析教师学习动力缺乏的深层机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小学外语教学误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
二、语言的词汇学习 |
(3)中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问题研究 ——对上海部分地区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动机:政策执行中的现实矛盾 |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学教师职务晋升政策及其实施的现状调查 |
一、我国中学教师职务晋升的政策梳理 |
二、教师职务晋升状况的实证调查结果 |
(一) 声誉认可的满足欲望大于对专业素养内涵的追求 |
(二) “名额”是决定能否晋升的关键因素 |
(三) 对“职务比例限制”的调查 |
(四) 一些被认为“脱离实际”前提性标准阻挡了优者晋升 |
(五) 评价中的失真削弱了晋升的公正性 |
(六) 评聘分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第四章 中学教师职务晋升功能减损的原因分析与建议 |
一、晋升功能减损的原因分析 |
(一) 现行职务结构设置弱化了激励功能 |
(二) 非专业性标准干扰了职务晋升 |
(三) 评价主体的权力角色扮演不当 |
(四) 晋升的制度设计重竞争轻合作 |
二、完善职务晋升的建议 |
(一) 在“停滞”增长阶段增设职务等级 |
(二) 完善职务晋升的评价标准 |
(三) 构建新的职务晋升考评权力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职务晋升政策实施办法概述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后记 |
(5)语音教学在中小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语音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2.1 语音教学与听力。 |
2.2 语音教学与阅读能力。 |
2.3 语音教学与写作能力。 |
3. 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 受教育体制的影响。 |
3.2 英语教师素质不高。 |
3.3 学生对语音学习的兴趣不足。 |
4. 加强语音教学的建议 |
4.1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
4.2 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 |
4.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5. 结语 |
(8)中小学教师教学准备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价值 |
(二) 概念界定 |
1. 教学行为 |
2. 教学准备行为 |
3. 指标体系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1. 收集资料的方法 |
2. 分析资料的方法 |
一、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文献的趋势分析 |
1. 教师教学行为文献趋势分析 |
2. 教学准备行为的文献趋势分析 |
(二) 相关观点综述 |
(三) 文献述评 |
二、 指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与参照体系 |
(一) 理论基础 |
1.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对教学准备行为的借鉴意义 |
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对教学准备行为的借鉴意义 |
3.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教学准备行为的借鉴意义 |
4. 泛能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准备行为的借鉴意义 |
(二) 国外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和专业标准分析 |
1. 美国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和专业标准分析 |
2. 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中的教师教学指标框架分析 |
3. 日本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分析 |
三、教师教学准备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评价指标假设模型的构建 |
(二)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指标评分表》的数据分析过程 |
1.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指标评分表(试测第一稿)》的编制与统计 |
2.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指标评分表(试测第二稿)》的因素分析 |
3.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指标评分表(正式施测稿)》的统计分析 |
4.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指标的最终确定 |
(三)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1. 权重计算方法——两两比较 |
2.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一级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
3.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二级评价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
4.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三级评价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
5.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评价指标体系表 |
(四)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评价标准 |
1. 评价标准种类 |
2. 教师教学准备行为采用的评价方法 |
3. 一级、二级评价指标的等级分值 |
结语 |
(一) 研究创新之处 |
(二)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切入点的选择及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五、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
上篇:历史回顾与反思 |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过渡期(1902年-1917年) |
一、清末民初教育的形势 |
二、五四前期语文的进步 |
三、文言诗文教学的改良 |
第二节 批判传统,抑制文言:激进期(1917年-1927年) |
一、激进转型的发生 |
二、激进转型的表现 |
三、激进转型的意义 |
第三节 反思传统,规范文言:平和期(1927年-1949年) |
一、"国文程度低落"引发"复古"争议 |
二、"课程标准演进"凸显传统文化价值 |
三、"学科本体建构"规范文言诗文教学 |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 |
第一节 政治话语,放逐文言:起伏期(1949年-1978年) |
一、政治风云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命运起伏 |
二、政治语境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本性迷失 |
三、政治夹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曲折发展 |
第二节 工具理性,规划文言:探索期(1978年-1997年) |
一、工具论的深化与文言诗文教学的定型 |
二、理性的引领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律性探索 |
三、训练的异化与文言诗文教学模式的僵化 |
第三节 人文复兴,正视文言:融合期(1997年-现在) |
一、文化价值:人文语境下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重估 |
二、文学鉴赏:人文视野下文言诗文教学的思路转向 |
三、主体彰显:人文视域下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更新 |
中篇:现实观照与剖析 |
第三章 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
第一节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推进民族化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走向全人类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第二节 学生的成长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言纯化与心灵净化 |
二、经典阅读与语文素养 |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文学科民族化的建设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文言诗文教学有助于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
第四章 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 |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南辕北辙 |
一、历年教学目的的简要回顾 |
二、现行课标表述的模糊不清 |
三、实际教学运作的理解错位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游移不定 |
一、摇摆不定的选文数量 |
二、莫衷一是的编排序列 |
三、抽象狭隘的选文标准 |
四、虚虚实实的知识内容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两极分化 |
一、传统套路的拘泥不化 |
二、现代手段的哗众取宠 |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剑走偏锋 |
一、文化内涵重道义轻人性 |
二、试题题型重客观轻主观 |
第五节 教师发展的专业缺失 |
一、职前教育——古代汉语教学的失落 |
二、职后发展——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 |
下篇:未来前瞻与建构 |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应然建构 |
第一节 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 |
一、文化本位——汉语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本色 |
二、素养取向——文化本位理念下的目的定位 |
三、文言定篇——文化本位观照下的选文类型 |
第二节 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 |
一、战略转移:提前起步,重心前移 |
二、战略规划:相对独立,整体部署 |
第三节 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一、为何要以"诵读为主" |
二、当下文言诗文诵读教学的偏误 |
三、如何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第四节 树立与"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
一、选文主题关注人性之美 |
二、文本解读融入时代因素 |
三、资源开发接通时代活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谈谈中小学英语衔接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
1. 社会、学校、家长对小学英语学习的认识偏差 |
2. 教学方法的差异 |
3. 环境变化的差异 |
4. 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 |
5. 中小学生因年龄性格等特征造成的心理差异 |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 |
1. 教学内容衔接。 |
2. 教学方法衔接。 |
3. 教学评价衔接。 |
4. 实施分层教学, 搞好教学衔接 |
5. 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 |
四、谈谈中小学的外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D]. 夏冬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2]中小学外语教学误区初探[J]. 孙伟臣. 新课程(中), 2019(02)
- [3]中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问题研究 ——对上海部分地区的实证调查[D]. 李应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4]谈英语教学中的实验性研究──对一项写作教学实验的个案分析[J]. 张革承,张秋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
- [5]语音教学在中小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J]. 李翠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 [6]教育体制与外语教学[J]. 王金巴.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S2)
- [7]谈谈中小学的外语教学[J]. 志英,连斯卡娅. 甘肃教育, 1990(12)
- [8]中小学教师教学准备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D]. 李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9]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 胡虹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10]谈谈中小学英语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 刘妍妍. 今日科苑,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