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江山衢县一带宁国组中的对笔石(论文文献综述)
韩乃仁[1](1996)在《浙江江山古生物地层研究述评》文中指出据215篇有关江山的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成果,简述了浙江江山古生物地层的研究历史.概述了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古生物研究的现状.提出应进一步研究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的细微构造及生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测试地层的物质成分和划分岩相.加强对石炭系、二叠系的研究,以便对江山古生代地层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赵裕亭[2](1977)在《浙江江山衢县一带宁国组中的对笔石》文中研究表明一、对笔石群的特征及时代对比浙江西部地区,是我国笔石主要产区之一,特别是下奥陶统宁国组中的笔石,更是丰富多彩,为国内外笔石研究者所重视。胞管变形的中国笔石科,就是穆恩之同志在这里发现的。在这个地区已经研究和报道的笔石和含笔石地层的文章较多。但是,关于该区的对笔石研究和报道较少。作者1960年和1964年曾分别和梁文平、方晓岚等同志在这一地区采得
穆恩之[3](1980)在《中国笔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一、前言中国笔石的研究是二十年代开始的。已故孙云铸教授是中国研究笔石的第一人,早在1924年他首先描述了山东寒武系的一种笔石。我国笔石的系统研究工作是三十年代开始的,孙云铸教授于1931年发表了《中国含笔石地层》,1933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笔石专着《中国奥陶纪及志留纪笔石》,这也是中国的第一部笔石专着。在这本专着里,描述了甘肃、内蒙古、湖北、江西、江苏等省的笔石。同年,张席裎教授报道了广东连滩笔石页岩的发现。翌年,许杰教授(1934)的笔石专着《长江下游之笔石化
赵裕亭[4](1977)在《浙江江山衢县一带宁国组中的对笔石》文中研究表明一、对笔石群的特征及时代对比浙江西部地区,是我国笔石主要产区之一,特别是下奥陶统宁国组中的笔石,更是丰富多彩,为国内外笔石研究者所重视。胞管变形的中国笔石科,就是穆恩之同志在这里发现的。在这个地区已经研究和报道的笔石和含笔石地层的文章较多。但是,关于该区的对笔石研究和报道较少。作者1960年和1964年曾分别和梁文平、方晓岚等同志在这一地区采得
肖承协,陈洪冶,夏天亮,何群[5](1991)在《江西玉山古城一带早、中奥陶世笔石地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江西玉山北部古城—带奥陶纪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其中,早奥陶世宁国组与中奥陶世胡乐组属于深水笔石页岩相沉积,含笔石丰富,是我国笔石序列完整的剖面之一。陈旭、韩乃仁(1964),陈旭、杨达铨(1988)先后做了笔石带的划分工作。 古城陈家坞(印渚埠组顶部至胡乐组)剖面,厚86m。逐层采集化石114层,获得笔
张元动,陈旭,Dan GOLDMAN,张举,成俊峰,宋妍妍[6](2010)在《华南早-中奥陶世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分布》文中认为根据华南奥陶纪滨岸-内陆棚-外陆棚-斜坡-盆地等6种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统计分析,表明奥陶纪滨岸地带的笔石多样性相对较低,随着海水加深和离岸趋远而逐渐增高,在陆棚边缘-斜坡上部水域达到最高,进入盆地则又有所降低.以笔石带为时间卡尺的分析显示,笔石的多样性演化在不同环境下存在显着差异,在近岸和陆棚环境下,早、中奥陶世的笔石序列是不全的、间断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而在陆棚边缘-斜坡环境下,笔石序列则完全连续分布.综合研究显示,华南奥陶纪笔石多样性呈阶梯状递增的趋势,从早奥陶世至晚奥陶世桑比期存在三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位于早奥陶世弗洛中期、中奥陶世大坪晚期-达瑞威尔初期、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末,这三次高峰与华南的几次海平面上升时期大致对应,表明笔石动物的辐射演化可能与海平面上升事件有密切关联.对Pseudisograptus等4个典型案例开展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华南早、中奥陶世的笔石存在较明显的深度分带现象,多数类群呈与古海岸线或大陆边缘平行的地理分布格局,并受到离岸远近的影响.
许玩宏[7](1990)在《江山的奥陶系——介绍奥陶系几个地层剖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山奥陶系分布广,发育完整。近半来,笔者等在该区作了大量的地层研究工作,首次发现了Dicranograplus sinensis带。利用这些成果,对江山奥陶系的划分对比作了探讨。另外还利用微量元素最优分割法对黄泥岗组和长坞组的界线作了讨论。
祖辅平[8](2012)在《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以来典型盆地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以中国东南部为研究对象,以“三个典型盆地”为工作区,通过野外地质与构造调查、样品的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定量值判识以及室内文献资料整合分析,对金衢盆地、永安盆地及萍乐盆地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岩石物性、层序地层、盆地构成要素、主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有机碳同位素特征等方面;以此为基础,在确定各盆地区沉积构造、沉积中心、岩相变化以及构造环境演化史的前提下,对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区域性盆地形态分布格局及构造环境演化进行了对比研究。金衢盆地是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之一,发育在前中生代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主要山北部浅凹陷带、中央隆起带以及南部深凹陷带三个构造单.元组成:①以地层岩石所蕴含的物质信息为主线,通过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辅以野外地质调查,从垂向深部和横向表层两方面综合考察,研究了该盆地中新生代的地层岩石及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a)金衢盆地内部的不整合、向斜等构造现象反映了盆地的动态形成,盆地接受沉积的同时伴随着横向拉张;双峰式火山岩体现为流纹岩与玄武岩的SiO2含量差异超过18%,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展示出玄武岩无铕亏损和流纹岩铕亏损明显,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出玄武岩和流纹岩的Nb、Ta均为槽,Zr、K较富集,Ti较贫化,据此判断研究样品为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b)早白垩世晚期,盆地局段地层中夹有橄榄玄武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板内快速拉张环境的碱性玄武岩,盆地西端的广丰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红层中的玄武岩特征基本一致。②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该盆地的构造事件、深部构造、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边界构造和沉积问断等进行了研究。盆地经历了早期陆内挤压(NW-SE)、早白垩世晚期伸展拉张(NW-SE)、晚白垩世拗陷、白垩世末萎缩以及后期改造几个演化阶段。研究认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早期褶皱隆升的前中生代地层的剥蚀以及晚期拉张背景的山体风化剥蚀,证实了金衢盆地经历过由挤压向拉张机制转换所致抬升剥蚀事件,这些事件对断陷箕状盆地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主要在衢州附近,而在不同的古岩相期又有一定位移的迁移。研究表明,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钱家、水亭、杨塘和蒋塘4个构造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③进一步综合分析后发现,中新生代金衢盆地的地层岩性特征是其构造环境演化的物质记录,总体呈现“北断南超”,反映了拉张背景下的盆地迁移;根据重力资料及部分钻孔推断的基底形态,按照汤姆逊提出的三角形计算方法估算,金衢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的拉张量大约为2100m,沉降量约为5100m。④鉴于金衢盆地是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复杂陆相盆地的一个典型代表,盆地所处构造环境具有横向和纵向应力场相叠合的多阶段复杂演化特征,故这些认识有助于供同类陆相盆地研究时参考。萍乐盆地沿萍乡至乐平一带出露的晚古生代至早三叠纪地层是原地系统;附近的“板溪群”,既包含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也可能含中生代构造混杂岩的成分,属于外来系统。综合前人研究表明:①萍乐坳陷海相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包括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泥岩和煤,具有有机质丰度高、分布面积广、成熟度适中、油气显示较好的特点;②坳陷具有中白垩统-古近系红色岩系和元古界-三叠系推覆岩系两套区域性盖层;③坳陷内中西部以找气为主,东部以找油为主,勘探有利区为余干区和萍乡区;④具有在推覆体之下寻找油气藏的潜力。永安盆地发育在前泥盆纪基底之上,位于华夏古陆南缘,沿NE向新元古代政和-大埔断裂带展布,是在其基础上由早寒武世永安-龙岩海湾经伸展作用而成的一个沉积断陷盆地。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辅之以野外调查,研究了永安盆地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①对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地层格架及柱状剖面的分析表明,伴随海平面的升降,海相沉积序列具有旋回性,不同沉积相在盆地东、中、西区段分布不均,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大致位于龙岩和梅县地区;②对横贯盆区的地质剖面及盆内辅助剖面的研究表明,中新生代,盆内以断块作用为主,改造了晚古生代地层,代之以断褶复合地层;③有机碳质层为盆地的海陆变迁作了时域界定,并且其赋存部位和形态也在空间上表征了盆地构造演化的力学机制。通过分析构造事件、古地理及物源区、深部构造、边界构造等盆地要素,研究了盆地的沉积构造环境演化及其应力机制,结果表明:①盆地具有隆起-伸展构造发育的特点,主要经历了华力西期海陆交互相巨厚沉积阶段,印支期稳定的准地台向活动大陆边缘转变阶段并伴随挤压隆升,以及印支期后中新生代由挤压向拉张机制转换的构造改造阶段。②晚古生代,海进海退的快慢受控于不同时期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由此产生的沿岸隆起区的剥蚀以及拉张背景的山体风化剥蚀为盆地提供了物源,存在北、南两个物源区。以海侵与海退为标志,晚古生代的古地理环境及各时段沉积相的展布和变化各具特色,沉积相相带分布处于重复变化之中,演化序列比较清晰;海退时期,沿NE-SW方向展布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海相-海相,缺少边缘相,海侵时期的盆地沉积环境分为潮坪泻湖、台地边缘浅滩、台地前缘斜坡及陆棚边缘盆地几个沉积相带;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为火山活动背景下的山前及河湖相沉积环境。另外,盆内不同时代含碳层位样品δ13Corg值的变化及其与邻区样品δ13Corg值的对比研究佐证了盆地本身乃至整个中国东南部沉积环境在不同地质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区段沉积相变化的异同特征;永安盆地晚古生代沉积物有机碳δ13Corg值区主要为(-15~-25‰),与同时期金衢盆地北缘沉积物有机碳δ13Corg值区间(-20~30‰)较为相似,盆地有机碳TOC与同时期萍乐盆地TOC也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表明,永安盆地成盆时期的沉积环境在区域范围内与其它盆地具有相同之处,即海陆过渡环境;同时,又有定的区别,ZM(浙闽沿海)地区含碳层位多为中新生代,分析认为,在晚古生代永安盆地成盆地成盆期,ZM地区为一隆起区,该隆起区和武夷山隆起区共同构成了永安盆地的主要物源区。这一认识与区域古流向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对该盆区的认识为中国东南部盆地的薄弱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参考信息。鉴于几前述“三个典型盆地”研究内容,可知中国东南部前泥盆纪基底之上发育的晚泥盆世-早中三叠世稳定的海相沉积序列以印支事件为标志经构造改造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序列复式叠合。为了恢复各阶段海相沉积地层对应的盆地面貌,揭示沉积作用在时空演化上的差异变化特征,以期在中国东南部海相油气勘探的理论和技术层面寻求新思路,通过建立由30个代表性柱状图组成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形成9个时期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地层年代从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涉及区域包括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以及福建省),从地层对比所展示的规律性特征、烃源岩发育的环境及空间分布规律、主要盆地的基本特征与残余露头的分布规律、早古生代以来构造环境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受江绍、赣江和政和-大埔三大断裂带的控制,中国东南部形成了包括江南盆地区、华南(武夷-南岭)盆地区、东南沿海盆地区、武夷山古隆起、江绍拗陷带、永梅拗陷带在内的盆-隆-拗构造格局;②单位地层具(?)区域连续性,岩石地层厚度大对应区段水体深,生物化含量多对应水体稳定性好,反之则水体浅且活动性强;③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对于研究中国东南部油气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龙潭组(或童子岩组,或茅口组)是最有利的烃源岩层位。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和创新认识。包括如下方面:①首次完成晚泥盆世古近纪残余地层露头分布图编制;②建立了晚古生代以来一个古隆起、四个盆地区的构造格局;③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对于研究区沉积构造环境的变迁具有标志作用;④龙潭组是最有利的烃源岩层位,次为坂头组;⑤利用层序地层中的生物刘比,反映了区域性沉积特征变化,建立了研究区各剖面岩石地层单位之问的时代对比关系;⑥通过对野外盆区主干剖面、辅助剖面的特征描述,并结合前人成果的综合分析,根据露头层序地层学方法,并结合生物地层、层序的碳同位素特征等,较为清晰地把盆区古环境的变迁与区域性古环境及构造环境有机结合起来;⑦详细阐述了中国东南部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层序地层特征。⑧金衢盆地是中国东南部典型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之一,水安盆地则是中国东南部兼具晚古生代海相特征和中新生代陆相特征的典型复合盆地之一,两者在演化过程中所受内驱力和所经历的机制转换具有相似性,即中新生代古亚洲动力学体制向古太平洋体制的转换,晚白垩世之初的由挤压向拉张的机制转换,以及垂向地幔物质的上涌,由此首次提出了能量源团分形设想,即盆地的轮廓是横向与垂向分布不均匀的点能量源团组成的能量源团面传播推进叠合的外在表现;该设想不仅为研究盆地构造环境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对地震灾害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肖承协,薛春汀,黄学涔[9](1975)在《江西崇义早奥陶世笔石地层》文中提出 一、前言 1964年,我们在江西西南部的崇义县过埠公社牛皮湾—牛皮垄测制了下奥陶统剖面(图1)。系统地采集了化石(图版Ⅰ)。该地的下奥陶统可分为印渚埠组和宁国组。宁国组中笔石丰富,可划分为九个带(其中包括Tetragraptus fruticosus带和Oncograptus带)。它们与皖南、浙江、江西东北部宁国
刘浩,曾庆銮,邓新,金鑫镖,徐大良,张维峰,彭练红[10](2020)在《扬子北缘钟祥地区奥陶系弗洛阶笔石动物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北钟祥下奥陶统弗洛阶岩性以灰黑色页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灰岩透镜体,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通过系统的化石采集和鉴定,于钟祥温峡口剖面识别出笔石7属31种,大体上为扬子地台区的常见属种。自下而上分为Didymograptellus bifidus带、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和Azygograptus suecicus带。该序列与宜昌、南漳地区一致,但在笔石动物群组成面貌上差异较大,可能与钟祥地区在早奥陶世位于扬子台地边缘,富集的营养物质和低氧的环境更利于笔石动物群的繁盛和笔石化石的保存有关。
二、浙江江山衢县一带宁国组中的对笔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江山衢县一带宁国组中的对笔石(论文提纲范文)
(6)华南早-中奥陶世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奥陶纪主要古环境的划分 |
1.1 近岸砂砾质沉积相带 (禄劝-武定-昆明) |
1.2 近岸砂泥质沉积相带 (广元-宁强-南江-长宁) |
1.3 内陆棚泥质夹碳酸盐沉积相带 (桐梓-遵义-城口) |
1.4 外陆棚碳酸盐夹泥质沉积相带 (宜昌-远安-南漳-京山) |
1.5 陆棚边缘上斜坡泥质夹碳酸盐沉积相带 (黔南-湘中-浙赣三山地区) |
1.6 下斜坡-盆地泥质沉积相带 (永新-崇义-台山) |
2 华南奥陶纪近岸-远岸环境的笔石多样性分布 |
2.1 笔石多样性的统计原则 |
2.2 笔石动物多样性的近岸-远岸分布 |
3 华南奥陶纪部分笔石类群的地理分布 |
3.1 Pseudisograptus |
3.2 Isograptus和Parisograptus |
3.3 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 |
3.4 Corymbograptus turgidus及其相关笔石种 |
4 结论 |
(8)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以来典型盆地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选题背景 |
0.2 研究的问题 |
0.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0.4 工作思路、创新点及主要工作量 |
第1章 理论基础与区域地质概况 |
1.1 国内外沉积盆地研究现状 |
1.1.1 盆地的地球动力学分类 |
1.1.2 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研究现状 |
1.1.3 研究沉积盆地的意义 |
1.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2章 金衢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岩石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判识 |
2.1 研究基础 |
2.2 地质背景 |
2.3 中新生代地层特征 |
2 3.1 基本特征 |
2.3.2 金衢盆地内部地层 |
2.3.3 内部地层与边缘地层接触关系 |
2.3.4 构造指示意义 |
2.4 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
2.4.1 火山-岩浆活动基本特征 |
2.4.2 早白垩世早期双峰式火山岩 |
2.4.3 构造指示意义 |
2.5 早白垩世晚期以来强烈拉张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
2.5.1 岩石地球化学判别分析 |
2.5.2 构造环境判别 |
2.6 小结 |
第3章 金衢盆地的原型及其含油气前景 |
3.1 研究基础 |
3.2 金衢盆地原型分析 |
3.2.1 盆地区域地层序列 |
3.2.2 构造事件 |
3.2.3 深部构造 |
3.2.4 蚀源区 |
3.2.5 边界构造 |
3.3 沉积与沉降史分析 |
3.3.1 地层接触形态 |
3.3.2 沉积速率 |
3.3.3 沉积(降)间断 |
3.3.4 沉降中心及其迁移 |
3.4 金衢白垩纪盆地的伸展断陷及其拉张量估算 |
3.4.1 盆地拉张量估算 |
3.4.2 拉张量估算原则和方法 |
3.4.3 金衢盆地基底形态及伸展量估算 |
3.4.4 沉积物厚度及沉降量 |
3.4.5 金衢盆地伸展成因分析 |
3.5 金衢盆地的构造环境与油气关系 |
3.6 小结 |
第4章 萍乐盆地(坳陷)的地层系统及其含油气性 |
4.1 地质概况 |
4.2 萍乐坳陷地层系统 |
4.3 萍乐坳陷构造样式 |
4.4 萍乐坳陷沉积环境变迁 |
4.5 萍乐坳陷含油气性 |
4.5.1 含油气系统特征 |
4.5.2 油气显示层位 |
4.6 小结 |
第5章 永安盆地晚古生代-中新生代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 |
5.1 地质背景 |
5.2 地层序列 |
5.2.1 柱状剖面 |
5.2.2 主干横剖面 |
5.2.3 辅助剖面 |
5.3 盆地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 |
5.3.1 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性 |
5.3.1.1 构造事件 |
5.3.1.2 古地理及物源区 |
5.3.1.3 晚古生代沉积相分类及其特征 |
5.3.1.4 中新生代沉积相分类及其特征 |
5.3.1.5 晚古生代与中新生代沉积相对比分析 |
5.3.2 盆地构造环境演化机制 |
5.3.3 盆地地层特征与构造演化特征的关系 |
5.3.4 盆地构造环境演化对成矿机制的影响 |
5.3.5 推覆断裂构造与构造环境演化 |
5.3.6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永安盆地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与邻区古环境意义对比 |
6.1 研究基础 |
6.2 地质背景 |
6.3 永安盆地及其邻区碳同位素(C~(13)ORG)对比研究 |
6.3.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6.3.2 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
6.4 小结 |
第7章 中国东南部区域地层特征对比及区域构造环境演化 |
7.1 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分省地层特征 |
7.1.1 浙江省晚古生代以来(D3-T2-E)地层描述 |
7.1.1.1 上泥盆统(D_3) |
7.1.1.2 石炭系 |
7.1.1.3 二叠系 |
7.1.1.4 三叠系 |
7.1.1.5 侏罗系 |
7.1.1.6 白垩系 |
7.1.1.7 第三系 |
7.1.2 江西省晚古生代以来(D3-T2-E)地层描述 |
7.1.2.1 上泥盆统(D_3) |
7.1.2.2 石炭系 |
7.1.2.3 二叠系 |
7.1.2.4 三叠系 |
7.1.2.5 侏罗系 |
7.1.2.6 白垩系 |
7.1.2.7 第三系 |
7.1.3 福建省晚古生代以来(D3-T2-E)地层描述 |
7.1.3.1 上泥盆统(D_3) |
7.1.3.2 石炭系 |
7.1.3.3 二叠系 |
7.1.3.4 三叠系 |
7.1.3.5 侏罗系 |
7.1.3.6 白垩系 |
7.1.3.7 第三系 |
7.2 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区域地层对比及其研究意义 |
7.2.1 研究基础 |
7.2.2 地质背景 |
7.2.3 区域地层特征对比研究 |
7.2.3.1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对比 |
7.2.3.2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残余盆地特征 |
7.2.4 沉积构造演化史与油气关系 |
7.3 三个典型盆地含油气性对比 |
7.3.1 地层发育特征 |
7.3.2 沉积环境和相 |
7.3.3 生、储、盖条件 |
7.3.4 油气显示情况及勘探潜力 |
7.4 金衢盆地和永安盆地演化之能量分形机制设想 |
7.4.1 研究基础 |
7.4.2 盆地演化模式 |
7.4.2.1 金衢盆地演化模式 |
7.4.2.2 永安盆地演化模式 |
7.4.3 能量分形设想 |
7.4.3.1 分形机制设想 |
7.4.3.2 分形机制与盆地的关系 |
7.4.3.3 分形机制与地震的关系 |
7.5 小结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与本研究有关的论文目录 |
论文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主要参考的内部地质报告 |
附录 |
(10)扬子北缘钟祥地区奥陶系弗洛阶笔石动物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剖面位置及地层序列 |
3 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 |
3.1 Didymograptellus bifidus带 |
3.2 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 |
3.3 Azygograptus suecicus带 |
4 钟祥笔石序列与宜昌、南漳地区的对比 |
5 结论 |
四、浙江江山衢县一带宁国组中的对笔石(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江山古生物地层研究述评[J]. 韩乃仁.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6(03)
- [2]浙江江山衢县一带宁国组中的对笔石[J]. 赵裕亭.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1977(00)
- [3]中国笔石的研究[J]. 穆恩之. 古生物学报, 1980(02)
- [4]浙江江山衢县一带宁国组中的对笔石[A]. 赵裕亭.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三辑), 1977
- [5]江西玉山古城一带早、中奥陶世笔石地层[J]. 肖承协,陈洪冶,夏天亮,何群. 地层学杂志, 1991(02)
- [6]华南早-中奥陶世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分布[J]. 张元动,陈旭,Dan GOLDMAN,张举,成俊峰,宋妍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9)
- [7]江山的奥陶系——介绍奥陶系几个地层剖面[J]. 许玩宏.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4)
- [8]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以来典型盆地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D]. 祖辅平. 南京大学, 2012(04)
- [9]江西崇义早奥陶世笔石地层[J]. 肖承协,薛春汀,黄学涔. 地质学报, 1975(02)
- [10]扬子北缘钟祥地区奥陶系弗洛阶笔石动物群研究[J]. 刘浩,曾庆銮,邓新,金鑫镖,徐大良,张维峰,彭练红. 古生物学报,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