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论文文献综述)
傅家谟,刘德汉[1](1983)在《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文中提出 成煤物质被埋藏以后.在其煤化作用过程中可生成大量气体烃(即煤成气)与少量液体烃(即煤成油)。按照B.Л.科兹洛夫计算值一吨煤产生的甲烷量,褐煤阶段为68M3,到焦煤达270M3,到无烟煤可超过400M3。1.煤价与煤成气
韩凤彬[2](2012)在《新疆乌恰乌拉根铅锌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新疆乌恰县乌拉根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喀什凹陷中新生界中,以铅锌矿化与油气等有机质共生为其独特之处。多年来不少单位和学者对乌拉根铅锌矿及邻区地区进行了大量科研以及找矿评价工作,证实了乌拉根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超大型的远景规模,但是对乌拉根铅锌矿的成因尚存在较大争议,这直接影响着下一步区域矿产勘查工作的部署。本文作者在大量阅读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铅锌矿成矿、有机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运用同位素示踪、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以及综合对比等多种方法和手段,阐述了乌拉根铅锌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性质,论证了油气等有机质与铅锌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初步推测了乌拉根铅锌矿的成矿时代等,从而建立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的成因模式,并探讨了区域油气还原作用与铅锌铜铀等多金属成矿之间的联系,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受中新生代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及其汇聚作用导致的西南天山和西昆仑山隆升、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右旋走滑运动的影响,晚白垩世喀什凹陷沉积了砂岩、砾岩夹泥岩的辫状河-滨海相等陆相碎屑岩沉积,构成了区域铅锌容矿层的主体。(2)乌拉根铅锌矿矿石的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δ34S值为-27.9~+15‰,重硫与轻硫同时富集,指示了矿石中硫的来源除来自海相硫酸盐的还原以外,亦有地层硫的加入:矿石206Pb/204Pb值为17.771~18.721,207Pb/204Pb值为15.402~15.748,208Pb/204Pb值为37.92~39.103。在铅增长曲线图中,显示出铅同位素集中于造山带铅演化线附近,推测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区域古老地层。(3)在乌拉根及其相邻矿区,发现了大量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油气残留物及其油气还原作用迹象,在矿石中发现了大量油气包裹体。由油气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乌拉根铅锌矿的成矿温度在78-369℃之间,集中于100~220℃之间。均一温度研究表明,乌拉根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并不是单一的盆地低温流体,可能为经历了多次热活动改造的混合流体。由天青石、重晶石得出的成矿流体盐度多数在8 wt% NaCl以下,反映出整体上乌拉根成矿流体低温、低盐度的特征,且成矿流体的盐度具有早期较低、晚期变高的趋势。(4)矿石和有油气活动残留岩石样品的有机碳含量为0.02-12.43%,相对含量均较高。无矿化、无油气活动影响的原生岩石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介于0.02~0.1%之间。矿石和有油气活动残留岩石的全硫(∑S)平均含量为3.56%,含量均较高,有机碳和全硫(∑S)的含量与铅锌矿化强度呈正相关,表明伴随着铅锌成矿岩层内物理化学环境发生了从原生氧化态向还原态的转变,油气是铅锌成矿的还原剂。矿石、矿化和油气还原的灰白色、灰黑色砂岩样品的Fe2+/Fe3+值接近于1,指示经历油气活动后岩层由原生氧化态变为趋于中性或还原态。(5)乌拉根矿区的油气残留物中有机质氯仿沥青“A”为0.004~0.025(wt%),总烃平均为46.22%,“非烃+沥青质”平均为53.77%,饱和烃/芳香烃平均为9.59,有机质以海相藻类为主。矿区样品Pr/Ph为0.41-1.84,说明有机质处在还原环境;OEP为0.75-1.07,显示了有机质的高成熟;CPI为1.031.30,指示热演化程度较高。(6)通过对油气还原砂岩、含矿砂岩和非含矿原生砂岩内的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初步推测乌拉根铅锌矿成矿时代为始新世-渐新世早期(49.5-35.2Ma)。(7)分析了乌拉根铅锌矿与金顶铅锌矿成矿特征和成矿作用的相似性,结合乌拉根邻区巴什布拉克铀矿的油气还原成矿作用显示,提出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作用的成因模式,认为是富含Pb、Zn等成矿物质的盆地流体,流经原生氧化态、渗透性良好的砂砾岩时,由于油气的还原作用,铅锌等成矿物质在还原过程中发生沉淀作用,进而富集成矿。
傅家谟,彭平安,林清,刘德汉,贾蓉芳,施继锡,卢家烂[3](1990)在《层控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对层控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矿源层类型、石油沥青演化、有机矿床成因及成矿温度、成矿流体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的发展演化 以及层控矿床与古油藏的共生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刘光昭,尹华锋,刘玉峰,付益平[4](2008)在《湖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钒矿床》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南方早寒武世黑色岩系中,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金属和石煤及非金属矿产.其中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的钒矿床资源潜力巨大.文中以湖南为例,探讨该类钒矿床地质特征及相关成矿问题.矿床产于下寒武统底部富含有机质的碳、硅、磷质黑色岩系中.矿层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形态简单,产状稳定,埋藏浅,分布广,储量大.成矿作用从热水沉积期开始至正常沉积期结束.热水沉积与正常沉积交替期为钒的成矿高峰期.矿床具热水沉积与微生物成矿双重特征,成因则归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沉积矿床范畴.
卢家烂,庄汉平[5](1996)在《有机质在金银低温成矿作用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实验内容包括Au、Ag元素在低熟高硫原油及其共存的水溶液中的分配特征,水-油-岩(矿)反应体系中Au、Ag活化和迁移的能力,以及在共同源岩和温度,压力共同作用的压力机系统中,石油生成和初次运移过程对Au的富集能力等。结果证明,在一定的成熟度范围内R0<0.900%)原油可能成为Au、Ag运移和富集的重要载体以及成矿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远荣,贾国相,戴塔根[6](2002)在《论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和勘查》文中研究指明有机质与金属成矿是一个处于初级研究阶段的地球化学领域。本文对其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指出了有机质在金属成矿中的主要作用以及有机烃气测量在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初步应用成果。认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可促进成矿作用、成矿过程、成矿规律、气体运移规律和成矿预测的全面认识,对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固体地球化学与气体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与矿床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和相互渗透将起重要的纽带作用。
夏学惠[7](1994)在《河北高板河铅锌硫铁矿矿床黄铁矿生物组构与微生物成矿初探》文中指出高板河铅锌硫铁矿矿床是华北地台北缘成矿带内大型矿床之一。作者在研究该矿床时发现大量黄铁矿生物组构,并以菌藻类矿化组构为主。该文通过黄铁矿生物组构及含矿建造内有机碳、硫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特征的研究,探讨生物组构与微生物成矿的关系。研究认为,微生物在成矿过程中起了聚铁造硫作用,成矿与硫酸盐被还原后产生的H_2S的交代作用有关,矿床属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游先军[8](2010)在《湘西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镍钼钒矿研究》文中提出湘西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Ni、Mo、V矿床,80年代中晚期开始断续开发利用,90年代末达到高潮。然而研究工作相对滞后,虽然有不少学者、专家教授从多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探讨,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区内Ni、Mo、V矿床的研究亟待加强,特别是对钒矿研究更显薄弱。选题研究湘西下寒武统中的镍钼钒矿床,是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自2005年9月1日实施本区深部找矿勘查工程以来所取得的勘查成果,着眼于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黑色岩系的主要岩石类型、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元素的富集组合与成矿作用、矿床成因以及矿床开发利用前景等多方面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本次研究工作以岩石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前人对华南及本区黑色岩系的研究成果为依托;以区内深部找矿和矿业开发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已知勘查区和矿业开发区野外考察、采样检测、室内综合研究等手段,查明区内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镍钼钒矿及其围岩的区域地质背景、成岩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探讨矿床控矿因素、成矿规律、成矿热动力条件以及矿床的成因模式等,并简单研究了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选冶技术性能和开发利用前景。湘西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是我国南方黑色岩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扬子陆块由拉张向热沉降转换,以及早寒武世早期—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形成了一套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和斜坡沉积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相应的矿床与华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层状矿床可以类比。区内花垣—慈利深大断裂是区内重要控岩控矿构造,与区内地层分布、矿床形成关系极为密切。含矿岩系(黑色岩系),不是以炭质页岩为主,而是一套碳酸盐岩、硅质岩、磷块岩、碎屑岩组合。含钒岩系主要为炭质磷质硅质岩、炭质硅质白云岩、硅质磷块岩、硅质粘土岩等;含镍、钼岩系主要为硅化—碳酸盐化磷质粉砂岩、炭质磷质粉砂岩、硅化碳酸盐化磷块岩、硅质磷块岩、重晶石化砂砾屑磷块岩、炭质白云岩等。岩(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镍钼矿床和钒矿床形成环境和成矿作用(包括成矿物质来源)均有较大差别。根据矿床中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散元素、贵金属元素等含量变化、组合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等认为:钒矿层形成于正常浅海陆缘海盆地环境,成矿作用主要为生物化学成矿作用,成矿物质来源为多源;镍、钼矿形成于较特殊的陆缘深海槽环境,成矿作用以海相热水成矿作用为主,海底火山喷流作用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矿质。含Ni、Mo、V黑色岩系中,伴生元素具有明显特定的组合。V、P、C, Yb、Ba含量均很高,是本区域主要异常元素。钒矿层中伴生元素很低,不具备综合利用价值。镍钼矿层中伴生元素组合较为复杂,伴生V、Cu、Zn,富含Pt、Pd、Os,分散元素Se、Cd具明显异常含量。主量元素在含矿黑色岩系中除CaO略高外,与大陆沉积壳层组份平均含量基本一致。元素含量变化具有如下规律性:Yb在地层和矿体中含量均很高,是地壳元素丰度的数十万倍;Ba的含量在地层和钒矿体中比镍钼矿体高出数十倍;钒矿体中Ni、Mo含量低,且不含其它伴生元素(Ba, Yb除外);镍钼矿体中富含贵金属元素,Mo与贵金属(Pt、Pd、Os)具明显正相关,Ni与贵金属无相关性。Ni、Mo、V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镍钼钒赋存规律明显。钒主要以离子吸附态、类质同象等赋存于粘土矿物中,在炭和有机质中含量极少,在黄铁矿、辉钼矿中含钒,但以何种形式存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很难确定区内有含钒的独立矿物。镍的独立矿物较多,主要是硫化物和硫砷化物,钼的独立矿物主要是辉钼矿。本次研究认为:Ni、Mo应有相当部分不是以独立矿物存在,仅是笼统的解释为“硫炭钼矿”比较勉强。钼的唯一独立矿物辉钼矿,在镜下观察为典型次生(后生)矿物,是在成岩之后形成的;大量的含镍主要矿物针镍矿也是典型的次生矿物,是由含镍黄铁矿分解而成。研究区镍钼钒矿体属顺层整合矿体。钒矿层与镍钼矿层顺层整合产出,矿区Ni、Mo矿床和V矿床,剖面上可以对比,具沉积型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作用以生物化学沉积作用为主,成矿物质来源具多源型。海底喷流和海相热水作用,为区内镍钼钒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致使区内Ni、Mo矿床的形成表现出两套成矿系统和多种成矿作用特征。无论是湘西、贵州遵义,还是浙西—开化—诸暨,凡是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镍钼矿床(含贵金属矿化)的地区,其下伏地层必然是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类。一旦该层位岩性沿走向相变为热水沉积的上震旦统留茶坡组硅岩,其上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沉积型钒矿层,而镍钼矿富集层位则消失。镍钼钒矿床的开发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本类型矿床勘探难度小、开采技术条件简单、选冶加工技术成熟,能够满足“绿色矿山”建设、生产的各项要求,具有良好可开发利用前景。
毛玲玲,朱正杰,双燕,向宇[9](2015)在《黑色岩系型矿床与页岩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黑色岩系,作为众多多金属矿床的矿源层,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科研价值而广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中国南方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广泛产出大中型金属型矿床,如Ni-Mo矿、V矿及PGE矿。但同时作为能源矿产的页岩气在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也广泛成藏,因此有必要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综述前人已经发表的黑色岩系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揭示金属成矿与页岩气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探讨黑色岩系型金属成矿与页岩气成藏的沉积古环境,对指导金属矿床与页岩气藏资源协同勘探及综合预测及开发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韩凤彬,陈正乐,陈柏林,李细根,刘增仁[10](2012)在《新疆喀什凹陷巴什布拉克铀矿流体包裹体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巴什布拉克铀矿床位于新疆喀什凹陷北西部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岩中。野外调查发现,伴随铀矿化发育大量地沥青、油气残留物。本文对采自巴什布拉克铀矿床的地沥青含矿砂岩矿石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测试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以及成矿物理化学背景,追索有机质的来源,进而探讨矿床成因。镜下观测发现,含矿砂岩中含有大量的油气包裹体,其中以液烃包裹体为主,含有少量气液烃包裹体和含烃盐水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71193℃,盐度为0.7123.05(wt%NaCl),整体上属于低温低盐度的成矿流体。同时求得巴什布拉克铀矿成矿压力为77.90211.75(105Pa),成矿深度在0.260.71 km。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矿区有机质的氯仿沥青"A"变化不大,为0.0019%0.0026%,有机质来源以海相藻类为主。样品的OEP(奇偶优势指数)为0.720.84,平均为0.78,显示了有机质高成熟的特征;CPI(碳优势指数)为1.161.35,平均为1.25,指示热演化程度较高;Pr/Ph(姥鲛烷/植烷)为0.771.01,平均为0.89,说明有机质处在还原环境中。结合野外地质特征,认为巴什布拉克铀矿床为油气还原成因,沿断裂和岩石孔隙上升的油气的还原作用是铀成矿的主要因素。
二、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机质演化与煤成烃类 |
1. 煤阶与煤成气 |
2. 煤阶与煤成油 |
3. 煤成烃类的演化阶段及影响演化的因素 |
二、有机质演化与层控矿床 |
1. 改造作用与油气演化 |
2. 矿源层与生油岩 |
3. 热变沥青与沉积改造矿床 |
1)固体沥青的成因分类 |
2)沥青的元素组成特征 |
3)后生沥青热演化与沉积改造矿床 |
4. 与油气共生之矿床实例 |
1)四川金口河水晶矿 |
2)铜一凤汞矿带 |
(2)新疆乌恰乌拉根铅锌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简史与存在问题 |
1.2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和方法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乌拉根铅锌矿床的独特之处:与油气有关 |
2.2 造山与沉积:区域成矿背景综述 |
2.3 铅锌矿床研究综述 |
2.4 与油气有关金属矿床的研究综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地质概况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区域油气特征 |
3.5 区域矿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区地层 |
4.2 含矿沉积岩物理特征 |
4.3 含矿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 |
4.4 矿区构造 |
4.5 岩浆岩特征 |
4.6 矿体特征 |
4.7 矿石特征 |
4.8 矿床油气特征 |
4.9 围岩蚀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2 成矿流体特征 |
5.3 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5.4 成矿时代研究: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与区域金属矿床有机地球化学对比 |
6.1 区域铀矿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巴什布拉克铀矿为例 |
6.2 乌恰中新生代盆地大规模油气还原成矿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油气还原成矿作用分析:油气与矿床形成的关系 |
7.1 乌拉根铅锌矿床成因评述 |
7.2 来自砂岩型铀矿和砂(页)岩型铜矿的启示 |
7.3 与云南金顶铅锌矿的对比 |
7.4 油气作为铅锌运移的载体和还原剂 |
7.5 矿床形成过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湖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钒矿床(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 |
2.1 含矿岩系岩性序列及岩石组合 |
2.2 矿层形态产状 |
2.3 矿石特征 |
2.3.1 矿石物质成分 |
2.3.2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
2.4 钒的赋存状态 |
2.5 钒的价态分析 |
3 矿床成因 |
3.1 同生沉积成矿作用 |
3.2 生物地球化学成矿标志 |
3.3 热水沉积特征 |
4 找矿方向及标志 |
(6)论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和勘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1 20世纪30~60年代,有机质与金属元素富集关系研究初始阶段 |
1.2 20世纪70~80年代初,有机质与层控矿床成矿关系研究和模拟实验阶段 |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有机质在各类矿床成矿中的作用研究及有机烃类在找矿勘查中的初步试验阶段 |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有机烃类在金属矿床勘查中应用的全面试验研究阶段 |
2 有机物与金属成矿作用 |
2.1 有机体对金属元素具有富集作用,并且对形成初始矿源层具重要作用 |
2.2 有机物是金属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成矿的重要介质和催化剂,有机-金属络合物是金属元素迁移的重要形式 |
2.3 有机物热降解气体能为矿源层的成矿元素排出和汇聚提供通道和动力 |
2.4 有机质对壳源岩浆作用、分异、成矿亦有重要影响 |
3 有机烃气与金属矿产勘查 |
3.1 广西大厂锡矿 |
3.2 湖南水口山康家湾铅锌金银矿 |
4 结语 |
(8)湘西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镍钼钒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黑色岩系研究发展趋势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选题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次研究工作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与古地理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岩相古地理演化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3.1 NE-NNE构造 |
2.3.2 NW向构造 |
2.4 岩浆岩 |
第三章 含矿(Ni、Mo、V)黑色岩系的主要岩石类型划分 |
3.1 钒矿区主要岩石类型及矿物成份 |
3.1.1 含钒岩石上盘岩石主要类型及矿物成份 |
3.1.2 含钒岩石主要类型及矿物成份 |
3.1.3 含钒岩石下盘岩石主要类型及矿物成份 |
3.2 镍钼矿区主要岩石类型及矿物成份 |
3.2.1 镍钼矿层顶板岩石类型及矿物成份 |
3.2.2 镍钼金属层的岩石类型及矿物成份 |
3.2.3 镍钼金属层底板岩石类型及矿物成份 |
第四章 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4.2 稀土元素特征 |
4.2.1 稀土元素总量特征 |
4.2.2 Ce异常 |
4.2.3 Eu异常 |
4.2.4 重稀土(HREE)特征 |
4.3 微量元素特征 |
4.4 磷的来源分析 |
4.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5.1 硫同位素 |
4.5.2 铅同位素 |
4.6 贵金属元素及放射性元素 |
4.6.1 贵金属元素 |
4.6.2 放射性元素U、Th |
4.7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7.1 矿化磷块岩(镍钼矿石)重晶石晶体中包裹体 |
4.7.2 矿化磷块岩(钒矿石)方解石晶体中包裹体 |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 |
5.1 钒矿层 |
5.1.1 含钒岩系岩性序列 |
5.1.2 矿层的形态、产状 |
5.1.3 矿石特征 |
5.1.4 钒的赋存状态 |
5.1.5 钒的价态分析 |
5.2 镍钼矿床 |
5.2.1 含镍钼矿岩系岩性序列 |
5.2.2 矿体形态、产状类型 |
5.2.3 矿石矿物成份及化学成份 |
5.2.4 贵金属矿化及赋存状态 |
5.2.5 矿石类型及特征 |
5.2.6 镍钼赋存状态分析 |
第六章 成矿元素的富集组合与成矿作用 |
6.1 成矿元素的富集组合 |
6.1.1 钒 |
6.1.2 镍钼 |
6.2 成矿作用 |
6.2.1 区域成矿规律 |
6.2.2 主要成矿因素和成矿作用类型 |
第七章 矿床成因分析 |
7.1 钒矿床的成因 |
7.1.1 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反映的同生沉积证据 |
7.1.2 黑色页岩独特的形成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成矿标志 |
7.1.3 含钒岩系的化学组成反映的热水沉积特征 |
7.2 镍钼矿床成因 |
7.2.1 含矿岩系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7.2.2 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反映的同生沉积成因证据 |
7.2.3 含矿岩系沉积地球化学反映的热水沉积特征 |
7.2.4 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成矿证据 |
7.2.5 海底喷流沉积作用的证据 |
7.3 矿床成因模式 |
第八章 矿床的开发利用与前景展望 |
8.1 镍、钼、钒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
8.1.1 镍 |
8.1.2 钼 |
8.1.3 钒 |
8.2 镍、钼、钒的提取工艺 |
8.2.1 镍、钼分离提取 |
8.2.2 钒的提取 |
8.3 镍钼钒提取过程中的"三废"治理 |
8.3.1 镍钼冶金过程中的"三废"治理 |
8.3.2 钒冶炼过程中的"三废"治理 |
8.4 前景展望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9)黑色岩系型矿床与页岩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黑色岩系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
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2.1 黑色岩系及其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2.1.1 有机质丰度特征 |
2.1.2 类型特征 |
2.1.3 有机质成熟度特征 |
2.1.4 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
2.2 页岩气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2.2.1 页岩气成因及成藏机理 |
2.2.2 页岩气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2.2.3 页岩气藏商业开发烃源条件 |
3 黑色岩系型矿床与页岩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 |
4 我国南方地区黑色岩系矿床与页岩气勘探前景 |
5 结 论 |
(10)新疆喀什凹陷巴什布拉克铀矿流体包裹体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概况 |
2 围岩蚀变 |
3 样品与测试 |
4 测试结果分析 |
4.1 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性质 |
4.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5 讨论 |
5.1 油气还原成矿机理 |
5.2 巴什布拉克铀矿成矿过程 |
6 结论 |
四、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J]. 傅家谟,刘德汉. 沉积学报, 1983(04)
- [2]新疆乌恰乌拉根铅锌矿床成因研究[D]. 韩凤彬.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01)
- [3]层控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 傅家谟,彭平安,林清,刘德汉,贾蓉芳,施继锡,卢家烂. 地球科学进展, 1990(05)
- [4]湖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钒矿床[J]. 刘光昭,尹华锋,刘玉峰,付益平. 地质与资源, 2008(03)
- [5]有机质在金银低温成矿作用中的实验研究[J]. 卢家烂,庄汉平. 地球化学, 1996(02)
- [6]论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和勘查[J]. 陈远荣,贾国相,戴塔根. 中国地质, 2002(03)
- [7]河北高板河铅锌硫铁矿矿床黄铁矿生物组构与微生物成矿初探[J]. 夏学惠. 矿物岩石, 1994(01)
- [8]湘西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镍钼钒矿研究[D]. 游先军. 中南大学, 2010(11)
- [9]黑色岩系型矿床与页岩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J]. 毛玲玲,朱正杰,双燕,向宇. 矿物学报, 2015(01)
- [10]新疆喀什凹陷巴什布拉克铀矿流体包裹体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 韩凤彬,陈正乐,陈柏林,李细根,刘增仁. 中国地质,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