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村“5月7日”学校千方百计支农

朱家村“5月7日”学校千方百计支农

一、朱家村“五·七”学校千方百计支援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学[1](2014)在《“太阳”梦——“中国梦”调查报告之一》文中研究说明道德如同一轮高悬的太阳,如果让雾霾遮住了它的光亮,那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温暖……序章"中国梦"一词在国人的热切期盼中横空出世了,作为研究"三农"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家,我开始思考:在"中国梦"这杆猎猎飞舞的大纛下的中国乡村,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是如何理解"中国梦"的?他们的梦是什么?令人心旌摇动的"中国梦"离他们还有多

刘宝吉[2](2010)在《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沂蒙往事剪影(1900-1940)》文中认为大刀会在鲁南的传播与扩散,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也是鲁南地方居民对1925年至1931年间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集中体现在泛滥成灾的匪患上)的应激反应。大刀会这一社群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再造了地方社会结构,由此恢复了被土匪所破坏的地方社会生态。莒县、沂水大刀会是其中一个杰出的典型。鲁南旗会事件最终导致驻军对大刀会会众和当地居民的一次屠杀——黄石山惨案的发生,则最终终结了莒沂大刀会。鲁南旗会事件就发生在韩氏主鲁初年,一个全新的山东地方社会秩序正处于重建的过程中。这一事件本身也是其中一个内涵丰富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是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与重建过程中几乎每一项具体措施紧密相关,还是由于山东地方政府藉此重建了鲁南的地方社会秩序,或者说通过清除莒沂大刀会改变了鲁南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群环境,从而加强了国家在地方社会的主导地位。更为深层的问题是,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权力网络,国家的归来对地方社会场域产生了微妙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地方士绅等诸多社群的影响上。从这个意义上,鲁南旗会事件是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一个缩影。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刀会在鲁南的出现与消失,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事件,还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文化事件。这是由于鲁南大刀会的出现是地方性文化对地方社会生态的一种“修复”,而大刀会在鲁南的退隐与消失则是与国家这一巨大的文化系统个体在地方社会场域中冲突、斗争的结果。这是以地方社会中社群冲突的方式进行的,而文化系统正是通过对社群的塑造来构造地方社会结构,从而对地方社会场域发挥影响力。鲁南大刀会的遭遇不仅折射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地方民众一些共同的遭遇,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一些深层互动,更是地方性与现代性文化的纠缠与对话,这种对话一直持续至今。鲁南大刀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与各地出现的红枪会、小刀会等一样,它们是属于一种共同的文化系谱。

仇睿[3](2011)在《社会资本与农村产业转型研究 ——以晋北J村及批发市场为例》文中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变迁转型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显着,多数农民已摆脱了绝对贫困,生活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从社会的整体水平来看,大多数农村还属于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业天然的弱质性和整体的落后性现状,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因此,农村的现代化一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农村情况的复杂性,农村现代化问题作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存在许多不同的研究观点和建议对策,其中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的社会学研究独具特色,体现出经济活动嵌入社会结构的特点。在伦理社会的中国,社会资本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资源整合和协同合作等作用,是社会变迁运动中重要的力量,对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强解释力。而在以往研究中,使用社会资本理论特别是将社会资本置于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或个体的角度考察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及对农村市场经济中微观社会资本运作,即农民个体行动者使用关系资源的理性行动和过程考察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山西晋北地区农村主要是J村这样一个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当地农民动员社会资本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社会资本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联性及其内生动因。本文以市场经济中的农村发展为背景,在现代化理论,交往理论的基础上,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进一步论证了社会资本内涵定义;研究了农村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性质以及作用渠道等问题,并以微观个体社会资本的运作逻辑为考察主线,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农村社区中不同关系圈层的社会资本及其运作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通过分析农村社会资本对农村产业转型、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揭示了应用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资金问题,整合生产资源和组织资源,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改变,加快农村产业转型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为解决现阶段农村发展问题尝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路径。通过微观层次上的考察发现,由于在制度空间的局限性,农民在解决发展资源主要是资金问题时,更多是转向非制度空间如社会网络中找寻可替代的手段——关系资源。由于差序的社会关系结构,农村社会秩序的构成基础在于强关系网络而不在于弱关系网络,强关系是农民行动者获取社会资本,实现行动目的的重要来源和渠道。同时,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网络外延扩展使得农村关系结构发生了变化,弱关系在加强,同质性强关系在减弱,弱关系为行动主体之间搭建了更多的“关系桥”,连接起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在社会资本运作过程中,行动者呈现出更多的工具理性的色彩,这反映出农村人际关系日趋理性化,“社会关系”被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为理性的农民行动者使用和动员,以帮助其达到期望的目标。社会资本的获取与经济资本一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整合资源配置,通过多种经济合作形式形成经济融合,加快了传统单一农业经济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商工综合型现代农村经济的过渡。社会资本的差异性占有亦导致了农村社群的分化与重构。因此,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与农村发展的关系,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社会资本对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推动作用,为资源有限的农村获得必要的发展支持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参考与借鉴。再者,以此为基础,还可扩展到非市场行为的更宏观领域的研究,以充分展现社会资本整体功效,而这必将进一步深化社会变迁发展等问题的探索。

杨永利[4](2012)在《1963年邢台洪水灾害及其救助研究》文中提出河北南部地区,在历史上多灾多难。1963年8月的特大洪水带来的巨大灾难,更是史无前例。根据现存的洪水档案资料以及报刊资料对“63·8”洪水灾害及其救助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发现“63·8”洪水的发生与1963年夏季反常的气候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大暴雨、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河系分布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建设中的不合理现象等诸多社会因素密不可分。灾害发生后,邢台专区政府在党中央、华北局、河北省政府的支持下,精心组织,广为动员,抗御自然灾害。专区政府建立救助机构,制定救助方针,开展救助工作和灾后的重建工作。从1963年8月开始,到1964年7月救灾工作告一段落。救灾工作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救灾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何巧云[5](2010)在《清代徽州祭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宗法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宗族管理者开始加强宗族的组织和建设。尤其是明代的礼制改革后,这种变革更加迅速,宗族的组织化过程也更加完善,并且一直延续到清代。这种制度性变革给徽州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活动带来巨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祖先祭祀的礼仪和实际活动中。在本课题研究中,作者以徽州祭祖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关注传统徽州社会的经济、文化、信仰和乡土社会的诸多内容。本文由引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包括撰写论文的缘起、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价值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正文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一章是梳理徽州祭祖活动的演变历程。宋元时期开始的以墓祭为主,墓祠与社祠相结合。明朝大规模的祠祭活动则逐渐代替了依附于社祭的墓祭,祠祭成为徽州各大宗族的主要祭拜活动内容。徽州的祖先祭祀在清代康乾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清朝后期的兵燹给徽州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徽州祭祖活动一度衰落下去。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逐步恢复,清代徽州的祭祖活动再次复兴。第二章是分析了清代徽州祭祖的物质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祭祀财产的来源、流失以及管理和保护。清代徽州的祖先祭祀中,祭祀财产相当丰富,并且非常稳定。通过徽州宗族组织者的诸多努力,保护了处于流失过程中的祭祀财产,为徽州的祖先祭祀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以所搜集到的徽州祭祖文书为基础,按照祭祀的性质,将清代徽州的祭祖活动分成三类。祠祭是指在祠堂内由宗族组织的大规模的祭祖活动。墓祭是指在坟墓前由宗族组织的小规模的祭祖活动。会祭是以资金筹集的方式,以房派内某公为祭祀对象而组织的新型祭祖活动,更多的反映了徽州日常乡土生活的互助互惠。这三种方式都各有行程安排和仪式规定,也有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第四章则是从上述的论述中概括清代徽州祭祖活动的时代特征。其一是统宗祭祖活动的加强,它反映了一种同族意识,即对本宗族或集团的忠诚和情感上强烈的认同感。其次是祭祖制度规约化的强化。清代徽州主要以规约的方式来统合宗族力量,这些祭祖规约对于族人有着一定的威慑力,也反映了宗族内部凝聚族人的主要方式。最后是祭祖民俗的乡土化。它侧重于乡村的娱乐活动和节日的时节习俗,同时也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多重渗透。第五章是从徽州内部的多种社会观念来看祖先祭祀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首先是在祖先祭祀对血脉承继的影响。其次是祖先祭祀与徽州地区风水崇拜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是在多种观念影响下的祖先的神化。通过上述三种不同社会观念可看出祖先崇拜已经深刻地进入了人们的社会思维中。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清代徽州祭祖活动的思想总结。通过对清代徽州祖先祭祀的文本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其是一种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功利追求,也是徽州地区地方精英们所追求的儒学理想世界的重要内容。

徐松如[6](2012)在《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百年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的商贸之都,随着上海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上海史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上海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客籍人口占80%左右,构成上海人口的主体。因此,移民与上海城市发展研究成为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一些移民群体在上海的个案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像宁波人、苏北人、福建人和广东人都有专着出版。但由于上海城市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地域的移民群体具有独特的地缘性,不同的移民群体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不同,因此开展个案研究仍有必要。本文以旅沪徽州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徽州人在上海的活动情况做一个长时段的研究,时间的上限定为1843年,下限为1953年,全面且系统地梳理百余年间徽州人移居上海的历程、规模、组织形态、经营活动、社会交往、身份认同以及与家乡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徽州人适应和融入上海本土社会的过程也即是徽州文化传播的过程。徽州文化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徽州移民在传播徽州文化的同时,自身也发生文化变迁,并逐渐融入上海都市文化之中。他们服务于桑梓的过程,也将上海都市文化传播于徽州,给徽州文化以强力的影响。区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建国以后,移民上海的历史中止了。1953年,随着徽州人建立的同乡组织消亡,徽州与上海的文化互动大大削弱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意欲说明以下观点:都市中的移民群体是区域文化互动的“文化中介人”,他们不仅为构建都市文化提供重要源泉,也为桑梓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裔兆宏[7](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指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谢贵平[8](2005)在《民国时期的山东匪患与民众自卫(1911-1930)》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尤其是在1911-1930年间,山东土匪人数之多、分布之广、组织程度和武装水平之高,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之大,在当时以匪患着称的中国具有代表性。匪患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土匪的影响从乡村蔓延到城市,从民众生活到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对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等方面无不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日益猖獗的匪患,民国时期的山东地方当局和民间社会纷纷对此作出反应。由于战事连绵,政局不稳,吏治腐败,经济萧条,自然灾害频繁严重等诸多因素,加上官方剿匪组织在治理匪患的过程中逐渐匪化,不仅无法遏止或根治匪患,反而导致匪患更加严重,在这一背景下,民众自卫武装——民团和枪会开始再度兴起。 民众自卫武装一方面在防范、抵御土匪进攻、协助官府进剿土匪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恶化,这些民众自卫武装受到土匪和官府军阀的双重夹击,为了自身的生存,也在相当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走向匪化。 由于民众自卫武装表面上的合法性和匪、民角色的互换性,使得他们很容易借防匪活动之名,行土匪活动之实,从而使官府对他们的土匪活动防不胜防,剿不胜剿;同时,由于其成员匪民身份难以辨别和确认,使得他们的土匪活动更具有迷惑性和潜在而巨大的社会破坏性。 民众自卫武装遍及于民国时期的山东乡村社会,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作为一种传统与社会习惯,他们的存在与土匪活动相伴生,难免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可以说,民众自卫武装既是匪患的受害者,也是匪患的制造者。所以,正是由于官方剿匪力量的匪化和民众自卫武装的匪化,加上一般的土匪,构成了民国时期山东的“土匪世界”。 直到1930年国民党政府真正完成全国统一后,才能集中力量治理匪患。军阀韩复榘统治山东之后,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剿灭土匪,另一方面对民众自卫武装进行整编,从两个方面遏止了土匪的来源,才使山东的匪患逐渐减轻。

二、朱家村“五·七”学校千方百计支援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家村“五·七”学校千方百计支援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2)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沂蒙往事剪影(1900-194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缀语
导言 现身于地方视野的大刀会
    一、沂蒙往事:地方居民的生活史
        1、作为"劫"的惨案:往事之结
        2、追寻失落的世界:地方历史的横切面
        3、"个人生活的叙述":当事人的生活史
    二、大刀会:"空间·社群·文化"
        1、切入路径:"空间·社群·文化"
        2、"地方"之为"地方":作为一个文化空间
        3、聚焦对象:地方性社群
    三、地方社会场域:一个概念的引入
        1、特定文化空间里的实践策略:以大刀会为例
        2、个体、社群与文化网络
        3、影像描摹:"大象"魅影
第一编 地方·空间鲁南场景:蒙山沂水间的世界
    引子 黄世山惨案
    第一章 人与地:鲁南的地理人文环境
        第一节 地理四维:自然、政治、经济及聚落
        一、自然地理环境:山水怀抱
        1、鲁南地文:地形、地势和地貌
        2、山之脉:隆起的脊部,以及七十二崮
        3、水之络:放射状的地表水系
        4、气候、灾害特点
        二、沂属之地:齐鲁锁钥
        三、区域经济:腹地与外围
        四、聚落形态:村庄、集镇与城市
        1、村庄:基本的聚落及其起源
        2、集镇:市场网络的节点
        ▲集镇个案——界湖
        3、城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县城
        第二节 社群辨析:鲁南社会观察
        一、"敬宗收族":宗族与地方社会
        1、汀沟于氏:个案分析
        2、"颇迷信大家庭制度"
        二、地方大族的传说:以刘南宅为例
        1、社群印象:民谚俗语中的"地方感觉"
        2、神话中的家族与住宅:"刘南宅"
        三、"客家子"与"主家"(东家)
        1、"庄户人"、"财主"
        2、租佃制度概况:"吃地粮"、"拨房工"及其他
        四、"出家人":边缘社群的生活
        1、生存的选择:杨志明的回忆
        2、"恶僧"法云
        第三节 地方经济圈:隐现的生计脉络
        一、农业:生计之本
        1、"水旱无所备","一遇水旱则凶荒立至"
        2、各县农业概况:农产、牧畜、特别出产
        3、耕作情形
        4、家常便饭及其他:居民生活状况
        二、商业:地理外围的经济中心
        1、各县概况:商号、商业状况、出入货品、金融
        2、商业与地理、交通条件之关系
        三、"工业":"仅销售于本境而已"
        四、"一方之货":鲁南的蚕桑经济
        1、"民家无不养蚕"
        2、"东山柞茧下美洲"
        3、"昌邑绸,南山丝"
        第四节 日常场景与隐性结构:鲁南乡村生活
        一、隐性的结构:鲁南日常生活的若干剖面
        1、农事:四季、昼夜与节气的循环
        2、集会:时间与人际之网络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
        市场圈:"通工易事莫便于赶集"
        老集——刘庄集
        3、节庆:节日之链
        节庆的循环
        "二月二打囤":心灵的安顿
        二、鲁南居民的信仰世界
        1、"大多狃于祸福之说,谄事鬼神"
        2、"庙多神众"
        三、戏剧:袁家戏班以及其他
        1、弦子戏、笛梆戏、周姑子——地方戏举例
        2、戏班举例:界湖班及其他
        于家戏班及其他
        "长、春、富、贵":界湖袁家戏班
        3、城乡之间:唱戏的社会场景
        "万人坑":沂水城唱戏
        乡村唱戏:以庙为主
        4、颤抖的乡土:戏剧在地方
        四、乡村三景:祈雨、赌博与庙会
        1、灵公山祈雨
        灵公山上:第三代龙神"汤黄"的传说
        "搬龙王爷爷":祈雨的仪式
        2、赌博:一方风气
        五花八门:赌博种类
        洪凝一带一种特有的聚赌——出会
        3、浮来山庙会:李鼐先生的讲述
        浮来山庙的略述
        庙会的日期
        庙会现象种种
        真正民众的意见——耕作者的意见
        庙会:信仰、娱乐与经济——地方社会生态的载体
        小结 鲁南各县民情概观
    第二章 地方掠影:时局变动之下的鲁南,1850-1930
        引子 迟钝的村民
        第一节 王朝遗迹:枯骨冢、圩寨及僧王庙
        一、时局与地方:"幅匪"与"棍匪"
        二、枯骨冢与万骨坟:"只有神佛能弄清"
        三、从团练到圩寨:防卫策略的转变与日常生活
        四、形容模糊的神灵:从"僧忠亲王祠"到"僧王庙"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地方影像:诮歌中的纷纭乱象
        一、"三麟之乱"及刘南宅的没落
        二、周仁寿仕莒:一个地方官员的民国经历
        1、从问官到县知事
        2、忠烈祠里断香烟
        3、莅莒记略:"与莒人相习若一家然"
        4、万名伞、去思碑、大仙堂及其他
        三、讼棍与同盟会员张克缦——社会变动中的个人悲剧
        1、"肚子里有牙":讼棍张克缦
        2、"子在川上处":泉林脱囚
        3、回家之后:脱不了的囚狱
        四、张氏主鲁时期地方场景:以沂水为例
        1、一出贿选丑剧:参议员之争
        2、"新任县官不寻常":黄泽霈在沂水
        小结 周仁寿的"护官符"及其他
        第三节 民国以来:县衙、税收、警察与学校
        一、县衙之门:威风依旧
        1、"共和肇建,政体更新":县署机构变革
        2、动印仪式:县署一景
        二、税收细微:以沂水为例
        1、机构沿革与人事管理:"六柜"
        2、"完粮":章则管理、征收办法
        3、"进士及第,不如个税吏"
        三、警察:"开办数年不能推广"
        1、警察制度的设置
        2、"自谋保卫":莒县警备队
        四、学制之变:教育的变迁,1910-1930
        1、"劝学":学校建立与机构设置
        2、"其去普及尚远":晋升的阶梯——学校
        3、私塾:强劲的生存
        第四节 "国民干遭殃":鲁南百姓眼中的"北伐"
        一、"国民自治军"与"会匪":袁永平红枪会始末
        1、首领传略:袁永平、侯六合
        2、进出临沂城:"山东国民自治军第五路军"
        3、招降与被杀:临沂红枪会的结局
        二、动荡的场景:临沂、莒县
        1、一个城市的遭遇
        2、"万间民舍化灰烬,三千黎庶变冤魂":方永昌祸莒
        三、"都是土豪大头黄":刘黑七祸莒
        1、革命先遣军
        2、"刘黑七,从了‘良"
        3、刘杨之战
        四、莒民之难:高桂滋困城
        1、"冯阎反蒋他涉嫌":事件原因与经过
        2、"可怜莒民受牵连";回忆与民谣
        3、高桂滋莒城被困联文
    第三章 社会生态灾难:1925-1931年的天灾人祸
        蚂蚱市、土匪市及其他
        第一节 天道无亲:灾荒纪略
        一、鲁南灾荒大事记(1912-1935)
        二、"未有之奇灾":1925-1931的鲁南灾荒
        第二节 世道无情:官兵苛扰
        一、"山东百姓受了坑":苛捐杂税之害
        二、"大军何处来,狰狞若虓虎":内战与兵祸
        1、"怕的是兵来一扫清!"
        2、"一无饷、二无粮,当地筹给养"
        第三节 土匪世界:匪患成灾
        一、"闹土匪":十九年匪患横行录
        1、"不堪回首":民五以来的临沂匪患记录
        2、"匪患之烈,亦非自今日始也":匪患与时局
        二、"这晌的光棍成了窝":匪患成灾探微
        1、从蔓延到泛滥:社会生态灾难的爆发
        2、"十八家大人":官兵匪之间
        3、"出身捷径":"杀人放火做大官",临城劫车案——榜样的力量
        4、勾子手:"根儿里没贼贼不来"——青皮、地痞、恶绅
        三、亡命之徒:地方社会中的土匪
        1、作为社群的土匪:地方社会结构的突变
        2、土匪的构成:"偶尔为之"和"职业土匪"
        3、"不得已而为之":从匪首看土匪
        四、"咱光棍":混世魔王刘黑七
        1、"我以后管的人比这群羊还要多":羊倌刘堂
        2、闯土匪(闯马子):诨号、父亲和兄弟的死
        3、"要使钱,上刘团"
        4、"跟着师长到处串,给个县长也不换":新四师、北伐先遣军及改名
        第四节 从危机到灾难:鲁南社会生态面面观
        一、社会基础的破坏:经济摧残和人口流失
        二、社会结构失衡:土匪社群的猖獗
        三、匪患日常化: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紊乱
        四、匪患对聚落的不同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1、惨案种种:村庄的苦难
        2、集镇的劫难:界湖和悦庄的例子
        3、县城居民的遭遇
第二编 事件·日常乡土之蔓:鲁南乡村中的大刀会——以莒沂青旗会为脉络
    引子(上)老人们的回忆
    第四章 "借秧子":鲁南大刀会的兴起
        第一节 "被匪侵害的结果":鲁南大刀会概况
        一、日照大刀会:大古家沟的故事
        1、恐怖的条子:一个村庄的遭遇
        2、古宪升的建议以及老族长们的行动
        3、土帝庙前的杜梨子树:马耳山剿匪
        4、曹仲园以及日照大刀会概况
        二、"声势日炽":文献与报纸中的鲁南大刀会
        1、"自卫的机关":文献的记载
        2、"跋扈"与"横行":报纸上的浮光略影
        第二节 "蔓延甚速":莒县、沂水青旗会的兴盛
        一、老人的回忆:莒县、沂水青旗会的由来
        1、田五、田瑞与菖县青旗会
        2、田瑞和赵玉瑞在沂水办会:张恒远及其他
        二、"声势浩大":遍地而起的大刀会
        三、红旗会、五旗会、黄旗会的状况
        四、莒沂青旗会的兴盛:渊子河一役的威名
        1、渊子河一役: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合作
        2、"无一村无大刀会":威声大振
        第三节 暗河纵横:鲁南社会的另一面
        一、道会的丛林:鲁南秘密社会概况
        二、鲁南青帮:在家礼、三番子
        1、"义气千秋":鲁南青帮概况
        2、"四爷三龙":鲁南青帮人物
        3、"二把手"上的万教传:青帮传入沂水
        4、"土匪都不敢惹他们":青帮与社会生态
        三、沂水茹素团的由来:从吃斋道到茹素团
        1、夏家道的由来:夏半仙、《救世宝筏》以及神仙府
        2、"茹素团"与九大寨
        第四节 生态灾难的应激反应:大刀会与鲁南社会
        一、"结群":从社会生态来看道会的宗旨
        1、危机的表征:土匪加入青帮
        2、"御匪":共同的诉求
        二、大刀会的引入:乡村居民防卫策略的转变
        1、圩寨的不足与大刀会的优势
        2、防御性生存策略的演进:由被动到主动
        三、地方社会对生态灾难的应激反应
        1、"因为切身的痛苦,表示非常信仰"
        2、为什么是"滕峄地方"?
    第五章 在乡土上滋蔓:旗会蔓延分析
        第一节 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大刀会的迁入与传播
        一、文化个体考察:大刀会的源流支派、仪式话语与传承方式
        1、"装身":入会仪式以及信仰的身体话语
        2、"禁忌":信仰的边界、纪律的围墙
        3、练功:古秀林的讲述
        二、神灵与仪式:王永仁的讲述
        1、神灵、烧香跪拜、口诀
        2、兜肚、符
        3、"过场":请神、画符、吃符、排刀枪
        三、鲁南大刀会的迁入与传播
        1、大刀会的迁入与传播:以鲁南为个案
        2、渠道、媒介、网络:文化迁移的地方性
        四、大刀会与地方性的文化网络:以请老师、拜把子为例
        1、地方性文化扩散:防卫文化的分享
        2、请老师、拜把子:个案分析
        第二节 崛起的社群:旗会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再造
        一、"俨然有宗教之组织"的旗会:分工合作与社会动员的工具
        1、组织:成员、活动单位
        2、会规:禁忌、品行、纪律
        3、费用、武器、旗帜
        二、社群宗旨:双重结构以及会与团
        1、手段、目的、方式
        2、"兄弟同心土变金"
        三、旗会首领群像:地方"精英"与大刀会
        1、首领群体的构成
        2、会长(老师)的构成与差异
        3、旗会首领:地方"精英"?
        四、社会边缘群体与秘密会社
        1、旗会中的僧道群体
        2、浮来山游僧法真
        第三节 从白马到红马:"总老师"田瑞
        一、职业的意义:田瑞的经历与办会
        二、从白马到红马:礼物的意义
        三、"总老师":田瑞与莒沂青旗会的权力结构
        四、社群与个人之间:莒沂青旗会与田瑞
        第四节 神秘与熟识: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大刀会
        一、旗会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
        1、日常生活以及与农事、集会、节日的关系
        2、练功习武:夜晚的场景
        二、象征空间分析:神秘的香堂
        1、"供奉的是什么神明"?
        2、"……不然,是不允许你到香堂看的"
        三、唱戏:旗会与乡村日常生活
        1、唱戏的程序:搭台—厝神—表演—政府官员点戏—献愿
        2、马家拐头的庆祝:乡村生活的动人图景
        3、唱戏:青旗会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多个侧面
        四、潜滋暗长:旗会的"越界"行为
        1.、"小康"重现,矛盾初萌
        2、集会上的场景:"抗捐抗税"
        3、乌旗会续禅和尚的被杀
        引子(下) 水由村的故事
    第六章 莒沂青旗会的结局:从冲突到惨案(一)
        第一节 "恶因":杜绍曾之死
        一、"杜烧包":外号的由来
        二、"大刀会是邪教,不是顺民"
        三、"点他的火烧他的包":杜绍增被杀
        1、"大刀会是信神的"
        2、"杜绍增必须服输"
        四、"今后要安分守己":省政府的宣抚
        第二节 风波迭起:青旗会、五旗会与红旗会冲突
        一、因田地纠葛而起祸事:段氏案
        二、械斗血剧:莒沂边境满堂坡的青红冲突
        三、小薛庄冲突:军队介入及钟、刘被杀
        四、1933年夏:一场被避免的械斗
        第三节 北乡暴动:沙沟事件
        一、赵玉瑞与北乡青旗会
        1、赵玉瑞北乡办会
        2、打土匪、东莞推盐
        二、李景岗与青旗会的冲突
        1、"民团甲长"
        2、罢佃失败和佃户参加青旗会
        3、沂山剿匪
        三、沙沟暴动
        1、"告准了":李景岗的告发
        2、青旗会暴动
        四、事后的处理
        第四节 事起防务捐:盛家垛庄之祸
        一、"八块钱的防务捐"
        1、报纸、志书的记载
        2、具体的场景:调查与回忆
        二、黄沙沟:青旗会与军队交火
        三、"小题大做":当事人运其昌对事件的解释
        四、官方处理:李树春的第一次宣抚
    第七章 莒沂青旗会的结局:从冲突到惨案(二)
        第一节 骑虎难下:沂水青旗会与军队遭遇
        一、小杜家林冲突、刘荫第的调停
        二、"拉到沂水去闹":田瑞的愤怒与威胁
        三、"两全其美?":刘荫第的阴谋计
        四、"抚剿并用":李树春二次赴鲁南
        第二节 风雨欲来:麦熟时节的招安插曲
        一、恐慌中的谣言
        二、张善人招安
        三、谈判代表张之祥
        四、莒县青旗会的要求
        第三节 人间地狱:黄石山惨案的发生
        一、"黄石山上出黄牛,大劫来了起云头"
        1、黄石山寨
        2、谣言、习惯
        3、"神牛相助"
        二、突袭东营庄:驻军采取行动
        1、"没有钱是不能打仗的"
        2、"大举攻剿"
        三、"极惨极酷的恶果":亲历者的讲述
        1、西泉庄赵洪朴、刘立田
        2、胡家庄马玉太、刘祥熙
        3、西泉庄张熙鹤
        4、运其昌
        四、罹难人数与报纸报道
        1、"死了比溜了强!":张恒远的选择
        2、关于罹难人数的各种说法
        3、"完全肃清":报道中的惨案
        第四节 尾声:清乡、告民众书及其他
        一、"杀了大半,救其了遗":军队的善后
        1、大兵面目
        2、"第二日倾盆大雨"
        二、官方的初步处理
        1、消息封闭以及泄露
        2、被阻止的视察
        三"澈底清乡":官方的进一步行动
        1、清除"旗会遗民"
        2、"清乡团":沂水的例子
        四、首领的命运
        1、"异乡飘零"
        2、"法真乎?":法真之死
    第八章 惨案启示录:大刀会与鲁南地方社会
        第一节 藤蔓伸展:地方社会生态系统的大刀会
        一、"公事":大刀会与地方社会中的"公共领域"
        1、"公事":以灵公山祈雨为例
        2、作为公事的土匪防御:由修筑圩寨到"请老师办会"
        二、"他们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大刀会的多重角色
        1、庄家村:土匪的"绝地"
        2、"示威的意义":浮来山庙会上的大刀会
        3、抗官军、杀盐巡、灭"益泰":日照大刀会的行动
        4、山东过来了"大刀会":大古家沟在外地
        三、"木能克土":民间文化对地方社会生态的修复
        1、自救运动与文化修复
        2、社群的塑造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制衡
        四、社群栖身的文化网络:大刀会与地方社会场域
        1、"不可分离":地方社会文化网络中的大刀会
        2、隐性的地方"保护神"
        第二节 冲突的根源:以社群为视角
        一、地方社会场域的改变:大刀会崛起所带来的影响
        1、旗会林立:社群环境的现状
        2、"他们是自动来的":社群的扩张以及隐现的冲突
        二、红与黑的纠葛:旗会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1、红黑之间:旗帜的象征意义
        2、社群环境的紧张:由"联合战线"到"互相攻击"
        3、摩擦、纠葛的起因:"那些头头本身有问题"!
        三、失败的调解:政府、驻军的介入
        1、调解人:士绅、政府以及驻军
        2、"与他们彼此都结为好友":运其昌与红会
        四、冲突加剧:盛家垛庄之祸、沙沟事件的影响
        1、对象的转移:与政府、地方驻军冲突加剧
        2、"极下贱极小的事"?"细故"举例——合局聚赌背后
        第三节 "四老师":张恒远的命运
        一、"轴筋子小土地主":家庭、产业、学历和性情
        二、"四老师":与沂水青旗会的关系
        三、儿子之死:威望的巅峰
        四、不归路以及最后的话语
        第四节 血的句点:悲剧的反思
        一、血的句点:黄石山惨案的多个侧面
        二、地方社会场域中的个人与社群
        1、社群间的博弈:资源争夺
        2、地方"精英"间的冲突
        三、"多给我几张,俺将擦包糊窗户"
        1、"立刻归正!立刻归正!":告民众书、告民众歌及其他
        2、运其昌对事件的解释
        3、鲁南居民的回应
        四、重回水由村:一个历史的假设
        代结语 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
第三编 国家·在场巨灵起舞:地方社会场域中的国家幻影——鲁南旗会事件的深度解读
    引子 场,祭神道也
    第九章 "训政"下的地方社会:以山东为例
        第一节 地方社会的政治变迁:韩氏主鲁时期的时局
        一、时局转变与制度变更:北伐后的山东地方政府
        1、鲁南旗会事件中的"时代精神"
        2、"建国大纲"中的"训政"规划
        二、"省政大定":省政府的组织、人员与日常生活
        1、省政府的机构设置与人员任职
        2、日常生活:"政务会议"与出巡
        3、民政厅长李树春与建设厅长张鸿烈
        三、县政改革:从县公署到县政府
        1、"县公署之实行改组自此始"
        2、政定《县组织法》
        3、裁局设科
        四、武装力量与官办自卫
        1、驻军:第三路军
        2、民团军:变相的正规军
        3、公安局、民团、联庄会
        4、"军国民":联庄会的组织
        第二节 运作机制中的制度更新:以鲁南旗会事件为例
        一、地方政府的政治运作机制:事件的吸纳与消化
        1、山东地方政府的运作机制
        2、清乡:政治运作个案分析
        二、社会动员与处理策略
        1、政府、驻军与地方士绅
        2、政府处理策略的演变
        三、制度更新的若干侧面
        四、一个人侧影:范筑先在鲁南
        1、范筑先在沂水
        2、黄石山惨案前后
        3、以水为镜:临沂任上
        第三节 巨灵归来:从地方社会场域考察政治变迁
        一、地方社会秩序重建:以"肃清盗匪案"为例
        二、事件深层分析:遭遇巨灵
        1、国家与地方互动的个案
        2、鲁南旗会事件的深层原因
        三、分化和重组:社群环境的改变
        1、巨灵之手
        2、"不祥之器":地方驻军在事件中的角色
        四、青旗会加入新秩序的失败
        1、旗会加入新秩序的表示
        2、"令各县取缔各种邪会"
        第四节 恶霸甲长李五秃:官办自卫与地方社会
        一、沙沟李家:"香山堂"
        二、联庄会与地方社会:以沙沟事件为例
        三、李景岗告状:青旗会与政府发生冲突
        四、"轻微事件?""唐县长书联警乡霸"及其他
        1、"乡霸":不止李景岗一个
        2、"红枪会已解散,暗杀事已不有了"
    第十章 地方自治:地方社会场域的回响
        第一节 "国家良法美意":地方自治
        一、"总理遗教":地方自治实施的背景
        1、"名为自治,实官治耳":莒县地方自治简史
        2、"随之变易":南京国民政府的推行
        二、山东省地方自治的开展
        1、"筹办自治事项进行之经过"
        2、"推行自治之成绩"
        三、"立机关":区制细微
        1、"划分各县自治区":区划的变更
        2、"以本县人办本地方事":区长的选送、训练和任用
        3、区公所:地点、职能、编制与经费
        四、"密厥组织":请赈与报告
        1、请赈"精案"背后:区乡制的网络
        2、革命的对象:从暴动看政权
        第二节 "虐民扰民之具":区长流弊及被废
        一、"流弊百出":韩复榘的发现和应对
        1、"以利自治而臻完善":韩复榘的"应禁四条"
        2、"不惟有失自治本旨,亦且遗害地方":韩在出巡中的发现
        3、"从新选任":新的对策
        二、区长裁撤:从区长到乡长
        1、"改进地方自治":各县区长之裁撤
        2、乡镇长由无给职改为有给职
        三、规训"地方"的失败:以山东经验为主的反思
        1、理念的失语:地方自治的搁浅
        2、国家政权建设:自治在地方的实际形态
        3、新兴触手的造就:国家与地方
        4、"多一种组织,老百姓便多一些负担":"新土豪劣绅"的出现
        四、梁漱溟的批评:"如玩幻术的政治大业"
        1、"现在要举办地方自治,就是莫大的苛政"!
        2、"就没有土豪劣绅的地方,亦要造出土豪劣绅来"!
        3、"人民自卫","民众的武力":怎能逃于土豪劣绅之手?
        4、"新观念一次一次总归幻灭":地方自治之祸
        第三节 "杜烧包":巨灵烤制
        一、绰号的来源:"二县长"、"革命人物"及其他
        二、区长的名头及其对青旗会的指责
        三、"无一不是过去的学生":"国家陶甄"的"恶果"
        四、两种文化网络的对话:"会众与区公所冲突,事体甚小"?
        1、"某也不良":"新土豪劣绅"
        2、"无恶不作":河南省的例子——陈潜修
        3、杜案:历史的缩影
        第四节 不安分的张之祥:衙门内外
        一、"人之初":学徒经历
        二、从房科书吏到政务警察:"刷新县政之要务"
        1、"永绝旧日书役积弊":内政部通知改组书吏警察办法
        2、"从前班房旧制至此始为之清结"
        三、社群之间游移:张之祥投机中的身份转换
        1、"失而复得":从青旗会首领到区长
        2、"得而复失":狗头军师与招安代表
        四、"不肖者奔竞而进":区长的诱惑
        1、并非个案:由刀笔先生到区长
        2、"张先生,你就冤枉这一次吧!"
    第十一章 不光彩的角色:鲁南旗会事件中的士绅
        第一节 地方士绅与鲁南旗会事件
        一、从调解到收买刽子手:地方士绅的转变
        二、帝国沦落后的地方士绅:一种分析的尝试
        1、从"士绅"到"地方精英"?
        2、长野朗讲述的乡绅
        3、地方性的一个表征:作为社群与象征性文化资本的地方士绅
        4、帝国沦落后的地方士绅:风采黯淡
        5、吴荫曾捞"油水"
        三、齐华亭的士绅奋斗史
        1、谋充巡警、安赌起家:齐大滑前传
        2、侧身仕林:硝磺局长
        3、临沂城里数得着的财主:"大善人"、包税商
        4、跻足士绅:开设"惠商旅舍"以后
        5、齐华亭案:韩青天来后
        四、在青旗会与官府之间:地方士绅的抉择
        第二节 "拔爷"刘荫第:渐消的余荫
        一、刘荫第的简历、家族与交际圈
        二、"拔爷"的政治经历:时代的转变
        三、"有大事还请他出主意":与青旗会的复杂关系
        四、另一类型的乡绅:刘荫第栖身的权力文化网络
        第三节 "张善人":善人本色
        一、绰号的由来
        二、地方上的善人:以张熙恒为例
        三、首领、调解人:张熙恒与青旗会
        四、最后的善行
        第四节 "于四爷":幕后人物,以及万仙会
        一、家族、经历、产业
        二、从富商到跻身政界
        三、"于四爷跺跺脚":"土皇帝"的传说
        四、"不是一个官,也是一个绅"
        1、新士绅类型:从绅到官
        2、幕后人物、后台
        五、鬼子来了:于经武与万仙会
    第十二章 隐秘的在场:汽车路、电话和报纸
        第一节 "化外区域":国家版图中的鲁南映像
        一、"多匪之区":鲁南的"风气"与"民性"
        二、1927年前鲁南交通、通讯状况:"化外之区"
        三、"在国家建设上极关重要":交通、通讯建设的缘由
        1、"文明之母,财富之脉":地方自治的要求——"修道路"
        2、"以便交通而利行政":地方政府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转变的契机:鲁南交通、通讯的改善
        一、从"官道"到"汽车路":交通建设"成绩尤为良好"
        1、山东省政府对交通的管理
        2、空白的填充:鲁南建设概况
        二、电话网络的铺开:"传达政令,异常便捷"
        1、长途电话的的架设与管理
        2、建设成绩:实业厅长张鸿烈的介绍
        三、鲁南的建设:以莒县为例
        1、长途电话的架设与接线
        2、台潍汽车路的建设:"关系军运,至为重要"
        第三节 "道可道,非常道":国家意志在鲁南的渗透渠道
        一、巨灵的血管与神经:地方社会的控制网络
        1、网络的分布:雨天问答的启示
        2、织工面目:建设中的政治运作
        3、"维持治安之大道":政治交通的渠道
        二、隐蔽的在场:以鲁南旗会事件为视角
        1、李树春的行踪:政府的运作、动员与控制
        2、"促进政治"为大:控制与反控制的象征
        3、"朝发夕至":运其昌的警告
        第四节 巨灵的自言自语:报纸中的鲁南旗会事件
        一、巨灵的舞场:报纸与现代性社会构造
        二、聚光灯下的国家:媒体与政府
        1、政府与媒体之互动:叩、询与谈
        2、国家的焦虑:"至此始告完全解决"
        3、蒋介石的赞赏:呼应与交流
        三、话语之运作:报道中的大刀会
        1、话语的媾和:国家、文明与科学
        2、会众与首领:愚、良好、黠、狡猾
        3、他者的多重影像:国家话语网络中的大刀会
        四、失语与狂欢
        1、谁制造了"地方一般舆论"?
        2、李梦春之死
    第十三章 "渐入轨道":鲁南地方政治风景
        第一节 剿匪与清乡:社会控制与社会动员
        一、兜剿刘黑七:一个绝妙的案例
        1、老巢难回:被追剿的刘黑七
        2、剿匪场景:"军运之效可观矣"及其他
        二、"现本省并无股匪"
        1、从"土匪"看"会匪"
        2、"一切建筑工作才可以开始"
        三、驻军佚事一则:田海中嗜杀记
        1、"团部就是闫罗殿":剿匪"暴行"
        2、"夫人着魔,骂醒升官梦"
        第二节 "上了轨道":沂水政务概观
        一、区划与政权的演变:从区制到乡制,再到乡农学校
        二、裁局改科和合府办公:新政举例
        三、政务细微:以乡公所为中心
        四、"梁漱溟的办法好!";乡农学校
        1、梁漱溟与乡农学校
        2、校长、课程、"富户兵"
        第三节 "时代风烟,尽收纸上":财政记录的解读
        一、税收: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脐带"
        二、"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以县政府为例
        三、"安养生息"?国家建设的财政基础
        1、"地方财政如此突然膨胀"
        2、"政务日繁,不能不取给地方"
        四、作为背景的财政记录:鲁南旗会事件的另类解读
        1、"开支惟增赋税是赖":地方社会秩序重建的见证
        2、"官土匪","逼命的来啦","把脏官们劈开晾着"
        3、"连庄会捐":冲突的诱因
        第四节 收束与扩张:鲁南旗会事件的再阐释
        一、地方社会场域的三度突变:土匪、大刀会以及国家
        1、社会生存压力的释放:生态灾难中的土匪猖獗
        2、大刀会:乡村自卫策略的转变
        3、时局变动与地方社会
        二、地方社会秩序重建:大刀会的遭遇
        1、国家强势归来:秩序重建的主导者
        2、国家政权建设:以地方自治为例
        3、对话:大刀会与国家的冲突
        三、多重运作:巨灵起舞
        1、国家对事件的处理:策略的演变
        2、社会控制与社会动员:政府、驻军以及士绅
        四、"扑灭会匪及股匪":大刀会与土匪的共同归宿
        1、"一律枪决,以除后患"
        2、"切实取缔迷信邪教"
        3、再度滋蔓:1937年以后的事情
第四编 轨迹·历史规训与反抗:1910—1940年间的国家与地方——从秘密会社切入
    引子"社会久病已发的一个表征"?
    第十四章 潜流涌现:近代以来的乡村秘密会社
        第一节 "根株总未能绝":从清末到民国
        一、鲁西南大刀会:帝国晚期的个案
        1、"由来已久":"世乱"与"邪教"
        2、赵师爷、刘士瑞与大刀会
        曹仲园的"老乡":赵师爷影踪
        刘士瑞:"拉大旗"
        3、"多唱了一次":火神庙唱戏
        "红了半个天"
        "大刀会要造反了":毓贤的私访
        4、"打东湍":大刀会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
        二、变动时代下的地方社会:以秘密会社为例
        1、"几乎无处不在":从清末到民国以来的秘密会社现象
        2、普遍的危机与恒定的背景
        三、"未来的善后":一位学生调查者的方案
        1、"民国"的呼唤
        2、"教育不普及的结果":改造之途
        3、"致命伤":农村经济问题
        第二节 "红枪为王":河南红枪会
        一、"军匪压迫的结果":河南红枪会的发生
        1、"逐鹿下的中原":军阀混战下的河南
        2、"赤手空拳难自卫,家家户户演红枪!"
        "通行的组织,尤其以河南最为发达"
        组织与作战方法
        3、红枪会宣言:"只有咱们联合一致,有了力量,什么也不怕"
        二、"没有好的收场":河南红枪会的消亡
        1、"莠草不除,嘉禾不生":两份文献
        2、"民团化":改编民团的措施
        第三节 "党逼民反":江北小刀会暴动
        一、"昨日打倒党部,为它苦害民情"
        1、"迫于自卫起见":江北小刀会由来
        2、暴动对象:"所要摧毁的就是党部和学校二种"
        3、对破除迷信运动的回应
        二、参与、动员、要求:暴动的社群观察
        1、"三部分结合":参与者的社群分析
        2、"大家联合起来":社会动员
        "由极乐庵出发":极乐庵僧众的"授意"
        "土劣臧荫笃被捕":从示威到暴动
        "打倒小刀会之壁画":作为主力军的小刀会
        3、口号、旗帜与要求:心态、诉求的解读
        三、北伐声中的"杂音":鲁西南无极道暴动
        1、"会匪谋乱":无极道围城
        2、"疯魔道人"杨永朴与滕县无极道
        从"绪堂"到"疯魔道人"
        "二月二红枪会打滕县"
        杨永朴之死
        四、"取缔刀会办法":国家的善后处理
        1、"迄今仍未能绝迹":办法的出台
        2、办法解读:社会控制之网
        第四节 庙堂之争:巨灵一爪
        一、庙堂之争:作为冲突焦点的香堂
        1、杜绍增一案:"大刀会是信神的"
        2、"洒血祭神":盛家垛庄之祸中的香堂
        3、续禅之死:"教育当局请兵"
        二、"民国戊辰,砸了庙神":破除迷信运动
        1、破除迷信运动:鲁南的情形
        2、香火熄灭:僧王庙的终结
        3、"逐僧拆庙"的反应:一则训令的解读
        三、文明与民智:北伐后的地方教育
        1、"民族的健身剂":"教育兴则民智进"
        2、"均须增筹经费":教育费与地方社会
        3、"严厉取缔"与"限令改

(3)社会资本与农村产业转型研究 ——以晋北J村及批发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背景、缘起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缘起
        3. 研究意义
    二、社会资本及相关理论述评
        1. 社会资本相关理论综述
        2. 社会资本与农村发展相关研究
        3. 社会资本作用研究的梳理
        4.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资本概念界定
        1. 社会资本概念的前提与基础
        2. 本文社会资本概念定义
        3. 社会资本的收益特征
        4. 社会资本的重要功能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视角
        1. 现代化理论
        2. 交往理论
        3. 发展模式理论
    二、理论设计与构想
        1. 地点选择
        2. 研究方法
        3. 基本概念
        4. 研究构想
        5. 章节安排
第三章 晋北J 村地区环境及产业发展状况
    一、J 村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概况
        1. J 村的地理、经济环境
        2. J 村的生产状况
        3. 农户的生活状况
    二、当地农村发展的制约要素
        1. 内外部环境制约
        2. 产业结构性障碍
        3. 资金障碍
    三、批发市场对当地经济的促进
        1.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
第四章 社会资本在J 村及市场中的运作
    一、农村社会资本运作的要素结构
        1. 农村社会关系网络
        2. 农村社会资本运作的要素
    二、农村社会资本在J 村的运作
        1. 社会资本运作的客观基础
        2. 社会资本运作的基本途径
        3. 社会资本运作的制度环境
    三、农村社会资本在J 村批发市场的运作
        1. 关系强度与社会资本获得
        2. 当地社会资本的功能作用
        3. 农村社会资本运作的产业功能
第五章 社会资本与J 村产业生产方式转型
    一、J 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业结构单一
        2. J 村产业结构转化的条件
    二、社会资本对J 村生产资源的整合
    三、社会资本对J 村组织资源的整合
        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2. J 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
        3. 农村合作经济的性质
    四、J 村产业结构转型梯度结构
        1. 当地农业日益多样化、产业化
        2. 以农产品为基础的商业兴起
        3. 农村加工工业的深化与拓展
        4. J 村产业结构的变迁(1995—2007)
第六章 社会资本与J 村社会生活的转变
    一、社会资本与农民增收
    二、社会资本与社会生活的改善
        1. 提升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2. 促进乡村治理
    三、社会资本与J 村社群的分化与整合
        1. 社会资源获取与阶层分化
        2. 农村社群分化的原因和条件
        3. 农村社会整合重构的条件
    四、社会资本负作用的考察分析
        1. 社会资本负效应
        2. 限制与举措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附录一:访谈对象目录
附录二:调查问卷

(4)1963年邢台洪水灾害及其救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运用
    四、创新之处
第1章 水灾及其成因
    1.1 暴雨成灾
        1.1.1 雨情
        1.1.2 水情
        1.1.3 灾情
    1.2 灾情巨大的原因
        1.2.1 自然环境
        1.2.2 社会原因
第2章 专区政府的救助
    2.1 专区政府的救助对策
        2.1.1 救灾机构与组织的成立
        2.1.2 救灾方针的制定
        2.1.3 救灾动员
    2.2 救助工作的展开
        2.2.1 抗洪抢险,抢救灾民
        2.2.2 开展挖粮挖物运动
        2.2.3 发放救济粮款物
        2.2.4 进行勤俭持家、节约度荒教育
        2.2.5 医疗与防疫措施
        2.2.6 指导与帮助灾民自救
第3章 救助工作的评价
    3.1 取得的成效
        3.1.1 保障灾民生活
        3.1.2 有效缩短灾期
        3.1.3 互助互济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
        3.1.4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3.2 存在的局限
        3.2.1 救灾效率低下
        3.2.2 官员虚假与腐败现象
        3.2.3 依赖思想的存在
        3.2.4 主观主义、好心办坏事
    3.3 救灾模式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清代徽州祭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宗族研究和徽州宗族祭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徽州宗族祭祖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徽州祭祖
    第一节 宋元明时期的徽州祭祖
        一、宋元时期的徽州祭祖
        二、明代的徽州祭祖
    第二节 清代的徽州祭祖
        一、清代祭祖的法律规定
        二、清代徽州祭祖的时代变迁
        三、从《茗洲吴氏家典》看清代徽州祭祖
第二章 清代徽州祭祖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清代徽州祭产的来源
        一、清代徽州祭产的设立
        二、清代徽州祭产设立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 清代徽州祭产的流失和保护
        一、清代徽州祭产的流失
        二、清代徽州祭产的保护
第三章 徽州祭祖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节 清代徽州的祠祭活动
        一、祠祭的分类类型
        二、祠祭的准备活动
        三、祠祭的仪式内容
        四、祠祭的木主制度
        五、祠祭的功能特点
    第二节 清代徽州的墓祭活动
        一、谱牒中的墓图志
        二、墓祭的祭例列举
        三、墓祭的活动内容
        四、墓祭的功能特点
    第三节 清代徽州的会祭活动
        一、清代徽州祭祖祀会的整体研究
        二、清代徽州祭祖祀会的个案研究
第四章 清代徽州祭祖的活动特征
    第一节 统宗祭祖的增强化
        一、关于"门""房""支"
        二、统宗祭祖的活动内容
        三、统宗祭祖的活动特点
        四、统宗祭祖的统合功能
    第二节 祭祖制度的规约化
        一、祭祖规约的内容和形式
        二、祭祖规约的制定和执行
        三、祭祖规约的功能和特点
    第三节 祭祖民俗的乡土化
        一、祭祖与民间信仰
        二、祭祖与民俗节日
        三、祭祖与戏曲音乐
第五章 祖先祭祀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 祖先祭祀角度下的承继制度
        一、清代徽州的承继制度
        二、清代徽州异姓承继的多种解读
        三、清代徽州出继后的认祖归宗
    第二节 祖先祭祀角度下的风水竞争
        一、徽州地区的风水观念
        二、祠堂、坟穴与荫木
        三、祖先祭祀中的风水竞争
        四、风水竞争中的官府、精英和地保
    第三节 祖先祭祀角度下的祖先神化
        一、祖先祭祀中的"祖"与"神"
        二、徽州各个宗族的造神活动
        三、祖先祭祀中的神化建构
        四、神化建构中的不同角色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 资料情况
第一章 大都市中的徽州人
    第一节 从徽州到上海
        一、 上海市镇中的徽州人
        二、 近代都市中的徽州人
    第二节 都市中的徽州社会组织
        一、 旅沪徽州人的亲缘组织——宗族
        二、 旅沪徽州人的业缘组织——同业公所和同业公会
        三、 旅沪徽州人的地缘组织——会馆和同乡会
    第三节 旅沪徽州同乡组织与都市生活的适应
        一、 关注移民教育
        二、 慈善救济
        三、 调解纠纷
        四、 救助乡人之损害
第二章 旅沪徽州人的经营活动与都市文化
    第一节 经营活动的守成与创新
        一、 旅沪徽州人在传统商业中的经营
        二、 旅沪徽州人在新兴产业中的经营
    第二节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都市商业文化
        一、 诚信不欺 以义取利
        二、 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
        三、 关注公益 报效社会
        四、 贾儒相济 迭相为用
        五、 追求卓越 与时俱进
    第三节 旅沪徽州人的都市文化生活
        一、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方言风俗
        二、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饮食文化
        三、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新闻事业
        四、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教育事业
        五、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医学事业
        六、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传统艺术
第三章 都市文化符号的“亚东图书馆”
    第一节 “亚东人”的社会关系网络重构
        一、 亚东图书馆创办者
        二、 亚东图书馆的职员群体
        三、 亚东图书馆的作者群
    第二节 亚东图书馆对都市文化的表达与建构
        一、 促进启蒙文化的传播
        二、 迎合和塑造了新阅读的需求和口味
        三、 给都市商业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第四章 旅沪徽州人与徽州地域社会文化发展
    第一节 “我是徽州人”——浓郁的乡土情怀
        一、 婺源回皖事件始末
        二、 徽州旅沪同乡组织与婺源回皖运动
    第二节 旅沪徽州人与近代文教事业
        一、 教育调查与舆论动员
        二、 捐资办学
        三、 推动图书馆事业建设
        四、 支持民国县志的编纂工作,创办报刊
    第三节 旅沪徽州人与社会风俗变迁
        一、 提倡禁绝烟赌
        二、 引入都市娱乐,丰富乡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 启迪新知,促进女性意识的萌发与觉醒
        四、 破除旧观念,促进家乡丧葬制度改革
    第四节 旅沪徽州人与家乡社会公益事业
        一、 施药就诊,促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二、 推动家乡交通事业发展
        三、 维护地方的安宁与稳定
结语 文化中介人:都市中的移民群体
参考文献
    一、 原始资料
        (一) 方志类
        (二) 档案、碑刻
        (三) 报刊类
        (四) 文集、笔记、家谱、资料汇编等
    二、 论着
        (一) 着作
        (二) 论文
        (三) 硕博士论文
致谢

(8)民国时期的山东匪患与民众自卫(1911-193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关于土匪和民众自卫武装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土匪概念的界定
        二、关于民众自卫武装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选题缘由和资料来源
        一、选题缘由
        二、资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土匪学术史研究回顾与评价
        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土匪史的研究
        二、山东土匪史研究之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山东匪患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东土匪的人数和规模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土匪的活动状况
        一、民初至袁世凯统治时期山东土匪活动状况
        二、袁世凯死后至张宗昌统治山东时期土匪活动状况
        三、蒋系军阀和冯系军阀争夺山东时期土匪活动状况
        四、民国时期的山东匪祸
    第三节 民国时期山东匪患的影响
        一、对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二、对国际社会和民国政府外交的影响
        三、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二章 官方和民间对匪患的反应
    第一节 官府对匪患的反应
    第二节 官方组织的保卫机关对匪患的反应
    第三节 军队对匪患的反应
        一、军事制度的腐败
        二、军队的匪化
    第四节 民众对匪患的反应
第三章 民众自卫武装的再度兴起及其活动
    第一节 民团的再度兴起
        一、民团的初创阶段
        二、民团的兴盛阶段
        三、民团的活动
    第二节 枪会的再度兴起
        一、各地枪会组织兴起概况
        二、枪会的活动
第四章 民众自卫武装匪化成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腐败的影响
    第二节 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战乱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 民国政府现代化建设对农村社会造成的影响
    第四节 官方治理匪患政策的负面影响
        一、招抚政策的负面影响
        二、“清乡”政策的负面影响
    第五节 社会风气变化对民间防匪组织的影响
第五章 民众自卫武装与土匪的互动转换
    第一节 传统士绅的分流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民众自卫武装与土匪的互动转换
结论
    第一节 匪患的初步解决
    第二节 对匪患与民众自卫武装的一些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朱家村“五·七”学校千方百计支援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梦——“中国梦”调查报告之一[J]. 杨文学. 中国作家, 2014(06)
  • [2]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沂蒙往事剪影(1900-1940)[D]. 刘宝吉. 山东大学, 2010(10)
  • [3]社会资本与农村产业转型研究 ——以晋北J村及批发市场为例[D]. 仇睿. 上海大学, 2011(10)
  • [4]1963年邢台洪水灾害及其救助研究[D]. 杨永利. 河北大学, 2012(08)
  • [5]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 何巧云. 安徽大学, 2010(10)
  • [6]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D]. 徐松如. 上海师范大学, 2012(11)
  • [7]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8]民国时期的山东匪患与民众自卫(1911-1930)[D]. 谢贵平. 山东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朱家村“5月7日”学校千方百计支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