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正确使用疑问代词What(论文文献综述)
刘映婷[1](2014)在《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习得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数量十分丰富,其中“怎么”、“怎么样”、“怎样”、“如何”都能指代“方式”,它们的指代类别复杂多样且每两个词之间都存在指代类别交叉重叠的情况,而其中的“怎么”、“怎么样”、“怎样”更是音近形似;又因为这几个疑问代词和其他疑问代词一样,非疑问功能大量存在于日常使用中,愈发加深了留学生使用中的分辨难度。故本文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选取了“怎么”、“怎么样”、“怎样”、“如何”,并为了行文方便将其统称为“怎么”类疑问代词,对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习得过程和非疑问功能的习得顺序进行了考察,希望从中得出的结论能给对外汉语教学界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语料库中搜索到的留学生偏误语料进行分类列举和详细分析,并通过统计偏误率以期发现留学生习得“怎么”类疑问代词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最后我们还进一步对造成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其次,在梳理前辈“怎么”类疑问代词指代类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角度对“怎么”类疑问代词的指代类别重新进行了分类,对各分类分别进行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描写;然后统计汉语语料库和中介语语料库中“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使用情况,横向和纵向将不同阶段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使用情况与本族语者进行了对比,得出了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习得顺序及习得的动态发展过程。再次,梳理前辈对“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分类,从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角度将“怎么”类疑问代词在句式结构中体现出来的非疑问功能分为全指、承指、虚指、语用功能,并进一步归纳出每类非疑问功能中各小类的句法格式特点和意义;统计本族语语料库和中介语语料库中“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使用情况,比较不同母语背景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使用频率并分别与本族语者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纵向考察不同阶段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习得情况,采用多种统计方法最后综合统计结果得出了“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习得顺序:全指>语用>虚指>承指最后,多角度分析制约习得顺序的因素,考察现行大纲和教材中关于疑问代词语法点的选取和编排,提出采用语用教学模式来加强语用意义的教学等建议。
周志慧[2](2019)在《对外汉语“怎么”类疑问代词任指用法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作为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中的一种常见类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难点。本文以“怎么、怎么样、怎样”为研究对象,基于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将“怎么”类疑问代词表示任指用法分为五种常见格式,研究“怎么”类疑问代词任指用法教学情况。基于中介语语料,对留学生使用“怎么”类任指用法常见格式的用例以及习得顺序进行考察,发现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对“怎么”类的任指用法使用较少的现象。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对格式中的“不管”式和“都/也”式使用较多。同时,留学生在使用“怎么”类疑问代词任指用法时发生误代、遗漏的偏误较多。采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和阶段计分法对留学生习得格式的顺序进行探讨,发现重叠式在习得过程中最后习得的现象。基于留学生调查问卷对留学生习得过程中的错误题型进行分析,发现留学生在疑问代词任指用法的重叠式中发生错误较多。通过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访谈,发现教师主要依据教材选定教学内容,并且通过重难点以及情景来加强、巩固教学内容的现象。老师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归纳法或演绎法或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法点的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和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对疑问代词“怎么”类表示任指的五种格式在教材中的分布以及在教材与大纲中的分布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教材编排中“怎么”类疑问代词主要出现在具体格式中且疑问代词在注释中的任指意及用法仅在“都/也”式中强调的现象。在注释及课文中,格式出现的顺序为“怎么也/都+V+不+结果”>“怎么V也V不+C”。在练习设置中,教材注意将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交际性练习相结合,练习形式丰富。同时,在练习“怎么也/都+V+不+结果”格式时出现无意义练习。大纲中“甭/不管怎么说”的口语格式在教材中没有体现。由于第二语言学习具有缺乏语境的特殊性以及留学生在交际时常常忽视其语用意义的现实性,我们选择情景法对使用较多的“不管”式进行教学设计并提出反思。该格式的学习、操练,应该将情景贯穿始终。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应注意将该格式的格式结构与语义、语用并重。同时,从教材编写、老师教学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应注意提高语法点的复现率,在重视格式结构以及格式语用意义时,也应注重讲解该格式中疑问代词的意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使格式讲解更有语境化。同时,教学内容适时补充语用意义,教学方法更具多样性。
周琳[3](2020)在《泰国留学生疑问代词否定用法习得及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繁,但这一语法项目在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在基于国别化的习得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我们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以泰国留学生为例,将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几、多少”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中介语语料库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泰国留学生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习得情况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对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怎么、几、多少”否定用法的结构形式进行了梳理,使文章条理清晰,为下面的问卷分析及偏误研究做铺垫。其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泰国留学生习得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能够理解疑问代词表示否定的语义,但不能全面的掌握其语用文化。接下来,我们基于语料库以及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对泰国留学生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习得情况进行整合,统计出其使用该用法的占比情况以及偏误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偏误原因、总结习得的难易顺序。最后对相关教材中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编排情况进行了考察,并根据前文习得研究的结果,对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我们认为在教师教学和教材编写方面,都应该重视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高频结构,合理安排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习得顺序。
郝帅[4](2017)在《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与对外汉语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疑问代词的用法丰富多样,总的来说有表疑问和不表疑问两种,其中不表疑问的用法又分为任指和虚指。研究发现,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经常被运用到口语中,但对留学生们来说,很难理解其用法,也很难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研究疑问代词虚指用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虚指用法的常用搭配,并对留学生使用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偏误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第一章界定了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内涵,并区别了非疑问用法中的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详细描写了“谁”、“什么”、“哪”、“哪儿”、“哪里”、“怎么”、“怎样”、“几”、“多”、“多少”、“多会儿”十一个疑问代词的用法;特别是除“多会儿”之外的十个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包括搭配情况和重叠情况。这为对外汉语疑问代词虚指用法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提升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教学效果。第二章考察留学生对于常用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掌握情况,并且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来分析其在使用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留学生在使用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对于部分疑问代词如“多少”、“几”不能有效地区分虚指用法与疑问用法以及任指用法。通过课后调查得知,留学生普遍认为疑问代词的疑问用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较多,易于掌握和理解,但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相对较少或者使用者本身并未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该用法,这也是疑问代词虚指用法使用中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以偏误分析为理论基础,问卷调查中留学生在使用疑问代词虚指用法中出现的偏误作为教学设计的现实基础,构建疑问代词“怎么”的虚指用法的教学设计,同时记录课堂教学情况、学生以及听课教师反馈的教学结果。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怎么”的虚指用法,部分学生虽已掌握用法但是不能很好地运用,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区分清楚“怎么”的重叠形式和任指用法;听课教师则认为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课堂练习不够充分。笔者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与反思,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清晰掌握“怎么”的虚指用法,缺陷在于课时设计不够合理、课堂练习形式不够丰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此基础上,本章对教师讲课、学生学习、教材编写等都提出建议。教师应当根据偏误分析的原理提前预测留学生在学习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引起偏误的示范;讲解时应当由易到难,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疑问代词虚指用法在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在纠正学生偏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偏误,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虚指用法的特点。学生应当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加强基础语法的学习,辨别不同疑问代词的感情色彩、使用范围等。教材编写时则应遵循虚指用法的习得顺序进行全面描写,并注重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系统分类描写。
古思蒂[5](2013)在《印尼学生汉语特指问句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知道语言是人们的生活当中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在进行交际时,无论使用哪一种语言,特指问句都是交际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汉语如此,印尼语也是如此。虽然汉语与印尼语的特指问句在概念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汉语跟印尼语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对于印尼学习者来说,理解汉语特指问句并不会很难,但是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误。因此,为了更好地探究印尼学习者习得汉语特指问句的情况,本文首先对汉语与印尼语特指问句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二者的不同。然后通过问卷收集印尼学生的特指问语料,对其进行偏误分析,得出印尼学生11个汉语疑问代词(含不同句法位)的习得顺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偏误类型与偏误来源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目前现代汉语与印尼语语法学界在特指问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局限,并介绍本文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对象。第一章是对汉语与印尼语特指问句加以比较,以及预测一些会产生的偏误。第二章是通过问卷分析来研究印尼学习者对汉语特指问句习得情况。第三章是对问卷调查中印尼学习者使用特指问句出现的一些偏误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偏误的成因予以分析。第四章是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出了一些适当的教学对策。第五章是针对全文的论述予以总结。
杨幸好[6](2020)在《马来西亚初级汉语特指问句偏误分析 ——以马拉工艺大学学习者为例》文中认为特指问作为人类语言最基本的疑问范畴之一,无论是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在对外语言教学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印欧语等诸多语言相比,汉语特指问句的最大特点在于,疑问词(汉语皆为疑问代词)位置灵活,且句末可以带语气词“呢、啊”。汉语特指问句的疑问代词可以出现在与其陈述句对应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个句法位置上,这一点给许多汉语学习者,尤其是母语与汉语语序差别较大的汉语学习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惑。我们在马来西亚马拉工艺大学莎阿南校区实习期间,通过课堂观察、谈话、问卷等形式考察该校汉语特指问句的教学现状(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偏误现象较为突出)时验证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加强汉语特指问句的习得偏误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汉语特指问句的统筹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在语言对比中,深化我们对现代汉语特点的认识。文章在梳理本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马来西亚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就特指问句展开汉语、英语、马来语三种语言的对比,比较了三者在疑问词、语序等方面的异同,重点辨析了三者的个性差异。进而结合偏误分析理论,对问卷调查和日常作业所得偏误语料进行条分缕析地探究,将偏误现象概括为误用、遗漏、误加、错序四种类型,并主要从语际因素(教学媒介语、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泛化)等方面探讨偏误形成的原因。最后针对偏误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叶建军[7](2008)在《《祖堂集》疑问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主,以语法化理论、语用学理论等为辅,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对《祖堂集》疑问句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探讨《祖堂集》疑问句或疑问范畴的源流演变等。全文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说明了《祖堂集》概况、《祖堂集》疑问句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等。着重讨论了《祖堂集》疑问句分类问题,构建了《祖堂集》疑问句二层级分类系统。第二章全面考察了《祖堂集》特指询问句。认为特指询问句中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丰富多样,来源于不同的时代层次,它们很少用于反诘问句或其他疑问句。认为新兴的特指询问句“如何是X?”等为禅录语法格式,来源于汉译佛经;新兴的特指询问句“NP聻/尼/你?”是现代汉语特指询问句“NP呢?”的源头。第三章全面探讨了《祖堂集》是非询问句。认为是非询问句一般要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副词或疑问语气词。着重讨论了疑问副词“还”的来源问题,并用类化机制进行了解释。第四章全面描写了《祖堂集》正反询问句。认为正反询问句“VP(也)无?”可能具有晚唐五代时期南方地域特性;从正反问句可以看出《祖堂集》的口语化程度较高。着重探讨了“VPNeg?”句末Neg的虚化问题,认为Neg仍是否定词语。第五章全面描写了《祖堂集》选择询问句。认为选择询问句倾向于由“意合”走向“形合”;选择询问句中的关联标记“为复”、“为当”、“为”、“是”均来源于中古汉语,可能与汉译佛经有亲缘关系。第六章全面考察了《祖堂集》测度问句。认为《祖堂集》测度问句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系统。着重探讨了“莫(不)VPNeg?”句末Neg的虚化问题,认为句末的Neg仍是否定词。探讨了“莫”系测度疑问副词的来源问题,提出类化是语法化或词汇化的重要机制之一。第七章全面考察了《祖堂集》反诘问句。认为特指反诘问句中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来源于不同的时代层次,并有“何曾”、“岂况”等反诘标记。探讨了疑问代词“什摩”的反诘用法,认为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什么”丰富多样的反诘用法可上溯到《祖堂集》。探讨了连词“争奈”的来源问题,认为省略和重新分析是“争奈”词汇化的重要机制。认为是非反诘问句倾向于使用反诘标记;反诘格式“岂不闻(道)X?”等来源于汉译佛经。认为新兴的选择反诘问句“VP那作摩?”可能是晚唐五代时期闽语的反映,也是现代汉语选择问句“VP是怎么的?”等的源头。第八章考察了《祖堂集》特殊疑问句。提出并阐明了“糅合式疑问句”、“复句式疑问句”等概念。认为一些疑问句格式如设问句“所以者何?”、“何以故?”等与中古时期汉译佛经有亲缘关系;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疑问句格式如招呼问句“你来了?”、附加问句“P,是不是?”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祖堂集》。第九章全面考察了《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认为新兴的语气词“摩”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上要广于现代汉语中的“吗”;相对于庞大的疑问句数量来说,句末使用语气词的还是极少数,且主要集中于数量尚不多的是非询问句。第十章探讨了《祖堂集》疑问句的语用功能。认为询问句基本语用功能是探询,附加语用功能有勘验、启示、规避等;测度问句语用功能较单纯,即要求证实;反诘问句基本语用功能是强化,附加语用功能有责备、提醒、反驳、劝说等。第十一章为余论。总结了《祖堂集》疑问句的三个重要特性:时代特性,地域特性和行业特性。从《祖堂集》疑问句这一视角揭示了禅宗文献与汉译佛经的亲缘关系。从《祖堂集》疑问句等句式出发阐明句式的糅合现象具有普遍性,认为汉语史上很多“奇特”的句式唯有从句式的糅合这一视角才能得到合理而一致的解释。
高晓洁[8](2020)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习得汉语疑问句问题研究及教学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汉语疑问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在绝大多数汉语教材中贯穿始终。其种类很多且大多使用语气词、语调、疑问标记或特定结构表达疑问,语序的变化不大。而英语疑问句常使用语序或结构的变化表达疑问,没有语气词,疑问句的种类和汉语也有所出入。不同母语的学生习得汉语疑问句的问题研究和教学对策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研究的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习得汉语疑问句的问题及教学对策。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一所汉语学校中的英语母语学习者使用汉语疑问句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学生在课堂及生活中使用汉语疑问句的情况,对学生使用汉语疑问句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分析。结合汉英疑问句的异同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分析出偏误的类型和原因。最后根据新汉语水平考试语法大纲和教材内容,提出了五种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意识以及针对六种汉语疑问句的具体教学对策。旨在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更好地教授汉语疑问句,使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避免产生类似的偏误。本文以不同阶段的英语母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汉语疑问句中的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附加问句和反问句。在第一部分绪论中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正文部分的第一章是文献综述,结合汉语疑问句的本体研究和汉语疑问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总结学界对于汉语疑问句的分类方法,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六种疑问句的应用方法;第二章是汉英疑问句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疑问句使用的异同;第三章结合调查问卷总结英语母语学习者习得汉语疑问句的偏误类型和成因;第四章针对不同偏误类型和疑问句的特点提出汉语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意识以及针对不同阶段英语母语学生的具体教学策略;最后结语部分是本文的总结和不足。
张奕[9](2009)在《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表意丰富、用法复杂,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使用频繁,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留学生较难掌握的语法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进行研究,旨在给对外汉语教学有所指导。本文在中介语理论指导下,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以中介语语料为数据来源,运用对比分析法、相对正确使用率法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使用情况和习得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纲和教材的编排及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采用对比分析法,发现印尼留学生跟母语者一样广泛地使用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印尼留学生的使用率甚至比母语者还高,不过使用偏好有所不同,相对来说印尼留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中形式感比较强全指性和相对简单的虚指性,而不愿意使用相对较难的反诘性。其次,我们采用相对正确使用率法和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中介语语料,发现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五类非疑问用法的习得分属于不同区间,存在一个内在的习得顺序,且每个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顺序略有不同。最后,针对大纲和教材对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编排存在分类不一致和编排混乱的问题,我们提出统一分类,按习得顺序编排的建议,并主张在教学中应采用适合留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参照习得研究成果,合理安排各种非疑问用法的教授次序与讲解力度。
Duangpakdee Mullika(林香蕊)[10](2017)在《汉泰疑问句的异同及汉语疑问句的教学策略》文中认为由于各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以及交际功能存在差异,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并因此影响其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疑问句是泰国学生使用频率较高而偏误较多的句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时并没有很大的问题,听话者能结合日常经验,猜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如果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较为复杂的疑问句,对他们来说则十分困难。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研究汉泰语疑问句的异同之处,通过调查分析法研究了学生使用汉语疑问句的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同时分析了学生在使用汉语疑问句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归纳出各种偏误类,全文共分以下九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阐述了汉泰语疑问句的研究现状以及近年来汉泰语对比研究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汉泰语疑问句的分类,汉语疑问句有四种类型: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泰语疑问句有三种类型: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第三章研究汉泰语的是非疑问句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汉泰语是非疑问句的提问方式、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的异同点。关于疑问语气词,我们主要讨论分析了汉语是非问句中的语气词“吗”、泰语的语气词“(?)[maj14]”、“(?)[(?):14]”以及它们的附加问形式。第四章按照九种疑问方式:问人、问物或事、问具体对象、问处所、问时间、问性质和状态、问数量、问程度、问原因和目的,将汉泰语特指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分析了有语气词和无语气词的汉泰语特指疑问句之间的异同。第五章是关于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对比分析,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介绍汉语关联词“还是”与泰语关联词“(?)[(?):14]”,二是汉泰语选择问句的句式比较,三是汉泰语选择问句中相同项的省略情况比较。第六章分析解释了汉语正反问句“X不X”结构和泰语特殊选择问句“X(?)[maj41](不)X”,同时,将汉泰语中相同的疑问句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七章是关于汉泰语疑问句疑问程度和交际功能的研究,由于学界已对汉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有了定性,而我们并未发现针对泰语疑问句疑问程度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依据邵敬敏(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泰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并对汉语和泰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做了比较。此外,本章还解释了汉泰语疑问句中“询问”与“间接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第八章是针对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疑问句的调查统计,我们将学生的偏误情况归纳为四种类型:错序、误代、误加和遗漏,借此分析汉语疑问句的教学难点以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关于汉语疑问句教学的教学策略。第九章总结了全文各章的主要观点,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希望在汉语疑问句教学方面对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二、如何正确使用疑问代词Wha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正确使用疑问代词What(论文提纲范文)
(1)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论题的提出和意义 |
0.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0.3 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
0.4 研究综述 |
0.4.1 “怎么”类疑问代词的本体研究概况 |
0.4.2 疑问代词的习得研究现状 |
0.4.3 前人研究的贡献及不足 |
第一章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的偏误考察及原因分析 |
1.1 误代偏误 |
1.1.1 “怎么”类疑问代词内部误代偏误 |
1.1.2 “怎么”类疑问代词与其他疑问代词的误代偏误 |
1.1.3 “怎么”类疑问代词与他类代词的误代偏误 |
1.1.4 “怎么”类疑问代词与其他性质词语的误代偏误 |
1.2 遗漏偏误 |
1.3 冗余偏误 |
1.4 错序偏误 |
1.5 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习得研究 |
2.1 “怎么”类疑问代词指代类别的分类 |
2.1.1 指代方式 |
2.1.2 指代原因 |
2.1.3 指代情状 |
2.2 本族语者“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使用频率考察 |
2.2.1 语料处理及研究方法 |
2.2.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2.3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使用频率分析 |
2.3.1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使用频率考察 |
2.3.2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使用频率与本族语者的对比分析 |
2.4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习得过程研究 |
2.4.1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习得顺序 |
2.4.2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不同指代类别的习得过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习得研究 |
3.1 本研究中“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分类 |
3.1.1 全指功能 |
3.1.2 承指功能 |
3.1.3 虚指功能 |
3.1.4 情感类非指代功能——语用功能 |
3.2 本族语者“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使用频率考察 |
3.2.1 语料处理及研究方法 |
3.2.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3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使用频率分析 |
3.3.1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使用频率与本族语者的对比分析 |
3.3.2 不同母语背景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使用频率的对比分析 |
3.4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习得顺序研究 |
3.4.1 语料处理及研究方法 |
3.4.2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正误使用情况考察 |
3.4.3 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非疑问功能的习得顺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习得顺序的制约因素及教学建议 |
4.1 影响习得顺序的制约因素 |
4.1.1 汉外对比与语言迁移 |
4.1.2 目的语规则泛化 |
4.1.3 教学中教材的误导 |
4.1.4 交际策略的运用 |
4.1.5 认知性因素 |
4.2 教学建议 |
4.2.1 对大纲的建议 |
4.2.2 对教材的建议 |
4.2.3 对加强“怎么”类疑问代词语用功能教学的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对外汉语“怎么”类疑问代词任指用法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怎么”类任指用法习得情况及教学情况考察 |
第一节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学生习得情况考察 |
一、学生用例考察 |
二、习得顺序探讨 |
第二节 基于问卷调查的学生偏误分析 |
一、偏误类型分析 |
二、偏误原因探讨 |
第三节 基于教师访谈的教学情况考察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 |
第二章 教材与大纲对“怎么”类任指用法的选取与编排 |
第一节 教材中“怎么”类任指用法的编排情况 |
一、课文中“怎么”类任指用法 |
二、注释中“怎么”类任指用法 |
三、练习中“怎么”类任指用法 |
第二节 教材与大纲对任指用法要求对比研究 |
一、选取内容对比研究 |
二、编排顺序对比研究 |
第三章 教学设计及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教学设计 |
一、理论依据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二、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泰国留学生疑问代词否定用法习得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 |
(二)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汉外对比研究 |
(三)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语料库研究法 |
(三)偏误分析法 |
第二章 汉语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研究概述 |
一、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及否定用法 |
(一)汉语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
(二)汉语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 |
二、汉语疑问代词表否定的用法分析 |
(一)疑问代词“谁”表否定的用法 |
(二)“哪”系列疑问代词表否定的用法 |
(三)疑问代词“什么”表否定的用法 |
(四)疑问代词“怎么”表否定的用法 |
(五)疑问代词“多少”和“几”表否定的用法 |
第三章 泰国留学生疑问代词否定用法习得情况调查设计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思路 |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 |
四、调查问卷的回收及发放 |
五、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能较好地理解疑问代词否定用法 |
(二)无法区分疑问代词否定用法和非疑问用法 |
(三)关于疑问代词表否定的语用文化掌握不足 |
(四)关于疑问代词表否定的结构掌握不足 |
(五)无法区分不同疑问代词的相似形式 |
第四章 泰国留学生疑问代词否定用法习得情况分析 |
一、泰国留学生疑问代词否定用法习得过程分析 |
(一)习得情况分析 |
(二)习得难易程度分析 |
二、泰国留学生习得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偏误分析 |
(一)偏误类型 |
(二)偏误成因 |
第五章 对相关教材编写及教学的建议 |
一、对相关教材编写的启示 |
(一)相关教材编写情况 |
(二)相关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
(三)对相关教材编写的建议 |
二、对教师的建议 |
(一)通过对比分析预测偏误 |
(二)合理安排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习得顺序 |
(三)重视高频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泰国留学生汉语疑问代词否定用法习得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综述 |
(一) 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基础研究 |
(二)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的专项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本体描写 |
第一节 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内涵界定 |
一、任指 |
二、虚指 |
三、虚指用法的历时考察 |
第二节 具有虚指用法的疑问代词的确认 |
一、疑问代词的分类及一般用法 |
二、疑问代词用法的具体描写 |
第三节 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描写 |
一、“谁”的虚指用法 |
二、什么”的虚指用法 |
三、“哪”、“哪里”、“哪儿”的虚指用法 |
四、“怎么”“怎样”的虚指用法 |
五、“几”的虚指用法 |
六、“多”、“多少”的虚指用法 |
第二章 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问卷调查及偏误分析 |
第一节 疑问代词虚指用法问卷调查 |
一、测试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对象 |
三、测试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
四、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疑问代词虚指用法偏误的类型分析 |
第三节 疑问代词虚指用法产生偏误的原因 |
一、母语负迁移 |
二、个体学习者差异 |
三、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
四、目的语泛化 |
第三章 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及教学建议 |
第一节 针对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录 |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
第二节 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教学建议 |
一、对教师的建议 |
二、对学生的建议 |
三、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印尼学生汉语特指问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汉印特指问句之比较 |
一、语序 |
二、结构 |
三、语气词 |
四、疑问代词 |
(一) 一一对应的疑问代词 |
(二) 非一一对应的疑问代词 |
第二章 印尼学习者汉语特指问句的习得调查分析 |
(一) 第一部分习得调查结果分析 |
(二) 第二部分习得调查结果分析 |
(三)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习得调查结果的汇总分析 |
第三章 特指问句的偏误类型及成因分析 |
一、特指问句的偏误类型 |
二、特指问句的偏误缘由分析 |
第四章 印尼学习者习得汉语特指问句的教学建议 |
一、教材编写方面 |
二、课堂教学方面 |
第五章 结语 |
一、论文的小结 |
二、论文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马来西亚初级汉语特指问句偏误分析 ——以马拉工艺大学学习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调查对象及语料来源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本体研究 |
1.3.2 对外汉语教学特指问句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偏误分析 |
1.4.2 问卷调查 |
1.4.3 对比分析 |
第二章 汉语特指问句的特点及其教学现状 |
2.1 汉外特指问句对比 |
2.1.1 疑问词 |
2.1.2 语序 |
2.1.3 其他成分 |
2.2 现代汉语特指问句教学现状 |
2.2.1 教学概况 |
2.2.2 使用教材 |
第三章 汉语特指问句偏误调查及类型分析 |
3.1 偏误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设计 |
3.1.3 偏误界定 |
3.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 调查结果统计 |
3.3 偏误类型分析 |
3.3.1 误用 |
3.3.2 遗漏 |
3.3.3 误加 |
3.3.4 错序 |
第四章 偏误成因及教学对策 |
4.1 偏误成因 |
4.1.1 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 |
4.1.2 母语、媒介语的负迁移 |
4.1.3 教材的负面因素 |
4.1.4 教师的自身原因 |
4.2 教学对策 |
4.2.1 提升教师素养 |
4.2.2 合理编排教材 |
4.2.3 重视教学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祖堂集》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祖堂集》概况 |
1.2 《祖堂集》疑问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1.4 《祖堂集》疑问句的分类 |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及相关问题 |
第二章 《祖堂集》询问句之一:特指询问句 |
2.1 “何”系特指询问句 |
2.2 “什摩”系特指询问句 |
2.3 “作摩”系特指询问句 |
2.4 “几”系特指询问句 |
2.5 “那”系特指询问句 |
2.6 “谁”系特指询问句 |
2.7 “奚”、“安”、“若为”、“底”特指询问句 |
2.8 “NP 聻/尼/你?”特指询问句 |
2.9 小结 |
第三章 《祖堂集》询问句之二:是非询问句 |
3.1 “还”字是非询问句及相关问题 |
3.1.1 “还”字是非询问句及其他“还”字疑问句 |
3.1.2 疑问副词“还”的来源 |
3.2 “可”字是非询问句及相关问题 |
3.2.1 “可”字是非询问句及其他“可”字疑问句 |
3.2.2 “可 VP?”的结构类型及“可”疑问语气的分化 |
3.3 无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 |
3.3.1 有疑问语气词的是非询问句 |
3.3.2 无疑问语气词的是非询问句 |
3.4 小结 |
第四章 《祖堂集》询问句之三:正反询问句 |
4.1 正反询问句的类型 |
4.1.1 “VP 不VP?” |
4.1.2 “VP 不?” |
4.1.3 “VP 否?” |
4.1.4 “VP 无?” |
4.1.5 “VP 未?” |
4.1.6 小结 |
4.2 “VPNeg?”句末 Neg 的虚化问题 |
4.2.1“S_1,S_2不?”句末的“不” |
4.2.2 “未/不 VP 不/否?”句末的“不”、“否” |
4.2.3 “讵/岂VP 不?”句末的“不” |
4.2.4 “宁/可 VP 不/否?”句末的“不”、“否” |
4.2.5 “莫 VP 不/否/无?”句末的“不”、“否”、“无” |
4.2.6 否定词“无”与疑问语气词的关系 |
4.2.7 小结 |
第五章 《祖堂集》询问句之四:选择询问句 |
5.1 有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 |
5.1.1 “为复”连接的选择询问句 |
5.1.2 “为当”连接的选择询问句 |
5.1.3 “为”连接的选择询问句 |
5.1.4 “是”连接的选择询问句 |
5.2 无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 |
5.3 小结 |
第六章 《祖堂集》测度问句 |
6.1 “莫”系测度问句 |
6.1.1 “莫 X?” |
6.1.2 “莫是 X?” |
6.1.3 “莫不 X?” |
6.2 “莫(不)VPNeg?”句末 Neg 的虚化问题 |
6.2.1 “莫 VPNeg?”句末 Neg 的虚化问题 |
6.2.2 “莫不 VPNeg?”句末Neg 的虚化问题 |
6.3 “莫”系测度疑问副词的来源 |
6.3.1 测度疑问副词“莫”的来源 |
6.3.2 测度疑问副词“莫是”的来源 |
6.3.3 测度疑问副词“莫不”、“莫不是”的来源 |
6.3.4 测度疑问副词“莫非”的来源 |
6.4 其他测度问句 |
6.4.1 “应 VP?” |
6.4.2 “其 VP?” |
6.4.3 “VP 乎?” |
6.5 小结 |
第七章 《祖堂集》反诘问句 |
7.1 特指反诘问句 |
7.1.1 “何”系特指反诘问句 |
7.1.2 “什摩”系特指反诘问句 |
7.1.3 “作摩”系特指反诘问句 |
7.1.4 “争”系特指反诘问句及连词“争奈”的来源 |
7.1.5 “几”系特指反诘问句 |
7.1.6 “那”系特指反诘问句 |
7.1.7 “谁”系特指反诘问句 |
7.1.8 “奚”、“安”、“焉”、“若为”特指反诘问句 |
7.2 是非反诘问句 |
7.2.1 有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 |
7.2.2 无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 |
7.3 选择反诘问句 |
7.4 小结 |
第八章 《祖堂集》特殊疑问句 |
8.1 设问句 |
8.1.1 “何”系设问句 |
8.1.2 “什摩”系设问句 |
8.1.3 “作摩生”设问句 |
8.1.4 小结 |
8.2 招呼问句 |
8.3 附加问句 |
8.3.1 “是”字结构附加问句 |
8.3.2 “得”字结构附加问句 |
8.4 糅合式疑问句 |
8.4.1 祈使句与询问句糅合的疑问句 |
8.4.2 陈述句与询问句糅合的疑问句 |
8.4.3 测度问句与正反询问句糅合的疑问句 |
8.4.4 选择询问句与正反询问句糅合的疑问句 |
8.4.5 小结 |
8.5 复句式疑问句 |
8.5.1 复句式特指问句 |
8.5.2 复句式是非问句 |
8.5.3 小结 |
8.6 复叠式疑问句 |
8.6.1 复叠式特指问句 |
8.6.2 复叠式是非问句 |
8.7 间接疑问句 |
第九章 《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 |
9.1 语气词“摩”、“聻/你/尼” |
9.1.1 语气词“摩” |
9.1.2 语气词“聻/你/尼” |
9.2 语气词“耶”、“也”、“乎”、“哉”、“欤”、“焉”、“那” |
9.2.1 语气词“耶” |
9.2.2 语气词“也” |
9.2.3 语气词“乎” |
9.2.4 语气词“哉” |
9.2.5 语气词“欤” |
9.2.6 语气词“焉” |
9.2.7 语气词“那” |
9.3 小结 |
第十章 《祖堂集》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
10.1 询问句的语用功能 |
10.1.1 询问句的探询功能 |
10.1.2 询问句的勘验功能 |
10.1.3 询问句的启示功能 |
10.1.4 询问句的规避功能 |
10.2 测度问句的语用功能 |
10.3 反诘问句的语用功能 |
10.3.1 反诘问句的强化功能 |
10.3.2 反诘问句的责备功能 |
10.3.3 反诘问句的提醒功能 |
10.3.4 反诘问句的反驳功能 |
10.3.5 反诘问句的劝说功能 |
10.4 小结 |
第十一章 余论 |
11.1 《祖堂集》疑问句的三个特性 |
11.1.1 《祖堂集》疑问句的时代特性 |
11.1.2 《祖堂集》疑问句的地域特性 |
11.1.3 《祖堂集》疑问句的行业特性 |
11.2 从《祖堂集》疑问句看禅宗文献与汉译佛经的亲缘关系 |
11.3 从《祖堂集》疑问句等看句式的糅合 |
11.3.1 疑问句式的糅合 |
11.3.2 比拟句式的糅合 |
11.3.3 判断句式的糅合 |
11.3.4 感叹句式的糅合 |
11.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引书目录 |
附录一:表格目录 |
附录二:疑问范畴索引 |
附录三:术语索引 |
附录四:《祖堂集》语言研究论文目录 |
附录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8)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习得汉语疑问句问题研究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归纳总结法 |
(三)调查问卷法 |
(四)个案分析法 |
(五)语料分析法 |
(六)对比分析法 |
(七)偏误分析法 |
四、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汉语疑问句研究综述 |
一、汉语疑问句本体研究综述 |
(一)汉语疑问句早期研究综述 |
(二)汉语疑问句分类研究 |
(三)汉语疑问标记研究 |
(四)汉语疑问句句法结构研究 |
(五)汉语疑问程度研究 |
二、汉语疑问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一)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疑问句研究 |
(二)汉语疑问句习得国别化研究 |
三、本文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汉英疑问句对比 |
一、汉英疑问句语法结构对比 |
(一)汉英疑问句整体结构对比 |
(二)汉英疑问句具体结构对比 |
二、汉英疑问句语义色彩对比 |
三、汉英疑问句语用对比 |
(一)汉英疑问句语调对比 |
(二)汉英疑问句使用频率对比 |
第三章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疑问句偏误分析 |
一、偏误分析理论基础 |
二、偏误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
三、语料及数据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四、偏误分析 |
(一)偏误类型 |
(二)偏误原因 |
第四章 针对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疑问句的教学对策 |
一、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 |
(一)增强对比意识 |
(二)增强应用意识 |
(三)增强目标意识 |
(四)增强拓展意识 |
(五)增强归纳意识 |
二、教师掌握具体的教学对策 |
(一)教师掌握是非问句教学策略 |
(二)教师掌握特指问句教学策略 |
(三)教师掌握选择问句教学策略 |
(四)教师掌握正反问句教学策略 |
(五)教师掌握附加问句的教学策略 |
(六)教师掌握反问句的教学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2 母语者疑问代词的分类及使用情况分析 |
2.1 专业术语的界定 |
2.2 疑问代词用法的分类 |
2.3 基于母语语料库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3 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习得研究 |
3.1 理论依据 |
3.2 研究简述 |
3.3 研究范围、语料来源 |
3.4 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使用情况研究 |
3.5 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习得过程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及教学的建议 |
4.1 大纲的建议 |
4.2 教材的建议 |
4.3 教学的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余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母语者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使用情况表 |
后记 |
(10)汉泰疑问句的异同及汉语疑问句的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范围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第四节 本文的语料来源与相关说明 |
第二章 汉泰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汉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泰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汉泰语疑问句对比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汉泰语疑问句的类别研究 |
一、汉语疑问句的分类 |
二、泰语疑问句的分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泰语是非疑问句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泰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
一、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
二、泰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
第二节 汉泰语是非疑问句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 |
一、汉语是非疑问句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 |
二、泰语是非疑问句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 |
第三节 汉泰语是非疑问句比较 |
一、汉泰语利用语调构成的是非疑问句情况比较 |
二、疑问语气词“吗”与“(?)[maj~(14)]” |
三、疑问语气词“吗”与“(?)[(?):~(14)]” |
四、汉泰语是非疑问句句法结构对比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泰语特指疑问句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泰语特指疑问句的定义 |
第二节 汉泰语疑问代词比较 |
一、问人 |
二、问物或事情 |
三、问具体对象 |
四、问处所 |
五、问时间 |
六、问性质、状态或方式 |
七、问数量 |
八、问程度 |
九、问原因或目的 |
第三节 汉语特指疑问句语气词“呢”、“啊”与泰语特指疑问句句尾语气词比较 |
一、疑问语气词“呢”与泰语相应语气词的比较 |
二、疑问语气词“啊”与泰语相应语气词的比较 |
第四节 汉泰语不含有疑问代词的特指问 |
一、“NP+呢”特指疑问句 |
二、“VP+呢”特指疑问句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泰语选择疑问句对比分析 |
第一节 选择疑问句的定义 |
第二节 汉泰语关联词的定义与使用方法 |
一、汉语选择疑问句中的关联词 |
二、泰语选择疑问句中的关联词 |
第三节 汉泰语选择疑问句句式对比分析 |
一、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特点比较 |
二、汉泰语选择问句式结构的异同比较 |
三、汉泰语选择问句前项(X)与后项(Y)的选项关系 |
第四节 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相同项省略情况比较 |
一、相同项是动词短语 |
二、相同项是主语 |
三、相同项是宾语或补语 |
四、相同项是状语 |
五、相同项是“的”后面的中心语 |
六、相同项是数量短语后面的中心语 |
七、相同项是定语不能省略 |
八、相同项是并列短语中的某个并列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一、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共同点 |
二、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不同点 |
第六章 汉语正反问句“X不/没X”句式与泰语特殊选择问句“X((?))(?)X”句式比较 |
第一节 汉泰语“X不/没X”句式比较 |
第二节 汉语一般正反问句与正反选择问句 |
一、汉语的正反选择问句与正反问句“X不/没X”句式 |
二、正反选择问句与正反问句的语义表达差异 |
三、正反问与正反选择问的作答差异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汉泰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与交际功能比较 |
第一节 汉泰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比较 |
一、疑问语气词的疑问程度 |
二、附加疑问句的疑问程度 |
三、泰语NP/VP+语气词的疑问程度 |
第二节 汉泰语疑问句的交际功能比较 |
一、疑问句直接言语行为 |
二、疑问句间接言语行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汉语疑问句教学难点的调查分析及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疑问句情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 |
三、调查结果以及偏误分析 |
第二节 汉语疑问句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
一、汉语疑问句教学难点 |
二、汉语疑问句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如何正确使用疑问代词What(论文参考文献)
- [1]留学生“怎么”类疑问代词习得研究[D]. 刘映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2]对外汉语“怎么”类疑问代词任指用法教学研究[D]. 周志慧. 扬州大学, 2019(02)
- [3]泰国留学生疑问代词否定用法习得及教学研究[D]. 周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与对外汉语教学[D]. 郝帅. 扬州大学, 2017(02)
- [5]印尼学生汉语特指问句习得研究[D]. 古思蒂. 福建师范大学, 2013(S2)
- [6]马来西亚初级汉语特指问句偏误分析 ——以马拉工艺大学学习者为例[D]. 杨幸好. 安阳师范学院, 2020(08)
- [7]《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 叶建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9)
- [8]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习得汉语疑问句问题研究及教学对策[D]. 高晓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D]. 张奕. 暨南大学, 2009(09)
- [10]汉泰疑问句的异同及汉语疑问句的教学策略[D]. Duangpakdee Mullika(林香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