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疱病的发生及抗体调查

猪水疱病的发生及抗体调查

一、猪水泡病的发生与抗体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冯霞[1](2005)在《猪瘟和猪水泡病基因标记疫苗的研究》文中指出猪瘟和猪水泡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入A类传染病名录,世界各国对这两种疫病均采取了严加防制及消灭措施,二者也是国际贸易中必查必检的对象。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主要手段。由于传统疫苗在生产中的生物安全隐患和感染与免疫动物难以鉴别等缺陷,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理论,研制新型安全、多联、可鉴别疫苗已成必然之势。基因疫苗以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和巨大的应用潜能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RT-PCR、套式PCR和亚克隆技术构建了猪水泡病基因疫苗、猪水泡病和猪瘟二联基因疫苗和几种猪瘟基因疫苗,研究其免疫效果,为最终研制成功猪瘟和猪水泡病基因疫苗作技术探索。 1)构建了几种猪瘟基因疫苗:包括E2基因单表达重组质粒pcDNA Es1-11、E2基因双抗原表达质粒pBudCE Es1-11/Es2-22、E2基因与报告基因lacZ共表达质粒pBudCE lacZ/Es2-22、E2基因与猪IFN-γ基因共表达质粒pBudCE Es1-11/IFN-γ、以及E2基因与猪IL-18基因共表达质粒pBudCE Es1-11/IL-18,将以上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BHK-21细胞,用原位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RT-PCR技术证实它们均可表达外源基因。 2)用这几种猪瘟基因疫苗免疫兔,以阻断ELISA和MTT法监测试验兔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单表达质粒pcDNA Es1-11免疫组中有3/4兔产生E2抗体,攻毒后,4/4完全保护。双抗原表达质粒pBudCE Es1-11/Es2-22免疫组有1/4兔产生抗体,攻毒后,1/4完全保护,1/4部分保护,2/4不保护。pBudCE Es1-11/IL-18利pBudCE Es1-11/IFN-γ免疫组,都未检测到猪瘟抗体(4/4),攻毒后,1/4部分保护,3/4不保护。pBudCE lacZ/Es2-22免疫组(3只)也没出现猪瘟抗体,攻毒后,3/3部分保护。而空载体pcDNA3.1和pBudCE4.1对照组,4/4血清阴性,攻毒后,全部发病。与对照组相比,各免疫组的淋巴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增殖。 3)构建了猪水泡病和猪瘟二联基因疫苗pBudCE E2/P1-11,用它转染BHK-21细胞,以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ELISA分别检测到猪水泡病和猪瘟抗原的表达。将其免疫兔,可检测到免疫组兔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但用阻断ELISA未检测到血消CSFV特异性抗体,用猪瘟活疫苗(Ⅱ)攻击,实验兔有1/4完全保护。用乳鼠中和试验检测,发现所有兔血清SVDV中和抗体均低于1∶4。 4)构建了猪水泡病基因疫苗pcDNA P1,将其转染的BHK-21细胞经荧光染色,可见许多特异性荧光细胞。用其单独(B组)免疫或与pcDNA IFN-γ共同(C组)免疫猪三次,检测免疫前、后猪血清中SVDV特异性抗体的变化,发现免疫后B组和C组各有两只猪产生低水平的抗体,并在攻毒后迅速升高;并对免疫前和攻毒前的猪血清用乳鼠中和试验检测SVDV特异性抗体,结果只有pcDNA P1与pcDNA IFN-γ共同免疫组中有两只猪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1∶4),其余猪的中和抗体均小于1∶4。第三次免疫3月后,用猪水泡病香港乳鼠组织毒5mL(2mL蹄叉和3mL颈部肌肉)分两个滴度(104 LD50/0.1mL和105 LD50/0.1mL)攻击,结果pcDNA P1单独免疫组(B组)有1/4获得完全保护(为104/0.1mL攻击),pcDNA P1与pcDNA IFN-γ共同免疫组(C组)中有1/4获得部分保护(为105/0.1mL攻击),A和D两个对照组全部发病。

况乾惕[2](1977)在《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文中研究说明 自1966年10月Nardelli氏等报道了一种临床上与口蹄疫难以区分的猪病在意大利Lombardy地区发生以来,1968年,意大利Brescia市兽疫实验室预备研究所与英国Pirbright动物病毒研究所的工作者,最早描述了该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而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水泡疹相区别。嗣后,1971年在香港、1972年以后本病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出现,因而引起了国际有关部门和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研究单位的深切关注。

郑海学[3](2007)在《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和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非逆转录RNA病毒发展起来的病毒反向遗传学可以实现对RNA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复制与表达、病毒致病机制等研究。本研究用T7RNA聚合酶系统和聚合酶Ⅰ系统为基础建立了体内外拯救方法并初步进行应用。一、SVDV HK/70株生物特性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外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了建立以T7 RNA聚合酶系统为基础的体外拯救病毒方法,选择猪水泡病病毒(SVDV)HK/70株作为细胞质复制的RNA病毒的研究模型。首先,分离和鉴定了该病毒,并测定了该病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然后,构建了SVDV全长cDNA并进行序列测定,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其相关生物信息学特征。为了鉴定SVDV HK/70株的全长cDNA分子的感染性,以线化的SVDV HK/70株的全长cDNA质粒(pSVOK12)为模板,应用T7 RNA聚合酶系统在体外进行转录,将获得的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导入IBRS-2细胞,传代培养,可以观察到典型的SVDV致细胞病变效应。使用反向血凝鉴定试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RT-PCR和序列测定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从猪水泡病病毒全长cDNA拯救出了猪水泡病病毒(G-SVDV);利用常规负染的方法,电镜观察了G-SVDV的形态;测定了G-SVDV的TCID50和LD50,并与亲本毒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G-SVDV与亲本毒的毒力差别不显着。本研究结果证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猪SVDV HK/70的感染性cDNA克隆,为进一步探索SVDV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及研制新型SVD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内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了建立高效的体内病毒拯救系统,我们利用逆转录病毒转导技术建立了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细胞系。先克隆出T7 RNAP基因,定向克隆进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得到阳性重组质粒pT7BABEpuro。共转染包装细胞,获得含有VSV-G膜的假型病毒,含有T7 RNA聚合酶基因。然后把该假型病毒感染靶细胞,把T7 RNAP基因分别整合进BHK-21、IBRS-2和SK6细胞的基因组内。通过抗性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具有转录活性T7 RNA聚合酶的细胞系,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FCM)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T7 RNAP能够被稳定地整合进靶细胞基因组内,细胞系内的T7 RNAP具有较好的转录活性,其活性传代不减弱。最后,利用该细胞系成功拯救出具有感染性的SVDV,并与亲本毒的生物学特性作了比较。该策略使RNA拯救方法简化为一步快速的拯救方法。利用该方法对CSFV C株进行了拯救,进行了拯救病毒的鉴定,并做了兔子致病性试验。三、以真核细胞RNA聚合酶Ⅰ系统为基础的体内拯救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为了克服那些难以适应甚至没有可适应细胞系的病毒拯救难题,设计构建了完全利用真核细胞聚合酶的RNA病毒体内拯救系统。先克隆出所需的真核RNA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建立RNA聚合酶Ⅰ启动转录的重组质粒。然后把SVDV全长cDNA装配进该载体,在IBRS-2细胞内和乳鼠体内成功拯救出了SVDV,第一次证明了聚合酶Ⅰ系统能够高效拯救细胞质复制的正链RNA病毒。并利用该拯救系统对FMDV进行了拯救,首次证明该聚合酶I系统能够转录出至少长8.2 kb的转录本。在此基础上,构建含有外源性生物标记5B 19的SVDV HK/70全长cDNA克隆,利用聚合酶Ⅰ反向遗传拯救系统拯救出含有该标记的病毒。为制备含有基因标记疫苗和建立鉴别诊断方法奠定一定的基础。该设计思路的实现,拓宽了高效病毒拯救的途径,为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广泛应用的病毒拯救技术方法。

姚飞[4](2020)在《塞内卡病毒A VP1、VP2蛋白B细胞表位的筛选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塞内卡病毒病A(Senecavirus A Disease,SVAD)是由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引起主要感染猪的病毒性水泡传染病,并可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死亡。本研究运用抗原表位预测法结合交叠合成多肽法对SVA流行毒株CH-FuJ-2017 VP1和VP2结构蛋白上主要B细胞表位进行定位和分析,同时根据鉴定结果选择优势表位进行串联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验证其反应原性,为SVA结构蛋白的免疫特性与功能研究以及表位疫苗的研究等奠定了基础。1、抗原表位预测法筛选B细胞表位:使用DNAStar Protean系统和IEDB等一些在线预测生物学网站分析了SVA两个结构蛋白(VP1和VP2)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共预测出16个潜在表位,将其分别克隆到pGEX-4T-1质粒中,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共鉴定出6个优势表位。2、交叠合成多肽法筛选B细胞表位:基于SVA CH-FuJ-2017毒株VP1的283个氨基酸和VP2的263个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了由16个氨基酸组成且相互之间具有8个氨基酸重叠的67段多肽。将这些短肽片段用于ELISA分析,以执行B细胞表位作图。VP1蛋白ELISA筛选出9个表位肽段,VP2蛋白ELISA筛选出15个表位肽段。3、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选择保守性和反应原性较好的B细胞表位:VP1蛋白(7-26aa)、(48-72aa)、(92-109aa),VP2蛋白(38-57aa)、(141-148aa)、(154-172aa)和(249-284aa),佐以通用T细胞表位,设计、构建SVA多表位基因组合,克隆至pET-30a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本研究制备的重组多表位蛋白经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验证与SVA VP1和SVA VP2多克隆抗体均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进一步制备SVA表位疫苗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

田相军[5](2005)在《猪水泡病病毒RNA的检测及VP1基因在原核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猪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病毒(SVDV)引起的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与口蹄疫和水泡性口炎等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该病自爆发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对本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满足出入境检疫的需要,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病毒RNA的检测和VP1基因的原核表达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试验一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建立及应用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用RT-PCR及RT-nPCR方法检测SVDV的RNA,并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灵敏性,能区分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猪水泡性疹等水泡性病毒;一次扩增可检出100TCID50的病毒量,二次扩增可检出0.1TCID50的病毒量。用本方法对模拟组织样品和对照样品进行了检测,检出率高于90%。研究表明,RT-PCR及RT-nPCR检测技术均可用于猪水泡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试验二 猪水泡病病毒结构蛋白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提取SVDV毒株的RNA,RT-PCR扩增了包括VP1基因在内的约872bp的DNA片段。经纯化后,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Escherichia coli,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菌株,采用双脱氧DNA末端终止法测得了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国内外已发表的VP1基因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表明,该病毒株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发表SVDV VP1基因的同源性在89%~98%之间,对应氨基酸的同源性在89%~98%之间,氨基酸序列中发生重要变异的氨基酸残基为7、131、136残基,分别是Met、Val和Thr。 试验三 猪水泡病病毒结构蛋白VP1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根据测序序列设计了一对针对表达VP1蛋白的引物,并分别引入Xho Ⅰ及

P.Saurat,陈家庆[6](1977)在《猪水泡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猪水泡病(MVS)这个名称是指因特别的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猪的强烈的、可接种的、特异性的、接触传染病,它在临床表现上很像猪口蹄疫。 这种病在去年(1974)是个别地发生,最近认为是接触传染病,载入病史(册)。很明显,这项登载不仅在经济上或卫生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根据证明,猪水泡病和猪口蹄疫极其相似,因而成为议论的材料。 为了避免一切混淆,因而很有必要早期宣布一个正确的诊断。

德井忠史,周育彪[7](1977)在《猪水泡病在日本的爆发:病毒的分离和流行病学的调查》文中认为1973年11月在日本神奈川县和茨城县的猪群中爆发了水泡病。另外在爱知县于12月爆发此病。此病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及在蹄冠、蹄踵的球部和蹄叉间隙处有水泡性损伤。某些猪,水泡性损伤见于鼻、舌和颈部及下腹部的皮肤。所有水泡样品在初代猪肾细胞或PK-15细胞培养物上引起细胞病理变化。三株具有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分离物,从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抗原性试验来看,与水泡病猪的病毒是一致的。从茨城、神奈川和爱知县由水泡上皮样品分离的病毒株分别命名为日本/茨城/1/73株,日本/神奈川/1/73株和日本/爱知/1/73株。用采自发病农场的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确定在猪群中的一次爆发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的。在受感染的猪舍中接近80%的猪只表明具有高的中和抗体滴度。这是第一次关于在日本的猪群中存在猪水泡病的报道。

卢昌[8](2014)在《三种水疱性疾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疱性口炎分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猪水泡病病毒(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SVDV)和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引起的哺乳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这三种病毒都可以感染猪,发病率极高,并能够形成大范围的流行,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临床上这三种疾病均以猪舌、唇、口腔黏膜、乳头和蹄冠等处上皮发生水疱为主要症状,因此从临床症状上难以对这三种疾病进行区分,必须通过病原学进行鉴别诊断。GeXP多重基因分析系统(Gene eXpression Profiler Genetic Analysis System)是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研发的用于多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的平台。该系统以mRNA为模版,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由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嵌合引物引发的多种PCR反应,随后经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进行分析。该系统将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和高灵敏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相结合,使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实现了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快的速度。本研究以口蹄疫病毒O型、A型、Asia1型、猪水泡病病毒和水疱性口炎病毒为研究对象,建立了5种病毒的GeXP多重PCR检测体系。研究内容如下:1.5种病毒的引物常规PCR验证参考GenBank中已公布的FMDV-O型、FMDV-A型、FMDV-Asia1型、SVDV及VSV的基因组序列,根据GeXP引物设计要求选择其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并在RNA基因组水平上对所设计的5对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验证。同时,构建口蹄疫病毒的O、A、Asia1、SVDV和VSV的pMD18-T Simple克隆载体,对所构建的质粒进行测序。结果显示,5对引物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克隆的靶基因与NCBI公布的序列一致性均在95%以上。2. GeXP多重PCR的建立通过对上述5对引物进行修饰,设计含有通用引物的特异性嵌合引物,以及5’端含有Cy5的通用引物。建立了GeXP的单重PCR和多重PCR检测系统,并对它们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GeXP单重PCR和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除却FMDV-A型GeXP单重PCR检测灵敏度达到10copies/μL,其他4种病毒的GeXP单重PCR检测灵敏度均达到102copies/μL, GeXP多重PCR检测灵敏性为102copies/μL,比文献报道的荧光定量PCR的灵敏性高10~100倍。3. GeXP的样品检测及试剂盒组装利用建立的GeXP多重PCR检测体系对实验室保存的5株FMDV-O型毒株、3株FMDV-A型毒株、3株FMDV-Asia1型毒株、SVDV、VSV-IN毒株的野外样品和人工感染样品以及不同公司生产的口蹄疫病毒灭活疫苗进行了检测。同时组装了GeXP多重PCR检测试剂盒,并对其进行了批间、批内和保存期的验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5种病毒的检出率可达到100%,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在-20℃下可以保存6个月。

M.Susan,张伯澄[9](1977)在《猪水泡病抗体检查的放射免疫扩散和血清中和技术》文中指出曾用(a)放射免疫扩散技术结合放射自显影术和(b)血清中和试验检查了猪血清中猪水泡病病毒的抗体。前者较为灵敏,用于血清的初步筛选,后者用于测定阳性血清的滴度。 有一次从屠宰场采集的1759份血清的调查中,在已知发生过本病的地区内的七个圈舍中,有14份血清具有明显的滴度,结论是这个结果既不表示有广泛散播的未查出的疾病,也不表示在猪群中存在隐性感染。

王清艳[10](2008)在《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经贸往来和人员交往日益增多,传染病的传入风险也日益加大。近几年来,国际上先后出现了三十多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一些早已得到控制的老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如何能提高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预警能力,及时做好防控措施,一直是研究与管理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到底哪些传染病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更大,应以科学的方法加以确定。本课题以大量传染病疫情及相关信息为基础,应用风险分析的原理,建立了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并以本体系为基础,对西尼罗河热的传播机制和流行规律分析,评估多种风险因素作用下我国各县市西尼罗河热风险程度。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建立了国际A类动物传染病疫情数据库,分析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现状。2.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建立了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体系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指标确定;风险评估指标说明;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内容;风险评估指标判定参考标准;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3.通过对西尼罗河热以往疫情数据分析和咨询专家意见,确定了中国西尼罗河热疫情发生的风险因素,收集相关资料,建立了可用于疫情分析的西尼罗河热风险数据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西尼罗河热传入我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4.利用美国疾病监控中心2003~2007年美国西尼罗河热月发病资料和香港气象中心1961~1990年美国月平均气温数据,对气温因素在美国西尼罗河热疫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感染西尼罗河热的人数增加,以月为标准,气温与西尼罗河热发病人数的关系呈正态分布,这种规律在美国各州区域尺度上都是相似的。5.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1999~2004年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结合GIS技术研究气象因子对西尼罗河热发生与传播的影响,建立了风险评估标准并绘制专题地图。以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综合因素作为风险因子绘制专题地图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西北部除新疆西北部有中度风险地区零星分散外,全年风险较低。东南部1~7月高风险区从我国低纬度地区逐渐向高纬度地区移动,7月风险范围最大;8~12月,高风险区从我国高纬度地区逐渐移回到低纬度地区。6.以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为基础,对多种风险因素综合评估,分析我国各县市西尼罗河热发生的风险情况。结果表明:西尼罗河热对我国的影响不大,新疆、黑龙江、四川和江苏风险相对高,其次为吉林、辽宁、山东、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和广东,其他地区风险相对低。西尼罗河热风险地区变化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气温变化,全国整体时空模式:5~10月风险偏高,其中7、8月风险最高,11月至翌年5月风险相对低。将风险评估方法引入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是可行的,具有常规研究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指标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地区适用性。如何结合其他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估模型,并将其集成到评估体系中,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二、猪水泡病的发生与抗体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水泡病的发生与抗体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猪瘟和猪水泡病基因标记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猪瘟、猪瘟病毒和猪瘟弱毒疫苗
        1.1.2 猪水泡病和猪水泡病病毒
        1.1.3 基因标记疫苗
        1.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1.2.2 猪水泡病疫苗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猪瘟基因标记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菌种、载体和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细胞和种毒
        2.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1.5 目的片段的获得
        2.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2.1.7 转染质粒的提取
        2.1.8 转染
        2.1.9 各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2.2 结果
        2.2.1 目的片段
        2.2.2 表达质粒的鉴定
        2.2.3 转染质粒浓度
        2.2.4 各基因的体外表达
    2.3 讨论
第三章 猪瘟基因标记疫苗对兔的免疫保护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质粒、疫苗与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免疫用质粒的制备
        3.1.4 各猪瘟基因疫苗对家兔的免疫
        3.1.5 阻断ELISA检测CSFV特异性抗体
        3.1.6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3.1.7 病毒攻击保护试验
    3.2 结果
        3.2.1 兔血清CSFV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3.2.2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3.2.3 攻毒试验
    3.3 讨论
第四章 猪瘟与猪水泡病二联基因疫苗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菌种、载体和主要试剂
        4.1.2 细胞、种毒、质粒、疫苗和实验动物
        4.1.3 猪瘟病毒E2基因与猪水泡病病毒P1区基因双表达质粒的构建
        4.1.4 转染质粒的提取、转染和体外表达
        4.1.5 免疫用质粒的制备
        4.1.6 双表达基因疫苗对家兔的免疫
        4.1.7 阻断ELISA检测CSFV特异性抗体
        4.1.8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猪瘟活疫苗(Ⅱ)攻毒保护实验
        4.1.9 乳鼠中和试验
    4.2 结果
        4.2.1 猪瘟病毒E2基因与猪水泡病病毒P1区基因双表达质粒的鉴定
        4.2.2 转染质粒浓度
        4.2.3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猪水泡病抗原的表达
        4.2.4 猪瘟E2蛋白的表达
        4.2.5 双表达质粒免疫家兔的CSFV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4.2.6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4.2.7 乳鼠中和试验
        4.2.8 猪瘟活疫苗(Ⅱ)攻毒保护试验
    4.3 讨论
第五章 猪水泡病基因标记疫苗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5.1.3 猪水泡病基因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5.1.4 猪水泡病基因疫苗的猪体试验
    5.2 结果
        5.2.1 目的片段的获得和猪水泡病P1基因重组质粒的鉴定
        5.2.2 转染质粒浓度
        5.2.3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猪水泡病抗原的表达
        5.2.4 间接ELISA检测SVDV特异性抗体
        5.2.5 乳鼠中和试验检测猪血清SVDV中和抗体
        5.2.6 攻毒保护试验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猪水泡病及猪水泡病病毒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7.1 猪水泡病
        7.1.1 疾病的发现、命名与流行情况
        7.1.2 病原学
        7.1.3 流行病学
        7.1.4 临床症状和组织嗜性
        7.1.5 诊断
    7.2 猪水泡病病毒
        7.2.1 SVDV基因组结构
        7.2.2 SVDV编码的蛋白及功能
        7.2.3 SVDV的衣壳结构和抗原特性
        7.2.4 SVDV受体及其侵入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3)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和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外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1.2.2 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内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1.2.3 完全依赖真核细胞RNA聚合酶Ⅰ为基础的体内拯救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1.3 研究现状
第二章 文献综述: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
    2.1 前言
    2.2 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理论基础
        2.2.1 正链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建立的理论基础
        2.2.2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建立的理论基础
        2.2.3 应用于RNA病毒反向遗传学中的转录系统
    2.3 RNA病毒拯救系统建立的策略
        2.3.1 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3.2 体外转录和感染性转录本
        2.3.3 体内转录和感染性cDNA克隆
        2.3.4 利用不同转录系统的病毒拯救策略
        2.3.5 用于拯救病毒的转录系统
    2.4 影响感染性的参数(因素)
        2.4.1 体外转录的影响因素
        2.4.2 非病毒核苷酸在子代病毒的归宿
    2.5 病毒拯救体系的研究进展
        2.5.1 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病毒拯救系统的研究进展
        2.5.2 真核RNA聚合酶Ⅰ拯救系统研究进展
        2.5.3 真核RNA聚合酶Ⅱ拯救系统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SVDV HK/70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体外拯救方法的建立
    第三章 SVDV HK/70株病毒生物学特性初步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毒株、细胞与实验动物
        3.1.2 试剂与酶
        3.1.3 毒种鉴定
        3.1.4 病毒的致病性
        3.2 结果
        3.2.1 毒种鉴定
        3.2.2 病毒的致病性
        3.3 讨论
    第四章 SVDV HK/70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构建和序列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毒株
        4.1.2 试剂与酶
        4.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4.1.4 RT-PCR
        4.1.5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4.1.6 HK/70株基因组全长cDNA序列的装配及测定
        4.2 结果
        4.2.1 RT-PCR的结果
        4.2.2 全长cDNA的连接及初步鉴定
        4.2.3 全长cDNA的序列测定及其核苷酸序列
        4.3 讨论
    第五章 SVDV HK/70株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毒株序列
        5.1.2 HK'1/70株序列同源性比较和序列进化分析
        5.1.3 蛋白水解位点的预测分析
        5.1.4 5'NTR和3'NTR序列特征分析
        5.1.5 SVDV结构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
        5.1.6 SVDV结构蛋白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5.2 结果
        5.2.1 HK/70株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
        5.2.2 SVDV 5'NCR序列分析结果
        5.2.3 3'NTR的一级结构分析
        5.2.4 HK/70株3'NTR的二级结构分析
        5.2.5 蛋白二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的预测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含有病毒全长cDNA重组质粒的稳定性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毒株
        6.1.2 试剂与酶
        6.1.3 RT-PCR
        6.1.4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6.1.5 含有HK/70株基因组全长cDNA序列的psVDGEM重组质粒的构建
        6.1.6 含有HK/70株基因全长cDNA的psVDVOK_(12)重组质粒构建
        6.1.7 质粒稳定性分析
        6.2 结果
        6.2.1 RT-PCR的结果
        6.2.2 全长cDNA的连接及初步鉴定
        6.2.3 测序结果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SVDV HK/70株全长cDNA分子克隆感染性的鉴定
        7.1 材料和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体外转录物RNA的制备
        7.1.3 转染IBRS-2细胞
        7.1.4 反向间接血凝鉴定试验
        7.1.5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
        7.1.6 RT-PCR法检测病毒基因组
        7.1.7 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
        7.1.8 TCID_(50)实验
        7.1.9 乳鼠LD_(50)实验
        7.2 结果
        7.2.1 体外转录结果
        7.2.2 转染IBRS-2细胞结果
        7.2.3 反向间接血凝鉴定试验
        7.2.4 拯救病毒的RT-PCR鉴定
        7.2.5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7.2.6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7.2.7 TCID_(50)实验结果
        7.2.8 乳鼠毒力试验结果
        7.3 讨论
第二部分 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体内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第八章 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细胞系的建立以及用该细胞系对SVDV的体内拯救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8.1.2 酶与试剂
        8.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8.1.4 T7 RNAP基因的扩增与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克隆
        8.1.5 鉴定T7 RNAP转录活性载体的构建
        8.1.6 GP2-293细胞培养与转染pT7BABEpuro
        8.1.7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宿主细胞
        8.1.8 不同代次的IBRST7细胞的T7 RNAP基因的PCR检测
        8.1.9 SDS-PAGE对IBRST7细胞的T7 RNAP检测
        8.1.10 T7 RNAP活性检测
        8.1.11 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达水平的分析
        8.1.12 BHKT7和SK6T7细胞系的建立、筛选及活性检测
        8.1.13 SVDV的拯救
        8.2.结果
        8.2.1 T7 RNA聚合酶基因的扩增及克隆结果
        8.2.2 IRES基因扩增和克隆的结果
        8.2.3 egfg基因的扩增和克隆结果
        8.2.4 PCR扩增检测不同代次目的基因稳定性结果
        8.2.5 SDS-PAGE检测不同代次T7 RNAP
        8.2.6 T7 RNAP活性检测结果
        8.2.7 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达水平的分析
        8.2.8 BHKT7和SK6T7细胞系的建立、筛选及活性检测
        8.2.9 SVDv的拯救及其生物学鉴定结果
        8.3 讨论
    第九章 用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细胞系SK6T7对CSFVC株的拯救和初步鉴定
        9.1 材料和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所用试剂及限制性酶
        9.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9.1.4 全长cDNA模板的线性化和纯化回收
        9.1.5 细胞转染及传代
        9.1.6 全长cDNA感染性的鉴定
        9.2 结果
        9.2.1 RT-PCR和nested-PCR鉴定结果
        9.2.2 转染细胞的直接荧光抗体染色鉴定结果
        9.2.3 兔子致病性实验结果
        9.3 讨论
第三部分 以鼠源聚合酶Ⅰ系统为基础的体内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第十章 用鼠源聚合酶Ⅰ系统对SVDV HK/70株拯救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10.1.2 酶与试剂
        10.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0.1.4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的扩增
        10.1.5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序列分析和序列功能区的分析
        10.1.6 SVDV HK/70株全长cDNA的装配
        10.1.7 在IBRS-2细胞内的病毒拯救
        10.1.8 在鼠体内的病毒拯救
        10.2.结果
        10.2.1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的扩增结果
        10.2.2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序列分析和序列功能区的分析结果
        10.2.3 SVDV HK/70株全长cDNA的装配的结果
        10.2.4 转染IBRS-2细胞结果
        10.2.5 SVDV的IBRS-2拯救毒的鉴定结果
        10.2.6 在乳鼠体内拯救病毒的鉴定结果
        10.3 讨论
    第十一章 用鼠源聚合酶Ⅰ系统对FMDV的拯救及初步鉴定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11.1.2 酶与试剂
        11.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1.1.4 FMDV基因片段的扩增
        11.1.5 FMDV全长cDNA的装配
        11.1.6 在BHK-21细胞内的病毒拯救
        11.2 结果
        11.2.1 FMDV全长cDNA的装配的结果
        11.2.2 转染BHK-21细胞结果
        11.2.3 FMDV的BHK-21拯救毒的鉴定结果
        11.3 讨论
    第十二章 猪水泡病标记病毒的制备和初步鉴定
        12.1 材料和方法
        12.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12.1.2 酶与试剂
        1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1.4 含有5B19基因片段的扩增
        12.1.5 含有5819标记的SVDV HK/70株全长cDNA的装配
        12.1.6 转染IBRS-2细胞
        12.1.7 拯救病毒的鉴定
        12.2 结果
        12.2.1 含有5B19基因片段的扩增以及含有该片段全长cDNA装配的结果
        12.2.2 转染IBRS-2细胞结果
        12.2.3 拯救病毒的RT-PCR鉴定结果
        12.2.4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12.2.5 反向间接血凝鉴定试验结果
        12.2.6 TCID_(50)实验结果
        12.3 讨论
    第十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OIE A类疾病(OIE List A Diseases)
    三:SVDV HK/70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及其序列比对结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塞内卡病毒A VP1、VP2蛋白B细胞表位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塞内卡病毒A与塞内卡病毒病
        1.1.1 塞内卡病毒A流行病学
        1.1.2 塞内卡病毒A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
        1.1.3 塞内卡病毒A的诊断
        1.1.4 塞内卡病毒A疫苗研究进展
    1.2 表位疫苗研究进展
        1.2.1 抗原表位研究方法
        1.2.2 表位疫苗的设计
        1.2.3 表位疫苗的应用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抗原表位预测法筛选塞内卡病毒AB细胞表位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仪器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VP1、VP2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 原核蛋白的表达、纯化
        2.2.4 预测表位Western blot分析
        2.2.5 预测表位ELISA分析
    2.3 结果
        2.3.1 VP1、VP2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3.2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3.3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3.4 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2.3.5 间接ELISA鉴定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交叠合成多肽法筛选塞内卡病毒AB细胞表位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重叠多肽设计、合成
        3.2.2 重叠多肽ELISA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塞内卡病毒A多表位基因的设计、表达及反应原性初探
    4.1 材料
        4.1.1 试剂
        4.1.2 主要溶液配制
    4.2 方法
        4.2.1 多表位基因的设计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2.2 多表位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蛋白表达及纯化
        4.2.3 塞内卡病毒重组多表位蛋白的反应原性分析
    4.3 结果
        4.3.1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4.3.2 抗原性分析
        4.3.3 目的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4.3.4 重组多表位蛋白原核载体构建、重组蛋白表达和纯化
        4.3.5 重组多表位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4.3.6 重组多表位蛋白ELISA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介

(5)猪水泡病病毒RNA的检测及VP1基因在原核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
20种氨基酸的英文名称及缩写
引言
1 病毒概述
2 本病的流行特点
3 SVDV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概况
4 SVDV编码的蛋白质及其功能
5 SVDV的抗原结构
6 SVDV和CB5的关系及起源
7 SVDV鉴别诊断的研究概况
    7.1 生物学诊断
    7.2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
    7.3 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7.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7.5 PCR诊断
    7.6 实时荧光定量PCR
8 SVDV与相关小RNA病毒的同源性比较
    8.1 致病性和非致病性SVDV株
    8.2 SVDV和相关小RNA病毒的同源性
9 症状与病变
10 防制
    10.1 被动免疫
    10.2 弱毒疫苗
    10.3 灭活苗
    10.4 环境和猪舍消毒
试验一 反转录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RNA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试验二 猪水泡病病毒结构蛋白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试验三 猪水泡病病毒结构蛋白VP1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1 材料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8)三种水疱性疾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口蹄疫病毒的研究进展
        1.1.1 口蹄疫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1.1.2 口蹄疫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1.3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1.1.4 口蹄疫诊断的研究进展
    1.2 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1.2.1 猪水泡病毒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1.2.2 猪水泡病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2.3 猪水泡病病毒的临床症状
        1.2.4 猪水泡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1.3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1.3.1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1.3.2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3.3 水疱性口炎的临床症状
        1.3.4 水疱性口炎诊断的研究进展
    1.4 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及其应用
        1.4.1 系统扩增的原理
        1.4.2 系统的优势
        1.4.3 系统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1.4.4 展望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FMDV、VSV及SVDV引物设计及验证
    2.1 试验材料
        2.1.1 毒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剂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胞的冻存、复苏与传代
        2.2.2 FMDV、VSV及SVDV的培养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4 病毒RNA模板提取
        2.2.5 病毒RNA的RT-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2.2.6 单重PCR的特异性验证
        2.2.7 单克隆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2.2.8 单重PCR的敏感性验证
    2.3 结果
        2.3.1 单引物验证实验结果
        2.3.2 单重PCR的特异性验证
        2.3.3 单克隆质粒标准品的鉴定
        2.3.4 单重PCR的灵敏度验证
    2.4 讨论
第三章 FMDV、VSV及SVDV的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GeXP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2.2 GeXP单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3.2.3 引物特异性及灵敏性分析
        3.2.4 GeXP多重PCR的建立及灵敏性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GeXP单重PCR的特异性分析
        3.3.2 GeXP单重PCR的灵敏性分析
        3.3.3 GeXP多重PCR的灵敏性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GeXP多重PCR的初步应用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组装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及病毒RNA的提取
        4.2.2 样品的GeXP多重PCR检测
        4.2.3 试剂盒的组装
        4.2.4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4.2.5 试剂盒性能验证
    4.3 实验结果
        4.3.1 样品检测
        4.3.2 试剂盒组装
        4.3.3 试剂盒储存稳定性验证
        4.3.4 试剂盒的重复性检测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当前国内外动物传染病疫情形势分析
    1.2 风险分析在动物传染病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1.2.1 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2.2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1.2.3 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步骤
        1.2.4 风险评估在动物传染病方面的应用实例
    1.3 GIS 简介
        1.3.1 GIS 概念
        1.3.2 GIS 的类型和构成
        1.3.3 GIS 的基本功能
        1.3.4 GIS 在医学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重大动物传染病疫情数据库的建立及风险因素分析
    2.1 口蹄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2 非洲猪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3 猪水泡病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4 猪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5 牛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6 小反刍兽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7 蓝舌病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8 非洲马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9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0 新城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1 牛肺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2 牛结节疹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3 水泡性口炎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4 裂谷热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5 绵羊痘和山羊痘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3 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3.1 风险评估概念
    3.2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3 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方法
        3.3.1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及权重
        3.3.2 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3.3.3 指标评价内容
        3.3.4 风险评估指标判定参考标准
        3.3.5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3.3.6 小结
4 西尼罗河热输入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4.1 西尼罗河热流行病学特征
        4.1.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4.1.2 传播媒介
        4.1.3 西尼罗河热病毒的致病性和危害
        4.1.4 分子流行病学
        4.1.5 流行特征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计算机环境
        4.2.2 西尼罗河热风险评估技术路线
    4.3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及权重
        4.3.1 建立西尼罗河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3.2 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
    4.4 西尼罗河热疫情及相关信息采集、处理与数据库的建立
        4.4.1 数据采集可行性分析
        4.4.2 数据说明
        4.4.3 相关数据信息的可视化研究
    4.5 风险因素对西尼罗河热影响的分析
        4.5.1 传染源
        4.5.2 传播途径
        4.5.3 防控措施
    4.6 建立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并打分
    4.7 采用综合评分方法计算风险值
    4.8 绘制风险评估地图
    4.9 讨论
        4.9.1 预防和控制西尼罗河热的相关措施
        4.9.2 防止西尼罗河热病毒传入我国的措施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猪水泡病的发生与抗体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猪瘟和猪水泡病基因标记疫苗的研究[D]. 冯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10)
  • [2]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J]. 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3]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和建立[D]. 郑海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4]塞内卡病毒A VP1、VP2蛋白B细胞表位的筛选与鉴定[D]. 姚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猪水泡病病毒RNA的检测及VP1基因在原核中的表达[D]. 田相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2)
  • [6]猪水泡病[J]. P.Saurat,陈家庆.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7]猪水泡病在日本的爆发:病毒的分离和流行病学的调查[J]. 德井忠史,周育彪.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8]三种水疱性疾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D]. 卢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9]猪水泡病抗体检查的放射免疫扩散和血清中和技术[J]. M.Susan,张伯澄.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10]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D]. 王清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猪水疱病的发生及抗体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