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与对策: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学生心理与对策: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一、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艳[1](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既是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发展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动机不足,存在普遍厌学问题。但是,人们却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持有怀疑或漠视态度。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家庭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该校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及原因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一些具体教育对策,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为改善厌学问题尽些微薄之力。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约有58%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而且厌学率及厌学程度存在显着的年级、性别和成绩水平差异。整体来看,虽然厌学程度以中度及轻度为主,但厌学率总体偏高,厌学情况不容乐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厌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学习情感消极以及学习行为不良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心理上,厌烦学习,认为学习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及动机等;行为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出现拖延、抄袭作业甚至不写作业以及迟到早退等种种不良行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为本质的原因还是归结于以下三方面:一学生学习效能低下,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匮乏、自我期许缺失、自我挫败感高以及自我控制力差;二教师教学偏离人本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情怀不足、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评价单一以及课业负担过重;三家长教养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推诿教育责任,教育期望不当,教辅能力不足以及亲子关系不良。因此,本文从学生、教师及家长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构建了化解厌学问题的路径。具体来说,一学生要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学习潜能,加强自我管理,掌握学习方法;二教师应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三家长应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师东杰[2](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大同市Z学校“勤学爱学 不悔青春”小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技能强国的需要,我国中职教育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但学生的厌学行为却日渐突出。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及小组工作在介入中职学生的厌学行为中更加容易达成目标、更加便于激发中职学生积极性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大同市Z学校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该校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因素,并以认知行为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依据,针对具有厌学行为的中职学生,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大同市Z学校中职学生的厌学行为进行干预。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帮助他们矫正不适当的厌学行为,从而实现其更好的自我发展。在小组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厌学行为,在小组初期,主要是通过组员之间相互熟悉,让大家逐渐能够认识到厌学行为的不良状态,改变小组成员非理性的学习认知,在小组中期,通过小组互动,让成员对厌学行为进一步认识了解,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在小组后期,在小组成员对不良厌学行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控力的训练,能够培养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厌学行为得到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小组成员一段时间的跟进服务,进一步巩固了服务效果。通过过程评估、成效评估以及家长、教师、同学对小组成员行为变化的成效认知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均说明本次活动对矫正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很有成效,同时将认知行为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运用在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上是适用的。但由于单一的介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局限性,未来类似的介入可尝试更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综合性的对中职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整体生态系统进行介入,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巴奕茗[3](2021)在《儿童厌学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 ——以某小学学生W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都特别注重学生的教育状况,儿童的厌学问题不但对儿童自身发展有害处,事实证明儿童的厌学问题对家庭和学校来说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的不好的。面对解决儿童厌学问题这件事我们还是得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基于此,本论文的中心研究问题是:第一,分析儿童厌学行为的基本现状及成因;第二,分析案主W厌学行为的现状及成因;第三,尝试用个案工作干预儿童厌学行为。这次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实习单位Y教育培训学校中补习文化课的学生。在服务过程中,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观察案主W的一些实际情况后,笔者认为这次的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需要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来对案主W的厌学问题进行解决。案主W因为考试不理想,成绩下降从而内心形成了一种不自信的心态,逐渐的有了一种错误的认知。笔者需要案主W配合改变原来的错误认知和一些对学习的看法,鼓励案主细心的去观察他的优点建立自信心,和学校里的老师沟通让家长配合减轻他来自外部的学习压力,逐步的让案主W的厌学情绪减轻,厌学行为得到改正,慢慢的提高学习积极性。经过长达四月的实务介入工作,最后研究结果显示,认知行为治疗法在解决案主W厌学问题上还是非常有效果的。服务对象也在这段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王志才[4](2020)在《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文中提出初中是我国教育分流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会终止于此,甚至初中还没毕业就提前结束了学业生涯。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不想学习,不想升学吗?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他们很想继续深造,他们很关心学业成绩,但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很失望,也很无奈。有的学生觉得是自己笨,学不好,有的学生觉得是教师没有教好,还有的觉得是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们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但有一点相同之处,那就是这类学生都存在厌学的不良现象和行为。那么,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是什么缘由呢?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厌学问题的探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失败的解释和应对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使用个案研究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厌学问题展开实地研究,旨在为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理论思路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是陈述厌学问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综述,从研究目标、思路、过程、方法等方面来对研究进行设计。其次,对厌学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并呈现了与之相关联的理论。再次,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述,对进入研究现场的过程进行介绍说明。接着对来自H中学不同民族的三名个案,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最后,针对个案所存在的厌学问题,分析了导致厌学的诱因,并提出应对厌学问题的措施。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厌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缺乏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学生与教师和课堂无法产生共鸣,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伴群体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班级学习氛围,在学校生活中,同伴群体之间由于各自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差异之下,常常会产生冲突,甚至诱发校园暴力和欺凌。家庭则是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有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比如个案A家长的重女轻男教育思想。这些都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重要诱因。由此,为了有效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特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面,提升教师民族文化教育素养,增强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和多元文化教学技能,构建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和教学内容。在同伴群体方面,营造多元文化共荣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化解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在家庭教育方面,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强家校合作,适当引导家庭教育。

韩晶[5](2020)在《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中学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问题行为”的多爆发时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中学班主任自身会形成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可以反映班主任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班主任采用何种教育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访谈和观察,分别对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有哪些,中学班主任如何认定“学生问题行为”,以及中学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等进行研究,从而建构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实质性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积极教育理念以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相关理论,对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研究发现,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厌学、不正常交往、仪表不当、违反不成文规定、攻击行为、诚信缺失、违反课间纪律、违反课堂纪律、青春期叛逆、生活习惯不良、上网成瘾等“外显性问题行为”以及孤僻离群、自卑等“内隐性问题行为”,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内隐性问题行为”以及高度关注“厌学”问题行为等问题。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影响学生发展、不符合教育者观念、影响班级管理以及违背社会规范等方面,其中班主任依据个人观念和学校管理制度来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等问题值得反思。在班主任的观念中,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因素会对“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自身因素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学生问题行为”简单化归因倾向等问题。基于对中学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和再认识,认为中学班主任应遵循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积极教育理念,应提升专业知识素养、人本主义教育价值素养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素养。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应遵循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张金洲[6](2020)在《单亲家庭子女厌学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是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缘关系之间所构成的社会存在模式。在现代社会,对成人和孩子来说,家庭是情感获得的主要源泉。按照家庭的规模划分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扩展家庭,这是对传统家庭的理解,而现代的家庭模式已正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单亲家庭作为非传统家庭结构的一种在当今社会中已是司空见惯。单亲家庭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形式,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较大,由于年龄较小,应对相应变化的心理机制尚未成熟,接受不了家庭的巨大变化,所以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的影响往往会更大一些,尤其是对于学习方面的影响更加深刻,这种影响往往会对青少年造成厌学情绪,而厌学无论是对子女个人还是家庭和学校来说,无疑都是消极的。所以本文主要就单亲家庭对子女产生厌学的情绪进行探讨。本文就此次服务的案主进行介入,案主目前处于一种轻度的厌学状态,并且对单亲家庭存在非理性的认知,针对于本次服务对象的具体特点,笔者适时运用了理性情绪疗法,伴随家庭系统、沟通理论的渗透,为该案例提供了切实帮助,也为研究提供了实际论证。通过三个阶段的具体介入消除了案主的不理性想法和不成熟的个人偏激思维,正确引导了案主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理念,介入过程为接触期、态度转变期和巩固期三个阶段。为巩固研究理论,也会重视对个案研究的不定期回访,获得真实有效反馈,切实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减缓消除单亲家庭对子女学习方面产生的影响。对本次介入对象开展个案工作服务,运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服务,通过阅读文献,实地访谈以及现场调研等方法进行实践,运用赋权、优势视角等理论充分融入到实践当中,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等过程进而将个案工作更好地应用于对单亲家庭子女厌学的研究。

孟海宁[7](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探究 ——以Z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高中生普遍处于15-18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同时人格的形成也处于发展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在学校他们经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如果这一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日积月累,就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学习兴趣,拒绝学习,上课走神、逃课等一系列的厌学问题。厌学问题在中学教育中的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令家长茫然、教师忧虑、教育界关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以Z中学有厌学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长度访谈法收集资料,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分析,探究高中生厌学产生的主要原因,尝试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以帮助高中生缓解厌学,协助其改变对学习的错误认知,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同时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提高组员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通过小组工作中的团体动力,使其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人际支持和归属感,发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最后评估整个服务过程和结果,总结小组工作在实务操作中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小组工作在介入高中生厌学方面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笔者从访谈资料入手,对高中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个体自身层面:高中生在青春期存在的逆反心理;个体自身错误的认知信念;学习动机过强带来的反效果;自我认同感缺失产生的习得性无助;多次考试失利带来的心理落差感。家庭层面:不良的家庭结构、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的偏差。学校层面:学校教育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新的学习环境适应不良。同辈群体层面:同辈群体关系不良,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早恋导致的学习厌倦感;周围同辈群体不良行为的影响等。在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干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高中生厌学方面效果显着;认知重建法和优势视角理论在介入高中生厌学问题的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邱红玉[8](2020)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下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XX高中小K为例》文中指出青少年厌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扰着很多老师、同学及家长的持续性问题,且现阶段针对青少年厌学问题的解决措施大多数仍停留在制度性改革和理论假设方面。因此,怎样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在现有教育体系的背景下进行改变,帮助青少年有效的改善厌学情绪和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现实问题。本选题查阅了许多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论文的基础之上,针对高中生厌学问题以及现状的改善,积极引入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将其应用到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中,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拥有预防、发展和补救的相关对策,使青少年转变自身对学习的态度,激发自身潜能,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高中生小K自身状况以及目前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并以此为例进行研究来分析和探讨影响小K产生厌学问题的原因,并据此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基础之上,按照个案工作的程序,形成相关对策,同时也为社会工作领域中以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为方法介入高中生厌学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介入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理论实践进行总结和梳理,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相关结论,其主要目的意在考察以下几个方面情况:案主的基本情况、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于案主厌学问题的影响、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案主厌学状况的缓解与改善所能提供的帮助。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对高中生小K进行介入,通过个案服务旨在使案主协调自我概念、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等。

杨英[9](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研究 ——以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情绪是人们对经历事件及外部看法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通过生理、表情、行为等不同反应模式表现出来。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情绪以及对情绪的处理方式,影响着个体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遇事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容易遇到各种情绪问题,而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是各种情绪问题频发的重点人群。之所以关注到初中生的负面情绪问题,是因为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产生心理矛盾和负面情绪的频发阶段。近年来,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受到更多的关注,情绪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加以及时干预,情绪问题将影响青春期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关注初中学生的负面情绪问题,基于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的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项目,从实际案例中发现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调节的运用情况、专业化程度及在实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社会工作技巧和策略介入初中学生负面情绪管理的有效性及不足之处。本文从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初中生负面情绪问题的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初中生负面情绪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是对X社工服务中心开展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进行介入过程和成效介绍,探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社工在介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经验总结;第五部分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针对社工介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社会工作者自身、社工机构、政府等三方面主体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在本文最后对实务过程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认为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负面情绪管理有其可行性、必要性及优势,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学生有效处理情绪问题,获得积极体验。但社会工作在实际介入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境,要发挥好社会工作在中学生情绪管理方面的作用,还需要多方面主体共同努力。

冯丽[10](2020)在《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汹涌的外出务工潮、经商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或短期或长期失去父母双亲的直接监管,转而由在家的父母一方、老人或亲戚来照管,这就形成了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造成他们成绩差和纪律差等诸多问题。其中厌学倾向严重又是目前农村留守初中生诸多问题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教育界的迫切问题,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主体本身的话语和认知的微观视角出发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河南省信阳市某农村学校为抽样学校,进入现场后,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等,选取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对4名个案学生的家庭、上学经历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了解后得出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的三个主题:家不是家、学校生活很无趣、未来无希望。并分析影响其厌学经验形成的因素是个体怕吃苦,只想舒服、对自己充满否定,对学习无兴趣、自我控制力差。家庭因素是家庭环境不良、家长教育方式有问题。学校因素是学校评价体制不合理、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因素是农村读书无用论和网络的影响。

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基础: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1.1.2 年龄特征:小学高年级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
        1.1.3 实践需求:当前应对厌学措施的可操作性亟须提升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3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6.3 难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小学高年级
        2.1.2 厌学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厌学与厌学症
        2.2.2 厌学生与后进生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3.2 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
    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2 调查工具的设计
        3.1.3 调查实施的程序
    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结果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整体情况
        3.2.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行为表现
    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调查结果讨论
        3.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总体情况
        3.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差异性情况
        3.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行为表征情况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4.1 核心因素—学生低下的学习效能感
        4.1.1 学习动机匮乏
        4.1.2 自我期许缺失
        4.1.3 自我挫败感高
        4.1.4 自我控制力差
    4.2 关键因素—教师偏离人本性的教学
        4.2.1 教育情怀不足
        4.2.2 教学方式呆板
        4.2.3 教学评价单一
        4.2.4 课业负担沉重
    4.3 重要因素—家长缺乏科学性的教养
        4.3.1 教育责任推诿
        4.3.2 教育期望偏差
        4.3.3 教辅能力不足
        4.3.4 亲子关系疏离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构建
    5.1 学生层面:激发学习效能,培养学习兴趣
        5.1.1 激发学习动机
        5.1.2 唤醒学习潜能
        5.1.3 培养良好习惯
        5.1.4 掌握学习方法
    5.2 教师层面:提高教学素养,培育教学情怀
        5.2.1 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
        5.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5.2.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5.3 家长层面:提升教养能力,掌握教育艺术
        5.3.1 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
        5.3.2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
        5.3.3 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
        5.3.4 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大同市Z学校“勤学爱学 不悔青春”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六、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同市Z学校学生厌学行为状况
    一、大同市Z学校学生学习情况
        (一)学生上课出勤情况现状
        (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现状
        (三)学生课后学习情况现状
        (四)学生考试情况现状
    二、大同市Z学校学生厌学行为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分析
        (二)家庭原因分析
        (三)学校原因分析
        (四)社会原因分析
    三、厌学行为对中职学生的危害
        (一)个人层面的危害
        (二)家庭层面的危害
        (三)学校层面的危害
        (四)社会层面的危害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优势分析
    一、小组工作中小组成员之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小组工作中组员间产生的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其归属感
    三、小组工作中动力因素的激发使组员参与积极性增强
    四、小组工作中重视平等参与有利于增强组员自信
    五、小组工作中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目标达成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的筹备
        (一)小组背景
        (二)组员招募
        (三)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和问题分析
        (四)服务对象需求评估分析
    二、小组工作计划
        (一)介入目标
        (二)小组设计思路
        (三)小组活动安排
    三、小组工作具体实施过程
        (一)小组初期:让组员从内心中接受学习
        (二)小组中期:培养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小组后期:培养组员自主学习能力
    四、小组的跟进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评估
    一、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二)成员的满意度评估
        (三)家长、教师、同学对小组成员行为变化的成效认知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评估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一)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以认知行为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能够有效矫正中职学生厌学行为
    二、反思
        (一)介入方法的单一性影响成效的可信性
        (二)小组工作介入效果的长效性与持续性不足
        (三)社工在中职学校角色不明确导致介入时存在一定困难
    三、改变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建议
        (一)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可以尝试更多方式
        (二)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应注重时效以提高针对性
        (三)社工要加强对中职学生了解并采取有效方法矫正其厌学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中职学生厌学自评量表
    附录五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表
    附录六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3)儿童厌学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 ——以某小学学生W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厌学行为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厌学行为的研究
        (三)文献简评
    四、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
        (一)重点
        (二)难点
第一章 儿童厌学行为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儿童厌学行为的现状调查
    二、儿童厌学行为的现状
        (一)学习态度差,学习效率低
        (二)学习压力大,学习缺乏动力
        (三)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目标不明确
    三、儿童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学校因素
        (四)社会因素
第二章 儿童小W厌学行为个案干预方案设计
    一、个案情况
    二、接案
    三、预估
        (一)外部环境预估
        (二)需求评估
    四、方案设计
        (一)制定工作目标
        (二)服务方案设计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儿童厌学行为的实务介入
    一、实务过程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形成正确认知
        (三)促进案主学习行为的改变
        (四)巩固服务过程和结案
    二、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一)认知层面
        (二)行为方面
    二、反思
        (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二)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专着类
    期刊类
    学位论文类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4)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在少数民族地区成长和实习引发的思考
        1.1.2 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问题的聚焦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
        1.3.2 凸显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5.3 已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2.2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进入现场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资料的收集
    3.4 资料的处理
第四章 个案分析与比较
    4.1 H中学及所在地概况
        4.1.1 地域概况及特征
        4.1.2 学校概况及特征
        4.1.3 学生概况及特征
    4.2 个案A
        4.2.1 基本情况
        4.2.2 成长经历
        4.2.3 校园学习生活
        4.2.4 体会与小结
    4.3 个案B
        4.3.1 基本情况
        4.3.2 成长经历
        4.3.3 校园学习生活
        4.3.5 体会与小结
    4.4 个案C
        4.4.1 基本情况
        4.4.2 成长经历
        4.4.3 校园学习生活
        4.4.4 体会与小结
    4.5 个案的共性与不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研究结论
        5.1.1 教师缺乏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意识
        5.1.2 学生面临多种文化冲突
        5.1.3 特殊的家庭教育观念
        5.1.4 网络文化的不利影响
    5.2 对策
        5.2.1 提升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
        5.2.2 营造共生共融的多元文化氛围
        5.2.3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庭教育
        5.2.4 理性对待网络文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3 :访谈提纲(家庭版)
附录4 :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5 :记录表
附录6 :田野笔记(部分)

(5)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问题行为”概念的研究
        1.3.2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现状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分类的研究
        1.3.4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3.5 关于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研究
        1.3.6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学班主任
        1.4.2 学生问题行为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路径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2.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3 研究资料的收集
        2.1.4 理论建构
        2.1.5 关于信度和效度的问题
        2.1.6 推广度问题
        2.1.7 伦理道德问题的处理
    2.2 研究路径
        2.2.1 确定研究子问题与研究对象
        2.2.2 便利性抽样与编码
        2.2.3 理论性抽样与编码
        2.2.4 寻找反例并确定理论边界
第3章 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
    3.1 “学生问题行为”的划分
    3.2 “学生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3.2.1 “外显性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3.2.2 “内隐性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3.3 对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3.3.1 对班主任缺乏关注“内隐性问题行为”的反思
        3.3.2 对班主任高度关注“厌学”问题行为的反思
第4章 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4.1 基于学生层面的考量——影响学生发展
        4.1.1 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4.1.2 对学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4.1.3 影响学生学习
        4.1.4 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4.1.5 影响学生交友安全
    4.2 基于教育者层面的考量——不符合教育者观念
        4.2.1 不符合教师观念
        4.2.2 不符合家长观念
    4.3 基于班级层面的考量——影响班级管理
        4.3.1 影响班级教学管理
        4.3.2 影响班级组织建设
        4.3.3 影响班级制度管理
        4.3.4 影响班级活动管理
    4.4 基于社会层面的考量——违背社会规范
        4.4.1 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4.4.2 违背社会习俗规范
        4.4.3 违背社会制度规范
    4.5 对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原因的反思
        4.5.1 对班主任依据个人观念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4.5.2 对班主任依据学校管理制度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第5章 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5.1 家庭因素
        5.1.1 教养方式
        5.1.2 教育期望
        5.1.3 日常言行
        5.1.4 家庭氛围
        5.1.5 家庭结构
    5.2 学校因素
        5.2.1 教师教育方式
        5.2.2 课程编排
        5.2.3 班级氛围
    5.3 社会因素
        5.3.1 社会风气
        5.3.2 大众媒介
    5.4 学生因素
        5.4.1 学业水平
        5.4.2 学业压力
        5.4.3 生理变化
        5.4.4 心理现象
        5.4.5 学生认知
        5.4.6 同辈群体
        5.4.7 自控能力
    5.5 对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反思
        5.5.1 对班主任忽视自身因素的反思
        5.5.2 对班主任简单化归因倾向的反思
第6章 基于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再认识
    6.1 班主任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6.2 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再认识
    6.3 学校管理制度的再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受访者编码表
附录B 三级编码分析表
附录C 访谈提纲

(6)单亲家庭子女厌学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1.4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厌学情绪
        2.1.2 单亲家庭
    2.2 相关理论
        2.2.1 家庭系统理论
        2.2.2 赋权理论
        2.2.3 优势视角
第三章 单亲家庭子女厌学问题的个案服务过程
    3.1 个案工作介入计划
        3.1.1 案例来源及案主信息
        3.1.2 接案
        3.1.3 案主问题诊断与需求分析
        3.1.4 服务目标
        3.1.5 介入计划
    3.2 个案服务过程
        3.2.1 接触期:服务关系的建立
        3.2.2 态度转变期:识别案主厌学情绪来源及对策
        3.2.3 巩固期:巩固积极的理性情绪和增强社会支持
    3.3 评估与结案
        3.3.1 过程评估
        3.3.2 成果评估
        3.3.3 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
        3.3.4 反馈与巩固
        3.3.5 结案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4.1 结论
    4.2 反思
        4.2.1 社会工作介入的反思
        4.2.2 关于介入对象的反思
        4.2.3 社会工作者专业技能的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探究 ——以Z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四、论文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一) 关于厌学的概念和现状研究
        (二) 关于厌学的产生原因研究
        (三) 关于厌学的干预措施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 关于厌学的概念和现状研究
        (二) 关于厌学的产生原因研究
        (三) 关于厌学的干预措施研究
    三、过往研究总结
        (一) 过往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
        (二) 过往研究的启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一) 认知行为理论
        (二) 优势视角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 质性研究方法
        (二) 长度访谈法
    三、研究伦理的处理
    四、研究设计
        (一) 回顾相关文献与总体规划阶段
        (二) 确定访谈对象并拟定访谈提纲阶段
        (三) 正式进入访谈阶段
        (四)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厌学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个体自身层面
        (一) 高中生在青春期存在的逆反心理
        (二) 个体错误的认知信念
        (三) 学习动机过强带来的反效果
        (四) 自我认同感缺失产生的习得性无助
        (五) 多次考试失利带来的心理落差感
    二、家庭层面
        (一) 不良的家庭结构
        (二) 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的偏差
    三、学校层面
        (一) 学校教育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二) 新的学习环境适应不良
    四、同辈群体方面
        (一) 同辈群体关系不良,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二) 早恋导致的学习厌倦感
        (三) 周围同辈群体不良行为的影响
    五、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 服务对象问题的同质性和目标的明确性
        (二) 笔者实习学校对所开展活动的支持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筹备期
        (一) 小组成员基本情况
        (二) 小组成员问题和需求评估
        (三) 小组基本情况
    二、小组活动具体过程
        (一) 第一次小组活动
        (二) 第二次小组活动
        (三) 第三次小组活动
        (四) 第四次小组活动
        (五) 第五次小组活动
        (六) 第六次小组活动
    三、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一) 第一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二) 第二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三) 第三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四) 第四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五) 第五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六) 第六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四、小组活动成效评估
        (一) 小组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二)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 高中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体自身层面、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等方面
        (二) 小组工作在介入高中生厌学方面效果显着
        (三) 认知重建法和优势视角理论在介入高中生厌学问题的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论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性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研究的建议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访谈大纲
附录Ⅱ: 受访人员编码表
附录Ⅲ: 《厌学自评量表》
附录Ⅳ: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下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XX高中小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状况
        0.2.1 国外关于高中生厌学相关研究
        0.2.2 国内关于高中生厌学相关研究
        0.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0.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0.3.1 研究的创新点
        0.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1.1 概念界定
        1.1.1 厌学
        1.1.2 高中生
    1.2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1.2.1 自我概念理论
        1.2.2 人本主义思想
        1.2.3 “来访者中心疗法”
    1.3 本文分析框架
2 研究方法
    2.1 个案工作方法
    2.2 研究对象资料收集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个案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3 高中生厌学的现状、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高中生厌学现状
        3.1.1 高中生厌学的年级差异
        3.1.2 高中生厌学的性别差异
    3.2 高中生厌学的表现
        3.2.1 自我贬低
        3.2.2 推脱责任
        3.2.3 学习动机缺失
        3.2.4 叛逆行为
    3.3 高中生厌学的原因
        3.3.1 学生自身的原因
        3.3.2 学校的原因
        3.3.3 家庭的原因
        3.3.4 社会的原因
4 个案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施过程
    4.1 接案
        4.1.1 案主的基本情况
        4.1.2 接案基本途径及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4.1.3 案主的家庭环境
    4.2 预估
        4.2.1 对案主的问题预估
        4.2.2 对案主的需求评估
    4.3 计划
        4.3.1 服务目标
        4.3.2 服务计划
    4.4 介入
        4.4.1 第一次介入:与案主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4.4.2 第二次介入:对案主的厌学情绪给予积极关注
        4.4.3 第三次介入:探讨案主的自我概念如何影响其厌学情绪
        4.4.4 第四次介入:探讨家庭环境对案主厌学情绪的影响
        4.4.5 第五次介入:探讨与同辈群体交往对案主厌学情绪的影响
        4.4.6 第六次介入:促进案主增强自觉与自我调节,缓解其负面情绪
        4.4.7 第七次介入:提升案主积极情绪体验以改善厌学情绪
        4.4.8 第八次介入:巩固服务成果并结案
    4.5 评估
        4.5.1 社工对服务计划实施的评估
        4.5.2 社工对个案目标达成评估
        4.5.3 社工对案主的评估
        4.5.4 社工对人本主义治疗模式运用的评估
        4.5.5 社工对个案成效的评估
    4.6 结案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建设
        5.2.2 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5.2.3 优化学校教育理念,创新学校教育方法
        5.2.4 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连接社会资源
        5.2.5 发挥社工专业介入的独有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高中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厌学量表
    附录 C: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附录 D:个案辅导知情同意书
    附录 E:个案访谈提纲
致谢

(9)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研究 ——以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情绪管理研究
        (二)学生负面情绪研究
        (三)社会工作介入学生负面情绪管理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理论基础
        (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负面情绪
        (二)情绪管理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初中生负面情绪问题现状
    一、初中生负面情绪问题类型
        (一)易怒
        (二)抑郁
        (三)自卑
        (四)焦虑
    二、初中生负面情绪问题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
        (二)家庭环境因素
        (三)学校教育因素
        (四)同辈交往因素
第二章 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的必要性
        (一)缓解初中生负面情绪问题
        (二)弥补家庭及学校教育不足
        (三)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二、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三、个案工作介入
        (一)接案
        (二)预估
        (三)计划
        (四)介入
        (五)评估
    四、小组工作介入
        (一)小组基本情况
        (二)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三)小组工作评估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专业关系难度较大
        (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
        (三)介入形式较为单一
        (四)介入效果有待提高
    二、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对社会工作认知度较低
        (二)活动内容吸引力不高
        (三)链接外部资源能力较弱
        (四)社会工作者专业度不足
第四章 对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工作者层面
        (一)提高介入能力
        (二)争取社会支持
        (三)增强跟进服务
    二、社会工作机构层面
        (一)加强对社工人员的专业培训
        (二)增强与学校的社工项目合作
        (三)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三、政府层面
        (一)提高社会工作在居民中的认知度
        (二)加大对社会工作机构资金支持
        (三)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村留守儿童
        1.3.2 农村留守初中生
        1.3.3 厌学
        1.3.4 经验
        1.3.5 质性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2.2 关于厌学问题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厌学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厌学的研究
    2.3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研究
        2.3.1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表现研究
        2.3.2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成因研究
        2.3.3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对策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质性研究取向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研究进场
    3.4 资料收集与分析
        3.4.1 研究资料的收集
        3.4.2 研究资料的分析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效度
        3.5.2 研究伦理
    3.6 研究步骤
4 研究结果
    4.1 农村留守初中生学校生活场景
        4.1.1 拼搏班
        4.1.2 学生的学校生活
    4.2 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生活场景
    4.3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
        4.3.1 家不是家
        4.3.2 学校生活很无趣
        4.3.3 未来无希望
        4.3.4 小结
    4.4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形成影响因素
        4.4.1 个人因素
        4.4.2 环境因素
        4.4.3 小结
5 研究讨论
    5.1 家庭功能与厌学
    5.2 学校教育与厌学
    5.3 挫折容忍力与厌学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的建议
        6.2.2 对学校的建议
        6.2.3 对社会的建议
        6.2.4 对留守初中生的建议
    6.3 研究贡献与反思
        6.3.1 本研究的贡献
        6.3.2 本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D]. 周艳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2]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大同市Z学校“勤学爱学 不悔青春”小组为例[D]. 师东杰.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3]儿童厌学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 ——以某小学学生W为例[D]. 巴奕茗.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D]. 王志才. 江南大学, 2020(01)
  • [5]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D]. 韩晶. 南昌大学, 2020(01)
  • [6]单亲家庭子女厌学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D]. 张金洲.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探究 ——以Z中学为例[D]. 孟海宁. 山东大学, 2020(11)
  • [8]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下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XX高中小K为例[D]. 邱红玉. 辽宁大学, 2020(01)
  • [9]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负面情绪管理研究 ——以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D]. 杨英. 安徽大学, 2020(08)
  • [10]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D]. 冯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学生心理与对策: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