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右顶部梗塞同侧偏瘫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青大云[1](1996)在《右顶部梗塞同侧偏瘫1例报告》文中提出右顶部梗塞同侧偏瘫1例报告四川南泰丝绸集团公司职工医院青大云由于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的应用,渐有大脑部位受损害表现为同侧肢体运感觉障碍的文献报道。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1例右顶部梗塞后出现同侧偏瘫,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77岁,右利。因右侧肢体麻...
袁玉会,王成林,赵万里[2](1998)在《小儿急性外伤性脑梗塞(附24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小儿急性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对1990~1996年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病儿29例,均行头颅CT扫描,共发现梗塞灶29个,其中基底节区梗塞占全组病例的20/24。所有病例发病时均有偏瘫症状,经综合及高压氧治疗后痊愈19例,无死亡。出院时复查CT,15例梗塞灶消失,其余均有所缩小。结合中外文献探讨其发病机理,与小儿脑及血管发育不成熟等多种因素有关
姜保东[3](2006)在《CT静脉造影在脑内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脑CT静脉造影技术探讨目的选择脑CTV的最佳扫描时机及恰当重建层厚;判定CTV对大脑静脉的显示能力,将其与MRV、DSA比较;探讨脑CTV的后处理技术和CT、MRI图像融合技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临床问题。材料与方法1、最佳延迟时间的选择:41例志愿者(男22例,女19例;平均53岁),扫描层厚1.25 mm、螺距1.375、对比剂用量1.5 ml/kg、团注速率3.0 ml/s,以基底节层面为标准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绘制大脑大静脉、上矢状窦的时间密度曲线,以选择理论最佳延迟时间。2、探讨三维重建的恰当层厚:将1.25 mm层厚扫描所获得原始数据重建0.625 mm层厚,将1.25 mm、0.625 mm两组层厚重建的三维血管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出脑CTV的恰当重建层厚。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t检验(双侧,α=0.05)。3、采用CTV、MRV和DSA分别检查50名经常规CT或MRI检查无神经系统疾患者,分别判断对大脑浅静脉及其吻合支、大脑深静脉和静脉窦的显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采用延迟时间36秒可以获得良好的脑CTV三维静脉图像,静脉和静脉窦均显示清晰。2、采用0.625mm层厚重建的三维血管图像质量优于1.25mm层厚(P<0.05)。0.625 mm层厚重建的Labbe静脉等小血管边缘清晰锐利,阶梯状伪影明显减少。对上矢状窦和直窦等大静脉(窦)的显示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3、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以及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在CTV的显示率为100%;CTV对下矢状窦、基底静脉、丘纹静脉、岩上窦及Labbe静脉的显示率为92%以上;对终静脉、隔静脉、大脑中深静脉的显示率为78—84%;对岩下窦、岩上窦的显示率为65—82%。MRV对终静脉、隔静脉、大脑中深静脉等小静脉的显示率为59—65%,对岩上窦、岩下窦等解剖部位复杂的静脉窦的显示率为43—52%,差于CTV。结论1、脑CTV采用36秒作为延迟时间可以很好显示颅内静脉。采用1.25 mm层厚扫描可以提高扫描速度、掌握静脉时相以及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数据采集后采用0.625 mm层厚重建,可以达到各向同性,极大提高三维血管图像的质量。2、CTV可以很好显示颅内静脉系统,对小血管的显示优于MRV。3、CTV的不同后处理技术相结合以及CT、MRI图像融合技术可以为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丰富的重要信息。第二部分:正常脑静脉系统的CT静脉造影解剖学研究目的采用CTV显示Labbe静脉、大脑深静脉及窦汇区的形态和构成,探讨脑静脉的解剖特点及代偿功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在乳胶内加入造影剂,灌注5例尸头标本脑动脉和静脉然后进行CT扫描,在工作站重建三维血管,观察动静脉尤其是Labbe静脉的显示并与标本解剖相对照。2、观察60侧正常人Labbe静脉的形态、与横窦的夹角以及Labbe静脉汇入点与STP汇入点的距离。观察30侧大脑深静脉和75例窦汇区形态及构成。结果1、5具标本中4具动脉灌注良好,在CT后处理图像上显示清晰;CTA上显示的血管形态及走行与标本解剖相符。5具标本的静脉由于缺乏经验未灌注成功。2、CTV显示Labbe静脉表现为单干型、双干型或多干型。Labbe静脉66%进入到横窦的上壁,19%进入到外侧壁,15%进入到内侧壁。与横窦的夹角,55%为锐角,32%为直角,13%为钝角。与横窦-乙状窦交汇点的平均距离为2.5±1.4 cm。3、CTV很好显示了30侧大脑内静脉和基底静脉及其属支的构成方式及各种构成方式所占的比例。4、(1)横窦引流优势表现为右侧为主47例,左侧为主13例,基本相等15例。(2)按照上矢状窦、直窦和双侧横窦吻合关系,将窦汇区CTV解剖形态分为4型:第1型,包括2种情况:①上矢状窦和直窦汇合成一个真正的总池,从总池发出左右横窦;②上矢状窦和直窦在终末端分成2股,左右分支构成两侧横窦。第2型,上矢状窦引流至一侧横窦,直窦引流至对侧横窦。第3型,上矢状窦和直窦汇合后主要向右侧横窦引流。第4型,上矢状窦和直窦汇合后主要向左侧横窦引流。结论1、Labbe静脉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采用CTV了解不同形态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意义。2、CTV是显示大脑深静脉和窦汇区解剖形态和构成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判断代偿通道,对临床诊断和手术过程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CT静脉造影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CTV诊断脑静脉畸形和脑静脉血栓形成以及CTV和CTA联合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6例脑静脉畸形,16例脑动静脉畸形,15例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脑CT血管造影检查。3例脑静脉畸形和所有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在CTV检查前加做CTA检查。1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中,5例行DSA,10例行MRA检查;6例脑静脉畸形患者均行MRV检查。CT血管造影、MRA经工作站处理获得三维血管图像;DSA通过股动脉插管获得减影后血管图像。结果1、CTV可准确显示脑静脉畸形的形态和部位,对引流静脉“海蛇头”的显示优于CTA。2、CTA和CTV联合检查有效地显示了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管巢;6例患者共检出17个病灶,显示24条供血动脉和21条引流静脉。10例行MRA检查者共检出11个病灶,显示13条供血动脉和8条引流静脉。CTA对供血动脉的数目及细节显示优于MRA,CTV对引流静脉的形态、走行及汇入位置较MRA佳。3、15例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CTV横断图像上均显示Delta征,三维血管图像显示静脉窦局部狭窄或中断。结论CTV诊断脑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畸形及脑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手术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CTA和CTV联合检查对诊断脑动静脉畸形具有重要意义。第四部分:CT静脉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CTV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的准确性以及CTV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情况从而为神经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材料与方法1、9例岩斜肿瘤,15例松果体区肿瘤,9例镰幕脑膜瘤,27例窦镰旁脑膜瘤患者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重建三维图像,术前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并与术中情况对照。2、30例脑肿瘤患者术前行脑CTA和CTV联合检查,在工作站判断对肿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并与术中情况对照。3、回顾性分析在导航指导下26例颅内肿瘤手术。导航的影像数据来源于脑CTV,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指导手术。结果1、CTV判定的肿瘤-静脉(窦)关系与术中情况有很好的吻合率。3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CT三维血管图像,肿瘤内部及表面结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显示清晰。2、26例导航手术患者,活检1例(3.84%),全切除20例(76.92%)、次全切除3例(11.54%)、大部切除2例(7.69%)。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2例(84.62%),症状改善或不变4例(15.38%),本组无症状恶化及死亡病例。结论1、采用CTV可以准确判断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从而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2、CTV可以为神经外科导航手术提供良好的信息,在神经导航系统下进行颅脑手术,有助于病灶全切除及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孙吉林[4](2006)在《脑磁图及磁源性影像在体感、听觉及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应用脑磁图(MEG)研究健康受试者初级体感皮质反应M20的潜伏期、波幅及位置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40例受试者给予双侧腕部正中神经电刺激,固定电流脉冲0.3ms,刺激间期0.5s,诱发初级体感皮质兴奋。脑磁图检查后进行MR扫描,层厚1.5mm。大脑初级体感皮质反应由等电流偶极(ECD)评价。将脑磁图所获得的M20反应叠加到MRI上,形成磁源性影像(MSI)。结果 依照给予电刺激后反应潜伏期不同分别称为M20、M35及M60,因M35及M60易受刺激间期(ISI)的影响,只对M20的潜伏期、波幅及反应位置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为(1)M20左、右半球潜伏期男性20.6±1.0ms和20.7±1.2ms,女性20.1±0.9ms和20.2±0.9ms,男女性同侧半球潜伏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2)M20左、右半球波幅男性23.6±11.2nAm和25.4±11.2nAm,女性25.8±10.5nAm和27.6±7.8nAm,男女性同侧半球波幅无显着性差异(P>0.05);(3)左半球男女性M20偶极位置在X轴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显示男性X轴上与女性相比稍偏外侧,右半球男女性M20偶极位置在X轴位无显着性差异(P>0.05),y,z轴无显着性差异(P>0.05);(4)磁源性影像显示所有受试者M20反应峰值均位于中央后回。结论 脑磁图可明确不同性别的大脑初级体感皮质反应M20潜伏期、波幅及位置。磁源性影像显示M20峰值位于中央后回手区体感皮质。
尤云峰[5](2008)在《脑静脉系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脑静脉系统CT血管成像研究目的:探讨CTA减影技术对脑静脉(窦)的显示能力及优势。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双能量同步扫描CTA技术,先行平扫、再行CTA容积扫描的动静脉同期显示全脑血管成像。在行头部及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中,随机抽取50例血管显示正常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常规CTA和减影CTA脑静脉(窦)的显示率,根据减影技术去除颅盖骨、颅底骨程度及硬脑膜静脉窦显示情况,用4级法来评价脑静脉(窦)减影CTA VR、MIP的图像质量。结果:减影CTA中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透明隔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横窦、乙状窦、蝶顶窦、岩下窦、小脑幕窦、大脑浅静脉、Labbe静脉显示率为100%,下矢状窦为99%,Trolard静脉为95%,岩上窦为90%,海绵窦为60%。除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外,常规CTA和减影CTA在上述脑静脉(窦)显示率上并无明显差别,但在显示程度方面有所不同。减影CTA血管影像直观,解剖细节清晰,血管显示完整,常规CTA显示解剖细节不如减影CTA。常规CTA显示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明确,具有颅骨定位特点;减影CTA去除颅骨的影响,脑静脉系统整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并能整合多种后处理技术的重建优势,避免设定阈值对图像的影响。减影CTA MIP较VR显示血管背景清晰,VR显示血管细节较MIP好。结论:该减影技术不仅颅内较大静脉(窦)的显示率为100%,而且较小的静脉窦如岩上窦、蝶顶窦等也有较高的显示率。减影CTA是显示脑静脉系统影像可行、有效的方法。常规CTA与减影CTA恰当的互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直窦及相关结构影像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直窦及相关结构解剖形态的CTA表现。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及头颈部CTA,回顾性三维重建100例正常直窦及相关结构的血管影像,每一病例分别使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VR、MIP、MPR后处理技术观察直窦、窦汇、下矢状窦、大脑永存镰状窦解剖形态;直窦观察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的形态,直窦顶的形态,直窦的管腔与分隔,直窦的类型,直窦内蛛网膜颗粒,汇入直窦的血管并测量直窦的长度、两侧壁及底壁宽度及前、中、后部的横切面积;窦汇观察解剖分型,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枕窦的显示以及横窦引流优势;下矢状窦观察形态并测量长度及中段的横切面积;大脑永存镰状窦观察显示率、形态、有无其他静脉窦变异并测量长度及中点宽度。结果:①根据大脑大静脉末端形态及其管腔是否变细,将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的形态分为3型:Ⅰ型-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管腔变细,其中根据管腔横径、纵径变细的不同方式又分为Ⅰa、Ⅰb、Ⅰc三个亚型;Ⅱ型-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管腔无变细,中间无间隙;Ⅲ型-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底壁有充盈缺损。直窦的长度,最长70mm,最短34.5mm,平均47.72±6.29mm;直窦左、右侧壁各部宽度大致相仿,左、右侧壁前部及后部较宽,中部较细;底壁由前到后逐渐增宽;横切面大致呈底向下的三角形,三边不等。直窦顶可归纳为:弧形35例,“一”字形28例,倒“V”字形24例,不规则形8例,柱形3例,T形1例,双峰形1例等七种类型。直窦内部有隔占58%,无隔占42%;纤维隔可分布于窦内各段,在CTA MIP图像上表现为窦内长短不一,线状、条状、网状、不规则负性影;纤维隔最长40.4mm,最短2mm,平均9.96±6.95mm。直窦的类型均为前高后低;按直窦是否弯曲可分为直线型和弯曲型,其中直线型占61%,弯曲型占39%;按直窦与胼胝体压部关系,将直窦分为相切型、高位型、低位型3型。直窦内发现蛛网膜颗粒16个,最小直径1.2mm,最大直径6.2mm。直窦除接受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外,还直接接受小脑幕静脉、小脑幕静脉窦、小脑静脉及变异的基底静脉;无上述静脉汇入直窦14例,有上述静脉汇入直窦86例,可汇入直窦各壁,以侧壁与底壁交界处常见。②窦汇区CTA解剖形态分为3型:简单型占20%,双分支型占37%,偏侧型占43%;其中偏侧型依据上矢状窦和直窦的不同偏侧方向又分为三个亚型。枕窦显示率为2%,缺如占绝大多数。总体上,窦汇区是以右侧横窦引流优势为主要形式。左右横窦之间吻合形式以间接相连多见。③下矢状窦显示占65%,缺如占35%;其形态可呈向上凸起弧状或弯曲状;管腔可粗细不均,表现为造影剂充填的管腔断续显示;下矢状窦长度最长99.9mm,最短41.2mm,平均74.64±13.43mm,中段横切面积平均1.82±1.90mm2。④大脑永存镰状窦显示率为9%,其中4例伴有其他静脉窦发育变异;长度平均40.95±12.11mm,中点宽度平均4.09±2.04mm;前端前缘与直窦顶夹角可为锐角、直角、钝角,以锐角多见;尾端与上矢状窦相连,也可与左、右侧顶部大脑浅静脉相连;走行方向可向上弯曲走行,斜向上走行,水平走行;管腔并非全程显示,可截断显示。结论:直窦及相关结构解剖学特征复杂,利用MSCTA可以个体化、多角度、完整、有效、充分地显示其活体解剖特点,可为临床上直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MSCTA是显示直窦病变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第三部分CTA减影技术在颅内静脉窦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CTA减影技术对于颅内静脉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或头颈部CTA,回顾性分析51例确诊(部分经DSA或和手术证实)的颅内静脉窦病变、其他颅内病变累及静脉窦患者CT、CTA表现及减影CTA的图像质量。结果:经CTA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5例,动静脉畸形患者21例,静脉畸形患者8例,肿瘤累及静脉窦患者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7例,外伤累及静脉窦患者2例,桥静脉损伤患者1例。51例患者减影CTA病变显示率约为95%,90%病例减影图像质量优良,血管清晰显示,少数因头部轻微运动,颅骨及颅底骨未能完全减影,通过结合各种三维重建方法(VR、MIP、MPR),不影响诊断。结论:CTA减影技术诊断颅内静脉窦病变可行、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厉海娜[6](2015)在《非外伤性皮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报告及237例汇集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非外伤性皮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Nontraumatic 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 SAH)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少见类型,出血部位局限在一个或几个大脑沟回表面皮层,不累及邻近的脑实质、大脑纵裂、基底池或脑室等部位,亦称皮质凸面SAH、皮质SAH、脑沟SAH。目前,国内对于c SAH临床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0例c SAH,并对文献中237例c SAH患者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汇集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例c 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学所见及随访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以Pub Me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主要检索数据库,对2004年至2014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献26篇中237例作为一个独立的大样本资料提取其病因、发病形式、主要症状、体征等数据进行汇集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c SAH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0例c SAH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538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类似短暂性缺血发作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6例,其次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3例,头晕1例;其中2例病程中伴有轻中度头痛。10例患者头颅CT均可见大脑半球凸面脑回或脑沟条索状或线样高密度影,9例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呈阳性表现。10例患者的病因,淀粉样脑血管病4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脑静脉窦血栓和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各1例。1个月随访,9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不同程度减轻或恢复,1例患者仍有左侧肢体偏瘫,肌力无明显改善。237例c SAH患者的统计分析显示,脑淀粉样血管病、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脑静脉血栓形成、颈内动脉狭窄/闭塞、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占全部病因66.67%。常见症状为不同程度头痛、类似TIA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癫痫发作。结论:c 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与动脉瘤破裂导致SAH不同。c SAH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较少遗留局灶性神经症状,复发率低。对于初次发病的c SAH,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进行全面的脑血管筛查。
宋施仪[7](2013)在《圆形头痛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圆形头痛(Nummular headache,NH)是一种特殊的头痛类型,指分布于头皮表面直径2~6cm的圆形或椭圆形局限性头痛,约为一个硬币的大小,也称为硬币性头痛,右侧头顶为常见头痛部位。NH于2002年,由西班牙科学家ParejaJ. A.通过对13例临床表现与以往不同的头痛患者进行研究而提出,当时类似病例已超过100例。于2004年,由国际头痛学会头痛分类委员会在国际头痛诊断标准附录Ⅱ(ICHD-ⅡA13.7.1)中制定了NH的诊断标准。该病发病年龄多波动在13~72岁,平均40岁,以青年女性为主,目前文献报道最小的NH患者为4岁,最大的为72岁,病程多为1~50年。确诊NH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NH发病时无诱因,无伴随症状,疼痛范围为轮廓清晰的“原地疼痛”,疼痛部位固定,推测其发病机制是末梢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但该病患病率低,目前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多为小样本或个案报道,所以这种观点尚不能完全证实。至2004年以后,通过对NH认识的逐渐加深,研究中发现很多临床表现较为特殊的NH,如月经性NH,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相关的NH,双点或多点式的NH,颅内组织病变所致NH等,这些特殊的NH使学者们对NH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新的设想,认为NH是否是其他原发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但这种观点尚无充分证据支持。截止至2012年12月,世界各个地区报道的NH病例已298例,我国32例,文献显示NH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常用止痛药口服、局部应用肉毒毒素A、局部神经阻滞、电刺激等等。通过研究发现轻度的NH患者应用药物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及治疗的效果,而中重度NH患者对于肉毒毒素A疗效显着,有效率达80%以上,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但总的来说,由于该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各种治疗均为非必须手段。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特殊,较易与偏头痛、原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或其他头痛类型相鉴别。此次,我们在3年内共收集5例确诊NH的患者,通过对5位NH患者的研究,证实该病发病初期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同时5位NH患者所表现的好发于青年女性,以右侧头顶为主这一临床特点与以往文献报道相符,由于该病患病率较低,对于发病机制的研究较难进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积极收集临床资料,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NH。
肖华[8](2003)在《猫持续性植物状态模型制作及其相关基础与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起持续性植物状态(Pet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原因很多,其中脑损伤引起的PVS最常见,脑干损伤又是脑损伤中引起PVS的主要原因。由于传统观念认为PVS病程长、疗效差、预后不好,许多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对PVS的治疗态度不十分积极,在该方面的研究也无重大突破,其原因之一是有关PVS的基础研究难度大。 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基础研究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有关PVS动物模型的报道或因为重复性差,或因为与临床上PVS病情相差较远而无法推广。本实验首先运用颞枕硬膜外水囊法制作脑干伤PVS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PVS动物模型进行一系列相关的基础与治疗研究。 第一部分 猫持续性植物状态模型的制作 本实验采用杂种猫200只,体重约2.26±0.39k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10只)、假手术处理(10只)和PVS组(180只)。正常组除麻醉外不行任何手术处理,假手组只开颅,不致脑损伤,PVS组于矢状缝右侧旁开1 .5厘米,人字缝右侧向前0.5厘米处切开头皮、颗肌达颅骨,牙科钻钻一骨窗,骨窗大小约IXI厘米,将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分离达中颅凹底,并置入橡胶水囊,注入生理盐水约0.5一2毫升。观察到猫同侧瞳孔增大而对侧瞳孔未变大为准,维持囊内压力。缝合颗肌及头皮,无菌纱布包扎,6小时后去除气囊。术后将猫放入动物房,保持呼吸道通,常规护理和喂养。术中、术后记录猫的瞳孔、颅内压、呼吸、心率和血压等,并对术后的神经反射等进行观察。 依照1996年我国中华医学会急救分会意识障碍小组在南京制定的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标准,根据动物的特点稍加改变为本实验的标准。模型制作结果为: 1.模型猫PVS观察时间平均为56天; 2.成功制作PVS猫66只,成功率为36.7%(66/180); 3.死亡111只,死亡率为62%(111/180); 4.并发症发生143次,发生率为79.4%(143/l 80),常见并发症 为误吸、颅内出血、麻醉过度、癫痈等。 结论:本实验采用硬膜外水囊的方法,类似临床上硬膜外血肿的发病机制,即颅内高压、脑移位引起脑庙,导致中脑等损伤而引起昏迷一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发生。同其它方法制作的PVS模型相比,本模型成功率较高,与临床相似,有苏醒可能,能对其进行相关基础与治疗研究。本模型制作相对简单,重复性较好,利于推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持续性植物状态动物模型。第二部分猫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相关基础研究 随机选择由本实验采用硬膜外水囊方法制作的“持续性植物状态猫”(10只),假手术对照组(10只),正常对照组(10只),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法检测各组动物脑脊液、血液中多巴胺含量变化,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动物中脑的多巴胺神经元进行形态学研究,并对各组的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检测以及对动物头颅进行CT和MRI检查等。结果发现: 1、持续性植物状态猫脑脊液中多巴胺的含量(83.34士21.21)普遍降低,与正常对照组(150.22士25.32)相比相差显着(P(0.01):PVS猫血液中多巴胺的含量(17.12士3.25)也明显降低,与对照组(95.37士22.34)相比相差显着(P(0.01),(单位:pg/ml)。 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VS猫伤侧中脑TH免疫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形态也较小。表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受损,多巴胺合成减少。 3、EEG显示:在PVS状态中,a波、6波和e波增加,日波显着减少,表明PVS猫脑皮质功能受损。 4、SEP显示:在PVS状态中,多数猫为H或111,提示脑干神经功能受损。 5、CT和MR工显示:球囊对脑组织明显压迫,中线异位,脑干受压。 结论:本实验对“Pvs猫”的脑脊液、血液中多巴胺检测结果表明:多巴胺含量普遍降低,与其对照组相比相差显着。经DAB法显色的抗TH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上可见,损伤侧的TH阳性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EEG显示Q波、6波和。波增加,p波显着减少,SEP检查表明多数猫为H或m,提示尸VS猫大脑皮层和脑干功能受损。CT和MRI检查发现:球囊对脑组织明显压迫,中线移位,脑干受压。第三部分中西医结合对猫持续性植物状态模型的治疗作用 随机选择由本实验采用硬膜外水囊注射法制作的“持续性植物状态猫”50只,随机分为PVS组(10只)、治疗对照组(10只)、中药治疗组(10只)、西药治疗组(10只)和中西医治疗组(10只)。PVS组不给任何药物治疗。治疗对照组给等剂量生理盐水。药物治疗组,西药物组:应用美多巴及嗅隐亭。开始剂量为:美多巴每次为Zmg/kg体重,澳隐亭每次为0.02mg/kg体重,每日3次,以后每周增量(美多巴为Zmg/kg体重,漠隐亭为0.OZmg/kg体重)。在治疗过程中意识好转,神经功能改善后,维持该用量2周,然后逐渐减量,减量的剂量、时间与加量时相同。中药物组给神经再通口服液,剂量为0.sml/kg体重,每日3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同时给美多巴、澳隐亭和神经再通口服液。药物治疗时间共为2月。所有组其他喂养方法和相同。对每组动物在治疗后抽取脑脊液和血液进行多巴胺的测定,对治疗后的模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
二、右顶部梗塞同侧偏瘫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顶部梗塞同侧偏瘫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3)CT静脉造影在脑内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脑 CT静脉造影技术探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正常脑静脉系统的 CT静脉造影解剖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CT静脉造影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CT静脉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全文参考文献 |
综述1 |
综述2 |
附:大脑静脉的解剖 |
致谢 |
(4)脑磁图及磁源性影像在体感、听觉及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一 听觉诱发磁场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综述二 我国脑磁图及磁源性影像发展历程和展望 |
第一部分 人脑初级体感皮质M20反应的性别差异-脑磁图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健康受试者脑听觉诱发磁场M100发生源ECD大脑半球空间位置差异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Presurgical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epilepsy by magnetic source imaging |
Patients an d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 |
Reference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脑静脉系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脑静脉系统 CT 血管成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第二部分 直窦及相关结构影像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第三部分 CTA 减影技术在颅内静脉窦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6)非外伤性皮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报告及237例汇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一 10例cSAH患者的基础资料 |
二 10例cSAH患者的临床分析 |
三 237cSAH患者的汇集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圆形头痛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圆形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摘要 |
2.1 圆形头痛的定义 |
2.2 NH 的流行病学 |
2.3 临床表现 |
2.3.1 疼痛部位 |
2.3.2 疼痛性质 |
2.3.3 伴随症状 |
2.4 特殊类型 |
2.4.1 月经性 NH |
2.4.2 双点式 / 多点式 NH ( Bifocal /multifocal Nummular Headache) |
2.4.3 颅内组织病变相关性 NH |
2.4.4 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 NH |
2.4.5 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性 NH |
2.5 NH 的发病机制 |
2.6 诊断标准 |
2.7 鉴别诊断 |
2.7.1 偏头痛(migraine) |
2.7.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
2.7.3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 |
2.7.4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
2.8 NH 的治疗 |
2.8.1 常用止痛药 |
2.8.2 肉毒毒素 A |
2.8.3 利多卡因 |
2.8.4 加巴喷丁 |
2.8.5 经皮下电生理神经刺激(TENS) |
2.8.6 神经妥乐平 |
2.9 小结 |
第3章 圆形头痛 5 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3.1 病例资料 |
3.2 讨论 |
3.2.1 性别及年龄特点 |
3.2.2 发病部位、形状大小及数量 |
3.2.3 疼痛性质 |
3.2.4 伴随症状 |
3.2.5 病程 |
3.2.6 特殊类型 |
3.2.7 发病机制 |
3.2.8 治疗方法 |
3.2.9 鉴别诊断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8)猫持续性植物状态模型制作及其相关基础与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研究受资助的有关课题 |
目录 |
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猫持续性植物状态模型的制作 |
概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一部分 图片及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猫持续性植物状态模型的相关基础研究 |
概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图片及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对猫持续性植物状态模型的治疗作用 |
概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研究 |
概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图片及说明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致谢 |
综述1 |
综述2 |
博士期间申报课题、获奖、着书、获专利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工作、学习简介 |
声明 |
四、右顶部梗塞同侧偏瘫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右顶部梗塞同侧偏瘫1例报告[J]. 青大云. 新医学, 1996(01)
- [2]小儿急性外伤性脑梗塞(附24例报告)[J]. 袁玉会,王成林,赵万里. 小儿急救医学, 1998(01)
- [3]CT静脉造影在脑内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D]. 姜保东. 复旦大学, 2006(02)
- [4]脑磁图及磁源性影像在体感、听觉及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D]. 孙吉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09)
- [5]脑静脉系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D]. 尤云峰.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1)
- [6]非外伤性皮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报告及237例汇集分析[D]. 厉海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15(07)
- [7]圆形头痛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D]. 宋施仪. 吉林大学, 2013(08)
- [8]猫持续性植物状态模型制作及其相关基础与治疗研究[D]. 肖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