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中的反思——与基层图书馆同志的对话

认识论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中的反思——与基层图书馆同志的对话

一、认识论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上的反映——和基层馆同志的一次谈话(论文文献综述)

裴世东[1](2019)在《《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文中指出本文以《夏鼐日记》为中心,通过对1966年以前夏鼐成长轨迹和学术历程的梳理,论述夏鼐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考古学思想之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单元及其相应的形成轨迹和理论溯源。总结出夏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与中国的考古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相关多学科实现交叉互动;执行严谨、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范式,并利用对考古材料多角度的审慎研究,努力复原古代社会情况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历史和人类的发展规律的目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体系的考古学思想。绪论首先陈述选题缘由。夏鼐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关于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深度和广度看,尚显不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以过程考古学理论为代表的“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理论在欧美考古学研究中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而夏鼐从西方引入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仍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此外,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术同样沿袭夏鼐主持制定的田野发掘流程和规范;夏鼐关于中外考古交流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研究的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阐述本文以1966年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夏鼐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初步形成于1966年,同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特殊阶段,而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十七年间史学的发展状况对考古学发展影响较大。最后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一是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二是与夏鼐学术思想相关的埃及学、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等领域为切入点的研究。第一章,论述夏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建立过程,及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考古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920-1931)、过渡期(1931-1949)和形成期(1949-1966),最终成长为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在萌芽阶段,夏鼐主要受“新文化运动”和“左倾”文学思潮影响,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论和实践论思想;在过渡阶段,夏鼐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统治日益失望,对共产党逐渐产生好感L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陆续展开,夏鼐经历了三次思想飞跃,成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学者。在此期间夏鼐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参与考古学培训教育班,主持学术会议并拓展考古学的公共宣传等。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形成为其考古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夏鼐留学英国,并将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引入国内,指导中国考古学实践的过程。第一节梳理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第二节通过夏鼐学习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指出夏鼐在留学归国之前已经基本掌握文化-历史考古学理论和当时最先进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第三节叙述了 1949年前夏鼐的两次主要考古实践活动。其一是《考古学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这是夏鼐关于考古学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第一次厘定,其二是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纠正了安特生关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某些错误结论,是夏鼐第一次全面将西方考古学理论、田野发掘技术与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结合的范例。最后,通过1949年后夏鼐主持的历次考古发掘,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以文化-历史考古学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田野发掘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的中国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内涵。第三章,论述夏鼐提倡新科技手段、多学科交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夏鼐在出国留学前,对以生物、机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技术兴趣浓厚,成为其对科技和多学科综合应用关注的渊源。赴英留学期间,夏鼐见证科技手段在考古学领域应用。回国后,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开展大规模相关技术应用,但是夏鼐凭借其对科技考古发展前景的判断,优先支持建立了碳十四实验室,为中国史前文化年代框架的制定奠定了技术基础。夏鼐推动其他学科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多学科关注,也归因于夏鼐在埃及考古学研究中的现实需要。1949年后,在有限条件下,夏鼐积极主持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纺织学、数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甚至解剖学等多学科合作,在出土器物研究、成分鉴定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夏鼐考古学思想中的最具特点的组成部分之一。第四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夏鼐考古学思想初步确立的三个方面内容。共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夏鼐先后两次阐释了考古学文化命名问题,初步统一了中国考古学界对文化命名问题的认识,有力地推动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六个方向,从人类起源和在我国境内居住时间,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国家的起源和城市发展,精神文化(艺术、宗教、文字)起源和发展,汉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六个方面拟定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向;最后,夏鼐努力推动中外考古交流,实现考古学与世界学术潮流的同步发展。结论中,将1966年前夏鼐关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和理论内涵以更清晰、简明的表达进行总结;通过对夏鼐“文革”复出以后继续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体系努力的阐述,包括对考古学系统概念的定义,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新课题及对中国考古学的展望等,体现了夏鼐考古学思想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夏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原则的唯物论,尊重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制定考古研究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规划,根据考古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内涵。

邹琪[2](2018)在《朱德研究史》文中研究表明“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对象是朱德研究,是朱德研究的发展史。朱德研究,是研究朱德一生历史的研究成果,对朱德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都是朱德研究。本文对朱德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力图按照学术史本身的线索,来展现朱德研究的全貌。国内外目前都还没有“朱德研究史”的专着出版,这是朱德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空白。本文以朱德研究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从20世纪20年代至2016年的朱德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探析朱德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形成一部整体性的“朱德研究史”,希冀拓宽朱德研究的领域,弥补国内外朱德研究中的不足,这使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时,在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分析朱德研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横向上,在特定空间、特定历史时期内,分析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朱德研究的代表作,对其特点、内容、得失进行理论分析。对每个时期的朱德研究,先概述其研究背景、总体状况,再对代表作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就,最后总体评述,总结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按此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朱德研究概述。阐明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对朱德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朱德研究的现状,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界定“朱德研究史”一些概念。第一章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朱德研究(1920.8-1949.9)。这一阶段是朱德研究的萌芽时期。国外对朱德的研究,最早的主要散见于西方记者的着作。国内的朱德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是一些关于朱德实践活动的报道,如朱德领导红军的报道等。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朱德的文字,目前可查的是《简州顾品珍等来电》(《申报》1920年8月13日)。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20世纪30、40年代,研究朱德的专着开始出现,有关朱德传记的各种书籍广泛流传,如《朱德传》、《西战场的主将朱德》等。外国记者的着作中,影响较大的有《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北行漫记》等。这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尽管不是朱德的传记,但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朱德的生平和轶事,是研究朱德的珍贵资料。第二章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朱德研究(1949.10-1978.12)。这是朱德研究的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研究朱德的书籍开始较多地出版,大都是记述朱德崇高品德和传奇故事以及回忆性的作品。香港和台湾也出版了研究朱德的着作,如吴起、孟超的《红色人物论》、章民的《朱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影响,朱德研究陷于停滞,甚至倒退。从“文革”结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只出版了少量的回忆性的着作。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以非常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三章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朱德研究(1978.12-2016.12)。这是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朱德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大量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着作不断涌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年谱》和《朱德传》的出版。这一时期香港和台湾朱德研究的代表作是顾则徐的《永远的共军总司令:朱德》。这些研究成果,从朱德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到朱德传记的出现,从朱德生平介绍到朱德思想研究,使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并继续发展,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关于朱德研究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且规模较大,如:1986年12月的“全国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05周年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的“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6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6年12月“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的“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2016年4月的“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论坛”、2016年8月的“一战成名——朱德与护国战争学术研讨会”、2016年12月的“朱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了朱德研究的深入,反映了朱德生平和思想研究的基本趋向,使朱德思想生平研究跨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第四章评述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从朱德诞辰120周年以来,学术界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朱德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朱德研究的水平和现状。朱德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结语,总结90多年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朱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的朱德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历了 90多年发展的朱德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为今后的朱德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以推动朱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研究,提供关于朱德研究成果的详实资料,使人们明辨资料的正误优劣,以正确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更好地学习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优秀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秀红[3](2017)在《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如何在生态危机下智慧地生存,这既是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深层生态学对这一时代之问做出了回答。深层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哲学流派,被认为是激进环境主义的代表之一。环境保护中的激进派认为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讲是价值危机和文化危机,因此,只有打破自牛顿——笛卡尔以来形成的二元论机械世界观,并形成新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伦理观,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西方环境哲学伦理学界的动物权利、生物平等等理论,尽管在理论主张和逻辑论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呼吁人类要实现伦理观念的转变,呼吁人类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在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大潮中,挪威学者奈斯创立了一种颇具震撼力的生态中心主义学说——深层生态学。以奈斯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者突破了浅层生态学的局限,探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世界观、价值观、实践方式及绿色政治。深层生态学为人类如何在生态危机时代智慧的生存提供了一种思路。深层生态学对环境问题的深层思考,以及它包括整体主义、自我实现在内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对转型期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被誉为“深层生态学之父”的阿伦·奈斯(Arne Naess,1912—2009)是世界着名哲学家。奈斯不仅创立并发展了“深层生态学”这一最具革命性的生态哲学理论,而且亲自参加并引领了深层生态运动,在学术界及西方环境运动中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如果不研究深层生态学,对西方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认识就会有一个断层;不弄清奈斯的深层生态思想,就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深层生态学。奈斯的深层生态思想是人们反思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他的整体主义的环境保护理念以及实践主张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借鉴。对奈斯的深层生态思想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发现其在自然观、伦理观、实践观以及哲学研究范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可以弥补西方环境伦理领域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法、辩证思维等方法对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解读与研究。本文共分七章来研究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第一章绪论,介绍了以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为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在对国内外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本章首先介绍了奈斯的生平和成就,重点突出了奈斯故乡所特有的地理环境、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以及他的受教育经历,同他具备浓厚的生态意识之间的关系。其次系统梳理了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阐明奈斯的生态思想是对时代难题的思考与回答。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广泛思想渊源。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形成与产生,广泛地借鉴与吸收了东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文化资源、现代生态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现象学方法。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所吸收的西方文化中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主要包括斯宾诺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蕴含于西方文化中的万物平等思想。奈斯所借鉴的东方思想主要包括东方佛教中的整体主义、尊重生命思想,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自我实现和简朴生活的追求,等等。奈斯还吸收了现代生态学、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蕴含的整体主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整体主义思维。正是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奈斯建构起了完整的深层生态学理论。这种广泛的思想渊源表明奈斯的生态思想与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也暗示了他的生态智慧与不同国家文化融合的可能性。第四章从本体论、逻辑体系和方法论三方面探讨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特点。首先,从本体论和世界观看,奈斯持有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实在观与自然观。奈斯坚决拒斥把人与自然分离开来的二元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械论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价值观。奈斯把世界看做一个由有机体和无机体等不同要素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网络”。在本体论上,奈斯认为一切实在都是动态的、易变的、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相互依赖的。奈斯的这种整体主义实在观和自然观,被深层生态学者称为是一种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哲学范式,这种新的范式具有后现代世界观的特征。其次,从逻辑结构看,奈斯通过一套形式化的演绎过程将自己的哲学观和实践观统一在一起,形成了深层生态学的基本逻辑体系。奈斯以普通哲学和宗教为基础,从中推演出深层生态学平台(deep ecology platform),在此平台的基础上提供了一套假设和原则,并通过逻辑推演得出了一些结论和指导,从而构建起一个多元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深层生态学思想的逻辑体系。为了说明这一点,奈斯使用“围裙图”来说明不同层次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奈斯在“围裙图”中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推导方式:自上向下的逻辑推理采用的是“假说—结论”式的层层导出逻辑模式;自下向上的思考采用的是怀疑追问模式,是关于各种“为什么”和各种“如何”的不断追问的延伸。再次,从方法论上看,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方法可归纳为生态现象学方法、生态学方法、深层追问法、直觉方法。除了一般哲学方法之外,奈斯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方法。此外,奈斯还吸收了古代怀疑论、格式塔知觉心理学、现象学、直觉主义、系统哲学、分析哲学、禅宗和道教等众多方法的合理成分。第五章从“生态智慧T”、“自我实现”、实践纲领、实践主张以及绿色政治思想等五部分,全面探讨了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这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奈斯的深层生态思想。首先,本部分分析了奈斯的“生态智慧T”。“生态智慧 T”是奈斯对其深层生态学进行体系化、哲学化和抽象化概括后形成的,它不仅集中体现了奈斯在生态危机时代的生存智慧,而且也为深层生态运动提供了哲学支持。在奈斯的“生态智慧T”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原则,它既是深层生态学理论的起点,又是深层生态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与“自我实现”密切相关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是深层生态学的另一条最高原则。深层生态学主张的平等,是生态中心意义上的平等,是把平等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生物圈的彻底的平等主义。其次,本部分剖析了奈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是“生态智慧T”及深层生态学的最高原则。在奈斯这里,自我是扩展到了“生态自我”的人与自然高度认同的“大我”。“自我实现”如何落实呢?在奈斯看来通过“认同”可以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扩展与飞跃。为此,奈斯提出了“认同的范式”,他认为通过情感共鸣可以实现人与外物一体的大我感觉。认同范式下的自我实现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样的呢?奈斯认为“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就是自我实现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其三,本部分分析了奈斯深层生态思想的实践纲领。为了更好地指导深层生态运动,1984年4月,奈斯和塞欣斯在加州发表了被称为深层生态学平台的行动纲领。为了避免误解,并使深层生态学理论进一步清晰化,奈斯和塞欣斯后来又对行动纲领的某些部分进行了补充阐释和澄清。其四,本部分探讨了奈斯的深层生态实践主张。奈斯认为,首先我们必须要从观念上改变现代人对生态问题的根本看法,必须重视培养深层生态意识。奈斯所倡导的深层生态意识培养路径主要有加强生态教育、个人亲近自然的直接行动、社会与政治领域的行动三个方面。奈斯反对浅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保护思想与环境污染解决策略,主张顺应自然的整体性的保护策略。奈斯反对消费主义,提倡用简朴的生活方式取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他详细列举了 25种深层生态学的生活方式。其五,本部分探讨了奈斯的绿色政治思想。奈斯看到了国际上政治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并提出了自己的生态政治主张。在奈斯看来,只有实施绿色政治策略,才能解决好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奈斯认为随着深层生态运动的兴起,红、蓝两极对立的原有政治结构被打破,绿色成为了政治三角中的第三极力量。在奈斯看来,污染、资源、人口和非人类种群的数量是生态政治的核心问题。奈斯还对当前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层生态学的审视,提出了“基于生态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六章介绍了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受到的批评以及奈斯本人和学界对相关批评的回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层生态学的影响遍及整个西方生态运动。作为一种当时正在修正、发展中的理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社会生态学家、生态女性主义者以及克里考特、罗尔斯顿等生态学者,都曾经提出过质疑与批评。对奈斯生态思想理论方面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的“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两大主张上。对奈斯实践主张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奈斯的人口减少论和社会公正上。对此,奈斯本人以及其它深层生态学者都给予了回应。第七章分析了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贡献、局限以及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为激进环境运动的代表人物,奈斯的生态整体主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主要贡献包括:开创了一种符合后现代精神的生态世界观;提供了一种新的整体主义的环境保护理念;提供了一种“手段简单,目的丰富”的简朴的个人生活方式;倡导理论的实践性,等等。奈斯深层生态学的局限主要体现在:理论严谨性有所不足;从生态学到深层生态学的论证不充分;思维方式上的二元论嫌疑;方法论上直觉带来的神秘倾向;对社会公正问题关注不够等。在北美等西方国家,深层生态学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领域中。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层生态学日益扩展到全球,在发展中国家也引起广泛的争论,并带来很大的思想上的冲击。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陈昱霏[4](2016)在《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 ——以喀什大学和疏勒县某部队为例》文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需要完善和改进。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卓有成效,方法体系上独具一格,它的方法体系中包含着许多值得高校借鉴和汲取的元素。本文通过对高校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原因,得出启示,对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高校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对研究方法做了相关说明,找出了论文的重难点,不足之处,及论文的创新之处,这是一个全面的梳理,是本文的起点。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方法论理念、介绍了三种基本教育理念。第一,体现个性化的基本教育理念;第二,遵循双向互动的实践教育理念;第三,重视责任意识的隐性教育理念;所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性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以下方法上是相同的。第一,重视理论灌输教育方法。第二,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都重视因材施教。第三,注重营造教育文化环境,利用文化营造教育氛围。第四,应用心理疏导法,辅助思想政治教育。这部分是对高校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和梳理的开始。第四部分:是高校和军队思政教育方法差异比较研究,通过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全面比较分析,找出了两者在方法上的差异性,这部分在整个论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本文第六部分的借鉴埋下了伏笔,是文章的重点。第五部分:介绍了高校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异同的原因,分别从教育对象上、教育环境上、履行职责上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这是对第四部分差异比较分析的补充说明,是对第六部分的层层深入。第六部分:主要是学习和借鉴适合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增强高校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三个方面展开的。首先,在借鉴过程中坚持的指导原则。其次,借鉴军队思政教育中适合高校的方法,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最后,为了实现高校和军队思政教育方法方面的互补,就要两者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实现共赢,把双方的成功经验引入各自的思政教育方法体系中,这部分是整个文章的关键所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彭东琳[5](2013)在《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列宁一生最突出的贡献,在理论上继承、扞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实践上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成功地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指出:“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研究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不仅是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列宁在创建和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科学思想。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的基本原理;思想建构的主旨在于满足俄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服务,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列宁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在全面考察俄国的历史国情和国内外形势后,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渊源,是在直接汲取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合理借鉴和吸收其他理论家(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相关思想及俄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19世纪末,列宁在对自由主义民粹派思想的挑战与回应中,扞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关于俄国文化发展的理论探索之路。十月革命后,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就怎样在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建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策略和原则措施。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指出随着政治革命和政治变革的任务结束,文化建设的任务应成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从确立形成阶段已逐步成熟。俄国是多民族的传统农业大国,列宁基于俄国的特殊国情的考虑,其文化建设思想包含了文化诸多层面的事业建设,主要是思想政治建设、教育事业建设、文化事业建设、社会道德建设、科学技术建设、民族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等,七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文化建设的规划蓝图。列宁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对苏维埃俄国的文化领域和文化发展问题的理论把握和战略思索。探究理论的基本目的在于考察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对中国实践的现代启示和重要意义。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首要环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最基本内容。以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为科学依据,清除“虚化”、“淡化”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巩固和建设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才能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问题。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同样离不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和以后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文化建设的难点和突破点。只有巩固与发展农村文化阵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标才能指日可待。列宁指出,继承良好的阅读文化传统,创建先进的阅读设施和舒适的阅读环境,不断推进社会文化活动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具体举措,对提高社会文化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积极开展广泛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工程和国民阅读活动,加强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亦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一项必需承载的任务。

刘占奎[6](2012)在《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认为张闻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典范。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闻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发展,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历经了一个艰辛和曲折的探索实践过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这一过程同时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努力。本文以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张闻天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与动因,理清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非凡历程。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新意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至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章阐述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演进。主要从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前提与形成两个方面阐述。第二章阐述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主张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联系群众、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作用、注重调查研究、宣传与组织工作相结合等。第三章梳理张闻天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主要包括在实际工作中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宣传的舆论阵地、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群众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第四章总结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巩固和加强党的建设以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内容。第三部分,论文的结束语部分。通过对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与发展脉络和实践探索的梳理,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不断学习,坚持理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教条,必须结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党性修养,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研究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张科[7](1983)在《认识论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上的反映——和基层馆同志的一次谈话》文中研究表明 同志们就怎样认识图书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谈话。目前我市许多馆的业务整顿工作已相继结束,今后应如何工作才能做到科学化管理,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首先,你们提出让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制定一个科学管理方面的明文规定,以便统一执行的想法,我认为较难实现。因为各馆有各馆的实际情况啊。业务整顿工作是走了图书馆科学化管理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向深度发展的条件将取决于本馆的性质、人员、馆舍、设备等诸多因素。什么叫科学管理?它是按科学原则组织职工进行生产和各项工作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总称。这个“科学原则”不是教条的东西,不是象做集体操那样统一遵循的模式规定,而是生动的,灵活的。表现在不同单位有不同的特点,就看你怎么来认识了。

二、认识论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上的反映——和基层馆同志的一次谈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识论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上的反映——和基层馆同志的一次谈话(论文提纲范文)

(1)《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选题原因
        二、1966年时间节点的设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
        二、对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注释规范
        一、研究方法
        二、注释规范
第一章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期与实践途径研究
    第一节 萌发时期(1920-1931)
    第二节 过渡时期(1931-1949)
    第三节 形成时期(1949-1966)
    第四节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实践途径
    小结
第二章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三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实践(1941-1949)
    第四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新中国的实践(1949-1966)
    小结
第三章 夏鼐与新技术、多学科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新技术在考古学应用
    第二节 夏鼐与多学科考古学研究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体系的提出
    第二节 规划中国考古学发展方向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
    第四节 推动中外考古交流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夏鼐阅读书籍目录
附录二: 夏鼐阅读期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朱德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萌芽时期(1920.8—1949.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报刊中关于朱德生平思想的报道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第三节 中外记者笔下的朱德
        一、任天马《活跃的肤施》
        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三、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四、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第四节 早期的朱德传记
        一、陈德真《朱德传》(第2版)
        二、张寒青《西战场的主将朱德》
        三、绍源《朱德自传》和张尚志《朱德与红军》
第二章 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1949.10—1978.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第三节 《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
    第四节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第三章 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1978.12-2016.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
    第三节 朱敏《我的父亲朱德》
    第四节 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
    第六节 金冲及主编《朱德传》
    第七节 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国外研究述评
        二.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国内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阿伦·奈斯的生平与成就
        一. 奈斯的童年与家园——独特个性的养成
        二. 奈斯所受的社会教育——世界观塑造
        三. 奈斯的工作经历与生态思想
        四. 奈斯的主要着作
        五. 奈斯的社会活动与荣誉
    第二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产生及发展
        一.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与传播
第三章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文化资源
        一. 斯宾诺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哲学思想
        二. 西方文化中的万物平等思想
    第二节 东方文化中的整体主义和尊重生命思想
        一. 佛教的整体主义与尊重生命观念
        二. 甘地非暴力抵抗思想对奈斯生态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生态学
        一. 现代生态学:从生态科学到形而上学
        二. 生态学对奈斯深层生态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
        一. 格式塔心理学
        二. 奈斯的格式塔思维(Gestalt thinking)
第四章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上)
    第一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整体主义实在论
        一. 整体主义实在论
        二. 一种新的哲学范式
    第二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逻辑体系
        一. 金字塔式的“围裙图”(Apron Diagram)
        二. 自上而下的“假说—结论”式逻辑模式
    第三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方法论
        一. 生态现象学方法
        二. 生态学方法
        三. 深层追问(deep questioning)法
        四. 直觉(intuition)方法
第五章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下)
    第一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形态——“生态智慧T”
        一. “生态智慧T”(Ecosophy T)的内涵
        二. “生态智慧T”的内在结构
        三. 生态中心主义平等
    第二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
        一. 从传统自我到“生态自我”
        二. 从“自我实现”到“生态智慧T”
        三. “自我实现”是生态乌托邦吗?
    第三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实践纲领——深层生态学平台
        一. 深层生态学平台(deep ecology platform)的主要内容
        二. 对深层生态学平台的进一步阐释
    第四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的实践主张
        一. 深层生态意识的培养
        二. 自然保护思想与环境污染解决策略
        三. 生活方式(Lifestyle)
    第五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的政治主张——绿色政治
        一. 绿色政治——政治三角的新极点
        二. 绿色政治的核心问题
        三. 深层生态学的重大政治问题
        四. 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第六章 对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批评与回应
    第一节 对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理论方面的批评
        一. 对“自我实现”理论的批判与回应
        二. 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神秘主义(mysticism)
        三. 对生态中心主义平等的批评
    第二节 对奈斯深层生态学实践主张的批判
        一. 深层生态学:是生态法西斯(ecofascism)吗?
        二. 忽视社会公正:来自第三世界的批判
第七章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贡献、局限与启示
    第一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一. 奈斯深层生态学的主要贡献
        二. 奈斯深层生态学的局限
    第二节 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行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
        二. 推行“顺应自然”的资源管理思想
        三. 呼吁人们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四. 加强生态教育,培养生态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 ——以喀什大学和疏勒县某部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应用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论文的重难点
    第六节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七节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方法论理念
        一、体现个性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二、遵循双向互动的实践教育理念
        三、重视责任意识的隐性教育理念
第二章 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性
    第一节 重视理论灌输教育方法,体现理论魅力
    第二节 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重视个性发展
    第三节 注重利用文化熏陶法,营造教育氛围
    第四节 应用心理疏导法,辅助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章 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
    第一节 实践教育过程不同
    第二节 典型教育实施力度不同
    第三节 随机教育法在部队较为常用
    第四节 军队比高校更重视法律咨询法
    第五节 舆论引导法的具体实施要求不同
    第六节 军队充分利用仪式庆典进行激励教育
    第七节 军队比高校更注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第八节 军队侧重利用集体力量进行自我教育
    第九节 军队能实现部队、社会、家庭三方共教共育
    第十节 军队信息网络法与高校思政教育在具体操作上不同
第四章 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异同的原因
    第一节 高校与军队在教育对象上不同
    第二节 高校与军队教育环境不同
    第三节 军人和大学生履行的职责不同
第五章 学习和借鉴军队思政教育方法,增强高校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节 借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指导原则
        一、着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改造变通为我所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第二节 借鉴军队思政教育中适合高校的方法,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借鉴军队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做法,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借鉴群众自我教育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
        三、借鉴信息网络教育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四、借鉴军队文化熏陶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五、借鉴典型教育法,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
        六、借鉴随机教育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七、借鉴法律和组织纪律结合的方式,强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引导
        八、借鉴部队、社会、家庭共教共育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化”
    第三节 坚持军队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双向互动交流
        一、高校思政教育引入军队的路径探析
        二、军队思政教育引入高校的路径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0.4.1 研究内容
        0.4.2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学说
        1.1.1 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生发的基本视域
        1.1.2 实践:文化生发的本质基础
        1.1.3 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生发的价值归宿
        1.1.4 革命的辩证法:文化生发的逻辑维度
    1.2 其他理论家的相关思想
        1.2.1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相关思想
        1.2.2 普列汉诺夫的相关思想
    1.3 俄国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
        1.3.1 追求高尚的道德品格
        1.3.2 崇尚民主正义
        1.3.3 深厚的民族精神
        1.3.4 关注人民需求
第二章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2.1 萌芽和初步探索(1894年春夏——1917.11)
        2.1.1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俄国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开辟
        2.1.2 《我们拒绝什么遗产?》:文化继承理论进路的最初阐发
        2.1.3 《怎么办?》:驳“经济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责难
        2.1.4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文学新闻事业的早期基本纲领
    2.2 形成和确立(1917.11——1921.3)
        2.2.1 《关于党纲的报告》: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深度表达
        2.2.2 《共青团的任务》:一个纲领性的文献
        2.2.3 《论无产阶级文化》: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形成
    2.3 深化与完善(1921.3——1924.1)
        2.3.1 《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晚期探索
        2.3.2 “政治遗嘱”: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成熟与完善
第三章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思想政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3.1.1 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3.1.2 思想政治建设的政策措施
    3.2 教育事业建设:改革和创新教育体制,提高国民的识字水平
        3.2.1 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2.2 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
    3.3 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电影出版事业,关注文化设施建设
        3.3.1 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作用
        3.3.2 发展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
    3.4 社会道德建设:普遍推行义务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3.4.1 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和特征:“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
        3.4.2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
        3.4.3 社会道德建设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3.5 科学技术建设:发展和运用科技,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5.1 科学技术建设的重要地位
        3.5.2 科学技术建设的具体方针和主要举措
    3.6 民族文化建设: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权利,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3.6.1 民族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3.6.2 民族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主要途径
    3.7 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城乡互动联盟,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
        3.7.1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3.7.2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举措
第四章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对中国实践的现代启示
    4.1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思想教育的正确方向
        4.1.1 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相适应,加强日常的教育宣传工作
        4.1.2 与教育对象的差别性相适应,扩大教育宣传阵地
        4.1.3 与教育工作的原则性相适应,充实教育工作的现实内容
    4.2 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人文科学素养
        4.2.1 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4.2.2 立足实际,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4.2.3 调整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建立城乡文化联盟机制
        4.2.4 实施人才培训和培养规划,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4.3 推进社会文化活动工程,提高全民的阅读文化水平
        4.3.1 加强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4.3.2 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丰富阅读内容和形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写作思路、新意与不足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演进
    第一节 中国化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受
        一、 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 接受马克思主义
        三、 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第二节 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从“苏化”到“中国化”的转变
        一、 “苏化”:留苏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二、 “中国化”:回国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转变
        三、 理论自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张
    第一节 始终坚持理论掌握群众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 理论形式民族化
        三、 理论内容通俗化
    第二节 高度重视理论宣传
        一、 动员群众的有效武器
        二、 教育党员干部的需要
    第三节 时刻注重调查研究
        一、 树立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
        二、 遵循调查研究的基本规律
        三、 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
    第四节 着重强调宣传与组织工作相结合
        一、 学习群众和领导群众相结合
        二、 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相结合
第四章 张闻天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第一节 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舆论阵地
        一、 报刊杂志普及马克思主义
        二、 戏剧艺术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 多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 马列经典着作的译着
        二、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三、 理论学习机制的构建
    第三节 开展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 制定正确政策引导教育
        二、 利用学校开展教育
        三、 社会交往中倡导教育
        四、 以多种形式宣传教育
第五章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
    第一节 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
        一、 求是
        二、 唯实
        三、 创新
    第二节 巩固和加强党的建设
        一、 突出党的理论武装
        二、 强化党的制度建设
        三、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节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三、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
第六章 结束语: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与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不断学习,坚持理论创新
    第二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教条,必须结合实际
    第三节 密切联系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四节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参考文献
    一、 文献资料
    二、 着作类
    三、 论文类
    四、 报刊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的主要获奖情况

四、认识论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上的反映——和基层馆同志的一次谈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D]. 裴世东. 安徽大学, 2019(02)
  • [2]朱德研究史[D]. 邹琪. 扬州大学, 2018(12)
  • [3]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D]. 王秀红. 湖北大学, 2017(07)
  • [4]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 ——以喀什大学和疏勒县某部队为例[D]. 陈昱霏. 喀什大学, 2016(09)
  • [5]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 彭东琳. 中南大学, 2013(02)
  • [6]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刘占奎. 南开大学, 2012(06)
  • [7]认识论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上的反映——和基层馆同志的一次谈话[J]. 张科. 黑龙江图书馆, 1983(S1)

标签:;  ;  ;  ;  ;  

认识论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中的反思——与基层图书馆同志的对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