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尖瓣膜病心肺改变的病理与X线征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21)在《犬后天性瓣膜病的临床调查、超声心动图检查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颖[2](2021)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这一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房颤人群。心房颤动对人类身体健康存在巨大危害,房颤后左心耳血栓形成脱落会导致各种重要脏器栓塞,导致机体功能丧失,严重时危及生命,除此之外,当房颤发生后可以加重原有心脏疾病,增加患者住院次数,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支出,导致家庭社会负担加重。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药物和手术治疗,两者各有优缺点。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房颤手术治疗越来越微创化,从最初外科手术治疗,进展到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随着器械进步,消融手术操作逐渐简单方便,同时也逐渐安全。目前导管消融手术逐渐成为伴有严重症状以及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其理论基础为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的提出,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即据这一学说制定的治疗房颤的手术方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近年来,PV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房颤患者。最初,这一手术过程是通过控制消融导管借助射频能量“逐点”消融隔离肺静脉,即房颤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但这一手术的操作技巧性强、手术时间长,患者疼痛较明显。随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catheter ablation,CBCA)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冷冻消融方法有术者学习曲线时间较短、患者舒适性好等优点。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明冷冻消融治疗房颤具有安全有效性,随访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前庭治疗房颤的近远期效果结果无明显差异。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选择冷冻球囊技术治疗房颤。不管采用哪种技术,PVI消融的第一步都是通过房间隔穿刺针行房间隔穿刺,建立右房至左房通道。前期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性房间隔缺损ASD(atrial septal defect),而且发现冷冻球囊消融的患者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射频消融患者,基于这一发现,我们设计这一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接受不同术式的房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比两种手术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及保护性因素,以及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降低房颤复发改善预后。第三部分探讨ACEI/ARB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降低房颤复发以及改善预后。第一部分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不同导管消融手术后房颤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和保护因素,通过随访观察这一医源性房间隔缺损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29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射频消融组152例,冷冻消融组141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右心房直径(R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E峰)、左心室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充盈的充盈峰(A峰)、E/A比值、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用药情况,房颤复发、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基础心率、阵发与持续房颤比例、他汀以及ACEI/ARB用药情况、基线时BNP、Hs-CRP、TNI以及CKMB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4.11%VS 11.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然明显高于于射频消融组(15.60%VS 6.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BNP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5.79±2.28 VS 4.52±2.05;6.06±2.72 VS 1.84±1.08;50.10±16.34 VS 22.60±8.64,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曝光时间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9.74±3.44 VS 3.51±1.3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左房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射频消融组(74.43±25.44 VS 114.09±28.2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超声指标方面,1年时,LAD冷冻消融组高于射频消融组(35.87±3.55VS 35.07±3.3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E峰、A峰、E/A值、S%、SRs、LVEF 3月和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SRe 3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1.73±0.56 VS-1.95±0.8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 3月、1年时冷冻消融组均低于射频消融组(-1.84±0.64 VS-2.04±0.83,-2.31±0.63 VS-2.53±0.75,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EF 3月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53.35±11.89 VS56.54±11.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组与非缺损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指标比较,LAD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7.44±4.55VS35.21±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5.19±2.80VS 34.12±2.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峰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67.17±11.73VS72.96±18.2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2.14±0.69VS-2.45±0.6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ACEI/ARB用药情况术前和术后1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非心律失常心悸症状发生率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4.38%VS 2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患者房颤复发率高于非缺损组患者(53.13%VS 28.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再住院率、新发脑卒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i ASD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他汀、ACEI/ARB是保护性因素,而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及手术方案是发生i ASD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OR=2.606,P=0.039)、手术方式(OR=6.111,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并且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会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第二部分应用他汀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相关指标变化,来探讨他汀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对房颤消融后复发有无预防作用,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97例,分入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其中他汀药物治疗组50例,非他汀治疗组47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E峰、A峰、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非他汀治疗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他汀治疗组(125.33±89.39 VS167.90±114.18,9.52±4.86 VS 5.99±4.79,2.36±0.73 VS 1.92±1.00,27.29±8.25 VS 21.11±8.66,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他汀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非他汀治疗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他汀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22.00%VS40.4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他汀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非他汀治疗组(698.37±110.84 VS 657.55±96.53,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LAD他汀治疗组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34.99±3.45 VS 6.77±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2.13±0.824VS-1.82±0.67,-2.03±0.0.73 VS-1.74±0.67,均P<0.05)、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2.14±0.837 VS-1.77±0.840,-2.36±0.882 VS-1.98±0.75,均P<0.05),他汀治疗组均明显高于非他汀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率。2.他汀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第三部分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我们通过对比观察ACEI/ARB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来探讨ACEI/ARB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能否降低房颤消融后复发,对患者预后指标有无改善作用。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87例,是否应用ACEI/ARB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2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房颤消融手术,无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事件、心包填塞、左房破裂、左房食管瘘等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ARB/ACEI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组(188.31±94.76 VS147.78±92.05,6.40±3.46 VS 5.02±2.69,2.16±0.892 VS 1.81±0.685,22.46±7.64 VS 19.12±5.60,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对照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688.45±98.63 VS643.23±101.52,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及1年时,LAD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8.10±3.91 VS39.76±3.81,36.62±3.54 VS 38.21±3.57,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治疗组患者S%高于对照组(33.84±8.82 vs 30.33±6.6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治疗组高于对照组(-1.96±0.73 VS-1.66±0.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3±0.78 VS-1.81±0.59,-2.32±0.53 VS-2.04±0.72,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患者LAEF之间比较(52.86±11.18 VS 47.62±10.47,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ACEI/ARB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LAEF,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2.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性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结论: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将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其中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房颤患者术前血压控制,以及术式选择,对于i ASD高发人群尽早给予他汀、ACEI/ARB药物干预。4.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5.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尚鹏飞[3](2020)在《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正中胸部切口、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的优缺点,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资料。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按连续法将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术;B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C组: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术。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体重、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红细胞、血浆)、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输血量(输红细胞、血浆)、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住院总费用及术后短期随访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分析总结三组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体重、心功能NYHA分级、LVEF基线一致。正中开胸组在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全胸腔镜组比较,用时较少,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输血方面等指标,全胸腔镜组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正中开胸组比较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方面三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疼痛感、对切口的满意度,全胸腔镜组最优,其次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再次是正中开胸组。截止2019年9月,随访3-39个月,随访58人,随访率达96.7%。三组患者生活状态良好,无院外死亡、脑栓塞、脑出血、机械瓣膜故障、瓣周漏、溶血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全胸腔镜、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正中开胸三种手术方式用于二尖瓣置换均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而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胸壁创伤最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和患者感受更好;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不失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也可作为掌握全胸腔镜手术一种过渡性操作方法。
高晔[4](2020)在《STAF及LADS评分联合D二聚体筛查心房纤颤相关卒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亚型之一,与其他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相比,其临床危害更大,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其中心房纤颤是CCE的主要潜在病因和独立危险因素。CCE与动脉源性栓塞的二级预防方案有所不同,故而及时识别CCE尤其对于不明原因型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有效的二级预防十分重要。但当下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比率较欧美等国家报道相比显着减低,漏诊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近期研究提出STAF评分(Score For The Targeting Of Atrial Fibrillation,STAF)[1]、LADS评分系统[2]可被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纤颤的初步筛查,但两个评分量表的有效性目前仍存在争议。血清D二聚体水平作为反应体内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的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存在关联,目前尚无研究探讨两量表分别联合血清D二聚体水平筛查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的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STAF评分≥5分、LADS评分≥4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三者间联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的筛查价值并确定血清D二聚体的最佳筛查界值,以期为临床早期筛查提供证据。目的探讨STAF评分、LADS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三者间联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的筛查价值。方法入组2013年7月1日到2019年7月1日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及无锡市锡山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67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共356例。根据TOAST(Trial of ORG 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将心源性栓塞型患者中明确诊断为心房纤颤的患者归为心房纤颤相关性卒中组;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原因型卒中归为非心房纤颤相关性卒中组。心房纤颤相关性卒中组共430例,其中完成LADS评分430例,完成STAF评分325例;非心房纤颤相关性卒中组1270例:其中完成LADS评分1270例,完成STAF评分10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以及评分分值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STAF评分、LADS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的影响,采用ROC曲线评价STAF评分、LADS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三者间联合对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的筛查价值,同时确定血清D二聚体的最佳界值。结果心房纤颤相关性卒中组患者与非心房纤颤相关性卒中组患者相比,年龄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显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而两组的其他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基线NHISS评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1,OR=0.062)。Logistic回归分析示STAF评分≥5分(P=0.024,OR=5.512)、LADS评分≥4分(P<0.0001,OR=0.992)、血清D二聚体(P<0.0001,OR=0.402)均对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有显着影响。ROC曲线示STAF评分分值≥5分,LADS评分分值≥4分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对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具有筛查价值(ROC AUC均>0.5,P均<0.05)。STAF评分≥5分对其筛查的敏感度为87.4%,特异度为75.7%。LADS评分≥4分对其筛查的敏感度为38.4%,特异度为84.3%。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其筛查的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90.3%,其最佳筛查界值为739.0 ng/ml。STAF评分联合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房纤颤筛查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68.4%,而LADS评分联合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其筛查的敏感度为84.5%,特异度为76.1%。结论(1)STAF评分≥5分,LADS评分≥4分具有筛查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的价值;(2)两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筛查评分各具优势:与LADS评分相比,STAF评分的敏感度较高,临床应用可降低筛查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的漏诊率,但特异度降低,可增加其误诊率;(3)STAF评分≥5分的阴性预测率较高,也即提示STAF评分<5分的患者中可能有94.9%的患者并非心房纤颤患者;(4)应用血清D二聚体水平≥739.0 ng/ml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初筛有临床价值;(5)两评分分别联合血清D二聚体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心房纤颤的筛查率。
张义博[5](2016)在《犬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治》文中提出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宠物犬的饲养量在同步快速增长。宠物犬的发病特点也在不断变化:即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老年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宠物临床诊疗行业也在逐步调整改变,加强X线机、心电图以及超声诊断硬件条件的建设。一些动物医院还配置了数码X线机(DR)、彩超,以及配置核磁共振(MRI)、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等更加先进的现代影像学诊断设备,这些硬件条件为犬老年病特别是心脏病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动物医院共接诊了100个犬心脏病病例,其中瓣膜性心脏病病例是17例。通过对瓣膜性心脏病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根据问诊、听诊检查以及收集临床症状、发病原因等进行初步诊断;结合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X光、心脏超声及心电图检查对病例进行确诊。对犬瓣膜性心脏病病例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等方面收集国内外最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宠物痛苦,延长宠物寿命。采用消除病因、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呼吸困难、增强心肌收缩力以及对症治疗的原则进行治疗。17例瓣膜性心脏病病例治疗效果为13例状况稳定,2例发病反复,2例死亡。新的诊断、治疗方案受宠物主人接受度的限制,是影响诊断和治疗效果的一个因素。本病无法痊愈,只能控制,具有较大的危害,所以密切关注犬瓣膜病的发病原因,做好预防工作对于瓣膜性心脏病的防治是有重大意义。
张文耀,余春善,高素琴,范生泉,张育政[6](1993)在《粘多糖病Ⅱ型(附4例及尸检一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粘多糖病,又称粘多糖蓄积性疾病,分为七种类型和几个亚型。过去由于病因不明有许多名称,如多发性骨发育障碍,软骨营养不良,脂肪——软骨营养不良,胡勒氏综合征和承雷病等。粘多糖病一词是1952年Brqnfe首先提出的,1965年以后由于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的研究对本病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本病曾被认为是一种稀有疾病,但近十余年来的发展报告
彭仁罗,尹本义,杨海山,王仲英,阎书臣,陈伏初,胡振义,蒋忠仆,景淑巧,王志敏[7](198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部变化》文中指出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简称SLE),好发于中青年妇女,是一种累及全身胶原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未明,一般认为和病毒感染、遗传、内分泌或药物等因素有关。基
王章轩[8](1983)在《成人左心耳增大的病因学意义》文中提出 左心耳扩张是风湿性二尖瓣膜病的一个特殊指征,它很少见于非风湿性二尖瓣膜病或非风湿性左房增大的病人。这在儿童中已得到证实,但在成人却未见报导。左心耳在正常X 线片上很少见到,其出现率为
魏大藻[9](1982)在《肺弥漫性细小疾病的诊断概述(重点X线诊断)》文中认为 一、一般概念肺弥漫性细小疾病(以下简称小结),包括侵犯1.肺实质、2.肺间质、3.实质和间质。大多数同时侵犯两者,但可有主次之分,先后也可主次转换。X 线如能认出何者主要受累,则可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惟 X 线的区分不是经常有把握,而且这类病 X 线和病理对照研究的准确知识目前仍相当贫乏。(一)肺实质和间质组织学将支气管树和肺泡称肺实质;血管、淋巴管和支持它们的弥漫结缔组织
赵锋[10](1982)在《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肺部X线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心脏和大血管疾病,常常引起肺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了解这些改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甚为重要。本文仅就肺部改变的血液动力学和X线表现等基础知识予以介绍。 肺的有关解剖和生理 肺内的血液循环由两个系统组成:1.肺循环:由肺动脉、肺毛细血管和肺静脉组成,它沟通左右心,完成血液的气体交换;2.支气管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份,营养支气管、
二、二尖瓣膜病心肺改变的病理与X线征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尖瓣膜病心肺改变的病理与X线征象(论文提纲范文)
(2)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研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患者入组条件 |
1.3 手术方式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创二尖瓣置换术的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4)STAF及LADS评分联合D二聚体筛查心房纤颤相关卒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心源性脑栓塞血栓成分研究进展及对筛查心房纤颤相关性卒中的价值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犬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犬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
1.1.1 犬心脏病的发病率 |
1.1.2 犬瓣膜病的发病率 |
1.1.2.1 犬先天性瓣膜病的发病率 |
1.1.2.2 犬后天性瓣膜病的发病率 |
1.2 犬心脏的结构及功能 |
1.2.1 犬心脏的解剖结构 |
1.2.2 心脏的生理功能 |
1.2.3 心脏瓣膜的生理作用 |
1.3 瓣膜性心脏病的定义 |
1.4 瓣膜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 |
1.4.1 瓣膜病的生理病理 |
1.4.1.1 遗传 |
1.4.1.2 瓣膜的先天性畸形 |
1.4.1.3 瓣膜的退行性变化 |
1.4.2 瓣膜病的诱因 |
1.4.2.1 年龄 |
1.4.2.2 肥胖 |
1.4.2.3 感染 |
1.4.2.4 妊娠 |
1.5 瓣膜病的分类和病理 |
1.5.1 主动脉瓣的分类和病理 |
1.5.1.1 主动脉狭窄(AS) |
1.5.1.2 主动脉闭锁不全(AI)的病因和病理 |
1.5.2 二尖瓣病变的分类及病理 |
1.5.2.1 二尖瓣狭窄(MS) |
1.5.2.2 二尖瓣闭锁不全(MI) |
1.5.3 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 |
1.5.4 多瓣膜和混合性瓣膜性心脏病 |
1.6 瓣膜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 |
1.6.1 呼吸困难与咳嗽 |
1.6.2 体力下降 |
1.6.3 体腔积液 |
1.6.4 食欲缺乏 |
1.6.5 晕厥(休克) |
1.7 心力衰竭的评估 |
1.7.1 纽约心脏协会心衰竭分级 |
1.7.2 国际小动物心脏健康会议标准 |
1.7.3 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衰竭分级 |
1.8 瓣膜性心脏病的诊断 |
1.8.1 问诊 |
1.8.2 听诊 |
1.8.2.1 听诊部位 |
1.8.2.2 听诊的结果 |
1.8.2.3 心杂音的分级标准 |
1.8.3 视诊、触诊和叩诊 |
1.8.3.1 视诊 |
1.8.3.2 触诊 |
1.8.3.3 叩诊 |
1.8.4 实验室检查 |
1.8.4.1 血常规检查 |
1.8.4.2 血液生化检查 |
1.8.4.3 血气分析检查 |
1.8.5 心脏X光检查 |
1.8.5.1 心脏X光检查的投照要求 |
1.8.5.2 传统的测量评估法 |
1.8.5.3 椎体测量系统 |
1.8.6 心脏超声检查 |
1.8.7 心电图检查 |
1.8.8 血压 |
1.9 瓣膜病的治疗 |
1.9.1 氧气疗法 |
1.9.2 饮食疗法 |
1.9.3 药物疗法 |
1.9.3.1 利尿剂 |
1.9.3.2 血管扩张剂 |
1.9.3.3 正性肌力药 |
1.9.3.4 钙通道阻断剂 |
1.9.3.4 中医治疗 |
1.9.3.5 手术疗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仪器 |
2.1.3 主要药物 |
2.2 方法 |
2.2.1 问诊 |
2.2.2 听诊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心脏X光检查 |
2.2.5 心脏超声检查 |
2.2.6 心电图检查 |
2.2.7 血压 |
3 结果 |
3.1 病例统计 |
3.2 先天性瓣膜病例的检查与处置 |
3.2.1 病例检查 |
3.2.1.1 临床检查 |
3.2.1.2 血常规检查 |
3.2.1.3 血液生化检查 |
3.2.1.4 静脉血气分析结果 |
3.2.1.5 X射线检查 |
3.2.1.6 彩色多普勒检查 |
3.2.2 初步诊断 |
3.2.3 治疗与处置 |
3.3 后天性瓣膜病的检查与处置 |
3.3.1 病例检查 |
3.3.1.1 临床检查 |
3.3.1.2 血常规检查 |
3.3.1.3 血液生化检查 |
3.3.1.4 血气分析检查 |
3.3.1.5 胸部X光检查 |
3.3.1.6 彩色多普勒检查 |
3.3.1.7 心电图检查 |
3.3.2 治疗与处置 |
4 讨论 |
4.1 犬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
4.1.1 先天性瓣膜病流行病学分析 |
4.1.2 后天性瓣膜病流行病学分析 |
4.2 瓣膜性心脏病的诊治分析 |
4.2.1 病例1的诊治分析 |
4.2.2 病例2的诊治分析 |
4.2.3 病例5的诊治分析 |
4.2.4 病例6的诊治分析 |
4.2.5 病例9的诊治分析 |
4.3 瓣膜性心脏病的综合防治 |
4.3.1 加强宠物主人对爱犬的饲养管理 |
4.3.1.1 日常管理 |
4.3.1.2 避免近亲繁殖 |
4.3.1.3 瓣膜病患犬避免妊娠 |
4.3.1.4 患犬的正确护理 |
4.3.2 提高临床兽医师的诊治水平 |
4.3.2.1 提高瓣膜病诊断的准确性 |
4.3.2.2 合理的用药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ABSTRACT |
四、二尖瓣膜病心肺改变的病理与X线征象(论文参考文献)
- [1]犬后天性瓣膜病的临床调查、超声心动图检查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张婷.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3]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D]. 尚鹏飞.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4]STAF及LADS评分联合D二聚体筛查心房纤颤相关卒中的价值研究[D]. 高晔. 东南大学, 2020
- [5]犬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治[D]. 张义博.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6]粘多糖病Ⅱ型(附4例及尸检一例报告)[J]. 张文耀,余春善,高素琴,范生泉,张育政. 青海医药杂志, 1993(03)
- [7]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部变化[J]. 彭仁罗,尹本义,杨海山,王仲英,阎书臣,陈伏初,胡振义,蒋忠仆,景淑巧,王志敏.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7(05)
- [8]成人左心耳增大的病因学意义[J]. 王章轩.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83(04)
- [9]肺弥漫性细小疾病的诊断概述(重点X线诊断)[J]. 魏大藻. 广东医学, 1982(11)
- [10]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肺部X线表现[J]. 赵锋.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