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清泉灌学生心——开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的体会

启明清泉灌学生心——开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的体会

一、引汨汨清泉浇灌学生的心田——开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过传忠[1](1991)在《引汨汨清泉浇灌学生的心田——开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的体会》文中认为 我们复旦附中是一所只设高中的市属重点中学,又受大学部领导,和高校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学生从全市各区县相对择优录取,毕业后95%左右升入各类高校深造,其中近1/3进入综合性重点大学复旦大学学习。面对这样的生源和他们的发展趋向,早在60年代初,学校就尝试着开设了“数论”、“图论”、“古文选读”等文理各科的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届3中全会以后,迎来了尊师重教的大好时机,在80年代初期,学校的选修课如雨后春笋,有时可多达近20门。自1985年以来,由于受“厌学风”等大环境的影响,选修课一度有些冷落,减少了一些门类,但语文等学科的基本课程一直坚持开设。目前,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经过长期的准备,制定了较系统的上海市中

易图强[2](2011)在《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文中提出“畅销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畅销书”,是指在图书市场中通过读者的购买行为而产生的畅销书;广义的“畅销书”,既可以是在图书市场中通过读者的购买行为而产生,也可以是通过行政手段发放或摊派而产生。畅销书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时间里迅速形成了对某类或某种图书的群体性追捧、阅读的社会行为。只要具备这一特点,任何图书都可以视为畅销书。图书的畅销,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在素来重视政治、文化的中国更是如此。拙文以广义畅销书为视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40年间(有时酌情延伸至1989年以后)畅销书的出版传播活动进行纵向研究。新中国40年间畅销书的出版传播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1949.10—1957.5,1957.6—1966.4,1966.5—1976.10,1976.11—1982.9,1982.10—1989.5。每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与历史主题。受此制约,每个历史时期畅销书出版传播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各不相同,每个历史时期出版的畅销书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影响也各不相同。1949.10—1957.5,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转变的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具有以下特点:文学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丰富多彩,俄苏译着的大量出版与畅销成为时代标签,爱情与性知识图书的出版传播热成了奇特风景。废旧立新、蓬勃向上、“多元并举”、“百花齐放”的时代精神,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整体上呈现生动活泼的气象。例如,20世纪50年代尤其50年代的早期、中期,文学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丰富多彩。革命文学图书成为文学畅销书出版传播的主干,中国古典文学图书、以新中国建立前进步作家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图书乃至西方资本主义文学图书的出版传播也都枝繁叶茂,这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难得一见,更是“文革”时期根本见不到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意识形态对文艺的控制比较宽松。革命文学图书的空前畅销产生了巨大影响:培植了广大民众的革命英雄崇拜情结,传播了爱国、爱共产党、爱人民,反侵略、反压迫、反剥削的主流价值观。1957.6—1966.4,是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革命文学图书继续大量出版发行但遭受挫折,苏联译着的出版传播暗淡下来;和平年代英模事迹畅销书骤然增多,影响巨大;阶级教育畅销书的出版传播热前所未有;科学技术尤其是中医药畅销书成为图书市场一道亮丽风景。“斗志昂扬”、“火药弥散”的时代特征,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中国引进出版的俄苏译着急剧减少,1960年之后几乎绝迹。这是1956年后中苏关系日益恶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翻译界、出版界有意识地破除对苏联的迷信之反映;1963.4—1964.11,专门的阶级教育读物纷纷出版并广为流传,这是当时阶级斗争迅速扩大化的直接表现,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图书出版业提出的必然要求。专门的阶级教育读物使青少年儿童增强了阶级观念,提高了革命警惕性,但历史尘埃落定之后,就会发现,这种畅销书为“左”倾错误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仇恨的种子种植于稚嫩、纯洁的少年儿童的心灵。1966.5—1976.10(“文革”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罕见的疯狂年代,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噩梦岁月。这一时期畅销书出版传播的特点是:毛泽东着作泛滥成“灾”,“大批判”文集铺天盖地,“样板戏”图书独一无二,浩然作品的畅销成为奇迹,“赤脚医生”图书成为时代标志。迷信盛行、万马齐喑的时代特点,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畸形、扭曲的局面——品种极其单一,极不平衡。例如,这一时期,毛泽东着作的出版发行发展到疯狂的地步,这是因为:“文革”开始后出版发行毛泽东着作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林彪对毛泽东着作别有用心的鼓吹与奉承,人们盲目崇拜毛泽东。“文革”时期疯狂出版发行毛泽东着作,加剧了个人崇拜,强化了现代迷信,为林彪捞取了政治资本,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科学技术图书是“文革”时期的一大畅销板块,最具个性的科学技术图书是“赤脚医生”图书。“赤脚医生”图书大量出版发行的基本原因是:贯彻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响应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赤脚医生”图书是“赤脚医生”获得医药知识的重要途径,甚至成了他们现学现用、现查现医的救急书。1976.11—1982.9,是拨乱反正时期,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严重“书荒”之后国民“大补”文学名着,文化教育图书猛然增多并形成销售热潮,以拨乱反正为主题的一批畅销书应运而生,出现了工具书、通俗文学作品、日常生活图书、经济图书和少儿读物的出版传播热。拔乱反正、初步改革的历史主题,解放思想、渴望知识的时代精神,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景象。例如,文化教育图书空前畅销,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全社会重视教育、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小学教辅、大中专教材和工具书等方面的畅销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广泛地传播了文化科技知识。这一时期出版的最具轰动效应的文学畅销书是《第二次握手》,它突破了“文革”时期强加于文艺创作的清规戒律,解放了思想,解放了人性,推动了拨乱反正,促进了科技发展。1982.10—1989.5,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向纵深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具有以下特点:邓小平着作发行量巨大;经济学着作、教材继续热销;法律图书的出版传播开始掀起了高潮;金庸的武侠小说与琼瑶的言情小说如火山般爆发;严肃文学作品与通俗文学作品分庭抗礼;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着作大行其道。改革开放、思想启蒙的历史主题,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景象。这是国民阅读的沸腾岁月,是图书出版传播的黄金时代。例如,1979—1989,经济学着作、教材纷纷出版并畅销起来,原因在于:高等院校的恢复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学教材提供了稳定的读者群;经济的调整、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为经济学着作、教材的出版传播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为经济学着作、教材的面世与流行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行政力量的参与和媒体的宣传,让经济学着作、教材的流传如虎添翼。经济学畅销教材、着作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金庸与琼瑶的小说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作品的出版传播如火山般爆发,这是由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全面铺开,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和市民阶层;从1985年开始,以市场为取向的出版经营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迫使出版社不得不重视经济效益;版权保护意识的缺乏,民营书业的兴起,客观上促进了琼瑶与金庸小说出版传播的繁荣;金庸与琼瑶的小说契合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和阅读心理。以金庸和琼瑶的小说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畅销书,解放了国人的人性,为大众提供了文化营养,促使编辑出版人员开始转变观念,推动了中国大陆本土通俗文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晦涩难懂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译着也大行其道,这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启蒙的需要,是协作出版结下的硕果。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畅销书对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大学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泽惠于后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文革”结束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畅销书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就传播内容而言,“文革”结束前,主要流行政治理论读物和革命文学作品,而改革开放后,主要流传文化教育读物、经济读物和娱乐休闲读物。就文学畅销书而言,“文革”结束前,革命文学经典、俄苏文学作品洛阳纸贵,而改革开放后,港台文学作品、西方文学作品风行中国。在新中国40年间,最稳定的两类畅销书是政治理论类和科学技术类,起伏最大的两类畅销书是文学类和文化教育类。新中国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与时代变迁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时代制约着、决定着畅销书,另一方面,畅销书反映着时代、影响着时代。前者是指,畅销书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迫切需要催生了体现这种时代要求的畅销书,时代创造了某种图书得以畅销的条件。时代的特点与需要,决定着畅销书的选题结构,决定着畅销书的主题与功能,决定着畅销书的文本。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依托于时代、依赖于时代;后者是指,一定时代的畅销书体现该时代的历史特征、历史主题,映射该时代的社会心理、大众心态,体现该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体现该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体现该时代国民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准与精神高度。图书的畅销又影响着时代的发展,或是推动社会发展,或是阻碍历史前进。总之,时代作用于畅销书,畅销书又反作用于时代,即畅销书离不开时代,时代又呼唤畅销书。畅销书是时代的符号、标志,是反映历史特征、历史主题的载体,是记录时代精神、大众心态的媒介。畅销书是社会变化的睛雨表,是时代变迁的映射,是观察历史发展的窗口。因而,畅销书嬗变的过程,折射出时代变迁、社会演变的轨迹;畅销书的文本,浓缩了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的面貌与国民的阅读水准。新中国畅销书的出版传播史,是新中国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缩影。勾勒新中国畅销书的历史嬗变,剖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分析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影响,解读其文本(包括内容与形式),是考察新中国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冯超[3](2018)在《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文中认为抗战的全面爆发在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那些不同境域内的具有自身意识形态、独特文化样貌及鲜明地域风格的区域性抗战文学期刊,就凭借其文学信息储存的地域性、连续性和集中性,具体而形象地展示着抗战文学的历史风貌和精神品格,深刻影响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与建构。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的大型文艺月刊《黄河》,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份诞生于西北国统区的文学刊物,《黄河》在谢冰莹及其继任者的主持和坚守下,以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真实而又艺术的成为战争的记录者,对抗战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研究《黄河》,不仅是对西北抗战文学真实面貌的历史性还原,也是认识国统区文艺复杂性及其潜在价值,扩展现代文学研究视野的需要,更是对战争意识形态背景下文学期刊生成机制的具象呈现和详细梳理。在笔者看来,将《黄河》文艺月刊作为个案研究时,就应该特别关注刊物创刊发行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既要从宏观层面上对《黄河》诞生与存活的文学生态环境做全面系统的考察,又要从中观层面对刊物的编辑艺术与运行出版机制做深入具体的分析,还要从微观层面上对刊载在刊物上的一切文学文本做细致客观的解读。基于此便形成了本论文的主要篇章结构。本论文以出版发行于西安的抗战文艺名刊《黄河》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在西北国统区抗战文学版图中的基本风貌,深入剖析各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与文学景观产生、演变及终止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在充分考虑战时特殊文学生态环境和独特政治文化空间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以《黄河》为代表的民国西安文艺的发生发展历程,从更加立体、客观、真实的角度审视40年代发生在西北的文学景观(包括文学创作、文学运动和文艺论争)以及景观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时代人群的精神心理,以期从一些新的角度和立场上拓宽抗战文学的研究空间,填充发生发展的历史细节,最终发现抗战文学“地域想象”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就是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外部环境入手,考察《黄河》的时代背景和西安抗战文学发生发展的脉络、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黄河》文艺月刊从创刊、停刊、复刊到终刊的发展分期、独特风貌和编辑艺术,以及战时特殊文学生态环境和政治文化空间下的刊物文化身份、文化品格的确立与改变。同时,客观分析《黄河》上孕育的抗战文学,并将重点放在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烛照下的抗战小说,契合民族解放战争脉搏的抗战诗歌及多样风格多元发展的抗战话剧上。此外,还在发掘大量史实还原谢冰莹与《黄河》复杂关系及刊物创办真实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深入分析其编辑策略、理念及“自证式”编辑行为与《黄河》价值导向的关联,由此揭示谢冰莹主编《黄河》时的复杂心态及现实困境,窥探战争背景下文化人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陈丽云[4](2005)在《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走向了死胡同,它把学生锁定在几本陈旧的教科书和复杂的题海之中,忽略了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致使学生的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缺失,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普遍下降。同时,关于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教学和研究又是当前语文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针对这种状况,本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中学生阅读心理需要出发,提出了“中学延伸阅读教学”理论,即以课内知识点为阅读基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使语文课外阅读的作用得以发挥,并和课堂阅读形成互补之势,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强阅读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促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养成,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建立“延伸阅读体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这对如何丌展课外阅读教学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吕芳芳[5](2018)在《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教学研究 ——以苏雪林、林巧稚、袁昌英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女教师的出现是近代中国高校教学的一大壮举。这些勇于走出闺阁的知识女性,直面封建纲常文化,挣脱数千年的禁锢,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仍然屹立不倒。她们不管陈规礼教的限制,远赴异国他乡求学问道;她们不怕舆论的攻击,勇敢踏上社会职场;她们不惧艰难的生存环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她们怀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期盼,不断展现自己的教学实力,奠定了女性的高校教学地位,造就了大学讲坛上一抹亮丽的红妆。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包括对研究主题的概述、学术史的回顾、对本研究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阐明以及研究方法的陈述等方面,属于本研究的基础内容。第二部分从整体上分析了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从教的原因。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女教师的产生二者之间紧密联系,而女子教育发展改善了女教师从教的社会舆论氛围,女教师进行教学的必然性得到了肯定;其次,教会大学聘任女性教师的举措,率先展示了女性的教学能力,为中国大学聘请女教师提供了示范作用,验证了女教师从事高校教学的可行性;再次,国内大学男女同校的逐渐普及,女教师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开始需要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验证了女教师从事高校教学的必要性;最后,知识女性主观上强烈的从教意愿也是女教师进行高校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三部分主要进行个案研究。以苏雪林、林巧稚、袁昌英三位大学女教师为例,分别以“真、善、美”为切入点,寻求她们将这三种理念融入教学的蛛丝马迹。苏雪林充满真情实意的教学,林巧稚善心、善行合一的教学,袁昌英追求诗意、美感的教学,形成了她们独特的教学风采。通过对她们教学活动中教学特色的总结和分析,再现她们的教学,进而引发对民国大学女教师群体教学特点的思考。第四部分是对民国大学女教师教学活动的几点反思,包括成就与不足两方面。一方面,大学女教师的教学活动让高校教学焕发新光彩,如教学课程开设覆盖面更加广泛,教学形式愈加丰富多样,大学教学教材编撰众多,形成了具有女性特色的教学风格等。她们展现出的教学实力和教学风采使其立足高校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大学女教师群体发展的时间较短,在教学中仍有不少短板阻碍着她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如协调家庭责任与教学工作的平衡,协调教学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平衡,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们从事教学工作需要克服的问题。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

张寿山[6](2007)在《论绿色作文教学》文中指出现代教育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素质教育是绿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核心。推进绿色教育的关键在于“以绿育人”,在于研究和开展绿色学科教学。赵谦翔老师把绿色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相结合,成功实践了绿色作文教学。经过对赵谦翔老师绿色作文教学的研究,结合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理念: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中学作文教学进入反思和变革实验期。语文界反思传统作文教学,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语文新课程标准,推动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取得许多成果。这是绿色作文教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在“扩展式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两项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中,绿色作文教学的思想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走向全国。绿色作文教学,对传统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革除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作文教育中的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忽视人文精神和民族个性、忽视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远离社会生活等诸多弊端。使生活和文化成为语文的内容,扩展作文教育的视野。从人文修养的层次去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抵御灰色文化的污染,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造就和发展学生的人格,在民主思想和良好教风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现代意识。绿色作文教学对深化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采用经验总结法对绿色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以求为中学作文教改寻找新的突破点。我们要呼唤更多的绿色作文。本文采用经验总结法对绿色作文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以求为中学作文教改寻找新的突破点。

二、引汨汨清泉浇灌学生的心田——开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汨汨清泉浇灌学生的心田——开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畅销书"概说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主旨与内容
    四、研究的意义、创新点与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与步骤
第一章 "改天换地"、"多元并举"时代的畅销书(1949.10—1957.5)
    一、时代的历史特征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49.10—1957.5)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文学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丰富多彩
    四、俄苏译着的大量出版与畅销成为时代标签
    五、爱情与性知识图书的出版传播热成了奇特风景
    六、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斗志昂扬"、"火药弥散"时代的畅销书(1957.6—1966.4)
    一、时代的历史特征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57.6—1966.4)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革命文学图书出版传播遭受曲折,苏联译着出版传播暗淡下来
    四、和平年代英模事迹畅销书骤然增多
    五、阶级教育畅销书的出版传播热前所未有
    六、科学技术尤其是中医药畅销书成为亮丽风景
    七、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迷信盛行、万马齐喑时代的畅销书(1966.5—1976.10)
    一、时代的历史特征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66.5—1976.10)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毛泽东着作泛滥成"灾"
    四、"样板戏"图书独一无二
    五、浩然作品的畅销成为奇迹
    六、"赤脚医生"图书成为时代标志
    七、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四章 拨乱反正、初步改革时代的畅销书(1976.11—1982.9)
    一、时代的历史主题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76.11—1982.9)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国民"大补"文学名着
    四、文化教育图书猛然增多并形成销售热潮
    五、以拨乱反正为主题的一批畅销书应运而生
    六、《第二次握手》个案剖析
    七、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五章 改革开放、思想启蒙时代的畅销书(1982.10—1989.5)
    一、时代的历史主题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82.10—1989.5)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邓小平着作发行量巨大
    四、经济学教材、着作继续畅销
    五、法律图书的出版传播开始掀起了高潮
    六、金庸与琼瑶小说的出版传播如火山般爆发
    七、严肃文学作品与通俗文学作品分庭抗礼
    八、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着作大行其道
    九、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六章 "文革"结束前与改革开放后畅销书的比较
    一、传播者比较
    二、传播内容比较
    三、传播渠道比较
    四、受众比较
    五、传播效果比较
第七章 新中国畅销书与时代变迁之关系的整体评析
    一、时代制约着畅销书
    二、畅销书反映着时代
    三、畅销书影响着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统区抗战文艺期刊及《黄河》的研究现状
    二、《黄河》文艺月刊的样本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北抗战文学大背景下的《黄河》
    第一节 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军事、政治和文化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
    第二节 民族危机与西安抗战文学的发生
        一、局地战火刺激下的曲折萌发
        二、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初步勃兴
第二章 《黄河》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特性
    第一节 《黄河》的发展分期
        一、艰难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二、转换中的动荡:解放战争时期
    第二节 《黄河》的独特风貌
        一、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具
        二、民间性与开放性共生
        三、新闻性与战斗性并存
    第三节 《黄河》的编辑艺术
        一、灵活高效的组稿策略
        二、不同凡响的编排设计
        三、紧密融洽的编读关系
第三章 《黄河》对抗战文学的独特贡献
    第一节 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烛照下的抗战小说
        一、以抗战之名呼唤民族英雄
        二、揭露积弊丛生的黑暗现实
        三、关注时代洪流中的悲情个体
    第二节 契合民族解放战争脉搏的抗战诗歌
        一、重视民间文艺和古典诗歌
        二、以抒情诗贯穿始终
        三、叙事诗的长足发展
    第三节 多样风格多元发展的抗战话剧
        一、反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时代主题
        二、承担社会批判的历史使命
        三、表达深刻自省的反战意识
第四章 特殊编辑主体谢冰莹的坚守与无奈
    第一节 谢冰莹的思想转变与《黄河》的价值导向
        一、谢冰莹左翼思想的体现及转变
        二、谢冰莹与《黄河》关系考
        三、抗战建国与暴露黑暗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从谢冰莹《黄河》自撰稿看其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一、谢冰莹《黄河》自撰稿的统计与分析
        二、谢冰莹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第三节 从谢冰莹辞去主编看国统区文化人的生存困境
        一、谢冰莹西安生活概况
        二、《黄河》的出版困境
        三、困境中的坚守与无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谢冰莹文艺活动年表(1937-1949)
    附录二 西安抗战文学大事记(1937-1945)
    附录三 《黄河》文艺月刊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同类课题探索状况与本文研究思路
    一、国外课程标准视野内的语文课外阅读
    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
    三、我国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四、本文切入点和主要思路
第二部分 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
    一、概述
        (一) 阅读的实质
        (二) 延伸阅读的定义
    二、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 延伸阅读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 延伸阅读适应中学生的阅读心理需要
    三、延伸阅读:实现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第三部分 延伸阅读教学的实践
    一、目标系统的构建
        (一) 个体阅读目标
        (二) 延伸阅读的梯度
        1、初级阶段——趣味性阅读
        2、中级阶段——鉴赏性阅读
        3、高级阶段——创造性阅读
    二、实施系统的构建
        (一) 延伸阅读教学的类型
        1、语文文本延伸:以积累求发展
        2、超语文文本延伸:以综合求共生
        3、超文本延伸:以开放求和谐
        (二) 延伸阅读教学的方法
        1、教师推荐与自主搜集相结合
        2、方法指导与个性阅读相结合
        3、专题鉴赏与活动交流相结合
    三、评价系统的构建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全国三家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刊物所刊课外阅读文章索引
    一、《中学语文教学》(北京)
    二、《语文学习》(上海)
    三、《语文教学通讯》(山西)
附录二: 英、法、德、美等国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
附录三: 语文延伸阅读情况调查表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致谢

(5)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教学研究 ——以苏雪林、林巧稚、袁昌英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通过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大学女教师教育背景的论着
        2. 通过对女性职业的研究阐述大学女教师生存状况的论着
        3. 通过女教师群体研究直接涉及大学女教师的论着
        4. 有关大学女教师教学活动的论着
        5. 其他相关材料
    (三) 概念界定
        1. 大学
        2. 大学女教师
        3. 教学
    (四) 研究内容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个案法
        3. 历史研究法
一、民国大学女教师从教的原因
    (一) 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与女教师的产生
    (二) 教会大学女教师教学的示范作用
    (三) 大学男女同校需要女教师进行教学
    (四) 知识女性从教的自我意愿强烈
二、苏雪林:倾情执教,真心永驻
    (一) 走进苏雪林
    (二) 苏雪林的教学特点
        1. 认真备课为教学
        2. 率真为教显初心
        3. 真心付出爱学生
        4. 真知源于教学中
三、林巧稚:育人不倦,上善若水
    (一) 走进林巧稚
    (二) 林巧稚的教学特点
        1. 教导学生以慈善之心对待病人
        2. 秉持亲善之心对待学生
        3. 对待教学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四、袁昌英:清雅为师,以美为教
    (一) 走进袁昌英
    (二) 袁昌英的教学特点
        1. 教学形象尽显端庄美
        2. 教学语言展现情感美
        3. 教学态度蕴含温暖美
        4. 教学内容富有正气美
        5. 协调家庭和教学事业达到和谐美
五、民国大学女教师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 成就
        1. 教学课程覆盖面广
        2. 教学形式更加多样
        3. 教学教材编撰众多
        4. 教学风格愈加丰富
    (二) 不足
        1. 家庭职责影响教学工作
        2. 驾驭课堂的能力尚显不足
        3. 重教学轻学术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论绿色作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绿色作文教学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时代呼唤绿色
        一、时代呼唤绿色
        二、绿色思想的精神、战略和原则
        三、绿色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绿色教育的兴起
        一、狭义的绿色教育
        二、广义的绿色教育
        三、我国的绿色教育
第二章 绿色作文教学的教育背景
    第一节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一、积极反思
        二、努力探索
    第二节 高举绿色语文教育的旗帜
        一、第一阶段: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二、第二阶段:绿色语文教学探索
        三、绿色语文教育思想浅述
    第三节 绿色作文教学的内涵
        一、绿色作文教学的成功变革
        二、绿色作文教学的概念
        三、绿色作文教学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 绿色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以人为本——铸绿色之魂
        一、绿色作文教学发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
        二、绿色作文教学体现作文教学的本质属性
        三、绿色作文教学强调人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
    第二节 以活为源——扎绿色之根
        一、绿色作文教学为写作引来源头活水
        二、绿色作文教学以体验“无字书”为源
        三、绿色作文教学以阅读“有自书”为源
        四、绿色作文教学强调灵活使用教材
    第三节 以悟为魂——凝绿色之力
        一、绿色作文教学成功于激发情感和启迪悟性
        二、绿色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深刻的认识能力
        三、创新思维是绿色的力量之源
    第四节 以真为纲——抒绿色之情
        一、绿色作文教学产生真正的“绿色食品”
        二、绿色作文教学求真求诚
    第五节 以导为脉——开绿色之门
        一、绿色作文教学以“导”代“灌”
        二、绿色作文教学倡导自主式写作
        三、绿色作文教学倡导启发式学习
第四章 绿色的呼唤
    第一节 要做撒播绿色的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师,要有绿色的敬业精神
        二、语文教师,要具备撒播绿色的职业素质
    第二节 从绿色作文教学的成功看语文教改
结语
附录:绿色作文教学示例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引汨汨清泉浇灌学生的心田——开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引汨汨清泉浇灌学生的心田——开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的体会[J]. 过传忠. 语文教学通讯, 1991(01)
  • [2]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D]. 易图强.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3]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D]. 冯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4]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 陈丽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4)
  • [5]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教学研究 ——以苏雪林、林巧稚、袁昌英为中心[D]. 吕芳芳.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6]论绿色作文教学[D]. 张寿山.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启明清泉灌学生心——开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的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