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三维造型技术模拟设备结构 有效提高拆装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达,刘庆磊,杨光,王艳斌,牛虎利,邓飞,李红彦,武菁[1](2021)在《基于MakeReal3D的MPS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为解决传统模块化生产系统(Modular Production System,MPS)教学实验设备投入费用高、可拆装性差、实验时间受限等问题,本研究以UG软件为建模工具,基于MakeReal3D平台设计并开发了MPS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具有设备认知、模块化系统搭建、虚拟拆装、生产工艺仿真等多种功能,完整再现MPS实验过程。MPS虚拟仿真实验系统3D沉浸式的交互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龚瀚文[2](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光学仪器远程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正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在线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线教育的发展使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校园,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实验教学至关重要。但是在线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却少之又少,传统的实验课程受到实验地点固定、实验仪器资源匮乏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有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学生与老师无法在实验室完成实验课程,因此远程实验课程的发展迫在眉睫。经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远程实验教学大多局限于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等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实验步骤往往采用视频或幻灯片的方式进行解说,忽视了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实验操作。因此,本文通过使用三维模型动画制作软件Unity3D和3Ds Max作为工具,以分光计和迈克尔孙干涉仪为例,搭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光学仪器远程控制系统,具体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第一、主要研究了目前市场上常用的3D模型构建和动画制作软件,详述了Unity3D和3Ds Max中常用的三维动画制作方法,为远程光学实验仪器控制系统的构建打下基础。第二、以分光计和迈克尔孙干涉仪为例,在了解分光计和迈克尔孙干涉仪原理及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光学仪器远程控制系统构建的需求分析,归纳出远程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第三、基于3Ds Max软件构建光学仪器的三维模型,利用多边形建模的方法构建仪器模型,实现了仪器外形、设备部件与实验环境等必备元素的组合,完成了接近真实的分光计和迈克尔孙干涉仪三维模型的建模。第四、基于Unity3D软件实现了光学仪器模型的虚拟控制与用户交互,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了三维模型对象的移动、旋转、光亮等动画,设计了接近真实的实验效果。对真实光学实验仪器进行了一定的机械改造,并加入嵌入式控制系统对真实仪器进行远程操作并传输实验现象,同时设计实现了虚拟交互与真实仪器的通信方式,实现了光学仪器的远程控制。此外,利用Unity3D软件的跨平台特性,实现了网页的跨平台部署。本文以分光计和迈克尔孙干涉仪为例搭建的光学仪器模型和实现的虚拟操作控制,可以真实有效的模拟分光计和迈克尔孙干涉仪在实验中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远程实验操作中有更加真实的体验感,让远程实验教学不再局限于理论的解说,为远程实验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孟晓红[3](2020)在《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界定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有“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以及就业后转岗和再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毕业后即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中的职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成功完成某种职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是几种能力简单相加,而是各种能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知识的有机地迁移。本研究以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阐述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了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本论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研究主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环境,以及该研究课题存在的意义,还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和方法,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核心概念思想,还分析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介绍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能力方面的相关要求。明确了中职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章节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后文的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基础。第三章针对性的提出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措施和实施方案。此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详细论述了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策。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客观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工作的方向。
李志明[4](2020)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实训楼一体化设计平面布局研究 ——以东海学院实训楼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迅速发展,发展重心已经由规模的扩张转向教育内涵的发展。新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由于其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壁垒,为越来越多的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接受。实训楼作为工科类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实训教学场所,教育模式的更新必然会对实训楼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功能组织产生相应的影响,相较于丰富的针对新型教育模式的研究,针对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实训楼的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尤为不足。鉴于此背景下,本文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为切入点,以工科类高职院校实训楼为研究对象,从一体化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和实训楼内部功能空间组合两个方面来研究实训楼的一体化设计的功能布局方式。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分析实训建筑的类型、工科类涉及的专业以及在应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下实训楼建筑内部的功能空间特性以及一体化实训空间的功能组成要素。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和归纳分析方法,根据所涉及实训门类的不同,将实训空间分为大中小三类,以每一类实训空间涉及到的设备尺寸为依据,来分析实训空间的空间尺度以及实训空间中组成单元要素的布局方式,并根据不同的单元布局形式将实训空间内部功能要素进行重组,得出每一类实训空间的一体化平面布局方式。同时,通过前文对一体化实训楼内部功能空间特性的分析,得出实训楼内部功能空间组合存在空间尺寸多样化和功能空间环境要求多样化这两个问题,并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功能空间组合策略。基于以上的研究,将工科类实训楼一体化设计策略应用到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楼的一体化设计中,并加以说明。全文约8.4万字,图114幅,表43个
李佰霖[5](2020)在《面向水电站设备检修的虚拟仿真及自动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检修在维持水电站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备检修质量依赖于检修工程师对检修任务的处理能力。设备检修数字化是提高检修人员设备检修综合能力的基础,为检修人员的知识学习、检修操作训练和现场检修辅助的支持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水电站设备检修是三维空间中进行的拆解零部件和处理的一系列过程性活动,进行标准化的可视化表达难度大;同时,由于人检修操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在虚拟环境中构建物理设备和系统的可视化仿真模型困难;且水电站设备零部件多,增加了计算机自动计算设备检修拆解序列的复杂度,限制了对设备检修自动支持的能力。因此,研究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化的关键技术、理论和方法,构建设备虚拟检修系统,对提升水电站设备维护水平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在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化中,传统的二维动画或者三维过程模拟方法,缺乏人机互动,制约了用户的主动参与,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交互检修仿真环境的构建方法;同时,为了提高检修自动支持能力,进一步开展了设备检修拆解序列自动规划问题研究,探索更优的拆解序列求解方法;另外,为了全面掌握设备及其组成系统的运行过程,开展了设备系统的多工况运行过程的可视化仿真研究。最后,在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虚拟检修应用实践。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研究了设备虚拟检修的数字化方法。首先,针对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的要求,提出并建立了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的三维数字化框架,为水电站设备检修学习、培训、支持中的三维数字化确定了基本技术路线。其次,提出了从几何结构、约束关系、检修知识、检修任务、检修过程、检修记录等方面构建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信息化的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人员的检修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从基础知识、操作熟练度和操作完成度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研究了设备虚拟检修数据管理方法,为开展设备检修的自动规划、三维可视化仿真和数字化服务奠定了基础。(2)针对检修人员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在设备检修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展了交互式检修训练仿真环境的构建方法研究。首先,建立了实际检修操作中人、工具、零部件之间的作用关系模型,制定了从零部件逐步组建设备环境的策略。其次,提出了交互式虚拟元件的概念和构建方法,较好解决了包含复杂作用关系和操作过程的设备检修交互仿真环境的构建。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分析,提高了仿真零部件的重复利用率。应用实例可知,只需要通过对13类零部件仿真即可实现对水轮机导轴承设备全部197个零部件交互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为了实现水电站设备检修作业指导自动化,开展了水电站设备检修拆解序列规划问题研究。首先,根据设备的实际拆解过程,制定了分组规划的策略以降低规划计算复杂度。其次,明确目标拆解序列,在拆解序列评价的目标函数中引入空间移动代价。然后,提出了TBGA方法求解拆解序列,引入多团队竞争和更新机制到遗传算法中,提高全局寻优能力;采用优先保护交叉、多点启发变异和往返优化算子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局部寻优能力和速度,同时抑制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序列。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TBGA在拆解序列规划中,用了不到其它算法25%的时间得到了更优的拆解方案。(4)研究了典型设备系统的多运行工况的可视化仿真方法。提出了基于设备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和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驱动的水电站设备系统的多工况运行三维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了通用的动态仿真模型结构,实现了正常运行、任务执行、人为操作、设备故障等多种工况的综合。通过进水阀控制油系统的实例建模,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开关进水阀、人工启停设备、有泵效率下降和油路外漏等故障的可视化动态仿真,验证了提出的可视化仿真方法的有效性。(5)开展了服务于水电站的设备虚拟检修应用实践。对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系统结构、功能和数据组织进行了设计,并通过设备检修基础知识学习、检修技能交互训练、三维可视化的检修作业指导以及人员检修知识的考核,验证了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徐林富[6](2020)在《注塑模具渐进式课程开发与教学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家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模具作为制造业的基石,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模具行业人才紧缺,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模具课程的教学应与企业需求接轨。本文对中职模具制造专业中的注塑模具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开发适合模具专业教学的课程资源,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优化人才的培养。本文以所教课程《UG注塑模具建模》为例,通过UG软件来完成注塑模具的建模,结合企业的生产流程,整合课程的资源,开发一系列的渐进式课程教学项目案例。引入了UG运动仿真模块对模具关键结构以及开合模过程进行了动态的仿真。课程开发的内容将模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衔接起来,符合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技术能力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检索、调查研究对中职模具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的模具教学课程进行归纳,结合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开发理论和模具专业课程特点,制定课程目标,开发UG注塑模具课程渐进式项目案例,制作课程视频资源,实施课程教学并进行评价分析,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总结。渐进式的注塑模具项目案例开发有助于模具课程的教学,为中职模具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武玲玲[7](2019)在《基于VR技术的工程制图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应用于各行各业。基于VR技术可以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用户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与虚拟空间中的三维模型进行交互,提供给用户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体验。工程制图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维的学科,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三维造型设计能力,三维工程制图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也是未来设计、制造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营造三维学习环境势在必行。但当前三维形体的模型学习资源主要以传统木模和机械模型等实物模型为主,受到时间、场地、模型种类和数量的限制,能展示的形式有限,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VR技术本身具有的多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可以很好地弥补当前在三维形体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本课题首先介绍了VR技术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当前工程制图学习平台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将VR技术应用于工程制图学习系统中的优势,并以建构主义理论、沉浸理论和游戏化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和教师的用户群需求分析,提出学习情境的构建、信息交互的及时反馈、层层递进的知识结构和游戏化的互动学习这四项系统设计要求。然后,以虚拟现实技术和手势识别技术为技术支撑,以三维沉浸式互动学习体验为研究目的,选取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内容为知识框架的设计参考,借助Unity3D开发平台进行沉浸式虚拟环境的搭建和交互信息反馈设计,完成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开发与实现。系统知识结构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四大学习模块,分别是点线面及投影、基本立体和组合体、装配体学习和拓展学习模块,每个模块的设计都遵循系统设计要求展开,并通过Leap Motion设备实现对三维立体模型的选取、移动、拆装等操作,使用自然的手势交互方式来增虚拟学习系统的沉浸感。最后,文章的实验实践部分设计一组对比实验来评估该学习系统的可用性,分别在实物模型环境和VR虚拟环境下进行模型拆装学习。实验数据证明该三维沉浸式虚拟学习系统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且比实物模型拆装实践具有显着的趣味性强、信息反馈更为丰富等优势,可以有效帮助用户提高对装配体模型结构的认知。此外,基于VR技术的虚拟学习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无限扩充,能为其他的课程知识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模式和参考范本。
聂永涛[8](2017)在《WD615柴油机维修保养培训虚拟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发动机实训是提高汽车修理人员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或者相关的汽车维修培训部门重点侧重于汽油机实训条件的软硬件建设,而为大型商用车和工程机械提供动力的柴油机由于受到数量少、体积大、训练成本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软硬件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不能充分满足教学以及相关人员培训的需求。针对上述情况,该课题在充分调研了国内外虚拟维修技术基础之上,开发了一个以虚拟实现为依托,以WD615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的虚拟维修保养培训系统,以有效解决实装不足又能贴近实装、满足反复操作、降低训练成本的突出矛盾。该训练系统通过对柴油机维修训练过程涉及的场地、总成及机工具设备进行测绘并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然后根据修理工鉴定项目及标准要求,制作演示动画,并将其导入虚拟现实软件,利用C#编程语言制作维修训练考核环境,实现人员的培训以及模拟考核的目的。该系统还可为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再造一个虚拟维修中心,为学生操作提供一个虚拟训练平台,打破实作条件的束缚,打破学习时间的限制;为专业教师实现教学意图提供全新手段和技术支持。通过实际应用,该系统实现了相关的预期目标:在发动机培训过程中减少了对于真实柴油机的依赖,解决了培训场地和实装短缺的问题;解决了实训教师无法对学生一对一辅导的问题;避免了因学生操作失误造成的设备和仪器毁坏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此平台上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任何角度进行学习和虚拟训练,并对自己的训练的成果进行实时的自我评测。
梁德福[9](2017)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VR”元年始于2016,Virtual Reality,VR(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应用越来越受到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视。虚拟现实技术的桌面式三维虚拟学习环境,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成为了可能。因此如何将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把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到技工职业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够体验到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标准以及最新现代汽车技术。学生只需要在学校的机房进行虚拟学习,操作软件。之前的实训设备短缺,更新缓慢,资金不足等实际问题,也能巧妙解决、学生弄懂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这对汽车维修实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虚拟仿真技术在汽车维修教学中运用的巨大潜力。本文首先做了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需求分析,查阅了不仅国内包括国外的大量文献,总结分析了国内外虚拟实验室教学应用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等相关学习理论对三维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搭建的理论指导意义,将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交互功能的三维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其次根据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标准确立了设计目标,功能需求为基础搭建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同时以汽车底盘的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教学为例,运用3Dmax2010、VC++6.0开发平台和OpenGL技术实现人机交互,最后通过测试完成“汽车维修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搭建,该系统是针对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和中高职院校等汽车维修教学所开发的技能教学培训系统,让全体学员只需在机房就能够进行汽车零部件的拆卸和组装操作练习,而且能反复练习,不损耗实物。虚拟教学系统搭建完成后,应用阶段采用对比的方法,选取一个班(1班)学生和另一班(2班)学生做对照试验。依据教学理论设计了“虚实”混合教学模式并对教学试验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评价。包括自评,互评,理论考试,实际操作,4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结果表明,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了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总结了汽车维修虚拟仿真教学应用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对将来的更近一步探讨和研究进行了计划和展望。本论文对汽车维修虚拟教学系统搭建进行了技术上的尝试,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思考,在一体教学项目中,引入先虚拟教学,后实际操作,虚实结合教学模式案例探讨,为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运用虚拟仿真研究的提出了一些想法,积累了经验。
沈斌[10](2017)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数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得到极大提高,市场对数控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维修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实现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相融通,培养出符合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的数控维修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需要考虑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数控维修技能人才的要求,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做出一定贡献。本论文针对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市场调研,阐述了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明确了专业定位、建设内容以及发展方向,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分析了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内容与职责,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按照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方向和层次。通过召开数控维修行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数控装调维修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提取了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实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而开发出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资源,最终创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以及市场发展要求的技工院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并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情况加以反思与总结,希望为技工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二、运用三维造型技术模拟设备结构 有效提高拆装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三维造型技术模拟设备结构 有效提高拆装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akeReal3D的MPS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设计方案 |
1.1 系统总体框架 |
1.2 开发设计流程 |
1.3 开发平台 |
2 系统的开发 |
2.1 MPS三维模型及场景构建 |
2.2 动画录像的制作 |
2.3 硬件实现的方式 |
3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与实现 |
3.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3.2 模块化系统搭建功能 |
3.3 虚拟拆装功能 |
3.4 运动仿真 |
4 系统发布及应用 |
4.1 系统发布 |
4.2 学生应用情况分析 |
5 结论 |
(2)基于物联网的光学仪器远程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可行性分析 |
1.3.1 在线教育市场情况 |
1.3.2 传统实验教学存在弊端 |
1.3.3 实验仪器资源分配不均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三维模型构建与动画制作方法 |
2.1 三维模型构建技术 |
2.1.1 常用三维模型构建软件 |
2.1.2 3DsMax技术简介 |
2.2 三维交互动画制作技术 |
2.2.1 常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 |
2.2.2 Unity3D技术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光计三维动画构建与呈现 |
3.1 分光计的结构介绍 |
3.2 模型构建方法与过程 |
3.2.1 分光计模型构建 |
3.2.2 钠灯模型构建 |
3.2.3 材质渲染及其他操作 |
3.3 分光计交互操作实现 |
3.3.1 摄像头交互控制 |
3.3.2 分光计模型交互控制 |
3.3.3 UI界面交互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迈克尔孙干涉仪三维动画构建与呈现 |
4.1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介绍 |
4.2 迈克尔孙干涉仪模型构建 |
4.3 迈克尔孙干涉仪交互操作实现 |
4.3.1 迈克尔孙干涉仪模型交互控制 |
4.3.2 迈克尔孙干涉仪光路控制 |
4.3.3 UI界面交互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5.2.1 功能及稳定性改善 |
5.2.2 扩大应用学科和层次 |
5.2.3 远程和传统相互补充 |
5.2.4 完善管理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3)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职业能力 |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分析 |
(二)国内相关研究分析 |
五、使用的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六、研究主要内容、研究视角和思路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本文研究视角和思路 |
第一章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要求 |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
(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 |
(三)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
(一)职业能力结构分析 |
(二)职业能力形成过程 |
(三)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
(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
第二章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
(一)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目的 |
(二)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过程分析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实施 |
二、中职职业能力培养调查结果分析 |
(一)企业用人过程中注重综合职业能力 |
(二)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
(三)中职学生自身对职业能力的期望越来越高 |
三、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对开展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认识不足 |
(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认识不足,实践教学薄弱 |
(三)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不健全 |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
(五)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能力考评方式 |
第三章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对措施 |
一、树立专业思想,提升培养职业能力基础 |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
(二)正确引导中职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
二、对职业能力培养引起重视,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 |
(一)更新思想观念,重视实践教学 |
(二)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 |
(三)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强化实践技能 |
(四)以学生为本,教学方式多样化 |
三、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
(一)围绕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 |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情景化、活动化 |
(四)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职业能力特色培养 |
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
(一)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 |
(二)鼓励专业教师获得“双师”证书 |
(三)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
(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
五、改变原有考评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考评方式 |
(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考评 |
(二)增强对学生技能形成的过程评价 |
(三)实施“双证书”制度 |
(四)合理的增加职业能力学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工科类高职院校实训楼一体化设计平面布局研究 ——以东海学院实训楼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1.2.1 实训建筑 |
1.2.2 工科类实训楼 |
1.2.3 一体化设计 |
1.2.4 平面布局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3 相关研究总结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下实训楼相关概况 |
2.1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其发展历程 |
2.1.1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
2.1.2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2.1.3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 |
2.2 工科类实训建筑概况 |
2.2.1 实训建筑的分类 |
2.2.2 工科类实训楼涉及的专业 |
2.3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
2.3.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
2.3.2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流程 |
2.3.3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
2.4 基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工科类实训楼功能配置 |
2.4.1 一体化实训室 |
2.4.2 普通教室空间 |
2.4.3 阅览空间 |
2.4.4 交流讨论空间 |
2.4.5 教学辅助空间 |
2.4.6 交通空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体化实训空间设计研究 |
3.1 小型实训空间一体化设计 |
3.1.1 空间尺度分析 |
3.1.2 一体化组织形式 |
3.2 中型实训空间一体化设计 |
3.2.1 空间尺度分析 |
3.2.2 组成单元布局形式 |
3.2.3 一体化布局形式 |
3.3 大型实训空间一体化设计 |
3.3.1 空间尺度分析 |
3.3.2 组成单元布局形式 |
3.3.3 一体化布局形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体化实训楼功能空间组合设计研究 |
4.1 功能组合设计原则 |
4.1.1 适应性原则 |
4.1.2 相似同区原则 |
4.1.3 经济性原则 |
4.2 实训空间组合设计 |
4.2.1 中小型实训室组合设计 |
4.2.2 中小型实训室与大型实训室组合设计 |
4.3 实训楼功能分区组合设计 |
4.3.1 分层分区 |
4.3.2 同层分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海学院实训楼建筑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2 方案难点分析 |
5.2.1 功能空间的分区及组合 |
5.2.2 实训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
5.2.3 交通流线的组织 |
5.3 实训楼一体化设计 |
5.3.1 功能分区设计 |
5.3.2 功能分层设计 |
5.3.3 实训空间组合设计 |
5.3.4 实训空间一体化设计 |
5.3.5 流线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楼建筑设计方案图纸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面向水电站设备检修的虚拟仿真及自动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设备虚拟检修研究现状 |
1.4 设备拆解序列规划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面向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的数字化方法 |
2.1 引言 |
2.2 面向虚拟检修的数字化框架 |
2.3 设备结构数字化 |
2.4 设备检修数字化 |
2.5 检修能力评价方法 |
2.6 设备虚拟检修数据管理 |
2.7 本章小结 |
3 水电站设备检修交互式训练仿真方法 |
3.1 引言 |
3.2 水电站设备检修交互操作仿真要求 |
3.3 交互式元件建模与仿真方法 |
3.4 交互式设备建模与仿真方法 |
3.5 水电站设备交互训练环境构建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4 水电站设备检修拆解序列规划问题及群智能优化求解 |
4.1 引言 |
4.2 水电站设备拆解序列规划问题 |
4.3 团队遗传算法 |
4.4 基于TBGA的拆解序列求解 |
4.5 实例应用与算法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水电站典型系统多工况运行可视化仿真 |
5.1 引言 |
5.2 设备系统运行仿真建模方法 |
5.3 进水阀控制油系统建模实例 |
5.4 多工况虚拟运行联合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实践 |
6.1 引言 |
6.2 系统结构 |
6.3 系统功能设计 |
6.4 实例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参与的项目 |
附录3 论文附图 |
附录4 论文附表 |
附录5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 |
(6)注塑模具渐进式课程开发与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渐进式教学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渐进式教学研究现状 |
1.3.3 国外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
1.3.4 国内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及突破难点 |
第二章 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课程开发的理论 |
2.1.1 能力本位理论 |
2.1.2 杜威的教育理论 |
2.1.3 多元智能理论 |
2.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5 模块化的(MES)课程模式的开发理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注塑模具 |
2.2.2 渐进式课程 |
2.2.3 课程开发 |
第三章 UG注塑模具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1 模具从业人员问卷调查 |
3.2 UG注塑模具课程教学现状 |
3.2.1 模具专业班级授课的情况 |
3.2.2 中职模具专业实训设备 |
3.2.3 中职模具专业UG注塑模具课程教学情况 |
3.2.4 中职模具专业学生对注塑模具结构认知程度 |
3.3 UG注塑模具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
第四章 UG注塑模具渐进式课程开发 |
4.1 课程开发流程 |
4.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
4.3 模具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
4.4 课程的总体目标 |
4.5 UG注塑模具渐进式课程开发设计框架 |
4.6 课程的目录 |
4.7 渐进式课程开发内容 |
4.7.1 UG注塑模具渐进式课程体系 |
4.7.2 UG建模模块渐进式项目案例构建 |
4.7.3 UG注塑模具模块渐进式项目案例构建 |
4.7.4 UG数控编程模块渐进式项目案例构建 |
4.7.5 UG运动仿真模块渐进模具动态视图的构建 |
4.8 课程评价的设计 |
第五章 UG注塑模具渐进式课程应用于教学实施 |
5.1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
5.2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
5.3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
5.4 渐进式课程教学应用 |
5.4.1 项目内容的安排 |
5.4.2 渐进式教学阶段划分 |
5.4.3 模具案例渐进教学的过程 |
5.5 课程案例教学的评价 |
5.6 课程案例实施教学设计 |
5.7 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创新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VR技术的工程制图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工程制图学习平台的研究现状 |
1.2.3 在工程制图教育中应用沉浸式VR技术的优势 |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基于沉浸式学习的理论研究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1.1 理论分析 |
2.1.2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 |
2.2 沉浸理论 |
2.2.1 理论分析 |
2.2.2 沉浸理论的指导价值 |
2.3 游戏化学习理论 |
2.3.1 理论分析 |
2.3.2 游戏化理论的指导价值 |
第三章 VR沉浸式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3.1 系统设计要求 |
3.1.1 用户群需求分析 |
3.1.2 系统设计要求 |
3.1.3 系统功能分析 |
3.1.4 系统开发总体框架设计 |
3.2 系统硬件环境设计与构建 |
3.2.1 虚拟环境展示设备 |
3.2.2 手势识别设备 |
3.2.3 数据处理设备 |
3.3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与开发 |
3.3.1 VR开发平台 |
3.3.2 虚拟零件模型库的搭建 |
3.3.3 Unity和 Leap Motion的集成 |
3.4 人机交互设计 |
3.4.1 手势交互设计 |
3.4.2 人机界面设计 |
3.4.3 信息反馈设计 |
3.4.3.1 视觉反馈设计 |
3.4.3.2 听觉反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制图沉浸学习知识结构设计与实现 |
4.1 点线面及投影学习模块 |
4.2 基本体和组合体学习模块 |
4.2.1 基本立体 |
4.2.2 截切立体 |
4.2.3 组合立体 |
4.3 装配体学习模块 |
4.3.1 结构认知 |
4.3.2 工作原理 |
4.3.3 拆装步骤 |
4.3.4 拆装实践 |
4.4 拓展学习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用性研究与实验分析 |
5.1 实验设计 |
5.2 实验内容 |
5.2.1 预实验训练 |
5.2.2 正式实验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实验后的知识问卷 |
附录2:用户主观满意度评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WD615柴油机维修保养培训虚拟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WD615柴油机三维模型的构建 |
2.1 主要部件的建模 |
2.1.1 WD615柴油机性能参数简介 |
2.1.2 建模内容的分类 |
2.1.3 三维模型精度划分 |
2.1.4 三维建模软件的选择 |
2.1.5 主要部件的建模 |
2.2 模型格式转换研究 |
2.2.1 Solidworks模型导入 3DMAXS研究 |
2.2.2 3DMAX模型导入unity3d研究 |
2.3 3dmaxs对三维模型进行贴图和烘焙研究 |
2.3.1 3dmaxs对三维模型进行贴图和烘焙的意义 |
2.3.2 3dmaxs对柴油机三维模型进行贴图和烘焙操作步骤 |
2.3.2.1 整理模型 |
2.3.2.2 模型烘焙 |
2.3.2.3 其他贴图制作 |
2.3.3 3dmaxs对柴油机三维模型进行贴图和烘焙时的注意事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D615柴油机维修保养培训系统数据库设计 |
3.1 数据库的选择 |
3.1.1 Access数据库 |
3.1.2 iBoxDB数据库 |
3.1.3 SQLite数据库 |
3.1.4 SQL Server数据库 |
3.2 WD615柴油机维修保养培训系统数据库设计 |
3.2.1 数据库的整体设计 |
3.2.2 数据库E―R图设计 |
3.2.2.1 教师管理人员权限设置信息实体E―R图设计 |
3.2.2.2 学生训练人员信息实体E―R图设计 |
3.2.2.3 WD615柴油机零部件信息实体E―R图设计 |
3.2.2.4 拆装检修工具信息实体E―R图设计 |
3.2.2.5 用户训练信息实体E―R图设计 |
3.2.3 主要的数据表结构设计 |
3.3 数据库与unity3d接口及兼容问题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D615柴油机虚拟化维修保养培训系统整体设计 |
4.1 总体方案设计 |
4.2 三维建模设计 |
4.2.1 三维建模总流程 |
4.2.2 建模规范 |
4.2.2.1 模型定位标准 |
4.2.2.2 模型单位标准 |
4.2.2.3 删除场景中多余的面 |
4.2.2.4 物体尽量复制 |
4.2.2.5 采用Editable Poly面片建模 |
4.2.2.6 模型命名 |
4.2.2.7 模型坐标轴调整 |
4.3 任务策划设计 |
4.3.1 任务策划总体设计 |
4.3.2 模块任务设计 |
4.3.3 任务流程设计 |
4.3.4 任务动画设计 |
4.3.5 任务约束设计 |
4.4 任务情节设计 |
4.4.1 任务情节总体设计 |
4.4.2 维修场景设计 |
4.5 用户交互设计 |
4.5.1 用户交互总体设计 |
4.5.2 用户界面设计 |
4.5.3 用户响应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D615柴油机虚拟化维修保养培训功能测试 |
5.1 WD615柴油机二级维护模块功能测试 |
5.1.1 设计意图 |
5.1.2 功能测试举例 |
5.2 WD615柴油机中级修理模块功能测试 |
5.2.1 设计意图 |
5.2.2 功能测试举例 |
5.3 WD615柴油机故障诊断模块功能测试 |
5.3.1 设计意图 |
5.3.2 功能测试举例 |
5.4 WD615柴油机虚拟化维修保养培训系统使用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行业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对策 |
四、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外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汽车维修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搭建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与汽车维修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搭建 |
第二节 情境认知主义与汽车维修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搭建 |
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汽车维修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搭建 |
第四节 教学设计理论与汽车维修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搭建 |
第三章 汽车维修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学习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教学目标 |
一、普遍性目标 |
二、行动目标 |
第四节 教学内容分析 |
第五节 教学策略 |
第六节 教学活动设计 |
第七节 教学评价 |
第八节 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 |
第九节 教学进程 |
第四章 三维虚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一节 汽车维修虚拟教学系统的具体构建开发工具 |
一、开发工具 |
二、OPENGL技术简介 |
第二节 汽车维修虚拟教学系统开发流程 |
一、资料收集 |
二、创建 3D模型 |
三、交互功能的实现 |
第三节 系统设计原则和总体框架 |
第四节 功能介绍 |
第五章 汽车维修虚拟教学系统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教学系统的应用过程 |
第二节 教学效果评价 |
第三节 教学反思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 研究贡献 |
二 创新点 |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未来努力的方向 |
中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10)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意义 |
1.4.1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
1.4.2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
1.5 概念界定 |
1.5.1 工学结合一体化 |
1.5.2 课程体系 |
1.5.3 课程体系开发 |
1.5.4 实践专家 |
1.5.5 代表性工作任务 |
1.5.6 典型工作任务 |
1.6 理论基础 |
1.6.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6.2 行动导向学习理论 |
1.6.3 情境学习理论 |
1.7 研究思路 |
1.8 研究方法 |
第2章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与步骤 |
2.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 |
2.1.1 以人为本的思想 |
2.1.2 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
2.1.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思想 |
2.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 |
2.2.1 人才需求及工作岗位调研 |
2.2.2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 |
2.2.3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
2.2.4 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
2.2.5 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 |
2.2.6 设计学习情境 |
2.2.7 确定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方法 |
2.3 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
2.3.1 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
2.3.2 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课业设计方案 |
2.3.3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工作页 |
第3章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
3.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
3.1.1 师资队伍建设 |
3.1.2 教学资源建设 |
3.1.3 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
3.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
3.2.1 进行企业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
3.2.2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校企职责 |
3.2.3 加强师资建设,引进企业力量 |
3.2.4 校企共享资源,共建实训基地 |
3.2.5 制定评价方案,实施多元评价 |
3.2.6 校企共同育人,共商教学安排 |
3.2.7 完善运行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
第4章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实践效果 |
4.1 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
4.1.1 课程体系实现工学一体 |
4.1.2 师资队伍能力有所提升 |
4.1.3 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能力提高 |
4.1.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成保障 |
4.1.5 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提升 |
4.1.6 技能培训服务范围扩大 |
4.1.7 改革见成效,示范辐射广 |
4.2 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 |
4.2.1 对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
4.2.2 依托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学材 |
4.2.3 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数字化、企业化 |
4.2.4 多方式多途径建设教学资源库 |
4.2.5 三方评价,形成多维度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
4.2.6 增、改、扩建校内实训场所 |
4.3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4.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在发展中完善 |
4.3.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还需不断深入 |
4.3.3 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
4.4 对开发与实施情况的反思 |
4.4.1 教师对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不积极 |
4.4.2 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
4.4.3 缺乏法律层面保障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 B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D 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运用三维造型技术模拟设备结构 有效提高拆装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akeReal3D的MPS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J]. 朱金达,刘庆磊,杨光,王艳斌,牛虎利,邓飞,李红彦,武菁. 数字印刷, 2021(03)
- [2]基于物联网的光学仪器远程控制系统[D]. 龚瀚文.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D]. 孟晓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工科类高职院校实训楼一体化设计平面布局研究 ——以东海学院实训楼项目为例[D]. 李志明.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5]面向水电站设备检修的虚拟仿真及自动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D]. 李佰霖.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注塑模具渐进式课程开发与教学应用研究[D]. 徐林富.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基于VR技术的工程制图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武玲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WD615柴油机维修保养培训虚拟化技术研究[D]. 聂永涛. 青岛大学, 2017(06)
- [9]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D]. 梁德福. 深圳大学, 2017(07)
- [10]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为例[D]. 沈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