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体尾部癌的胰体尾切除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世波[1](2017)在《顺势胰体尾切除对胰腺体尾癌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胰体尾癌根治术中顺行胰体尾切除对胰腺癌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40例胰体尾部癌患,20例行顺势胰体尾切除,20例行传统胰体尾切除,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的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RAMPS组191±65.3min vs.传统手术组181±54.2min,p=0.6013)、术中出血量(RAMPS组164±78.1ml vs.传统手术组153±68.1ml,p=0.6377)、术中输血(RAMPS组2/20 vs.传统手术组1/20,p=0.5480)、住院时间(RAMPS组15.6±8.2天vs.传统手术组14.3±7.8天,p=0.6104),术后胰瘘(p=0.834)、迟发性胃排空障碍(p=0.633)、术后出血(p=0.548)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AMPS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RAMPS组14.8±5.1个vs.传统手术组10.6±7.3个,p=0.0416)。R0切除率RAMPS组也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RAMPS组18/20 vs.传统手术组12/20,p=0.0280)。RAMPS组5年生存率也高传统手术组(p=0.0241)。结论:相对于传统手术,顺势胰体尾切除对胰腺癌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增加R0切除率以及淋巴结清扫的数目。
王琛,樊勇,夏博伟[2](2019)在《微创时代下胰腺癌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胰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胰腺癌的诊疗方式也随之发生着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改变。笔者基于胰腺癌的一些诊疗经验并结合胰腺癌目前的研究进展,对微创背景下的胰腺癌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蔡慧庆[3](2020)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胰体尾切除术作为胰体尾肿瘤、慢性胰腺炎以及胰腺创伤的常规手术方式,其术后胰瘘发生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胰瘘发生不但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还会增加住院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因素一直是国内外探讨热点及焦点,有些结论有待进一步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本文希望通过探讨胰体尾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术后胰瘘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行胰体尾切除术(包括开腹及腹腔镜)的患者术前年龄及性别比、体质指数、术前白蛋白、胰腺质地等指标;术中残端处理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是否保留脾脏;术后指标:术后第3天后引流管淀粉酶、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数据,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各指标与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有85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术后胰瘘发生率为27.05%(23/85),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其中A级胰瘘14例,B胰瘘7例,C级胰瘘2例,术后住院时间为16.8±5.5天。其他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脾梗死2例,腹腔积液2例,胃瘫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47%.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在单因素分析中,BMI(体质指数)(χ2=11.842,P=0.001)、主胰管结扎(χ2=3.399,P=0.065)、胰腺质地(χ2=5.049,P=0.025)以及术前血清白蛋白(t=2.324,P=0.023)与术后胰瘘有关。多因素分析中,术前白蛋白低(OR=0.800,P=0.042)、BMI≥25kg/㎡(OR=0.217,P=0.010)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DP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27.05%,术前血清白蛋白低及BMI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前蛋白较低者应改善其营养状况,体质指数(BMI)大于25kg/㎡患者,加强引流管淀粉酶检测和腹部查体,如发现胰瘘尽早处理。胰腺质地软的患者要警惕术后胰瘘的发生,手术中处理残端胰腺的过程中,都应积极主动的找到主胰管并结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马承辉[4](2016)在《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体尾癌根治术中清扫范围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标准的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术与扩大的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术两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5年9月收治54例胰体尾部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行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下标准的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术,17例行达芬奇机器人下扩大的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中位生存期。结果:标准清扫组与扩大清扫组病人一般情况无显着差异。扩大清扫组手术所需时间较标准清扫组长,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31.47min比141.35min,P<0.001)。扩大清扫组术后住院天数长于标准清扫组,有统计学差异(22.76d比20.40d,P=0.009)。两组在术中出血量、胰漏、胃排空障碍、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发生率、中位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体尾癌的扩大清扫是安全的,并不增加病人的并发症,效果与标准清扫无统计学差异。
彭伟[5](2020)在《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现代医学发展至今,外科手术已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腹腔镜技术也在外科手术中逐渐展开。而腹腔镜胰腺手术较其他腹腔镜手术开展相对较晚,原因主要在于胰腺位置深,血供丰富,显露困难等。我院在长期腹腔镜手术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腹腔镜胰腺手术,现已基本成为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本次研究是对15例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ancreatectomy,LDP)患者和同期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pen distal pancreatectomy,ODP)患者26例开展探究,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具有的优势。目的:探究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具有的优势。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开展的15例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与26例开腹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以此获得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及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体重、是否具有基础疾病、是否具有腹部手术史)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都要比开腹组少,手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术后炎症反应较开腹组轻,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胰瘘发生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开腹组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在保证病变切除的条件下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在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炎症反应程度及炎症反应恢复速度均具有明显优势。
张人超[6](2014)在《功能保留性腹腔镜胰腺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肿瘤的主要手段。传统观点:根据病灶的位置及胰腺血供特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但对于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而言,其术后可长期生存;传统的胰腺切除术式牺牲过多正常胰腺组织及脾脏,易导致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脾脏功能丧失,影响生活质量。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精准外科理念的深入,功能保留性胰腺手术渐渐成为治疗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首选术式。1987年法国Mouret医师首次成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标志着外科进入了微创时代。自1996年Gagner等首次报道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Laparoscopic Enucleation, LE)、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LSPDP)及2003年Baca等首次报道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Laparoscopic Central Pancreatectomy, LCP)来,功能保留性腹腔镜胰腺手术(LE. LSPDP及LCP)显示了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胰腺及脾脏功能不足发生率低等优势。由于同时掌握胰腺外科和腹腔镜外科技术的医生较少。目前文献报道的病例数较少、以介绍手术方法为主,功能保留性腹腔镜胰腺手术(LE、LSPDP及LCP)对照研究较少、甚至缺乏,术后保留的器官功能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缺乏研究。本中心于2001年2月实施了国内首例LE。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相继开展了LDP、LSPDP、LCP。为了系统评估功能保留性腹腔镜胰腺手术(LE、LSPDP及LCP)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器官功能保留价值,本研究对本中心开展的所有功能保留性腹腔镜胰腺手术(LE、LSPDP及LCP)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对术后保留的器官功能进行随访研究;并总结微创时代-胰颈体尾部病变的处理策略及腹腔镜胰腺手术治疗胰颈体尾部病变的手术路径。第一部分:腹腔镜与开腹胰腺肿瘤剜除术的对照研究研究目的:1.评价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2.评估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后保留的胰腺功能。研究方法:分析2001年2月到2013年11月间本中心行胰腺肿瘤剜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排除姑息性手术、中转开腹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E组和开腹胰腺肿瘤剜除术(Open Enucleation, OE)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手术结果,对LE的安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通过对术后空腹血糖(内分泌功能)、临床评估(外分泌功能)、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等分析来评估LE术后保留的胰腺功能。研究结果:两组共39例患者,其中LE组13例,OE组26例。两组的性别、年龄、BMI指数、术前症状、合并症、腹部手术史、术前ASA分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LE组稍少于OE组(131.9±48.5min vs158.2±41.8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LE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OE组[80(20-450) ml vs200(50-1000) ml, P=0.004]。OE组有2例需术中输血,而LE组无术中输血病例(P=0.544)。术后恢复方面:LE组与OE组术后总体并发症率无显着性差异(30.8%vs38.5%,P=0.733)。两组严重并发症(>Grade Ⅲ)(7.7%vs7.7%, P=1.000)、胰瘘(特别是≥Grade B:15.4%vs11.5%, P=0.777)、术后出血(0vs3.8%,P=1.000)、感染(15.4%vs15.4%,P=1.000)等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LE组术后下床时间(1.5±0.8d vs2.6±0.6d,P=0.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7±1.0d vs3.4±1.7d,P=0.004)、术后进流质时间(2.4±1.0d vs4.3±1.9d,P=0.001)、术后住院天数(7.3+3.0d vs11.4±5.6d,P=0.006)、术后第3天的疼痛评分(1.7+0.5vs2.5±0.8,P=0.019)均显着优于OE组。术后炎症应激反应水平:LE组术后第1天的白细胞(10.7±3.3*109/L vs15.3±3.9*109/L, P=0.007)及C反应蛋白(36.0±27.2mg/L vs82.1±23.0mg/L, P=0.042)水平均显着低于OE组,其余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肝肾功能,两组术后第1天、3天、5天、7天的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胰腺功能:LE组与OE组术后胰腺内(9.1%vs8.7%)外(9.1%vs4.3%)分泌功能不足的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胰腺肿瘤剜除术后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9%,糖耐量减低发生率为5.9%;体重减轻(≥10%术前体重)的发生率为2.9%,体重减轻(<10%术前体重)的发生率为5.9%,慢性腹泻的发生率为5.9%。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LE组总分(702.9+47.9vs671.8±94.1)、总体生理(353.9±24.8vs326.6±67.6)及心理健康分值(349.0±26.5vs345.2±34.6)均稍高于O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组在SF-36量表中的生理职能评分上显着优于OE组(100vs73.1±4.8,P=0.042),其余各项指标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与开腹胰腺肿瘤剜除术具有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2.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机体早期炎症应激反应轻、胰腺功能保留、生活质量更高。第二部分: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与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的对照研究研究目的:1.评价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2.评估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后保留的脾脏功能状况。3.分析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并总结相关的手术经验。研究方法:分析2004年3月到2013年11月间本中心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排除胰腺腺癌、中转开腹病例。根据是否保留脾脏分为LSPDP组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osplenectomy, LDPS)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手术结果对LSPDP的安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通过对两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血小板(Platelet, 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等对比分析以及LSPDP术后脾血管通畅性来评估保留的脾脏功能。此外,将所有LSPDP患者分为早期手术组、中期手术组和后期手术组,通过对比三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来分析LSPDP的学习曲线。研究结果:两组共104例患者,其中LSPDP组34例,LDPS组7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BMI指数、术前症状、合并症、腹部手术史、术前ASA分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相关指标:LSPDP组与LDPS组在钉仓(白钉/蓝钉)的选择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266)。与LDPS组相比,LSPDP组手术时间(173.3±46.4min vs193.9±54.4min)、术中出血量(154.1±174.8ml vs223.6±186.6ml)均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方面:LSPDP组与LDPS组术后总体并发症率无显着性差异(41.2%vs38.6%,P=0.946)。严重并发症(≥Grade Ⅲ)(8.8%vs14.3%, P=0.570)、胰瘘(特别是>Grade B:11.8%vs15.7%, P=0.958)、术后出血(5.9%vs0,P=0.105)、感染(11.8%vs20%,P=0.298)等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LSPDP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与LDPS组均无显着性差异。而LSPDP组术后第3天的疼痛评分显着优于LDPS组(1.44±0.7vs1.9±±0.8,P=0.003)。术后脾脏功能:LSPDP组WBC自术后第1天明显低于LDPS组(9.44±2.2*109/Lvs14.6±4.9*109/L, P=0.000),差异持续至术后第7天。LSPDP组PLT自术后第3天起明显低于LDPS组(144±50.7*109/L vs178.4±58.3*109/L, P=0.019);两组间的差异持续至术后1月。LSPDP组及LDPS组术后14天PLT分级比较,LDPS组PLT>300*109/L的病例明显多于LSPDP组(84.3%vs46.7%, P=0.000)。LSPDP组与LDPS组术后Hgb及CRP无显着性差异(P>0.05)。脾血管通畅性:LSPDP组中32例行脾血管保留,其中1例因术后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出血行脾动脉栓塞止血。术后1月CT检查发现4例(11.8%)出现脾部分梗塞,无左上腹痛、发热等症状,随访6月后梗塞灶消失。3例(8.8%)术后1月CT提示脾静脉狭窄或闭塞伴脾肿大、胃底脾门侧枝循环形成,其中1例出现胃出血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3月至3年,仍然表现为脾肿大、侧枝循环形成。其余患者术后脾血管保持通畅。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LSPDP组总分(635.8±50.7vs596.1±92.1)、总体生理(320.2±32.3vs305.6±46.1)及心理健康分值(315.5±35.2vs290.0±51.1)均稍高于LDP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PDP组在SF-36量表中的活力评分上显着优于LDPS组(82.5+14.4vs68.9±11.4,P=0.046),其余各项指标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LSPDP学习曲线:后期组的手术时间(146.4±31.6mmin)明显少于早期组(187.7±37.2min, P=0.033)及中期组(185.9±57.4min, P=0.041);后期组术中出血量(57.2±29.4ml vs236.4±250.1ml, P=0.01)及术后住院天数(7.4±2.3d vs10.7±4.5d, P=0.025)均明显少于早期组。三组的术后并发症率(早期组vs中期组vs后期组,54.5%vs41.7%vs27.3%)呈下降趋势,但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429)。结论:1.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与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具有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2.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后疼痛轻,脾脏功能保留,术后生活质量提高。3.在丰富腹腔镜及开腹胰腺手术经验基础上,获得20例左右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手术经验可以进入学习曲线的平台期,术者达到学习曲线后可以更好的发挥出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优势。第三部分:腹腔镜与开腹胰腺中段切除术的的对照研究研究目的:1.评价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2.评估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后保留的胰腺功能。研究方法:分析1997年12月至2013年11月间本中心行胰腺中段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排除病理为胰腺癌、中转开腹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CP组和开腹胰腺中段切除术(Open Central Pancreatectomy, OCP)组。将OCP组分为(Pancreaticojejunostomy, PJ)和胰胃吻合(Pancreaticogastrostomy, PG)亚组。通过对比分析LCP组与OCP组、LCP组与OCP(PJ)亚组患者的近期手术结果的对LCP的安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通过对术后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内分泌功能),粪便弹性蛋白酶-1、临床评估(外分泌功能)等分析来评估LCP术后保留的胰腺功能。研究结果:两组共41例患者,其中LCP组12例,OCP组2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BMI指数、术前症状、合并症、腹部手术史、术前ASA分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消化道重建方式:LCP组均选择胰肠吻合(其中导管对粘膜吻合2例、端侧吻合10例),OCP组采用胰肠(其中导管对粘膜吻合1例、端侧吻合7例、捆绑式吻合7例)或胰胃吻合(14例)的方法(P=0.009)。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LCP组稍长于OCP组(282.9±28.6min vs280.4±74.8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 LCP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OCP组[50(30-300) ml vs250(50-1200) ml, P=0.000]。OCP组有7例需术中输血,而LCP组无术中输血病例(P=0.158)。术后恢复方面:LCP组与OCP组术后总体并发症率无显着性差异(58.3%vs65.5%,P=0.938)。严重并发症(>Grade Ⅲ)(33.3%vs20.7%, P=0.647)、胰瘘(特别是≥Grade B:25%vs37.9%, P=0.665)、术后出血(33.3%vs13.8%,P=0.195)、感染(25%vs34.5%,P=0.822)、再手术(33.3%vs6.9%,P=0.09)等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LCP组术后下床时间(2.3±0.5d vs5.1±2.8d,P=0.009)、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0.9d vs4.3±1.3d, P=0.000)、术后进流质时间[4(2-11)d vs7(3-13)d, P=0.001]、术后第3天的疼痛评分[2(1-3)vs3(2-5),P=0.005]均显着优于OCP组。LCP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OCP组[11.5(6-43)d vs14(8-119)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术后炎症应激反应水平:LCP组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水平显着低于OE组(43.0±24.8mg/L vs73.5±34.3mg/L, P=0.035),其余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LCP组与OCP组术后白细胞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肝肾功能,LCP组和OCP组术后谷丙转氨酶总体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0)。LCP组术后第3、5天谷丙转氨酶明显低于OCP组(11.5±3.2IU/L vs21.7±16.1IU/L, P=0.032)、(8.2±1.6IU/L vs24.1±13.6IU/L, P=0.002),其余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术后第1天、3天、5天、7天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胰腺功能:LCP组与OCP组术后胰腺内(9.1%vs16%)外(0vs8.0%)分泌功能不足的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胰腺中段切除术后糖尿病发生率为5.6%,糖耐量减低发生率8.3%;体重减轻(≥10%术前体重)发生率为5.6%,体重减轻(<10%术前体重)发生率为2.8%,慢性腹泻发生率为2.8%。LCP组内分泌指标(空腹血糖、胰岛素及C肽)及外分泌指标(粪便弹性蛋白酶-1)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LCP组与OCP(PJ)亚组分析:LCP组手术时间少于OCP(PJ)组(282.9±28.6min vs298.5±62.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9)。LCP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OCP(PJ)组[50(30-300) mlvs250(50-1200) ml, P=0.000]。术后恢复方面,LCP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均显着优于OCP(PJ)组(P<0.05)。而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282)。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出血、感染、再手术等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远期并发症:LCP及OCP(PJ)组分别1例于术后3、6月出现空腹血糖升高、血糖糖耐量减低、予以饮食控制;OCP(PJ)组1例体重减轻<10%术前体重。结论:1.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与开腹胰腺中段切除术具有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2.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机体早期炎症应激反应轻、胰腺功能保留。第四部分:微创时代—胰颈体尾部病变的处理策略及手术路径由于胰腺本身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生理功能的复杂性,腹腔镜技术在胰腺外科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根据本中心在腹腔镜胰腺手术方面的经验,对胰颈体尾部病变的处理策略及手术路径进行总结,旨在将腹腔镜胰腺手术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
黄捷[7](2014)在《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与胰体尾脾脏联合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胰体尾脾脏联合切除术是治疗胰体尾病变的传统术式,切除胰体尾病变的同时切除脾脏曾被作为标准术式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脾脏具有储血、造血、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等功能,切除无病变的正常脾脏往往会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引起血小板升高、脾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才开始被逐步推广,现已成为常规术式广泛开展。本文通过比较胰体尾病变的手术治疗中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和胰体尾脾脏联合切除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探讨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63例胰体尾病变病例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5例,胰岛细胞瘤14例,黏液性囊腺瘤12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神经内分泌瘤4例,慢性胰腺炎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其中36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27例行胰体尾脾脏联合切除术。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手术中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相关并发症(包括: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脾梗死、脾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长分别为271.3±34.0分和244.3±50.7分,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0.6±1.5天和11.9±1.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中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切脾组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显着高于保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中胰瘘、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脾梗死、脾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中,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虽然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但在术后并发症上与胰体尾脾脏联合切除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并且更大限度地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故应尽可能地选择该术式。
马俊,胡三莲,张琦,汤维娟[8](2014)在《延续护理在胰瘘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胰瘘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后并发胰瘘带管出院的17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后并发胰瘘带管出院的19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出院后延续护理计划,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拔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拔管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以减少行胰体尾切除术后并发胰瘘带管出院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芮建锐[9](2016)在《胰体尾切除术中腔镜下直线切割闭合器的应用对术后胰瘘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胰体尾切除术中腔镜下直线切割闭合器的应用对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我科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间的94例患者,行胰体尾切除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例均为开腹手术,其中50例采用锐性切断胰腺后手工缝合封闭胰腺残端;44例使用闭合器切断并封闭胰腺组织。闭合器组与手工缝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为43.2%vs 6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胰体尾切除术,闭合器可以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
韩潮[10](2013)在《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70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进一步了解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性;探讨提高胰腺体尾部肿瘤外科疗效的改进措施,研究提高胰腺体尾部肿瘤疗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大附二院普外科1993年至2012年18年间行手术切除的70例胰腺体尾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访,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胰腺体尾部切除手术的诊治经验。结果:70例病人中,腺癌23例,囊腺癌2例,乳头状-管状腺癌1例,腺鳞癌1例,胰周癌累及胰体尾者16例;胰岛素瘤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囊腺瘤7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胰腺假性囊肿5例,胰腺囊肿4例,乳头状增生2例,慢性胰腺炎2例,来源不明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恶性肿瘤病人完成肿瘤根治性切除31例,姑息性切除12例。良性肿瘤病人完成胰体尾部切除术22例,其中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3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2例;2例行胰腺节段性切除,3例行胰尾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局部挖除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胰瘘5例,经非手术治疗2~3周痊愈。结论:胰体尾部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提高根治切除率。对于胰体尾部良性病变者,不适合行摘除术时应首先选择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可行。术中注意胰腺断面的处理,尽量控制胰漏。
二、胰体尾部癌的胰体尾切除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体尾部癌的胰体尾切除术(论文提纲范文)
(1)顺势胰体尾切除对胰腺体尾癌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微创时代下胰腺癌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研究 |
二、胰腺癌的诊断技术 |
三、胰腺癌的治疗 |
(一)外科治疗 |
1.手术可切除性评估: |
2.微创技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3.手术方式: |
4.胰体尾癌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式(radical antegrade modular pancreatosplenectomy,RAMPS): |
5.手术切缘的选择: |
6.淋巴结清扫原则: |
7.手术切除原则: |
(二)其他治疗 |
1.新辅助治疗: |
2.胰腺癌的辅助治疗: |
3.分子靶向治疗: |
4.免疫治疗: |
四、结语 |
(3)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2 术后胰瘘分级和诊断标准 |
2.2 病例资料收集 |
2.3 主要设备和器械 |
2.4 术前准备 |
2.5 手术方式 |
2.6 术后处理 |
2.7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单因素分析 |
3.3 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体尾癌根治术中清扫范围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绪论 |
2.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介绍 |
3.胰腺相关的解剖 |
3.1 胰腺的结构 |
3.2 胰腺的动脉供给与静脉回流 |
3.3 胰周神经 |
3.4 胰腺的淋巴 |
3.5 胰腺癌的病理 |
3.6 胰腺癌的诊断 |
3.6.1 临床表现诊断 |
3.6.2 影像学诊断 |
3.6.3 血清学诊断 |
3.7 淋巴转移的影像诊断 |
3.8 胰腺癌的病理分期 |
3.9 胰体尾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与清扫范围 |
3.10 胰体尾癌的治疗 |
4.资料与方法 |
4.1 一般资料 |
4.2 手术方式 |
4.2.1 标准清扫组手术方式 |
4.2.2 扩大清扫组手术方式 |
4.3 术后观察和治疗 |
4.4 术中与术后情况比较 |
4.5 统计学分析 |
4.6 术后随访 |
5.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术中及术后情况 |
6.讨论 |
6.1 并发症的讨论 |
6.2 扩大淋巴结清扫的禁忌 |
6.3 本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
7.展望 |
8.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Ⅰ 材料与方法 |
Ⅱ 结果 |
Ⅲ 讨论 |
Ⅳ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对照表 |
附录B 实验路线图 |
附录C 个人简历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功能保留性腹腔镜胰腺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目次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腹腔镜与开腹胰腺肿瘤剜除术的对照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与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的对照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腹腔镜与开腹胰腺中段切除术的对照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微创时代—胰颈体尾部病变的处理策略及手术路径 |
展望 |
附录 SF-36健康调查量表 |
综述 功能保留性腹腔镜胰腺手术的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历 |
(7)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与胰体尾脾脏联合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延续护理在胰瘘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对照组 |
1.2.2观察组 |
1.3评价指标 |
1.4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2.2拔管时间 |
3 讨论 |
3.1延续护理有利于降低胰瘘带管出院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
3.2延续护理有利于降低胰瘘带管出院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
3.3延续护理有利于缩短胰瘘带管出院患者的拔管时间 |
4 小结 |
(9)胰体尾切除术中腔镜下直线切割闭合器的应用对术后胰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手术方式 |
3. 胰瘘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7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实验室检查 |
3 影像学检查 |
4 手术方式 |
结果 |
1 胰腺体尾部癌与胰周癌累及胰腺体尾部患者术后生存期比较 |
2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胰体尾部功能性内分泌肿瘤 |
2. 胰体尾恶性肿瘤 |
3. 胰体尾部囊性病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拟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胰体尾部癌的胰体尾切除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顺势胰体尾切除对胰腺体尾癌治疗的临床分析[D]. 徐世波.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2]微创时代下胰腺癌诊疗进展[J]. 王琛,樊勇,夏博伟.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5)
- [3]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因素分析[D]. 蔡慧庆. 南昌大学, 2020(08)
- [4]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体尾癌根治术中清扫范围的对比研究[D]. 马承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彭伟.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功能保留性腹腔镜胰腺手术的临床研究[D]. 张人超. 浙江大学, 2014(04)
- [7]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与胰体尾脾脏联合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D]. 黄捷.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2)
- [8]延续护理在胰瘘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 马俊,胡三莲,张琦,汤维娟.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07)
- [9]胰体尾切除术中腔镜下直线切割闭合器的应用对术后胰瘘的影响[D]. 芮建锐.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10]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70例报告[D]. 韩潮. 苏州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