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诠释网页设计精华苹果网页设计技术研讨会赢得北京Internet出版界一片喝彩(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遥[1](2009)在《中国平面设计30年 ——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平面设计也走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十年。中国的平面设计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迅猛发展起来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作为新兴行业的兴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但中国社会的整体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水平、审美水平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加之20世纪末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世界已经变的越来越“平”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部分美术或工艺美术人员,认识到了设计对社会重要的一面,开始把目标转向了设计。这是中国第一代设计师的雏形。经过近30多年自身的发展,社会对设计从认知到认可设计与经济和商业互动,平面设计现已逐步走向成熟,并使其成为现代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文章以社会经济政策发展为导向,把1978年后的中国平面设计分成四个阶段:萌芽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文章首先阐述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文化大革命后所处的尴尬困境,然后深入分析了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在各个时期的推动因素。通过对平面设计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事件、人物的总结,对整体平面设计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性分析,并总结出每一时期平面设计的时代特征。最后论述总结了21世纪初平面设计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面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
姜英[2](2003)在《网络文学的价值》文中提出今天,没有人会怀疑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它对包括作家、艺术家在内的所有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自身的认识与体验的不可避免的改变。网络作为一种基于现代科技发明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且带来了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体文学不同的诸多特点,如个人性、选择性、综合性、交互性、瞬时性、虚拟性、共享性等功能性特点。然而,当前从文艺学、美学的角度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给文学艺术造成的全面影响作深入、系统的专业研究却十分薄弱,不少研究将上述网络文学的功能性特点误认为是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致使此类研究局限于现象性描述,难于深入把握到网络文学的本质。 本文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形态上的显着差异,如:超文本、多媒体、交互式创作等,另一方面,更是表现在其价值倾向上的根本变革。中文网络文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海外少数非文学专业人士开始尝试创作,到今天在网上的蓬勃发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在“文学终结”的哀叹中,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长足的发展势头,这是值得文学研究者深思的课题。本文认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劲势头彰显了其在价值倾向上的民间本位、对话平台、自由精神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网络文学的本质。这亦是本文的着眼点和创新点。 从理论上看,研究网络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对传统文艺学研究的学术超越和学理拓展,它将为建设文艺学当代形态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带来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并进而创建网络文艺学的新形态。 从实践上看,研究网络文学的价值,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网络文学,把握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规律,使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获得科学的理论解释和规范引导,让我国文学发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高科技和大众审美文化的时代变迁。
二、诠释网页设计精华苹果网页设计技术研讨会赢得北京Internet出版界一片喝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诠释网页设计精华苹果网页设计技术研讨会赢得北京Internet出版界一片喝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平面设计30年 ——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现状及目的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基本写作思路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研究范围与使用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中国平面设计的探索期(1978-1987) |
2.1 20 世纪80 年代之前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回顾 |
2.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时代背景 |
2.2.1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 |
2.2.2 社会经济发展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
2.3 设计发展概述 |
2.3.1 80 年代经济生产的恢复与设计复兴 |
2.3.2 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 |
2.3.3 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 |
2.3.4 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大胆引入 |
2.4 包装装潢设计发展的新阶段 |
2.4.1 曲折中前进的中国包装设计 |
2.4.2 专业奖励机制激励发展 |
2.4.3 改革开放初期包装装潢设计的风格嬗变 |
2.5 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起点 |
2.5.1 国内外书籍设计交流活动的开展 |
2.5.2 书籍设计理念的全面更新 |
2.5.3 书籍装帧设计的现代风格 |
2.6 广告艺术设计行业的复兴 |
2.6.1 广告复兴(为广告正名) |
2.6.2 各种广告协会组织的成立和交流活动 |
2.6.3 外商广告机构的进入 |
2.6.4 中国现代广告的设计意识 |
2.6.5 改革开放初期平面广告的设计形式 |
2.7 改革开放初期平面设计发展总体特征与趋势 |
2.7.1 商业美术的设计思想的转变 |
2.7.2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平面设计 |
2.7.3 表现手法的日渐丰富 |
第三章: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期(1988-1993) |
3.1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概况 |
3.2 广东平面设计的崛起 |
3.2.1 广东平面设计市场的形成 |
3.2.2 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 |
3.2.3 跨时代的中国第一次平面设计展 |
3.2.4 中国首个平面设计协会的成立 |
3.2.5 商业繁荣造就一线平面设计师 |
3.3 CI 战略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
3.3.1 CI 概念的发展背景 |
3.3.2 中国CI 概念的导入 |
3.3.3“太阳神”企业形象设计的成功 |
3.3.4 标志设计形态的视觉语言与品牌功能 |
3.4 招贴画设计的进步 |
3.4.1 改革开放前招贴画的发展回顾 |
3.4.2 招贴画的发展与大型活动比赛 |
3.5 港台地区平面设计对中国内地的影响 |
3.5.1 香港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 |
3.5.2 香港平面设计对内地的影响 |
3.5.3 台湾平面设计对内地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平面设计的成长期(1994-2000) |
4.1 社会文化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 |
4.2 计算机开辟设计新天地 |
4.2.1 中国计算机视觉设计热潮 |
4.2.2 计算机对平面设计创造性的影响 |
4.3 探索中国CI 设计发展方向 |
4.3.1 中国CI 设计现状 |
4.3.2 全方位发展的企业形象设计 |
4.4 招贴画设计风格的多元化 |
4.4.1 大型活动比赛催生招贴画繁荣发展 |
4.4.2 招贴画视觉语言的嬗变 |
4.5 90 年代后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发展 |
4.5.1 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 |
4.5.2 20 世纪末书籍装帧艺术的时代特征 |
4.6 平面设计教育的革新 |
4.6.1 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
4.6.2 创造性思维的改革 |
4.7 20 世纪末中国平面设计的时代特征 |
4.7.1 探索现代化的中国风格 |
4.7.2 设计理念日趋完善 |
4.7.3 科技发展后的丰富表现 |
4.7.4 品牌设计的意识增强 |
4.7.5 环保设计成为新的设计导向 |
第五章:中国平面设计的成熟期(2001—2008) |
5.1 21 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概况 |
5.2 WTO 与中国平面设计 |
5.2.1 平面设计语言的国际化与民族化 |
5.2.2 知识产权保护与本土品牌设计 |
5.3 国际间设计交流日趋频繁 |
5.3.1 中国举办多种国际性的设计活动 |
5.3.2 AGI 与中国平面设计界 |
5.4 面向未来的平面设计教育 |
5.4.1 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 |
5.4.2 跨平面的学科交叉 |
5.4.3 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5.4.4 文化素质的培养 |
5.5 信息时代数码科技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
5.5.1 设计形态的扩展 |
5.5.2 设计领域的推陈出新 |
5.5.3 设计表现的变革 |
5.5.4 设计分工综合化和精细化 |
5.5.5 电脑设计的弊端 |
5.6 未来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趋势 |
5.6.1 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观念 |
5.6.2 注重本土化设计 |
5.6.3 设计风格多样化 |
5.6.4 个性和共性的融合 |
5.6.5 设计理念国际化 |
5.6.6 中国平面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国平面设计大事记(1978 年—2008 年) |
附录二:图片及表格来源 |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网络文学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网络文学综述 |
一、 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
二、 当前对网络文学的研究现状 |
三、 “网络文学”及其“价值观念”的界定 |
四、 建构网络文学价值观念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
第一章 网络文学价值的生态背景 |
第一节 信息科技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嬗变 |
一、 口语文化与口语传播 |
二、 古代文化与文字传播 |
三、 印刷文化与印刷传播 |
四、 大众文化与电子传播 |
五、 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 |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兴起与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型 |
一、 网络社会的兴起及其特征 |
二、 社会转型中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 |
第三节 网络时代高科技与人文艺术的整合 |
一、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
二、 科技创新对人文艺术的促进 |
第二章 网络文学的形态特征 |
第一节 网络文学形态的超文本化 |
一、 超文本文学的兴起 |
二、 中文网站中的超文本文学 |
三、 超文本创作的要点 |
第二节 网络文学创作的多媒体化 |
一、 多媒体手段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
二、 多媒体文学创作的关键构件 |
三、 多媒体网络文学的表现形态 |
四、 多媒体文学的发展前景 |
第三节 网络文学接受的交互化 |
一、 交互接受的全球性 |
二、 交互接受的多元化 |
第三章 网络文学的价值体现 |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 |
一、 体裁的创新 |
二、 语体的创新 |
第二节 网络文学对话语权重建 |
一、 重建的可能 |
二、 话语空间的展现 |
第三节 网络文学对自由精神的复归 |
一、 网络对“中心”的消解 |
二、 虚拟空间所提供的自由平台 |
三、 网络文学的自由本性 |
第四章 网络文学价值的哲学追问 |
第一节 网络挑战文学--网络文学的本体追问 |
一、 文学的人文本位与网络的人道化本体追问 |
二、 网络文学的审美设定与网络技术理性批判 |
第二节 凡俗反叛经典--网络文学的本位追问 |
一、 展示价值替代膜拜价值 |
二、 当下体验消解理性精神 |
第三节 颠覆与重建--价值律成的审美导向 |
一、 互联网对传统文学价值观念的挑战 |
二、 坚守审美承诺,实现艺术提升 |
附录 |
一、 网络文学主要网站 |
二、 网络文学主要作品集 |
参考书目 |
一、 中文部分 |
二、 英文部分 |
三、 主要网站 |
后记 |
四、诠释网页设计精华苹果网页设计技术研讨会赢得北京Internet出版界一片喝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平面设计30年 ——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D]. 张思遥. 江南大学, 2009(05)
- [2]网络文学的价值[D]. 姜英. 四川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