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榕陈糖浆”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151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八医院[1](1971)在《“榕陈糖浆”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151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的伟大教导,根据中央十三号文件的指示精神,我院在上级党委、首长领导下;于1971年4月至8月底深入到农村进行了普查工作,其中选择了15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以"榕陈糖浆"给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北京医学院药理教研组[2](1974)在《关于灵芝研究的进展(连载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四川医学院等的临床研究资料也指出,赤芝深层培养发酵液的制剂——灵芝糖浆对冠心病及高血脂症确有一定疗效。该资料总结的295例患者多为冠心病或高血压病伴有高血脂症者,少数为其它原因(如肾炎)所致高血脂症。每日口服灵芝糖浆12~20毫升,疗程3~6个月不等,治疗期间停其它降血脂药及降压药,心绞痛发作时,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结果如下: 对心绞痛的疗效:180例治疗前有心绞痛(多为轻、中度)患者经治疗后,145例有效,其中显效66例,改善77例,总有效率78.4%。对心电图改变的疗效,在平静心电图有心肌损害的50例中,441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以心肌缺
丁佩兰[3](2004)在《山豆根和苦参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豆根和苦参均为豆科槐属植物来源的常用中药,其中山豆根为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的干燥根及根茎,苦参为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Ait.的干燥根。两者药用部位相仿,而且成分相似,都含有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异戊烯基类黄酮和齐墩果烯型三萜等成分,但两种药材的临床应用却有明显不同,山豆根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而苦参主要用于皮肤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另外,在药材的质量标准方面,山豆根和苦参都以苦参碱型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或槐定碱)作为定性指标缺乏专属性,且苦参药材仅以含量相对较小的苦参碱为质控指标,不尽合理。为了阐明山豆根和苦参药材的化学组成差异,以完善山豆根和苦参药材的质量标准并为两者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了寻找新的抗病毒活性成分,以更好地利用槐属药用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天然药化和分析化学等手段对山豆根和苦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建立了其有效部位的 HPLC 指纹图谱,并对不同来源药材的多种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同时结合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的要求对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进行了研究。一、山豆根和苦参的化学成分1、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 物的乙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22 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以及与对照品比 较的方法,鉴定了其中的 30 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生物碱类成分(+)- 苦参碱(T1)、(+)-氧化苦参碱(T2)、(+)-槐花醇(T3)、(-)-14β-羟基苦 参碱(T4)、(-)-14β-羟基氧化苦参碱(T5)、(-)-槐果碱(T6)、(-)-5α-羟 基槐果碱(T7)、(-)-金雀花碱(T8)和 (-)-N-甲基金雀花碱(T9),黄酮 类成分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A(T10)、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B(T11)、山 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C(T12)、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D(T13)、山豆根色满 查耳酮 B(T14)、山豆根色满查耳酮 A(T15)、山豆根色满查耳酮 C(T16)、 芒柄花素(T17)、8-甲雷杜辛(T18)和(-)-三叶豆紫檀苷(T19),三萜类 i<WP=7>成分(+)-羽扇豆醇(T20)和(+)-槐花二醇(T21),小分子酚性成分番石榴酸乙酯(T22)、麦芽酚(T23)、香草酸(T24)、对羟基苯甲酸(T25)和咖啡酸十二醇酯(T26)以及大黄素甲醚(T27)、大黄素(T28)、flemichapparin(T29)和β-谷甾醇(T30)。其中化合物 T5、T10、T11、T12、T13、T14 和 T16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T22、T23、T27 和 T28 为首次由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T17、T18、T24、T25 和 T29 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2、 苦参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苦参(Sophoraflavescens Ait.)的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22 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结合单晶 X-衍射实验,鉴定了其中的 29 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生物碱类成分(+)-氧化苦参碱(F1)、(+)-别苦参碱(F2)、(-)-9α-羟基苦参碱(F3)、(-)-槐果碱(F4)、(+)-氧化槐果碱(F5)、(+)-莱蔓碱(F6)、(-)-13,14-去氢槐定碱(F7)、(-)-9α-羟基槐果碱(F8)、(+)-12α-羟基槐果碱(F9)和(-)-臭豆碱(F10),黄酮类成分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B(F11)、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C(F12)、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D(F13)、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A(F14)、苦参色满黄酮 A(F15)、苦参色满黄酮 B(F16)、苦参色满黄酮 C(F17)、5-去羟山柰素(F18)、7,4′-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F19)、毛蕊异黄酮(F20)、鹰嘴豆素甲(F21)、大豆素(F22)和芒柄花素(F23),三萜类成分大豆皂醇 B(F24),小分子酚性成分番石榴酸二乙酯(F25)、对羟基苯甲酸乙酯(F26)和麦芽酚(F27)以及大黄酚(F28)和β-谷甾醇(F29)。其中化合物 F9、F11、F12、F13、F15、F16 和 F17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F25、F27 和 F28 为首次由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F18、F19、F20、F21、F22、F24 和 F26 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3、 抗病毒活性试验: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花醇、槐果碱、氧化槐果碱、莱蔓碱、9α-羟基苦参碱、13,14-去氢槐定碱、12α-羟基槐果碱和金雀花碱在 0.2μmol/mL 时,臭豆碱在 0.4μmol/mL 时对 HBsAg 的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拉米呋啶(1.0μmol/mL 时抑制率为 29.6%),其中槐果碱、莱蔓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抑制作用较明显,在 0.2μmol/mL 时抑制率均大于 50%。槐果碱在 0.2μmol/mL 时对 HBeAg 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 34.6%,和拉米呋啶相当(1.0μmol/mL 时抑制率为 35.4%)。槐果碱、氧化槐果碱、 ii<WP=8>莱蔓碱和 13,14-去氢槐定碱对 HBsAg 和 HBeAg 的抑制率均较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乙肝疾病的药物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相应抑制率高,值得深入研究。4、 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测:采用 HPLC-DAD-MS 的方法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检测,发现本人分离得到的具有 2,2-二甲基苯并二氢吡喃环取代的黄酮类?
李磊[4](2007)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紧扣中医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认为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是中医临床诊疗及理论内涵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并以《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指导,以实现“中医药立法,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目标。本文采用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一级文献资料进行二次研究的方法,系统总结其在近十三年来临床应用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这一理论在临床的诊疗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做出贡献;并希望通过对其临床实际应用的总体特点和规律的进一步反思,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内涵,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建设做出贡献;并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能为中医学其他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文中临床资料的总结分为肠病治肺、肺病治肠、肠病时肺肠同治、肺病时肺肠同治四个方面,分别总结了其在临床适用的病名、症状、证候、方剂、药物分布规律,认为统计结果可以作为今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临床规范化应用的参考依据,但是同时发现目前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认识仍有不确切、不清晰甚至错误之处,研究方法不够严谨,临床应用情况也比较混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临床应用文献系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此理论进行反思和展望。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现状,发现对其进行的研究仍然偏少,内涵还不完善;从研究方法学来看,其研究方法落后,研究水平较低,亟需引入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证据规则和证明规则;针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庄洁[5](2008)在《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是临床用药常见的现象,由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问题,特别是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课题共分五部分综述了中西药联用的历史,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对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相互作用情况。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介绍中西药联用的源流与现状,中西药联用的病例报道、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从成分的化学反应、酸碱度变化、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效的颉颃和叠加、生成毒性物质、改变体内环境,九个方面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第三部分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基于化学成分间相互作用引申推导的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对该论述存在的问题,如自身存在联用禁忌的制剂、体内环境对络合物的影响、剂型工艺对成分的影响等提出了疑问。第四部分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调查对医院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处方进行调查,数据显示: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者约占中药处方总量的76.3%。羟氨苄青霉素与含鞣质较多的中成药在临床联用现象也较为多见。含鞣质的制剂与青霉素等抗生素及其他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也有联用报道。在2005年北京医保目录中,有含鞣质和蒽醌较多单味药的组方约占1/4。第五部分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与阿莫西林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提取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分别制成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与阿莫西林胶囊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分别生成沉淀,鞣质和阿莫西林的溶出均减少,但大黄蒽醌的两个检测指标,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溶出情况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有所不同。合用与单用相比:大黄酸在胃液中溶出减少,但在肠液中溶出反而增加;大黄素在胃液中溶出不受影响,在肠液中溶出有所增加。且阿莫西林可能与未检测的其他蒽醌类成分发生反应,影响溶出。说明五倍子鞣质和大黄蒽醌与阿莫西林同时服用,可能对两类成分的吸收有所影响。阿莫西林分别与蒽醌、鞣质同处于肠液环境中时,对其溶出率下降幅度的影响均小于胃液环境中,表明在肠液中阿莫西林与蒽醌、鞣质生成的沉淀少于胃液中。由于机体环境的复杂性,体外实验的结果可能不能完全等同于体内实验,单味药的有效部位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和单味药总提物、配伍后的复方及其不同剂型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有所不同,尚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论证。
李冠业[6](2010)在《龙葵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H22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葵(Solanum nigrum L.)为茄科茄属植物龙葵的干燥全草,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止咳祛痰等功效。广泛用于治疗癌症、炎症、痢疾、感冒发热、牙痛、功能性子宫出血、毒蛇咬伤、疔疮、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文献报道,龙葵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目前对龙葵多糖的研究侧重于粗多糖,对其均一多糖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的报道稀少,为系统的研究龙葵多糖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我们对龙葵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理化性质与结构分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龙葵多糖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与结构分析、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龙葵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包括:1.采用水提和碱提法从龙葵中分别获得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并对两种多糖进行脱蛋白工艺和脱色研究,结果表明盐酸法脱蛋白效果最好,有高的脱蛋白率和低的多糖损失率。经D-900大孔吸附树脂脱色,脱色率在70%以上。经脱蛋白及脱色处理,获得精制多糖SNLWP和SNLAP,其得率分别为3.87%、6.04%。2.多糖SNLWP和SNLAP分别经DEAE Cellouse-52离子交换纤维素柱分离,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纯化,得到4个主要组分SNLWP-1、SNLWP-2、SNLAP-1和SNLAP-2,它们分别占精多糖总量的51.47%、11.62%、7.79%和34.39%。4个组分经琼脂糖凝胶电泳、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HPGPC3种方法鉴定,表明均为均一多糖。第二部分:龙葵多糖均一组分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包括:1.龙葵均一多糖SNLWP-1、SNLAP-1为白色粉末,SNLWP-2、SNLAP-2为淡黄色粉末,4种均一多糖均易溶于水和DMSO。苯酚一硫酸反应、碘一碘化钾反应、斐林反应的鉴定结果表明:4种均一多糖均为非淀粉类多糖,不含有还原性糖。采用HPGPC进行分子量测定,SNLWP-1和SNLAP-1分子量分别为14125和9120,SNLWP-2、SNLAP-2分子量均大于1600000。2.柱前衍生化-气质联用法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表明:SNLWP-1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1.8:1:1.2:2。SNLWP-2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5.4:10.4:1.4:1:1.6。SNLAP-1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28:1:6:51:13。SNLAP-2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5.8:1:1.3:2.6:2。3.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4种均一多糖均含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其中SNLWP-1、SNLAP-1、SNLAP-2为β-构型。SNLWP-1、SNLWP-2、SNLAP-1、SNLAP-2由吡喃糖苷和呋喃糖苷组成。4.刚果红实验结果表明:龙葵均一多糖SNLWP-1、SNLAP-1、SNLAP-2可能存在三股螺旋结构。SNLWP-2则不存在三股螺旋结构。第三部分:龙葵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包括:1.以H22腹水瘤小鼠为模型,龙葵多糖SNLWP、SNLAP按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测定小鼠生存时间、腹腔腹水量、体重及免疫脏器重量,结果表明:两种精多糖均对H22腹水瘤小鼠有一定的生命延长作用,对其恶性腹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其免疫脏器指数,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并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SNLWP(200mg/kg·d.100mg/kg-d)和SNLAP(200mg/kg-d、100mg/kg-d)给药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达到66.3%、61.2%和97.4%、63.7%; SNLWP(200mg/kg·d、100mg/kg·d)和SNLAP(200mg/kg-d、100mg/kg-d)对腹水瘤小鼠恶性腹水的抑制率分别为46.2%、30.8%和58.7%、37.4%;SNLWP和SNLAP能显著提高腹水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实验结果表明SNLWP和SNLAP对H22腹水瘤小鼠有抗肿瘤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提高免疫功能有关。2.以H22腹水瘤小鼠为模型,龙葵均一多糖SNLWP-1、SNLWP-2、SNLAP-1、 SNLAP-2按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测定小鼠生存时间、腹腔腹水量、体重及免疫脏器重量,结果表明:其中SNLWP-1、SNLAP-1和SNLAP-2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恶性腹水的生成,延长其生命率,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并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SNLWP-1(50mg/kg·d、100mg/kg·d)、SNLAP-1(50mg/kg·d、100mg/kg·d)、SNLAP-2(50mg/kg·d、100mg/kg-d)给药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达到63.5%、36.5%,75.9%、64.2%,88.3%、73.7%。SNLWP-1(50mg/kg·d、100mg/kg·d)、SNLAP-1(50mg/kg·d、100mg/kg·d)、 SNLAP-2(50mg/kg·d、100mg/kg·d)对恶性腹水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8.7%、57.8%,65.4%、63.6%,69.5%、66.8%。实验结果显示SNLWP-1、SNLAP-1和SNLAP-2对H22腹水瘤小鼠有抗肿瘤疗效且无毒副作用。第四部分:龙葵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包括:1.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采用改良MTT法系统的考察了龙葵水提及碱提精多糖SNLWP、SNLAP,龙葵均一多糖SNLWP-1、SNLWP-2、SNLAP-1、SNLAP-2对小鼠肝癌细胞H22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龙葵精多糖及其均一多糖对H22细胞基本无抑制作用。由此可得出,龙葵多糖对H22细胞无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抗肿瘤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机体自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而间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2.以H22腹水瘤小鼠为模型,龙葵均一多糖SNLWP-1、SNLWP-2、SNLAP-1、 SNLAP-2按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测定小鼠免疫脏器重量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FN-γ和IL-10含量,实验结果显示:SNLWP-1(50mg/kg·d、100mg/kg·d)、SNLAP-1(50mg/kg·d、100mg/kg·d)、SNLAP-2(50mg/kg·d、100mg/kg·d)能显著提高腹水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SNLWP-1(100mg/kg·d)、SNLAP-1(50mg/kg·d、100mg/kg·d)、 SNLAP-2(50mg/kg·d、100mg/kg·d)能显著提高治疗组小鼠外周血血清中IL-2、IFN-γ水平,降低IL-10水平。IL-2、IFN-γ及IL-10在诱导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们对肿瘤细胞无直接毒性,而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效应。IL-2和IFN-γ水平的提高可促进小鼠Thl细胞活化,增强机体免疫力,IL-10水平的降低抑制Th2细胞活化,进而促进Thl细胞活化,也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由此可见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是龙葵多糖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3.对龙葵精多糖及均一多糖进行体外抗自由基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SNLWP、 SNLAP、SNLWP-1、SNLAP-1具有抗O2·-和·OH的双重功效,且呈剂量依赖关系。SNLWP-2、SNLAP-2清除O2·-及·OH作用较弱,但其活性大小也与多糖浓度成正比。龙葵多糖所表现出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活性具有相关性。
夏如玉[7](2020)在《中药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及循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抗生素耐药是一项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威胁,可能会引起住院时间、死亡率和经济负担增加等潜在的严重后果。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excluding pneumonia),ALRTIs(eP))85%-95%由病毒感染引起,绝大多数是自限性疾病,抗生素的使用不仅无法有效地缓解症状还可能会带来副作用。该病是抗生素滥用的高发人群。推广有效药物以及提高医患的认知是改善这一现状,减少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重要方法。以ALRTIs(eP)的中西医治疗为着力点,本研究对医生和患者对抗生素和中药使用的认知、经验和态度进行调查和访谈研究,从发现有效药物以及提高医患的认知的角度,探索利用中药减少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可能性;并系统总结现有相关临床研究和指南的证据,与前述调查和访谈研究的发现相互比较和补充,从多角度探索中药减少ALRTIs(eP)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可行性,并提供证据。研究方法(研究一)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医生对2012年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最严限令)的认知、态度和体验,包括(1)限令实施后,医生经历了什么;(2)医生对抗菌药限令的了解程度如何;(3)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限令的感受;(4)医生使用了哪些对策。调查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通过微信和电子邮件招募医生。除描述性统计外,还比较了最严限令实施初期和实施5年后医生认知、态度、体验的差异,并比较了不同学历、资历、医院级别、区域以及中医与西医医生间的差异。(研究二)对北京和合肥四所医院呼吸科门诊和两所社区医院的医生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访谈过程为20-30分钟,采用录音形式记录。访谈内容包括医生治疗ALRTIs(eP)的处方行为,对不同治疗措施的态度,对减少抗生素使用的观点等,以了解医生的处方过程,探索减少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措施。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通过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分析通过NVIVO 11软件完成。(研究三)采用回顾性治疗结局研究设计,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最近3个月内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急性咳嗽者的回顾性数据,问卷关键问题包括:(1)最后一次咳嗽时使用了什么治疗方法;(2)咳嗽进展如何;(3)各项治疗对咳嗽症状的疗效如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通过微信招募参与者。分析急性咳嗽中抗生素、非抗生素类西药、中药、非药物疗法的使用率,各类疗法症状缓解效果Likert量表评分及后续使用抗生素情况。(研究四)系统评价检索了 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重庆维普、SinoMed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更新至2020年2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两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并采用GRADEpro GDT软件制作证据概要表。同时,我们还检索了该病相关的指南,用AGREE II工具进行评价,并对系统评价中纳入试验涉及的中成药与指南中推荐的中成药进行对比。结果研究一来自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7名医生完成了问卷,平均年龄39岁。90.8%医生报告自己所在医院限制抗菌药使用的行政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或非常严格。医院组织了较多或非常多抗菌药限令相关培训(2012年59.1%,2016年68.5%,P<0.001)。65.1%医生宣称他们熟悉或非常熟悉2012年最严限令,但只有46.8%正确回答了三题抗菌药处方知识测试题,一级医院医生(P=0.013)、中医医生(P=0.001)的正确率相对其他医生更低。超过65%的医生有时担心或常常担心那些“有风险”患者的临床预后。2012年,有32%的医生选择继续处方原抗菌药(限令禁止使用的抗菌药)或建议患者院外自行服用原抗菌药,而这一比例在2016年下降到22.6%。处方其他药物来替代抗生素的医生选择的替代药物95%以上是中药。研究二共访谈26名临床医生,平均年龄41.9岁,平均门诊工作时长为11.8年。数据分析在6个领域中得到11个主题。医生一致认为对没有细菌感染指征(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和/或黄痰、发热等)的ALRTIs(eP)患者,不会处方抗生素。使用最多的抗生素是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无论是否处方抗生素,多数医生会处方对症治疗西药和(或)中药。几乎所有医生认为中药能改善该病的症状,缩短病程。有医生认为中药可以减少抗生素使用。医生报告的抗生素滥用原因包括患者的错误观念,该病诊断的不确定性,医生担忧患者预后及额外的医疗责任,抗生素管理不够严格等。研究三来自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的25583名急性咳嗽者完成了问卷,年龄中位数25岁,65.8%伴有痰。分别有45.3%、39.4%、27.1%、20.9%急性咳嗽患者使用了抗生素、中药、非抗生素类西药、非药物疗法。使用最多的抗生素是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各疗法症状缓解效果的Likert量表评分较接近。使用中药后续使用抗生素的人数比例(14.4%)低于非抗生素西药后续使用抗生素的人数比例(24.5%)。综合症状缓解效果和减少抗生素使用效果的总体效果排序结果显示,排在前五的中药为中药汤药、肺宁颗粒、小青龙(颗粒/合剂)、十五味龙胆花丸、川贝枇杷膏。研究四(1)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纳入33项试验(6103名受试者)。与安慰剂相比,中成药对咳嗽症状缓解效果更优(3个试验,949名患者,风险比(RR)2.50,95%CI(置信区间)1.16至5.43;低确定性证据);治疗有效率更高(3个试验,948名患者,RR 1.70,95%CI 1.44至2.01;中等确定性证据)。23项试验比较了 40种中成药。没有试验报告抗生素使用情况相关结局。(2)临床实践指南评价:纳入8篇指南和专家共识,共推荐了 29种口服中成药。AGREE II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指南评分偏低。(3)对比:有4种中成药(冬菀止咳颗粒、通宣理肺口服液、感咳双清胶囊、蛇胆陈皮液)同时在随机对照试验和指南中出现。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这4种中成药存在6项试验,但其中只有2项试验被指南作为证据引用。指南中93%(27/29)的中成药推荐没有基于试验证据。91%(41/45)存在证据(尽管质量不高)的中成药没有被指南提及。结论2012年最严限令促进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医生对限令的态度和行为有所改善,但对“有危险”患者预后的担忧仍然普遍存在,部分医生使用中药替代了抗生素以缓解担忧。医生们均认为不应该为非细菌感染ALRTIs(eP)患者处方抗生素,但处方抗生素与否的具体原则差异很大,抗生素处方的决策中仍存在患者的观念错误、诊断的不确定性、医生担忧患者预后及额外的医疗责任、缺乏适合临床实践的指南、医院缺乏严格管理的关键障碍。不管是否使用了抗生素,大多数医生都通过开具对症治疗西药或中药来缓解症状;医生认为中药能改善该病的症状、缩短病程,可能可以减少该病抗生素使用。患者调查显示45.3%的急性咳嗽患者还是使用了抗生素,39.4%使用了中药。患者认为不同疗法的症状缓解效果较为接近;但使用了中药的患者,后续需要加用抗生素的人数比例更低。上述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了利用中药替代或补充抗生素在ALRTIs(eP)的治疗中使用的医患认知基础和实践选择,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却发现中药治疗该病的原始研究不足且证据薄弱;同样,我们也发现指南中推荐的中成药种类和有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中成药种类,存在很大的不一致。这提示虽然利用中药来减少ALRTIs(eP)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医患认知基础和比较广泛的有效体验,但临床实践却并非基于指南或临床研究证据;当前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大品种,临床研究匮乏,且证据薄弱,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也并非基于研究证据。因此,卫生管理部门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宣传和政策管理等方面继续加强医患对于限令的认知和遵守程度;一方面需要加强中药,特别是中药大品种的临床研究,产生更好证据,支持临床实践,并提高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和实用性。
叶茂[8](2011)在《复方金刚藤胶囊的临床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PID),也称为慢性盆腔炎,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具有病程长、病情顽固、难愈、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该病的化学药物主要是各类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对于SPID的盆腔脏器组织破坏、充血水肿、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等一系列症状的改善作用不明显。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盆腔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临床效果显著。金刚藤胶囊(Jingangteng Capsule, JC)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妇科分会推荐的治疗SPID的首选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消肿的功能。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量多、黄稠,经期腹痛,盆腔炎症或炎性包块见上述证候者,临床疗效肯定。但是,在长期的临床使用中,发现其在治疗患者久病体虚、疼痛症状方面功效较弱。因此,为完善其适应症,创制更适合于治疗SPID复杂病情的新药,本课题开展了从中医处方筛选、制备工艺路线选择、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到药效学评价和作用机制探讨的系统研究。开发出了一个有效物质明确、作用机理清楚、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的创新中药复方制剂—复方金刚藤胶囊(Compound Prescription Jingangteng Capsule, CPJC)。第一部分CPJC的中医处方筛选处方组成选择:为完善JC的适应症,必须选择适合的中药,与菝葜配伍应用,开发成复方。本研究首先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理法方药”组方规律,以及中成药精炼中医处方的实际需求,在固定君药(菝葜90g)为基本组成的前提下,通过正交试验,采用与本病证相关的药理指标,对临床上常与菝葜配伍的中药醋延胡索、丹参、黄芪、白芍等进行了筛选。发现四药对抗炎作用(抗足肿胀、抗肉芽肿)的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白芍>黄芪>醋延胡索>丹参和白芍>醋延胡索>黄芪>丹参,四药对镇痛作用的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醋延胡索>白芍>黄芪>丹参。四药对免疫增强作用的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醋延胡索>黄芪>白芍>丹参。由于白芍和黄芪在本方中的功效是以扶正补虚为主,因此新处方挑选醋延胡索和黄芪协同菝葜的作用。处方验证:对新复方的抗炎、免疫、镇痛效果进行了验证,证明其镇痛和免疫增强作用均明显强于JC(P<0.01);对新复方治疗SPID的临床疗效进行了验证,证明其临床疗效肯定,总有效率为83%,比JC更有利于治疗SPID。最终确定复方金刚藤处方为菝葜90g,醋延胡索20g,黄芪20g。第二部分CPJC原料药制备工艺研究在确定了中医处方后,为将其开发成中成药,本研究分别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试验,结合化学成分转移率和药效两套评价体系,开展了提取物原料药的制备工艺研究,包括提取、纯化、干燥工艺。经反复实验室和中试放大验证,确定出的制备路线为:三药分别提取、纯化、干燥。菝葜提取物的制备:取菝葜饮片,用60%乙醇回流提取2次,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相对密度1.00-1.01,70℃测),再过滤,加蒸馏水制备成浓度为0.2g/mL的溶液,上AB-8大孔吸附树脂柱(树脂:药材=1:1.8,径高比1:6),静置2-3h,用蒸馏水洗脱5-6柱体积(bed volume, BV),再用20%乙醇淋洗6BV,最后用70%乙醇洗脱3-4BV,收集70%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至药液密度1.08-1.10(70℃测),喷雾干燥,即得。醋延胡索提取物的制备:取醋延胡索饮片,用60%乙醇回流提取2次,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相对密度1.25,70℃测),再过滤,加蒸馏水制备成浓度为0.4g/mL的溶液,上AB-8大孔吸附树脂柱(树脂:药材=1:4,径高比1:6),静置2-3h,用蒸馏水洗脱2-3BV,再用10%乙醇淋洗2BV,最后用70%乙醇洗脱4.5-5BV,收集70%乙醇洗脱液,浓缩至药液密度1.003-1.015(70℃测),添加5%(g/mL)糊精,喷雾干燥,即得。黄芪提取物的制备:取黄芪饮片,用蒸馏水加热提取2次,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浓度略大于0.2g/mL(相对密度1.005,70℃测),再过滤,加蒸馏水制备成浓度为0.2g/mL的溶液。上AB-8大孔吸附树脂柱(干树脂:药材=1:1.6,径高比1:6),静置2-3h,用蒸馏水洗脱4.5-5BV,再用70%乙醇洗脱3.5-4BV,收集70%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至药液密度1.08-1.10(70℃测),喷雾干燥,即得。第三部分CPJC制剂工艺研究提取物原料药用量的配比:采用均匀设计实验,对菝葜、醋延胡索、黄芪提取物的不同配比进行了多效应的药效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物用量按投料药材算,在均匀设计回归方程提示的“组方最佳配比范围”内,即与中医处方(菝葜90g,醋延胡索20g,黄芪20g)用量一致。确定提取物(中试产品,批号100301)的日服用剂量为菝葜2.7g,黄芪0.438g,醋延胡索0.1814g。这个结果再一次验证了中医处方用量的合理性,也验证了整个原料药处理工艺的科学性。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根据原料药用量和性质,以及临床用药需要,确定剂型为胶囊剂。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辅料的种类与用量,优化干法制粒工艺参数。经反复实验室和中试放大验证,确定出制备路线为:取按一定量混合的提取物(制剂处方量的62%),与适量MCC(22%)、CaC03(5%).SiO2(1%)、CMS-Na(3%)混匀,1.5 MPa压力下干法制粒,再加入适量CCMC-Na(5%)和SiO2(2%),混匀,装入胶囊,即得。第四部分CPJC质量标准研究对复方金刚藤胶囊中试产品进行了质量控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菝葜和黄芪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斑点均清晰可见,阴性无干扰,易于判别;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的白藜芦醇含量进行了检测,暂定本品每粒含白藜芦醇不得少于1.96mg。同时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试验所采用的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准确。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I L)胶囊剂通则对装量差异、崩解时限、水分、微生物限度进行了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对CPJC中树脂有机残留物进行了检测,样品中未检出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等残留物,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中药提取液的技术要求(试行)”制定本品的残留物限度。第五部分CPJC主要药效学与作用机理研究主要药效学研究:发现CPJC在0.630、1.260g/kg剂量(临床等效剂量的1、2倍)下能显著改善大鼠SPID病变(P<0.05)。主要表现在抑制子宫肿胀、盆腔粘连和腔壁组织结构病变。CPJC在0.315、0.630、1.260g/kg剂量(临床等效剂量的0.5、1、2倍)下可抑制由致炎物质引起的大鼠足肿胀(P<0.05或P<0.01);在0.450、0.900、1.800g/kg剂量(临床等效剂量的0.5、1、2倍)下可抑制由致炎物质引起的小鼠耳肿胀(P<0.05),证明其对抗炎症早期的作用;在0.450、0.900、1.800g/kg剂量(临床等效剂量的0.5、1、2倍)下可减少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P<0.05或P<0.01),证明其对抗炎症中期的作用;在1.260g/kg剂量(临床等效剂量的2倍)下可抑制肉芽组织增生(P<0.05),证明其对抗炎症后期的作用。其抗炎作用在同等剂量下,比JC更有优势。CPJC在0.900、1.800g/kg剂量(临床等效剂量的1、2倍)下,有显著的镇痛作用(P<0.01或P<0.05),并显著优于JC(P<0.01),因此CPJC对临床上缓解SPID炎症疼痛具有治疗价值。在0.450、0.900、1.800g/kg剂量(临床等效剂量的0.5、1、2倍)下,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acrophages, M)吞噬指数(P<0.01或P<0.05),并显著优于JC(P<0.01或P<0.05),证明CPJC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因此本品在临床上治疗SPID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机理研究:在了解了CPJC的药效学活性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NF-κB信号转导途径是一条重要的炎性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本研究表明,CPJC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TNF-a和IL-1β水平,抑制大鼠子宫组织NF-κB的活性(包括蛋白和核酸水平),减少下游因子COX-2和iNOS的释放。可见,CPJC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过度活化,下调多种促炎介质的表达,降低炎症病理损害,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第六部分综述本部分对组成CPJC的三味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黄青萍[9](2005)在《麻杏石甘汤临床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麻杏石甘湯見于《傷寒論》第63條,162條。主治肺熱壅盛證。其病機爲太陽病汗下後,邪熱内陷,壅塞于肺。臨床上以喘促、汗出、舌紅、苔黃、脉數爲主要證候。治以麻杏石甘湯辛凉泄熱、宣肺平喘。其方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藥組成。使用時尤當注意麻黃與石膏的用量比例。 後世醫家對本方的應用範圍較廣,如《醫宗金鑒》以本方加細茶治寒邪客于肺俞,寒化爲熱,閉于肺經,喘促氣急,鼻竅扇張,神氣悶亂。《傷寒論今釋》治白喉初起而有煩渴喘咳之症者。 麻杏石甘湯證治規律如下: 一、肺主氣,司呼吸,主宣降,清宣肺熱,以治邪熱壅肺之肺系諸證,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流感、外感高熱、急性膽囊炎發熱、小兒熱性病、慢支急發、急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肺心病、小兒哮喘、麻疹、百曰咳等。肺主司人的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參與宗氣的形成,對全身氣機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故對于由肺熱所致的呼吸系統疾病,應用麻杏石甘湯清宣肺熱,有良好療效。但小兒形體嬌嫩,形氣未充,應用本方,當根據病情、小兒年龄及體質强弱,斟酌用量,以免損傷脾胃。 二、肺開竅于鼻,清宣肺熱,以治肺熱所致鼻咽口腔諸證,如鼻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急性咽炎、喉炎、扁桃體炎、牙齦炎、甲狀腺炎、失音、喉頭水腫等。因肺司呼吸,開竅于鼻。鼻爲呼吸出入之門戶。喉與肺相通,爲肺系所屬,是氣體出入之要道,并與肺有經脉相連。故對于風熱或風寒犯肺鬱久化熱,或大腸之熱上攻入肺,邪熱稽肺,肺失清肅,而致使肺經蘊熱,循經上幹,發爲鼻咽及口腔牙齦部之諸證。麻杏石甘湯功能清熱宣肺,對于此類疾病亦有良好療效。 三、肺合皮毛,清宣肺熱,以治肺熱所致之皮膚病,如夏季皮炎、癤病、荨麻疹、皮膚瘙癢症、濕疹、銀屑病、痤瘡、傳染性軟疣等。對于肺熱壅盛,肺氣失宣,腠理開合失職,衛氣鬱滯,而引起的皮膚疾病,應用麻杏石甘湯清宣肺熱有良效。一般可加祛風止癢、凉血活血清熱之藥,或配合四物湯化裁。 四、肺與大腸相表裹,清宣肺熱,以治肺熱下移之大腸諸證,如痔瘡(炎性内外痔、出血、嵌頓痔)、肛裂、脫肛、便秘等。肺與大腸互爲表裹。大腸的傳導變化、傳化糟粕的作用,除與胃的降濁功能有關外,也和肺的肅降關係密切。故對于邪熱壅肺,移熱于大腸,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肛腸疾病,可應用麻杏石甘湯清宣肺熱,下病上取,從肺論治。 五、肺主通調水道,爲水之上源。清宣肺熱,以治肺熱所致水液代謝障礙諸證,如膀胱炎、急性腎炎、盜汗、小兒流涎、厭食、尿頻、遣尿等。肺主宣發和肅降,對體内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重要的調節作用。對于肺熱壅盛,影響肺所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功能,或影響脾氣散精,運化水液的功湖北中曹擎院2005届硕士研究生箫文麻杏石甘瀑疡床敲治规律研究能,提而尊致的水液代榭障碾褚橙,可速用麻杏石甘渴清宣肺熟,捉肺输治。 六、五腌六腑之精氧皆上注于目,清宣肺熟,以治肺熟所致之目疾,如泪囊炎、角膜清瘟、化膜性角膜炎等。因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氧,推勤全身的氟血正常速行;肺氧绸和,其主宣登肃降的功能正常,氧血流惕,氧血津液敷布全身,腌腑功能正常,nlJ五腌六腑精喝之氟皆能源源不断地翰注入目,故目视精明。又目典鼻泪管相通。故封于夙热或肺熟所致的目疾,速用麻杏石甘渴清宣肺熟,可镬良效。 七、肺在志篇曼,清宣肺热,以治肺热誉橙(精神抑誉症)。肺主人髓一身之氧,封氧楼的稠箭具有重要意羲。故封于疏肝理氧燎效不佳者,清金以制木,可用麻杏石甘渴清宣誉熟,稠惕氧楼,徒肺输治,佐金以平木。 想遇封古今瞥案的统舒分析,本方较多用于由外感引起的多植疾病,内惕摊病亦可用之;在现代瞥擎领域中,魔泛用于呼吸、循瑕、泌尿、神握、精神、傅染及五官科疾病,而以肺炎、支氧管炎、感冒、麻疹最焉多觅。 近年来封麻杏石甘渴作用的宣输研究表明,本方止咳平喘、抗炎解熟、抗退敏的作用,其主要是通遇影譬免疫细胞典炎性介臂而臀挥作用的。并封本方中的金屑元素雷解鬓造行了分析研究,初步揭示了本方作用的物鬓基磋。主题祠:麻杏石甘渴蹄床速用规律研究
二、“榕陈糖浆”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151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榕陈糖浆”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151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山豆根和苦参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一节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 |
一、 结果与讨论 |
二、 实验部分 |
第二节 苦参的化学成分 |
一、 结果与讨论 |
二、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抗病毒活性试验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抗病毒试验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测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二章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节 生物碱部位 HPLC 指纹图谱 |
一、 仪器、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二、 方法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黄酮部位 HPLC 指纹图谱 |
一、 仪器、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二、 方法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生物碱成分 HPCE 定量分析 |
一、 仪器、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二、 方法与结果 |
三、 讨论 |
第四章 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研究 |
第一节 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 |
一、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文献综述 |
二、 化学对照品的确定依据 |
三、 化学对照品的制备工艺 |
四、 化学对照品的结构研究 |
五、 化学对照品的性质研究 |
六、 讨论 |
第二节 山豆根药材的质量标准 |
一、 资源分布与样品收集 |
二、 药材中对照品的含量测定 |
三、 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
四、 药材鉴别方法研究 |
五、 重金属与农药残留物检测 |
六、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质量研究概况 |
致谢 |
附录 |
附图 |
(4)“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上篇: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意义研究 |
1 肠病治肺 |
2 肺病治肠 |
3 肺肠同治 |
3.1 肠病时肺肠同治 |
3.2 肺病时肺肠同治 |
下篇: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反思与展望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文献计量学及研究方法学反思 |
1.1 文献计量学研究反思 |
1.2 研究方法学反思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反思 |
2.1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应用现状的反思 |
2.2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反思 |
2.3 关于肺肠病变传变规律的反思 |
2.4 关于肺肠病变治疗原则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的历史及现状 |
1 中西药配伍应用的源流 |
2 中西药联用的现状 |
综述二 药物相互作用的病例及研究情况 |
1 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 |
2 有益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病例报道及研究情况 |
3 有害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病例报道及研究情况 |
第二部分 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1 形成难溶物,降低吸收 |
2 影响药物分布,使血药浓度升高 |
3 改变酶活性,影响药物代谢 |
4 影响药物排泄 |
5 产生颉颃,降低药效 |
6 用药重复累加或协同,使药效或毒性增强 |
7 pH 值变化,单用中西药的酸碱环境改变 |
8 生成毒性物质,导致药源性疾病 |
9 破坏成分或药物的体内环境,导致失效或降效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 |
1 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 |
2 相互作用论述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西药临床合用处方调查 |
1 对医院门诊中西药联用处方的调查 |
2 含鞣质的中成药与青霉素类等药物联用的处方调查及报道 |
3 《北京医保目录》中成药含鞣质、蒽醌组方统计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阿莫西林与大黄蒽醌合用后体外溶出情况考察 |
实验二 阿莫西林与五倍子鞣质合用后体外溶出情况考察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6)龙葵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H22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多糖的研究方法 |
1.2 多糖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1.3 龙葵及龙葵多糖的研究概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龙葵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龙葵多糖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
2.3.2 龙葵多糖脱蛋白方法比较 |
2.3.3 D-900脱色结果与分析 |
2.3.4 龙葵多糖提取得率及含量测定结果 |
2.3.5 龙葵水提多糖、碱提多糖DEAE Cellulose-52分离纯化 |
2.3.6 龙葵各组分多糖SephadexG-100分离纯化 |
2.3.7 多糖的纯度鉴定 |
2.3.8 SephadexG-100纯化后各组分多糖得率及蛋白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龙葵均一多糖组分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龙葵各均一多糖分子量测定结果 |
3.3.2 多糖组分理化性质 |
3.3.3 各多糖级分的紫外光谱(UV)检测 |
3.3.4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3.3.5 各均一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3.3.6 刚果红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龙葵多糖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4.1 龙葵精多糖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结果与分析 |
4.1.3.1 龙葵精多糖SNLWP、SNLAP对H22腹水瘤小鼠生长情况的影响 |
4.1.3.2 龙葵精多糖SNLWP、SNLAP对H22腹水瘤小鼠生命延长作用 |
4.1.3.3 龙葵精多糖SNLWP、SNLAP对H22腹水瘤小鼠体重、腹水的抑制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
4.1.4 小结与讨论 |
4.2 龙葵均一多糖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3.1 龙葵均一多糖对H22腹水瘤小鼠生长情况的影响 |
4.2.3.2 龙葵均一多糖对H22腹水瘤小鼠生命延长率的影响 |
4.2.3.3 龙葵均一多糖对H22腹水瘤小鼠体重、腹水抑制率的影响 |
4.2.4 小结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龙葵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 |
5.1 龙葵多糖对H22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结果与分析 |
5.1.3.1 龙葵精多糖体外抗H22肿瘤作用 |
5.1.3.2 龙葵均一多糖体外抗H22肿瘤作用 |
5.1.4 小结与讨论 |
5.2 龙葵多糖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2.3.1 龙葵均一多糖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
5.2.3.2 龙葵均一多糖组分对H22小鼠血清中IL-2、IFN-γ、IL-10含量的影响 |
5.2.4 小结与讨论 |
5.3 龙葵多糖抗氧化作用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
5.3.1 试验材料 |
5.3.2 试验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3.1 龙葵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 |
5.3.3.2 龙葵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 |
5.3.4 小结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药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及循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我国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及相关管理政策 |
2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的西医诊疗及抗生素是否应该使用的相关研究 |
3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的认识及相关研究 |
4 中药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及循证评价研究方法 |
4.1 横断面调查 |
4.2 定性访谈研究 |
4.3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医生对最严抗菌药限令的认知、态度和实践的网络问卷调查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调查对象招募 |
2.2 数据收集 |
2.3 问卷设计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过程 |
3.2 基本信息 |
3.3 抗菌药限令实施的体验 |
3.4 对抗菌药限令以及抗菌药处方知识的了解 |
3.5 对执行抗菌药限令的态度 |
3.6 医生执行抗菌药限令情况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调查结果总结 |
4.2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4.3 对医生和决策者的建议 |
4.4 未来研究 |
4.5 结论 |
5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医生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中抗生素及中药使用的认知、态度和处方行为的定性研究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访谈形式 |
2.2 访谈者和受访者 |
2.3 访谈提纲 |
2.4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对抗生素使用的观点 |
3.2 处方行为 |
3.3 抗生素及中药滥用情况 |
3.4 处方过程中的障碍 |
3.5 减少药物滥用的建议 |
3.6 对中药使用的观点和经验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访谈结果总结 |
4.2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4.3 对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建议 |
4.4 结论 |
5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咳嗽用药及回顾性评价疗效的患者调查研究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调查设计 |
2.2 调查对象招募 |
2.3 资料收集和管理 |
2.4 问卷设计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过程 |
3.2 人口社会学特征 |
3.3 咳嗽特征和患者伴随症状及疾病情况 |
3.4 使用的治疗方法 |
3.5 不同治疗方法对咳嗽症状的缓解 |
3.6 咳嗽症状缓解效果的影响因素 |
3.7 不同治疗方法后续抗生素使用情况 |
3.8 后续是否使用抗生素的影响因素 |
3.9 不同中药疗效排序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调查结果总结 |
4.2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4.3 对医生和决策者的建议 |
4.4 未来研究 |
4.5 结论 |
5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中成药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与指南推荐的对比研究 |
1 背景 |
2 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方案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资料筛选与纳入 |
2.4 资料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7 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
3 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方法 |
3.1 文献检索策略 |
3.2 资料筛选与提取 |
3.3 指南的质量评估 |
4 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结果 |
4.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4.2 纳入研究特征 |
4.3 纳入研究质量 |
4.4 效应值估计 |
5 临床实践指南评价结果 |
5.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5.2 纳入指南特征 |
5.3 方法学质量 |
5.4 推荐中成药 |
6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基础与指南建议的比较结果 |
7 讨论与结论 |
7.1 结果总结 |
7.2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7.3 对临床和未来研究的建议 |
7.4 结论 |
8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复方金刚藤胶囊的临床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CPJC的中医处方筛选 |
第一节 处方的来源 |
第二节 处方药物组成选择 |
第三节 中医临床初步观察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PJC原料药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提取工艺研究 |
第二节 纯化工艺研究 |
第三节 干燥工艺研究 |
第四节 原料药制备工艺的中试放大与验证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CPJC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提取物原料药的配伍剂量筛选 |
第二节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第三节 制剂的中试放大与验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PJC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CPJC质量标准正文 |
第二节 CPJC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PJC主要药效学研究与作用机理研究 |
第一节 CPJC主要药效学研究 |
第二节 CPJC抗炎作用机理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讨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和拟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
(9)麻杏石甘汤临床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錄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AbStract) |
概述 |
後世醫家對本方臨床應用概要 |
麻杏甘石湯臨床證治規律探討 |
一、肺主氣,司呼吸,主宣降,清宣肺熱,以治邪熱壅肺之肺系諸證 |
二、肺開竅于鼻,清宣肺熱,以治肺熱所致鼻咽口腔諸證 |
三、肺合皮毛,清宣肺熱,以治肺熱所致之皮膚病 |
四、肺與大腸相表裹,清宣肺熱,以治肺熱下移之大腸諸證 |
五、肺主通調水道,爲水之上源,清宣肺熱,以治肺熱所致水液代謝障礙諸證 |
六、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清宣肺熱,以治肺熱所致之目疾漏睛(新生兒泪囊炎)及其它眼科疾患 |
七、肺在志爲憂,清宣肺熱,以治肺熱鬱證 鬱證(精神抑鬱症) |
實驗研究概要 |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四、“榕陈糖浆”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151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榕陈糖浆”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151例疗效观察[J].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八医院. 中草药通讯, 1971(02)
- [2]关于灵芝研究的进展(连载完)[J]. 北京医学院药理教研组. 中草药通讯, 1974(05)
- [3]山豆根和苦参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D]. 丁佩兰. 复旦大学, 2004(01)
- [4]“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意义研究[D]. 李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 [5]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 庄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6]龙葵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H22肿瘤活性研究[D]. 李冠业.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7]中药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及循证评价研究[D]. 夏如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复方金刚藤胶囊的临床前研究[D]. 叶茂.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2)
- [9]麻杏石甘汤临床证治规律研究[D]. 黄青萍. 湖北中医学院,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