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阻极板调整和定位的复合模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曾庆荣,康建宏[1](1998)在《水阻极板调整和定位的复合模糊控制》文中认为在分析了水阻极板控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采用砰砰—模糊复合控制来实现水阻极板的自动调整和定位的方案,并着重介绍了模糊控制的设计。实践证明方案是可行的。
肖峻,张军,黄勇翔,张忠箭[2](2005)在《内燃机车负载试验现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内燃机车负载试验的两种方式:水阻负载试验和干阻负载试验,比较了二者各自的优缺点,描述了机车负载试验的现状及发展。
熊英[3](2008)在《新型液态软启动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软启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电动机软启动的各种常见方式包括变频软启动方式、液阻软启动方式、晶闸管串联软启动方式、磁控软启动方式和可变电抗软启动方式的特点。基于技术性、经济性、可靠性三方面综合评价,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液态软启动器,它是在被控电动机定子回路串入一特制的液态电阻,利用机械传动装置,均匀改变电阻液中动、定极板之间的距离,使阻值无限减小直至为零,从而使电动机均匀加速,平滑启动至额定转速,即实现电机软启动。调速方式采用水电阻调节阻值取代变阻器调节阻值,且由于解决了电阻液的降温散热问题,使产品可以适用于大中型绕线式电动机或绕笼型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在实际调试阻值过程中,可以在水里加碱面来调整电阻值的大小,并根据实测的电流、电压降大小调整电阻值,直到取得最佳的启动效果。本文设计的新型液态软启动器具有启动电流小(为额定运行电流的2.6—3.5倍),启动平稳,对电网冲击小,性价比高(格只有变频器的1/10—1/20)特点。在我的工作中还对设计的液态软启动器进行了仿真,并进行了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液态软启动器可以实现高压电机的平滑软启动,并且各项指标均达标。液态软启动器具有使用范围广(电压等级:380一10KV;电机种类:50KW以上绕线式、鼠笼式或同步电机)启动性能优良(可仿真设计启动曲线),降低对电网冲击,且投资费用低等突出优点。
曹小飞[4](2012)在《组合式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船舶发电机组是船舶的心脏,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船舶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船舶发电机组进行严格的测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与实现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了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的内容和原理,总结了频率和电压的八大指标,探讨了由频率特性决定的有功功率分配问题和由电压特性决定的无功功率分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电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船厂提供的技术指标,提出了组合式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系统的设计思路。采用PLC技术、触摸屏技术、SCADA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了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组合式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系统用于全方位测试船舶发电机组的性能,具备独立和组合模式,适应不同的测试需求,功率跨度大,灵活性好,设备利用率高。论文在分析了大量资料后,结合以往使用经验,设计了一种气压式水电阻。它具有良好的特性,水位波动小,稳流效果好。根据水电阻的特性,采用分段控制方式,把连续控制与模糊控制结合起来,并设置带滞环的死区,达到了超调小、精度高、开关次数少的控制目的,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执行机构,电流调节误差在0.3%以下。针对组合模式出现的多主站和多设备通讯需求,采用工业以太网和Modbus TCP/IP取代RS-485和Modbus RTU,使通讯速率由19.2Kbps提高到100Mbps,大大增强了网络的实时性,远程监控响应速度在毫秒级别。同时,根据相关理论计算了网络负载,提出了降低网络负载的几种方法,从理论上验证了系统的高实时性。系统实现了船舶发电机组测试时电流的自动调节和数据的自动记录,在提高各项性能指标的同时,大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有利于船厂实现产业升级。
田明[5](2004)在《内燃机车负载试验微机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铁路的提速战略,内燃机车传统水阻负载试验的节奏难以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本文针对内燃机车传统水阻负载试验的各种弊病,提出了对传统水阻负载台进行微机化技术改造,使之自动化、数字化,提高其准确性、试求可追溯和提高工作效率。 机车负载试验是铁路机务部门检修机车很重要的环节,目前主要有两种负载方式,一种为水阻,一种为干阻。干阻负载试验由于造价比较高及控制电路复杂,难以推广,目前仅极少数的单位使用。而水阻负载试验能实现电阻连续调节,并且试验方式简单,满足负载试验的各项要求,故在铁路机务段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在试验台的技术改造过程中,将工业控制机应用嵌入式技术,与原有的负载试验台有机结合,采用先进的现代传感器,能精确实时地采集各项数据,微机能够对试验过程进行监控,并能自动记录全部数据,这样降低试验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检测精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一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机车负载试验的状况,分析了水阻和干阻负载试验的优缺点,提出改造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介绍了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以及水阻试验的主要任务,水阻试验台微机化技术改造整个过程以价值工程的一般工作程序为设计指导原则。 第三章概述了水阻负载试验中各项参数的检测原理,以及被测参数的检测方案设计。 第四章着重介绍了对试验台的改造设计,包括控制系统的设计、线路设计及试验结果的分析等。 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工作展望。
周军[6](2010)在《高压液态软起动器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电机软起动器是集电动机软起动、节能和多种保护功能于一体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电动机在起动时电流很大,并且大的冲击电流容易对电网和电机本身造成损害。利用软起动器可以有效地控制电机的起动电流,实现电机的平滑起动,提高了电网的利用率和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国内外电机软起动技术资料,归纳比较了几种软起动方式的特点,从技术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综合考虑,在方案设计上,选定液态软起动作为电机软起动方案。通过分析液态软起动原理,对液态软起动系统进行了构建。本文设计了以嵌入式微处理器LPC2290为核心的液态软起动控制器硬件电路,包括最小系统、模数和数模转换电路、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CAN总线通信电路、I/O扩展电路、按键和指示灯电路、触摸屏接口电路、Nand Flash存储电路以及电源电路等;以硬件电路为基础,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对液态软起动控制器进行软件设计,描述了各模块的软件流程并列出其部分重要程序。针对电动机在起动中非线性、时变的特点,着重对液态软起动的控制算法进行分析,将模糊控制和PID控制进行融合,结合两者的优点对液态软起动进行分段控制,使得本系统具有良好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本文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和解决了在调试和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以嵌入式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的液态软起动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实验表明,基于嵌入式为控制核心的液态软起动器能有效地控制电机的起动电流,操作方便,基本达到了电动机的软起动性能要求。
路永坤,薛征宇,刘成臣[7](2007)在《水电阻负荷站中稳流的模糊控制设计》文中提出针对柴油发电机负荷试验中有关水电阻负载的负荷特点,分析了有关水电阻模型建立和实际控制的有关研究现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给出有关稳流控制方案分析过程,并用自组织模糊控制方法实现有关控制。提出进一步对原项目中有模糊控制器的改进方法。并给出原模糊控制器以及改进后的模糊控制器的仿真与分析。
许家群,刘明基,黄海燕,裴普成,卢青春,欧阳明高[8](2006)在《车用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系统平台》文中提出为了测试城市客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性能,开发了200 kW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系统平台。该平台采用了水阻负载结合电动负载的组合式负载结构。其中,电动负载由DC/DC变换器、感应电动机和测功机组成,可以模拟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实际工况。该文研究了平台的部件匹配及保护问题,建立了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试验工况。实验结果表明该平台可以满足大功率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性能测试需求。
路永坤[9](2006)在《模糊控制在水电阻负荷试验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在柴油发电机负荷试验中,有关水电阻负载的负荷特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关于水电阻模型建立和实际控制的有关研究情况。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给出有关负荷电流的方案分析过程。在调节水电阻进而稳定负荷电流的控制中,提出一种自组织模糊控制和常规模糊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控制器进一步提高了水电阻负载的控制效果。同时给出了该控制器效果分析。
齐勇[10](2011)在《液阻调速软起动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电动机起动方式的选择成为专业人员关注的焦点。液态软起动系统的电阻可塑性非常好,并且具有操作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成本低以及可连续多次起动的优点,广泛应用在化工、冶金、建材以及轻工业等领域。本文通过对液态软起动系统的分析,确定了总体的架构设计。针对液态软起动系统的特点和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选用三菱公司的型号为FX2N-64MR-001的可编程序控制器作为液态软起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核心。并且加入可触摸式的液晶显示屏来显示各项信息,使整个系统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对于液态软起动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人机交互单元,其中控制电路又包括信号检测电路、V/F转换电路、信号产生电路、多谐振荡器电路、驱动电路、隔离电路等。将各个功能模块分开设计,最后综合在一起,大大缩短了硬件设计周期,也为后期的调试和维修提供了方便。对于液态软起动系统的软件部分,首先设计了整个系统的控制流程,由于整个系统比较复杂,所以根据系统中各个部分实现的功能不同将整个系统分为数个子模块,包括初始化模块、采样检测模块、主程序模块、自动控制模块、手动控制模块等分别进行编程。分块式的设计模式不仅使整个软件的设计思路更加清晰,也减少了程序的出错率,并且在调试过程中也为操作人员提供了很多方便,提高了整个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复用率。在液态软起动系统的控制过程中,本设计采用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交替控制的控制算法,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PID算法和模糊算法的优点进行分段控制,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最后采用Proteus软件对V/F变化电路进行仿真,仿真过程中通过改变输入电压Ui的大小,得到不同频率的波形,进而计算出相应的频率值,通过这些数据作出了电压频率变换图。对于系统的整体仿真采用了Matlab软件,搭建模型并输入相应的参数值后,得到了直接起动与软起动的仿真波形,证明液态软起动系统能够完成预期的要求和目的。
二、水阻极板调整和定位的复合模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阻极板调整和定位的复合模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2)内燃机车负载试验现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水阻负载试验 |
2 干阻负载试验 |
3 结束语 |
(3)新型液态软启动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软启动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软启动技术现状 |
1.2.2 国内软启动现状 |
1.2.3 软启动技术发展趋势 |
1.2.4 国内液态软启动技术研究开发现状 |
1.2.5 国外相关产品的研发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技术 |
1.3.1 主要内容 |
1.3.2 关键技术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交流电机软启动 |
2.1 软启动器的工作原理 |
2.2 电动机的接线及接法 |
2.2.1 接线 |
2.2.2 接法 |
2.3 电动机的启动、运行和制动 |
2.3.1 电动机的启动 |
2.3.2 电动机的运行 |
2.3.3 电动机的制动 |
2.4 电动机的相关计算 |
2.5 常见软启动器方案 |
2.5.1 变频软启动方式 |
2.5.2 水阻、液阻软启动方式 |
2.5.3 晶闸管串联软启动 |
2.5.4 磁控软启动方式 |
2.5.5 可变电抗器软启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态软启动装置原理及设计 |
3.1 软启动简介 |
3.2 液阻软启动装置原理 |
3.2.1 液阻 |
3.2.2 液态软启动基本原理 |
3.2.3 液态软启动装置构成 |
3.3 液阻软启动装置特点 |
3.4 液压软启动器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
3.4.1 液压软启动器硬件结构 |
3.4.2 工作原理 |
3.5 智能型水电阻启动器的性能及特点 |
3.5.1 智能型水电阻启动器的主要性能 |
3.5.2 智能型水电阻启动器的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控制策略设计 |
4.1 智能控制概述 |
4.1.1 模糊控制 |
4.1.2 神经网络控制 |
4.1.3 专家控制 |
4.2 智能控制器方案设计 |
4.3 控制器结构设计 |
4.4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1 模糊化 |
4.4.2 模糊推理 |
4.4.3 去模糊化 |
4.5 模糊控制器参数整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态软启动装置仿真与试验 |
5.1 智能型水电阻软启动系统仿真 |
5.1.1 空载全电压直接启动电流仿真波形 |
5.1.2 水电阻软启动电流仿真波形 |
5.2 智能型水电阻软启动器试验结果 |
5.2.1 软启动器各项试验结果 |
5.2.2 软启动器启动电流测量波形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软启动器主要质量指标 |
6.2 结与展望 |
6.2.1 创新性分析 |
6.2.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组合式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船舶发电机组的重要性及测试的意义 |
1.2 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的现状 |
1.3 组合式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系统研制的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组合式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系统方案研究 |
2.1 船舶电站 |
2.2 船舶发电机 |
2.3 八大指标 |
2.4 两个分配 |
2.4.1 有功功率分配 |
2.4.2 无功功率分配 |
2.5 四种试验 |
2.6 电能质量 |
2.7 技术要求 |
2.8 方案设计 |
2.8.1 组合模式 |
2.8.2 独立模式 |
2.8.3 方案优点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设计与选型 |
3.1 水电阻设计 |
3.1.1 负载形式 |
3.1.2 控制方式 |
3.1.3 优化设计 |
3.2 可调电抗器选型 |
3.3 船舶发电机组测试负载装置设计 |
3.4 PLC 选型 |
3.5 触摸屏选型 |
3.6 SCADA 系统选型 |
3.7 船舶发电机组专用测量仪 8961C1 |
3.8 其它设备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控制策略设计 |
4.1.1 被控对象特性 |
4.1.2 控制策略概述 |
4.1.3 模糊控制介绍 |
4.1.4 模糊控制设计 |
4.2 SCADA 系统设计 |
4.2.1 组态王 KingView 介绍 |
4.2.2 界面设计 |
4.2.3 数据库设计 |
4.2.4 突加突卸的实现 |
4.2.5 电能质量监测 |
4.3 功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讯设计 |
5.1 工业数据通信概述 |
5.2 RS-232/485 和 Modbus ASCII/RTU |
5.3 工业以太网和 Modbus TCP/IP |
5.4 通讯方案设计 |
5.4.1 RS-485 方案 |
5.4.2 工业以太网方案 |
5.4.3 网络负载分析 |
5.4.4 其它改进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 |
6.1 模拟量输入校正 |
6.2 数字量输入滤波 |
6.3 安全设计 |
6.4 网络连接保活机制 |
6.5 实际数据分析 |
6.5.1 负载试验 |
6.5.2 电压试验 |
6.5.3 并联试验 |
6.5.4 突加突卸试验 |
6.5.5 电能质量分析 |
6.6 节能增效效果 |
6.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内燃机车负载试验微机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内燃机车负载试验的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价值工程与研究任务 |
2.1 价值工程概述 |
2.2 价值工程的对象分析 |
2.3 功能整理与成本预定 |
2.4 研究任务 |
第三章 参数检测的研究 |
3.1 温度参数测量方案设计 |
3.1.1 热电偶测温原理 |
3.1.2 热电阻测温原理 |
3.2 压力测量原理 |
3.3 电气参数的测量 |
3.3.1 电流互感器 |
3.3.2 霍尔传感器 |
3.4 机械转速的测量 |
第四章 水阻试验台的技术改造研究 |
4.1 工控机测试系统 |
4.2 机车的主要技术 |
4.3 系统的线路设计 |
4.3.1 传感器与相关部件的连接 |
4.3.2 接线柜内的线路设计 |
4.3.3 测试台电源接线 |
4.4 检测参数项目列表 |
4.4.1 温度参数 |
4.4.2 转速参数 |
4.4.3 压力参数表 |
4.5 计算机控制部分的设计 |
4.6 水阻试验微机控制系统相关界面的设计 |
4.6.1 机车空磨 |
4.6.2 机车水阻试验 |
4.7 噪声治理建议 |
4.8 试验研究 |
4.8.1 温度参数试验 |
4.8.2 转速参数检测试验 |
4.8.3 电气参数的检测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作者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高压液态软起动器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
1.2 软起动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起动技术的发展过程 |
1.2.2 软起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液态软起动系统构建与方案设计 |
2.1 液态软起动工作原理 |
2.2 液态软起动系统结构构建 |
2.3 智能控制器方案及结构设计 |
2.3.1 智能控制器方案设计 |
2.3.2 智能控制器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态软起动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液态软起动控制器硬件结构 |
3.1.1 微处理器的选定 |
3.1.2 液态软起动控制器系统组成 |
3.2 微处理器的最小系统单元设计 |
3.3 模拟量输入/输出单元设计 |
3.3.1 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 |
3.3.2 A/D转换电路 |
3.3.2 D/A转换电路 |
3.4 开关量输入/输出单元设计 |
3.4.1 开关量输入电路 |
3.4.2 开关量输出电路 |
3.4.3 I/O扩展电路 |
3.4.4 按键和指示灯电路设计 |
3.5 人机交互单元设计 |
3.5.1 触摸电路设计 |
3.5.2 液晶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3.6 存储单元电路设计 |
3.7 CAN通信电路设计 |
3.8 电源电路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态软起动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 液态软起动控制流程设计 |
4.2 液态软起动初始化程序设计 |
4.3 液态软起动控制程序设计 |
4.3.1 液态软起动状态检测 |
4.3.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3 开关量输入程序设计 |
4.3.4 CAN总线通讯程序设计 |
4.4 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
4.4.1 液晶显示驱动程序设计 |
4.4.2 触摸驱动程序设计 |
4.5 存储单元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态软起动智能控制算法 |
5.1 智能控制概述 |
5.2 液态软起动控制算法的确定 |
5.2.1 PID控制 |
5.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2.3 算法流程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液态软起动系统实验 |
6.1 电流检测调试 |
6.2 变频器调试 |
6.3 液态软起动系统联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液态软起动控制器主要电路原理图 |
附录2:液态软起动控制器PCB |
附录3:液态软起动控制器实物图 |
(7)水电阻负荷站中稳流的模糊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电阻负荷控制方案选择 |
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2.1 用常规模糊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 |
2.2 用自组织模糊控制器设计控制器 |
2.3 水电阻负载模糊控制器的进一步改进 |
3 结束语 |
(8)车用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系统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 动力系统平台结构 |
2 动力系统平台部件匹配 |
2.1 燃料电池模拟装置及水阻负载 |
2.2 电动负载部件匹配 |
3 动力系统平台部件保护 |
4 动力系统平台性能检验 |
5 小 结 |
(9)模糊控制在水电阻负荷试验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水电阻负载控制方案选择 |
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 结 语 |
(10)液阻调速软起动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软起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软起动的研究背景 |
1.1.2 软起动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软起动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 |
1.2.1 软起动的发展过程 |
1.2.2 软起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液态软起动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案 |
2.1 液态软起动基本原理及构成 |
2.2 液态软起动的工作原理 |
2.3 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及结构 |
2.3.1 控制器方案 |
2.3.2 控制器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态软起动系统硬件设计 |
3.1 液态软起动控制器的结构 |
3.1.1 PLC的选定 |
3.1.2 液态软起动系统的组成 |
3.2 液态软起动的系统总原理图设计 |
3.3 液态软起动的主电路设计 |
3.4 液态软起动的控制电路结构设计 |
3.4.1 PLC控制器的设计 |
3.4.2 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 |
3.4.3 U/F变化电路的设计 |
3.4.4 三相SPWM信号产生器电路的设计 |
3.4.5 多谐振荡器电路的设计 |
3.4.6 驱动电路的设计 |
3.4.7 光电隔离电路的设计 |
3.5 液态软起动控制电路的详细电路设计 |
3.6 开关量输入/输出单元设计 |
3.7 人机交互单元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态软起动系统软件设计 |
4.1 液态软起动控制流程设计 |
4.2 液态软起动初始化程序设计 |
4.3 液态软起动检测采样程序设计 |
4.3.1 状态检测 |
4.3.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3 温度校正程序设计 |
4.4 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
4.5 动极板调速控制程序设计 |
4.5.1 控制程序主程序设计 |
4.5.2 手动控制程序设计 |
4.5.3 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态软起动智能控制算法 |
5.1 智能控制概述 |
5.2 液态软起动控制算法的选择 |
5.2.1 PID控制 |
5.2.2 模糊控制 |
5.2.3 算法流程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液态软起动系统仿真 |
6.1 V/F变化电路仿真 |
6.2 液态软起动系统联调 |
6.3 液态软起动系统现场调试情况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水阻极板调整和定位的复合模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阻极板调整和定位的复合模糊控制[J]. 曾庆荣,康建宏. 机车电传动, 1998(01)
- [2]内燃机车负载试验现状概述[J]. 肖峻,张军,黄勇翔,张忠箭. 内燃机, 2005(05)
- [3]新型液态软启动器的研制[D]. 熊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7)
- [4]组合式船舶发电机组测试系统的研制[D]. 曹小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5]内燃机车负载试验微机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D]. 田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1)
- [6]高压液态软起动器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 周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7]水电阻负荷站中稳流的模糊控制设计[J]. 路永坤,薛征宇,刘成臣. 计算机工程, 2007(08)
- [8]车用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系统平台[J]. 许家群,刘明基,黄海燕,裴普成,卢青春,欧阳明高.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 [9]模糊控制在水电阻负荷试验站中的应用研究[J]. 路永坤. 控制工程, 2006(S1)
- [10]液阻调速软起动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齐勇.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