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例单纯性煤工尘肺住院患者并发症分析

1300例单纯性煤工尘肺住院患者并发症分析

一、单纯煤工尘肺1300例住院患者并发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蕊[1](2021)在《尘肺患者合并COPD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

蔚景霖,杨占基,张娜,赵吉,谢永鑫,郭新,朱玲勤,杨惠芳[2](2021)在《宁夏某煤矿企业职工行为和职业特征对尘肺病发病进程及结局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并分析煤工尘肺病发生的职业因素与行为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宁夏某职业病院的住院患者和煤矿企业进行职业体检的员工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确诊为煤工尘肺病分为病例组(67例)和对照组(61例)。回顾性收集研究对象相关资料,采用χ2检验筛选与煤工尘肺发生相关的因素,建立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与煤工尘肺病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的大小。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吸烟、日工作时间、接尘工龄、工种、首次接尘时间、有无呼吸防护措施的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接尘工龄<15年为参照,接尘工龄≥15年是煤工尘肺发生的危险因素(OR=13.022,95%CI:1.918~88.392,P=0.009);无呼吸防护措施也是煤工尘肺病发生的危险因素(OR=11.101,95%CI:1.702~59.953,P=0.011);与小学及以下学历相比,学历在初中及以上是煤工尘肺病发生的保护因素(OR=0.023,95%CI:0.004~0.152,P<0.001);与一线工种相比,二线工种是煤工尘肺病发生的保护因素(OR=0.063,95%CI:0.010~0.387,P=0.003)。结论工人煤工尘肺的患病情况与接尘工龄、呼吸防护措施、学历及工种有关,企业应在按照国家政策条例落实卫生保护措施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对工人个人防护情况的监督。

蒋暑雨[3](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黄心如[4](2020)在《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人数的90%左右,中国尘肺病患者人数在2019年已超过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近年来,尘肺病整体发病仍呈高发趋势,每年以2.6万例速度增长。尘肺病患者的高发行业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不仅包括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还覆盖到了机械制造、冶炼、建筑、筑路、水电等众多行业。尘肺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还危及患者婚姻、家庭及社会功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尘肺病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在实现安全生产、健康劳动的管理目标进程中,解决职业健康损害问题、克服当前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协同治理在管理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创新、网络结构升级及治理成效提升方面均呈现出极大优势,因此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是突破目前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与可选路径。本研究在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基础上,从认知性、耦合性和演化性的“协同”视角探析中国尘肺病协同治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耦合边界及结构特征,系统刻画了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五类异质性行动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了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机理,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网络群体关系的协同共治情境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数据和质化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尘肺病治理系统中多主体互动要素及其对整体治理成效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地,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和社会网络建模等方法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交互要素和网络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系统,并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对多主体进行非线性行为建模,实现在不同情境要素作用下的行为选择。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协同共赢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多元协同视域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尘肺病患者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而厘清了以引导层-执行层-收益层为主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2)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偏好理论,从自利性、惠他性对尘肺病多主体治理行为进行剖析。(3)依据多元耦合秩序表达提出了“强厌恶互斥-弱厌恶互斥-弱互惠协作-强互惠协作-互惠共赢”演化路径。二是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间互动机理,从任务层面(信息、业务、职能、渠道、发展交互)和情感层面(认知、认同、信任、依赖水平)这两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同一主体在对不同主体交互感知中存在一定的双向冲突性,即尘肺病患者对用人单位交互感知最低,用人单位对尘肺病患者交互感知也最低。(2)交互主体之间整体关系感知质量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不同主体的情感交互感知均呈现出排序一致性,即依赖水平<信任水平<认同水平<认知水平,交互主体之间关系质量处于表层情感认知状态。(3)整体来看,不同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感知水平偏低,其中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的“困顿型”占比最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型”占比相对较大且在多主体互动中起到良性助推作用。三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因素、关系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尘肺病系统治理结构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尘肺病协同治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具体地,年龄小于30岁、未婚、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区间内、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家庭成员数在6人及以上、工作年限小于3年、基层管理人员身份特征为治理主体的尘肺病协同治理意愿较低。(2)系统内源因素中的主体因素(价值性感知、利益性感知、参与性感知),关系因素(任务和情感交互)以及结构因素(嵌入性感知、中心性感知、系统性感知)均对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系统外源因素中的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生态位异质性、政策制度风险、协同成本风险、技术渠道风险对主体、关系、结构因素与部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倾向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共治演化仿真分析。构建以真实多主体互动下尘肺病患者、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动网群结构,结合Matlab、Python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联合开发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共治演化仿真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混合干预强度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尘肺病协同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尘肺病多元治理系统的初始状态下,交互主体间呈现了强厌恶互斥关系最高,弱厌恶互斥次之的不良关系涌现特征,整体治理系统落入到“拮抗态”。通过进一步增强网络影响强度发现,卓越份子具有较强的扭转作用,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迅速增高,整个系统不断向更优级的共治秩序演化,最终达到“共存态”。(2)基于主体差异性,五类异质性主体在不同程度的互动要素干预影响下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尘肺病患者和用人单位行动主体间的匹配效果对共治秩序演进的影响最为显着。具体地,在两两主体匹配的任务和情感交互干预的同等增幅标准下,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尘肺病患者与医疗卫生机构、尘肺病患者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组织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而尘肺病患者与政府、政府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与社会组织则在干预效果上具有有限效用提升,同时发现过度强化的情感交互反而会造成整个系统共治效能的退化。(3)在不同程度的各方行动主体之间互动要素干预下,发现了主体因素感知、结构因素感知、异质性特征、风险特征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均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当不同主体间所有互动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全面提升时,会促进整个网络以相对最快的速度由“拮抗态”跃升到“共赢态”的演化进程,相对于单独提升单一主体或要素能更快在始发时刻就进入到共赢态,因此,全面提升所有网络群体或所有互动要素则产生的共赢助推力最强,并能快速促进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PSBEN共赢互惠政策体系设计。以心理P-结构S-行为B–效能E-网络N为提升对象,分别进行了主体心理干预设计、网络结构重塑设计、主体行为防控设计、多主体协同网络效能提升设计和社会网络扩散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61幅,表90个,参考文献475篇。

李梦霞[5](2020)在《成都市某医院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及绩效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CHS-DRGs分组方案的具体流程及评价指标,探索建立系统的DRGs细分优化方法,为本地化DRGs分组器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明确DRGs分组器在医疗单位绩效评估中的应用途径,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CHS-DRGs指导方案,对本院住院患者中MDCC及MDCK两个MDC相关病例进行ADRG基本组划分,利用CV、RIV值筛选需细分的ADRG组。基于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筛选严重CC类别,并计算患者CCI,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结果中重要性较高的因素为输入变量,住院费用为输出变量,建立CART及CHAID决策树分组模型,评估细分后分组方案的优化效果。通过综合指数法进行相关科室绩效评估,利用DRGs相关指标(DRGs组数、总权重、CMI、费用/时间消耗指数)评估各个科室在服务能力及效率维度上存在的差异。结果:1、ADRG组划分结果中,MDCC及MDCK中均有4个ADRG组住院费用CV值大于0.8,占总ADRG组数的比例分别为25.00%、30.77%,费用CV值最高的ADRG分别为CW1(各种类型白内障)、KF1(因内分泌、营养、代谢疾患的植皮和/或清创术),综合考虑对整体方案的优化效应,最终选择白内障(CB3+CW1)及糖尿病(KS1)患者组作为DRGs细分研究对象。2、白内障及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中占比最高的分别为材料费(55.02%),诊断费(46.5%);白内障患者的严重CC类别共12种,糖尿病患者共64种;三种数据挖掘回归模型中,ANN及LSVM的预测效果较好,白内障患者共筛选出晶体类别、手术个数、CCI等五个重要影响因素,糖尿病患者共筛选出年龄、CCI、是否告病危/病重等六个重要影响因素;CART及CHAID决策树模型中,CART模型相关系数更高,费用预测更准确,白内障患者共形成9个DRG组,糖尿病患者共形成7个DRG组,RIV值分别为74.65%、62.01%,所有DRG组CV值均小于0.7。3、经DRGs相关指标评估,眼科一的医疗服务能力及效率均高于眼科二,内分泌科室中,老年内分泌的医疗服务效率最低,草堂内分泌的医疗服务能力最低。结论:结合多种数据挖掘模型能避免分析方法单一造成的偏倚;CART决策树模型可作为DRGs分组器建立的有效手段;白内障及糖尿病患者费用变异程度较高,建议在本地化DRGs分组方案中适当增加细分组;DRGs可作为绩效管理的有效工具,增强医疗服务单位间的可比性,督促医护人员提升服务质量。

菲尔多斯·艾比布拉[6](2020)在《健康成年人Ⅹ线胸片胸膜增厚征象与皮下脂肪,体质指数及胸廓径线比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X线胸片胸膜增厚征象有关影响因素,降低X线胸片诊断胸膜增厚的假阳性率。方法:从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选取X线胸片检查诊断为胸膜增厚,并且此后一周内胸部CT平扫检查诊断结果未见胸膜增厚征象的64例住院患者,定为A组;将X线胸片检查结果及此后一周内胸部CT平扫检查结果均未见胸膜增厚征象的67例住院患者,定为B组;同过分析两组患者的皮下脂肪,体质指数,胸廓径线比值,性别,年龄等检测指标,研究X线胸片胸膜增厚征象的有关影响因素。结果: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增大1个单位出现胸膜增厚征象的可能性是原来的1.478倍;胸部皮下脂肪厚度增大1个单位出现胸膜增厚征象的可能性是原来的12.845倍;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增大1个单位出现胸膜增厚征象的可能性是原来的2.995倍;年龄增大1个单位出现胸膜增厚征象的可能性是原来的1.031倍;女性调查对象出现胸膜增厚征象的可能性是男性调查对象的0.115倍;说明男性更易发生胸膜增厚。胸廓前后/左右径线比值增大1个单位出现胸膜增厚征象的可能性是原来的21.655倍。结论:X线胸片胸膜增厚征象的出现与皮下脂肪,体质指数,胸廓径线比值,性别,年龄等检测指标均有关。皮下脂肪越厚,体质指数越高,年龄越大,X线胸片越容易出现胸膜增厚征象;胸廓径线比值(胸廓前后径/胸廓左右径)越小,X线胸片更易出现胸膜增厚征象;男性较女性更易出现X线胸片胸膜增厚征象。

王文俊[7](2019)在《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Upper urinary tract calculi,UUTC)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并根据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术后感染的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UUT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梗阻类型、术前感染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尿道感染患者取清洁中段尿行细菌培养,病原菌检测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后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常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UUTC内镜术后尿路感染放入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计算OR。Nomogram模型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和R版3.5.2中的rms软件包绘制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2500例UUTC内镜治疗患者中,146例术后出现尿路感染,感染发生率为5.84%。病原菌194株中革兰阴性菌113株,占58.25%;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例最高为28.87%,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为13.92%,最低比例为不动杆菌属,为2.06%。革兰阳性菌58株,占29.90%;其中,粪肠球菌比例最高,为17.52%,其次为屎肠球菌,比例为6.19%,最低比例为表皮葡萄球菌,为2.58%。真菌23株,占11.85%。65株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耐药比例最高,为89.38%,其次为氨苄西林,比例为87.61%,最低耐药性为亚胺培南,比例为2.65%。耐药比例超过50%的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呋辛、氨苄西林、诺氟沙星、环丙沙星。34株革兰阳性菌中的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比例最高,为94.12%,其次为青霉素G,比例为73.53%,最低耐药性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比例均为0.00%。耐药比例超过50%的为庆大霉素、青霉素G、红霉素。年龄≥60岁(HR:11.415,95%CI:2.714-12.684)、女性(HR:4.726,95%CI:1.167-5.824)、合并糖尿病(HR:9.328,95%CI:2.413-10.152)、结石>5cm(HR:6.413,95%CI:1.748-8.503)、急性梗阻(HR:6.349,95%CI:1.692-8.419)、输尿管镜手术(HR:5.743,95%CI:1.387-7.042)、手术时间>2h(HR:10.275,95%CI:2.416-10.923)是UUTC内镜术后尿路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而经皮肾镜手术(HR:0.869,95%CI:0.658-0.987)是UUTC内镜术后尿路感染保护因素。本研究中构建的预测UUTC内镜术后尿路感染Nomogram模型效应度较高,其C-index分别为0.729(95%CI:0.648-0.841)。结论:UUTC患者经内镜治疗后感染症状发生率较高,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感染发生的主要革兰阴性致病菌,粪肠球菌是主要革兰阳性菌致病菌,临床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综合制定用药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根据本研究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以有效地进行术前筛查高危患者,从而完善手术计划及术后治疗方案。

王陆阳[8](2019)在《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并对矽肺结核患者与单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临床对比分析,本研究采用对矽肺结核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不同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差异,同时,对比分析矽肺结核患者于单纯肺结核患者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实际结果对矽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提出建议。【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某结核病专科医院的矽肺结核患者于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与电话随访。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含患者的社会人群学信息、临床表现结果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信息、诊治过程与治疗效果信息,电话随访是对调查问卷的补充与确认。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对比分析。【结果】年龄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394,P=0.001;职业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189,P=0.111;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数)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440,P=0.000;不同婚姻状况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75,P=0.025);家庭人均月收入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0.800,P=0.459);不同初次治疗持续时间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31,P=0.024);年龄<45岁(OR值=0.063,95%CI=0.0020.557)、因症发现(OR值=0.176,95%CI=0.0390.798)、肺结核病灶数不超过3个(OR值=0.013,95%CI=0.0010.199)为患者治疗有效的保护因素。矽肺贰期、III期(OR值=5.124,95%CI=1.4427.375;OR值=13.886,95%CI=1.807106.713)、吸烟超过20年(OR值=3.753,95%CI=0.0030.550)为患者治疗有效的危险因素。【结论】将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年龄、矽肺期别、吸烟史、是否因症发现和结核病灶数对患者治疗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提示在矽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关注有吸烟史、年龄较大、矽肺期别为II、III期、结核病灶数大于3个的患者,有针对性的给与干预措施,提高生命质量。应当加强矽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工作,保证病房环境,对病房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对患者并发症进行密切追踪,引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告知。

张惠[9](2019)在《矽肺大鼠伴发骨密度下降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矽肺大鼠伴发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降的机制。方法SPF级Wistar大鼠12只,采用HPOE-ED8050动式染尘控制系统构建矽肺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1)对照24 w组(n=6):吸入纯净气,3 h/d,持续24 w;(2)染尘24 w组(n=6):吸入40μg/m3 SiO2粉尘,3 h/d,持续24 w。HE染色观察肺、骨(股骨、胫骨)的病理形态,VG染色观察胶原沉积情况。Micro-CT检测骨微结构和骨密度。ELISA法检测血磷、血钙、25-羟维生素D3(25-(OH)-D3)、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含量。Masson、天狼星红染色观察骨组织胶原;免疫组化检测骨组织波形蛋白(Vimentin)、转化生长因子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成骨相关转录因子(Osterix)、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CD34、CD68的表达。结果1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24 w组肺泡壁结构清晰完整,肺泡壁薄,无明显炎细胞渗出;染尘24 w组可见肺泡壁增宽,多量炎细胞浸润,出现典型的矽结节和间质纤维化,矽结节面积为10.74%±4.59%,显着高于对照组的0.00%±0.00%(P<0.05)。2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24 w组相比,染尘24 w组胫骨、股骨出现骨髓纤维化及多量破骨细胞活化。Micro-CT结果显示,染尘24 w组大鼠股骨、胫骨BMD值分别为0.25±0.11 g/mm3、0.40±0.11 g/mm3,均显着低于对照24w组的0.51±0.04 g/mm3、0.65±0.11 g/mm3,经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骨测量参数显示,与对照24 w组相比,染尘24 w组大鼠股骨骨体积分数降低、骨小梁分离度增高、骨小梁数量减少,胫骨骨体积分数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结构模型指数升高(P<0.05)。3 ELISA结果显示,染尘24 w组大鼠血清中血钙及25-(OH)-D3含量分别为1.33±0.12 mmol/L和203.42±29.29μg/L,较对照24 w组的1.57±0.19 mmol/L和246.46±11.04μg/L明显下降(P<0.05)。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见,Vimentin、TGF-β1可在破骨细胞内阳性表达,二者阳性细胞数在染尘24 w组中(15.92±8.81、16.50±4.63)显着高于对照24 w组(2.75±0.81、5.29±1.02);成骨细胞前体细胞标记物Osterix在染尘24w组大鼠中阳性细胞数(123.29±35.57)显着低于对照24 w组(232.08±45.44),经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Masson、VG染色结果显示,染尘24 w组骨髓纤维化区域胶原沉积较为明显,偏振光显微镜结果显示骨髓纤维化区域有游离的SiO2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24 w组α-SMA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平滑肌,CD34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Vimentin可表达于软骨细胞、间质细胞,CD68阴性;而在染尘24 w组骨髓纤维化区域α-SMA(-)、CD34(+)、Vimentin(+)、CD68(-),而在肺组织矽结节中α-SMA(+)、CD34(-)、Vimentin(+)、CD68(+),提示骨髓纤维化非胸外矽结节的形成。结论矽肺大鼠可伴发BMD下降,可能与吸入性SiO2介导的破骨细胞活化有关。图7幅;表4个;参36篇。

袁宝军,李超,高利常,王冬梅,崔晶晶[10](2018)在《壹期煤工尘肺患者血清KL-6水平测定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壹期煤工尘肺(CWP)患者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72例壹期CWP患者(CWP组),37例与CWP组相同接尘条件的井下接尘矿工(接尘组)及43例非接尘井上健康查体人员(正常组)血清KL-6水平。结果血清KL-6水平在正常组、接尘组及CWP组3组间依次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不同接尘年限、不同接尘性质、不同肺功能及是否并发症等临床相关指标间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L-6与1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1s率(FEV1/FVC%)均无相关关系(r=0.119、0. 107、-0.006,P>0.05)。结论血清KL-6水平检测可能不适于壹期CWP肺纤维化早期诊断和预测。

二、单纯煤工尘肺1300例住院患者并发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纯煤工尘肺1300例住院患者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宁夏某煤矿企业职工行为和职业特征对尘肺病发病进程及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相关定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 研究对象行为因素特征分析
    2.3 研究对象职业因素特征分析
    2.4 煤工尘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4)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2.2 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2.3 尘肺病治理政策体系及相关研究
    2.4 文献系统性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尘肺病治理多主体协同理论解析、构成及框架构建
    3.1 我国尘肺病治理严峻形势及患者生存困境
    3.2 尘肺病协同治理的多元概念、构成及互动层面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质性分析的心理和行为层面的交互要素的选择和界定
    4.2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4.3 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核心变量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研究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实证分析
    6.1 系统内源与外源变量的描述性和对比性分析
    6.2 行为倾向变量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6.3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4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6.5 基于异质性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6.6 基于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的共治演化仿真
    7.1 多主体行为建模及共治演化的逻辑设计
    7.2 多主体、多要素互动目标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7.3 多主体互动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共治仿真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政策体系设计
    8.1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体系的总体思路
    8.2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分维度体系设计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成都市某医院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及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DRGs的国内外发展进程
        1.1.2 DRGs分组的方法学研究
        1.1.2.1 DRGs分组流程
        1.1.2.2 病例复杂程度的评估方法
        1.1.2.3 DRGs分组模型的建立方法
        1.1.3 DRGs在医院绩效评估体系中的应用
    1.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CHS-DRGs的 ADRG分组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资料来源
        2.1.2 数据收集
        2.1.3 数据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ADRG分组方法
        2.2.2 评价指标
        2.2.3 统计分析方法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2.3.1 MDCC的 ADRG划分结果
        2.3.2 MDCK的 ADRG划分结果
        2.3.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RGs分组模型建立及结果评价
    3.1 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相关概念界定
    3.2 研究方法
        3.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并发症与合并症指数计算
        3.2.3 单因素分析
        3.2.4 多因素分析
        3.2.5 决策树模型
        3.2.6 DRGs分组结果评价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3.1 患者住院费用基本情况
        3.3.1.1 白内障患者住院费用基本情况分析
        3.3.1.2 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基本情况分析
        3.3.2 并发症与合并症指数计算
        3.3.2.1 白内障患者多重线性回归结果
        3.3.2.2 糖尿病患者多重线性回归结果
        3.3.3 单因素分析
        3.3.3.1 白内障患者住院费用单因素分析
        3.3.3.2 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单因素分析
        3.3.4 多因素分析
        3.3.4.1 白内障患者住院费用多因素分析
        3.3.4.2 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多因素分析
        3.3.5 决策树模型结果
        3.3.5.1 白内障患者DRGs分组模型结果
        3.3.5.2 糖尿病患者DRGs分组模型结果
        3.3.6 DRGs分组结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RGs分组的绩效评估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绩效评估指标
        4.2.2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及讨论
        4.3.1 各科室病例组合统计结果
        4.3.2 各科室绩效评估指标统计结果
        4.3.3 各科室指标指数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及不足
    5.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健康成年人Ⅹ线胸片胸膜增厚征象与皮下脂肪,体质指数及胸廓径线比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标准
    2 检查方法与测量
    3 图像分析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类型
        2.2.2 研究工具
        2.2.2.1 调查问卷
        2.2.2.2 随访问卷
        2.2.3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2.2.3.1 治疗方法
        2.2.3.2 疗效判定标准
        2.2.4 资料收集方法
        2.2.5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2.3 质量控制
第三章 数据采集结果
    3.1 社会学基本调查资料
    3.2 临床表现结果
    3.3 实验室检查结果
    3.4 诊治过程情况
    3.5 治疗效果情况
第四章 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4.1 相关性分析
        4.1.1 基本情况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4.1.2 诊治过程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4.1.3 合并其他症状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4.1.4 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4.1.5 小结
    4.2 单因素分析
        4.2.1 年龄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2 性别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3 婚姻状况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4 职业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5 户籍类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6 因症发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7 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8 卡介苗接种史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9 用药不良反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0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1 初次治疗持续时间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2 就诊次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3 吸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4 饮酒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5 矽肺分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6 耐药性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7 结核病灶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8 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19 伴发症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20 并发症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2.21 小结
    4.3 多因素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不同矽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调查结果分析
    5.2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一般资料因素分析
        5.2.1 年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5.2.2 婚姻状况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5.2.3 身体质量指数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5.2.4 吸烟与饮酒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5.2.5 矽肺分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5.2.6 其他一般资料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5.3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表现因素分析
    5.4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实验室诊断结果因素分析
    5.5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诊治过程因素分析
第六章 矽肺结核与单纯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
    6.1 临床分析的意义
    6.2 临床分析对象与分析方法
        6.2.1 临床分析对象
        6.2.2 临床数据分析的方法
    6.3 治疗方案及诊断标准
        6.3.1 治疗方案
        6.3.2 矽肺分期标准
        6.3.3 肺结核病情轻重标准
        6.3.4 胸部CT吸收程度分级
        6.3.5 疗效判定标准
    6.4 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6.4.1 入选临床资料情况
        6.4.2 矽肺与肺结核诊断顺序
        6.4.3 矽肺结核的临床症状
    6.5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之间的比较
        6.5.1 两组初治、复治病例数比较
        6.5.2 两组临床合并症状比较
        6.5.3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6.5.4 小结
    6.6 影像学结果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6.6.1 两组影像学结果
        6.6.2 两组病情严重程度
        6.6.3 小结
    6.7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之间的比较
        6.7.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6.7.2 两组肝功能损害的比较
        6.7.3 两组疗程结束病灶吸收程度的比较
        6.7.4 小结
    6.8 讨论与分析
        6.8.1 矽肺与结核病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6.8.2 矽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上的特点
        6.8.3 关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
        6.8.4 治疗效果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建议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
附录B 调查问卷与电话随访问卷
致谢

(9)矽肺大鼠伴发骨密度下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染尘24 w大鼠BMD下降
        1.2.2 大鼠血清中血磷、血钙、PTH及25-hydroxyviaminD的测定
        1.2.3 染尘24 w大鼠破骨细胞活化、成骨细胞数目下降
        1.2.4 染尘24 w大鼠伴发骨髓纤维化
    1.3 讨论
        1.3.1 动式染尘构建的矽肺模型大鼠并发密度下降
        1.3.2 动式染尘构建的矽肺大鼠模型伴发骨髓纤维化
        1.3.3 动式染尘构建的矽肺大鼠模型骨密度下降的可能机制
        1.3.4 局限性和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呼吸系统疾病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
    2.1 尘(矽)肺与OP
    2.2 COPD与 OP
    2.3 支气管哮喘与OP
    2.4 IPF与 OP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壹期煤工尘肺患者血清KL-6水平测定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仪器与试剂
    3标本采集
    4测定方法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四、单纯煤工尘肺1300例住院患者并发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尘肺患者合并COPD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D]. 石蕊.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宁夏某煤矿企业职工行为和职业特征对尘肺病发病进程及结局的影响[J]. 蔚景霖,杨占基,张娜,赵吉,谢永鑫,郭新,朱玲勤,杨惠芳.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04)
  •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D]. 黄心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成都市某医院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及绩效评估研究[D]. 李梦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健康成年人Ⅹ线胸片胸膜增厚征象与皮下脂肪,体质指数及胸廓径线比的相关性[D]. 菲尔多斯·艾比布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D]. 王文俊.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D]. 王陆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9]矽肺大鼠伴发骨密度下降的机制研究[D]. 张惠.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壹期煤工尘肺患者血清KL-6水平测定及意义[J]. 袁宝军,李超,高利常,王冬梅,崔晶晶.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8(12)

标签:;  ;  ;  ;  

1300例单纯性煤工尘肺住院患者并发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