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固本术散治疗缓解期肺心病100例疗效观察

肺心固本术散治疗缓解期肺心病100例疗效观察

一、肺心固本逐淤散治疗肺心病缓解期100例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孙思敏[1](2021)在《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用药规律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所使用的中药药物,挖掘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特点,探析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用药规律。材料与方法:收集的病例来自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心内一科,由董波教授开出的第一个药方的901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将其性别、年龄、中医证型、服用中药药物等信息录入Excel表中,统计分析其性别、年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分析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使用频次,并对高频药物的归经、四气、五味进行讨论,以及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探析得出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用药规律。结果:1.发病年龄:年龄范围在29-97岁,平均年龄74.83岁,其中70-80岁(336例,占37.29%)的心衰患者最多。2.性别:男性456例,占总人数的50.61%;女性445例,占总人数的49.39%,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数量相当。3.中医证型:所占比例最高的为阳虚水泛型273例,气阴两虚型169例次之,其余依次是:阳虚血瘀型126例、水气凌心犯肺型100例、阳气亏虚型61例、心肺气虚型55例、气虚血瘀型42例。4.用药规律:4.1董波教授共使用中药273味,累计使用13471次,使用频次前3的依次为茯苓、黄芪和丹参;其中茯苓、黄芪、丹参、附子、炙甘草、白术、五味子、陈皮使用频次均超过300次,是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4.2在45味高频药里,从“四气五味”角度来看,“甘”味药使用频次最多,为23次;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为24次;董波教授使用归心经的药19次,归脾经的24次,归肺经的19次。4.3董波教授共使用中药18类,使用频次前3的依次为:补益药48味4148次、活血化瘀类药28味1666次、化痰止咳平喘药26味1182次。4.4董波教授常用的药对为茯苓和白术、附子和人参、桃仁和川芎、益母草和泽兰、党参和五味子、太子参和黄芪。4.5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使用的主要方剂为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生脉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丹参饮。结论:1.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为茯苓、黄芪、丹参、附子、炙甘草、白术、五味子、陈皮;常用药对为茯苓和白术、附子和人参、桃仁和川芎、益母草和泽兰、党参和五味子、太子参和黄芪;常用方剂为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生脉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丹参饮。2.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常用中药的药性以温性药为主;药味以“甘”味药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在心经、脾经和肺经。

胡海艳[2](2021)在《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收集清代宫廷药膳方的文献,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其应用规律和特点,总结清代宫廷药膳方特色,希望能为我们继承及弘扬“治未病”等养生保健思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希望研究结果,对现代药膳方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史学、逻辑学和统计学,贯穿中医营养学、中药学和保健食品等多学科知识,对清代宫廷药膳方进行考证和分析。同时利用Excel表格、SPSS22.0实用软件等,对纳入的药膳方进行方剂剂型、药味数量、煎煮方式、服用方法、择药特点、主治功效、四气五味的分类统计,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系统整理药膳方213首、涉及药物151种、总用药频次1086次。清代宫廷药膳方:剂型丰富,化裁灵活,组方精湛,注重以食平疴,药食同选;用药以味甘和性温为主,以味苦和性平为辅;多选用入脾、肺经之品,培土健脾,增益运化,调补肺脏,顾护肺卫;重视补虚药膳的使用,讲求养生滋补益寿延年。结论:清代宫廷药膳方用药精准巧妙,简便灵活,遣方合理,有据可循,有很广的适用范围。其论治思想印证了未病先防、以食平疴、药食同源、健脾益气、护胃安中、滋补养生、保健臻寿的理论,在循传统的中医学基础上又独具卓识。系统地研究清代宫廷药膳方,有利于弘扬正确的养生观念,有利于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药膳养生规范,在现代药膳推广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药膳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和理论参考。

黄元和[3](2015)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内科常见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迁延难愈,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几年中医有关肺心病病因、病机和治疗的报道颇多,笔者参阅相关文献,依据多年临床实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从探析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入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总结肺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案。传统医学对"肺心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作用,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肺心病的现代临床价值,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陈旭[4](2014)在《肛滴平喘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肛滴平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79例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同时又符合肺胀(痰瘀阻肺证)中医辨证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肛滴平喘汤灌肠,每日1次,疗程为1周,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肺功能、血常规、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数据变化。结果1、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中医症候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为97.44%,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其中治疗组在喘息、气短、咳嗽、咯痰、食少脘痞、便秘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能改善咳嗽、咯痰、喘息、气短、胸闷、干湿啰音等症状,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便秘、食少脘痞方面,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唇紫改善不明显(P>0.05)。2、在改善肺功能方面,治疗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肺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治疗前后比较疗效有统计学差异且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肺功能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抗感染方面,治疗组控制感染疗效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E%)下降、淋巴细胞比例(LY%)相对升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疗效比较WBC、NE%、LY%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改善血气分析方面,治疗组升高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O2)及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CO2)更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能有效改善缺氧和缓解二氧化碳潴留。治疗组PO2、PCO2、SaO2组内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PO2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CO2及SaO2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未监测出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两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肛滴平喘汤灌肠能够更有效改善中医症候、抗感染、提高肺通气功能、改善缺氧和缓解二氧化碳潴留,证实肛滴平喘汤可以提高单纯西医治疗AECOPD疗效,中西医治疗方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2、采用涤痰祛瘀、急下通腑中药灌肠法是治疗AECOPD一种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吕江夏[5](2014)在《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普遍伴随出现的腹胀、纳差、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浊腑实证的疗效及对血气分析、血黏度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概述“肺肠同治”理论探讨宣肺通腑法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作用机理,为“肺肠同治”治疗慢性肺心病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也为中医辨治慢性肺心病开拓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1)概述“肺肠同治”理论及介绍现代中医家对“肺肠同治”的应用经验,并总结现代医学对“肺肠同治”理论的研究概况。(2)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5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辨证为痰浊腑实证患者按照其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用中西医常规治疗,不同的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宣白承气汤口服以宣肺定喘、通腑降气,并配合大承气汤加大腹皮、赤芍保留灌肠以短期内快速泻浊通腑。治疗组灌肠疗程为3天,宣白承气汤口服疗程为7天。评价两组患者住院病死情况、住院天数、30天再入院情况以及综合疗效、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CAT评分及安全性等,并观察血气分析、血黏度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1)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紧密关联,使得在生理功能及病理影响上存在相互作用,为“肺肠同治”理论奠定了基础。张琪等名老中医家认为用下法全程保持大便通畅对于缓解肺心病患者症状和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提倡肺肠同治。现代医学根据肺与肠道在胚胎发育、生理基础以及病理损伤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论证了“肺肠同治”的理论依据。同时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通里攻下法具有保护肠道粘膜、抑制炎症反应及清除内毒素等作用,对SIRS/ALI/MODS的发生发展有抑制作用。(2)两组住院病死率、住院天数及30天再入院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两组死亡病例均与肺部感染有关,均为高龄男性,死亡直接原因分别为心衰、MODS。感染因素是导致患者30天再入院的主要诱因,占总返院例数83.3%,其中肺部感染者占58.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6%,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记分及C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比较,对照组PaCO2及Sa02前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PaCO2、PaO2及SaO2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PaCO2、PaO2及SaO2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组内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PT、FIB组内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两组组间对比也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对照组APTT组内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APTT改变组内及治疗后组间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组内前后比较除对照组血沉和K值外,其余指标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主要不适表现是腹泻,基本不需特殊处理,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炎症指标除外)、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动。结论:宣白承气汤口服配合大承气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浊腑实证相对于中西医常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疗效更为显着,体现在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降低CAT评分,改善血气分析(使PaC02下降、PaO2及SaO2升高更明显)、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合通里攻下法作用机理初步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纠正低氧、高碳酸血症,改善血液高凝、高黏滞状态,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肠道屏障以及减少内毒素吸收等作用有关。

李园白[6](2010)在《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以往利用信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数据时主要是发现共性规律,但中医医案文献的主要贡献却恰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学方法来评价中医数据。医案传千载而不衰,古今文献中关于医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纷繁多样,然而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医案中某些特殊的辨证及处方情况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以哮喘医案为范例,利用现有的信息相似度比较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为测度医案的辨证和处方的特殊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进行小规模调查。调查对象为三级甲等医院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分析后认为:医案特殊性评价研究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并认为“辨证”和“处方”这两点较适于作为医案特殊性的评价点。第二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分为被评价对象和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是被评价的主体,而参照对象是凸显被评价对象特殊性的参照物。通过调查425种中医疾病文献发表量,分析不同疾病诊治复杂程度等因素后,最终确定哮喘作为被评价病种;同时比较分析了期刊医案、专着医案等不同载体的医案特点,发现期刊医案最具有特殊性这一特色,故最终确定以发表于期刊的中草药治疗哮喘有效医案为被评价对象,并制定了筛选细则,共筛选文献1347篇,时间限定为20年(1988年至2007年)。参照对象需要具有“普遍性”特征,故选择公认度较高、研究病例数较大、流传较久的哮喘诊疗文献信息作为参照对象。经调研确定参照对象信息来源为:中国方剂数据库(涉及书籍240种)、10例以上哮喘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文献1293篇)、书籍中记载哮喘的相关知识(涉及书籍44种)。第三部分确定评价具体目标:遵循评价目标有意义及有可比性的原则,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中药处方的特殊性”及“辨证特殊性”作为评价具体目标。第四部分遴选评价指标:本研究以筛选有效信息为目标,故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中药名称、中药剂量、中药功效、证候的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证素及基本证候。第五部分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度量单位及变化幅度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中药的常用剂量不同。故本研究对中药名称、中药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名称四个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了预处理,即规范化处理:①中药名称规范处理:采用词典排序、正异名顺序标注建立标准表的方法处理中药名称,原文的中药名称被规范修动的比例为20%左右,处理后的规范数据占总数据的95%左右。②中药剂量规范处理:在以往指标标准化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中药剂量规范化公式,对中药剂量进行处理,消除了中药之间不同常用剂量范围所造成的计算误差。③中药功效预处理:根据中药功效、剂量信息,提出了功效信息处理方式,形成处方的功效信息集合。④证候指标预处理: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多层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证候指标进行预处理,共提取“病位”、“病性”、“病位-病性”等证候单元565个。第六部分评价模型的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模型使用相似度模型来计算特殊性。根据两个主要评价目标即“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和“证候特殊性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相似度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中药处方的特殊性评价模型采用了三层分析法:一层为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二层为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其中一层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通过比较Jaccard算法和Dice算法两种集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对于被比较双方的相似部分与非相似部分应设置相同权重,故最终选择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计算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方法。二层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比较法”和“夹角余弦比较法”这两种矢量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夹角余弦比较法”的计算结果取值范围、取值趋向等方面特点比较适合组成剂量相似度比较,故最终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进行处方组成剂量的比较。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处方功效被评价信息与处方组成剂量信息类似,故同样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计算处方功效相似度。而证候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与处方信息不同,是文本信息比较,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计算模型、空间向量模型、本体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型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敏感度较好、操作性较强,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计算进行证候相似度计算。第七部分评价结果计算:本研究按照评价指标采集、指标预处理、评价模型计算一系列步骤,进行哮喘医案被评价对象及参照对象的相似度比较,并制订出结果划分规则,筛选出有特殊性意义的被评价对象。被评价的中药处方信息共2779个,通过计算得出结论:①“全特殊处方信息”为0个,即被评价对象中没有处方组成、剂量、功效三方面信息均为特殊的处方信息。②“部分特殊处方信息”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信息”557个、“特殊处方组成剂量信息”16个,“特殊处方功效信息”0个。此类信息是从组成、剂量、功效三个角度分别独立分析,其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及特殊处方组成剂量,均有部分阳性结果,而特殊处方功效信息方面并没有阳性结果。③“一般处方信息”为375个,即有375个处方信息基本没有新意,与普通成熟的处方信息基本雷同。另外除了上述三类处方结果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处方信息,本研究认为无意义故未予分类。证候信息共1506个,其中特殊证候为0,部分特殊证候为258个,常见证候为1248个。第八部分辅助软件开发:本研究开发了三个软件以辅助课题的评价工作,主要用于处理本研究中计算量大、手工难以处理、易出错的几个环节,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中药规范系统”辅助中药名称、剂量、功效标准表的建立,“正异名修正系统”可以辅助中药名称等规范工作,“方剂相似识别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方剂相似度的计算。小结: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包括从处方药物组成、处方组成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四方面进行医案特殊性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探求医案中特殊辨证和用药的信息。从研究结果分析,医案在辨证方面特殊性不高,大多数医案的辨证信息都在以往成熟文献中提及过;而在方剂特殊性方面具有阳性结果,其组成和剂量都筛选出一些较特异的处方,这些特异性用药信息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开拓思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在特殊性评价方法学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定的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处方多层次相似计算方式及证候单元相似度的计算思路,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似度度量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性计算结果的分类规则,在中医药处方和辨证信息相似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法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范例。

段传皓[7](2010)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本文从中医理论、临床研究两方面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的临床观察研究。研究方法:所有病人均门诊采集,病例来源于2009年6月-2009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共纳入临床病历100例,采用治疗组及对照组,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共50例,对照组共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标准疗法,治疗组联合应用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项症状比较,咳嗽、咯痰、喘息单项症候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发现,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总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小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总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积分对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明显小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感冒情况比较,从感冒次数来说,治疗前两组感冒次数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次数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感冒次数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感冒的等级分布来说,治疗前两组感冒次数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感冒等级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尚不能认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情况比较,两组在治疗前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采用不同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用不同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途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取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肺虚、脾虚、肾虚三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总分比较不全相同,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无可比性(P<0.05)。三组在治疗前咳嗽积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咯痰、喘息积分有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肺虚、肾虚组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组的咳嗽、咯痰症状于治疗前后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积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在治疗后咳嗽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同时可减少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及感冒次数。目前世界上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尚缺乏特效的药物及方法,而中医中药秉承其五千年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沈会[8](2006)在《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证。心力衰竭是多种心系疾病或非心系疾病发展的结果,如心悸、胸痹心痛、咳嗽等。我国心衰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而一直受到普遍重视。本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从先秦时期到现代,历经二千多年,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认识,逐渐完善了心力衰竭的发病规律和辨证要点,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记述了先秦时期到现代中医文献中心力衰竭的历史源流及各时期对该病论述的发展及独到之处,回顾和研究不同阶段的特点,这对今后深入探讨心力衰竭辨证治疗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确定文中心力衰竭的定义与范围,对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进行探讨。按现代中医的标准对心力衰竭病名作出明确的定义,指出心力衰竭一病所包括的西医病名范围。由于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而该病的相关病名却有出现,并且在不同历史时代对其认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该部分对与本病相关的七个病名的内涵及沿革作了探讨。第二部分分为先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几个阶段,涉及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分别对各期主要论着及医家的观点进行挖掘和剖析,总结其发展与独到之处。在每一阶段中介绍心力衰竭相关文献中所载内容的特点,包括继承、创新和发展;重点对有代表性的着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涉及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特点、调护等多个方面,并对心力衰竭论治有卓越贡献的医家进行了简单论述,以便于了解心力衰竭论治理论提出的背景。这些丰富的理论、经验、学术思想对今人的研究将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主要是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病证、治疗、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方面进行总结。建国以后,中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方法,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分型方面更加丰富。在治疗上,不光是传统的方药、针灸、气功的治疗,还有中药注射液、中药雾化剂、中药药液灌肠、中药栓剂的应用。并且,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也值得借鉴。

陈恺,王伯章[9](2005)在《肺胀的中医药治疗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涎壅盛,甚则面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类似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对这类疾病作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治疗的一些情况综术如下。1 某些方药对肺胀的治疗丁淑荣等以自拟肺胀方(黄芪15g、黄精30g、党参15g、葶苈子15g、苏子梗15g、车前子15g(单包)、广地龙

运城地区肺心病协作组[10](1976)在《肺心固本逐淤散治疗肺心病缓解期100例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运城地区,最近对部分县的部分公社进行了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普查。为了预防或减轻肺心病冬季急性发作及减少病死率,我们将普查出来的肺心病53例及部份县住院患者38例,绛县科研小组观察的9例患者共100例,拟定

二、肺心固本逐淤散治疗肺心病缓解期100例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心固本逐淤散治疗肺心病缓解期100例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用药规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心衰病的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宫廷药膳方研究背景
    1 药膳方的概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药膳
        1.1.2 药膳学
        1.1.3 食疗
        1.1.4 药食同源
        1.1.5 药食两用
        1.2 药膳的历史沿革
    2 清代宫廷药膳方研究的价值
    3 论文结构与内容梗概
第二部分 清代宫廷药膳方的整理分析
    1 研究方案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案
        1.2.1 资料来源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数据处理
    2 研究内容
        2.1 《清宫医案研究》
        2.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2.3 《清代宫廷医话》
        2.4 《清宫代茶饮精华》
        2.5 《清宫配方集成》
        2.6 《清太医院配方》
        2.7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
        2.8 《清太医院秘录医方配本》
    3 药膳方汇总分析
        3.1 药膳方组方选药分析
        3.1.1 药食同选,组方精湛
        3.1.2 甘温属主,苦平相辅
        3.1.3 健脾益肺,以助气运
        3.1.4 讲究滋补,以期延年
        3.2 药膳方使用汇总分析
        3.2.1 剂型丰富,依证变通
        3.2.2 谨和数味,化裁灵活
        3.2.3 煎法考究,别出心裁
        3.2.4 常服调理,频服不拘
        3.3 总频次前10 的药食同源类药物简述
第三部分 清代宫廷药膳方学术思想探讨
    1 未病先防,瘥后防复
    2 取材简易,以食平疴
    3 药食两用,安全有效
    4 健脾益气,护胃安中
    5 滋补养生,保健臻寿
第四部分 结语
    1 本次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3 本次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肺心病的病因病机
    1.1 病因
    1.2 病机
        1.2.1 病位
        1.2.2 病性
        1.2.3 病势
        1.2.4 发病
2 肺心病的临床证治
    2.1 缓解期
        2.1.1 肺脾气虚证
        2.1.2 肺脾阴虚证
        2.1.3 气阴两虚证
    2.2 急性发作期
        2.2.1 风寒束肺证
        2.2.2 痰热壅肺证
        2.2.3 阳虚水泛证
        2.2.4 痰蒙清窍证
        2.2.5 元阳欲脱证

(4)肛滴平喘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病例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标准
    1.6 剔除病例标准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用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3.2 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比较
    3.3 肺功能疗效比较
    3.4 WBC、NE%、LY%疗效比较
    3.5 两组血气分析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
    3.7 中医症候总体疗效评价
4. 讨论
    4.1 中医对 COPD 的认识
    4.2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
    4.3 肛滴平喘汤方解及药物功效
    4.4 肛滴平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评价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慢性阻塞性肺病痰淤阻肺证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中医证候评价)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的研究概况
        1.1.1 发病机制的研究
        1.1.2 肺心病的治疗现状
        1.1.3 存在问题及展望
    1.2 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1.2.1 古代医学对肺心病的相关记载
        1.2.2 肺心病的现代中医研究概况
        1.2.3 存在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肺肠同治”理论概述
    2.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
        2.1.1 肺与大肠生理功能
        2.1.2 肺与大肠生理特点
        2.1.3 肺与大肠的相互关系
    2.2 慢性肺心病与“肺肠同治”
    2.3 现代中医家对“肺肠同治”应用
        2.3.1 名家经验介绍
        2.3.2 现代中医临床应用研究
    2.4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2.4.1 肺与大肠的胚胎学与生理学基础
        2.4.2 缺氧与肠道粘膜损伤
        2.4.3 肠道功能紊乱与肺损伤
        2.4.4 通里攻下法的作用机理
    2.5 小结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2.1 疾病诊断标准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脱落标准
        3.2.5 剔除标准
    3.3 研究方案设计
        3.3.1 研究方法
        3.3.2 病例来源
        3.3.3 分组
        3.3.4 治疗方法
        3.3.5 观察项目
        3.3.6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3.3.7 疗效判断方法
        3.3.8 统计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受试者资料
        3.4.2 基线齐性比较
        3.4.3 临床疗效比较
        3.4.4 不良反应记录
    3.5 讨论
        3.5.1 宣白承气汤
        3.5.2 大承气汤
        3.5.3 疗效分析
        3.5.4 肺心病“肺肠同治”机理初探
        3.5.5 安全性评价
        3.5.6 存在问题与展望
    3.6 试验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正文
    1 评价目的和意义
        1.1 探索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
        1.2 筛选出辨证治疗独特的哮喘医案
    2 技术路线
    3 需求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被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式
        3.4 调查结果
        3.5 调查结论
    4 研究对象
        4.1 病种及文献来源的确定
        4.1.1 病种确定
        4.1.2 被评价对象文献类型
        4.1.3 参照对象文献来源
        4.2 被评价对象
        4.2.1 入选及排除条件
        4.2.2 被评价对象概况
        4.3 参照对象
        4.3.1 入选条件
        4.3.2 参照对象概况
        4.4 检索来源及方式
        4.4.1 公开信息检索来源
        4.4.2 评价对象检索方式
    5 评价目标
    6 评价指标
        6.1 特殊性指标选择
        6.1.1 中药处方的特殊性指标
        6.1.2 证候的特殊性指标
        6.2 指标预处理
        6.2.1 中药指标预处理
        6.2.1.1 中药名称的预处理
        6.2.1.1.1 中药名称标准表的建立
        6.2.1.1.2 其他不规范现象处理
        6.2.1.1.3 规范处理概况
        6.2.1.2 中药剂量的预处理
        6.2.1.3 处方功效的预处理
        6.2.2 证候指标预处理
    7 评价模型
        7.1 中药处方相似度评价模型
        7.1.1 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
        7.1.2 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
        7.1.3 处方功效相似度
        7.2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2.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2.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2.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3.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3.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3.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1.3 欧式距离计算
        7.3.2 证候评价模型选择
    8 评价结果
        8.1 评价结果处理
        8.1.1 中药处方相似度
        8.1.2 证候相似度
        8.2 评价结果概况
        8.2.1 中药处方评价结果
        8.2.2 证候评价结果
    9 辅助软件
        9.1 中药规范系统
        9.2 正异名修正系统
        9.3 方剂的相似识别系统
结论
    1 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
    2 评价方法学上进行探索
    3 数据规范上进行探索
展望
    1 方剂的查新工作可以开展
    2 中药、证侯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待大力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
    附录B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统计报告
    附录C 被评价对象文献名称详表
    附录D 参照对象书籍详表
    附录E 中医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来源文献详表
    附录F 中国方剂数据库方剂来源详表
    附录G 证候单元详表
    附录H 处方特殊度结果(部分)
        表H-1 处方组成特殊度前50名
        表H-2 处方组成剂量特殊度前50名
        表H-3 处方功效特殊度前50名
    附录Ⅰ 证候特殊性前50名
致谢
个人简介

(7)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 历代医家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2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概况
        3 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概况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的认识
        1 历代医家对冬病夏治的认识
        2 历代医家对穴位贴敷的认识
        3 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的中医治疗现代研究概况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慢性支气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慢性支气管炎的概念
        2 慢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资料
        3 慢性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
        4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
        5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生理
        6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7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及进展
        8 慢性支气管炎的预后评价
        9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一般情况
        3 均衡性分析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临床分期
        3 急性发作期病情程度划分
        4 中医病证证候分类
    研究方法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
        2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侯积分之间的差异及总分之间的差异
        3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候积分之间的差异及总分之间的差异
        4 两组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5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6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7 感冒情况
        8 用药情况
        9 治疗途径
        10 观察治疗组患者不同证型的中医症候积分
    讨论
        1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的理论依据
        2 方义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调查表1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调查表2(用来判断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型)

(8)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中医心力衰竭病名探讨
    1.1 心力衰竭中医病名探讨
    1.2 历代中医文献中心力衰竭同类病名的记载
        1.2.1 心痹
        1.2.2 心咳
        1.2.3 心水
        1.2.4 心胀
        1.2.5 心脏衰弱
        1.2.6 心衰
        1.2.7 心脏麻痹
2 心力衰竭的古代文献研究
    2.1 先秦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1.1 早期文献中心力衰竭的相关记载
        2.1.2 《黄帝内经》对于心力衰竭的论述
        2.1.2.1 心力衰竭的症状
        2.1.2.2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2.1.2.2.1 外感六淫
        2.1.2.2.2 七情内伤
        2.1.2.2.3 饮食不节
        2.1.2.2.4 脏腑经脉传变
        2.1.2.2.5 气血失常
        2.1.2.3 心力衰竭的脉象描述
        2.1.2.3.1 心动过缓之脉
        2.1.2.3.2 心动过速之脉
        2.1.2.3.3 心律不齐之脉
        2.1.2.4 心力衰竭的诊断
        2.1.2.5 治则治法
        2.1.2.5.1 辛温散寒法
        2.1.2.5.2 活血化瘀法
        2.1.2.5.3 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
        2.1.2.6 预后调理
    2.2 汉晋南北朝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2.1 《难经》
        2.2.2 《神农本草经》
        2.2.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2.2.3.1 心水病名的提出
        2.2.3.2 心力衰竭的症状及体征脉象
        2.2.3.3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2.2.3.3.1 心衰关乎少阴
        2.2.3.3.2 气虚血瘀、血不利则为水
        2.2.3.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心力衰竭的治法方剂总结
        2.2.3.4.1 补益心阳
        2.2.3.4.2 温阳利水
        2.2.3.4.3 活血利水
        2.2.3.4.4 强心复脉
        2.2.4 《华氏中藏经》
        2.2.5 《脉经》
        2.2.6 《小品方》
    2.3 隋唐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3.1 《诸病源候论》
        2.3.2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3.2.1 对心力衰竭传变的认识
        2.3.2.2 心力衰竭新的治疗方药的提出及饮食禁忌
        2.3.2.2.1 十水散(丸)
        2.3.2.2.2 补心汤
        2.3.2.2.3 水肿禁盐
        2.3.3 《外台秘要》
    2.4 宋金元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4.1 《圣济总录》
        2.4.1.1 《圣济总录》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2.4.1.1.1 明确心气不足、水停心下为心力衰竭之因
        2.1.1.1.2 心病及脾
        2.4.1.1.3 心衰病根于心
        2.4.1.2 心力衰竭治方的丰富
        2.4.2 《鸡峰普济方》
        2.4.3 《济生方》
        2.4.4 《世医得效方》
        2.4.5 朱丹溪及其着作
        2.4.5.1 逐水消饮合调养心血并用治心衰
        2.4.5.2 心力衰竭之喘
        2.4.5.3 心衰水肿
    2.5 明代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5.1 《普济方》
        2.5.2 《杂病证治准绳》
        2.5.2.1 心力衰竭心肾肺相关病机、治法的深化
        2.5.2.2 对于五皮散主治病证的新认识
        2.5.3 《景岳全书》
        2.5.3.1 对心力衰竭怔忡的认识
        2.5.3.2 对心力衰竭咳喘的认识
        2.5.3.2.1 虚喘
        2.5.3.2.2 水病之喘
        2.5.3.3 对心力衰竭水肿的认识
    2.6 清代和民国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6.1 温病心痹
        2.6.2 张锡纯对心衰的论述
        2.6.2.1 心脏麻痹
        2.6.2.1.1 心脏麻痹概念的提出
        2.6.2.1.2 心脏麻痹之因机证治
        2.6.2.2 大气下陷致心力衰竭怔忡
        2.6.2.2.1 大气的形成和作用
        2.6.2.2.2 大气下陷至心衰的因机证治
        2.6.2.3 心力衰竭的其它用方
        2.6.2.3.1 来复汤
        2.6.2.3.2 既济汤
        2.6.2.3.3 参赭镇气汤
        2.6.3 心力衰竭悸、怔忡、喘咳、水肿因机证治的完善
        2.6.3.1 心力衰竭悸、怔忡、喘咳、水肿病因病机
        2.6.3.2 心力衰竭治方
        2.6.4 心力衰竭血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6.4.1 血瘀的形成
        2.6.4.2 血瘀的外在表现
        2.6.4.3 血瘀心衰怔忡病机及治法
        2.6.4.4 血瘀心衰水肿病机及治法
3 现代对心力衰竭的研究
    3.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3.1.1 急性心力衰竭
        3.1.1.1 病因
        3.1.1.2 临床表现
        3.1.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1.1.4 治疗
        3.1.2 慢性心力衰竭
        3.1.2.1 病因
        3.1.2.2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1.2.2.1 左侧心力衰竭
        3.1.2.2.2 右侧心力衰竭
        3.1.2.2.2 舒张性心力衰竭
        3.1.2.2.3 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
        3.1.2.3 诊断
        3.1.2.4 并发症
        3.1.2.5 防治
    3.2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3.2.1 与心力衰竭相关的人体生理
        3.2.1.1 心脏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3.2.1.2 津液代谢的生理
        3.2.1.3 血和津液的关系
        3.2.2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3.2.2.1 感受外邪
        3.2.2.2 心病久延、气血阴阳不足
        3.2.2.3 脏腑功能失调
        3.2.2.4 药物误用、滥用
        3.2.2.5 其它
        3.2.3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3.2.3.1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血不足相关
        3.2.3.2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肾相关
        3.2.3.3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脾相关
        3.2.3.4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肺相关
        3.2.3.5 强调心力衰竭五脏相关
    3.3 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3.3.1 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3.3.2 心力衰竭的辨证治疗
        3.3.2.1 以本虚为主的证型
        3.3.2.1.1 气阴两虚
        3.3.2.1.2 阴虚火旺、营阴枯竭
        3.3.2.1.3 心肺气虚
        3.3.2.1.4 心肾阳虚
        3.3.2.2 本虚标实并见的证型
        3.3.2.2.1 气虚血瘀
        3.3.2.2.2 热痰壅肺
        3.3.2.2.3 寒痰阻肺
        3.3.2.2.4 肝脾不和
        3.3.2.2.5 气滞血瘀、肝脾肿大
        3.3.2.2.6 胸阳不振、心血瘀阻
        3.3.2.2.7 胸阳不振、肝血瘀滞
        3.3.2.2.8 肺肾气虚、痰浊壅盛
        3.3.2.2.9 阳气衰微、水湿泛滥
        3.3.2.2.10 热瘀水结
        3.3.2.3 心力衰竭急病
        3.3.2.3.1 阴竭阳脱
        3.3.2.3.2 热邪内陷心包、痰蒙清窍
        3.3.2.4 瘿瘤合并心衰(甲亢合并心衰)
        3.3.3 现代中医治疗心力衰竭举例
        3.3.3.1 中医辨证分型
        3.3.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3.3.4 有关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3.3.4.1 关于心衰原发病治疗及心衰证型的转化与随证施治
        3.3.4.1.1 心衰原发病治疗
        3.3.4.1.2 心衰证型的转化与随证施治
        3.3.4.2 心力衰竭调理脾胃
        3.3.4.3 心衰咯血
        3.3.4.4 关于心力衰竭标本缓急治法
        3.3.4.5 关于西医左右心衰与中医心衰辨证分型的关系
        3.3.4.6 应用西药后的辨证
        3.3.5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3.3.5.1 张晓星
        3.3.5.2 陈慈煦
        3.3.5.3 邓铁涛
        3.3.5.4 董燕平
        3.3.5.5 郭维琴
        3.3.5.6 李介鸣
        3.3.5.7 林慧娟
        3.3.5.8 刘延忠
        3.3.5.9 柯雪帆
        3.3.5.10 邢月朋
        3.3.5.11 颜德馨
        3.3.5.12 詹文涛
        3.3.5.13 张侃如
        3.3.5.14 赵淳
        3.3.5.15 周次清
        3.3.5.16 罗克聪
        3.3.5.17 李可
    3.4 心力衰竭的单味药用药经验
        3.4.1 黄芪
        3.4.1.1 重用
        3.4.1.2 后下
        3.4.2 威灵仙
        3.4.3 五味子
        3.4.4 茯苓
        3.4.5 熟地黄
    3.5 心力衰竭的古方及中西药混合剂治疗
        3.5.1 心衰的古方治疗
        3.5.1.1 葶苈大枣泻肺汤
        3.5.1.2 苓桂术甘汤
        3.5.1.3 大承气汤
        3.5.1.4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3.5.1.5 大青龙汤
        3.5.1.6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3.5.1.7 五苓散
        3.5.1.8 桂枝茯苓丸
        3.5.1.9 大黄虫丸
        3.5.1.10 白通加猪胆汁汤
        3.5.1.11 木防己汤
        3.5.1.12 防己茯苓汤
        3.5.1.13 薯蓣丸
        3.5.1.14 己椒苈黄汤
        3.5.1.15 桂枝加桂汤
        3.5.1.16 金匮肾气丸
        3.5.1.17 真武汤
        3.5.1.18 小青龙汤
        3.5.1.19 黄连阿胶汤
        3.5.1.20 小陷胸汤
        3.5.1.21 苓桂味甘汤
        3.5.1.22 生脉散
        3.5.1.23 逍遥散
        3.5.1.24 鲤鱼汤
        3.5.1.25 升陷汤
        3.5.1.26 补阳还五汤
        3.5.1.27 参附汤
        3.5.1.28 血府逐瘀汤
        3.5.1.29 甘露消毒丹
        3.5.1.30 温胆汤
        3.5.1.31 归脾汤
        3.5.1.32 八珍汤
        3.5.1.33 桃红四物汤
        3.5.1.34 鸡鸣散
        3.5.1.35 独参汤
        3.5.1.36 苏子降气汤
        3.5.1.37 实脾饮
        3.5.1.38 茯苓导水汤
        3.5.1.39 当归补血汤
        3.5.1.40 回阳救急汤
        3.5.2 中西医混合剂治疗
        3.5.2.1 运用中药治疗心衰的同时,适当配以西药,常能取得更佳疗效
        3.5.2.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晚期病情危急者有其优势
    3.6 心力衰竭的中医其它疗法
        3.6.1 中药注射液的应用
        3.6.1.1 参附注射液
        3.6.1.2 生脉注射液
        3.6.1.3 川芎嗪注射液
        3.6.1.4 刺五加注射液
        3.6.1.5 独参汤注射液
        3.6.1.6 丹参注射液
        3.6.1.7 葛根素注射液
        3.6.1.8 黄芪注射液
        3.6.2 中药雾化剂的应用
        3.6.2.1 复方丹参气雾剂并肝素雾化
        3.6.2.2 宣肺化痰、活血化瘀剂雾化
        3.6.3 中药药液灌肠、中药栓剂的应用
        3.6.3.1 丹苓液保留灌肠
        3.6.3.2 中药复方强心栓剂的应用
        3.6.4 心力衰竭的针灸与气功治疗
        3.6.4.1 毫针治疗
        3.6.4.1.1 慢性心衰的毫针治疗
        3.6.4.1.2 急性心衰的毫针抢救
        3.6.4.1.3 心力衰竭并发脚趾痉挛痛的的毫针治疗
        3.6.4.2 火针治疗
        3.6.4.3 水针治疗
        3.6.4.4 针刺治疗心衰的机理研究
        3.6.4.5 心衰的气功治疗
        3.6.4.5.1 指玄功治疗心力衰竭
        3.6.4.5.2 内气吐纳法治疗心力衰竭
        3.6.4.5.3 坐卧站功治疗心力衰竭
    3.7 心力衰竭的护理与食疗
        3.7.1 护理
        3.7.1.1 一般护理
        3.7.1.2 心理护理
        3.7.1.3 医疗体育
        3.7.2 心力衰竭的食疗
        3.7.2.1 辨证施食
        3.7.2.1.1 气血不足
        3.7.2.1.2 气阴两虚
        3.7.2.1.3 肾阳虚衰
        3.7.2.1.4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3.7.2.1.5 心肾阳虚
        3.7.2.2 饮食禁忌
    3.8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
        3.8.1 心力衰竭舌象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3.8.2 心力衰竭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3.8.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1.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血液相对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
        3.8.2.1.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关系
        3.8.2.2 生化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2.1 体内激素水平与中医分型关系
        3.8.2.2.2 红细胞内 ATP 酶、SOD,钠钾钙镁及血清LPO 的变化与中医分型关系
        3.8.2.2.3 血管活性肽水平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2.4 血浆 NO 及 TNF-a 含量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2.5 免疫功能与中医分型关系
        3.8.2.3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功能关系探讨
        3.8.3 方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3.8.3.1 强心作用
        3.8.3.2 减轻容量负荷
        3.8.3.3 改善心肌代谢、增加冠脉流量
        3.8.3.4 延缓心肌细胞调亡及促进病变部位的修复与再生
        3.8.3.5 对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
        3.8.3.6 对血流动力学及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
        3.8.3.7 抗氧自由基作用
        3.8.3.8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心力衰竭防治方剂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肺心固本逐淤散治疗肺心病缓解期100例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董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用药规律总结[D]. 孙思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D]. 胡海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J]. 黄元和.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5)
  • [4]肛滴平喘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旭. 山西中医学院, 2014(04)
  • [5]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D]. 吕江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园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8)
  • [7]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D]. 段传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8]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沈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9]肺胀的中医药治疗现状[A]. 陈恺,王伯章.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 [10]肺心固本逐淤散治疗肺心病缓解期100例效果观察[J]. 运城地区肺心病协作组. 山西医药杂志, 1976(01)

标签:;  ;  ;  ;  

肺心固本术散治疗缓解期肺心病10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