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基书法版Joybook 8000笔记本电脑(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蓉[1](2016)在《面向当代生活的本土化电子产品设计研究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文中认为以智能设备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已经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国外品牌的强势冲击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承载时代的、地域的本土化理念为电子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设计的本土意识和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着眼于全球化视角下的设计探索,将本土作为一个包容的开放性系统,论述了本土化的概念、产生要素以及不同产品类型与本土化设计的关系,指出电子产品作为被引进的新生产品,在我国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设计上缺乏自然而然的与本土美学、文化融合的过程,所以要更多地从生活中把握本土特色。本研究采用由方法论到具体方法的形式,主要做了三点工作:一是将生活形态模型引入本土化设计领域,展开对人、需求、行为、事和新工具新方法的讨论,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生活形态模型向本土化设计要素转化的步骤;二是从生活形态模型的角度解析了电子产品,并通过分析我国人民的审美特性,归纳审美特性影响下的造型设计取向,作为对模型中“需求”研究的补充;三是以经历了三十年发展、市场更迭加快的笔记本电脑为例,将本土化设计路径中的综合路径应用于实践,并再次回到“事”中检验方案是否合乎目的性,对于挖掘及预测今后笔记本电脑产品的需求有一定指导意义。生活形态模型在本土化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它有利于本土设计知识的积累和设计语言的创造,进而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本研究还反映出,在以技术为支持、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电子产品发展中,对“事”的研究将变得更加重要。
张敬波[2](2010)在《民族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加速了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在带来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同时,也产生了文化趋同的负面效应,文化趋同不仅使弱势民族文化发生改变甚至会消失,还会带来产品同质化的问题。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是以西方教育体系为蓝本,设计师培养模式、思维方法、风格式样、评价标准都带有强烈的西方色彩,因而,中国现代产品设计原创性水平低,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此背景下,向传统民族文化中发掘原创设计,走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之路,是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民族符号是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外在形式具有民族地域的鲜明特征,是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本文研究民族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目的试图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产品设计中,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原创设计的方法。本文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对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民族符号进行了定义,归纳出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民族符号四个特征:象生性、象征性、表意性和继承性,并指出传统工艺美术器物上凝聚着丰富的民族符号,是民族符号的主要载体,是现代设计中民族符号的主要来源。本文着重探讨了民族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的手法,从形、色、意、材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形的借鉴,通过变换生成、抽象、象征、借喻、装饰的方法将民族符号中特有的比例、线条、形态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意义的延伸,民族符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民族审美心理注入到现代产品中,使得现代产品承接传统文化的“神”韵。色彩的借用,传统的“色彩五行说”观念,尚“黑白”和“五彩并用”配色风格对现代产品配色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材的借用,中国人崇尚崇尚竹、木等自然的材料,强调材料的天然美,不加人工的髹饰。民族符号融入到现代产品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设计流程、普遍原则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遵循设计流程:设计对象分析,确定产品的文化主题,选择合适的民族符号,民族符号提炼,评估;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功能满足原则、制造工艺原则、人性化原则、经济合理原则;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情感性产品注重民族符号的应用;所选择的民族符号应能够被使用者理解和接受;设计者应在对民族符号内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变形和重构,避免民族符号的堆砌。通过分析中国椅、“上上签”牙签盒、TCL蒙宝欧“旗袍”系列手机、美的冰箱“中国风”系列等优秀设计案例来验证提出的理论,最后通过家居用品系列设计提案来验证设计理论。
胡涛[3](2008)在《产品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当今世界的消费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挖掘产品文化层面的潜力,就成了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策略之一。其中关键就是如何在产品中真正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从现代产品中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应用,并且提出了民族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发展与展望。
刘立园[4](2008)在《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至今日,笔记本电脑市场已经迈入成熟期,消费大众身处于轻薄短小的产品时代中,对于产品感情的需求已逐渐取代了昔日对于产品功能的要求,选择个性化的产品外观,是人们购买的强烈动机之一。本文以笔记本电脑的外观作为感情化设计的论述载体,探讨了笔记本电脑的外观要素对人的感情的影响,以及如何把握好笔记本电脑外观所蕴涵的感情信息,从而设计出符合人的感情的笔记本电脑的外观。本文的绪论首先说明了为什么研究这一课题以及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并且为什么要以笔记本电脑的外观作为感情化设计的研究载体。为了使读者不对题目产生歧义,也说明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其重点。接下来,第一章概述了感情化设计这一崭新的课题。首先区分了与感情含义相近的相关概念,回答了文章采用“感情化”而不是“情感化”一词的原因,避免了在文章中概念使用不当的情况。其次,对感情的分类、感情的作用、产品感情化的起因、产品如何引发人的感情、产品感情化外观的设计表达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第二章主要从色彩、形态和材质三个方面分析了市场上现有的最具有代表性笔记本电脑外观,阐释了其所蕴涵的感情化信息,也说明了符合使用者感情的笔记本电脑的外观,才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上面的研究,对感情化设计以及现有笔记本电脑外观的感情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进一步研究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的设计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笔记本电脑的外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色彩与感情、形态与感情、材质与感情的关系,说明了它们在笔记本电脑应用的特殊原则,并且在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时,把环境因素和其它因素考虑在内,这也说明了人的感情的复杂性,正因如此,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因素的设计表达,以便针对不同的用户设计出最为和谐的感情化的笔记本电脑的外观。每章的最后一小节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的设计,将其理论应用到了实际的设计上,证实了本课题研究的切实意义。最后一章是对前三章的总结以及对课题的前景预测,从中我们能看出其它产品感情化外观的设计与此也有相通之处,同时启示了中国产品感情化外观的设计。
陈焕[5](2008)在《手机设计中的本土文化表达》文中指出在设计的发展历程中文化对于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文化铸就了设计的诸多式样和风格流派的形成。文化不仅是产品象征意义和精神文化内涵的来源,也是一个国家整体设计风格形成的基石。文化自身的一系列特点及其对文化主体的影响决定了文化是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最有价值的参照物,也因此决定了设计师设计产品应以当地文化背景为语境;而设计的表达功能与沟通要求则充分表明设计是对文化的表达。但是文化如何能够藉由设计来表达,也就是说如何把本土文化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则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设计难题,也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本土设计师梦寐以求的目标。确立中国的“设计话语”或者说具备自己的“文化性格”需要的正是能够体现本土文化内涵的设计。而理解与运用我们的本土文化、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设计风格其直接指向就是设计本土化。本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文化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可以视为是对产品意义来源的说明;而后半部分则是以实例来分析本土文化的设计表达,可视为是对产品意义如何外化的探究。为了更新对本土文化的褊狭理解,文中还从本土文化的当代构成来阐释和定义了本土文化,为本土文化的设计表达界定了一个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具有时代应变性的广义的研究范畴。论文选择以手机这个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技术产品为研究载体,结合当代流行文化现象与手机设计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诸多案例的现象分析与评述,总结出本土文化在手机设计中主要通过三种设计方法得以表达和“形象化”:传统图形符号(艺术性表达)、主题化(文学性表达)和形象对位(商业性表达),并指出这三种表达方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对我们本土文化的深度理解前提下的。
叶信宏[6](2008)在《长江三角洲IT产业集群中台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IT技术的日新月异,IT企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IT企业正在以全球视野寻求最佳的投资区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生产平均分布在全球各地,相反跨国IT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表现出集群的特征。随着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台商投资大陆进入了新一轮高潮,同时,台湾IT企业把投资的重点区域从珠江三角洲、闽南地区扩展至长江三角洲,并形成产业集群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文献,论述了产业集群与企业竞争行为转型的关系。同时,采用实证、规范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全面、系统的解析了台资IT产业集群现状,并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层剖析。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并以苏州明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定位企业行为目标,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挖掘自身比较优势来加快台资IT企业竞争行为转型,构建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长三角IT产业集群中取得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巫蒙[7](2008)在《现代大众产品设计的中国特色研究 ——以生活方式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设计的中国特色”不仅是我国设计界的一个热点,而且成为了一个颇受关注与争议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聚焦于现代大众产品,意在全面理解这个问题,突破设计现状的局限与偏颇,并提出解决途径,为现代设计之中国特色的最终呈现奠定基础。以质的研究为基本指导思想,本文研究运用了扎根理论与设计事理学贯穿始终;在不同阶段,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了文献法、个案分析、文本分析、比较法。多种方法的融贯有利于将研究对象放入社会的、历史的语境中分析,在不断的理解与解释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观点。依据研究过程,本文首先阐释了对于现代设计之中国特色的建构性理解:现代设计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生活方式成为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及设计实践的主要目标与评价标准之一;探寻中国特色则从价值理性动因转化为工具理性主导,偏离了现代设计的核心价值——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传统符号几乎成为表现中国特色的唯一方式,从工业社会之初至今,由延续吉祥寓意到追求民族象征与消费化的中国风格,演变为工具理性行为的工具。接着论文提出了多元化建构中国特色的原由与途径:一方面,现代产品向多元化发展,表现在传统与现代、意义功能与使用功能等多重维度上,产品特色不仅表现在外观的显性特色,也表现在功能、技术等内在的隐性特色。另一方面,现有的中国特色尽管可以归纳为八种方式——仿古、借古造今、中国新古典主义、现代中式、传统外衣、传统器物造型、传统材质与生活方式,然而,明显偏重于传统符号产生的显性特色与意义功能,呈现单一化,难以适应现代产品的多元化属性,更难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需要从现代设计的核心价值出发,从适合当代大众的生活方式中产生,以此完善设计方法自身的多元化建构。最后,本文通过比较自行车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欧美国家的不同发展,分析了自行车的中国特色,并结合“移动新主张”的设计研究案例,说明从生活方式构建现代设计的中国特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叶东海[8](2007)在《产品信息传达中注入人文要素的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对人文要素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学术倾向,工业设计也不例外。研究人文要素在工业设计的应用是今后工业设计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展望将来的产品设计,技术因素对人们购买吸引力的下降,人们更加注重产品信息中所包涵的文化、人文因素。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功能需求,而且还要求满足心理上和生理上等方面的需求。本文尝试结合产品信息传达和人文要素二个方面的理论,进行两者的交叉性研究—产品信息传达中人文要素的实现方式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产品信息传达理论,产品信息传达的过程,以及产品信息传达内容与方式在不同的时代的不同特点;人文要素的定义及其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产品信息功能层次的不同,第三章将产品的信息要素分别为技术、语义、审美三大要素。并结合人文要素对三要素在信息传达过程中实现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人文要素渗透于产品信息传达整个过程,在信息的三个层面要素中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在前章的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产品信息传达的技术要素、语义要素、审美要素三个层次注入人文要素的方式与方法:通过人机工程学和人性化设计将人文要素注入技术信息中;通过情感化设计与借助语意符号的方式将人文要素注入语义信息中;通过个性化设计与情趣化设计的方式,将人文要素注入审美信息中。人文要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实现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些自表及里不同层次的方式的研究,构成了产品信息传达中注入人文要素设计理念的完整体系。文章第五章对比分析了各地人文要素注入现代产品设计的特征,指出人文要素分为形式和文化二个层面。针对这一特点从人文要素角度对产品信息传达中注入人文要素的理论进行充实。并通过一个设计实践对文章中提出的理论做了验证。最后,论述了如何将该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对产品信息传达中注入人文要素的方式做了总结。
翁春萌[9](2005)在《产品设计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今任何学科门类所要涉及到的问题,设计也不例外。作为服务人的产品设计必须要涉及到人文思想,这是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人具备了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强大能力,现代科学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无比丰富的物质产品。但是科学技术在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面对着一系列的矛盾甚至灾难,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人们开始反思科技与人文,二者缺一不可。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构筑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人文思潮的崛起势在必行。当今在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正是忽视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精神性需求。社会越是发展,越是要体现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高扬人文精神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更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 本文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讨论了产品设计需要人文精神。作者通过对人文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对设计的发展、风格、流派和思潮的解读,明确指出人文精神是产品设计的核心。文章通过大量的例证探寻和分析,提出了产品设计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系统阐述了①产品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内容②产品设计中融入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对此进行较为全面地总结与概括,并对理论成果的应用作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基于这一认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人文精神作了充分的解读,并对中国文化中优秀人文精神在现代产品设计的应用作了一定探索性实践,形成了“喜喜”椅、“编钟杯”、“田田一夏”风扇等一系列主题的产品设计作品,希望暨此能为产品设计中融入人文精神理论的应用,特别是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运用于工业设计的创新之中做出有益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先英[10](2005)在《产品设计中人文要素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通过对产品设计中所涉及的科学与人文因素的分析研究,探索如何通过设计的方式使得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互相协调,使人的生存环境更加符合人的需求,使得现代产品设计以人文精神的塑造和融合为旨归,以生活世界为现实基础,致力于科学和人文的沟通。引言简要说明了选题的意义、学术现状,以及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全文共分为七章,包括产品设计中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辨证关系,科学视野中的人文思潮研究,人文科学对人的主体性研究,影响产品设计的人文因素研究,人文要素在产品设计中的传递,产品设计的人文价值体现研究,以及最后的结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到,研究产品设计中的人文现象和人文因素,无疑是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等关系的一个途径,是理解人的生存方式、欲望及价值观念变迁的一个途径。通过这样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真正的认识人类自身,才能真正的通过设计为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构建现代产品设计与人文要素价值理论系统;找出产品设计中造型艺术与人文要素的结合点;以及探索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人文要素理论的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有四种,设计实践法:在设计实践中,引入人文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将人文精神的各要素体现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演绎法、归纳法:收集蕴涵人文精神的优秀产品,分析它们的成功之处;调查研究法:采取访问、调研等形式对现有产品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对比、分析法: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找出当前产品设计中的弊病和探索科学的产品设计方法。 结论:本课题通过对人文要素价值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产品艺术性的需求,对人文的需求,产品的设计必须蕴含丰富情感与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创新是体现未来产品设计与人文融合的有效手段,设计师应该从使用者出发充分考察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形态,解决他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让产品不断关注和体现使用者的价值,关怀人类自身,也不断更新产品人文内涵。
二、明基书法版Joybook 8000笔记本电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基书法版Joybook 8000笔记本电脑(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当代生活的本土化电子产品设计研究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发展 |
1.1.2 电子产品行业竞争激烈 |
1.1.3 多元设计意识普遍增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于全球化视角的设计探索 |
2.1 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设计 |
2.1.1 中西方文化的互补性及其设计 |
2.1.2 本土化、全球化与跨文化创新 |
2.2 本土化设计理论 |
2.2.1 内涵与外延 |
2.2.2 本土化的产生要素 |
2.2.3 本土化设计的路径 |
2.2.4 本土化设计的作用 |
2.2.5 产品类型与本土化设计的关系 |
2.3 本土化设计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案例 |
2.3.1 美国通用汽车产品在华的本土化设计 |
2.3.2 联想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与本土化设计 |
2.4 从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看本土化设计 |
2.4.1 电子产品概述 |
2.4.2 电子产品的设计趋势 |
第3章 生活形态模型导入电子产品本土化设计 |
3.1 电子产品本土化设计综述 |
3.1.1 生活形态与电子产品设计的关系 |
3.1.2 本土化应用于电子产品设计的表现类型 |
3.1.3 电子产品本土化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
3.2 生活形态模型的理论基础 |
3.2.1 事理学 |
3.2.2 目标定位系统 |
3.3 生活形态模型的研究要素与结构 |
3.3.1 人 |
3.3.2 需求 |
3.3.3 行为 |
3.3.4 事 |
3.3.5 新工具新方法 |
3.4 针对目标群体生活形态模型的调研计划 |
3.4.1 调研内容 |
3.4.2 调研方法 |
3.5 由生活形态模型向本土化设计要素转化 |
3.5.1 机会识别 |
3.5.2 机会理解 |
3.5.3 机会转化 |
第4章 中国审美特性分析 |
4.1 审美的文化内涵 |
4.1.1 崇实之美 |
4.1.2 气韵之美 |
4.1.3 自然之美 |
4.1.4 和谐之美 |
4.2 模糊性与多样性 |
4.2.1 模糊性 |
4.2.2 多样性 |
4.3 审美特性影响下的电子产品造型设计 |
4.3.1 审美特性在设计中的延伸——符号的建构与技术的解释 |
4.3.1.1 符号的建构:象征语义与情感语义 |
4.3.1.2 技术的解释:明言知识与意会知识 |
4.3.2 审美特性在设计中的取向 |
第5章 本土化笔记本电脑设计实践 |
5.1 笔记本电脑概述 |
5.1.1 特点 |
5.1.2 结构 |
5.1.3 人因 |
5.1.4 发展现状 |
5.2 我国年轻人群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生活形态调研 |
5.2.1 调研目的 |
5.2.2 人要素分析 |
5.2.3 行为和需求要素分析 |
5.2.4 事要素分析 |
5.2.5 构建生活形态模型 |
5.2.6 提出拟解决方案 |
5.3 本土化设计要素整合 |
5.3.1 语义分析 |
5.3.2 CMF设计与趋势分析 |
5.3.3 意象符号选取 |
5.4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的电子产品本土化设计流程 |
5.5 设计方案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6.1.1 研究总结 |
6.1.2 论文创新点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年轻人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生活形态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3 设计手册 |
(2)民族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全球化、文化趋同、产品“同质化”与产品“民族化” |
1.2.2 民族符号的历史渊源 |
1.2.3 民族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探讨范围 |
1.3.1 研究目的 |
1.3.2 民族符号的主要探讨范围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族符号概念 |
2.1 基本概念 |
2.1.1 符号的概念 |
2.1.2 符号学理论 |
2.1.3 民族符号的概念 |
2.1.4 产品符号的概念 |
2.2 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内涵 |
2.2.1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思想是天人合一 |
2.2.2 中和为美的设计文化意识 |
2.2.3 整体性、模糊性思维方式 |
2.2.4 情理统一的技艺之美 |
2.3 民族符号特征 |
2.3.1 象生性 |
2.3.2 象征性 |
2.3.3 表意性 |
2.3.4 传承性 |
2.4 传统工艺美术中典型民族符号 |
2.4.1 陶瓷器上典型的民族符号 |
2.4.2 青铜器上典型的民族符号 |
2.4.3 漆器上典型的民族符号 |
2.4.4 明清家具上典型的民族符号 |
2.4.5 传统建筑上典型的民族符号 |
2.4.6 民俗用品中典型的民族符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族符号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运用手法研究 |
3.1 形的借鉴 |
3.1.1 直接引用 |
3.1.2 提取和生成 |
3.1.3 变形和重构 |
3.1.4 象征与隐喻 |
3.1.5 抽象 |
3.1.6 装饰 |
3.2 意的延伸 |
3.3 “色”的提取 |
3.4 材质的借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族符号现代设计程序和普遍原则 |
4.1 民族符号融入工业产品设计程序 |
4.1.1 设计对象分析 |
4.1.2 产品文化主题的确定 |
4.1.3 选择合适的民族符号 |
4.1.4 民族符号的提炼 |
4.1.5 评估 |
4.2 民族符号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运用的普遍原则 |
4.2.1 功能满足原则 |
4.2.2 制造工艺原则 |
4.2.3 人性化设计原则 |
4.2.4 经济合理原则 |
4.3 民族符号运用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验证 |
5.1 实例分析 |
5.1.1 汉斯.维纳“中国椅”系列 |
5.1.2 “上上签”牙签盒 |
5.1.3 TCL 蒙宝欧“旗袍”系列手机 |
5.1.4 美的冰箱“中国风”系列 |
5.2 设计提案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详细摘要 |
(3)产品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及产品设计的涵义 |
1.1 文化涵义 |
1.2 产品设计涵义 |
1.3 文化与产品设计关系 |
2. 产品设计中民族文化应用 |
2.1 传统设计中民族特色的体现 |
2.2 现代产品中民族韵味的应用 |
2.3 特殊产品中民族文化的表达 |
2.4 现代标志设计中民族元素的融合 |
2.4.1 汉字在现代标志中的应用 |
2.4.2 篆刻逐渐成为现代标志的设计元素 |
2.4.3 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 |
3. 民族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发展与展望 |
3.1 发挥民族文化优势 |
3.2 创立独特民族文化设计 |
(4)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设计理念的变迁 |
0.1.2 生活方式的改善 |
0.1.3 笔记本外观发展的趋势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感情化产品设计的概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之间的关系 |
1.1.1 情绪、情感与感情的区别和联系 |
1.1.2 感觉、感性与感情的联系与区别 |
1.2 感情的分类 |
1.3 感情的作用 |
1.4 产品感情化的起因 |
1.4.1 社会发展的趋势 |
1.4.2 人的需要的驱动 |
1.4.3 产品本身也要与人为善 |
1.5 产品如何引发人的感情 |
1.6 产品感情化外观的设计表达 |
1.7 感情化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
2.1 现有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色彩的分析 |
2.1.1 黑色的 ThinkPad |
2.1.2 灰色的戴尔 |
2.1.3 白色的苹果 |
2.1.4 彩色的索尼 |
2.1.5 走向多彩世界 |
2.2 现有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形态的分析 |
2.2.1 Acer 和 BMW 携手打造的笔记本电脑新造型 |
2.2.2 极品尊贵——松下PRO R1 笔记本电脑 |
2.2.3 联想概念笔记本电脑——瑜伽机 |
2.2.4 荷兰Tulip 的E-Go 笔记本电脑 |
2.2.5 儿童用的笔记本电脑 |
2.2.6 现有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形态的布局分析 |
2.3 现有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壳材质的分析 |
2.3.1 塑料外壳材质的笔记本电脑 |
2.3.2 金属外壳材质的笔记本电脑 |
2.3.3 皮革外壳材质的笔记本电脑 |
2.3.4 竹子外壳材质的笔记本电脑 |
第三章 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色彩的设计表达 |
3.1 色彩的感觉特性及其在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的设计表达 |
3.1.1 冷暖与软硬 |
3.1.2 稳重与轻快 |
3.1.3 前后与强弱 |
3.1.4 色彩的动静感 |
3.1.5 华丽、朴素与明朗、阴郁 |
3.2 色彩的联想和象征及其在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的应用 |
3.3 色彩对比的感情体验及其在笔记本电脑外观中的应用 |
3.4 色彩喜好与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色彩的设计 |
3.5 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的配色原则 |
3.5.1 外壳主体色的数量及其选择 |
3.5.2 统一与变化的原则 |
3.5.3 均衡与稳定的原则 |
3.5.4 突出重点 |
3.5.5 配色要注意节奏与韵律 |
3.5.6 根据使用环境选择合适色彩 |
3.6 设计实例 |
第四章 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形态的设计表达 |
4.1 点在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形态中的设计表达 |
4.2 线在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形态中的设计表达 |
4.3 面在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形态中的设计表达 |
4.4 体在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形态中的设计表达 |
4.5 笔记本电脑整体形态结构对感情激发的分析应用 |
4.6 设计实例 |
第五章 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壳材质的设计表达 |
5.1 笔记本电脑人工材质外壳的设计表达 |
5.1.1 塑料 |
5.1.2 金属 |
5.1.3 陶瓷玻璃 |
5.2 笔记本电脑天然材质外壳的设计表达 |
5.3 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壳材质设计表达的注意事项 |
5.4 设计实例 |
第六章 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设计的总结及预测 |
6.1 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设计的总结 |
6.1.1 外观各要素有机结合 |
6.1.2 重视使用环境 |
6.1.3 注重审美感情 |
6.1.4 关注感性 |
6.2 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设计的前景趋势 |
6.2.1 时尚化 |
6.2.2 多元化 |
6.2.3 生活化 |
6.2.4 情趣化 |
6.3 中国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的设计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手机设计中的本土文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土文化与设计本土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 |
1.2.2 国内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文化的内涵 |
2.1 文化的概念 |
2.2 文化的特性 |
2.2.1 文化的动态性 |
2.2.2 文化的群体性 |
2.2.3 文化的差异性 |
2.2.4 文化的可识别性 |
第三章.文化与产品的认知和情感的关联 |
3.1 文化与产品的认知 |
3.1.1 文化语境与产品语意 |
3.1.2 文化差异与设计识别 |
3.2 文化与产品的情感 |
3.2.1 产品设计的情感化倾向 |
3.2.2 文化认同与情感经验 |
第四章.设计的表达功能 |
4.1 设计对功能的表达 |
4.2 设计对意义的表达 |
4.3 表达与沟通 |
4.4 设计表达文化 |
第五章.本土文化的当代构成 |
5.1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
5.2 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
5.3 流行文化 |
第六章.手机设计中的本土文化表达 |
6.1 “象”之手机——手机作为文化的载体 |
6.1.1 技术产品的文化诉求 |
6.1.2 消费数字产品与当代流行文化 |
6.2 本土文化在手机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
6.2.1 传统图形符号 |
6.2.2 主题化 |
6.2.3 形象对位 |
6.3 设计提案 |
6.3.1 设计分析及定位 |
6.3.2 设计构想及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长江三角洲IT产业集群中台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2. 产业集群与企业竞争行为转型的理论分析 |
2.1 产业集群理论 |
2.2 产业集群条件下企业行为的新变化 |
2.3 产业集群条件下企业竞争行为的转型:获得竞争优势 |
3. 长江三角洲IT 产业集群的现状 |
3.1 长江三角洲IT 产业集群的现状 |
3.2 长江三角洲台资IT 产业集群的现状 |
4. 长江三角洲IT 产业集群条件下台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4.1 台资IT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 |
4.2 产业集群条件下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个案研究:以苏州明基为例 |
5. 构建台资IT 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竞争行为转型 |
5.1 长江三角洲IT 产业集群条件下促进台资企业竞争行为转型的途经 |
5.2 构建台资IT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
6. 结束语 |
6.1 简短结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着作及论文 |
后记 |
(7)现代大众产品设计的中国特色研究 ——以生活方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源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理论背景 |
1.2.2 文化背景 |
1.2.3 社会需求 |
1.2.4 研究背景小结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源流、理论与现实 |
2.1 关于“现代设计” |
2.1.1 错综复杂的现代性 |
2.1.2 设计之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
2.1.3 价值理性的延伸——大众与生活方式 |
2.1.4 宜家的现代性解读 |
2.2 生活方式——从社会学到设计 |
2.2.1 经济地位与生活方式 |
2.2.2 消费与生活方式 |
2.2.3 文化与生活方式 |
2.2.4 从“方式”到“风格” |
2.2.5 生活方式类型 |
2.2.6 设计与生活方式 |
2.3 中国特色之辨 |
2.3.1 元素、特色与风格 |
2.3.2 设计特色与文化 |
2.3.3 传统的误区 |
2.3.4 开放的“本土” |
2.3.5 小结 |
2.4 研究与实践 |
2.4.1 思想已起飞 |
2.4.2 被解释的设计 |
2.4.3 生活初见端倪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疑问与思考 |
3.1 从设计作品中发问中国特色 |
3.2 生于忧患的民族意识 |
3.2.1 应对现代化的近代思想 |
3.2.2 现代设计的忧患 |
3.3 运用传统的传统 |
3.3.1 国货与洋货的“民族特色” |
3.3.2 发展工艺之下的日用品特色 |
3.3.3 红旗轿车与几十年一贯制的大众产品 |
3.3.4 从仿造到自己设计 |
3.3.5 产品丰盛引发中国风格 |
3.3.6 小结 |
3.4 迷失方向 |
3.4.1 精神的缺失 |
3.4.2 传统观念再发现 |
3.4.3 限制下的适应 |
3.5 自问自答的小结 |
3.5.1 为什么急于寻找中国特色? |
3.5.2 为何聚焦于传统符号? |
3.5.3 传统符号能够拯救中国设计吗? |
第4章 多元求解 |
4.1 现代产品的多样性 |
4.1.1 人造物系统与现代产品 |
4.1.2 现代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
4.1.3 现代产品的多重维度 |
4.2 传统现代产品的中国特色构建 |
4.2.1 仿古 |
4.2.2 中国新古典主义 |
4.2.3 现代中式 |
4.2.4 借古造今 |
4.2.5 小结 |
4.3 新生现代产品的中国特色构建 |
4.3.1 传统的印迹,文化的外衣 |
4.3.2 传统器物造型 |
4.3.3 传统材质 |
4.3.4 小结 |
4.4 在生活中寻找 |
4.4.1 生活方式与用户需求 |
4.4.2 国际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活方式的解答——以自行车为例 |
5.1 自行车在欧美 |
5.1.1 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
5.1.2 自行车交通衰退,自行车运动继续发展 |
5.1.3 自行车交通在复兴 |
5.2 自行车在台湾 |
5.2.1 从制造到设计的自行车王国 |
5.2.2 生活中自行车败给摩托车 |
5.2.3 重新唤回自行车 |
5.3 自行车在中国大陆 |
5.3.1 从引进到自行生产 |
5.3.2 “永久”的经典之作 |
5.3.3 背负生活的重担 |
5.3.4 当代的困境 |
5.4 比较中的中国特色 |
5.4.1 自行车交通 |
5.4.2 自行车生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设计研究案例分析——移动新主张 |
6.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6.2 设计前期研究 |
6.2.1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与交通方式 |
6.2.2 自行车租赁 |
6.2.3 电动自行车 |
6.3 设计方案 |
6.3.1 城市个人交通模式 |
6.3.2 单人交通工具租赁服务系统 |
6.3.3 租赁式单人交通工具——站靠式电动自行车 |
6.4 本章小结:适应生活,引领生活 |
第7章 结论 |
7.1 现代设计的理性与生活方式 |
7.2 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理解 |
7.3 传统符号的历史性理解 |
7.4 中国特色的内涵与层次 |
7.5 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建构 |
7.6 从生活方式中建构中国特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7.7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自行车的发明与演变 |
附录 B 图表资料来源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产品信息传达中注入人文要素的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研究方式及框架 |
2 产品信息传达及人文要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产品信息传达 |
2.1.1 产品信息传达过程 |
2.1.2 产品系统与信息的关系 |
2.2 现代产品信息传达的发展趋势 |
2.2.1 产品信息的传达的内容反映时代特点 |
2.2.2 现代产品信息传达的发展趋势 |
2.3 人文要素对设计的影响 |
2.3.1 人文要素定义及与设计思维的辩证关系 |
2.3.2 人文要素决定设计风格 |
3 基于产品信息层次的产品信息要素分析 |
3.1 从信息的层次上对信息要素进行分类 |
3.2 技术要素在信息传达中的应用 |
3.2.1 现代产品设计中技术信息的发展启示 |
3.2.2 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
3.3 语义要素在信息传达中的应用 |
3.3.1 基于产品符号学的语意信息传播 |
3.3.2 使用者心理模型与产品语意的有效实现 |
3.4 审美要素在信息传达中的应用 |
3.4.1 应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产品的形式设计 |
3.4.2 知识经济下的审美信息发展 |
3.5 人文要素与信息三要素的相互交融关系 |
3.5.1 技术、语意、审美是信息传达三个层面上的有机统一 |
3.5.2 信息时代的产品设计呼唤人文要素 |
3.6 本章小结 |
4 从产品信息角度分析人文要素的实现方式 |
4.1 技术信息中的人文要素实现 |
4.1.1 人机工程学体现人文关怀 |
4.1.2 人性化设计中的人文内涵 |
4.1.3 富有“生命感”的产品设计 |
4.2 语意信息中的人文要素实现 |
4.2.1 饱含人文要素的情感化设计 |
4.2.2 借助产品语意学再现文化传统 |
4.3 审美信息中的人文要素实现 |
4.3.1 个性化设计体现独特的审美信息 |
4.3.2 传递人文要素的审美内涵 |
4.3.3 有趣味的人文要素—情趣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人文要素注入现代产品设计的分析与设计实践 |
5.1 各地人文要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对比分析 |
5.1.1 欧美人文要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
5.1.2 日本人文要素与现代产品设计 |
5.1.3 中国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 |
5.1.4 对比分析与思考 |
5.2 由表及里的人文要素注入方式 |
5.2.1 形式层面上的人文要素注入产品信息 |
5.2.2 文化层面上的人文要素注入产品信息 |
5.3 产品信息传达中注入人文要素的设计实践 |
5.3.1 猎鹰皮卡概念车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产品设计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人文和人文精神 |
1.2.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
1.2.1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
1.2.2 构筑和谐社会是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之路 |
1.2.3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人文精神 |
1.3.设计需要人文精神 |
2 产品设计与人文精神 |
2.1.从设计的发展看优秀设计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
2.2 产品设计与人文精神 |
2.2.1.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 |
2.2.2.技术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微弱 |
2.2.3 设计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
2.2.4 产品设计与人文精神 |
3 产品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
3.1 人机工程学 |
3.1.1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 |
3.1.2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
3.1.3 人机工程学与产品设计 |
3.2 富有情感的设计 |
3.2.1 产品设计中有关“生命感”的表达 |
3.2.2 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
3.2.3 追求个性化设计 |
3.2.4 小结 |
3.3 文化的运用 |
3.3.1 中国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3.3.2 英国文化与其设计 |
3.3.3 根植于德国文化的现代设计 |
3.3.4 日本文化与日本现代设计 |
3.3.5 美国的文化与产品设计 |
3.3.6 时尚文化与产品设计 |
3.4 人性化设计 |
3.4.1.为老年人的设计 |
3.4.2.为儿童的设计 |
3.4.3.为残疾人的设计 |
3.4.4.为其他目标群体的设计 |
3.4.5.满足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
3.5.小结 |
4 中国人文精神与产品设计 |
4.1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 |
4.1.1.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审美方式 |
4.1.1.1.道法自然的哲学观 |
4.1.1.2.阴阳谐调,中和雅正 |
4.1.1.3.天人合一 |
4.1.2.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
4.1.2.1.崇实黜虚 致用厚生 |
4.1.2.2 人为物本、物因人用 |
4.2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人文精神的产品设计 |
4.2.1 长信宫灯 |
4.2.2 古代的农具设计 |
4.2.3 酒容器造型 |
4.2.4 明代家具 |
4.3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古为今用 |
4.3.1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人文精神的精髓 |
4.3.2 用现代的语言设计 |
4.4 注意避免的误区 |
5 产品设计融入人文精神理论指导下的产品创新设计实践 |
5.1 “喜喜”椅的设计 |
5.2 编钟瓶的设计 |
5.3 “田田一夏”的设计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产品设计中人文要素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1章 产品设计与科学、人文的辨证关系 |
1.1 人类文化、科学文化、产品设计的发展 |
1.1.1 人类文化的发展 |
1.1.2 科学文化的发展 |
1.1.3 产品设计的起源发展 |
1.2 产品设计与科学技术的辨证关系 |
1.2.1 科技为产品设计提供物质基础 |
1.2.2 科技在产品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匮乏 |
1.3 产品设计与人文科学的辨证关系 |
1.3.1 产品设计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
1.3.2 产品设计与人的辨证关系 |
1.3.3 产品设计中人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
1.4 产品设计中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
1.4.1 人文文化的发展变化趋势 |
1.4.2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趋势 |
第2章 科学视野中的人文思潮研究 |
2.1 人文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人文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
2.1.2 人文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辨证关系 |
2.2 全球语境中的人文主义现状分析 |
2.2.1 人文科学在西方的发展 |
2.2.2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根源研究 |
2.3 产品设计中的人文理性复生 |
2.3.1 产品设计中的人文困境 |
第3章 人文科学对人的主体性研究 |
3.1 人文科学中人的需求分析 |
3.1.1 作为主体的人的需求分析 |
3.2 人文科学中人的现实化活动分析 |
3.3 人的主体性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
3.3.1 为消费者的主体性设计 |
3.3.2 重视消费者的身体性交流 |
第4章 影响产品设计的人文要素研究 |
4.1 人文要素构成中人的因素 |
4.1.1 人的需求因素 |
4.1.2 人作为主体的因素 |
4.2 影响产品设计的价值因素 |
4.2.1 产品的自身价值因素 |
4.2.2 产品设计中人的价值体现 |
4.2.3 价值观是人文要素研究的关键 |
4.3 影响产品设计的文化因素 |
4.3.1 文化因素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
4.3.2 文化对人格的塑造 |
4.3.3 产品设计中的文化认同 |
4.4 产品设计中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考虑 |
4.4.1 未来的市场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
4.4.2 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思考 |
第5章 产品设计中潜在人文价值的研究 |
5.1 产品设计的人文关怀 |
5.1.1 产品的人文价值体现 |
5.1.2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
5.1.3 体现人的价值的人文化设计 |
5.1.4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关怀 |
5.2 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价值 |
5.2.1 本土文化的传承 |
5.2.2 民族工业中的品牌文化 |
5.3 产品设计中的社会和环境价值 |
5.3.1 正确的市场导向 |
5.3.2 可持续发展的导向 |
第6章 人文价值的传递研究 |
6.1 设计师在人文价值传递中的重要角色 |
6.1.1 充分认识追求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
6.1.2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感 |
6.1.3 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 |
6.2 案例分析优秀产品设计的人文价值传递 |
6.2.1 日本优秀产品设计的人文价值分析 |
6.2.2 北欧优秀产品设计中的人文价值分析 |
6.3 人机工程学的科学依据 |
6.4 从产品设计的表达研究人文价值的传递 |
6.4.1 产品的形态传递方式 |
6.4.2 产品的符号传递方式 |
6.4.3 产品的图像传递方式 |
6.4.4 产品的色彩传递方式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明基书法版Joybook 8000笔记本电脑(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当代生活的本土化电子产品设计研究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D]. 李雪蓉.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2]民族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D]. 张敬波.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3]产品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应用[J]. 胡涛.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08)
- [4]笔记本电脑感情化外观的设计研究[D]. 刘立园. 江南大学, 2008(04)
- [5]手机设计中的本土文化表达[D]. 陈焕. 江南大学, 2008(04)
- [6]长江三角洲IT产业集群中台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叶信宏. 苏州大学, 2008(11)
- [7]现代大众产品设计的中国特色研究 ——以生活方式的视角[D]. 巫蒙. 清华大学, 2008(08)
- [8]产品信息传达中注入人文要素的方式研究[D]. 叶东海. 重庆大学, 2007(06)
- [9]产品设计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D]. 翁春萌.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5)
- [10]产品设计中人文要素的价值研究[D]. 杨先英.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