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J_1-80型气体继电器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郑祖军[1](2021)在《一起主变有载重瓦斯保护动作跳闸事故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介绍某厂因人员违规操调变压器有载调压装置滤油机,导致主生产线停产的事故案例,并结合案例具体经过,详细分析了影响变压器有载调压装置可靠性的相关因素。为避免类似事故,针对案例要点因素,从运行、维护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安全防范措施及改善意见,为生产工作提供运行指导,以达到提高变压器有载调压装置使用安全可靠性的目的。
王佳田[2](2020)在《C4F7N/CO2混合气体熄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网规模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迅速扩大,SF6电气设备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SF6气体具有严重的温室效应,电力行业需要大幅减少甚至禁用SF6气体,世界各国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求可以替代SF6的环保型气体。近些年来,全氟异丁腈(C4F7N)气体以其优良的电气性能和较低的全球变暖系数,受到了许多科研人员的青睐,并被认为是最具潜力在高压领域替代SF6的环保气体。但因其液化温度较高限制了其使用范围,需要与某些缓冲气体(目前应用较多的是CO2气体)进行配合使用。对C4F7N混合气体的熄弧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C4F7N/CO2混合气体的熄弧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替代气体的研究现状,指出C4F7N/CO2混合气体最具潜力替代SF6气体,接着引进了电弧理论,为后续试验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设计试验回路,进而搭建电弧试验平台,并对试验回路进行调试,使其满足试验所需精度。对SF6、CO2、1%C4F7N/99%CO2、5%C4F7N/95%CO2以及9%C4F7N/91%CO2混合气体在0.4Mpa~0.8MPa下,回路电压为1.6kV时开展不同大小的短路电流开断试验。通过分析电弧电压、电弧电导、电弧能量、不同开断相角以及利用麦也尔方程计算出来的散能系数,研究C4F7N/CO2混合气体的熄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4F7N含量的增加,其熄弧性能逐渐增加,15kA开断电流时,0.6MPa的5%C4F7N/95%CO2混合气体中的电弧电压熄弧峰值约为SF6的0.67倍,9%C4F7N/91%CO2混合气体约为SF6的0.76倍;在同等条件下,C4F7N熄弧性能与SF6气体仍有一定的差距,C4F7N/CO2混合气体的散能系数低于SF6气体的散能系数;可以通过提高C4F7N/CO2混合气体的气体压强,在一定的场合可以实现对SF6气体的替代,在20kA开断电流时,0.8MPa的9%C4F7N/91%CO2混合气体的电弧电导要低于0.6MPa SF6的电弧电导;减小开断相角,有利于电弧的熄灭;在C4F7N/CO2混合气体中多次开断电流之后,会有大量的黑色粉尘,对气体的熄弧性能造成影响,应及时进行清理。
郝国文[3](2018)在《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抽水蓄能电站具备削峰填谷、调频调相、事故备用等多项重要功能,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已进入高峰期,后续投产的电站将越来越多。在近些年抽水蓄能电站的运维过程中,发变组保护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变组保护的配置和整定计算方面,需要详细的分析加以改进。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通过部分实例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中的作用;分析了抽水蓄能电站面临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的运行可靠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本文分析了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的一般配置情况,对实际发生的多起继电保护跳闸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中在继电保护功能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发变组保护配置完善的建议,明确了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的典型配置及出口方式,特别对于转子接地保护和主变低压侧零序电压保护投跳闸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与发变组保护的典型配置相呼应,还对发变组保护配置中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在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整定计算所依据的技术标准的情况,指出了目前在整定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其中较为典型的低频过流保护整定进行了案例分析,明确了整定的方法。对于发电机定子零序电压保护与主变低压侧零序电压保护的整定配合问题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具体配合的原则。另外对于长期以来在变压器非电量保护整定缺少依据的情况下,通过收集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的整定标准。
王东,晏飞,郝丽萍,刘明亮[4](2018)在《基于CFD的瓦斯继电器内部油流分析》文中认为为分析重瓦斯保护过程中瓦斯继电器内部油流的流动情况,运用流体动力学领域的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方法,对重瓦斯保护动作过程中继电器内部的油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瓦斯继电器内部的流场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CFD分析方法对瓦斯继电器内部的油流模拟是可行的,它能使继电器内部的复杂油流变得可视化,可为继电器内部的油流分析及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官强华,陈灵峰,杨志豪[5](2018)在《变压器气体保护动作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变压器气体保护是变压器内部故障的主保护,对变压器匝间和层间短路、铁心故障、套管内部故障、绕组内部断线、绝缘劣化和油面下降等故障均能灵敏动作。下面介绍一起变压器因缺油油面下降引起的气体保护动作案例,给出缺油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供参考。1变压器气体继电器的结构和动作原理变压器气体继电器装在变压器储油柜和油箱之间的管道内,变压器内部故障使油分解产生气体或造成油流涌动时,气体继电器的接点会动作,接通
张兴飞[6](2017)在《气体继电器轻瓦斯信号无法复归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一起500kV变压器气体继电器轻瓦斯信号无法复归故障,分析认为气体继电器浮球浮力与磁铁吸力配合不当是引起信号不复归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和防范建议。
魏巍[7](2017)在《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性能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需要对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环节进行实时在线气体检测,以确保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对源头气体、中间气体和废气检测是气体检测的组成部分。在各种气体检测技术中,基于近红外吸收光谱检测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生产生活的检测气体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光谱吸收特性;另一方面,由于光纤通信、半导体激光技术的发展为近红外光谱吸收气体检测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光纤抗电子干扰能力强、传输损耗小、质量轻,使得基于光纤的近红外光谱吸收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特殊的环境中。在各种近红外光谱吸收检测技术中,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的应用最为广泛,常用的分支包括直接吸收技术、波长调制光谱技术以及光声光谱技术。而基于以上技术的各种传感器和智能仪器的研究正逐渐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实际应用的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来说,传感器的性能和指标直接决定了它的检测环境和应用范围。为了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检测,传感器的稳定性、分辨率、检测极限等指标成为重中之重,而为了便于从光谱信息到气体信息的反演,波形的调整恢复技术也是重要一环。因此,针对这些指标的研究和提升工作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主要以水蒸气检测为例介绍了对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器件选择与系统搭建、稳定性、分辨率和检测极限、波形调整恢复和检测系统实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文章的主要工作包括:1.阐述了分子红外吸收的理论基础,给出气体光谱吸收检测技术的理论依据。对吸收线强、谱线线宽和线型函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温度、压强对谱线宽度、线型函数及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对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常见分类—直接吸收光谱技术、波长调制光谱技术、光声光谱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对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的常用器件和系统结构进行了介绍和对比。2.介绍了用于提高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稳定性的方法。通过改进光学器件,减少外部环境和目标气体背景浓度对器件的影响,为系统搭建奠定基础;通过使用波长调制技术配合减法技术,抑制系统的低频扫描基线、器件内背景气体影响以及外部环境温湿度的影响;通过人造吸收峰技术,在每个扫描周期内同时检测实际吸收与人造吸收的比例关系,抑制非吸收损耗带来的影响;并通过相位漂移抑制技术解决激光器长期工作后相位漂移对波长调制检测系统的影响。3.介绍了用于提高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检测极限提升的方法。通过使用Herriott池加反射镜技术,将等效光程提高近一倍,从而提高系统检测极限和灵敏度近一倍;使用人造吸收峰技术,抑制不规则背景噪声并增强信号识别度,增强低浓度信号的信噪比;使用波长调制稳频技术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减少检测消耗时间,提高系统检测极限的同时使快速检测成为可能。4.介绍了用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波形恢复调整的技术方法。通过三光路先减后除配合波长调制技术,使得系统对激光器强度调制效应抑制的同时提高系统信噪比;通过对各个扫描波长逐点进行调制度调整,使得波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既可用于抑制强度调制带来的影响,又可用于改善波形特殊点的采用率,减小误差。5.以实际生产产品为例,介绍了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食品包装和变电站监测领域,水气传感器被用于进行安全检测和监护;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一氧化碳传感器被安装和使用。在本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主要的创新点包括:1.考虑了光学器件对检测系统的影响,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方法。通过调整器件内各部分的间距,减少背景气体的光程;采用温控,保证器件内恒温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同时采用特殊封装并在高纯氮环境下进行封装,减少器件内背景气体的含量,从而抑制器件对检测系统的影响。2.首次提出使用人造吸收峰技术,通过调制人造吸收峰的波长,使得在每个检测周期内能够同时检测人造吸收峰和实际吸收峰,通过比值归一化抑制非吸收损耗带来的影响;通过调制波长使人造吸收峰与实际吸收峰重合时,增加实际吸收检测幅值超过不规则背景噪声,提高低浓度吸收信号的可识别度,提高系统的检测极限;同时,对于直接吸收检测系统,人造吸收峰可以帮助参考点选择,抑制噪声影响。3.研究了激光器因长期工作造成的驱动电流与激光器强度调制之间的相位差漂移现象,并针对此现象首次提出解决方案。锁相放大器的参考解调信号不再由产生调制信号的信号发生器产生而是由激光器出光后分光产生,可以抑制相位漂移带来的影响,提高系统长期稳定性。4.提出使用波长调制技术配合稳频技术压缩锁相放大器的带宽,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同时大幅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速度,在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使得对于燃烧爆炸等快速检测成为可能。另外,为了抑制激光器因长期工作带来的波长漂移现象,提出了激光器稳频方案,并实现了理想的稳频效果。5.首次提出动态调制度波形调整技术。在应用波长调制光谱技术时,通过对各个扫描波长处的调制度进行动态调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整个波形的调整,以纯波长调制的理想信号为目标可以抑制半导体激光器强度调制带来的影响。而通过改善谐波拐点处的波形时,可以改善这些地方采样率不足的问题,提高系统的检测精度。6.针对双路减法用于共模噪声抑制,除法用于激光器强度调制抑制,长光程气室用于系统分辨率和检测极限提升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对实际应用了相应技术的传感器产品进行了介绍。
兰昊[8](2017)在《基于CFD的瓦斯继电器流场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瓦斯继电器是由马克斯·布赫霍尔茨于1921年研制发明的。自从问世以来,它便成为液冷变压器和接地电抗器重要的保护和监控设备。其不但具有结构简单、动作快、灵敏度高等特点,且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安装简单一直被用作变压器内部的主保护装置。但近年来由于瓦斯继电器误动作引起的电力事故频发,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以及供电可靠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对瓦斯继电器的流场理论研究,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进口 BF型双浮球型瓦斯继电器和国产QJ-80型瓦斯继电器在电力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以这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作为研究模型。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科研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独立开展瓦斯继电器的流场理论研究。首先运用三维CAD建模软件Pro/ENGINEER对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进行三维实体建。为了模拟结果更加精确,在建模时对瓦斯继电器内部构造进行了详尽的刻画,使计算模型的参数尽可能的还原实测参数。并采用ICEM软件来完成计算流体域的网格划分,实现CAD与CFD技术的融合。本次瓦斯继电器的计算流体域采用结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网格优势的混合网格划分技术。之后基于动网格理论对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工作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CFD数值模拟,并对各自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水流冲击力矩的敏感程度上,国产QJ-80瓦斯继电器的反应相对保守,进口 BF型瓦斯继电器的反应更灵敏。同时针对可能导致重瓦斯误动作原因①反向油流冲击;②抗振性能不足;展开了深入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可能误动作原因①反向油流冲击导致重瓦斯误动作的可能性很小;②对抗振性能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方案,并检验了改良方案的有效性。最后提出将CFD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到瓦斯继电器油流整定值的校验方面。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简洁有效地对瓦斯继电器油流整定值进行校验,并能清晰的反应瓦斯继电器内部指定时刻的流速分布状况。有效的提高了瓦斯继电器油流整定值校验的效率和可靠性。
樊静波[9](2017)在《河曲电厂发变组非电量保护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气量保护是通过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采样值反映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当采样值与设定的保护定值有差异时,经过逻辑换算并动作于跳闸的保护模式;而非电量保护是更直接地反映设备正常运行与异常运行有关的非电气量,即非电气量保护是通过干接点的位置变化来实现跳闸的保护模式。经常接触到的非电气量保护有瓦斯保护和发电机断冷却水保护等,本文简要分析这几种保护的工作原理、实际遇到的问题。
王强[10](2016)在《近红外光纤水气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石油化工、深海勘探、航空航天等国家支柱型产业及食品安全、电力传送、大气污染检测等事关国计民生行业的发展,不仅对易燃、易爆、有毒气体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对水气传感器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作为光纤传感技术的典型代表,光纤气体传感技术因其灵敏度高、精度好,具有大测量范围,响应快,并可以实现长期连续地在线检测等技术优势获得了电力、建筑、交通、石油、化工、医疗、环保等领域的青睐。不仅事关国计民生,利用激光与气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实现对气体信息(种类、浓度、压强、温度、流速等)的检测和传导也一直是科学领域内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对于水气而言,其在中红外处的基频吸收谱线具有最强的线吸收强度,但该波长区域内的光源与光电转换材料昂贵、可控性差,不利于产业化的实现。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光源为1370 nm的DFB (Distributed Feed Back)半导体激光器,对应波长处水气虽然不具有最强的吸收线,但是此光源具有极好的性能(窄线宽,MHz量级;高功率密度;易于调制等)。另外接收此波长的半导体探测器也比较成熟,因此我们选用此波长范围内的水气吸收谱线作为研究对象。在水气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产品能否保持长久的可靠性已经成为限制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着重研究了光纤水气传感器的关键技术以提升光纤水气传感器的探测分辨率、可靠性等性能指标,并开展了多参量气体传感的研究,实现对水气浓度和气体压强信息的同步检测,此研究结果对推进光纤水气传感器的实用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为:(1)介绍了一种基于双吸收峰峰值差技术来实现水气浓度的探测。当采用单吸收峰对应的吸收光谱谱线来解调水气浓度时,需要确定从吸收谱线中确定对应的吸收强度大小的峰值差。峰值差的确定一般选取吸收峰峰值处与非吸收处对应的光电信号值之间的差值。但是非吸收峰值位置的选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随机噪声对吸收峰峰值处的影响要小于对非吸收位置处光电信号的影响。本技术将解决从水气吸收谱线中选取参考点位置时的不确定性,并通过此方法来提升传感器对随机噪声的抗干扰能力。(2)基于Ebers-Moll模型设计出了改进型BRD (Balanced Ratiometric Detection)检测电路。此电路是一种新型的电噪声消除技术,主要用来消除包括激光器光强噪声、探测器散粒噪声等,可以应用于双光路光纤气体传感系统的解调中。在检测过程中,此电路可实现光电流的直接归一化,而省去了传统归一化解调电路中先将光电流转化为电压信号,然后利用电压相减或相除才能实现归一化的繁琐过程。此归一化方式避免了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相位差异和在光电流至电压转换过程中电压噪声的引入。在测试试验中,此改进型BRD检测电路相比与改进前电路在对光源波动抑制率上从53 dB提升到了88 dB。本工作内容对水气实现了71.8ppbv (parts per billion by volume)的高分辨率检测,使得利用低成本解调电路实现气体的高分辨率检测成为了可能。(3)研究了波长扫描与强度调制相结合的技术方案。结合了直接吸收法中波长扫描吸收光谱技术和强度调制技术的技术优势,即对于直接吸收法波长扫描光谱技术来说最大的技术优势是解调得到的曲线直接对应气体吸收谱线而无需复杂的反演换算;而对于高频强度调制来说,最大的技术优势是高频(与调制频率相同)解调下极低的系统1/f噪声,同时结合锁相放大器的使用进一步压制了其通带外的噪声。我们基于以上构想设计并组装了实验系统,对水气的检测实验显示,解调得到的吸收谱线与理论计算得到的吸收谱线误差控制在1%以内,用10 cm吸收光路长度气室实现对水气的检测分辨率达到了43 ppbv。(4)阐释了光纤水气传感器中额外吸收性干扰的来源,具体分析了光学器件蝶形封装的DFB半导体激光器、同轴型封装的PIN光电探测器以及光纤准直器的封装结构。在这些器件的封装的内部因工作原理的需要而存留了部分空隙,为额外待测气体进入光路中发生额外吸收提供了可能。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光电探测器配对重组法和长光程稀释法两种方案来实现对应用测量过程中的额外吸收性干扰的抑制,且抑制效果分别为从288 ppmv (parts per million by volume)抑制到4ppmv; 727 ppmv抑制到了25.2 ppmv。(5)分析了TDLAS/WMS (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Wavelength Modulation Spectroscopy)检测技术中二次谐波波形畸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基于BRD的双光束TDLAS/WMS技术来实现二次谐波波形的校正。此技术结合了BRD检测技术和WMS技术。基于DFB半导体激光器的TDLAS/WMS检测技术中二次谐波波形畸变主要来源于半导体激光器普遍存在的剩余幅度调制RAM和激光功率变化LPV,在基于BRD的双光束TDLAS/WMS技术的测试实验中,这部分因素对二次谐波波形畸变的贡献大部分被消除,这是因为RAM和LPV的影响在BRD检测电路中以光电流归一化的形式被抑制甚至消除,而且未引起其他的一些相位差问题。此研究内容为解决水气检测的工程化应用中谐波波形畸变以及提升气体浓度的探测分辨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显着简化了冗杂的波形分析并免去了进一步补偿的麻烦。为实现TDLAS/WMS技术在气体检测的工程应用中潜力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6)对于水气在1368.597 nm处的吸收谱线,当气体压强升高时其FWHM(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的值会线性增加,例如对应8 atm/296 K时,水气吸收谱线的半高全宽值为FWHM=278.4 pm。但对于此波段内的DFB半导体激光器,当通过电流调制后其调制范围往往处于200-300 pm内,无法完成对整条吸收谱线的扫描。我们研究了在扫描范围有限条件下的气体浓度检测技术。此项技术仍依靠基于DFB半导体激光器的TDLAS,但同时结合了Levenberg Marquardt算法的最小二乘法技术。此项技术可以实现水气浓度和探测区域内气体压强的同时测量,利用拟合得到的完整吸收谱线提取吸收峰峰值与基线之间的差值进一步解调水气的浓度信号,在样机测试中我们获得了20 ppmv的测量精度;利用拟合得到的完整的单条吸收谱线提取FWHM,进而借助FWHM与标准条件下吸收谱的FWHM的比值实现对待测区域内气体压强的测量,在样机测试中我们获得了5%的测量精度。在本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主要的创新点有:(1)首次提出双吸收峰峰值差水气传感方法。对于光谱吸收式气体传感器,气体对光强的吸收强度是解调气体浓度信息的最重要的参数。通常吸收强度的确定需要检测吸收峰峰值与吸收谱线基线之间的差值,对于单吸收线来讲吸收谱线基线的确定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应噪声大、吸收谱线展宽大的时候。本方案中采用1368.597 nm和1367.862 nm处的两条吸收线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两个吸收峰之间的差值实现对水气浓度的检测。(2)首次考虑光纤器件内的气体对痕量气体传感效果的影响并提出有效消除/抑制方法。本文中将这种光纤器件内部水气对水气传感结果的影响定义为额外吸收性干扰,我们分析了主要光学器件(DFB半导体激光器、PIN光电探测器及光纤准直器)的内部机械结构,理清了额外吸收性干扰的来源,提出并验证了光电探测器配对重组法、长光程稀释法两种方案来抑制额外吸收性干扰的影响,此方案适合应用于实用化的光纤水气传感器的设计中。(3)改进了BRD检测电路并成功应用于对水气的光纤传感解调,利用电导率匹配的方案实现了对基于Ebers-Moll模型而设计的BRD检测电路的改进。此电路适用于双光路气体检测系统的解调,可实现宽通带范围内光电流噪声的消除,并能将两路光以光电流的形式实现归一化,解决了传统归一化方案中电流到电压转换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4)提出了基于BRD的双光束TDLAS/WMS技术,实现了二次谐波波形的校正。二次谐波波形畸变主要来源于半导体激光器普遍存在的剩余幅度调制RAM和激光功率变化LPV,在基于BRD的双光束TDLAS/WMS技术的测试实验中,这部分因素对二次谐波波形畸变的贡献被大部分消除,简化了光谱吸收式气体传感器中对光谱的分析过程。(5)实现了对水气浓度和背景气体压强的同步检测。在实施方案中我们结合了TDLAS和Levenberg Marquardt算法实现了对不完整吸收谱线的拟合,并利用拟合得到的吸收谱线对水气浓度和背景气体压强实现同步检测。
二、QJ_1-80型气体继电器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J_1-80型气体继电器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一起主变有载重瓦斯保护动作跳闸事故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概况 |
2 事故经过 |
3 事故原因 |
3.1 直接原因 |
3.2 间接原因 |
4 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 |
5 结语 |
(2)C4F7N/CO2混合气体熄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SF_6替代气体研究现状 |
1.2.1 SF_6混合气体研究现状 |
1.2.2 常规替代气体研究现状 |
1.2.3 环保替代气体研究现状 |
1.2.4 新型环保气体及其混合物研究现状 |
1.3 现行环保气体对比分析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弧理论 |
2.1 电弧特性 |
2.2 交流电弧的产生和熄灭 |
2.2.1 交流电弧的特性 |
2.2.2 电弧的产生和维持 |
2.2.3 交流电弧的熄灭 |
2.3 交流电弧的动态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弧试验回路设计 |
3.1 电弧试验原理 |
3.2 回路参数计算 |
3.3 LC振荡回路 |
3.3.1 LC振荡回路原理 |
3.3.2 LC振荡回路结构 |
3.4 试验装置 |
3.4.1 充气装置 |
3.4.2 差分探头 |
3.4.3 罗氏线圈 |
3.4.4 角位移传感器 |
3.4.5 试品开关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弧试验平台搭建及测量 |
4.1 试验平台搭建 |
4.2 试验回路调试 |
4.2.1 试验断路器机械特性调试 |
4.2.2 示波器参数调试 |
4.2.3 差分探头差分位置的确定 |
4.2.4 回路放电电流的调试 |
4.2.5 回路分散性调试 |
4.3 电弧试验内容及步骤 |
4.4 电弧试验测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弧试验结果及分析 |
5.1 电弧试验测量结果分析 |
5.2 电弧电压特性分析 |
5.3 电弧电导特性分析 |
5.4 电弧能量特性分析 |
5.5 不同开断相角特性分析 |
5.6 动态电弧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5.7 电弧试验分解产物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抽水蓄能电站原理作用及发展面临的问题 |
2.1 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 |
2.2 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 |
2.3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情况及发变组保护面临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配置及关键问题研究 |
3.1 当前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的配置情况 |
3.2 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配置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
3.3 发变组保护配置及出口方式改进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的整定计算及关键问题研究 |
4.1 常规电气量保护的整定依据 |
4.2 发电电动机低频过流保护误动案例分析及整定对策 |
4.3 定子零序电压保护与主变低压侧零序电压保护的整定配合 |
4.4 抽蓄电站变压器非电量保护的整定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附表 |
(4)基于CFD的瓦斯继电器内部油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CFD介绍 |
2 数值模拟 |
2.1 QJ-80瓦斯继电器 |
2.2 计算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 |
2.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3 结语 |
(5)变压器气体保护动作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变压器气体继电器的结构和动作原理 |
1.1 气体继电器的结构 |
1.2 气体继电器的动作原理 |
2 案例分析 |
2.1 现场情况 |
2.2 检查分析 |
2.2.1 分析变压器保护动作行为 |
2.2.2 变压器电气试验 |
2.2.3 检查变压器渗漏油、阀门情况 |
2.2.4 检查变压器气体继电器 |
2.2.5 检查变压器储油柜 |
2.3 现场处置 |
2.4 变压器缺油原因 |
2.4.1 基建安装 |
2.4.2 竣工验收 |
2.4.3 运维检修 |
2.5 变压器缺油的防范措施 |
3 结语 |
(6)气体继电器轻瓦斯信号无法复归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情况及设备介绍 |
2 故障原因分析 |
3 整改措施及防范建议 |
3.1 产品设计 |
3.2 出厂检查 |
3.3 试验操作 |
3.4 其他 |
4 结束语 |
(7)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性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常用的气体检测技术 |
1.2.1 电化学法气体传感器 |
1.2.2 半导体法气体传感器 |
1.2.3 气相色谱法气体传感器 |
1.2.4 光学法气体传感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背景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气体光谱吸收检测技术的相关理论 |
2.1 引言 |
2.2 气体光谱吸收理论 |
2.2.1 光与分子的能量和相互作用 |
2.2.2 气体分子吸收线型 |
2.2.3 吸收线强度 |
2.2.4 比尔-朗伯定理 |
2.2.5 光谱吸收受压强、温度的影响 |
2.3 气体检测技术分类 |
2.3.1 直接吸收检测技术 |
2.3.2 波长调制光谱技术 |
2.3.3 光声光谱检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的器件与系统 |
3.1 引言 |
3.2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常用器件 |
3.2.1 光源 |
3.2.2 光电探测器 |
3.2.3 吸收气室 |
3.3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常用系统结构 |
3.3.1 直接吸收检测系统结构 |
3.3.2 波长调制检测系统结构 |
3.3.3 光声光谱检测系统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稳定性提升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光学器件改进 |
4.3 基于波长调制的减法技术 |
4.3.1 基于波长调制的减法系统结构 |
4.3.2 扫描基线抑制 |
4.3.3 器件内背景气体影响抑制 |
4.3.4 环境温湿度影响抑制 |
4.4 人造吸收峰技术 |
4.4.1 非吸收损耗影响抑制 |
4.4.2 噪声对直接吸收检测系统参考点选取影响抑制 |
4.5 基于波长调制的相位漂移抑制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检测极限提升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Herriott池加反射镜技术 |
5.2.1 White式吸收池 |
5.2.2 Herriott式吸收池 |
5.2.3 Herriott池加反射镜结构用于检测极限的提升 |
5.3 人造吸收技术 |
5.4 基于波长调制的稳频技术 |
5.4.1 锁相放大器带宽压缩 |
5.4.2 系统稳定性提升 |
5.4.3 强度调制效应和抑制用于检测极限提升 |
5.4.4 稳频技术的实现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波形调整技术研究 |
6.1 引言 |
6.2 三光路先减后除波形校正技术研究 |
6.3 基于动态调制度的WMS波形调整技术研究 |
6.3.1 基于动态调制度的WMS波形调整技术原理 |
6.3.2 基于动态调制度的WMS波形恢复实验 |
6.3.3 基于动态调制度的WMS波形调整技术的其他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实际检测系统展示 |
7.1 引言 |
7.2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i-Hydro 7900) |
7.3 便携式微水检测仪(DPI-01) |
7.4 高精度一氧化碳检测仪 |
7.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已研究内容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待研究问题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1. 学术论文 |
2. 授权专利 |
3. 科研项目 |
4. 所获奖项 |
附:外文论文两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CFD的瓦斯继电器流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气体继电器研究背景知识 |
1.3.1 气体继电器概述 |
1.3.2 气体继电器结构及动作原理 |
1.3.3 变压器油的色谱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FD数值模拟 |
2.1 相关软件介绍 |
2.1.1 三维CAD软件 |
2.1.2 CFD计算软件 |
2.2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
2.2.1 三维实体建模 |
2.2.2 模型网格划分 |
2.3 数值模拟 |
2.3.1 控制方程的离散 |
2.3.2 离散化方法 |
2.3.3 流体动力学基本守恒定律的控制方程 |
2.3.4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2.3.5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瓦斯继电器内部流场模拟 |
3.1 动网格理论基础 |
3.1.1 动网格概述 |
3.1.2 动网格UDF介绍 |
3.2 BF型双浮球瓦斯继电器内部流场模拟 |
3.2.1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
3.2.2 浮球装置受力方程 |
3.2.3 计算结果分析 |
3.2.4 结论 |
3.3 QJ-80型瓦斯继电器内部流场模拟 |
3.3.1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
3.3.2 挡板装置受力分析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3.4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结构差异性与误动作分析 |
4.1 两种型号瓦斯继电器结构差异性分析 |
4.1.1 两种气体继电器的共同点 |
4.1.2 两种气体继电器的不同点 |
4.1.3 对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建立统一的Simulink模型 |
4.1.4 仿真结果对比 |
4.2 瓦斯继电器误动作分析 |
4.2.1 反向油流冲击误动作分析 |
4.2.2 抗振性能不足误动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瓦斯继电器扩展研究 |
5.1 基于CFD对BF型双浮球瓦斯继电器油流整定值的校验 |
5.1.1 问题描述 |
5.1.2 理论分析BF型双浮球瓦斯继电器流速特性 |
5.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1.4 结论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瓦斯继电器流场变化与跳闸的可能性关联探索 |
6.2.2 CFD数值模拟过程中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河曲电厂发变组非电量保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变压器瓦斯继电器介绍 |
1.1 QJ-80型开口杯挡板式气体继电器工作原理 |
1.2 QJ-80型开口杯挡板式气体继电器的维护 |
2 发电机断冷却水保护 |
3 结语 |
(10)近红外光纤水气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气传感器的概述 |
1.2.1 研究背景 |
1.2.2 传感器分类及发展概况 |
1.3 光学气体传感技术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近红外光学水气传感 |
2.1 引言 |
2.2 气体分子近红外吸收光谱理论 |
2.2.1 气体吸收定律 |
2.2.2 线吸收强度 |
2.2.3 线型函数 |
2.3 气体检测技术分类 |
2.3.1 直接吸收光谱 |
2.3.2 波长调制光谱 |
2.3.3 光声光谱 |
2.4 本章小节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额外吸收性干扰的抑制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额外吸收性干扰的来源分析 |
3.2.1 基于TDLAS光纤水气传感器的光学器件结构分析 |
3.2.2 额外吸收性干扰现象的观测 |
3.2.3 蝶形封装激光器 |
3.2.4 同轴型封装的光电探测器 |
3.2.5 光纤准直器 |
3.3 光电探测器配对重组法 |
3.3.1 处理算法介绍 |
3.3.2 验证实验及处理效果 |
3.4 长光程稀释法 |
3.4.1 处理算法介绍 |
3.4.2 验证实验和处理效果 |
3.5 基于额外吸收的新型水气传感器 |
3.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直接吸收光谱气体浓度分辨率的提升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双吸收峰峰值差技术 |
4.2.1 双吸收峰峰值差技术的原理介绍 |
4.2.2 基于双吸收峰值差技术的水气传感器设计 |
4.2.3 双吸收峰峰值差技术的实验及分析 |
4.3 BRD检测技术 |
4.3.1 BRD检测技术的原理介绍 |
4.3.2 基于BRD检测技术的水气传感设计 |
4.3.3 基于BRD检测技术的水气传感器测试实验 |
4.4 波长扫描与强度调制结合技术 |
4.4.1 波长扫描与强度调制结合的原理介绍 |
4.4.2 波长扫描与强度调制结合的实施方案设计 |
4.4.3 对水气探测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H_2O吸收二次谐波波形校正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水气吸收谐波波形畸变产生模型 |
5.2.1 Fourier级数展开 |
5.2.2 Taylor级数展开 |
5.3 基于BRD的双光束波形校正技术 |
5.3.1 原理介绍 |
5.3.2 实验设计 |
5.3.3 实验详情及结果分析 |
5.3.4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H_2O浓度与气体压强信息的同步传感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于Levenberg Marquardt算法的吸收谱线拟合原理 |
6.2.1 线型选择 |
6.2.2 Levenberg Marquardt算法介绍 |
6.2.3 目标吸收谱线的分析 |
6.3 传感器系统设计 |
6.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已研究内容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待研究问题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附:外文论文两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QJ_1-80型气体继电器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起主变有载重瓦斯保护动作跳闸事故案例分析[J]. 郑祖军. 机电信息, 2021(26)
- [2]C4F7N/CO2混合气体熄弧特性研究[D]. 王佳田.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3]抽水蓄能电站发变组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关键问题研究[D]. 郝国文. 山东大学, 2018(02)
- [4]基于CFD的瓦斯继电器内部油流分析[J]. 王东,晏飞,郝丽萍,刘明亮. 广西电力, 2018(03)
- [5]变压器气体保护动作原因分析[J]. 官强华,陈灵峰,杨志豪. 电世界, 2018(02)
- [6]气体继电器轻瓦斯信号无法复归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 张兴飞. 河北电力技术, 2017(03)
- [7]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性能提升研究[D]. 魏巍. 山东大学, 2017(08)
- [8]基于CFD的瓦斯继电器流场理论研究[D]. 兰昊.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9]河曲电厂发变组非电量保护分析[J]. 樊静波. 河南科技, 2017(05)
- [10]近红外光纤水气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 王强. 山东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