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新时期的读者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吴翔宇[1](2022)在《新时期儿童文学主体性建构的机制、过程及反思》文中认为探究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主体性问题,必须夯实于其与成人文学"一体化"的框架内,在当代文学整体谱系中确立其建构的机制和立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所开启的新征程具有同向性,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源皆获致于这一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通过评奖、编纂、命名等一系列的文学制度的运作,以一种"倒置"机制确立了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经典化范式。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作"一体化"研究,不能遮蔽其自身的主体性,而要整体系统地融通"一体化"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李蒙蒙[2](2021)在《传播·接受·权力话语——穆旦诗歌经典化建构的三重力量耦合》文中研究指明穆旦诗歌经典化建构是一个繁复交错的命题,它不仅关乎作品本身的审美内涵、艺术价值和经典性品格,还与传播机制、接受机制和权力体制等的综合运作紧密相关。1930年代中后期以来,穆旦诗歌正是在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之下,在共时接受与历时接受、专业接受与非专业接受的共同配合之下,在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与经济权力等的协同运作之下,逐步实现经典化建构的。因此,穆旦诗歌经典化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审美艺术问题,而是一个与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多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邓媚丹,赵娜[3](2021)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还能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水平,推动图书馆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然而从实际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管理工作开展还存在馆藏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忽略读者导读工作、服务模式有待升级、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管理,以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管理工作质量,在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稳步持续发展。
张旭[4](2021)在《融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融合意识的提升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融媒体出版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图书出版的环境,要求传统的图书编辑在职业能力和编辑融合意识上进行提升。文章阐述了新时期图书编辑提升融合意识的必要性,并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融媒体时代图书编辑提升融合意识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图书编辑融合意识提升的目标,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李振新[5](2021)在《新时代图书资料视域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来,黄河不断滋养着中华民族,黄河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最闪亮的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黄河流域在新时代面临着许多发展的新问题,黄河文化也在传承和发展中出现了延续性的问题。如何利用时代发展的新理念、新工具保护并传承黄河文化,是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新时代图书资料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如何利用当前新兴的图书资料发展方式,记录并传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
哈力旦·吐逊[6](2021)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馆是我国各大高校文化教育工作实施的主要基地,属于一种文化服务体系,在学习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具有无法代替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来讲,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其重点工作。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国内对高等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提出更高层次要求,不仅需要转变以往服务形式,而且还需要创新服务新模式,以此充分满足读者用户的阅读需求。
刘幸[7](2021)在《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中原民俗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它们既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命运及强化地域文化色彩的重要手段,又生动地表达着中原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成为展现河南乡村生活、地域文化精神以及时代变革的重要元素,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中原独特的地域风情以及中原人民思想精神的历史演化过程。从民俗书写的角度看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中的乡土世界,能够审视当代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后河南农村伴随现代化发展呈现出的独特复杂的乡村风貌。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及文艺民俗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核心概念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进行整体上的论述。第一章重点讨论了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与特征。河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造就了河南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提供深度的背景支撑。河南浓郁的民俗氛围和作家在生活中的民俗体验催生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对民俗文化的独特情感,成为作家们在乡村叙事中进行民俗书写的可能性条件和自觉动力。基于作家生命体验及创作意志的差异,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在创作中呈现出理性批判、温和反讽和眷恋怀念并存的多元民俗审美姿态。受特殊思想精神表达的需要,部分河南作家尝试在小说中建构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的民俗事象,借此来展现中原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并不是一个整体,不同的小区域作家群以各自生活的文化区为依托,以每个区域不同的乡村风俗背景和样态为源泉,创作出多元化的民俗图景。河南作家的民俗书写还与时代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至新世纪以后,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新特点。第二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依托民俗书写建构的当代河南乡土景观。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曾给中原乡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活力,但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给乡村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民俗文化具有稳定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以中原独特的乡风民俗为切入点,对后改革时代河南乡村社会生态的发展与变迁予以观照,通过传统民俗的衰颓展现河南乡村文化生态景观,民俗的变异透视河南乡村权力景观,民俗的淡化表现河南乡村的伦理裂变景观,其中也包含着对现代化的哲理反思。第三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借民俗书写展现的当代中原农民生活与命运。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在创作中集中展现了河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事象,它们成为中原农民原初生活状态的显现与缩影。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乡村民俗情节的加入在展现中原地区独特生活面貌的同时,也是中原农民行为举止或文化心理的真实展现,作家用带有中原色彩的婚丧风俗来突显农民境遇的不幸和凄凉,寄托着对农民在沉重负压下的苦难命运的深刻怜悯。河南地区民间信仰风气浓重,新时期河南作家笔下的中原民间信仰描写,深刻反映了深处内陆腹地的河南地区以“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为核心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它们作为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作家用以渲染地方色彩,营造乡村神秘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展现了中原农民的认识水平和精神状态。第四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以民间话语呈现的河南乡土意蕴。河南作家通过对中原方言俗语及修辞格的灵活使用来展现河南乡村世界。方言摹声拟态、随声传形的特点使读者能从各种人物的语言中分辨出他们的身份与性格,人物形象因此更显鲜明、生动。比喻、反语、双关、夸张、通感等修辞格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在方言语境下更加富于个性化。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创作中的民歌民谣是凸显河南区域文化氛围和特色、表达河南人情感与精神的重要手段,具有内在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河南地区神话传说蕴藏丰富,周大新小说中的民间神话传说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又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第五章探讨了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艺术功能。民俗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的存在,这种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重要媒介。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民俗书写为作家进行地域化、个性化写作提供现实支撑,丰富的民俗书写不仅呈现出地域独特的人文风貌,更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对民众生活予以观照,展示着历史与时代变迁下乡村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作品获得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时代意义。作为特定地区长期积淀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地域风俗反映着该地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和文化心理,因而具有明显的超阶级性和超时代性。河南作家在创作中加入民俗描写,使小说在表达政治主题的同时,也对人性人情有一定程度的书写和表达,对小说政治化倾向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河南地区乡村民俗书写为河南作家进行乡土建构和艺术想象提供现实支撑,展演着中原民众生活,也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困境,蕴含着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
李小华[8](2021)在《高校图书馆个性化读者服务的实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实质上来说,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其实就是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且,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目前,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其在各个行业中的运用也更加普遍。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在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读者服务已经不适合了,必须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个性化的读者服务。在本文中,就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
宋银玲[9](2021)在《新时期地方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思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公共图书馆属于为大众提供阅读服务的主要场所,其服务管理质量决定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关乎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对此,公共图书馆应注重管理服务上的创新,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以此让各类阅读活动顺利实施。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新时期地方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带来一些参考。
谭业升[10](2021)在《新时期汉学家对英译中国小说读者的范畴化和重新定位》文中认为本文从范畴化理论和斯戴宾(Stebbins)的阅读理论出发,对新时期汉学家有关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观念和重新定位进行评述和理论化概括,进一步阐释和明确了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构成、特征和分布形态。文章提出,对新时期的翻译读者进行定位,应充分认识新时期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异质性、历史性和变动性等特征,明确中国文学国际声誉的实质,关注读者和出版者的双向认知关系,以及分众传播的趋势。在进行读者原型范畴化时,应避免认知定型的局限。开展新时期翻译读者的范畴化研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浅谈新时期的读者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时期的读者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儿童文学主体性建构的机制、过程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断裂与重构:启蒙话语下两种文学的同构性 |
二、倒置机制:文学制度与儿童文学新范式的确立 |
三、反思与叩问:“一体化”与“主体性”的延伸 |
(2)传播·接受·权力话语——穆旦诗歌经典化建构的三重力量耦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播扩张与穆旦诗歌经典化建构 |
二、阅读接受与穆旦诗歌经典化建构 |
三、权力运作与穆旦诗歌经典化建构 |
(3)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
维持图书馆安全和秩序的必要措施 |
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现实要求 |
提高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根本需要 |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管理工作现存问题 |
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不重视读者导读工作 |
读者服务模式单一 |
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
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
1.购进文献资源。 |
2.优化数字化馆藏资源。 |
3.提高资源利用率。 |
加强读者导读工作 |
1.加强新生入馆教育。 |
2.开设文献检索课。 |
3.举办专题讲座。 |
创新读者服务模式 |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
2.构建网络管理系统。 |
3.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 |
打造高素质工作队伍 |
1.引进优秀人才。 |
2.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
3.完善相应工作制度。 |
(4)融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融合意识的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融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融合意识提升的必要性 |
1.1 融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良好生态的需要 |
1.2 图书市场的发展壮大的需要 |
1.3 引导受众心理的需要 |
2.融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提升融合意识面临的挑战 |
2.1 图书编辑的身份变更,编辑客体意识持续增强 |
2.2 编辑的工作方式变更,编辑融合意识需要提升 |
2.3 出版社的组织形式改变,编辑融合意识结构需要改变 |
3.融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融合意识的提升目标 |
3.1 讲好新时期的中国故事 |
3.2 造就当前的文化软实力 |
3.3 严格把握信息传播关卡 |
3.4 推广高尚精神文化作品 |
4.融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融合意识的提升策略 |
4.1 增强图书编辑的客体意识 |
4.2 提升图书编辑融合意识,与工作方式相对应 |
4.3 提升图书编辑的职业能力,改变编辑融合意识结构 |
结语 |
(5)新时代图书资料视域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新时代图书资料发展特征 |
形式多元化 |
内容丰富化 |
载体多样化 |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性 |
夯实民族精神,延续民族情感 |
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
创造发展契机,壮大经济基础 |
新时代图书资料视域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路径研究 |
依托数字化技术转化黄河文化遗产 |
立足健全机制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高效开展 |
利用多元载体实现黄河文化广泛传播 |
加强区域联动优化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效果 |
(6)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 |
二、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的意义 |
(一)有助于提升馆员素养 |
(二)有助于创建新型模式 |
三、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的现状 |
(一)服务模式陈旧 |
(二)入馆率的下降 |
(三)馆员素养不足 |
四、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路径 |
(一)创新流通方式 |
(二)提高馆员素养 |
(三)丰富资源种类 |
(四)创新导读服务 |
五、结语 |
(7)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期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与特征 |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 |
一、河南区域的民俗文化内涵 |
二、河南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体验 |
三、河南作家对民俗书写的文学传衍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特征 |
一、批判、反讽、怀念并存的民俗审美姿态 |
二、地域背景差异下的民俗多样书写 |
三、文学建构型的民俗书写 |
第三节 新时期河南作家民俗书写的时代变迁 |
一、政治意识形态下的民俗书写嵌入 |
二、民俗书写的多样化与日常化 |
三、民俗书写中的现代化反思 |
第二章 依托民俗书写建构新时期河南乡土景观 |
第一节 传统民俗衰颓的河南乡村生态景观 |
一、从“土地崇拜”到“土地丢弃” |
二、乡土风情的消失与追忆 |
三、中原传统民间工艺的失落 |
第二节 民俗变异与乡村权威格局的嬗变 |
一、“长老崇拜”的消失与河南乡村基层权力的变革 |
二、河南农民崇权民俗心理下的人性变异 |
三、乡村选举中村民自治被架空 |
第三节 民俗淡化与河南乡村的伦理裂变景观 |
一、葬俗中消失的孝亲伦理 |
二、日常交往里折射出乡邻伦理的淡漠 |
三、婚嫁陋俗里颓败的婚恋伦理 |
第四节 “诗化乡村”建构与反思——以田中禾的创作为例 |
第三章 借助民俗书写展现河南农民生活与命运 |
第一节 民俗书写里的河南农民生活百态 |
第二节 特殊婚丧风俗背后的河南农民苦难命运 |
第三节 河南民间信仰与农民的精神世界 |
一、中原信仰风气与河南民众的关系 |
二、“万物有灵”信仰与传统习俗里的精神解脱 |
三、家族祖先崇拜与农民的精神寄托 |
四、生活禁忌与河南农民思维方式 |
第四节 中原巫鬼信仰的文学观照——以阎连科的创作为例 |
一、对耙耧山脉现实生活状态的展现 |
二、对耙耧村民的精神抚慰 |
第四章 以民间话语呈现河南乡土意蕴 |
第一节 河南方言里的中原乡村世界 |
一、河南方言词汇里的中原性格 |
二、借中原方言修辞格展现乡村人情世相 |
三、中原民间语言的文学表达——以李凖的创作为例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谣的运用 |
一、情歌对女性内在情感的表达 |
二、歌谣成为河南人的精神投影与折射 |
三、民歌中彰显的中原地域特色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间叙事——以周大新的创作为例 |
一、神秘传说与神秘氛围的营造 |
二、传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命运对照 |
三、传说的结构意蕴与小说线索的契合 |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艺术功能 |
第一节 民俗书写呈现出小说的历史文化蕴涵 |
一、从历史文化层面观照现实生活 |
二、民俗变化与河南社会时代发展 |
三、对农民文化心理历史嬗变的动态捕捉 |
四、民俗背景下的乡村寓言 |
第二节 民俗书写对小说情节政治色彩的消减 |
一、河南民俗生活细节与“典型化”创作手法的淡化 |
二、中原风土人情描写对乡民人性美的开掘 |
三、河南民俗心理的深描与审美表层化的弥补 |
第三节 民俗书写对小说文化内涵的加深 |
一、“诗意中原”的文学建构 |
二、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展现 |
三、对中原乡土困境与出路的探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高校图书馆个性化读者服务的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转变 |
(一)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 |
(二)服务方式变得网络化。 |
(三)服务内容丰富化。 |
二、当前在读者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 |
(一)馆员服务态度需要改变。 |
(二)馆员的服务质量不高。 |
(三)缺乏专业化的人才。 |
三、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落实个性化读者服务的措施 |
(一)时刻注重“以读者为中心”。 |
(二)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
(三)引入高素质、专业化的馆员。 |
(9)新时期地方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思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
二、地方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一)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
(二)服务意识缺乏创新 |
(三)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
三、新时期地方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方法 |
(一)强化对图书阅读推广服务网络的管理 |
(二)利用智能服务增强图书馆知识开发水平 |
(三)利用“互联网+”服务提供良好服务体验 |
(四)提供个性化管理服务,迎合用户需求 |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四、结语 |
(10)新时期汉学家对英译中国小说读者的范畴化和重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学家眼中的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 |
(一)英译中国小说的原型读者 |
(二)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不同划分维度和特征 |
(三)读者范畴的历史性、异质性与英译中国小说的国际声誉 |
二、汉学家眼中出版者和读者间的双向认知关系 |
三、读者的范畴化、营销观念与分众传播 |
四、结语 |
四、浅谈新时期的读者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儿童文学主体性建构的机制、过程及反思[J]. 吴翔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2]传播·接受·权力话语——穆旦诗歌经典化建构的三重力量耦合[J]. 李蒙蒙. 华中学术, 2021(04)
- [3]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J]. 邓媚丹,赵娜. 文化产业, 2021(35)
- [4]融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融合意识的提升策略[J]. 张旭. 中国传媒科技, 2021(12)
- [5]新时代图书资料视域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研究[J]. 李振新. 文化产业, 2021(33)
- [6]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研究[J]. 哈力旦·吐逊. 科技风, 2021(31)
- [7]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D]. 刘幸. 河北大学, 2021
- [8]高校图书馆个性化读者服务的实践分析[J]. 李小华. 采写编, 2021(10)
- [9]新时期地方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思考研究[J]. 宋银玲. 参花(上), 2021(10)
- [10]新时期汉学家对英译中国小说读者的范畴化和重新定位[J]. 谭业升. 中国翻译,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