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林麝的念珠菌病流行病学研究

驯化林麝的念珠菌病流行病学研究

一、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那日苏[1](2020)在《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及地螨的地理分布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莫尼茨绦虫病是影响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寄生虫病之一,不仅影响家畜正常生产性能,甚至可能造成动物死亡。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在乌审旗各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农牧交错地带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为进一步调查研究农牧交错地带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感染情况及其诱因,本研究于2019和2020年连续两年在乌审旗地区展开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当地鄂尔多斯细毛羊饲草料和草场中螨类的分布进行普查,并对感染莫尼茨绦虫的鄂尔多斯细毛羊小肠进行病理变化检测,从而为当地农牧交错地带鄂尔多斯细毛羊健康养殖和制定合理驱绦虫方案提供依据。本研究首先以不同饲养方式、草场类型及行政区羊群为采样点,随机采集乌审旗地区鄂尔多斯细毛羊新鲜粪便,借助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定性以及定量检查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卵。其次,采用筛盘振荡法和干漏法检查玉米颗粒饲料、玉米草、苜蓿草、天然牧草中螨,并直接挑取所分离螨类,使用霍氏液或中性树胶制作压片,置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定。最后,经粪便虫卵检查初步诊断为感染莫尼茨绦虫的鄂尔多斯细毛羊,颈动脉放血处死后取小肠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调查结果显示乌审旗地区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圈养和散养感染率分别为9.49%(238/2507),12.59%(70/556);滩地、沙地和梁地感染率分别为11.79%(68/577),8.25%(41/497),5.06%(18/356);五个被检测的不同行政区中感染率最高的为图克镇24.63%(101/410)、最低的为无定河镇2.36%(3/127)。总感染率分别为2019 年 10.76%(76/706)和 2020 年 10.17%(220/2164)。当地主要饲草料苜蓿草和天然牧草中均发现莫尼茨绦虫中间宿主地螨。病理剖检在小肠中发现有莫尼茨绦虫成虫,小肠外观无明显病理变化;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小肠多见绒毛顶端自溶现象,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肠腺丰富,固有层多见结缔组织增生,可见较多杯状细胞,伴有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局部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至粘膜下层。综上调查结果,乌审旗地区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感染情况较严重,绦虫中间宿主地螨的分布广泛、种类多,莫尼茨绦虫寄生部位的小肠组织有轻微的病理变化。

方变变[2](2019)在《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及敏感虫株的分离和耐药基因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耐伊维菌素(Ivermectin)药物虫株的出现,导致药效降低,治疗成本上升、药物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研究捻转血矛线虫的耐药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关于耐伊维菌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极少,因此本论文对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药物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展开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通过虫卵孵化率和幼虫发育率的比较,对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孵化和幼虫发育的条件进行优化。证实不同培养基溶液对虫卵孵化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17.5%稀释的NCTC-109培养基为捻转血矛线虫幼虫发育的最适培养基;血清对虫卵孵化和幼虫发育都有抑制作用,而大肠杆菌对幼虫发育有促进作用。(2)通过驱虫后的粪便虫卵减少试验和幼虫发育抑制试验以及寄生虫学剖解,对绵羊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药物虫株和敏感虫株进行了筛选、分离、纯化和耐药性检测,最终在山西榆次区地区和内蒙古乌审旗地区,分别获得了1株伊维菌素敏感虫株(YC-S)和1株耐伊维菌素药物虫株(WS-R)。(3)采用RT-qPCR技术,对捻转血矛线虫雌虫和雄虫的9个耐药性相关基因(Hco-Pgp-2、Hco-Pgp-9、Hco-glc-2、Hco-glc-3、Hco-glc-4、Hco-unc38、Hco-acr-8b Hco-avr-14a和Hco-avr-14b)进行了表达水平检测比较。结果发现,上述基因的表达在雌虫和雄虫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差异(P<0.01)。其中在耐药株WS-R中,雌虫的表达量均低于雄虫(P<0.01);而在敏感株YC-S中,雌虫的表达量均高于雄虫(P<0.01)。同时这9种基因在耐药株WS-R和敏感株YC-S间的表达差异也非常明显(P<0.01):对于雌虫,在耐药株WS-R的表达量均低于敏感株YC-S;而对于雄虫来说则相反。上述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药物相关基因的表达会受到虫体性别的影响,因此检测虫体耐药性时,需要考虑性别的因素。研究结果为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耐药性检测提供了基础数据,在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郑玲[3](2019)在《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文中指出隐孢子虫(CVyptosporidium)、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p.)、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三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肠道原虫,常经粪口途径传播,流行范围广。羊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艾美尔属(Eimeria)的多种球虫寄生于山羊或绵羊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引发的一种肠道原虫病。主要易引起羊的生长代谢缓慢及繁殖能力下降,在羊的任何生长阶段都有可能感染该病,其中羔羊最易感染,并且死亡率极高。肠道原虫病不仅给我国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人兽共患的原虫还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为了明确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原虫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及球虫的流行情况及其病原的基因型分布,采集自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六省区共935份羊粪便样品,显微镜检测结合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探索我国上述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分布,评估采样地区肠道原虫的人兽共患风险。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离心沉淀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我国河南、贵州、陕西、辽宁,内蒙、新疆六个地区的935份羊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查。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3.9%(784/935),其中,166份样品混合感染有2-4种肠道寄生虫。显微镜检测共发现7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艾美耳球虫81.1%(758/935)、阿米巴原虫1 1.2%(105/935)、鞭虫3.2%(30/935)、圆线虫9.2%(86/935)、细颈线虫0.4%(4/935)、莫尼茨绦虫2.1%(20/935)、双腔吸虫0.1%(1/935)。其中艾美尔球虫为优势虫种。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分别为河南 92.1(269/292)%、贵州 79.6(86/108)%、陕西100%(68/68)、辽宁100%(35/35)、内蒙古 87%(20/23)、新疆 75.5%(306/409)。分别扩增隐孢子虫、芽囊原虫SSU r RNA、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基因并测序,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隐孢子虫阳性样品52份,总感染率为5.6%(52/935)。经测序比对分析,共发现三种隐孢子虫种,分别为肖氏隐孢子虫(C.xiaoi,n=20)、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n=28)和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n=4)。其中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为优势虫种。6省区中,河南羊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为16.8%(49/292),陕西和辽宁感染率分别为1.5%(1/68)和5.7%(2/35),而贵州、内蒙古、新疆均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其中人兽共患的隐孢 种类为C.ubiquitum,C parvum。基于SSU r RNA基因,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芽囊原虫阳性样品1 12份。总感染率为12.0%(112/935)。共检测出6种芽囊原虫基因亚型,分别为ST 10、ST 1、ST 4、ST 5、ST 6、ST 14。其中河南鉴定出5种芽囊原虫业型,分别为ST 10、ST 1、ST 4、ST 5和ST 14,总感染率为31.5%(92/292)。贵州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6,总感染率为4.6%(5/108)。陕西鉴定出两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14,总感染率为7.4%(5/68)。内蒙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5,总感染率为39.1%(9/23)。辽宁仅鉴定出ST 10一种芽囊原虫亚型,感染率为2.9%(1/35)。新疆则没有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样品。检测到的芽囊原虫具有人兽共患基因亚型的为:ST 1、ST 4、ST 5、ST 6。基于ITS基因,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微孢子阳性样品324份,总感染率为34.7%(324/935)。各地微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河南71.9%(210/292)、辽宁5.7%(2/35)、贵州26.9%(29/108)、陕西 44.1%(30/68)、内蒙 13.0%(3/23)、新疆 12.2%(50/409)。共检测出 11 种基因型,分别为 BEB6、CDE13、CHC8、CHD3、CHG1、CHG3、CHG5、COS-I、EbpC、I、OEBI、其中BEB6和CHC8为优势基因型。其中具有人兽共患风险的基因型为:Ebpc、EBE6、CHD3、CHG1、CHG3、CHG5、COS-1、I、OEB1。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进行调查,明确部分地区羊球虫、隐孢子虫、芽囊原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以及三种人兽共患原虫的基因型分布。发现的隐孢子虫中有2种具有人兽共患性(C.ubiqutitum、C.parvum),芽囊原虫中有4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基因亚型(ST1、ST4、ST 5、ST 6),微孢子虫中有9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基因型(Ebpc、EBE6、CHD3、CHG1、CHG3、CHG5、COS-1、I、OEB1)。研究结果为羊肠道寄生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周国燕[4](2018)在《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是一个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区,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喜德县境内地理生态条件优越,饲草饲料和畜禽品种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独特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喜德县将养羊业作为扶贫重点产业来发展,作为群众脱贫奔康的重要出路。寄生虫病作为羊养殖产业主要的限制因素,其多呈现慢性消耗性病程,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并制约了产业发展。为了解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本文采用寄生虫粪便检查法和动物寄生虫剖检法对喜德县羊进行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共检测采自4个自然村和1个活畜交易市场的羊粪样143份,剖检羊20只,以期为喜德县羊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粪样检测调查结果显示: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5.31%(122/143),其次为吸虫71.33%(102/143),再次为球虫56.64%(81/143),绦虫感染率最低,为6.29%(9/143);从剖检结果来看,抽检羊寄生虫感染率为95%,平均感染强度67.16条/头,其中线虫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较大,这一结果和粪检结果可以相互印证。本次剖检山羊8只,绵羊12只,山羊的感染率为87.5%,绵羊的感染率为10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线虫在羊群中不仅表现为感染率最高,且有较高的感染强度。因此喜德县的优势羊内寄生虫为线虫,感染率为线虫>吸虫>球虫>绦虫。本次调查表明:喜德县域内羊群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羊感染线虫的情况尤为严重,因此应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对喜德县羊的寄生虫进行合理的防治。

胡晓龙,魏雨婷,杨双,刘宝庆,刘树强,李林海,胡德夫[5](2018)在《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麝(Moschus spp.)是小型反刍动物,也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泌香动物,栖息地遍及亚洲的森林和山区[1]。中国作为麝的主要分布国,人工饲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饲养种群一直增长缓慢,寄生虫感染及其引发的健康问题被认为是制约林麝繁育的重要因素,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个体及群体死亡事件时有发生[1-2]。关于野生麝感染的寄生虫研究较少,但已有的研究依然表明,麝科动物感染的寄生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广泛危害其

张慧慧[6](2017)在《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林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麝香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保护和发展林麝资源,增加麝香产量,我国自1958年开始进行人工养殖林麝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疾病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养殖规模一直受到限制。尤其是大肠杆菌导致的林麝肺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为林麝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2016年2月陕西宝鸡某林麝养殖基地人工繁殖林麝突然发病,自行用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并且出现死亡病例。对死亡林麝剖检观察,发现主要病变在肺脏。为确定导致林麝发病的病原菌,从死亡林麝肺脏进行细菌分离,对分离所得细菌进行生化特性、耐药性、致病性、16SrRNA序列分析以及毒力基因的检测。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从林麝的病变组织中分离到2株细菌,菌株1和菌株2。在血平板上菌株1为表面光滑,半透明,直径3mm左右的灰白色菌落,镜检呈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成对或散在;菌株2为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半透明,直径1mm左右的灰白色菌落,镜检呈革兰氏阴性杆菌,聚集成堆。2.经糖发酵试验(葡萄糖、麦芽糖、乳糖、阿拉伯糖)、M.R试验、V-P试验、靛基质试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共5项生化试验鉴定,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判断标准,可以确定分离所得菌株1和菌株2均为大肠杆菌。3.对分离所得菌株进行16SrRNA序列测定,并与标准参考菌株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两株细菌的核苷酸序列与大肠杆菌核苷酸的同源性为100%,菌株1与Escherichia coli O104:H4序列相似性较高、菌株2与Escherichia coli O78序列相似性较高。由此可将菌株1和菌株2确定为大肠杆菌。4.用药敏试验检测了两株分离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现头孢类(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钠)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对2株林麝肺部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敏感;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对其均中度敏感;对其他类别抗生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将治疗药物由青霉素、链霉素改成头孢曲松钠和氨曲南后,效果较好。5.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1和菌株2均有较强的毒性,腹腔注射72 h之后,试验组小白鼠死亡率为75%。死亡小白鼠肺脏中可以分别分离到菌株1和菌株2。6.毒力基因检测试验中,两株分离菌株均检出了ompA基因,其他的粘附素类(afa/draB、iha、sfa/focCD)、铁转运系统类(sitD ep.a、sitD chr.、iucD.a)、血清类(neuC)和毒素类(sat、vat)9种毒力基因均未检出。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病例是由于大肠杆菌引起的林麝肺炎,且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经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治疗及以分离菌株为抗原制成疫苗免疫后病情得到控制。

胡晓龙[7](2017)在《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文中提出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共生生物,不仅关系到林麝的营养生理过程与健康状态而且也是林麝生物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迄今尚缺乏此方面的量化研究。我国自上世纪中叶开展林麝的饲养繁育,旨在培育人工种群并解决中医药原料麝香的可持续来源问题,同时,鉴于近几十年野生林麝分布区严重退缩,种群数量锐减,因而饲养林麝种群还承担着野生种群恢复即重引入种源的艰巨任务。历经近六十年的探索,我国饲养林麝取得了诸多进展,但饲养种群长期处于缓慢增长乃至徘徊的状态。显然,缺乏林麝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粪便寄生虫卵定量检测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在圈养条件下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的动态变化并尝试揭示其健康状态的指示作用。主要研究结果为:1.鉴于目前尚无一种通用的粪便寄生虫检测的保存方法和漂浮方法,本研究采用冷冻、福尔马林、酒精三种保存方法和饱和氯化钠、饱和硝酸钠、饱和硫酸镁三种漂浮溶液方法,并遴选针对林麝粪便中线虫卵及球虫卵检测的最优组合方案。经麦克马斯特计数法镜检分析得出,线虫卵的检出效果表明,保存方法和漂浮溶液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但漂浮溶液间的差异显着(P<0.01),硝酸钠溶液的漂浮效果最好;冷冻保存和硝酸钠溶液漂浮法的组合检出的粪便线虫卵平均值(EPG=209.38±67.8)高于其它处理组合;球虫卵的检测效果表明,保存方法和漂浮溶液间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P<0.01),福尔马林保存和氯化钠溶液漂浮的组合所检测的粪便线虫卵平均值(EPG=1010.714±162.271)最高。因此,线虫的最适检测组合为冷冻保存和硝酸钠漂浮液;而福尔马林保存和氯化钠漂浮法最适合球虫。2.按春季、夏季及冬季系统采集了秦岭地区和四川西部山地三个麝场的林麝粪便,采用本研究优化的粪便保存和漂浮方法,应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计数粪便虫卵量。结果表明,共发现林麝粪便存在五类肠道寄生虫,即艾美尔球虫、类圆线虫、蛔虫、鞭虫、绦虫,艾美尔球虫是优势种(OPG=1273.7±256.3)。寄生虫类群的比较分析得出,艾美尔球虫感染强度与类圆线虫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r=0.336,P<0.001),而与莫尼茨绦虫呈显着负相关的关系(r=-0.375,P=0.003),说明不同种类的寄生虫间存在着共生或竞争的关系。艾美尔球虫和类圆线虫表现出低水平的聚集度和很高的感染强度,说明这两类寄生虫在整个宿主种群的感染状况比较严重,预示着宿主-寄生虫关系或许已经不再稳定,有爆发寄生虫病的危险。而鞭虫、蛔虫和莫尼茨绦虫较高水平的聚集度则说明宿主种群中存在着一些免疫力较差,且有着较强寄生虫传播潜力的个体,需要对这些个体特别的管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季节和地域能显着影响寄生虫的多样性、感染强度、聚集度和群落结构,而对于感染率的影响则较为有限。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采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测定粪便寄生虫的卵量,并分析林麝肠道寄生虫感染与宿主能量代谢水平之间的关系。粪便甲状腺激素测定结果表明,雌麝的粪便甲状腺激素水平显着的高于雄麝(P<0.01),说明林麝存在能量代谢的性别差异;高海拔麝场的林麝粪便甲状腺激素显着高于低海拔麝场的林麝(P<0.05),说明高低海拔的低温导致林麝的能量代谢负荷更高;同时,林麝粪便甲状腺激素表现出显着的年龄相关性,年龄越大,甲状腺激素水平越低。粪便寄生虫感染强度与年龄的比较表明,两者呈现显着的负相关(P<0.01),说明成年个体较之未成年个体具有更为完善的寄生虫免疫力。粪便寄生虫感染率与粪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表明,两者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说明寄生虫感染造成的额外能量消耗导致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提高了林麝的能量代谢负荷。4.分别采集林麝和马麝的成体和亚成体的粪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扩增细菌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获得粪便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结果表明,林麝与马麝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是相似的,但不同细菌门的相对丰富在两种宿主间有着显着差异(P<0.05);在属水平,林麝与马麝的肠道菌群无论在属的种类上,还是属的相对丰度上,均有着显着差异(P<0.05);所有个体的肠道菌群优势门均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而且林麝的菌群多样性显着高于马麝(P<0.01);成麝的厚壁菌与拟杆菌比率显着的高于亚成麝,且菌群多样性、组内相似度和组间相似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本研究结果揭示出林麝和马麝的肠道菌群差异以及与年龄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林麝粪便寄生虫卵的定量检测方法,并据此分析了林麝感染的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信息以及混合感染模式,探讨了寄生虫感染与机体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揭示了林麝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多样性并探讨了年龄对其的影响,并与其近源种马麝的肠道菌群做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林麝和马麝的基础研究数据,也可为分析林麝的健康状态提供参照系,用于判定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因此可成为林麝饲养种群的寄生虫和菌群监测及饲养管护的理论依据。

陈冬,程建国,蔡永华,付文龙,朱萍,王宇,闫敏,杨光友[8](2016)在《圈养林麝仔麝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监测》文中研究说明了解圈养林麝仔麝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为仔麝肠道寄生虫病防控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在2014年7―11月,逐月采集四川某林麝养殖场71只15月龄的仔麝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麦氏虫卵计数量法和贝尔曼氏法进行检测,观察仔麝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动态。结果表明:15月龄仔麝肠道寄生虫平均感染率:球虫(Eimeria sp.)32.67%、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p.)24.79%、肺线虫(网尾属Dictyocaulus sp.)25.92%、莫尼茨绦虫(Moniezia sp.)2.54%、鞭虫(毛首属Trichuris sp.)0.56%。说明危害15月龄仔麝的主要寄生虫是球虫、类圆线虫和肺线虫。

宋光耀[9](2016)在《甘肃省部分地区牦牛和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玛曲、天祝两县位于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甘肃省,两县草地畜牧业发达,畜牧业发展随着政策的支持,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寄生虫病的防治形势也变得严峻。目前,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可能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急性、烈性疫病的监测、防控技术研究和体系建设等方面科技和资金投入较大,防治效果明显;而对于急性死亡率较低的畜禽寄生虫病由于投入不足,其防治技术基本并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一些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基础且经济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牧区,家畜多是半农半牧饲养甚至是纯放牧饲养,相对于舍饲,家畜感染寄生虫的几率更多,感染强度也更大,家畜的“秋肥、冬瘦、春死亡”仍然存在,这种死亡除因春冬两季饲草缺乏外,很大的原因是是由寄生虫病所造成的。寄生虫感染始终制约着牦牛、藏羊生产性能的提高。为了调查研究玛曲、天祝两县主要消化道线虫病的流行情况,从而给当地放牧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于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采用剖检的方法对玛曲18头牦牛、35只藏羊以及天祝31头白牦牛、41只藏羊感染的消化道线虫种类、流行趋势、感染程度进行了调查,并采用PCR的手段对采集到的虫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检出9种消化道线虫,即西方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occidentalis)、肿孔古柏线虫(Cooperia oncophora)、牛仰口线虫(Bunostomum phlebotomum)、微黄细颈线虫(Nematodirus helvetianus)、异色毛首线虫(Trichuris discolor)、斯氏毛首线虫(Trichuris skrjabini)、环纹背带线虫(Teladorsagia ci rcumcinct a)、蛇形毛圆线虫(Trichost rongylus col ubrif ormi)、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 ortus);其中,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率为72.2%,优势虫种为肿孔古柏线虫和异色毛首线虫;玛曲县藏羊感染率为91.4%,优势虫种为环纹背带线虫和异色毛首线虫;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率为29.0%,优势虫种为古柏线虫;天祝县藏羊感染率为75.6%,优势虫种为斯氏毛首线虫和环纹背带线虫。放牧牛羊的单体荷虫量一年存在两个高峰,即56月份的春季高潮和910月份的秋季高潮。由于缺乏白牦牛贾第虫感染的调查报道,于是本研究自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间于天祝县采集了208份白牦牛粪便样品,发现其中共有4份(1.92%)为阳性。以PCR技术对十二指肠贾第虫tpi基因(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进行扩增后,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其为集聚体E。本试验首次揭示了白牦牛贾第虫的基因型及感染情况,扩大了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宿主范围,为后续白牦牛所感染的贾第虫的基因型或亚型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信息。在对玛曲县牦牛、藏羊进行驱虫试验中,共采用三种药物,即伊维菌素片剂、伊维菌素注射剂、伊维菌素与阿苯达唑复方合剂,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注射剂的效果最好,因此在防治消化道线虫时推荐使用伊维菌素注射剂进行驱虫。根据本次调查可以发现,玛曲、天祝两县的牛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种类繁多,感染强度较大,且多呈混合感染。根据其流行规律,除应加强牧民对寄生虫疾病的认识、科学的进行放牧动物的管理以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外,还应对定期驱虫足够重视。可在春秋两次高潮前进行预防性驱虫,也可以在进入冬季前和转场前进行驱虫,以利于草场的自然净化,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

魏雨婷,周冉,刘宝庆,胡晓龙,刘树强,李林海,胡德夫[10](2016)在《林麝雌体粪便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及其生物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林麝饲养繁育承担着重建野生种群和保障麝香可持续利用的艰巨任务,然而其饲养种群长期受到健康状态不稳定和疾病高发的困扰,同时,受到濒危等级和试验样品的限制,迄今鲜有涉及林麝生理参数的文献。本研究于2014年7—8月分别采集陕西火烧店和四川米亚罗林麝饲养场的林麝粪样,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雌麝粪便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含量,以探讨雌麝粪便T3值表达的生理状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火烧店和四川米亚罗饲养场雌麝粪便T3在所研究的时段内不存在显着差异;两地雌麝粪便T3在3岁至5岁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5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这可能意味着雌麝在5岁左右达到生理盛期;雌麝粪便T3的聚类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均存在差异显着的3个类型,即生理代谢的低、中、高类型。利用粪便T3从能量代谢角度揭示雌麝的生理特性,可能有助于麝繁育群的组建、饲养管理及健康评判。

二、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及地螨的地理分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乌审旗概况
        1.1.1 地域及季节概况
        1.1.2 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概况
        1.1.3 乌审旗农作物种植概况
    1.2 莫尼茨绦虫病
        1.2.1 莫尼茨绦虫生活史
        1.2.2 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
        1.2.3 感染莫尼茨绦虫病症状
        1.2.4 莫尼茨绦虫病诊断
        1.2.5 莫尼茨绦虫病的药物防治
    1.3 国内外莫尼茨绦虫病中间宿主地螨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调查莫尼茨绦虫病感染率所需材料
        2.1.2 调查不同饲草料中螨类所需材料
        2.1.3 研究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小肠病理变化所需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绵羊莫尼茨绦虫病感染率的调查
        2.2.2 不同饲草料中螨类的调查研究
        2.2.3 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小肠病理变化试验方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绵羊莫尼茨绦虫感染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乌审旗不同年份绵羊蠕虫病流行情况
        3.1.2 乌审旗不同月份绵羊群绦虫病流行情况
        3.1.3 不同草场类型对绵羊绦虫病流行情况的影响
        3.1.4 乌审旗不同行政区绵羊绦虫病流行情况
    3.2 不同饲草螨类分布调查结果与分析
    3.3 莫尼茨绦虫对绵羊小肠病理变化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莫尼茨绦虫病感染情况讨论
    4.2 不同饲草料螨类分布情况讨论
    4.3 莫尼茨绦虫感染小肠病理变化讨论
    4.4 莫尼次绦虫病防治措施建议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及敏感虫株的分离和耐药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捻转血矛线虫病研究进展
        1.1.1 病原与生活史
        1.1.2 流行状况与分布
        1.1.3 临床症状与诊断
        1.1.4 治疗与预防
    1.2 捻转血矛线虫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1.2.1 自由生活阶段捻转血矛线虫培养
        1.2.2 寄生阶段捻转血矛线虫离体培养
    1.3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研究进展
        1.3.1 耐药性检测方法
        1.3.2 耐药性发生机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一 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孵化及幼虫发育条件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幼虫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
        2.2.2 培养基溶液和血清对虫卵孵化的影响
        2.2.3 大肠杆菌对幼虫发育的影响
        2.2.4 培养基溶液和血清对幼虫发育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3 研究二 捻转血矛线虫野生株的分离纯化及耐药性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山西敏感虫株粪便虫卵减少试验结果
        3.2.2 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筛选结果
        3.2.3 幼虫发育抑制试验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研究三 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耐药的相关性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耐药相关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
        4.2.2 RT-qPCR数据分析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 隐孢子虫
        1.1 隐孢子虫概述
        1.2 隐孢子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1.3 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特征
        1.4 隐孢子虫的诊断与防治
    2 芽囊原虫
        2.1 芽囊原虫概述
        2.2 芽囊原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2.3 芽囊原虫流行病学特征
        2.4 芽囊原虫的诊断与防治
    3 微孢子虫
        3.1 微孢子虫概述
        3.2 微孢子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3.3 微孢子虫流行病学特征
        3.4 微孢子虫的诊断与防治
    4 球虫
        4.1 羊球虫概述
        4.2 羊艾美耳球虫形态学分类
        4.3 羊球虫流行病学特征
        4.4 羊球虫的诊断与防治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2.2 样本的处理
        2.3 材料
        2.4 光学显微镜检测
        2.5 种类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羊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3.2 羊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3.3 不同地域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4 不同气候条件下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5 羊球虫感染情况
    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我国部分地区羊三种肠道原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试剂与设备
        2.3 DNA的提取
        2.4 PCR扩增的相关条件
        2.5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6 巢氏PCR产物测序
        2.7 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隐孢子虫
        3.2 芽囊原虫
        3.3 微孢子虫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4)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羊的主要内寄生虫及内寄生虫病
        1 羊的主要寄生虫
        1.1 线虫
        1.2 绦虫
        1.3 吸虫
        1.4 原虫
        2 羊的常见寄生虫病
        2.1 肝脏主要寄生虫病
        2.2 胰脏主要寄生虫病
        2.3 胃肠道主要寄生虫病
        2.4 主要血液寄生虫病
        2.5 呼吸系统主要寄生虫病
        2.6 神经系统的主要寄生虫病
        3 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四川喜德县羊粪样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贮存
        1.2 漂浮液与仪器
        1.3 检查方法
        1.4 虫卵的鉴别确定
        2 结果
        2.1 羊内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2.2 各类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感染强度
        3 讨论
        3.1 感染情况对比分析
        3.2 气候特征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3.3 生产管理水平对寄生虫病的影响
        3.4 放牧环境、圈舍环境及不良屠宰习惯与寄生虫病关系
        3.5 意见与建议
    第二章 四川喜德县羊局部脏器寄生虫剖检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动物
        1.2 检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羊局部脏器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
        2.2 绵羊与山羊的感染情况
        3 讨论
        3.1 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分析
        3.2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3.3 抗寄生虫药物的合理使用
        3.4 寄生虫病的防治关键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球虫
2 线虫
3 绦虫
4 吸虫
5 节肢动物
6 小结与展望

(6)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林麝的研究进展
        1.1 林麝的资源现状
        1.2 林麝的应用价值
        1.3 林麝疾病的研究现状
        1.3.1 林麝的常见病
        1.3.2 林麝肺源致病菌研究进展
    第二章 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2.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2.1.1 大肠杆菌的培养特性
        2.1.2 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
        2.1.3 大肠杆菌的抗原及血清型
        2.1.4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2.2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2.2.1 分离培养鉴定法
        2.2.2 免疫学检测技术
        2.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2.3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2.3.1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现状
        2.3.2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2.4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2.4.1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情况
        2.4.2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2.4.2.1 粘附因子
        2.4.2.2 免疫逃避相关毒力因子
        2.4.2.3 代谢相关毒力因子
        2.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5.1 研究意义
        2.5.2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试验研究
    第三章 林麝肺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
        3.1.1 病料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培养基和生化反应管
        3.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 试验方法
        3.2.1 采集病料
        3.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3.2.2.1 菌株的初步分离
        3.2.2.2 菌株的分离培养
        3.2.2.3 菌株的纯化培养
        3.2.3 分离菌株的鉴定
        3.2.3.1 形态学观察
        3.2.3.2 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
        3.2.3.3 分离菌株的 16S rRNA PCR鉴定
        3.3 结果
        3.3.1 发病林麝的临床表现及剖检病理变化
        3.3.2 细菌分离
        3.3.3 病原菌的鉴定
        3.3.3.1 形态学观察结果
        3.3.3.2 生化试验结果
        3.3.3.3 分离菌株的 16S rRNA PCR分子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致病性实验及毒力基因的检测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药敏纸片
        4.1.3 引物
        4.2 方法
        4.2.1 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
        4.2.2 小鼠致病性试验
        4.2.3 分离菌株DNA的提取
        4.2.4 毒力基因的检测
        4.3 结果
        4.3.1 药敏试验结果
        4.3.2 致病性试验结果
        4.3.3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林麝生物学特征
    1.2 林麝资源的保护现状
        1.2.1 致危因素
        1.2.2 保护现状
    1.3 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
        1.3.1 麝科动物感染的寄生虫种类
        1.3.1.1 原虫
        1.3.1.2 线虫
        1.3.1.3 绦虫
        1.3.1.4 吸虫
        1.3.1.5 节肢动物
        1.3.2 麝科动物寄生虫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2.1 麝科动物寄生虫病诊断技术的不足与展望
        1.3.2.2 麝科动物寄生虫致病机制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2.3 麝科动物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2.4 麝科动物寄生虫防治的不足与展望
        1.3.3 麝科动物寄生虫研究的特殊性
    1.4 肠道菌群研究概述
        1.4.1 肠道菌群
        1.4.2 肠道菌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1.4.2.1 克隆文库技术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4.2.2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4.3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1.4.3.1 宿主基因型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2 饮食结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3 宿主年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4 影响肠道菌群的其他因素
        1.4.4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1.4.4.1 肠道菌群的营养功能
        1.4.4.2 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
        1.4.4.3 肠道菌群的免疫屏障功能
        1.4.5 反刍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1.4.6 麝科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林麝粪便中寄生虫卵检测技术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点
        2.2.2 样本采集
        2.2.3 粪便寄生虫卵检测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季节和地域对圈养林麝肠道寄生虫寄生状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3.2.2 粪样采集
        3.2.3 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寄生虫的种间关系
        3.3.2 寄生状态的季节差异
        3.3.3 寄生状态的地域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林麝肠道寄生虫负荷与粪便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与研究对象
        4.2.2 样本采集
        4.2.3 激素提取和测定
        4.2.4 寄生虫分析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性别、海拔和年龄对T3水平的影响
        4.3.2 年龄对寄生虫负荷的影响
        4.3.3 寄生虫负荷与粪便T3浓度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林麝与马麝肠道微生物比较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5.2.2 样本采集
        5.2.3 DNA提取
        5.2.4 PCR和高通量测序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数据的验证
        5.3.2 林麝和马麝的肠道核心菌群
        5.3.3 年龄和宿主种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
致谢

(8)圈养林麝仔麝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1.4 主要软件
    1.2 方法
        1.2.1 粪便样品的采集
        1.2.2 粪便样品的检查
2 结果
    2.1 仔麝感染寄生虫种类
    2.2 仔麝寄生虫感染强度
3 讨论

(9)甘肃省部分地区牦牛和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自然地理情况
        1.1.1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气候特征
        1.1.2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气候特征
    1.2 牛羊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
        1.2.1 线虫病
        1.2.2 绦虫病
        1.2.3 吸虫病
        1.2.4 原虫病
    1.3 寄生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
    1.4 寄生虫病的常见诊断方法
        1.4.1 临床诊断
        1.4.2 病原诊断
        1.4.3 血清学诊断
        1.4.4 分子生物学诊断
    1.5 寄生虫病的防控
    1.6 治疗牛羊消化道线虫病常用药物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2 方法
        2.2.1 消化道线虫的种类鉴定
        2.2.2 白牦牛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基因型鉴定
        2.2.3 驱虫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3.1.1 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3.1.2 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3.2 玛曲县藏羊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3.2.1 玛曲县藏羊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3.2.2 玛曲县藏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3.3 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3.3.1 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3.3.2 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3.4 天祝县藏羊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3.4.1 天祝县藏羊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3.4.2 天祝县藏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3.5 天祝县白牦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3.6 牛羊驱虫试验结果
        3.6.1 牦牛驱虫试验结果
        3.6.2 藏羊驱虫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牦牛和藏羊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4.2 白牦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分析
    4.3 驱虫试验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林麝雌体粪便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及其生物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样本采集
    1.3 激素提取及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火烧店和米亚罗饲养场雌麝粪便T3的比较
    2.2 雌性林麝粪便T3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2.3 雌麝粪便T3值聚类分析及类型划分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地域夏季雌麝粪便T3值的可比性
    3.2 雌性林麝粪便T3值指示的生理状态
    3.3 雌性林麝粪便T3值的类型及其潜在价值

四、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及地螨的地理分布调查研究[D]. 那日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及敏感虫株的分离和耐药基因表达分析[D]. 方变变.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3]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D]. 郑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D]. 周国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5]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J]. 胡晓龙,魏雨婷,杨双,刘宝庆,刘树强,李林海,胡德夫.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8(02)
  • [6]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的检测[D]. 张慧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7]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D]. 胡晓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圈养林麝仔麝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监测[J]. 陈冬,程建国,蔡永华,付文龙,朱萍,王宇,闫敏,杨光友. 经济动物学报, 2016(04)
  • [9]甘肃省部分地区牦牛和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D]. 宋光耀.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10]林麝雌体粪便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及其生物学意义[J]. 魏雨婷,周冉,刘宝庆,胡晓龙,刘树强,李林海,胡德夫.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05)

标签:;  ;  ;  ;  ;  

驯化林麝的念珠菌病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