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女性员工保护的探索

合资企业女性员工保护的探索

一、对合资企业女职工保护工作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1](1994)在《对合资企业女职工保护工作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对合资企业女职工保护工作的探索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我们公司是由原苏州电梯厂、瑞士迅达控股公司和英国怡和迅达控股有限公司三方投资的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客货电梯。投资总额达1.8亿元,现有职工1084人,其中女职工323人占29.79%。公司成立四年来,认...

林燕玲[2](2018)在《女职工假期设置对女性权益维护的影响及国际经验比较》文中认为在全面两孩的政策背景下,延长产假并不能提升生育意愿。对工作女性而言,只有降低育儿成本,她们才敢生;对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公企业而言,只有政府和全社会能够合理分担生育假期等成本,企业才有积极性,并惠及到生育男女职工;最终实现中国人口战略的转型,达成劳资政三赢的和谐局面,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且,维护女性权益也不能单纯从延长假期入手,随着男女之间地位和家庭责任的改变,一定要从工作生活平衡和男女共担家庭责任的角度,全面考量假期设置;同时,由于落实生育假期保护的关键在于用人单位,因此,如何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使它们有落实政策的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余茜[3](2020)在《珠三角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小组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A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企业劳动关系尽管总体上趋于平和,但依旧存在着职工合法劳动权益受损的事实,尤其是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未尽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常常对女性抱持着偏见,认为女性结婚生子对职场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引发对女职工的职场歧视和劳动权益侵犯。然而,女职工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力量,提高她们的劳动权益保护水平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于企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本研究在阅读与分析大量关于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小组工作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企业社工介入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后,运用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广州市A区企业中的206名职工进行了调查,分析A区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状况。结果显示,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状况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薪酬福利不高,较少女职工能拿到加班费,待遇总体偏低。第二,大多数企业给女职工购买了社会保险,可是部分女职工忽视了社保政策。第三,极少女职工签署专项集体合同。第四,女职工法律意识较淡薄。第五,在相同岗位中,女职工比男职工的晋升空间更小,裁员概率更大。第六,大多数企业忽视了女职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与学习进修的权利。影响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状况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意识薄弱、“男强女弱”传统思想依然顽固、女职工与管理层缺乏有效的沟通、职工间人际关系不亲密与劳动权益相关法律及政策宣传不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工作方法,以ERG理论、增权理论指导实务工作,帮助广州市A区企业女职工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根据ERG理论,分析企业女职工存在掌握劳动权益法律知识、学习与领导的沟通技巧、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服务需求,运用增能理论对影响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能力提升的五大因素进行干预,开展了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相关法律认知、维权途径普及等活动,使女职工通过小组动力形成动力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逐步树立对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影响因素的正确认知,提高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能力。在整个社会工作介入劳动权益保护的过程中,社工承担了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使用同理心、倾听、建议等方面的技巧,开展了“破冰初识”“知识大讲堂”“温故而知新”“劳动权益我最懂”“权益关系你我他”“劳动权益在我心”这六个主题的活动。其中,小组初期的“破冰初识”是建立关系与制定规范,中期的四次小组活动是根据增能的个人、人际、环境三个层面来设计的,“知识大讲堂”“温故而知新”“劳动权益我最懂”这三个活动旨在从个人层面出发,满足小组成员掌握劳动权益法律知识的需求,提升小组成员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认识到企业社工是自己的伙伴,而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权益关系你我他”活动一方面是从人际关系的层面出发,希望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让小组成员学习并掌握与老板的沟通技巧,共同营造良好自我保护氛围,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另一方面是从环境层面出发,提升小组成员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小组后期“劳动权益在我心”活动主要是巩固小组成果,处理小组成员离别情绪。六个主题活动最终帮助女职工学习了劳动权益知识,链接了法律援助资源,构建了社会支持网络,解决了当前面临的困难,服务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了更好地解决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在小组工作之外,笔者提出相关对策,如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相关制度;企业要提高性别意识,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社会要提高宣传力度,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社会工作者要提升专业技能创新工作方法,提供针对性服务等。总的来说,要营造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帮助女职工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调动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她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引导企业自主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对女职工的全面关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范美[4](2018)在《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肥城市是山东省泰安市的县级市,位于山东中部,邻近济南市等相对大的城市。近年来,山东省与新加坡、日本及非洲一些国家劳务合作较广泛,工资收入的比较收益使肥城市很多男性选择去大城市就业或者出国劳务。肥城市依靠加工制造、化工、纺织、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的较快发展,在《2017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42位,容纳了很多女性就业。2015年底,肥城市女职工约为5万人,,占总就业人口数43%以上,但存在着未签订劳动合同、“同工不同酬”等损害女职工劳动权益的现象。尽管肥城市政府在《肥城市妇女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推动女性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并提出了一些保障女性劳动权益的策略和规划,但是实践中的具体落实仍存在困境。因此,对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有利于系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对策来保障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以肥城市女职工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歧视性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发现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着工资水平与期望水平有差距、休息休假权保障不足、参保水平低、劳动保护不足、个别企业存在性别歧视、特殊劳动权益保障还有待于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位、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缺失、工会未充分发挥作用、女职工维权意识与能力较薄弱;通过借鉴美国、德国、韩国和国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南通市、重庆市在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经验,提出完善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山东省肥城市政府充分发挣政府的职能作用,工会拓展多种渠道发挥维护职能,用人单位要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女职工提高自身保护意记识、不断学习提高技能。

蒋月[5](2013)在《企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实施效果研究——以东南某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保护女职工因特殊生理特点而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健康需求,新中国实施女职工劳动特别保护制度,女职工禁忌从事的一定范围的劳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2012年在东南沿海某省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企业能较好地执行相关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保护的实施效果良好,然而,也存在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立法因用词专业而致非专业人员难懂、一线女工一怀孕就辞工回家、哺乳母亲不返工现象普遍等问题,令人深思。应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完善相关立法,政府、企业、工会等主体各尽其职,这样才能促进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落实。

洪泸敏,余茜[6](2020)在《珠三角企业一线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以广州市A区为例》文中提出新常态下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值得探索。运用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当前广州市A区206家企业的职工进行调查发现,珠三角企业一线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与一线男职工相比,一线女职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更低,加班费无法按时足额领取;社会保险福利覆盖面更窄,对社保福利的认知水平更低;获得职业技能培训、学习进修与晋升的机会更少,被裁员的概率则更大;一线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极低,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落实不到位。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一线女职工对劳动法律的认知程度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与管理层的沟通不畅以及"男强女弱"的职场歧视十分普遍等。因此,要通过采取政府加强监管、社会加强宣传和资源支持、企业主及管理者提高法制意识和性别意识、引入企业社会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案服务、一线女职工提高法律意识等措施,切实保护一线女职工劳动权益。

兰庆庆[7](2018)在《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政策均衡的理论视角》文中认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生育问题对女性就业的冲击再次涌现并引发广泛关注。这种冲击一方面使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与预期不符,另一方面还使女性就业平等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与总和生育率已由原先的负相关转为正相关,在鼓励导向的二孩生育政策效果低迷的情况下,关注女性平等就业既不失为一个配合生育政策的绝佳政策切入点,而且对由来已久的女性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以女性平等就业为研究中心,以全面二孩政策为研究背景,并从政策均衡的理论视角探索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由于生育与就业的相关性,生育政策也成为影响女性平等就业的重要变量。为此,本研究基于政策均衡的相关理论,在纵向上探讨了生育政策变迁中的动态均衡,将生育政策的变迁与女性就业的发展分为倡导生育政策期与政府主导的鼓励女性就业期,独生子女政策期与政府、市场结合的女性就业调整期,全面二孩政策期与市场主导的女性就业竞争期,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两者的特点和关系;在横向上从政策系统均衡和政策效果均衡出发,分析了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的政策作用过程及女性就业状况、政策影响。首先围绕政策系统,论述了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平等就业的配套政策,分析了失衡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客观影响;其次结合调查分析,分析了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平等就业的实际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政策做法,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下均衡促进女性平等就业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将女性平等就业置于复杂的政策环境中进行研究。与以往单纯将生育政策作为研究背景,或者仅从配套政策入手对女性平等就业进行研究不同,本研究立足于公共政策的整体性、公共性和公平性,将女性平等就业置于生育政策与配套政策这两大政策系统进行研究。生育政策包括了各个阶段我国指导生育的基本政策;配套政策包括与二孩政策相关的公共服务政策。围绕女性平等就业开展两大政策系统的研究,即厘清了生育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对女性就业产生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二者对女性就业产生的政策效果,充分考虑了女性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政策间的普遍联系性。由此可以从公共政策视角全面展现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的来源、产生过程,以及政策视域的解决路径。本研究的另一创新点是政策的均衡分析。它既是女性平等就业问题复杂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分析视角。基于政策均衡的理论,本研究立足于更广阔的系统分析,深化和扩展了现有的政策均衡研究。将政策均衡扩展为三个层面:一是生育政策在其发展变迁中的政策变迁均衡;二是二孩政策和横向配套政策的政策系统均衡;三是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的政策效果均衡。同时,两类政策的动态均衡、二孩政策中的政策效果均衡也深层次地反映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家庭利益的均衡态势。政策的均衡状态及其衍生的国家和个体利益的均衡,不但共同构成了女性平等就业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构成了政策均衡相关理论的扩展性研究。本研究从政策均衡的理论分析发现,女性平等就业所处的政策系统存在着三个层面的不均衡现象。第一、从政策变迁均衡来看,二孩政策目前并未达到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均衡状态,它的出台节点相对滞后;第二、从政策体系均衡考量,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均衡发展,加剧了生育政策的失衡效应;第三、从政策效果均衡考察,二孩政策与我国人口增长现实不均衡,目前不但无法形成解决人口问题的合力,反而产生了女性就业歧视等负面效应。这三个层面的不均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国女性就业与生育的二元对立:一些女性为了就业机会或职业发展放弃了生育或二胎;而另一些女性因为生育或二胎遭遇就业歧视,甚至是不生育也难以避免就业歧视,且当前又陷入了无论是鼓励生育,还是鼓励就业,又都解决不了女性生育和就业歧视问题的两难尴尬处境。虽然政策放开对刺激生育增长的效果差强人意,但对女性平等就业带来的影响反而随着政策的宽松愈发显得严峻。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女性就业不平等现象由来已久,生育歧视一直是女性就业歧视的主因;另一方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的不平等现象是当代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但在表现方式和表现范围上,与独生子女政策时期有所不同。二孩政策实施中,生育、生育成本进一步上升为女性就业的矛盾焦点;入职、再就业成为女性就业亟待解决的难点;隐形歧视、隔离歧视现象在女性就业中更为突出;法律、政策及公共服务的配套刻不容缓。最后,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及扞卫使得女性就业权益的保障成为推行现行生育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为进一步促进二孩政策下的女性平等就业,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均衡两类政策,协调各方利益;二是完善就业相关政策,保障女性平等就业;三是加强公共服务政策,解除女性后顾之忧;四是引导社会性别观念成为决策主流,实现两性真正的发展平等。

崔佳琪[8](2019)在《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研究》文中提出东北作为拥有悠久工业发展历史的地区,其工业建设在共和国建立和成长过程中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有草明、萧军等作家对东北工业的火热建设盛况与东北产业工人积极奋进的劳动热情给予过描绘与赞颂,尽管这些作品因过于迎合特定意识形态的要求而呈现出某种概念化弊端,但是建国初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热潮的出现无疑反映了当时国家对东北工业的看重,同时也为日后东北工业小说的书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时间跨步走进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行均使得“知识”、“信息”、“科技”等日益成为中国寻求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核心支点,在此背景下东北原有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则因与新世纪的科学工业发展理念格格不入而急需加以淘汰,其结果便是使得东北工业不得不在困境中艰难求索以寻新路。值得庆幸的是,在东北工业遭遇困窘的情境下,东北工业小说的创作却并没有因此而沉寂,反而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的工业小说作品。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以新世纪以来东北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东北大厂工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境遇与全新选择作为关注重心,以此来反映东北工业的现实境况及未来发展路径。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为促进东北工业再度振兴的软实力,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均不可小觑,也正是由于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具有此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本论文即以助力其更加完善为出发点对此类小说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论文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发生语境,该部分主要从新世纪以来东北区域的经济现状、政治生态、思想文化氛围三个侧面对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的形成背景加以分析,借此来揭示新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特定的社会环境对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形成自身独特风貌的影响。本文认为新世纪东北经济发展态势为依托工业于“下行趋势”中求取过往“辉煌”的复现,这一时期东北“资源消耗型”工业优势丧失引发东北经济大幅下滑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探究在逆境中再度振兴的策略便成为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共同的创作主题。同时新世纪东北工业在国家政策优惠支持下出现的崭新工业发展模式与工人再创业精神,则成为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讴歌的对象。而就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创作的文化背景而言,其渊源流长的工业书写历史与该区域长期存在的弱商、保守文化心理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的呈现风貌。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的身份和文学观念,首先就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的主体身份而言,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创作者多为“工人身份”,他们作为东北工业“由盛转衰”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其自身对东北工业的了解程度和振兴渴望较之于新世纪同类作家要更加强烈,因此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的这一独特身份使得他们纷纷以东北工业问题与矛盾作为创作中心。其次,新世东北工业小说作家普遍持有的是文本意义即体验式“对话”文学观念,这便促使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在写作时自觉关注与东北工人群体密切相关的工业景观及工人自身生存样态,以此激荡起读者深切的同感体验。最后,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的创作视角为“工人弟兄的代言者”,这种深入其中的平民化写作立场促使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能够全景性的反映新世纪工人们真实丰富的生存景象。论文第三部分以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认为在新世纪东北工业独特语境与作家身份的双重影响下,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形成批判与讴歌两种类型。一方面,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对“科层制”和“工具理性”的利弊进行了深刻审视,即肯定了工业理性对促进东北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深入反思了工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还有意赞扬了薪火相传的东北工业精神,作家们对“鞍钢宪法”中蕴含的民主管理观念与“大庆精神”中自主意识的挖掘对于塑造新世纪东北工业之魂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论文第四部分全面论述了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该部分以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工人、工程师、领导者和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细致描述了每一类人物形象的特质及形成该性格的背后原因。第一,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的工人形象打破了之前工业题材小说中单一的面相而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丰富性,即探索开拓型、坚守型、享乐型、颓败型工人形象并具。第二,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工程师形象的“知识生产力”价值突显,这与新世纪东北工业结构升级对具有高层次文化结构的人才需求增加有密切关联。第三,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领导者的“双重面相”反映出新世纪东北社会变革中人们对领导者的期待以及价值观重构过程中的个体抉择。第四,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双性共体”与“性资本化”反映出该时期东北女工自我意识的更迭。论文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主要探讨的是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的审美艺术风貌及其价值意义。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在审美艺术品格上呈现出一定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并且较之于前期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而言,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叙事技巧也更加丰富。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上的深刻性、现实性与审美上的完善性,使得其在促进东北工业发展和东北工业文学繁荣方面发挥着杰出价值,但是其间较为概念化的政策图解和因迎合商业化而出现的情节套用也是未来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创作应加以避免的。

韩东[9](2019)在《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与城镇职工的比较》文中指出近年来,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8亿人。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与农民工稳定增长的就业数量相比,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却不容乐观,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小、劳动合同缺失、就业满意度低等问题已成为常态化,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因此,对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高”与“低”是相对的,需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进行比较方能得出定论。然而,现有研究多是关注农民工群体本身的就业质量,而对于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差异的关注尚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进行横向比较,探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探讨上述因素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是否相似。首先,基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20082018年期间发布的宏观数据,从宏观层面考察近十年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变动趋势,发现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某些维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某些维度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工资收入来看,农民工工资收入在过去的十年间提升最为明显,但与城镇职工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工作时间来看,农民工超时劳动情况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劳动时间长、超时劳动仍然是常态。从社会保障来看,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障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游离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从劳动关系来看,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甚至有所下降。从就业满意度来看,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整体较低,但相对高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其次,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相较于城镇职工,农民工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农民工超时劳动现象也相对更为严重,农民工长时间的劳动供给与其较低的工资收入形成鲜明的反差。就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而言,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呈现出高度相似性。然而,就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时间的影响因素而言,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就业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时间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工会作为组织型社会资本,仅降低了城镇职工超时劳动的可能性,而未对农民工工作时间带来保障。第三,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相较于城镇职工,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更为突出。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障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健康状况仅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有显着影响,单位性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的影响略有不同。第四,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相较于城镇职工,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现象更为突出,劳动合同短期化特征也更为明显。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就业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性别仅对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有显着影响,单位性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影响略有不同。第五,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参照群体不同,农民工对于就业的预期与其实际的就业状况相对较为匹配,因此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相对高于城镇职工。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层次仅对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层次越高的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越高;工作时间仅对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超时劳动仅制约了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提升;务工地区仅对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的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高于东部地区的城镇职工。最后,基于研究的主要结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加强非公单位的工会建设力度、完善建筑业劳务用工模式等对策建议。

张琳[10](2019)在《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自2013年开始,“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相继实施,这是我国调整人口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人口调控举措。然而,生育政策调整后,实际人口出生状况并未达到预期且相距较远,而且女性在劳动市场表现的弱势地位进一步显现,女性低生育意愿和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弱势地位并存,一方面阻碍了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女性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因此生育和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矛盾是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运行有效性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以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为研究范畴。在准确界定女性生育含义及其测量指标、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概念及其主要分析内容、“惩罚”效应含义及其使用范围的基础上,侧重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三个环节的具体影响,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参与状况、劳动力市场过程的就业稳定性和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工资收入三个方面。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推理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客观分析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和“惩罚”效应。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聚焦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为缓解女性生育和就业矛盾、促进职业女性理想生育意愿的实现和完善女性劳动力市场保护,提供有效的政策干预视角。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从劳动参与角度考察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得出如下结论: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概率产生显着的“惩罚”效应,但对男性劳动参与影响不显着,且生育数量越多女性劳动参与概率越低。女性生育行为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参与概率平均下降11.74%;生育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导致女性劳动参与概率下降6.67%。学龄前孩子对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概率有负向影响,尤其是0-3岁孩子对女性劳动参与存在显着的“惩罚”效应。0-3岁孩子的存在使女性劳动参与概率显着下降16.38%,农村女性劳动参与概率受0-3岁孩子的负面影响更高,达到了 19.96%。从就业稳定性角度考察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主要结论如下:生育会提高女性就业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对男性影响不显着。女性生育行为可能导致其就业中断发生的概率显着提高10.15%。已生育女性中,生育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女性就业中断的概率将提高3.96个百分点。具体地,与生育1个孩子的女性相比,女性生育2个孩子则就业中断概率将提高4.75%,反映了生育数量越多女性劳动力市场就业稳定性越差。有0-3岁孩子会使女性就业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7.5%,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惩罚”效应逐渐消失。此外,在不同经济所有制部门中,私营经济部门的女性就业稳定性最差,私营经济部门已生育女性发生就业中断的概率会显着增加10.86%。0-3岁幼儿照料安排使私营部门女性发生就业中断的概率显着增加7.37%。所以私营经济部门的女性就业稳定性更容易受到生育的影响。从工资收入角度考察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研究结论如下:在不同收入分布水平上,生育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女性工资收入将显着下降8.11%-9.28%,具体的,生育两个孩子对所有收入水平的女性均存在“惩罚”效应,且无论生育数量多少,低收入的女性都会面临稳定的生育收入“惩罚”。0-3岁孩子照料对中等及以下收入水平的女性会产生“惩罚”效应,将使其工资显着降低11.9%-26.1%,且收入水平越低,0-3岁孩子照料的收入“惩罚”效应越大。地区差异进一步显示,东部地区中高收入水平女性面临较大的生育工资“惩罚”效应,而西部地区低收入女性受0-3岁孩子的收入“惩罚”效应比较突出。结合实证研究结论,本文还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的具体表现,结果发现,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主要是由于女性劳动力市场保护的规范性不足和儿童托育服务不完善。同时,在梳理和总结国外劳动力市场保护和儿童托育服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要转变政策引领思路,构建生育成本社会化分担机制;第二,推进性别反歧视立法,发挥法律先行的基础作用;第三,关注0-3岁儿童照料,支持和引导社会托育服务体系的发展;第四,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帮助缓解女职工的工作/家庭冲突。此外,女性自身也应梳理正确的工作家庭观念,理性对待职场和生育行为。

二、对合资企业女职工保护工作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合资企业女职工保护工作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女职工假期设置对女性权益维护的影响及国际经验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我国女职工假期相关概念界定
三、全面二孩政策时期女职工假期设置
    (一) 女职工假期设置的历史沿革
        1. 产假规制的历史沿革
        2. 婚假规制的历史沿革
    (二) 我国现行女职工 (生育) 假期及其待遇
        1. 各地婚假、产假、生育奖励假、陪产假状况
        2. 产假 (含生育奖励假) 的时间和待遇
        3. 护理假/陪产假的假期和待遇
        4. 婚假
    (三) 我国现行女职工生育假期的特点
        1. 时间延长和待遇水平提高。
        2. 各地假期名称有别, 长度各异。
        3. 假期由多部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规定。
三、延长产假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
    (一) 用人单位对延长产假的反馈不同
        1.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延长假期打乱工作秩序
        2.非公企业:延长假期难以落实
    (二) 延长产假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1.女职工假期管理及影响分析
        2.女职工假期成本分析模型
    (三) 企业管理策略应对女职工假期延长
        1.招聘:减少育龄女性, 用实习生作为替代
        2.培训:不向员工宣传生育假期政策
        3.薪酬和社保:企业与企业差异很大
        4. 员工休假服从于企业生产管理需求
    (四) 延长产假并不能达成劳资政三赢
四、我国现行女职工假期对女性权益维护的影响
    (一) 不同单位女性 (生育) 保护水平的差距扩大
    (二) 困扰工作女性的主要问题更加突出
    (三) 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忧虑加剧
    (四) 一部分工作女性游离在保护之外
五、对女职工假期落实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法律修改缺乏充分讨论, 假期设置存在先天不足
    (二) 用人单位对生育假期的成本分担不同
        1. 不同用人单位对生育假期的成本分担不同
        2. 生育津贴等实际均为企业承担
        3. 当事人的权利无法通过劳动监察获得救济
    (三) 现存问题是原有生育保护问题的延续
六、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的政策建议
    (一) 理念引领:厘清保护对象
    (二) 顶层设计:统一假期标准, 分担假期成本
    (三) 修改和完善现有女职工假期体系
    (四) 建立和完善女职工假期的配套措施
        1. 关于给企业减负
        2. 关于帮助女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3)珠三角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小组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企业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相关研究
    2.4 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相关研究
    2.5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评述
第3章 珠三角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广州市A区企业概况
    3.2 A区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现状
    3.3 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水平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4.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 介入过程
第5章 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水平提升的小组工作评估
    5.1 过程评估
    5.2 结果评估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2 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基础理论
    2.1 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相关概念
        2.1.1 女职工的概念
        2.1.2 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概念
    2.2 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理论依据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2.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基本状况
        3.1.1 年龄结构状况
        3.1.2 受教育程度状况
        3.1.3 职业技术水平状况
        3.1.4 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3.2 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
        3.2.1 一般劳动权益保障现状
        3.2.2 特殊劳动权益保障现状
    3.3 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3.3.1 工资水平与期望收入有差距
        3.3.2 休息休假权保障不足
        3.3.3 参保水平较低
        3.3.4 劳动环境保障不足
        3.3.5 个别用人单位有性别歧视现象
        3.3.6 特殊劳动保护还有待于完善
    3.4 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
        3.4.2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位
        3.4.3 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缺失
        3.4.4 工会未充分发挥其作用
        3.4.5 女职工维权意识与能力薄弱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经验和启示
    4.1 国外典型国家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经验
        4.1.1 美国的政府公权力保障
        4.1.2 德国的公平性和灵活性保障
        4.1.3 韩国的特殊权益具体化保障
    4.2 国内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经验
        4.2.1 南通市的关爱工程保障
        4.2.2 重庆市的360度安全防护
    4.3 国内外经验对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启示
        4.3.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4.3.2 加大用人单位违法成本
        4.3.3 探索延长男女共享的带薪育儿假
        4.3.4 加大工会及相关部门的维权力度
        4.3.5 尝试设立弹性工作制度
    4.4 本章小结
5 强化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5.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5.1.1 充分发挥法律宣传及监管职能
        5.1.2 完善就业信息系统
        5.1.3 保障女职工的一般劳动权益
        5.1.4 维护女职工的特殊劳动权益
        5.1.5 发展女性优势产业
    5.2 扩展多种渠道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
        5.2.1 借助网络技术提高工会运营效率
        5.2.2 稳定工会传统工作渠道
        5.2.3 依据行业特色组建特色工会
    5.3 用人单位充分履行社会责任
        5.3.1 提高履行责任的能力
        5.3.2 建立女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5.3.3 以“干中学”为主提升技能
        5.3.4 建立保育服务设施
        5.3.5 尝试施行弹性工作制度
    5.4 提高女职工自身维权意识与技能水平
        5.4.1 提高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
        5.4.2 提高女职工技能水平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企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实施效果研究——以东南某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实施效果良好
    (一)女职工“四期”保护执行良好
        1. 女职工经期劳动特殊保护执行良好。
        2. 女职工孕期特别保护。
        3. 女职工产期特别保护。
        4. 女职工哺乳期特别保护。
    (二)女职工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高
    (三)促进企业改善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主要因素
        1. 企业为吸引、留住员工而不得不履行劳动保护义务。
        2. 年轻员工法律意识增强,企业违规成本升高。
        3. 国际化企业、外资企业和上市公司受到外部监督多,有效地促进了这些企业改善其劳动环境。
        4. 企业效益好,客观上利于员工发展。
        5. 工会和女职委长期监督和干预,有利于加速解决纠纷。
二、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实施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履行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义务之不足
        1. 绝大多数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女职工专用卫生设施。
        2. 约有三成女职工未依规定由企业定期组织接受妇科疾病检查。
        3. 书面告知基本上未落实。
        4. 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流于形式。
        5. 经期劳动保护执行不到位。
        6. 孕期劳动保护不足。
        7. 产期劳动保护不充分。
        8. 哺乳期劳动保护不足。
    (二)原因分析
        1. 特殊劳动保护立法尚有明显不足。
        2. 企业执行女工特殊劳动保护未形成完善制度。
        3. 工会干部受制于企业,很难充分履职并取得好成效。
        4. 劳动监察部门检查监督不充分。
        5. 女职工主张和维权难。
三、完善对策与建议
    (一)修改完善相关立法
        1. 合理确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剔除不合理部分。
        2. 应考虑在禁忌劳动范围规定中增设相应“主要危害”说明。
        3. 立法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使禁忌劳动范围易于识别。
        4. 应明确女职工禁忌劳动工种(岗位)的检测检验及认定机构,细化其工作流程。
        5. 应明定用人单位对涉及或可能涉及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岗位)的申报义务。
        6. 应当明定政府职能部门履职的程序及不作为时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7. 立法应明定各类救济程序的各自期限,并使之相互衔接。
        8. 建议未来在工会法上增设排除条款。
    (二)政府应充分履职
        1. 应将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广而告之。
        2. 切实履行监督和检查职责,促使劳动保护得到全面落实。
        3. 应发挥协调劳资关系的“中间人”角色。
        4. 财政应当对企业的公益开支给予一定补贴或税收优惠。
    (三)对完善企业管理的建议
        1. 自觉履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责任是企业的“底线”。
        2. 自觉履行特别保护女职工的法律义务,有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3. 采取法定措施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才能稳定职工队伍。
    (四)关于工会建设的建议
        1.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增强履职能力。
        2. 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3. 关心女职工身心健康。
        4. 探索有效维权的途径,及时提供优质服务。
        5. 积极开展职工教育和活动,提高女职工素质和维权意识。

(6)珠三角企业一线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以广州市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A区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状况分析
    (一)A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基本概况
    (二)A区企业一线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现状
        1. 职工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2. 一线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现状
三、珠三角企业一线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一)一线女职工对劳动法律的认知程度较低
    (二)一线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一线女职工与管理层的沟通不畅
    (四)“男强女弱”的职场歧视十分普遍
四、结语

(7)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政策均衡的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女性平等就业的复杂性问题
        1.1.2 女性平等就业的二孩政策影响问题
        1.1.3 女性平等就业的政策均衡促进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实用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
    1.5 研究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政策均衡
        2.1.2 女性平等就业
        2.1.3 二孩政策
    2.2 理论支撑
        2.2.1 政策均衡理论
        2.2.2 政策变迁理论
        2.2.3 社会性别理论
        2.2.4 就业歧视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公共政策的均衡研究
        2.3.2 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研究现状
        2.3.3 相关研究述评
3 政策变迁均衡:我国生育政策与女性平等就业的发展研究
    3.1 倡导生育政策期与鼓励女性就业期(1949-1970)
        3.1.1 建国后的倡导生育政策时期
        3.1.2 政府主导下的鼓励女性就业期
        3.1.3 倡导生育政策对女性平等就业的影响
    3.2 独生子女政策期与女性就业调整期(1980-2015)
        3.2.1 独生子女政策时期
        3.2.2 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女性就业调整期
        3.2.3 独生子女政策对女性平等就业的影响
    3.3 全面二孩政策期与女性就业竞争期(2016—至今)
        3.3.1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
        3.3.2 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女性就业竞争期
        3.3.3 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平等就业的影响
    3.4 小结与启示
        3.4.1 小结
        3.4.2 启示
4 政策系统均衡: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平等就业的配套政策分析
    4.1 从政策系统均衡看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女性平等就业
        4.1.1 政策系统均衡的构成
        4.1.2 全面二孩政策的系统内、外均衡分析
    4.2 二孩政策与公共服务配套政策的系统失衡
        4.2.1 “二孩”配套政策的发展
        4.2.2 二孩政策与公共服务配套政策失衡的表现
        4.2.3 当前政策体系失衡的主要特征
    4.3 政策系统失衡对女性平等就业的影响
        4.3.1 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风险增加
        4.3.2 求职、晋升阻力加大,薪酬福利减少
        4.3.3 非正规就业可能性进一步变大
5 政策效果均衡: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平等就业状况—以重庆市为例
    5.1 重庆市女性就业的基本情况
    5.2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平等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5.2.1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5.2.2 样本的数据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国外促进女性平等就业的政策借鉴
    6.1 英国、美国、欧盟、日本促进女性就业平等的法律与政策
        6.1.1 英国、美国、欧盟的法律和政策设计
        6.1.2 英国、美国、欧盟、日本的政策执行机构
    6.2 英国、日本的家庭和育儿福利政策
        6.2.1 英国的育儿福利政策
        6.2.2 日本的家庭和育儿福利政策
    6.3 北欧国家的家庭支持政策
    6.4 日本、北欧国家的企业友好型政策
        6.4.1 日本的企业激励政策
        6.4.2 北欧国家的性别配额制度
    6.5 小结与讨论
7 以政策均衡促进女性平等就业的对策建议
    7.1 均衡两类基本政策,协调各方利益
        7.1.1 注重两类政策的均衡协调
        7.1.2 协调各方利益
    7.2 完善就业相关政策,保障女性平等就业
        7.2.1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7.2.2 完善就业法律法规
        7.2.3 强化反就业歧视机制
    7.3 加强公共服务政策,解除女性后顾之忧
        7.3.1 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和保障
        7.3.2 鼓励企业创造家庭友好型就业环境
        7.3.3 改变家务劳动的传统负担模式
    7.4 引导社会性别观念,实现两性真正平等
        7.4.1 解构法律和相关政策中的男性话语
        7.4.2 引入性别评估机制
        7.4.3 加强女性社会地位的数据统计和监测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录用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D.调查问卷及座谈题纲

(8)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概念界定
    0.2 研究现状与方法
    0.3 研究特色与意义
1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发生语境
    1.1 经济:东北工业于“下行”中求“生机”
        1.1.1 国企改组致工人艰难引作家关注
        1.1.2 “粗放型工业”向“循环经济”理念转型
    1.2 政策:政策倾斜与东北工业“增长极”效应
        1.2.1 增技术投资:东北工业重建“增长中心”
        1.2.2 社保与创业政策完善:涌现工人创业热潮
    1.3 文化:东北“工人文艺”史与“保守”文化
        1.3.1 东北“工人文教”历史悠久
        1.3.2 东北“弱商”与“保守”文化亟待解构
2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身份与文学观念
    2.1 “工人身份”:东北工业亲历者与见证者
    2.2 文学观:文本意义即体验式“对话”
    2.3 创作立场:“工人弟兄”代言者
        2.3.1 关怀东北“时代阵痛下挣扎的灵魂”
        2.3.2 呈现东北工人“坚韧”与“幽默”
3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类型
    3.1 批判东北工业转型期“科层制”弊端
        3.1.1 “不考虑人的因素”:工人“阳光下的苦难”
        3.1.2 “谁来操纵操纵者们”:管理者消极“越轨”行为
    3.2 揭示东北工业中“工具理性”观念利弊
        3.2.1 展现“工艺性失业”忧怨:“乔师傅”的木然
        3.2.2 揭示科技与东北“生态工业”关联:从“红昼”到“蓝天”
    3.3 挖掘薪火相传的东北工业精神
        3.3.1 承续“鞍钢宪法”:企业文化与人文关怀
        3.3.2 坚守“大庆精神”:“等待施舍的机遇是没有的”
4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人物形象塑造
    4.1 东北工业变革期工人形象多元化
        4.1.1 深渊里崛起型工人:“闯关东”探索者
        4.1.2 落寞中的劳模:“老工人”
        4.1.3 寻趣享乐型工人:幽默的“食性男女”
        4.1.4 困厄中沉沦:“新穷人”与艳粉街的“无赖”
    4.2 东北工业自主需求与工程师“知识生产力”价值
        4.2.1 工程师高层次文化结构
        4.2.2 工程师思维品质:“创新与超前”
    4.3 东北工业转型中领导者双重面象:德才兼备与腐化利己
        4.3.1 “领头羊”型领导:工业重振中的扛鼎者
        4.3.2 “价值失范”型领导:急剧转型中的“腐化者”
    4.4 东北女工“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更迭
        4.4.1 “双性共体”:妩媚且济世的“创业岗花”
        4.4.2 “性资本化”:境遇艰难的“卖身女性”
5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审美艺术风貌
    5.1 意象书写:作家工业想象与记忆
        5.1.1 “自动化车间”:工业模式变革
        5.1.2 “合资型”企业:东北工业“市场化”
        5.1.3 “花园式城市”:“风险景象”消解
        5.1.4 斑驳的“铁幕”:颓败式工业
    5.2 叙述立场与叙事策略的丰富
        5.2.1 知识理性:“智”性叙事“工业叙事”与“凡俗叙事”并重
        5.2.2 平等立场:从单一的“他”到广泛的“我”
        5.2.3 工人作家:“日常生活”与“潜意识”展示
    5.3 诗化语言与东北方言巧用
        5.3.1 诗意增强:从“写浅些”到“打磨语言”
        5.3.2 巧用趣味性东北方言俗语
6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意义及反思
    6.1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意义
        6.1.1 文学意义:东北工业文学史传承与未来探路
        6.1.2 社会意义:铸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软实力
    6.2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反思
        6.2.1 商业化迎合与情节套用
        6.2.2 概念化政策图解与深度欠缺
    6.3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期待:培育东北工业精神与关怀工人处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9)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与城镇职工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就业质量的概念与内涵
        1.2.2 就业质量的评价方法
        1.2.3 农民工就业质量现状
        1.2.4 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1.2.5 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对策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数据来源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就业质量
        2.1.3 农民工就业质量
        2.1.4 城镇职工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口迁移理论
        2.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社会保障理论
        2.2.6 相对剥夺感理论
第3章 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趋势的宏观考察
    3.1 农民工就业特征
        3.1.1 农民工就业数量稳定增长
        3.1.2 农民工就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3.1.3 农民工就业方式以受雇为主
        3.1.4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低
        3.1.5 农民工维权途径呈现出一定的新特征
        3.1.6 农民工求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3.2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变动趋势
        3.2.1 农民工工作条件的变动趋势
        3.2.2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变动趋势
        3.2.3 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变动趋势
        3.2.4 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变动趋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民工工作条件: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4.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条件的比较
        4.1.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比较
        4.1.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时间的比较
    4.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4.2.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OLS回归结果
        4.2.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4.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超时劳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农民工超时劳动的群体差异
        4.3.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超时劳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3.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超时劳动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5.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状况的比较
    5.2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群体差异
        5.2.1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个体特征差异
        5.2.2 不同人力资本状况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差异
        5.2.3 不同就业特征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差异
        5.2.4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区域差异
    5.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3.1 变量选择
        5.3.2 实证分析结果
    5.4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民工劳动关系: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6.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比较
    6.2 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群体差异
        6.2.1 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个体特征差异
        6.2.2 不同人力资本状况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6.2.3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6.2.4 不同就业特征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6.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1 变量选择
        6.3.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6.4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7.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的比较
    7.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2.1 模型与变量
        7.2.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Probit回归分析
    7.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农民工就业质量各维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8.1.2 农民工就业质量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8.1.3 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问题更具一般性
        8.1.4 农民工就业质量呈现出一定的行业分割,其中建筑业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最为突出
        8.1.5 人力资本的提升整体上能够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
        8.1.6 社会资本在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8.1.7 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存在的共性问题
    8.2 对策建议
        8.2.1 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缩小农民工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
        8.2.2 合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权利
        8.2.3 提高城镇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覆盖率,建立与农民工特点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8.2.4 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发挥劳动合同对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保障效应
        8.2.5 加强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8.2.6 加强非公单位的工会建设力度,对《工会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强农民工维权能力
        8.2.7 完善建筑业劳务用工模式,提升建筑业农民工就业质量
        8.2.8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为什么研究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
        1.1.2 为什么选择生育这一影响因素?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对女性生育及测量指标的界定
        1.3.2 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界定
        1.3.3 对“惩罚”效应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1.5 主要研究方法
        1.5.1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
        1.5.2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文献梳理
    2.2 关于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主要议题
        2.2.1 关于女性劳动参与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女性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女性工资收入的相关研究
    2.3 生育与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文献梳理
        2.3.1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
        2.3.2 生育对女性职业稳定性影响的相关研究
        2.3.3 生育对女性劳动劳动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我国女性生育状况及劳动力市场表现特点
    3.1 我国生育政策调控及女性生育状况的宏观描述
        3.1.1 生育政策的调控历程:从控制生育到适度放开
        3.1.2 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趋缓,二孩出生数量渐超一孩
        3.1.3 我国女性初育年龄逐渐延后,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
    3.2 我国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宏观描述
        3.2.1 女性劳动参与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性别差异较大
        3.2.2 女性行业聚集特征明显且职业发展稳定性较差
        3.2.3 女性工资率呈增长态势但性别差异仍然较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理论及机制
    4.1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相关理论
        4.1.1 家庭分工比较优势理论
        4.1.2 工作家庭边界理论
        4.1.3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理论
        4.1.4 人力资本理论
    4.2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形成机制
        4.2.1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机制构建
        4.2.2 宏观成因:传统性别观念和政策保护的影响
        4.2.3 中观成因:生育成本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影响
        4.2.4 微观成因:家庭分工与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研究
    5.1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理论假设与实证基础
        5.1.1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理论假设
        5.1.2 实证基础
    5.2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惩罚”效应的总体探析
        5.2.1 是否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
        5.2.2 生育数量对已育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
        5.2.3 子女年龄对已育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
    5.3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惩罚”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5.3.1 生育对不同户籍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
        5.3.2 生育对劳动参与“惩罚”效应的性别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研究
    6.1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假设与实证基础
        6.1.1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假设
        6.1.2 实证基础
    6.2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惩罚”效应的总体探析
        6.2.1 是否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
        6.2.2 生育数量对已育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
        6.2.3 子女年龄对已育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
    6.3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惩罚”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6.3.1 生育对不同所有制部门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
        6.3.2 生育对就业稳定性“惩罚”效应的性别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的“惩罚”效应研究
    7.1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影响的理论假设与实证基础
        7.1.1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影响的理论假设
        7.1.2 实证基础
    7.2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惩罚”效应的总体探析
        7.2.1 生育数量对女性工资收入的“惩罚”效应
        7.2.2 子女年龄对已育女性工资收入的“惩罚”效应
    7.3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惩罚”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7.3.1 生育对不同地区女性工资收入“惩罚”效应的比较
        7.3.2 生育对工资收入“惩罚”效应的性别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再审视及应对举措
    8.1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的判定
        8.1.1 生育降低女性劳动参与,0-3岁孩子“惩罚”效应突出
        8.1.2 生育增加女性就业中断风险,私营部门就业稳定性最差
        8.1.3 生育降低女性工资收入,收入“惩罚”性别差异明显
    8.2 国外女性劳动力市场保护和生育保障相关政策梳理及评价
        8.2.1 部分国家女性劳动力市场保护政策的经验介绍
        8.2.2 部分国家生育保障政策的经验介绍
        8.2.3 启示与思考
    8.3 完善我国女性生育支持和劳动力市场保护的行动策略
        8.3.1 宏观层面:重视政策法律的战略引导
        8.3.2 中观层面:构建友好的工作家庭支持
        8.3.3 微观层面:树立正确的工作和家庭观念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对合资企业女职工保护工作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合资企业女职工保护工作的探索[J]. 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 劳动保护, 1994(01)
  • [2]女职工假期设置对女性权益维护的影响及国际经验比较[J]. 林燕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8(03)
  • [3]珠三角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小组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A区为例[D]. 余茜.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4]山东省肥城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 范美.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01)
  • [5]企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实施效果研究——以东南某省为例[J]. 蒋月. 法治研究, 2013(12)
  • [6]珠三角企业一线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以广州市A区为例[J]. 洪泸敏,余茜. 山东工会论坛, 2020(03)
  • [7]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政策均衡的理论视角[D]. 兰庆庆. 重庆大学, 2018(09)
  • [8]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研究[D]. 崔佳琪. 辽宁大学, 2019(01)
  • [9]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与城镇职工的比较[D]. 韩东. 吉林大学, 2019(02)
  • [10]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研究[D]. 张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合资企业女性员工保护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