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18例(论文文献综述)
殷钦,顾三军,李海峰,刘宇,魏长宝[1](2022)在《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改良分型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改良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eyers-Mckeever分型的改良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改良分型标准,Ⅰ型12例,Ⅱ型35例,Ⅲ型44例,Ⅳ型5例,V型9例。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随访6~24个月。术后3个月X射线检查显示骨折均愈合;术后6个月,患侧胫骨前移值为(6.10±1.31) mm,与健侧的(5.84±1.24) mm相仿(P>0.05);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患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29.24±10.93)度,与健侧的(131.88±9.31)度相仿(P>0.05);术后6个月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1.06±6.42)分,高于术前的(39.63±9.81)分(P<0.01)。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4.29%。结论基于Meyers-Mckeever分型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改良分型,能准确评估骨折损伤的特点,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陈亮,高大伟,吴宇峰,陈景杨[2](2021)在《单锚钉张力带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锚定点安全距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利用单枚外排锚钉张力带技术,微创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胫骨附着点撕脱性骨折,外排钉锚定点的安全距离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所有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性骨折病例,并采用单枚外排锚钉张力带技术微创手术治疗,术中利用肩袖缝合推结器牵引锚定缝线,确认与骨床边缘最佳距离,在骨块解剖复位并且稳固后,确定锚定点。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汇总分析锚定点的安全距离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结果:2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单枚外排锚定张力带技术行微创手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9~61岁;右膝15例,左膝5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口Ⅰ期愈合。骨折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外排钉锚定点最佳安全距离为距离骨床边缘0.6~1.0 cm;术后6个月患侧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4.5±1.4)分,健侧为(96.7±1.7)分;双侧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8,P=0.13)。无内固定失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锚钉张力带技术治疗Meyers-McKeeverⅡ、Ⅲ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充分利用了锚钉缝线及后交叉韧带的张力,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诸力的合力又形成对骨折端的下压力,确保骨折端的稳定并有利于骨质的修复,该方法具有骨折复位好,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早,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需二次手术拆除内固定等优点。
林晓珣[3](2021)在《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术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术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为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术后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12月至2020.12月入治福州市第二医院运动医学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TSAFs损伤的患者60例,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mg,每日1次,服用3天,并给予如抬高患肢、冰敷、踝泵、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等术后常规功能锻炼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新伤续断汤冲服(中药颗粒),每日1剂,早晚分次服用,7天1个疗程,一般服用4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量表、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研究试验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术前VAS疼痛评分、术前Lysholm评分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数据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两组疼痛情况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步减轻,术后1周至术后1个月,试验组无论是静息相VAS评分还是活动相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试验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均有改善,且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膝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且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评定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复查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结论: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新伤续断汤,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陈辉璜[4](2021)在《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9月期间采用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共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7岁-51岁,平均26.4±12.3岁;左膝11例,右膝7例;按照改良Meyers-Mc KeeverZaricznyj分型标准:II型10例,III型5例,IV型3例,5例合并半月板损伤;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运动伤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天-52天,平均12.8±13.0天,2例为陈旧性骨折,其余均为新鲜骨折。记录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收集术前、术后3月、末次随访时患侧及健侧膝关节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并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3月、术后3月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以观察手术疗效及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膝关节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以观察手术对整体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分钟-182分钟,平均102.1±37.4分钟;术后随访6月-26月,平均17.7±6.6月。术前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34分-53分,平均41.7±5.0分,Lysholm评分为32分-48分,平均38.1±5.4分;术后3月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86分-97分,平均89.9±4.0分,Lyshmol评分为89分-100分,平均91.6±3.7分;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88分-98分,平均93.4±3.1分,健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90分-100分,平均95.3±3.2分,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9分-100分,平均94.0±3.3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0分-100分,平均95.6±3.4分。检验结果示术后3月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较术前、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月均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整体较健侧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膝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都能顺利回归正常运动及生活;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骨折块移位、骨折不愈合、骨骺损伤及活动度缺损等并发症。结论: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具有全镜下操作、无需建立胫骨隧道、不受骨折类型限制、探查范围广、直视下解剖复位、固定相对稳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特点,临床疗效良好。
白玉玺[5](2021)在《应用双下肢动脉CTA三维成像技术验证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的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双下肢动脉CTA三维成像技术重建出关节镜特殊手术体位时腘动脉与骨的关系,利用工作站测绘软件测量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在该路径上与腘动脉的最近距离,为临床上此入路的安全性给予影像学的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20.10-2021.2)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20名,采用屈膝90°仰卧位,三维重建双下肢后电脑工作站测绘软件模拟建立极后高位入路定位导针的理想路径测量其腘动脉的最近距离,判断入针点及导针走形区内安全性,统计应用SPSS 22.0软件。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方差(SX±,δ)表示。结果:本实验中行双下肢动脉CTA的患者成像清晰,成功建立数字模型,测量出导针走行路径中距离腘动脉最近距离为(12.14±2.8125)mm,股骨侧入针点位于股骨内侧髁尖平面近端(78.905±5.8558)mm,股骨中点偏内侧(53.798±5.0951)mm处,及入针角度等数值。证明该入路与腘动脉存在安全距离。结论:在双下肢动脉CTA患者工作站模拟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影像学数据证实该入路是安全可靠的,但采样患者年龄均较大与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人群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代表临床。需对青年人群的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周鹏[6](2021)在《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评估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第一部分:方法:取猪膝关节24只,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三组:双头加压空心螺钉组(A组);缝线桥结合外排锚钉组(B组);经胫骨隧道缝线桥组(C组)。将标本制作成Meyers-MckeeverⅢ型骨折模型分别按照上述3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对骨折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首先进行循环负载测试,即将所有标本在0-60N的负载下运行10个周期,记录初始位移大小。循环负载测试完成后,将前向的胫骨剪切力以1mm/s的速度作用于胫骨,对每个样本进行单次失效负载测试,直至内固定物完全失效,记录峰值负载、屈服负载与内固定失效类型情况。结果:循环负载检测结果发现:C组的初始位移为1.01±0.27mm,明显小于A组(2.39±0.24 mm)和B组(2.50±0.32mm)的初始位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次失效负载测试结果示:B、C两组的峰值负载分别为509.25±22.38N、505.50±22.38N,皆明显大于A组(425.00±36.6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屈服负载分别为420.25±24.35N、424.63±18.41N,明显大于A组(385.88±27.46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样本分别观察到了不同的失效模式:A组失效是由于螺钉从骨质内拔出(5例)或骨折块的再次骨折(3例);B组失效是由于骨折块的再次骨折(3例)、缝线对骨块产生切割(4例)、ACL断裂(1例);C组失效是由于锚钉从骨质内拔出(5例)或缝线对骨块产生切割(3例)。结论: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与力学强度:其初始位移明显少于双头加压空心螺钉与缝线结合外排钉;其固定峰值负载与屈服负载皆明显高于双头加压空心螺钉,而与缝线结合外排钉相当。第二部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经关节镜下复位与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青少年与儿童患者,术后通过MRI与X片检查以评估是否出现骨骺板损伤与骨折愈合情况。通过胫骨前向位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的“侧-侧”差值及Lachman试验分级以评估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使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活动等级评分以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9~16岁,平均12.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5天,平均6.2天。12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X片与MRI示患者的骨骺板未发生损伤,术后3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较:ATT“侧-侧”差值[(8.6±3.1)vs.(1.5±1.5)mm]、Lachman试验分级[(0级:0例/I级:0例/II级:7例/III级:5例)vs.(0级:10例/I级:2例/II级:0例/III级:0例)]较术前明显减小、IKDC主观评分[(48.3±9.8)vs.(95±3.8)]、Lysholm膝关节评分[(53.9±6.7)vs.(92.2±6.7)]、Tegner活动等级评分[(3.2±1.7)vs.(8.3±1.5)]、ROM[(42.8±22.1)°vs.(133.2±2.5)°]较术前皆有改善。上述指标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与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水,丁德刚,戴晓峰,朱余龙[7](2020)在《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缝线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18例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治疗。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Tegner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Lachman试验、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结果术后随访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术后关节内感染、内固定失效等情况。Lachman试验结果呈阴性,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显着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修复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显着,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康复锻炼等优点。
刘金松[8](2020)在《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关节镜下利用Versalok锚钉与钢丝固定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临床疗效,为Versalok锚钉在胫骨髁间隆起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在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25例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Meyers-Mckeever-Zaricznyj分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使用Versalok锚钉治疗的患者14例(Versalok锚钉组),使用钢丝治疗的患者1 1例(钢丝组),术后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利用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对两组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记录,通过两组间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及术前、术后两组组内、组间的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的分数差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各次复查,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因素、关节受伤侧及骨折分型等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Versalok锚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3.14±5.71)分钟,钢丝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9.18±8.57)分钟,经t检验示两组手术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Versalok锚钉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40.07±9.65)分、(63.79±6.66)分、(94.00±2.39)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4.钢丝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42.18±9.97)分、(63.73±8.68)分、(92.64±3.38)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Versalok锚钉组与钢丝组组间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Lysholm评分,逐一经t检验示评分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6.Versalok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4.60±5.25)分、(56.44±4.75)分、(90.83±5.25)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7.钢丝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4.84±5.74)分、(56.41±5.29)分、(90.78±5.70)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8.Versalok锚钉组与钢丝组组间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逐一经t检验示评分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利用Versalok锚钉关节镜下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术后可以获得与钢丝同样的满意疗效,能够实现对骨折块稳定固定的作用,使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康复训练。2.关节镜下Versalok锚钉治疗固定相比钢丝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省时,内植物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优势。3.Versalok锚钉使用费用相对较高,需结合患者具体经济情况予合理内固定方式治疗。
潘界恩,蔡震海,何晓君,黄成龙,季康,陈刚[9](2020)在《全关节镜下Tight-Rope悬吊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全关节镜下Tight-Rope悬吊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全关节镜下Tight-Rope悬吊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PCL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3~56岁,中位数40.5岁。车祸伤9例,摔伤9例。均为单侧PCL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左侧6例、右侧1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前交叉韧带撕裂1例、同侧髋臼骨折和肋骨骨折1例、同侧锁骨骨折和肩胛骨骨折1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0~88 min,中位数62.5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3个月,中位数12.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6周,中位数14周。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35.4±4.2)分、术后6个月(88.7±3.6)分。末次随访时,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全关节镜下Tight-Rope悬吊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PCL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常锦磊[10](2020)在《从“肝肾-筋骨平衡”论治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及其临床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肝肾-筋骨平衡”理论指导下,使用双排锚钉线桥技术联合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骨折后期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对相关经验进行总结。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46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双排线桥锚钉技术联合可吸收螺钉固定,对照组使用空心钉进行固定,术后均予以卡盘支具外固定,并在支具的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骨折后期予以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或中成药。定期复查,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随访使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肢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为6-24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观察组Lysholm评分(94.13±4.38)优于对照组(90.91±6.06),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5)。观察组优良率为95.65%,优于对照组的86.96%,但两者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306)。此外,在不安定度、闭锁感、楼梯攀爬及蹲姿方面的评分,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疼痛、肿胀度、跛行、使用支撑物方面,两组结果相似,都表现出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在“肝肾-筋骨平衡”理论指导下使用双排锚钉线桥技术联合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效果满意,通过坚强的内固定以及骨折后期中药或中成药的滋补肝肾、荣筋壮骨,确保“筋骨平衡”稳态的恢复,并可以保证较早的进行功能锻炼,从而更好的促进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的恢复,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特别是对有较大骨折块的粉碎性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而言,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式。
二、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1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1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改良分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1.骨折分型标准 |
2.评价指标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讨 论 |
(2)单锚钉张力带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锚定点安全距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手术方法 |
1.4.2 术后处理 |
1.4.3 随访 |
1.5 评价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术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评估方法 |
3.1 疼痛方面 |
3.2 膝关节活动度: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记录 |
3.3 功能评分: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记录 |
3.4 疗效评价 |
4 统计方法 |
结果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疗效对比 |
3 疗效分析 |
3.1 VAS评分 |
3.2 Lysholm量表 |
3.3 膝关节活动度 |
讨论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 分型与诊断 |
1.2 中医认识 |
2 TSAFs的治疗 |
2.1 保守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3 术后康复 |
4 中医认识 |
5 选方依据及配伍意义 |
6 新伤续断汤的药理研究 |
6.1 君药 |
6.2 臣药 |
6.3 佐使药 |
7 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TSAFs的诊疗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应用双下肢动脉CTA三维成像技术验证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关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缝线桥治疗青少年与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
研究背景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诊治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缝线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临床资料 |
2.1.4 诊断标准 |
2.1.5 分型标准 |
2.1.6 手术设备及器材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及康复训练 |
2.2.4 术后随访及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发生机制 |
4.2 胫骨髁间隆起的分型 |
4.3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固定方式 |
4.4 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作用分析 |
4.5 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术中注意事项 |
4.6 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 |
附录B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膝关节评分表 |
附录C 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典型病例 |
(9)全关节镜下Tight-Rope悬吊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 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方法 |
3 结 果 |
4 讨 论 |
(10)从“肝肾-筋骨平衡”论治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及其临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术前准备 |
(二)手术方式 |
(三)术后处理及康复指导 |
(四)随访情况 |
(五)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一、疗效评价方法 |
二、治疗结果 |
(一)术后6 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比较 |
(二)Lysholm评分优良率及术后随访并发症的比较 |
讨论 |
一、“肝肾-筋骨平衡”理论对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指导意义 |
二、双排锚钉线桥技术联合可吸收螺钉固定的优势 |
三、本研究的不足及限制性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科研课题 |
四、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1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改良分型及临床意义[J]. 殷钦,顾三军,李海峰,刘宇,魏长宝. 江苏医药, 2022(01)
- [2]单锚钉张力带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锚定点安全距离的初步研究[J]. 陈亮,高大伟,吴宇峰,陈景杨.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06)
- [3]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术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晓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D]. 陈辉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应用双下肢动脉CTA三维成像技术验证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的安全性研究[D]. 白玉玺.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D]. 周鹏.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7]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缝线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J]. 王水,丁德刚,戴晓峰,朱余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23)
- [8]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疗效分析[D]. 刘金松. 延边大学, 2020(05)
- [9]全关节镜下Tight-Rope悬吊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J]. 潘界恩,蔡震海,何晓君,黄成龙,季康,陈刚. 中医正骨, 2020(07)
- [10]从“肝肾-筋骨平衡”论治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及其临床思考[D]. 常锦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