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重磁资料解释中的某些统计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楼海[1](2001)在《重力方法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地壳结构研究中重力学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地球物理方法。重力方法的理论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但随着技术的进步,重力方法在地壳结构研究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深部构造研究中的重力学方法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对于重力方法的几个重要内容:重力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均衡理论和应用,卫星重力资料在深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在本文中对众多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假设条件和地球物理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在重力数据处理中那些地球物理意义明确,假设条件合理,计算稳定的方法最具有实用性。在对重力反问题基本公式及其多解性的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交互模拟方法和多种资料的综合反演方法是克服重力反问题多解性的重要途径。文中给出了可以用于三维模拟反演的线性变密度四面体重力异常计算公式。为了进行地震-重力综合解释和联合反演,文中首先给出与连续速度模型一致的密度参数化方法,推导出相应的重力异常计算公式,并应用于大别山造山带的地震-重力综合解释。结果表明,综合解释对于认识三维地震层析得到的上地壳高速体的地质意义是很有帮助的。在速度与密度一致的模型参数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用于密度反演的地震-重力联合反演算法。算法以地震层析方法为基础,用速度-密度关系公式把地震走时残差与密度扰动联系在一起。通过联立求解走时方程和位场方程,构成地震-重力联合反演算法。实验计算表明,在速度-密度关系已知的情况下,增加地震资料的约束,可以改善重力反演的效果。在新疆西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中,结合航磁资料和地热资料,对重力资料进行了多种处理和反演。得到了关于研究区地壳结构的很多信息,包括大地构造分区,盆地基底性质,大型断裂带的分布与深部构造意义,岩浆活动性,Moho面和地壳磁性层底面深度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对新疆西部地学断面的重力与航磁资料的模拟解释,给出了地壳的密度模型和磁性模型,这些模型反映地壳深部的结构和性质。为地壳深部结构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提供了依据。在新疆西北部地区,均衡异常显示出天山和准噶尔南缘地区没有达到重力均衡状态,而且,重力均衡作用力的方向与地壳垂直运动的方向相反,说明挤压构造作用与均衡作用相比明显占优势。重力均衡异常显示出天山山脉的均衡状态沿山脉走向方向有很大差异,表明了天山深部物质的不均匀性。同时还显示出西准噶尔与准噶尔盆地在统一的挤压构造作用下,有不同的响应。根据对新疆及其周围地区的卫星重力资料的解释,提出天山及其周围地区处于地幔对流形成的挤压沉降构造环境。天山造山带快速隆起是南北向不对称挤压作用的结果,准噶尔盆地则在挤压作用下弯曲而发生沉降,形成南部坳陷区。卫星重力资料还显示出东,西天山深部构造上的差异。卫星重力资料的解释结果与已有的地震面波反演结果及地质资料是相容的。在腾冲火山区地壳结构的研究中,对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和重力资料进行了综合解释和联合反演。人工地震测深资料的二维射线追踪解释给出了从中山至自治的南北向穿过火山区的二维速度模型。速度模型显示火山区上地壳内P波速度明显偏低,中、下地壳速度略低。在腾冲至固东之间下地壳内有P4反射面,与<WP=3>其它部位明显不同。速度模型还显示龙陵断裂南北两侧地壳速度结构有较大差异,表明分属不同构造单元。地震资料的三维层析成像给出了火山区上地壳内部的P波低速体的位置和立体图像。低速体埋深约为7km。低速体不在火山区和热海地热区的正下方。参考其他地热,大地电磁,天然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推测低速体可能代表一个岩浆囊或局部熔融体。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热海地热区位于地表低速区内。地表低速区可能有断裂通道与上地壳低速区相连。可以推测热海热田中的高温热泉和沸泉是深部热流体沿断裂通道上升,与地表热水混合后形成的。重力资料与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给出腾冲火山区中下地壳内有一南北向的低密度区。这个低密度区可能是中下地壳受热膨胀,密度降低形成的。火山区地表的张性构造与中下地壳的膨胀有关。综合分析地震,重力及地质资料,对腾冲火山区地壳构造和火山喷发机制提出如下认识:火山喷发是印度板块向东俯冲造成的。俯冲板块的重熔作用在腾冲以下的上地幔中形成岩浆积累,使中下地壳受热膨胀,密度降低,产生地表的重力低异常。中下地壳受热膨胀在地表形成张性构造,同时,也为地幔岩浆上升提供通道,形成火山喷发。
肖凡[2](2013)在《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以东天山戈壁沙漠区“土屋式”斑岩铜(钼)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东天山戈壁沙漠覆盖区“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为例,研究覆盖区矿产资源评价方法。首先,系统的收集了研究区区域地质、矿产、航磁、重力、化探、遥感、数字高程及地质勘探报告等数据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及数据录入工作(如坐标配准、矢量化、属性表赋值等),建立多源综合信息预测空间数据库;其次,通过对东天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土屋-延东典型矿床(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逐步理清了东天山“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所产出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其主要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建立了“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找矿地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区域重磁、化探、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地质解释:①应用地球物理位场边缘信息增强的方法(斜导数及其水平导数和欧拉反褶积反演方法)对重磁数据边界信息进行增强处理,运用向上延拓的方法分离重磁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建立重磁解译标志,推断和解译覆盖区隐伏构造和岩体;②根据岩石建造类型划分地质单元,利用富集系数法对不同地质单元内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规律进行探索分析,揭示戈壁沙漠覆盖层物质组成与基岩区可能的内在成因联系,查明不同地球化学元素的“活动性”,以确定合理的、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化密切相关的化探指示元素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局部奇异性分析的方法增强覆盖层内弱缓异常信息,利归一化指数叠加法计算多元素化探综合异常;③建立遥感影像(ETM+)线环构造目视解译标志,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与此同时,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干扰信息剔除(盐碱地、植被、云、阴影等)等预处理,运用基于特征导向的主成分分析方法(Crosta技术)分别提取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最后,以综合预测准则为指导,逐个提取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钼)成矿有利的要素图层并利用证据权法进行信息综合计算成矿后验概率图,圈定成矿远景区并进行评价。据此,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东天山及其邻区具有多板块、多构造单元的复杂地质结构,其主要由塔里木、伊犁、哈萨克斯坦-准噶尔等几个古板快或微板片及其增生边缘先后经历了一系列的裂解、增生、拼合过程后形成的。自太古宙-古元古代原始陆核形成以来,其地壳大致先后经历了五个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前震旦纪基底演化阶段、震旦纪-中志留世古天山洋形成与早期演化阶段、晚志留世-早石炭世古天山洋演化与大陆初始主碰撞阶段、晚石炭世-三叠纪后碰撞构造与壳幔相互作用阶段以及侏罗纪-第四纪陆内发展演化阶段。其中,以第四阶段(晚石炭世-三叠纪后碰撞构造与壳幔相互作用阶段)壳幔相互作用最为强烈,伴随有大规模岩浆作用,特别是中-酸性花岗质类岩浆活动,有利于区内金属成矿元素大量迁移和富集,在时间上与东天山地区成矿作用高峰期相对应,与包括“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床在内的铁、铜、镍、钼、金等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目前,学界对东天山及其邻区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其相应的构造属性尚存在很多争议。当前一种新的认识为:以大草滩-大南湖断裂(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东段)为界,东天山及其邻区可划归为两大板块构造单元,以南为哈萨克斯坦-准格尔板块,以北属塔里木板块。研究区所涉及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哈萨克斯坦-准格尔板块东南缘吐-哈中间地块、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及塔里木板块北缘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中天山地块、艾尔宾晚古生代残留洋盆、北山早古生代裂谷带。其中,与“土屋式”斑岩型(铝)矿床产出关系密切的构造环境可能为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及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代复合岛弧带;(2)“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产于石炭纪碎屑岩-火山(凝灰)岩建造岩系中,如千敦组(C1gd)、脐山组(C2qs)、梧桐窝子组(C2w)等,与石炭纪-二叠纪中-酸性浅成侵入斑岩体,如斜长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等有关。矿化围岩蚀变发育,分带明显,围绕矿体呈“中心式”对称面型分布,自内向外大体上依次为强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硬石膏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绢云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与Cu、Mo、Au、Ag、As、Sb、 Pb、Zn、W、Bi、Cd等地球化学元素及其组合异常有关。斑岩(矿化)体通常表现为高极化率、中-低电阻率、局部高磁和低重力异常特征,并伴随有有铁染和羟基遥感蚀变异常。(3)覆盖区区域物探数据处理与综合地质解释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以地质先验知识为前提,密切结合地质资料进行物探数据的处理及综合分析。一方面,要全面认识和理解研究区区域地质演化过程、成矿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区域成矿规律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为合理解译区域构造格架(包括断裂及构造单元等)提供正确的地质指导;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和系统收集区域内不同岩矿石建造的物性资料,如磁化率、密度、电阻率等,为定量或定性解释物探异常的性质做准备;②严格遵循地球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以地质为依据,岩矿石物性特征为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③充分运用GIS和信息提取技术,利用GIS综合分析重磁异常与地质、构造、遥感以及化探等资料及其异常之间的对应关系,各类信息相互验证补充,以提高推断解译的可靠性。利用GIS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可以定量分析各地质要素,如岩体、构造等,与已知矿化之间的关联关系;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数据处理或定量解释工作包括异常的分离、边界信息的增强、定量或半定量反演等,在一定程度上能给覆盖区重磁解译工作增加很多辅助信息,如通过导数换算或欧拉反演,可以提取或者更清晰反映某类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略定性解译工作的重要性,通常不能单靠某种或某几种数学模型的组合进行计算分析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地质现象往往是极其复杂的,很多地质现象并不具有明显的数学统计规律性,唯有在仔细分析地质事实的前提下,通过解译人员的综合定性对比分析,才有可能认识到更为复杂的地质规律;(4)东天山地处大陆性气候环境,为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地球化学景观区,其基岩风化程度高,风沙大,风成沙、风成黄土覆盖严重。一方面,覆盖层对下伏岩矿石地球化学元素的垂向迁移有屏蔽作用;另一方面,地球化学元素侧向迁移作用普遍存在,不同地质单元内地球化学元素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覆盖层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程度与基岩区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在风化、剥蚀以及风沙搬运过程,基岩中“活动性”较强的地球化学元素会大量迁移至覆盖层中富集形成外源次生异常。它们叠加于覆盖层内源次生富集异常之上,对识别和提取覆盖层以下与隐伏岩矿石建造有关的化探异常产生很大的干扰。因此,在戈壁沙漠覆盖区,区域化探资料的应用,无论是数据处理还是地质解释都面临极大挑战:其一,提取弱缓信息,受覆盖层的影响,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所获取的直接或间接找矿信息往往为弱缓信息;其二,识别和分解复合叠加信息,在风化、剥蚀、风沙搬运等表生地质作用过程中,覆盖层通常会大量接受和堆积来基岩区的风化物,所获取的地球化学信息多为内源次生异常与外源次生异常信息的混合叠加。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戈壁沙漠覆盖区区域化探数据的使用风险,本文以识别和提取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为例,探索和总结了一套针对戈壁沙漠覆盖区区域化探数据处理的一般技术流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初步认识了东天山地区区域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其在各地质单元内的分布特征:(5)覆盖层物质组成明显的受基岩区影响,二者中不同元素的富集系数呈现很强的线性关系,指示其物质组成很可能存在成因上的联系。依据地球化学元素在基岩区和覆盖层中的相对富集程度,可将研究区区域地球化学数据中39种元素(氧化物)大致分为三组:①Au、U、K、Ag、Sr、As等在覆盖层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其有两种可能的来源:其一,为覆盖层本身相对富集的组分,由覆盖层下伏富含这类元素的地质体中垂向迁移至覆盖层内次生富集;其二,为覆盖层以外的基岩区侧向迁移组分(如风成土、风成沙等)中富集的元素;②Si、B、Li、La、Th等在全区分布相对均匀的元素,其也有两种可能的来源:其一,为地球化学性质相对较稳定的一类元素,在表生地质作用过程中没有或仅轻微发生“原岩”和迁移组分之间的“分异”,主要以被动迁移的方式进入到覆盖层中;其二,为覆盖层以外的基岩区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发生“原岩”和迁移组分之间有限程度的“分异”和侧向迁移至覆盖层中富集,重新调整了它们在“原岩”和覆盖层中元素的富集程度,最终呈现“均匀”分布的状态;③Mg、Co、Cr、Cu、Ni等基岩区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其在基岩区中的含量可能本身就相对比较高,而且在发生“原岩”和迁移组分之间成分的“分异”作用时,往往更趋向于留在“原岩”中。覆盖层中元素的次生富集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岩区不同岩性及其组分的“分异”和侧向迁移作用,其中Au、As、Sb、Cd等元素的最重要来源可能为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岩,K、Bi、Ba等的主要来源可能为侵入岩,Ca的主要来源可能为沉积-变质岩地层。(6)研究区区域化探元素组合与分布规律大致呈现以下特征:①火山-沉积岩中普遍相对富集Cu、Au、As、Cr、Co、Ni、Sb、 Cd、Fe、Ti、V、Zn、Mg、Mo、Ag等多种金属元素,与区内Fe、Cu、Au、Ag等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②中-酸性侵入岩中一般相对富集A、K、Na、Si、Be、Bi、Ba等与长英质侵入岩或稀有金属矿化有关的元素;③区内沉积岩-变质岩地层相对富Ca、Mg等与碳酸盐岩建造有关的元素。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化有关的化探指示元素可以为Cu、Mo、Au、Ag、As、Sb、Pb、Zn、W、Bi、Cd等,但Au、Ag、As、Sb、Cd、W、Bi的“活动性”较强,易迁移至覆盖层中富集形成假异常,给化探数据的处理、异常筛选和解释带来不便。因此,选择Cu、Mo、Pb、Zn四种元素作为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化有关的区域化探指示元素可能更具合理性,其不仅考虑了“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化本身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也考虑了东天山戈壁荒漠地球化学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次生异常的影响。(7)戈壁沙漠覆盖区基岩裸露区线环构造解译相对简单,但在覆盖层内能解译出的信息非常有限。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的关键是各类干扰因素的剔出,如盐碱地、植被、阴影和云等,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特征导向的主成分分析方法(Cr6sta技术)提取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效果较好。(8)“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综合预测准则为:①构造环境: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带;②围岩地层:石炭统拉班玄武岩-安山岩及中-酸性火山角砾岩-玄武岩建造岩系;③岩浆岩:石炭纪-二叠纪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④重磁异常:上延20-30km剩余异常高值区内或梯度带上,局部中-高重磁异常;⑤化探异常:Cu、Mo、Pb、Zn指示元素组合异常;⑥遥感蚀变: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9)依据后验概率图,研究区共划分出四个一级远景区(A1、A2、A3、A4)和两个二级远景区(B1和B2)。其中,Al、A2、A3、A4远景区,处于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位于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和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内)、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明显的物化探及遥感异常,A1、A2、A3远景区构成呈近东西向延伸的斑岩铜(钼)矿带,中部A1远景区已发现有土屋-延东超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东部A2远景区也发现有三岔口、三岔口东等中小型斑岩型铜(钼)矿床,而西部(A3远景区)尚未有发现,因此,寻找“土屋式”斑岩铜(钼)矿的潜力可能很大;A4远景区,位于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矿集区北侧,处于覆盖层中,成矿环境好,位于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内,目前尚未有发现斑岩型铜(钼)矿床产出,因此,找矿潜力可能很大,是寻找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重要远景区,建议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预测和找矿工作;B1和B2远景区位于斑岩型铜(钼)矿带北侧,已发现有土墩南东小型铜矿、东戈壁大型铝矿,因此,也可能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许顺芳[3](2015)在《克拉玛依后山地区重磁场及其与构造格架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是中亚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准噶尔地区的东南部,该地区被认为在古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和地壳增生过程,备受学术界关注。论文利用不同尺度的重磁异常资料,以壳幔结构特征为主要目标,结合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等的新成果与新认识,研究该地区现今构造格架,推断其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利用新近发布的卫星重磁数据、区域重磁数据和克拉玛依后山地区4条高精度重磁剖面测量数据,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解析该地区的重磁异常特征,并且利用新方法与新技术对重、磁异常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解释,以及通过反演完成了地壳三维密度与磁化率成像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卫星重磁数据具有较高的观测高度、全球较高的覆盖度、观测数据处理的较统一性以及数据精度与分辨率的较一致性等突出特点,可以弥补传统地面与航空重磁测量的数据空白区以及长波长段的不可靠性。因此,论文选取了西准噶尔及其周边地区最新的卫星重、磁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卫星重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并且对其进行三维反演,构建了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大尺度三维密度与磁化率结构,进而解释了其分布特征及其蕴含的大地构造格架和演化信息。针对克拉玛依后山地区的地球物理工作现状,即研究区现有面积性地面重力和航空磁力资料具有不同年代、不同比例尺的特点,论文选用不同小波进行了试验对比,最终采用db4 (Daubechies-4)小波进行多尺度分解,将小波分解5阶逼近作为本区的重力异常的区域背景,6阶逼近异常作为本区岩石圈磁性基底引起的航磁异常;选择了小波模极大值法、归一化导数偏差法、总水平梯度倾斜角法与Canny边缘检测等多种技术处理平面重、磁异常数据,并且对本区地质体边界及断裂构造进行了识别和推断,进而根据地质体边界识别结果,结合局部重力异常和垂向一次导数异常特征,识别了出露地表和隐伏的大型构造;利用分离之后的局部重、磁异常,进行3D反演,结果刻画了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中上地壳的中尺度3D密度与磁化率结构。论文利用实测的4条高精度、大比例尺的剖面重力和磁力剖面数据,分别进行2.5维密度与磁化率成像反演,在分析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相同测线的MT反演结果,进行了地球物理剖面对比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西准噶尔及邻区卫星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格架认识根据重磁异常特征,研究区(40°N~50°N,80°E~90°E)的阿尔泰、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天山和塔里木北缘构造区中的重磁异常特征明显。区域重力场较好地反映了本区主要构造单元的岩石圈深部重力场背景,区域背景之上的局部重力异常则较为详细地刻画了各构造单元之间交汇处的岩石圈构造特征:(i)区内北部的阿尔泰褶皱带东南的山前重力高值带反映了该区域岩石圈高密度特征,明显受到NW向构造的控制,尤其富蕴—福海一带广阔的重力高对应着准噶尔晚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板段,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最大的西伯利亚板块二级构造单元;(ii)区内南部的天山褶皱带是本区重力异常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正负异常条带展示了该区岩石圈深大断裂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其中南天山造山带上的重力高值带显示了塔里木板块与其衔接带上岩石圈高密度物质带的存在;(iii)区内天山褶皱带与准噶尔盆地衔接带以北天山北地带上的重力低值带为特征;(iv)哈萨克斯坦地块与准噶尔盆地交汇处呈现的NW及NE向重力高异常带位于准噶尔及其以北的塔尔巴哈台山南缘一带,被认为是洋内俯冲增生带,具有古洋盆、岛弧、后碰撞等多种不同类型构造背景,这或许是引起重力高异常的成因之一。岩石圈磁异常的构造分区特征也很明显:(i)与区域重力场相类似,在研究区东北部呈现大面积低磁性,而西部与东南部呈高磁性分布特征;(ii)区域磁异常在北部的阿尔泰褶皱带NW-SE向分布的低值带,反映了该区域明显受到NW向构造的控制;(ⅲ)区内南部的NW-SE向磁力异常低的区域是天山褶皱带,显示了该区岩石圈深大断裂分布及其相互关系;(vi)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具有高磁性岩石圈;(v)较明显地,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是西北部哈萨克斯坦板块与东南部准噶尔盆地磁性分布的分界或转换地区:(vi)磁异常模量Ta表明准噶尔盆地呈现为外部高、中部略低的圆盘状,向西北方向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挤压与碰撞,接触区域即为克拉玛依后山地区,而且似乎由于受挤压,被撕扯的哈萨克斯坦板块东部具有由向东和向西南包围准噶尔盆地的迹象;(vii)在区内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一个弧形的低磁化率条带状异常,该异常位于卡拉麦里构造带的西部延伸段上,而卡拉麦里构造带被认为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缝合带。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岩石圈结构,对卫星重磁资料进行了三维反演,获得了不同深度的密度和磁化率异常分布特征。(i)在上地壳深度上,区域密度变化与表层构造十分对应,尤其在天山褶皱带区域,南、北天山超深断裂两侧均出现密度变异,展示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在阿尔泰褶皱带上,NW-NWW向“片状”密度异常特征十分明显;在西准噶尔区域,塔尔巴哈台山南缘高密度异常十分显着,而在克拉玛依后山一带高密度异常表现较弱,准噶尔盆地内密度变化相对平缓。(ii)在中地壳深度上,在天山褶皱带密度变化异常剧烈,巨大低密度异常区带主要对应北天山断裂带和南天山断裂带的北缘地带;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区域,分布于它们之间地带的低密度带以达尔布特断裂西北的密度异常带最为显着。(iii)在下地壳、地幔顶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盆地区域以高密度异常为主,但是结构趋于简单,地壳构造痕迹依然可见:天山褶皱带上的超岩石圈断裂带密度异常有可能延伸至更大深度。从反演的不同深度磁化率可以看出:(i)伊利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呈现为高磁性分布;(ii)准噶尔盆地以高磁性“蘑菇”状向西北方向顶入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特征非常明显,碰撞接触区域即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呈现北东-南西向的低磁性特征,与西北部哈萨克斯坦板块和东南部准噶尔盆地的高磁性分布相区别;(iii)区内北部的阿尔泰褶皱带NW-SE向分布的高值带反映了该区域明显受到NW向构造的控制,该高磁性异常与密度异常对应的晚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板段一致,为现今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发生陆缘地壳拉张——扩张脊的代表性生成物蛇绿岩和早泥盆世中酸性火山岩密切相关;(iv)在准噶尔盆地西北方向的低磁性与高磁性条带(呈北东-南西向)很有可能即为该碰撞与挤压增生的结果;(v)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一个弧形的低磁化率条带状异常,该异常位于卡拉麦里构造带的西部延伸段上,该大型断裂带对幔源岩浆及其分异的残余熔体能够上升到上地壳侵位起着重要控制作用,而构造体制从碰撞期挤压变为后碰撞期拉张,则成为幔源岩浆及其分异产物能够在上地壳侵位的有利条件。从三维密度、磁化率成像结果中截取的三条典型剖面,分析了西准噶尔及周边的岩石圈密度和磁化率结构特征及其构造含义。(i)准噶尔盆地北段以中、下地壳—上地幔密度高、磁化率高为主要特征,高密度、高磁化率体具有向北下插的趋势,推测古洋板片有可能向北俯冲至阿尔泰陆缘岩石圈之下。(ii)在AA’剖面,准噶尔盆北段低密度、低磁化率异常位于卡拉麦里构造带的西部延伸段上: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准噶尔地块岩石圈相对坚硬,保持了相对完整的结构;在天山褶皱带—塔里木盆地边缘段,天山褶皱带密度结构复杂,显示了在南北两侧的推挤下,地壳与岩石圈发生了褶皱、断裂、重叠和斜插过程,而磁化率结构则相对简单,为低磁化率反映,可能与现今较强烈的构造活动有关。(iii)在BB’和CC’两条横穿西准噶尔构造带的剖面上,均显示准噶尔盆地存在壳幔高密度、高磁化率体,且由SE向NW下插,在达尔布特断裂带附近,存在壳幔高密度体聚集,在达尔布特断裂带以北段存在低密度、低磁化率异常段,与AA’剖面中卡拉麦里构造带的磁化率结构相似。(2)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区域重力与航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选择了小波模极大值法、归一化导数偏差法、总水平梯度倾斜角法与Canny边缘检测等多种技术处理平面重、磁异常数据,并且就本区地质体边界及断裂构造进行了识别和推断,进而根据地质体边界识别结果,结合局部重力异常和垂向一次导数异常特征,识别了地表出露的达尔布特断裂、哈图断裂,及隐伏在盆地内覆盖区的克乌断裂和本区南部一条近南北向的区域性断裂F4,其向北可延伸至小拐以西,长达80 km以上,断裂两侧局部重力异常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应用磁性地质体边界识别结果和磁异常解析信号振幅,推测了具有较强磁性的地质体分布,地表发现的较强磁性蛇绿岩混杂岩(含基性岩)带均被预测,且推测这类磁性岩石很有可能在盆地内存在。原始重力异常与小波分解5阶逼近异常之差作为反演的局部(或剩余)重力异常,局部异常在克乌断裂以北,达尔布特断裂以南为全区异常幅值最高、范围最大的重力条带;铁厂沟及其以东具有两个重力低异常带,位于乌尔喀什尔山南侧山前的新生代覆盖区,可能是山前断陷盆地的反映。以下延500 m的航磁异常作为浅源磁异常,主要与区内岩浆岩、蛇绿岩混杂岩带的分布有关。利用地面重力与航空磁力异常,进行三维反演,刻画了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中上地壳的中尺度密度与磁化率结构。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中尺度三维密度和磁化率特征分析了该区的构造、岩体分布。密度和磁化率异常条带的边界与地表的断裂构造带,NE-SW向的哈图和达尔布特断裂,极为吻合,同时对隐伏的NE-SW向的克-乌断裂及SN向的F4断裂,均有明显的反映。哈图岩体、阿克巴斯陶岩体、洪山岩体及克拉玛依岩体周边均能见到密度和磁化率异常体,且发育深度较深,这类异常体均与线性构造密切相关,可以认为受到断裂的控制。本区最高密度、高磁化率的异常条带位于克-乌断裂带西北侧,推测很可能为蛇绿岩带产生,且与克拉玛依蛇绿岩带相关。位于铁厂沟南侧的低密度异常条带,浅层低磁化率、深层高磁化率的近EW向展布的的异常条带,控制了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北部的构造格局。该区域受NW-SE向的碰撞挤压和拉伸,形成了一系列NE-SW向的达尔布特断裂、哈图断裂、克-乌断裂,很可能是俯冲增生楔环境下的区域性断裂,与附近的大规模花岗岩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断裂体系控制了该区准噶尔泥盆-早石炭世岛弧(准噶尔中新生代上叠盆地)、克拉玛依后山奥陶纪—晚泥盆世蛇绿混杂岩带、克拉玛依后山早石炭世残留海盆、达尔布特中志留世—中泥盆世蛇绿混杂岩带、铁厂沟-白杨镇泥盆纪岛弧的地层和构造格局。(3)克拉玛依后山地区高精度重磁剖面的构造认识Ⅰ和Ⅱ线的密度成像剖面,均反映了地表出露的哈图断裂和达尔布特断裂带及隐伏的克乌断裂,同时对Ⅰ线上高密度的克拉玛依和达尔布特蛇绿岩带、低密度的洪山岩体具有较好的反映;Ⅱ线上高密度的克拉玛依和达尔布特蛇绿岩带,低密度的克拉玛依岩体具有较好的反映。Ⅲ线的密度成像剖面,也反映了地表出露的哈图断裂和达尔布特断裂带。Ⅰ、Ⅱ、Ⅲ和Ⅳ线的磁化率成像剖面对构造断裂反映不明显,但对测线上分布的高磁化率克拉玛依和达尔布特蛇绿岩带均有明显的显示。这与该区域构造两侧岩性结构相近有关,这该区的物性分析中的高、中等磁化率和高密度岩石以及高磁化率岩石均与蛇绿岩带相关的结果相吻合。
明圆圆[4](2013)在《几种概率统计滤波法在重磁数据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重力勘探和磁法勘探作为应用地球物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通过探测地质体的重力场和磁场,来研究其密度差异与磁性差异并给出解释,达到研究地壳结构构造与勘探找矿的目的。然而,自然界地质情况较复杂,各种地质体的物性参数不均一、形状不规则,经常出现多个地质体相互穿插交叠的情况。除此之外,野外数据采集还会受人为误差、系统误差等各种因素干扰,使测量结果变得复杂。近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勘探地球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以来,位场理论已成为近代数学物理方法的组成部分。六十年代数理统计学中的一些方法引入到了重磁资料的计算与解释中。统计方法是把解释中以应用随机函数理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为基础的反问题汇总起来,将位场作为有用异常和随机干扰的总和,其数学基础是随机分布的场源形成了随机分布的位场。概率统计的方法原理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在重磁资料解释处理中的应用不是很广泛,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三种方法进行研究,分别是逆概率法、自调滤波法、自相关函数法。其中,逆概率法和自调滤波法在重磁勘探中的应用较少,本文尝试将其运用到重磁数据处理中。文中对各种方法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具体如下:1、利用逆概率法分离物探弱异常,其原理是应用概率论中的贝叶斯公式(也称逆概率公式)。在概率论中,贝叶斯公式通俗的讲是已知“结果”,求“原因”,即当观测到某种现象F时,期望找到引起F发生的原因。利用逆概率法首先需要给出先验概率,文中根据信息论中的熵对其进行确定,之后在对随机干扰做出假设并给出检验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每条测线上每个测点的概率来判断异常是否存在, Ps>0.5,则认为有异常存在;若得Ps≤0.5,则认为无异常存在。同时得到测线上异常存在与否的概率分布曲线,之后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可靠性评价。通过理论模型试验得出,原始逆概率方法得到的概率结果大部分都在0.5以上,显然无法将结果分辨出来,存在较多虚假异常;本文对逆概率方法进行了改进,可以大大减少虚假异常,消除干扰影响,较准确地划分出异常区,证明了改进后方法的可行性;2、自调滤波法与建立在多元统计理论上的T2—Hotelling检验法只相差一个常数,服从F分布。其优点是不必预先知道信号的形式和性质,可以通过调节自身参数达到压制干扰突出有用信号的目的。通过对理论模型的多次试验讨论,研究了自调滤波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效果,并对其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将公式中的分母取其n次方,通过模型试验给出n的具体值。最后得出自调滤波法可以去除重磁背景场中的随机干扰,对强背景场中局部异常的分离起到一定的作用。3、自相关法在重磁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相对于上述两种方法,前人做过较多研究。本文选取了1991年秦葆瑚提出的自相关函数法进行研究,原方法得出的模型结论中含有假异常,本文对滤波函数中的窗口四周测点平均值进行了改变,经改进后假异常被消除,能够将局部场从强背景场下分离出来。4、分别用自调滤波法和自相关滤波法对内蒙古道朗和都格多金属矿区实测重力、磁法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出自调滤波法能够使等值线变得更圆滑,并且能够区分出其中一部分弱异常;自调滤波法基本能够将强背景中的局部异常提取出来。
韩兆红[5](2011)在《利用重磁资料进行构造边界识别与弱异常提取的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利用重磁数据进行边界识别和寻找区域弱异常等项研究,同时通过理论模型试验加以证实,最后对具有复杂区域地质构造格局的齐齐哈尔地区重磁资料进行了相关处理,给出了初步地质解释,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利用双方向区块扫描Lyapunov指数极小值确定物质区块分界线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体过程如下:(1)重力和航磁的网格化数据都满足行或列在同一直线上,以每条线为一个窗口,即以行或列作为单变量时间序列直接计算其Lyapunov指数。(2)把m×n数据矩阵按照行来划分,得到n行数列,可以计算出每一行对应的一个Lyapunov指数值;相似地按照列来划分,可以得到每一列所对应的一个Lyapunov指数值。这样实质上就是得到两个Lyapunov指数序列。(3)在所得到的两个Lyapunov指数序列中,行和列两个方向交汇处的每一个点都存在唯一的一对Lyapunov指数值,当满足双方向的Lyapunov指数值同时达到极小时,这个点的坐标就是所计算曲面拐点或极值的平面位置。2.通常重磁异常曲面的拐点或极值的连线往往对应地下地质体物性的分界面或轴线在地表的投影。为了检验上述Lyapunov指数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台阶、水平圆柱体两个理论模型试验,并对齐齐哈尔地区实测重力数据进行了处理。理论模型试验结果与设计位置吻合,实际处理所得极小Lyapunov指数值点的连线与大兴安岭梯度带边界吻合。3.为了更有效地提取弱异常,文中总结了自相关滤波法在重磁数据处理中的优缺点。通过建立单球体和多球体模型试验发现,秦葆瑚1991年提出的自相关滤波因子具有基本消除了随机干扰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异常的变化趋势、能显示异常有无的优点;但也存在滤波结果仍受区域场影响、提取的弱异常幅值太小且伴随有假异常、其滤波公式部分物理意义不明确等缺点。针对自相关滤波方法在提取局部弱异常中的缺陷,对一维和二维自相关滤波因子进行了适当改造,具体方法如下:(1)一维自相关滤波因子改造:在每条测线内自动寻找剩余局部异常最大点处的观测值做为参考模型,并沿整条测线进行滑动自相关处理。数据处理时,只需通过分析异常规模给出滤波窗口K,并让K等于最大异常范围半径,模型试验结果位置准确,减小了区域场的影响,异常相对强度明显变大,有效地突出了弱异常。当对含有随机干扰的数据进行处理时,不能完全消除随机干扰,虚假异常分布不对称,区域场大的一侧虚假异常强度较大,处理结果有窗口滑动痕迹。(2)二维自相关滤波因子改造:改变自相关滤波函数ρ的系数,以及四周测点的平均值Z(l)的表达式。二维自相关滤波只适用于线距等于点距的情况,对于其它类型数据必须先网格化成正方形网格;自相关半径选取在3~6个网格节点距为佳,异常零值线能较好反映异常体范围;对随机干扰压制效果有所改善,不仅消除了背景影响,有效地提取了弱异常,还可以通过零值线大体划出异常边界;高值突变点对本方法有较大影响,所以要求对原始资料先作剔除畸变点的预处理。4.为了检验改造后自相关滤波因子的效果,对齐齐哈尔地区实测航磁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能很好地确定出各局部异常位置,边界划分清晰,基本提出了强区域场内的所有弱异常。但由于自相关滤波因子对随机干扰压制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消除它们,结果中可能还存在一定虚假异常。选择用匹配滤波和自相关滤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处理结果有区域场影响小、局部异常独立性强的特点,更好的反映了该区局部异常的分布状况。按局部弱异常密集程度将该区大致分为两个区:第一区属大兴安岭华力西褶皱带,局部弱异常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构造线多数沿NE~NNE向延伸;第二区为松嫩平原地带,地磁场相对平稳,无明显磁异常。其中A处具有较大研究价值,这里磁异常反应强烈,相对集中,对此地可做为找矿远景区进一步勘探。最后绘制了构造特征线图。5.介绍了分形几何的理论知识、分形与混沌成矿的关系,总结了分形理论在重磁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由于分形维数和Lyapunov指数都是描述非线性系统特征的量,所以把双方向Lyapunov指数极小值识别物质区块分界线的思想应用到分形理论中对地质体进行边界识别,这是将来本人要做的后续工作之一
刘洪学[6](1983)在《重磁异常解释中某些数学方法的应用》文中指出近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引进,使得勘探地球物理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勘探地球物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重磁勘探方法,在解释理论方面较之其他物探方法的进展要早得多。重磁场解释理论经历了从直观的定性描述和对简单规则形体的孤立异常的定量解释阶段之后,进入了应用近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对复杂异常进行系统解释的阶段。
李丽丽[7](2013)在《地球物理(重磁震)勘探数据一体化解释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重力、磁力及地震(简称重磁震)等勘探数据的一体化反演是目前地球物理数据综合解释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解决复杂地质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重磁勘探可快速地完成区域地球物理调查,了解地质构造(地层、断裂)分布特征;地震勘探是目前进行地层精细结构划分最常用的勘探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垂向分辨率,但对于某些特殊构造(盐丘、高角度断裂等)反映不敏感而形成盲区。重磁数据具有提高陡倾角地层分辨率、分辨地震盲区(泥岩断层、盐丘下部)、改进地震速度模拟等作用,因此重磁震数据的计算机综合模拟可建立更高精度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模型,其中模型参数和反演方法的精度是制约最终反演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针对模型参数计算方法和联合反演方法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反演结果。本项研究中重磁震数据一体化反演按如下流程进行:(1)利用高精度同相轴识别技术解释地震数据,获得层位的分布信息;利用改进的边界识别方法解释重磁数据,分析研究区断层和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2)利用改进的位场数据解释方法根据重磁数据来估算盐丘、陡倾角地层及浅部异常体的属性(深度、密度、磁化率)参数,用于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3)利用地震随机反演计算地层的波阻抗,进而实现地层密度分布函数的计算,并通过对随机反演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来获得更加可靠的结果;(4)以地震和井数据为约束利用重磁和重力梯度异常计算整个测区的层位分布信息。根据上述信息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利用快速模拟退火法实现重磁、重力梯度及地震数据的联合反演,获得最终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同相轴识别是地震数据解释中最基本的任务,可清晰地划分出层位的分布情况。为了提高地震同相轴的分辨率,本文提出增强型数学形态法,该方法利用数学形态学中膨胀和腐蚀运算与水平导数相结合进行地震同相轴增强。通过理论模型试验证明该方法能成功地完成地震同相轴的增强工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相对其它方法能更清晰地识别出地震同相轴,受噪音影响较小,尤其对弱振幅同相轴也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解释,获得了层位的具体分布信息。同时,经研究发现,增强型数学形态学法经过相应的修改后可用于重磁数据的边界识别,即直接利用原始重磁数据总水平导数腐蚀与膨胀结果的比值进行地质体边界的识别,结果的最大值与地质体的边界相对应,该方法不需要垂直导数参与计算,受噪音和外界环境干扰小。通过理论模型试验证明,该方法能同时识别出深部与浅部地质体的边界,且抗干扰能力较强。将其应用于实际数据的解释,清晰地给出断裂的位置及分布范围。但数学形态学法所识别的位场数据的边界存在一定程度的发散,不利于准确地划分地质体的边界。为了获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结果,对数学形态学计算结果进行幂次和指数变换来增强边界的清晰度。通过理论模型试验和实际数据证明幂次和指数变换能有效地增强边界识别结果的对比度,使地质体的边界得到更加清晰地显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模型建立的一项关键技术是研究区内地质体属性参数的计算。地震勘探对于盐丘构造、陡倾角地层及范围较小地质体反映不灵敏,难以准确地描述地质体的埋深、密度、磁化率等信息,为此,利用重磁异常辅助地震数据来完成参数的计算。现有重磁数据解释方法精度低、计算速度慢,严重地影响了多元数据融合的精度和效率,本文提出几种高精度解释方法来获得更加准确的地质体属性参数。利用重力异常水平导数与垂直导数非线性组合定量计算断层深度、密度、倾角等参数。通过理论模型试验证明,该方法反演得到的断层参数与模型理论值相接近,误差较小。将该方法应用于已知断层重力异常的解释,获得的断层几何及密度参数与其它资料解释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辅助地震数据完成断层的解释工作。采用解析信号法和局部波数法进行磁异常的解释,因为这两种方法具有不受磁化方向干扰的特性,其计算公式更加简单,但现有方法需要计算异常的三阶甚至更高阶导数,会明显地增大噪声的干扰,降低反演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解析信号法和局部波数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方法仅需要计算异常的二阶导数,有效地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准确性。改进的解析信号法是利用解析信号水平与垂直导数之间的关系来估算磁源体位置和构造指数信息。通过理论模型试验证明改进的解析信号法能成功地完成磁异常的反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将其应用于实测磁异常的解释,反演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相一致。改进的局部波数法是利用局部波数在不同水平位置或不同高度值的组合进行磁源体参数的反演。通过理论模型试验证明改进的局部波数方法受噪音影响小,能更加稳定和准确地完成磁异常的反演,反演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差距小于5%。将其应用于实测磁异常的反演,其反演结果与解析信号欧拉反褶积法的反演结果相一致,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了真实地描述地层的密度变化,采用地震随机反演来计算地层的密度信息。随机反演是地质统计学理论与基于模型反演相结合的产物,亦称地质统计学反演。随机反演充分地利用了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及随机建模储层预测的优势,有效地综合了不同尺度数据信息(地质、地球物理),突破了地震频带宽度的限制,能建立更高精度的地层波阻抗模型,且可获得储层非阻抗信息(孔隙度、伽玛等),具有更直接的岩石地球物理意义。随机反演会产生多个等概率结果,采用不确定性分析技术对反演结果进行评估可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在反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论模型证明随机反演可有效地完成地震数据的波阻抗反演,将其应用于实际数据的解释,获得了地层的波阻抗分布,并利用不确定性分析技术对反演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计算结果的均值、方差、概率密度等参数来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此外,通过与确定性反演的对比可以看出,随机反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获得更多的细节特征。获得地层的波阻抗信息后,利用波阻抗与波速的关系可获得地层的密度分布。对于不存在三维地震数据的地区,以剖面地震和井数据为约束利用重磁和重力梯度数据来计算整个测区的层位分布信息,如存在三维地震数据,则直接利用同相轴识别技术来获得层位信息。重力梯度对浅部地质体、地层的细节特征及起伏变化反映敏感,但现今还没有重力梯度数据进行界面反演的详细介绍。首先推导出密度界面重力梯度异常的正演公式,并给出快速模拟退火法利用梯度数据进行密度界面反演的基本步骤。理论模型试验证明利用快速模拟退火法根据梯度数据可成功地完成密度界面的反演,且对界面的局部变化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最后将其应用于中国南海海域重力梯度异常的解释,获得了海底地形分布,其结果与LDEO船测结果差距很小。利用获得的层位和参数信息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进行重磁震一体化反演,并将梯度异常引入联合反演中来提高对地层局部变化的分辨率。快速模拟退火法计算速度快,对于大数据解释具有优势,利用其进行重磁、重力梯度和地震数据的联合反演。通过试验证明快速模拟退火法能有效地完成重磁、重力梯度与地震数据的联合反演,且对界面细节特征有较高的分辨率。将该方法应用于地区实测数据的解释,揭示了地下层位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决策依据。
付光明,严加永,张昆,胡浩,罗凡[8](2017)在《岩性识别技术现状与进展》文中认为自从1815年世界上第一幅地质图诞生以来,岩性识别即如何刻画、认识地下岩性分布一直是地质学中的重要问题.一个世纪以来,地质填图技术从手工填图发展到了数字填图,但鉴于地表地质填图受深度的限制,只能反映浅表岩性的分布,难于识别深部岩性,在覆盖区更不能给出下伏岩性的变化,限制了资源勘查的效果.为了克服地表地质填图的缺点,地球物理、遥感等技术逐渐引入到岩性识别中,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从岩性识别原理、方法、效果等方面入手,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当前主要几种岩性识别技术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三维岩性识别将是资源勘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准确识别地下岩性的三维分布特征是实现深部矿产、油气资源勘查突破的关键;从技术层面分析,认为采用钻孔等先验信息约束,开展重磁三维反演,获取地下密度和磁化率模型,根据物性与岩性的逻辑关系,识别岩性的三维分布特征是现阶段三维岩性识别最有可能成功并适合推广的方法.
李爱勇[9](2012)在《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与深层构造识别》文中认为长岭断陷是松辽盆地中规模较大的断陷,深层地质结构复杂、火成岩发育,地震勘探资料在深层难以获得高品质的火成岩及基底反射层信息,且钻遇深层的探井较少,资料有限,对深层的研究不够系统、全面和深入,制约了本区深层油气勘探进程。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本区的断裂构造,火山岩的分布与厚度,基底的岩性及起伏形态等深层地质结构特征,是长岭断陷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本文以地质、地震、钻井、岩石物性、重磁测量及CEMP资料为基础,以刘光鼎教授的“一、二、三、多”解释原则为指导,应用综合地球物理物理方法技术,系统反演了长岭断陷深层构造。采用水平方向导数、小子域滤波及水平总梯度等断裂信息强化手段,提取反映断裂的重、磁、电异常信息,划分出105条深层基底断裂,并结合地震、地质等己知资料研究了长岭断陷的断裂构造展布规律,以北北东、南北、北西向断裂控制了断凹、断凸的展布格局;依据火山岩磁性特征,利用小波分析对磁异常进行不同尺度分解,利用磁力异常小波变换细节异常划分不同深度和规模的中-基性火山岩分布,间接圈定了研究区内的火山岩分布范围;利用地震-重力联合反演法,剥离地面T4以上地层重力效应和深部区域场,分析了基底构造特征,认为本区基底岩性较为复杂,区内发育了石炭-二叠系浅变质岩和海西、燕山期侵入岩,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区东、西两边,石炭-二叠系浅变质岩分布在工区中部;东部C-P基底下有前震旦系地层分布。;利用改进的Parker法和剖面地震-重力联合反演法,反演了基底顶面埋深,进一步取得了T4-T5厚度图,即:营城组、沙河子组、火石岭组并层等厚图,并层厚度总体变化特征呈现为“东、西薄、中间厚”,营城组、沙河子组及火石岭组在长岭断陷中部最为发育,有两个发育中心:长岭断凹、乾安断凹;根据空间域重力垂向二次和四次导数异常,圈定多个有利局部构造;依据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对长岭断陷深层油气勘探远景进行了评价,指出了3个Ⅰ类远景区,即:腰英台-达尔罕次断凸、长岭牧场次断凹和乾安断凹;另有3个Ⅱ类远景区,即:查干花次断凹、大安南断凸与苏公坨-龙凤山断阶带西段。
杨武[10](2015)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技术在恩施—利川油气远景区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依托项目主要研究区域位于雪峰山西侧地区,该区域也开展过一些地质调查、油气勘探和地球物理工作,结合前人开展工作的经验可以总结出雪峰山西侧地区的勘探工作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1)构造运动强烈,使得地下构造和地表条件变得更为复杂,深部基岩出露、风化强烈、地表覆盖层剥蚀严重;(2)复杂的地质情况使得在勘探技术方法的选择上有限,综合物探工作开展较少;(3)由于勘探资金有限,钻探成果资料较少,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定量解释上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在该研究区,仅单一的开展某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必须立足于其特殊性,考虑实际情况应用多种有效勘探方法组合,地震与非震方法相结合,物探与地质相结合,物探与油气地质相结合,各种方法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才能得到高质量的资料和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的结论[1]。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多种非震地球物理方法进行资料的综合收集和处理,结合前人地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降低了单一物探方法的多解性、提高解释精度,加快了该区油气勘探的步伐。由此,决定了重、磁、电等非震方法是地震勘探的重要补充,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是必要的。针对课题综合解释的任务,我们从理论研究入手,总结提出本次研究以活动论的构造历史观为指导,以岩石物性为基础,以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为手段,实现模型参数与实测数据相结合,联合正反演与物探剖面相结合,定性解释与定量解释相结合,物探结果与地质结果相结合,实现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的目的,即通过以上“四个结合”来实现综合研究的目的。本文在对岩矿石的密度、电阻率、磁化率三方面物性特征做了细致深入的统计分析工作,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区的物性统计方法;在综合解释上着重验证本文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及解释效果;这两部分内容构成本文核心研究内容。本文对研究区的物性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并对比总结多种统计方法的效果,选择最适合本区的统计方法进行物性统计,得出更符合研究区物性特征的统计成果,利用物性成果参数进行多种方法的正反演计算,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再结合区内地质、钻井、地震资料对重磁电物探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最后通过地质、物探、油气地质三方面资料综合分析,划分油气有利区段及成藏组合。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以物性资料的统计分析为切入点,以综合解释思路为具体指导,以促进查明褶皱、断裂、油气圈闭等埋藏和分布特征为目的,进行了综合解释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出了一套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思路,为该区后续的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促进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展。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与成果:1.以岩石物性为基础,以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为手段,模型参数与实测数据相结合,联合正反演与物探剖面相结合,定性解释与定量解释相结合,物探结果与地质结果相结合,实现了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的目的,并在研究区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2.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基础地质、物探资料系统地统计分析研究,总结出研究区各个地层的密度、电阻率、磁化率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区的物性统计方法。3.结合研究区实地物性特征,进行典型构造数值模拟和分析,为研究区解释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同时,总结出了研究区典型构造模型的物探异常特征,为系统地进行综合解释研究提供了基础。4.在重力、大地电磁剖面反演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正演成果、地质成果、地震和钻井资料等,进行实测剖面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得到地质解译成果。5.结合恩施区块油气地质背景,通过综合解释,划分出了恩施-利川重磁电大剖面的油气有利区带,为后期的油气勘探和部署提供了依据。
二、区域重磁资料解释中的某些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域重磁资料解释中的某些统计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重力方法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地壳结构研究中的重力学方法 |
2.1 重力异常的数据处理 |
2.2 位场反问题解法 |
2.3 重力均衡原理与应用 |
2.4 卫星重力场与地球深部密度不均匀性 |
附录A线性变密度四面体重力异常计算 |
第三章 地震-重力综合解释与联合反演 |
3.1 速度-密度关系 |
3.2 地震-重力综合解释 |
3.3 地震-重力的联合反演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西北部地壳结构与构造动力学特征的重力解释 |
4.1 新疆西北部地区的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格架 |
4.2 重力资料和航磁资料 |
4.3 重力与航磁资料的处理和解释 |
4.4 卫星重力异常与新疆地区的构造动力学特征 |
4.5 地热资料与解释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腾冲火山区地壳结构的地震-重力综合反演与解释 |
5.1 腾冲火山区地质构造概况与已有的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 |
5.2 地震资料及其解释 |
5.3 重力资料的数据处理与反演 |
5.4 腾冲火山区地壳结构综合解释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以东天山戈壁沙漠区“土屋式”斑岩铜(钼)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矿产资源评价工作研究进展 |
1.2.2 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体系与方法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
1.3 存在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 |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1.4 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
2.2 “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 |
2.2.1 区域矿产资源概述 |
2.2.2 成矿地质特征及典型矿床 |
2.2.3 找矿地质概念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物探数据处理与综合地质解释 |
3.1 重磁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
3.1.1 场缘边界信息增强方法 |
3.1.2 重磁异常分离方法 |
3.2 区域重磁数据处理与地质解释 |
3.2.1 岩矿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
3.2.2 区域重磁场基本特征 |
3.2.3 重磁数据处理方法 |
3.2.4 重磁异常与地质推断解释 |
3.3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化探数据处理与综合地质解释 |
4.1 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
4.2 化探数据处理与地质解释 |
4.2.1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4.2.2 化探数据处理方法 |
4.2.3 化探异常与地质解释 |
4.3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区遥感资料处理与综合地质解释 |
5.1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
5.1.1 构造信息提取 |
5.1.2 蚀变信息提取 |
5.2 遥感地影像数据处理与地质解释 |
5.2.1 遥感目视解译 |
5.2.2 蚀变信息提取 |
5.3 小结 |
第六章 “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资源定量评价 |
6.1 远景区圈定的方法概述 |
6.2 斑岩型铜(钼)矿远景区定量预测与评价 |
6.2.1 综合预测准则 |
6.2.2 证据权法 |
6.2.3 远景区圈定与评价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与认识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3)克拉玛依后山地区重磁场及其与构造格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西准噶尔地区的地质研究现状 |
1.2.2 西准噶尔地区的地球物理工作现状 |
1.2.3 重磁资料解释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4 卫星重磁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5 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之处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大地构造及区域地质背景 |
§2.1 西准噶尔及邻区大地构造及地质背景 |
2.1.1 西准噶尔及邻区大地构造背景 |
2.1.2 西准噶尔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 |
§2.2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构造与地质背景 |
2.2.1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及属性 |
2.2.2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蛇绿混杂岩与地层分布 |
§2.3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主要地质单元的岩石物性特征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重磁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
§3.1 重磁异常转换处理方法 |
3.1.1 磁异常模量 |
3.1.2 重磁异常梯度 |
§3.2 重磁异常分离方法 |
3.2.1 小波多尺度分解 |
3.2.2 经验模态多尺度分解 |
3.2.3 基于多尺度分解分离重磁异常的对比分析 |
§3.3 重磁异常三维反演方法 |
§3.4 小结 |
第四章 西准噶尔及邻区卫星重磁异常特征与大地构造 |
§4.1 卫星重磁资料来源与解算 |
4.1.1 卫星重力资料来源与解算 |
4.1.2 卫星磁力资料来源与解算 |
§4.2 卫星重磁异常分布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4.2.1 卫星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与大地构造 |
4.2.2 卫星磁力异常分布特征与大地构造 |
§4.3 岩石圈三维密度与磁化率结构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4.3.1 卫星重磁异常三维反演 |
4.3.2 岩石圈三维密度与磁化率结构特征 |
4.3.3 岩石圈三维密度与磁性结构的大地构造含义及演化启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区域重磁异常处理与解释 |
§5.1 区域重力与航磁资料来源与汇编 |
§5.2 区域重力与航磁异常处理 |
5.2.1 重磁异常常规方法处理结果 |
5.2.2 多尺度分解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
5.2.3 重磁异常线性信号的提取 |
5.2.4 浅源与深源重磁异常 |
§5.3 上地壳三维密度与磁化率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 |
5.3.1 重磁异常三维反演 |
5.3.2 上地壳三维密度与磁化率结构特征 |
5.3.3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格架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高精度重磁与MT剖面综合研究 |
§6.1 地面高精度重磁剖面数据 |
§6.2 地面高精度重磁剖面数据反演 |
§6.3 上地壳密度与磁化率剖面结构特征 |
§6.4 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解释 |
6.4.1. Ⅰ和Ⅱ线综合大剖面 |
6.4.2. Ⅲ线综合大剖面 |
6.4.3. Ⅳ线综合大剖面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西准噶尔及邻区卫星重磁异常特征与大地构造意义 |
7.1.2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区域重力与航磁异常特征与地质构造分布 |
7.1.3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高精度剖面重磁异常特征与综合解释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主要地层的岩石物性特征 |
附录B: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主要岩体的岩石物性特征 |
附录C: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主要蛇绿岩带的岩石物性特征 |
(4)几种概率统计滤波法在重磁数据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率统计在位场数据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
1.2 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逆概率法 |
2.1 方法原理 |
2.1.1 贝叶斯公式 |
2.1.2 逆概率方法原理 |
2.2 剖面工作中的逆概率法 |
2.2.1 剖面工作中的逆概率法 |
2.2.2 方法计算步骤 |
2.2.3 干扰假设条件的检验 |
2.3 面积详查工作中的逆概率法 |
2.4 分离异常可靠性估计 |
2.5 理论模型与方法改进 |
2.6 小结 |
第3章 自调滤波法 |
3.1 方法原理 |
3.1.1 自调滤波法 |
3.1.2 T2—Hotelling 检验法 |
3.2 理论模型与方法改进 |
3.3 自调滤波法在各类模型中的应用 |
3.3.1 利用F 分布圈定异常区域 |
3.3.2 去噪 |
3.3.3 强干扰背景下弱异常的识别 |
3.4 实际资料处理 |
3.5 小结 |
第4章 自相关滤波法 |
4.1 自相关滤波方法概述 |
4.1.1 研究现状 |
4.1.2 自相关滤波法理论 |
4.2 自相关滤波方法原理 |
4.3 理论模型及方法改进 |
4.4 实际资料处理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利用重磁资料进行构造边界识别与弱异常提取的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进展 |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位场分离和边界增强基本理论 |
2.1 边界增强 |
2.1.1 水平方向导数 |
2.1.2 欧拉反褶积 |
2.1.3 小子域滤波 |
2.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2.2.1 神经网络模型 |
2.2.2 人工神经网络在重磁异常解释中的应用 |
2.3 小波分析 |
2.3.1 小波变换的概念 |
2.3.2 小波分析的基本理论 |
2.3.3 小波分析的应用 |
第3章 非线性理论在重磁边界识别中的应用 |
3.1 混沌动力学 |
3.1.1 混沌理论 |
3.1.2 混沌与成矿的关系 |
3.1.3 混沌的应用 |
3.2 Lyapunov指数 |
3.2.1 Lyapunov指数的定义 |
3.2.2 Lyapunov指数计算方法 |
3.3 Lyapunov指数与混沌、成矿的关系 |
3.3.1 Lyapunov指数与混沌的关系 |
3.3.2 Lyapunov指数与成矿的关系 |
3.4 Lyapunov指数在边界识别中的应用 |
3.4.1 双方向Lyapunov指数极小值方法 |
3.4.2 理论模型 |
3.4.3 实例 |
3.5 分形理论及其应用 |
3.5.1 分形几何基本理论 |
3.5.2 分形的应用 |
第4章 基于自相关滤波法提取重磁弱异常的方法研究 |
4.1 自相关滤波法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4.1.1 自相关滤波法研究现状 |
4.1.2 自相关滤波法理论 |
4.2 一维自相关滤波 |
4.2.1 一维自相关滤波法的原理 |
4.2.2 一维自相关滤波法理论模型试验 |
4.2.3 一维自相关滤波法的改善及试验 |
4.3 维自相关滤波 |
4.3.1 二维自相关滤波法原理 |
4.3.2 二维自相关滤波法理论模型试验 |
4.3.3 二维自相关滤波法的改善及试验 |
4.4 实际资料处理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地球物理(重磁震)勘探数据一体化解释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方法及发展进程 |
1.2.1 数学形态学在地球物理数据解释中的应用 |
1.2.2 地震同相轴及位场边界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地层属性参数获取方法研究现状 |
1.2.4 随机反演地球物理解释中的应用现状 |
1.2.5 梯度异常界面反演及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 |
1.3 现有方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数学形态学法在地震数据同相轴增强及重磁数据边界识别中的应用 |
2.1 数学形态学基本运算 |
2.2 数学形态学在地震同相轴增强中的应用 |
2.2.1 增强型数学形态学法基本原理 |
2.2.2 理论模型实验 |
2.2.3 实际地震剖面同相轴增强 |
2.3 形态学方法在重磁数据边界识别中的应用 |
2.3.1 形态学边界识别滤波器基本原理 |
2.3.2 形态学边界识别滤波器模型试验 |
2.3.3 实测重磁数据应用效果 |
2.3.4 改进的形态学滤波器 |
2.4 小结 |
第3章 地层属性(密度、磁化率)及几何参数反演 |
3.1 一种利用重力异常定量解释断层的新方法 |
3.1.1 方法基本原理 |
3.1.2 模型实验 |
3.1.3 实际资料处理 |
3.2 改进的解析信号法在磁异常解释中的应用 |
3.2.1 方法基本原理 |
3.2.2 理论模型试验 |
3.2.3 实际磁异常解释 |
3.3 改进的局部波数法及其在磁测数据解释的应用 |
3.3.1 方法基本原理 |
3.3.2 模型试验 |
3.3.3 实际数据处理 |
3.4 小结 |
第4章 地震随机反演及不确定性分析 |
4.1 地震随机反演介绍 |
4.1.1 随机反演定义 |
4.1.2 确定性反演与随机反演区别 |
4.1.3 地震随机反演基本原理 |
4.2 随机反演相关参数概念 |
4.2.1 变差函数 |
4.2.2 克里金技术 |
4.2.3 随机模拟方法 |
4.3 不确定性分析 |
4.4 地震随机反演及不确定性分析应用 |
4.4.1 理论数据反演 |
4.4.2 实际地震剖面数据随机反演及不确定性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利用快速模拟退火算法进行重震联合反演 |
5.1 梯度界面反演理论基础 |
5.1.1 梯度测量优势 |
5.1.2 界面起伏引起的重力梯度异常 |
5.2 梯度数据在界面反演中的应用研究 |
5.2.1 快速模拟退火算法重力梯度异常反演流程 |
5.2.2 模型试验 |
5.2.3 中国南海海底地形计算 |
5.3 快速模拟退火法进行重震数据联合反演 |
5.3.1 联合反演方法 |
5.3.2 理论模型试验 |
5.3.3 实际数据应用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8)岩性识别技术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岩性识别的主要方法 |
1.1 重磁技术 |
应用实例 |
1.2 地震技术 |
应用实例 |
1.3 测井技术 |
应用实例 |
1.4 遥感技术 |
应用实例 |
1.5 综合地球物理技术 |
2 岩性识别技术对比 |
3 结论与展望 |
(9)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与深层构造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概况 |
2.2 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质特征 |
2.2.2 地层 |
2.2.3 岩浆岩 |
2.2.4 构造 |
2.3 地层岩石物性 |
2.3.1 资料收集和利用 |
2.3.2 地层综合物性特征 |
2.3.3 岩浆岩综合物性特征 |
第三章 重磁场特征及数据处理 |
3.1 重磁资料来源 |
3.2 重磁数据处理方法 |
3.2.1 异常分离方法技术 |
3.2.2 断裂信息强化方法 |
3.2.3 重磁异常正反演技术 |
3.3 重力场特征与地质认识 |
3.3.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
3.3.2 上延处理后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
3.3.3 布格重力剩余异常特征 |
3.4 磁力异常特征与地质认识 |
3.4.1 磁力(△T)化极异常特征与地质认识 |
3.4.2 磁力(△T)化极垂向二次导数异常特征与地质认识 |
第四章 CEMP资料处理分析 |
4.1 CEMP资料质量分析 |
4.2 CEMP资料处理方法 |
4.2.1 大地电磁去噪方法研究 |
4.2.2 静态改正方法研究 |
4.2.3 有效视电阻率及其应用 |
4.2.4 反演方法 |
4.3 反演成果分析 |
第五章 深部构造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5.1 深部断裂构造研究 |
5.1.1 断裂在重磁电异常上的标志 |
5.1.2 利用重力异常划分断裂 |
5.1.3 利用CEMP异常划分断裂 |
5.1.4 长岭断陷深层断裂构造识别 |
5.1.5 主要断裂简述 |
5.2 深层火山岩研究 |
5.2.1 长岭断陷火山岩岩性与岩相 |
5.2.2 火山岩分布研究 |
5.2.3 火山岩厚度反演 |
5.3 基底顶面反演 |
5.3.1 重力Park法求取基底顶面埋深 |
5.3.2 重磁(电)震剖面联合解释 |
5.3.3 基底顶面深度图编制 |
5.3.4 基底顶面深度反演精度分析 |
5.3.5 基底顶面起伏特征 |
5.4 局部构造分析 |
5.5 构造单元划分 |
5.6 深层油气远景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6.1 研究成果与认识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情况 |
(10)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技术在恩施—利川油气远景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2章 物性统计基本理论 |
2.1 物性统计的意义 |
2.2 物性统计方法及其原理 |
2.3 小结 |
第3章 综合物探正反演基本原理 |
3.1 综合物探正演基本原理 |
3.1.1 重磁勘探正演原理 |
3.1.2 大地电磁正演原理 |
3.2 综合物探反演研究 |
3.2.1 剩余重力异常的迭代反演 |
3.2.2 大地电磁反演方法 |
3.3 小结 |
第4章 综合物探解释思路研究 |
4.1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基本原则 |
4.2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依据 |
4.3 综合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思路 |
4.4 小结 |
第5章 应用实例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地质概况 |
5.1.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5.2 剖面物性统计分析 |
5.2.1 物性统计 |
5.2.2 物性统计成果 |
5.3 典型构造正演计算 |
5.3.1 重力正演分析 |
5.3.2 磁法正演分析 |
5.3.3 大地电磁正演分析 |
5.4 重磁电剖面综合解释 |
5.4.1 剖面地球物理特征 |
5.4.2 构造综合分析与解释 |
5.5 油气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 |
5.5.1 油气保存条件 |
5.5.2 生储盖分析 |
5.5.3 剖面油气条件分析 |
结论及建议 |
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区域重磁资料解释中的某些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力方法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 楼海.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1(01)
- [2]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以东天山戈壁沙漠区“土屋式”斑岩铜(钼)矿为例[D]. 肖凡.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5)
- [3]克拉玛依后山地区重磁场及其与构造格架关系研究[D]. 许顺芳.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3)
- [4]几种概率统计滤波法在重磁数据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D]. 明圆圆. 吉林大学, 2013(08)
- [5]利用重磁资料进行构造边界识别与弱异常提取的方法研究及应用[D]. 韩兆红. 吉林大学, 2011(09)
- [6]重磁异常解释中某些数学方法的应用[J]. 刘洪学. 物探与化探, 1983(03)
- [7]地球物理(重磁震)勘探数据一体化解释技术[D]. 李丽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8]岩性识别技术现状与进展[J]. 付光明,严加永,张昆,胡浩,罗凡.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1)
- [9]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与深层构造识别[D]. 李爱勇. 中南大学, 2012(03)
- [10]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技术在恩施—利川油气远景区中的应用[D]. 杨武.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