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机载设备自动检测和维修能力的硬件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黄宇坤[1](2020)在《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如何更快更准确地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是保证装备完好率的关键,目前装备检测方法存在大量的手动测试,即对装备进行人工测量、记录和处理检测结果。此类方法需要大量人力,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还会因人为差错造成重大后果。为促进装备又好又快交付,急需一种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论文首先概述了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应用需求及开发背景,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国内外一系列虚拟仪器软件开发技术、动态链接库技术、PCI总线技术、Active X技术。同时根据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修理过程中自动化测试系统需求,结合软件设计的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原则,通过深入分析被测产品工作原理、接口特性、参数种类,经过与Labview平台比对,提出了基于Lab Windows/CVI的软件设计方案。在综合分析电子飞行指示器各种显示参数如空速、高度、航向角、倾斜角、俯仰角等的信号类型后,重点叙述了该检测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其中包含:用通信接口技术完成RS422、ARINC429通信,完成相关数据的发送;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完成对相关故障模拟的控制及相关数据的采集;利用DEE动态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软件与Excel程序的动态链接、数据读取及数据写入功能,并完成报表的生成。该综合检测系统采用虚拟仪器架构,由电源单元、数据采集卡、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硬件系统;软件平台基于Lab Windows/CVI开发,可形成独立的测试软件安装包,并可在不具备Lab Windows/CVI软件开发环境下独立运行,最终完成数据通信、参数采集、显示、存储与处理等多种功能,通过优化设计,使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更好的拓展性。同时软件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针对衍生型号的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检测进行功能拓展,以便满足更多型号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测试要求。最后,通过对电子飞行指示器进行性能测试对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进行验证,最终验证了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功能满足使用要求。
孙倩,吕镇邦,沈新刚[2](2020)在《基于ARINC624-1的机载设备网络化维护测试技术》文中认为为降低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更准确、高效地开展维护工作,实现民用飞机智能维护的目标,提出一套符合国际先进飞机维护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网络化维护测试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执行ARINC624协议,建立机载设备网络化维护测试架构,获取机载设备的健康状态数据;并采用XMLRPC(远程程序调用)与Flex数据通信技术,设计标准化测试页面,实现了机载设备远程维护测试应用,进而实施远程综合诊断和故障隔离,提供更快速、更精准的维修方案。
陆强[3](2020)在《塔康信标视频信号模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对塔康系统进行指标验证、计量溯源时往往需要用到一种专用测试设备——塔康信标模拟器(TACAN Beacon Simulator)。该模拟器是塔康机载设备在研制、生产、调试、计量校准过程中必须的专用信号源,用于模拟真实的塔康信标台,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机载设备提供工作环境下的模拟距离信息、模拟方位信息以及其他功能性识别信号。对机载设备的频率识别准确度、模式识别准确度、距离测量准确度、方位测量准确度等技术指标进行测试验证。塔康信标模拟器还可以在飞机起飞前或降落后,通过有线连接的方式,检查塔康机载设备是否工作正常。因此,研制塔康信标模拟器,同时保证其指标的有效溯源,对机载设备技术指标的准确、一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在研制、生产、使用、计量校准过程中塔康机载设备指标测试需求,对塔康系统测距、测位的基本原理和塔康信标视频信号格式进行了研究,结合具体设计指标要求,分析了塔康信标视频信号模拟实现的硬件结构,提出了易于实现的总体技术方案。重点对塔康信标视频信号部分进行了分析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设计实现的,塔康信标视频信号具体实现方案。文章根据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讨论了询问信号识别与定时点提取技术,对视频信号产生实现方案中的信标编码器实现技术,主、辅基准脉冲群编码实现技术,随机脉冲编码实现技术、混合编码器实现,脉冲对编码器实现,钟形脉冲生成、空间幅度调制技术作了详细阐述。为了保证设计指标的准确可靠,能够有效溯源,结合通用仪器平台实现塔康信号模拟输出,并对其主要技术指标的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设计了波道频率、波形参数、时间间隔、距离参数和方位参数测量校准方案,并对其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达到了设计指标。
王文亮[4](2020)在《无人机分系统单元测试性分析与验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军用无人机的自主保障能力,提高无人机航电系统的测试性与可靠性成为了无人机发展的重要课题。无人机分系统单元的测试性验证试验对于无人机分系统测试性与可靠性设计方案的改进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无人机地面综合仿真测试试验平台开发项目为依托,在相关理论支撑下,设计实现了相关测试平台,进行了无人机分系统单元的测试性验证试验。为了展开测试性验证试验,首先需要设计并搭建无人机故障注入与测试子平台。本文介绍了课题中待测的无人机机载设备及分系统模拟器,分析了无人机分系统单元测试性验证试验流程。基于故障-测试理论模型,对试验所需的故障注入表与故障诊断表等的表项进行设计与生成方法的研究。通过对试验需求的分析,设计了无人机地面综合仿真测试平台的总体架构,介绍了为后续试验提供基础的无人机飞行仿真与地面测控子平台。从硬件搭建与软件开发两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成功应用于本课题的故障注入系统和故障测试系统。以无人机热控分系统的主动热控单元JA01为具体案例,根据设计搭建的无人机故障注入与故障测试子平台完成测试性分析与验证试验。基于多信号流图对该单元进行模块级测试性分析,求得其故障-测试相关性矩阵,最终得到故障注入集与故障诊断测试集,分别进行故障注入与故障检测试验。最后分析得出该主动热控单元的测试性指标和试验结论,并根据试验结果给出测试性与可靠性设计的改进方案。最后总结无人机分系统单元测试性验证试验结果,对故障注入系统和故障测试系统做出性能验证与评价。本课题研究内容可以实现对无人机分系统单元的测试性设计指标的有效评估。同时为提高无人机航电系统的可靠性与容错能力,降低虚警率提供试验数据支撑与指导依据,为后期机上系统级智能机内测试设计与机上综合故障诊断计算机运行算法设计等相关课题提供试验基础。
陈雨晴[5](2020)在《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X系列直升机左/右配电盒是由自动保护开关、保险丝、熔断器、继电器、接触器、相序保护组件、反流割断器等组成的小型配电装置。目前,直升机修理工厂对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的线路逻辑测试依然采用手动测试方式。该测试方法工序复杂、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测试误差、漏测等情况。为提高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线路逻辑测试效率与修理水平、降低配电盒动作失效风险,研究用于线路逻辑测试的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显得尤为必要。论文以虚拟仪器为基础进行自动测试系统设计。基于ISA总线搭建硬件测试平台,利用VC++6.0开发了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软件,通过ISA总线、USB总线以及RS-232总线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工控机对适配器箱板卡、数字万用表、各型程控电源的有效控制。论文具体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飞机配电系统和自动测试系统的国内外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对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取测试需求。在此基础上,对配电盒线路逻辑测试方法进行论证,基于虚拟仪器、总线技术、多线程编程技术、数字滤波技术完成对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2.基于所提出的测试系统硬件设计方案,搭建系统的硬件平台。完成包括工控机、各型程控电源、数字万用表在内的关键部件选型以及适配器箱内部板卡(包括ISA板、底板、HI板、LO板、ACI板、接触器控制板、电压控制板)、接触器箱和系统自检电路的设计;3.基于所提出的测试系统软件设计方案,搭建系统的软件平台。使用MFC设计人机界面,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完成基于ISA总线、USB总线、RS-232总线的通信模块和进行配电盒测试的功能模块(包括不加电情况下线路导通测试与加电情况下线路通电测试)的设计与开发;4.基于所设计的测试系统,针对X系列直升机一种机型的左、右配电盒,完成系统自检模块、配电盒线路导通测试模块、线路通电测试模块的测试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所研究的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功能稳定可靠,能够满足线路逻辑测试要求。论文所提出的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具有硬件设计的灵活性、软件开发的开放性等优势,不仅能够满足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线路逻辑功能测试需要,对于其他直升机或飞机的同类型配电盒线路逻辑测试也具有借鉴意义。
王浩[6](2020)在《通航机载FPGA硬件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突破航空电子产品适航验证技术,是我国成长为航空强国必须跨越的关键门槛之一。研究针对复杂电子硬件的审定验证方法,对促进国产航电适航取证、提升航电国产化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国产化航电产品适航体系的建设”(18ZDZX0105)为课题背景,专注于探索对国产民航(包括通航)机载FPGA进行适航符合性验证过程的需求评审、故障预测、测试计划、测试执行等重要环节的实施方法。针对适航理论,通过文献查阅和学术交流的方式,探索我国航空机载复杂电子硬件(含FPGA)研发体系与适航体系错位的原因,并提出有关改良或自建硬件适航体系的建议;从民航标准、军标、国标、航天标准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入手,分析围绕FPGA的安全性设计程序,总结FPGA全周期适航要求,提出将可行的实践方法与适航规章严格对应的“三步FPGA适航验证方法”,为后续进行工程技术研究和验证实践奠定法理基础。针对验证实践,以DO-254为主要参考,结合FPGA的自身特点,给出国产航电FPGA底层需求评审的考虑依据和方法;以FTA和FMEA分析方法为基础,融入需求反向确认逻辑,提出BFA双向分析故障预测模型;以FPGA测试评价与验证原理为主导,以各领域FPGA测试标准为基准,将BFA模型预测出的故障进行筛选,得出最小故障割集,并针对最小割集设计测试计划;在测试计划的框架下,基于可获得可鉴定的研发环境,以设计检查结合EDA仿真的模式,给出基于Testbench的机载FPGA硬件模块验证方法。在上述研究中,为体现所总结程序以及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整个从需求确认到验证方法说明的过程,均以国产某龙XX600水陆两栖通航飞机配套产品AGU(音频网关单元)中的ARINC429通信接口FPGA模块为开发对象全程实践,以保证本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本文的创新性成果中,结合FTA和FMEA设计的BFA双向分析故障预测模型和基于可行性和适航理论的机载FPGA验证三步法为核心成果。上述成果在安全性保证理念上与DO-254高度一致,实现了验证实践方法与适航规章之间的对应,为通航机载FPGA进行适航符合性验证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阮嘉伟[7](2019)在《基于增强现实的机载设备智能维修辅助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产品运算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级技术成熟带来的成本降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前的机载设备维护领域中,一般涉及大量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使用,这使得维护检修的步骤多且繁琐,此外还有查阅手册困难、人为失误等问题。这导致,唯有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够胜任工作。解决机载设备维修困难,减少人为失误,解放维修人员生产力成为一个具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为了辅助维修人员作业,降低维修门槛,提高效率,本文研究了一个基于增强现实的机载设备智能维修辅助系统。该系统一方面利用AR将虚拟的辅助信息混合到真实的作业环境中,指导维修员进行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图像检测识别模块,自发式地智能分析维修情况。为了实现兼具自然交互性和智能性的机载设备维修辅助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智能维修辅助问题,系统实现了图像检测识别模块,该模块以文本检测识别模型作为核心,包括基于EAST(An Efficient and Accurate Scene Text Detector)的文本检测和基于LSTM(Long Short Term Memory)的文本识别。并且针对机载设备维修特点建立了融合模型,该模型可以分析维修场景下的文本和特定图形,以此作为系统主动去感知维修进度的依据。2.针对虚拟信息的出现位置和文本识别语义理解问题,利用图像匹配技术,定位仪器设备在世界空间坐标系下的位置,来作为虚拟辅助信息的空间参考点。根据定位结果建立仪器与文本的映射关系。并且引入了空间锚点的方法,解决因目标定位信息错误引起虚拟物体漂移的现象,稳定地维持了目标定位的结果。3.开发了基于增强现实的机载设备智能维修辅助系统。该系统一方面集成图像检测识别和目标定位实现智能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以增强现实显示的方式,使虚拟信息以令人信服的感官效果在真实世界中出现,实现自然的人机交互。该系统用于辅助指导维修人员进行机载设备维修,有助于降低维修作业难度,提高维护效率质量。
周静远[8](2019)在《基于云平台的机载设备自动检测与修理助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空事业的日益发达,机载设备的类型不断更新,飞机上的机载设备的拆换量也大大的增多。与此同时,机载设备维修存在着电子资料共享困难,大量检修档案以纸质版形式存放,查阅的过程繁琐,传统师带徒的培训模式还带来了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提高通用自动测试平台的移植效率,提高检修资料的共享度,降低机载设备维修成本,缩短维修员工的培训周期,需要设计基于云平台的自动检测修理助手系统。本文通过对云数据库、移动端和PC端软件系统的实现与设计以及故障预测算法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对于维修公司人员复杂导致的云平台权限管理困难,个人电脑储存空间有限,以及机载设备检修领域在故障预测方法的相关研究较少等问题,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1.使用Mysql与阿里提供的云平台接口搭建了以ECS为基础的云平台,在FTP协议下实现文件传输功能。提高了机载设备自动检测系统的可移植性,增加了机载设备相关资料的共享性,使自动测试系统代码、电子版机载设备测试步骤、自动测试结果、机载设备维修指导视频等资料上传至云端具有可能性。2.使用C++和Qt框架实现PC客户端的搭建,使用JAVA语言实现Android客户端的搭建,在PC和Android客户端分别通过阿里RDS关系数据库的接口实现员工身份认证与管理功能,解决维修公司人员复杂导致的权限管理困难问题。使用惠普公司开发的Tesseract光学文字识别接口实现对待测设备铭牌的识别,解决了Android端对机载设备资料检索的问题。3.提出了一种决策树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故障预测算法。针对我们获得的自动测试数据报告为研究对象,结合PCA和决策树数据挖掘的算法完成机载设备的故障种类进行预测。通过对比拆换量报表中故障种类数据的对比,本文的方法对故障预测有很高的准确率。本文针对机载设备检修过程中,资料共享难、培训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这种基于云平台的机载设备检修系统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前景。
马浩瑀[9](2019)在《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航空电子系统在飞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和研发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以某航空公司对无线电调谐面板的自动检测的需求为背景,设计出了一种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检测系统。经过对比和研究国内外检测系统的搭建方法和无线电调谐面板的检测规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通用PCI总线技术为核心,结合其它USB串行总线、通用串行RS232/485总线、CAN总线及Labwindows/CVI开发软件等技术的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检测系统方案。并给出了一套无线电调谐面板测试系统的完整测试项目、测试步骤以及实现方式。在专用测试仪器人机界面上扩展了专用测试程序使用接口;具有为日常状态分析检测与技术维修提供可行性建议的功能。通过锁相环法对频率误差进行消除,对自动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估,提升了系统精度并降低维修人员日常庞杂反诉的任务量,为飞机安全稳定的行驶提供强大的支撑。
梁志韬[10](2018)在《基于通用自动测试平台的机载甚高频收发机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发》文中提出随着民航业的高速发展,机载设备的故障自动检测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研究工作来源于实验室与某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合作的机载甚高频收发机自动测试项目,该企业原使用T1200B测试台对收发机进行故障检测,该测试台严重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若引进国外通用自动测试系统又存在价格高昂,升级维护困难等问题。为此,本论文基于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通用自动测试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VHF-2100型号收发机自动测试系统,提高了测试效率和准确度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从设备驱动函数库和软件框架两方面对平台进行了扩展。在设备驱动函数库中,增添了ARINC 429计数界面,实现了实时显示BFR(Block Failure Rate)计数值,同时完善了无线电综合测试仪驱动程序。在软件框架上,通过添加故障重测运行模式提高了无人值守时平台的测试效率;通过添加开关控制面板提高了测试程序集的调试效率;使用SQLite数据库自动储存待测设备故障信息;使用Qt框架链接Excel,查找并显示指定维修指引,实现了专家维修指引功能。上述扩展改善了原通用自动测试平台功能单一、测试过程可视化不足等问题,满足企业对VHF-2100收发机故障检测的要求。(2)根据自动测试需求以及平台的发射/接收器接口,设计并实现了VHF-2100收发机专用的测试接口适配器,完成了VHF-2100收发机与平台仪器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依据VHF-2100收发机维护手册描述的测试项目及其基本测试原理,设计了详细的自动测试流程,并对测试流程中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自动测试程序集的开发。所设计的自动测试系统应用于无故障VHF-2100收发机检测,结果均符合手册要求,且耗时相对于使用T1200B测试台减少了75%。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该自动测试系统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测试效率,更具实用性。本论文完成了一套VHF-2100收发机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仅需要少量的人工参与便可完成完整的故障检测。其中的专家维修指引功能,使得缺乏检修经验的人员也能完成VHF-2100收发机的故障检测与维修。该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运行情况良好。
二、提高机载设备自动检测和维修能力的硬件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机载设备自动检测和维修能力的硬件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综合检测系统的实现路径 |
1.3 虚拟仪器的概述 |
1.3.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1.3.2 虚拟仪器的优点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技术基础 |
2.1 Lab Windows/CVI平台 |
2.2 PCI总线概述 |
2.3 动态链接库技术 |
2.4 Active X技术 |
2.4.1 Active X概述 |
2.4.2 Lab Windows/CVI平台中Active X的调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综合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组成 |
3.2.1 cPCI工控机 |
3.2.2 数据采集模块 |
3.2.3 离散量模块 |
3.2.4 RS-422通讯模块 |
3.2.5 ARINC429通讯模块 |
3.2.6 ARINC407模块 |
3.2.7 显示屏 |
3.2.8 系统面板设计 |
3.3 总体设计 |
3.3.1 系统的软件功能 |
3.3.2 软件的框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检测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户界面设计 |
4.1.1 初始界面的设计 |
4.1.2 测试界面的设计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自检模块 |
4.2.2 数据处理模块 |
4.2.3 数据收发模块 |
4.2.4 手动测试模块 |
4.2.5 自动测试模块 |
4.2.6 报表存储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检测系统实验验证 |
5.1 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
5.2 自检测试 |
5.3 电子飞行指示器测试 |
5.3.1 4 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3.2 4 C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4 报表生成存储模块的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ARINC624-1的机载设备网络化维护测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ARINC624-1维护测试要求 |
2 机载设备网络化维护测试架构设计 |
3 基于XML-RPC与Flex技术的远程维护数据通信 |
3.1 网络化设计需求 |
3.2 远程维护数据通信流程 |
4 网络化维护测试实现 |
5 结论 |
(3)塔康信标视频信号模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组织安排 |
第二章 塔康系统工作原理 |
2.1 塔康系统工作原理 |
2.2 机载设备测距原理 |
2.3 机载设备测位原理 |
2.3.1 方位粗测原理 |
2.3.2 方位精测原理 |
2.4 塔康信标视频信号格式 |
2.4.1 塔康系统工作频段 |
2.4.2 塔康信标的信号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康信标视频信号模拟总体方案 |
3.1 塔康信标视频信号模拟技术指标 |
3.2 系统总体方案 |
3.3 软件开发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信号模拟关键技术及设计实现 |
4.1 视频信号产生模块架构 |
4.2 询问信号识别与定时点提取 |
4.3 视频信号产生 |
4.3.1 信标编码器 |
4.3.2 混合编码器 |
4.3.3 脉冲对编码器 |
4.3.4 钟形脉冲生成 |
4.3.5 空间幅度调制 |
4.4 系统软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性能测试及不确定度分析 |
5.1 项目成果 |
5.2 通道及频率准确度测试 |
5.3 脉冲波形测试 |
5.4 脉冲编码时间间隔测试 |
5.5 距离模拟性能测试 |
5.5.1 测试方法 |
5.5.2 包络检波算法 |
5.5.3 平滑和平均算法 |
5.5.4 距离参数测量不确定度 |
5.5.5 距离参数测量结果 |
5.6 方位模拟性能测试 |
5.6.1 测试方法 |
5.6.2 测量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无人机分系统单元测试性分析与验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装备测试性验证试验现状 |
1.2.2 故障注入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航电设备自动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无人机地面综合仿真测试平台架构研究 |
2.1 试验对象与试验流程分析 |
2.1.1 待测机载设备及分系统模拟器 |
2.1.2 分系统单元测试性验证试验流程 |
2.2 故障-测试理论模型研究 |
2.2.1 故障注入表的设计生成 |
2.2.2 故障诊断表的设计生成 |
2.3 试验平台需求分析 |
2.4 无人机地面综合仿真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
2.4.1 飞行仿真与地面测控子平台 |
2.4.2 故障注入与故障测试子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3 故障注入与故障测试子平台设计开发 |
3.1 故障注入系统总体设计 |
3.1.1 故障注入系统硬件搭建 |
3.1.2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3.2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3.2.1 总线故障注入功能 |
3.2.2 信号线路故障注入功能 |
3.3 故障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3.3.1 故障测试系统硬件搭建 |
3.3.2 故障测试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3.4 故障测试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3.4.1 故障测试系统对外通信模块 |
3.4.2 故障测试系统故障检测隔离模块 |
3.4.3 故障测试系统参数监测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无人机分系统单元测试性验证试验 |
4.1 无人机热控模拟器故障注入试验 |
4.1.1 主动热控单元故障点分析 |
4.1.2 主动热控单元故障-测试矩阵求解 |
4.1.3 主动热控单元故障注入静态分析 |
4.1.4 主动热控单元动态故障注入试验 |
4.2 无人机热控模拟器故障测试试验 |
4.2.1 主动热控单元故障测试集生成 |
4.2.2 主动热控单元静态故障隔离试验 |
4.2.3 主动热控单元动态故障隔离试验 |
4.3 无人机热控模拟器测试性试验结果分析 |
4.3.1 主动热控单元测试性验证试验流程 |
4.3.2 主动热控单元测试性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试验结果总结与试验平台验证 |
5.1 分系统单元测试性验证试验结果总结 |
5.2 故障注入系统验证与评价 |
5.2.1 故障注入系统验证 |
5.2.2 故障注入系统评价 |
5.3 故障测试系统验证与评价 |
5.3.1 故障测试系统验证 |
5.3.2 故障测试系统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热控模拟器主动热控单元 JA01 故障-测试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飞机配电系统的概述 |
1.1.2 自动测试系统的概述 |
1.1.3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飞机配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的研究方案 |
2.1 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的架构分析 |
2.2 配电盒线路逻辑测试需求分析 |
2.3 线路逻辑测试方法及分析论证 |
2.3.1 线路导通测试方法及分析论证 |
2.3.2 线路通电测试方法及分析论证 |
2.4 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 |
2.4.1 虚拟仪器 |
2.4.2 总线技术 |
2.4.3 多线程编程技术 |
2.4.4 数字滤波技术 |
2.5 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
2.5.1 测试系统的总体架构 |
2.5.2 测试系统的接口资源设计 |
2.5.3 测试系统的软件开发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的硬件选型与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 |
3.2 硬件选型 |
3.2.1 工控机 |
3.2.2 多路恒压源 |
3.2.3 程控电源 |
3.2.4 数字万用表 |
3.3 硬件设计 |
3.3.1 适配器箱设计 |
3.3.2 接触器箱设计 |
3.3.3 自检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软件界面的设计与开发 |
4.3 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
4.3.1 基于ISA总线的板卡通信模块 |
4.3.2 基于USB通信的万用表测量模块 |
4.3.3 基于RS-232 通信的电源控制模块 |
4.4 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 |
4.4.1 测试系统自检模块 |
4.4.2 线路导通测试模块 |
4.4.3 线路通电测试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的测试验证及分析 |
5.1 测试验证内容介绍 |
5.2 测试验证结果分析 |
5.2.1 测试系统通信测试 |
5.2.2 测试系统自检测试 |
5.2.3 配电盒线路逻辑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测试系统实物图 |
(6)通航机载FPGA硬件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通航FPGA研发与适航体系不兼容原因分析 |
1.2.4 国内通航FPGA适航符合性设计程序改良建议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机载FPGA适航体系 |
2.1 通航复杂电子硬件适航体系 |
2.2 机载电子设备硬件设计保证指南(DO-254) |
2.3 非民用航空FPGA安全性设计保证体系 |
2.4 机载FPGA设计保证与验证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载FPGA需求分析与评审 |
3.1 基于FPGA设计特定机载模块实现IP化的必要性 |
3.2 机载FPGA安全性需求分析与评审方法 |
3.3 ARINC429 总线接口FPGA需求评审 |
3.3.1 ARINC429 总线协议 |
3.3.2 ARINC429 总线接口顶层需求评审 |
3.3.3 ARINC429 总线接口FPGA设计需求评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FPGA底层需求的测试计划设计 |
4.1 测试计划的功能及其本质 |
4.1.1 测试计划的功能 |
4.1.2 测试计划的本质 |
4.2 面向底层需求的BFA故障预测模型 |
4.2.1 故障树分析法(FTA) |
4.2.2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法(FMEA) |
4.2.3 双向失效分析(BFA)模型 |
4.3 机载FPGA测试方法 |
4.4 面向ARINC429 总线接口FPGA的测试计划 |
4.4.1 针对测试计划的需求整合 |
4.4.2 基于BFA模型的预测故障 |
4.4.3 针对潜在故障的测试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针对测试计划的验证方法 |
5.1 验证方法的本质及其作用 |
5.1.1 验证方法的本质 |
5.1.2 验证方法的作用 |
5.2 以Testbench为核心的验证方法 |
5.2.1 基于可鉴定工具的验证环境 |
5.2.2 基于Testbench的 FPGA验证 |
5.3 针对ARINC429 接口FPGA的验证 |
5.3.1 ARINC429 接口FPGA验证执行方案 |
5.3.2 通过设计检查的验证 |
5.3.3 通过逻辑仿真的验证 |
5.4 ARINC429 接口FPGA适航符合性验证结果 |
5.4.1 验证结果 |
5.4.2 验证过程总结 |
5.5 机载FPGA硬件适航符合性三步验证法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成果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基于增强现实的机载设备智能维修辅助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主要问题及研究难点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作背景 |
2.1 增强现实技术 |
2.1.1 HoloLens设备 |
2.1.2 Unity3D |
2.1.3 空间坐标系 |
2.1.4 SLAM |
2.2 文本检测算法 |
2.2.1 Faster R-CNN |
2.2.2 CTPN |
2.2.3 EAST |
2.3 文本识别算法 |
2.3.1 LSTM |
2.3.2 Attention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融合EAST与 LSTM的机载设备文本检测与识别模型 |
3.1 马尔科夫随机场与置信度传播 |
3.2 融合模型 |
3.3 机载设备文本检测识别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实现网络轻量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增强现实的机载设备智能维修辅助系统设计 |
4.1 系统框架 |
4.2 基于增强现实的辅助信息 |
4.3 设备的目标定位 |
4.3.1 单目标图像匹配 |
4.3.2 多目标图像匹配 |
4.3.3 目标定位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基于空间锚点的虚拟信息稳定维持 |
4.5 映射文本识别与设备的关系 |
4.6 基于模板匹配的图形检测 |
4.7 Unity3D脚本编写业务逻辑 |
4.8基于增强现实及智能辅助的机载设备维修实验 |
4.8.1 实验任务 |
4.8.2 实验场景描述 |
4.8.3 实验设计 |
4.8.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云平台的机载设备自动检测与修理助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平台研究现状 |
1.2.2 光学文字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机载设备智能检修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工作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机载设备数据云平台的需求分析 |
2.1 云平台的需求分析 |
2.1.1 机载设备检修对于云平台权限管理的需求 |
2.1.2 机载设备检修文件对云平台的需求分析 |
2.1.3 使用方式对用户需求分析 |
2.2 机载设备检修对故障检测方法的需求分析 |
2.2.1 检修模式对故障检测方法的需求 |
2.2.2 测试报告特点对故障检测方法的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载设备数据云平台的搭建 |
3.1 概述 |
3.1.1 机载设备数据概述 |
3.1.2 云计算平台概述 |
3.1.3 关系型数据库概述 |
3.2 云平台的架构 |
3.2.1 机载设备云平台的架构设计 |
3.2.2 云平台架构的实现 |
3.3 客户端功能的实现 |
3.3.1 PC客户端的语言结构 |
3.3.2 PC客户端的注册和登录功能 |
3.3.3 PC客户端的数据库管理功能 |
3.3.4 PC客户端的文件管理功能 |
3.3.5 含有铭牌识别功能的移动客户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动检测报告的故障预测算法 |
4.1 背景介绍 |
4.2 数据特点分析 |
4.3 算法分析 |
4.4 PCA+Decision Tree的故障预测算法 |
4.4.1 主成分分析法PCA |
4.4.2 C4.5 算法 |
4.4.3 基于PCA+DecisionTree的故障预测模型 |
4.5 实验分析 |
4.5.1 数据处理 |
4.5.2 PCA+LS-SVM实验设计 |
4.5.3 PCA+决策树实验设计 |
4.5.4 实验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动测试系统在民航工程中的应用 |
1.1.1 自动测试系统在民航领域内的应用现状 |
1.1.2 企业面临的问题 |
1.2 研制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测试台的意义 |
1.3 研制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测试台的技术难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测试系统理论基础 |
2.1 无线电调谐面板概述 |
2.2 无线电调谐面板功能概述 |
2.3 无线电调谐面板安装环境 |
2.4 无线电调谐面板的数据链功能 |
2.5 无线电调谐面板性能参数 |
第三章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的要求 |
3.1.1 测试性能要求 |
3.1.2 测试功能要求 |
3.1.3 测试大纲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3 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 |
3.3.1 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
3.3.2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3.4 小结 |
第四章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的整体架构 |
4.1.1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的硬件组成 |
4.1.2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的硬件分析 |
4.2 资源分配箱的设计 |
4.3 适配箱的设计 |
4.3.1 适配箱总体设计方案 |
4.3.2 开关系统设计原理 |
4.3.3 几种开关板的设计参考 |
4.4 板卡的选型 |
4.4.1 ARINC-429 串行码收发组件 |
4.4.2 RS-232/485/422 串行码收发组件 |
4.4.3 8A电源分配卡 |
4.4.4 射频信号分配卡 |
4.4.5 ARINC429 资源分配卡 |
4.5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的抗干扰性设计 |
4.6 小结 |
第五章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 |
5.1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的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5.1.1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5.1.2 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流程 |
5.1.3 测试软件设计原则 |
5.1.4 测试软件总体框架 |
5.1.5 软件功能设计 |
5.2 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软件的具体设计 |
5.2.1 用户登录及管理模块设计 |
5.2.2 用户界面设计 |
5.2.3 自检模块设计 |
5.2.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2.5 自动测试模块软件设计 |
5.2.6 报表生成及打印模块设计 |
5.3 测试系统误差 |
5.3.1 自动测试系统误差理论 |
5.3.2 系统误差分析 |
5.3.3 测试系统误差校准 |
5.4 测量不确定度 |
5.4.1 建立被测量的数学模型 |
5.4.2 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
5.4.3 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
5.4.4 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 |
第六章 无线电调谐面板测试及测试结果分析 |
6.1 自动监测系统的总体实现流程 |
6.2 自动监测系统测试实践和分析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基于通用自动测试平台的机载甚高频收发机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机载设备故障检测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2.1 机载设备故障检测发展历史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概述 |
1.3.1 ACARS系统空地数据链 |
1.3.2 VDLMode |
1.4 课题目的与任务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VHF-2100收发机自动测试需求分析 |
2.1 VHF-2100收发机工作模式 |
2.1.1 ARINC716模式 |
2.1.2 ARINC750模式 |
2.2 VHF-2100收发机硬件概述 |
2.3 VHF-2100收发机自动测试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用自动测试平台扩展开发 |
3.1 测试台总体架构 |
3.2 硬件平台 |
3.2.1 硬件平台框图 |
3.2.2 已有硬件设备 |
3.3 设备驱动函数库扩展 |
3.3.1 ARINC429计数界面 |
3.3.2 CMS54无线电综合测试仪 |
3.4 软件平台简介 |
3.5 软件平台扩展 |
3.5.1 故障重测功能 |
3.5.2 开关控制面板 |
3.5.3 故障记录功能 |
3.5.4 专家维修指引功能 |
3.6 VHF-2100收发机TUA的设计与实现 |
3.6.1 TUA的设计 |
3.6.2 TUA的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HF-2100收发机测试程序集开发 |
4.1 自定义资源变量 |
4.2 接收机性能测试设计 |
4.2.1 初始化 |
4.2.2 灵敏度测试 |
4.2.3 选择性测试 |
4.2.4 静噪功能测试 |
4.2.5 AGC特性测试 |
4.2.6 音频输出特性测试 |
4.3 发射机性能测试设计 |
4.3.1 初始化 |
4.3.2 键控操作测试 |
4.3.3 模拟输入压缩器测试 |
4.3.4 载波频率准确度测试 |
4.4 VDLMODE2测试设计 |
4.4.1 接收性能测试 |
4.4.2 发射性能测试 |
4.5 OMS测试设计 |
4.6 测试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提高机载设备自动检测和维修能力的硬件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D]. 黄宇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基于ARINC624-1的机载设备网络化维护测试技术[A]. 孙倩,吕镇邦,沈新刚. 2020(第九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论文集, 2020
- [3]塔康信标视频信号模拟技术研究[D]. 陆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无人机分系统单元测试性分析与验证技术研究[D]. 王文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X系列直升机配电盒测试系统的研究[D]. 陈雨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通航机载FPGA硬件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D]. 王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基于增强现实的机载设备智能维修辅助系统[D]. 阮嘉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基于云平台的机载设备自动检测与修理助手系统设计[D]. 周静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无线电调谐面板自动监测系统设计[D]. 马浩瑀.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基于通用自动测试平台的机载甚高频收发机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发[D]. 梁志韬.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