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彩感情的比较研究(2) 韩·日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辛旼英[1](2021)在《中韩彩画工艺和保护技术比较研究》文中认为
肖琴[2](2021)在《性质形容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成功之路·进步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无论是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还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词汇教学都至关重要。形容词作为现代汉语的实词之一,在词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其中的性质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习得情况。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从性质形容词本体及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分析性质形容词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对《成功之路·进步篇》中的性质形容词进行分析。在确定《成功之路·进步篇》中的性质形容词后,借助《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判定性质形容词的对应等级,分析其句法功能。第三部分分析性质形容词偏误情况。主要从词义混淆、单双音节混淆和“的、地、得”混淆等方面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性质形容词偏误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偏误分析,以印证前文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偏误类型分析偏误成因,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偏误的成因主要从词义混淆、性质形容词的语法知识、留学生的回避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教学、学生及教案设计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
张金霞[3](2021)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汉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维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其本质是促进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手段,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礼貌的表达是语言的共性,语言类型学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进行考察,发现礼貌语言普遍存在于世界语言中,其核心意义相同,但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大量语言事实进行梳理发现,礼貌语言在汉语中大多采用敬谦辞、语气词来表达,也可通过“少量义”形式的使用来表达。本文重点考察汉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在维吾尔语中的翻译情况,归纳总结出维译规律,以期丰富汉语和维吾尔语在礼貌语言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汉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中典型成员的考察,可更好地认识汉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中的其他成员,也可更好掌握其他语言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本文在语言类型学视野下,通过对汉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敬谦辞、句末语气词以及“少量义”中两种表现形式的考察,发现汉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在维译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可采取直译法、替换法、引申法、省略法、转换法、增词法、意译法等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再现源语中的礼貌之义。
杨帆[4](2020)在《地方高校文创视觉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以中北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提炼地方高校文化中的视觉性元素,探讨提取“地方高校元素”的方法并在地方高校文创设计中应用。设计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与基本方式,通过归纳整合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同时还需建立在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新实践上。将地方高校的文化素材与设计形态充分表现,并且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以中北大学为例,探析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在中北大学的运用与发展,阐释中北大学的特有的文化内涵。在校期间,对中北大学高校文化元素认真观察,查询大量的相关文献与资料,分析整合提取相关内容。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将经验运用到研究课题中,同时加入自身创新性想法。在地方高校文创视觉设计的实践,收集高校文化的素材,加以分析图形化,充分运用设计元素,通过以中北大学为案例,来论证地方高校文创视觉设计的系统性思路与方法。本文在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根据实地调研考察,通过三部分内容展开阐述:第一部分,课题研究中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框架。对于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深入透彻忖量,斟酌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进而整合推导出相关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通用理念。第二部分,探究地方高校为核心,从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产品概念与划分为背景,明确界定地方高校和重点院校的概念与区别,深入对设计理论剖析阐述,作为论文的研究基础,归纳其开发设计的系统方法与规律。第三部分,理论与设计实践相连结,在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研究分析与相关调研基础上,以中北大学为设计对象并展开一系列设计实践,探索如何将学校特色及地域文化有效的融入到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之中。
古丽娜尔·菊热[5](2020)在《汉语喻人惯用语维吾尔语对应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喻人惯用语是现代汉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简短而精炼的结构,鲜明的形象性,灵活的运用性以及富有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汉语喻人惯用语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在维吾尔语术语中,对“惯用语”这个概念的看法一直有争议,因此有关研究成果较少,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并以《汉语惯用语词典》作为基础语料,以九部小说为补充语料,对汉语喻人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主要从语用特点、语法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应的规律并指出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明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相关研究进展,并对语料来源和维吾尔文字的转写符号加以说明。第二部分汉语喻人惯用语的特点。论述汉语喻人惯用语的喻体和语言特点。第三部分汉语品行类喻人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从语法结构、语用特点等方面出发,详细地分析汉语品行类喻人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第四部分汉语情感类喻人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从语法结构、语用等方面出发,详细地分析汉语情感类喻人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第五部分结语。对本文进行概括性的论述,总结出汉语喻人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规律,并指出不对应情况的因素。同时阐释撰写该论文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霍敏达[6](2020)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成语教学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语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基础知识学习、写作学习以及阅读学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成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对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试着将初中成语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结合起来,探讨如何通过成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语是我国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成语中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及文化特色,又有着现代汉语中大量的语法结构,因此对成语教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观点,探讨了核心素养下初中成语教学的意义,强化了成语的四种语言特点,分析了初中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因,还对统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成语进行了数量统计及内容分析,最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初中成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成语教学上的指导与帮助。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五章进行讨论:第一章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的意义。本章主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来介绍其对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的深刻意义,即包括四部分内容:强化语言文字的积累;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体会形式内涵的美感;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第二章成语的特点。本章主要介绍成语的几个特点,包括四个方面:成语具有言简意赅、结构凝固、意义完整、易学易记的语言特点。第三章初中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本章主要说明初中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因此这一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初中成语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初中成语教学的问题归因。第四章统编本教材中成语数量统计及内容分析。本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成语进行数量统计;对统计出来的成语进行内容分析。第五章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这一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在前四章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记忆积累成语,培养语用能力;理解探究成语,提升思维品质;品味体悟成语,培育审美感知;溯源挖掘成语,肩负文化传承。
王尤迪[7](2020)在《“失恋”审美意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将“失恋”现象纳入美学的研究领域,对“失恋”进行一次观照。在美学领域,“失恋”既呈现它本来的状貌,又在文学中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失恋的现实感受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会令失恋者悲痛、伤感。以失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描绘了失恋者的心理状态及失恋情感,其本身蕴含了一种诗意的痛感。对文学中的失恋主题进行审美,别有一番感受,在摆脱了现实功利、祛除了利害关系之后,失恋主体、失恋情绪、失恋心理、失恋感受都可以成为我们审美的对象。在欣赏失恋题材的文学作品时,读者能够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激起心中“同情-移情-净化”感,实现审美的愉悦。“失恋”的审美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失恋本身蕴含的那种“诗意的痛感”,一是在读者心中激起那种“同情-移情-净化”感。从概念抽取、概念分析、到文学作品中进行实证分析,层层递进,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从多维角度透视“失恋”在不同领域的内涵。聚焦于美学领域,“失恋”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被弃方对抛弃方割舍不断的关联、被弃方复杂而又纠葛的失恋心理、失恋情感衍生出来的美学特征。第二章讲述“失恋”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性,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失恋者进行归类,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一类失恋者心理、情感的紧张感。在论述中,受阻型与单方型失恋,拥有一种与恋人关系的张力美感,一种未完成的心理唤起补全的期待,一种爱恨情仇的纠葛引发情感的跌宕。隐秘而复杂的失恋情感与原来拥有爱情的幸福情感(参照物)做对比,在物理距离拉开、心理感受的失衡体验中,被弃方的情感体验更加剧烈。失恋情感的泛滥,有期待转机的欣喜,有自暴自弃的失落,也有通过假想的方式填补恋人缺失带来的遗憾,无论如何,被弃方的种种举动,让人可怜、同情,在使人与之共悲伤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次有别于平常体验的肆意和畅快之感。第三章主要探讨文学中的“失恋书写”所承载的美学意蕴,在这部分选取四部失恋题材文学作品《茶花女》《霍乱时期的爱情》《斯万的一次爱情》《呼啸山庄》分别对应四种失恋者类型:受阻型、空虚型、想象型、复仇型。具体分析“失恋”在文学书写中呈现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感,采用文艺心理学、文本细读的方法发掘探寻、细梳纹理,以一种静观的审美态度对被弃方复杂而又隐秘的失恋情感进行无功利的审美观照。文学与生活的最大区别就是,文学能够使人跳脱出生活的繁琐,让人保持着置身事外又不脱离情境的审美情感,冷静地面对恐怖、悲剧、残缺的事实,这会使人更加醒豁地看到自己的内在夙求,在感受到生命力有限的同时接受这些不完美的缺憾,也许正是未完成的遗憾,使我们对事物充满期待,从而唤起了我们对于事物的完形之情、争取之心、动情之感。
任小红[8](2020)在《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文中指出清代是量词系统由近代向现代发展的过渡阶段,是汉语量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期,但是现今学界对清代量词的研究内容不够充分,研究力度不够大。因此,本文选择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清代30本白话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从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两方面考察量词的使用情况,并对其中10本小说中的量词穷尽性统计,进行综合研究,详细展示清代白话小说中量词的全貌。全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清代量词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语料及研究方法,此外还介绍了有关于量词的定名与分类的问题。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李建平《先秦两汉量词研究》一书中关于量词的分类,将量词分为两大类六小类若干次小类。第二、三、四章对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进行了研究,分别从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借用量词和制度量词四方面对统计出的所有名量词进行考察,结合《说文解字》《玉篇》等古书,从量词最初的语源看量词到清代的演变发展,并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名量词在清代白话小说中的使用情况。统计得出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共304个(不含借用名量词),其中个体量词173个、集体量词81个、制度量词50个,量词数量丰富、分工细化,称量范围广,许多量词已经摆脱源词义的桎梏,以称量虚化、抽象的事物为主,语法化程度高。第五章是清代白话小说动量词研究,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方面。对动量词的考察也是结合《说文解字》《玉篇》等古书,介绍量词的语源、演变发展,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动量词在清代白话小说中的使用情况。统计得出清代白话小说动量词共37个(不含借用动量词),称量动作范围扩大,不同动量词之间的使用频率有较大差别,借用动量词数量多,尤其是同形动量词。第六章是清代白话小说量词语法特征及修辞功能研究。本章从词法、句法、修辞三方面对量词进行了研究。考察发现清代无论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AA”“一AA”“一A一A”以及“AABB”这四种构形法都已经产生,且能够进入其中的名量词数量很多。此外,能够跟不同的词缀、名词、量词连用产生新词汇的量词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在句法方面,量词的组合能力很强,可以跟数词、代词、形容词、概数词组合,充当主、谓、宾、定、状、补六大句子成分,量词发展成熟。第七章是清代白话小说量词历时发展研究。本章对统计出的22637例名量表示法和7385例动量表示法进行运算、分析,对比了清代早中晚三时期量词的使用频率、句法行为,名量词在清初的使用率为67.44%,到清末达到81.96%;动量词则由清初48.43%发展到清末64.32%。“数词+量词+名词”和“动词+数词+量词”在清初的使用已经占据显着优势地位,到清末,二者的使用率甚至都已达到使用量词数量中的70%以上,量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句法结构更加稳定。本章还把清代量词同明代和现代汉语量词作比较,发现清代量词系统既有继承又有更新,清代是古今量词系统的过渡阶段。最后总结了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的发展与局限,发展主要表现在:量词分工更加细化;语法结构更加稳固;量词体系更加完善。局限主要表现在:量词的用字不够统一规范;量词的称量对象不够全面;动量词的数量较名量词仍有较大差距,不同动量词之间的使用频率差距较大;数词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的形式依然常见,量词的使用还没有完全形成规范。
孟艳[9](2020)在《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多样性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绘画语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元融合的文化环境是促进绘画语言多样性的关键。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将思想观念融于作品之中,不仅能够凸显时代特征和审美风貌,还注重自我内心的呈现与人文精神的表达。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将当代观念融入在画面中的做法,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时代特性。绘画语言是艺术家描绘当时现实生活、表达自身思想感情的个性化表现方法与形式。多元文化和艺术思潮拓展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题材、绘画技法、材料工具以及创作观念。当代工笔人物画艺术家不但借鉴了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绘画体系,而且将日本岩画的绘画语言以及其它画种的美学元素等纳入创作中,表述现实主义题材与情节。艺术家将对自我、生命、哲学的思考与反思凝结于作品之中,使创作更具内涵,更具有警示性,引人深思。本文立足当代,基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及文化背景,详细分析了多元化文化环境、城市化进程与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发展、审美意识的转变以及现代展览环境与艺术活动的改变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的影响。其次,重点阐释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探究绘画语言在形式与内容、材料与技法、写意性与写实性的表现以及观念性表达,并通过个案研究加以例证,绘画语言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独特价值。最后笔者结合实际,阐释了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表达上的多样性现代发展与问题。绘画语言的多样性与时代文化语境紧密相关,艺术家在形式和内容选择、写意性与写实性的统一、材料肌理的综合运用等绘画语言的提取与归纳,探究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现代发展,为工笔人物画艺术家提供了不同的表达渠道,而且开拓了新的艺术面貌。
胡群义[10](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招贴艺术经历了推陈出新的表现形式、渐入佳境的市场发展和数字技术革命的巨大变化发展过程。本文以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艺术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招贴的设计特征、技术迭新、演变缘由、行业发展的变化等因素进行整体探讨。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发展脉络和设计风格,并对开拓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首先,本研究结合设计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文献筛选、个案分析、实例论证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进行梳理归纳。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对中国招贴进行历史分期,总结提炼在各个时期下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变化,力臻呈现出不同时代风貌下招贴演变轮廓。其次,在不同时期招贴艺术的背景下,结合招贴的题材、构图、字体和色彩加以深入分析,揭示招贴在不同创作背景下产生横向与纵向的视觉差异与变化。最后,探析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其数字技术背景下招贴形态的基本概况。由此,可总结出以下基本观点:一方面,80年代以生活资料为的创新型招贴,90年代趋向国际化的创意型招贴以及2008年至今的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重要特征。招贴的设计风格演变是多层次的,归纳出美学思潮的影响、印刷技术的进步,国际化的环境、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等因素;另一方面,从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向跨维度的、体验的、互动的形式发展,并以设计实践对招贴趋势和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二、色彩感情的比较研究(2) 韩·日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色彩感情的比较研究(2) 韩·日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性质形容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成功之路·进步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从汉语本体角度对性质形容词的研究 |
1.2.2 从对外汉语的角度对性质形容词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2 《进步篇》性质形容词分析 |
2.1 《进步篇》性质形容词提取 |
2.1.1 《进步篇》的形容词 |
2.1.2 性质形容词的选取 |
2.2 性质形容词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对应等级分析 |
2.2.1 《进步篇1》性质形容词等级分布 |
2.2.2 《进步篇2》性质形容词等级分布 |
2.2.3 《进步篇3》性质形容词等级分布 |
2.3 性质形容词句法功能分析 |
2.3.1 充当定语 |
2.3.2 充当谓语 |
2.3.3 充当状语 |
2.3.4 充当补语 |
2.3.5 充当宾语 |
3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性质形容词偏误分析 |
3.1 性质形容词出现频次 |
3.2 性质形容词偏误频次 |
3.3 性质形容词偏误类型 |
3.3.1 词义混淆造成的偏误 |
3.3.2 单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混淆造成的偏误 |
3.3.3 “的、地、得”使用不当造成的偏误 |
3.3.4 其它 |
4 基于调查问卷的性质形容词偏误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2 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
4.3 性质形容词习得问卷分析 |
4.3.1 性质形容词词义混淆 |
4.3.2 性质形容词与“的、地、得”的关系 |
4.3.3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
4.3.4 性质形容词充当定语是否加“的” |
5 性质形容词偏误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
5.1 偏误成因分析 |
5.1.1 词义混淆 |
5.1.2 语法知识掌握不全面 |
5.1.3 回避 |
5.2 教学建议 |
5.2.1 教材方面 |
5.2.2 教学方面 |
5.2.3 学生方面 |
5.2.4 教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留学生《进步篇》性质形容词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3)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汉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一章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礼貌语言表达方式 |
第一节 礼貌语言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 |
第二节 汉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 |
一、敬谦辞 |
二、句末语气词 |
三、“少量义”形式 |
第三节 礼貌语言表达方式的共性及差异 |
一、礼貌语言表达方式的共性 |
二、礼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汉语中的敬谦辞及其维译 |
第一节 敬辞 |
一、关于“敬辞” |
二、“敬辞”表达方式及其维译 |
(一)第三人称指示语 |
(二)敬辞语素组成的词 |
(三)人称代词组合式称谓 |
第二节 谦辞 |
一、关于“谦辞” |
二、“谦辞”表达方式及其维译 |
(一)第三人称指示语 |
(二)谦辞语素组成的词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句末语气词及其维译 |
第一节 语气词“吧” |
一、关于“吧” |
二、“吧”的礼貌功能的维译 |
第二节 语气词“呢” |
一、关于“呢” |
二、“呢”的礼貌功能的维译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少量义”形式及其维译 |
第一节 “动词+‘一下’” |
一、关于“动词+‘一下’” |
二、“动词+‘一下’”的礼貌功能的维译 |
第二节 动词重叠 |
一、关于“动词重叠” |
二、“动词重叠”的礼貌功能的维译 |
第三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4)地方高校文创视觉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以中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学术届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实际案例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实际案例研究现状 |
1.2.4 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分析 |
1.2.5 中北大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创新之处 |
1.6 设计结构 |
2 地方高校文化创意理论研究 |
2.1 文化创意产品的界定 |
2.2 地方高校的界定 |
2.3 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文化分析 |
2.4 高校创意产品设计的理论研究基础 |
2.4.1 情感化设计理论 |
2.4.2 设计思维理论 |
2.4.3 符号学设计理论 |
2.5 小结 |
3 中北大学高校文创视觉设计的实践研究 |
3.1 中北大学地方文创视觉设计的背景 |
3.2 中北大学地方文创视觉设计的主要内容 |
3.3 中北大学地方文创视觉设计的理论支撑 |
3.4 中北大学地方文创视觉设计的设计元素开发 |
3.5 中北大学地域性文化的集中表现 |
3.6 中北大学地方文创视觉设计的探索方案 |
3.6.1 木制书签设计 |
3.6.2 明信片设计 |
3.6.3 录取通知书设计 |
3.6.4 丝巾设计 |
3.6.5 地图设计 |
3.6.6 陶艺设计 |
3.6.7 包装设计 |
3.7 地方高校文创视觉设计的系统性思路方法 |
3.8 地方高校文创产品设计的理论分析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汉语喻人惯用语维吾尔语对应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汉语惯用语本体研究 |
二、汉语喻人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
三、维吾尔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和转写符号 |
一、语料来源 |
二、转写符号 |
第二章 汉语喻人惯用语分类及特点 |
第一节 汉语喻人惯用语的分类 |
第二节 汉语喻人惯用语的喻体特点 |
一、用动物做喻体 |
二、用日常事物做喻体 |
三、用身体器官部位做喻体 |
第三节 汉语喻人惯用语的语言特点 |
一、汉语喻人惯用语结构特点 |
二、汉语喻人惯用语语义特点 |
三、汉语喻人惯用语语用特点 |
第三章 汉语品行类喻人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
第一节 汉维品行类喻人惯用语相对应的情况 |
一、语法结构对应情况 |
(一) 偏正结构 |
(二) 动宾结构 |
(三) 主谓结构 |
(四) 并列结构 |
二、语义相对应的情况 |
第二节 汉维品行类喻人惯用语不对应的情况 |
一、结构形式不同,意义同 |
二、对应的熟语类型不同,意义同 |
三、语汇不同,意义同 |
第四章 汉语情感类喻人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
第一节 汉维情感类喻人惯用语相对应的情况 |
一、语法结构对应情况 |
(一) 偏正结构 |
(二) 动宾结构 |
(三) 主谓结构 |
二、语义相对应的情况 |
第二节 汉维情感类喻人惯用语不对应的情况 |
一、结构形式不同,意义同 |
二、词的构成方式不同,意义同 |
三、词性不同,意义同 |
四、语汇不同,意义同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表格索引 |
附录二 汉语喻人惯用语集锦(以喻体类型来分类) |
附录三 汉语喻人惯用语集锦(以品行、情感类型来分类) |
致谢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成语教学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与实施 |
2.重视核心素养成为业界共识 |
3.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颁布 |
4.成语教学缺乏系统性 |
(二)研究价值 |
1.学术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总结归纳法 |
3.案例分析法 |
4.定量分析法 |
(四)文献综述 |
1.语文核心素养研究概述 |
2.统编本语文教材研究概述 |
3.初中成语教学研究概述 |
(五)创新点和写作思路 |
1.创新点 |
2.写作思路 |
(六)理论基础 |
1.目标导向教学论 |
2.文化语言学 |
(七)概念界定 |
1.语文核心素养 |
2.成语 |
3.统编本 |
4.语文教材 |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成语教学的意义 |
(一)强化语言文字的积累 |
1.学习文言的“活化石” |
2.提升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
(二)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
1.培养形象思维 |
2.拓展逻辑思维 |
(三)体会形式内涵的美感 |
1.体会形式美 |
2.感悟内涵美 |
(四)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 |
1.知晓物质文化 |
2.深谙精神文化 |
二、成语的特点 |
(一)言简意赅 |
(二)结构凝固 |
(三)意义完整 |
(四)易学易记 |
三、初中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初中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1.关注重视程度不高 |
2.音形义的掌握不准 |
3.语法结构分析不明 |
4.典故文化理解不透 |
5.口头书面常现误用 |
(二)初中成语教学的问题归因 |
1.局限于功利性考试 |
2.教学方法简单机械 |
3.缺少系统语法讲解 |
4.教师文化底蕴不足 |
5.成语内涵一知半解 |
四、统编本教材中成语数量统计及内容分析 |
(一)数量及内容统计 |
(二)内容分析 |
1.成语的结构 |
2.成语的来源 |
五、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 |
(一)记忆积累成语,培养语用能力 |
1.分析语义,了解基本含义 |
2.阐释语素,渗透文言知识 |
3.辨别词性,找出近义反义 |
4.串用成语,提高口语表达 |
(二)理解探究成语,提升思维品质 |
1.关注音义联系,培养思维的丰富性 |
2.分类归纳成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
3.探究成语哲思,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
4.善用成语写作,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
(三)品味体悟成语,培育审美情感 |
1.关注平仄,理解音高美感 |
2.品味声韵,感受韵律美感 |
3.透析手法,体会修辞美感 |
4.解析语法,领悟结构美感 |
(四)溯源挖掘成语,肩负文化传承 |
1.寻找来源,了解时代背景 |
2.挖掘典故,探寻历史风云 |
3.联系生活,学习文化常识 |
4.把握内涵,传承民族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失恋”审美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失恋”研究现状 |
二、论文研究内容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失恋”的多维透视 |
第一节 传统视角谈“失恋” |
一、“失恋”的社会学内涵 |
二、“失恋”的心理学内涵 |
第二节 美学角度审“失恋” |
一、“失恋”与残缺美 |
二、“失恋”与悲剧美 |
三、“失恋”与诗意的痛感 |
第三节 文学世界的“失恋” |
一、冲突下的美感 |
二、毁灭中的力量 |
第二章 作为审美对象的失恋 |
第一节 失恋的主体——失恋者 |
一、失恋主体间关系 |
二、受阻型:压抑 |
三、单方型:孤独 |
第二节 “失恋心理”的审美机制 |
一、失恋与恋爱——参照的标准 |
二、越失去越要——失衡的心理 |
三、越不得越爱——距离的作用 |
四、同情与怜悯——移情的路径 |
(一)同情的愉悦 |
(二)怜悯的快感 |
第三章 聚焦文学中的“失恋书写” |
第一节 受阻型失恋者——以《茶花女》为例 |
一、冲突造就永恒 |
(一)隽永的冲突之美 |
(二)现实与理想的撕裂感 |
二、来自他者的注视 |
(一)他人即地狱 |
(二)满足表演欲 |
(三)实现自我救赎 |
三、对比:受阻型失恋文本 |
(一)受阻爱情的悲剧色彩 |
(二)阻碍的必然性 |
第二节 空虚型失恋者——以《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例 |
一、虚幻的爱情 |
(一)镜像中的完美恋人 |
(二)替代品 |
二、失恋与空虚 |
(一)空灵之美 |
(二)力学之美 |
第三节 想象型失恋者——以《斯万的一次爱情》为例 |
一、理想的爱情 |
(一)误解爱情 |
(二)回忆与重塑 |
二、幻梦中的恋人 |
(一)梦中情人 |
(二)音乐恋人 |
(三)嫉妒快感 |
三、对比:想象型失恋文本 |
第四节 复仇型失恋者——以《呼啸山庄》为例 |
一、爱与恨的纠葛 |
(一)爱情的社会性 |
(二)背叛本我的选择 |
(三)追寻自我的认同 |
二、对比:复仇型失恋文本 |
(一)对命运的抗争 |
(二)对爱情的追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8)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清代量词研究现状及意义 |
一、清代量词研究现状 |
二、清代量词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语料及方法 |
一、研究语料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量词的定名及分类 |
一、量词的定名 |
二、量词的分类 |
第二章 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之个体量词研究 |
第一节 泛指类个体量词研究 |
第二节 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研究 |
一、点状量词 |
二、条状量词 |
三、面状量词 |
四、块状量词 |
五、团状、朵状量词 |
六、动状量词 |
七、其他形状类量词 |
第三节 非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研究 |
一、替代型 |
二、凭借型 |
三、专指型 |
小结 |
第三章 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之集体量词研究 |
第一节 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研究 |
一、动状类 |
二、线状类 |
三、丛簇状 |
四、其他类 |
第二节 非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研究 |
一、特约型 |
二、专指型 |
小结 |
第四章 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之借用量词和制度量词研究 |
第一节 借用量词研究 |
一、可容型 |
二、可附型 |
三、身体部位型 |
四、估量型 |
第二节 制度量词研究 |
一、度量衡量词 |
二、面积量词 |
三、货币量词 |
四、布帛量词 |
五、其他量词 |
小结 |
第五章 清代白话小说动量词研究 |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研究 |
一、计数动量词 |
二、整体动量词 |
三、持续动量词 |
四、空间动量词 |
五、伴随动量词 |
六、短时动量词 |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研究 |
一、工具动量词 |
二、器官动量词 |
三、伴随动量词 |
四、同形动量词 |
小结 |
第六章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语法特征研究 |
第一节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词法特征研究 |
一、构形法 |
二、构词法 |
第二节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句法特征研究 |
一、组合能力 |
二、句法功能 |
小结 |
第七章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历时发展研究 |
第一节 清代不同时期白话小说量词比较研究 |
一、文本频率 |
二、句法行为 |
第二节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与明代现代汉语量词比较研究 |
第三节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的发展与局限 |
一、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的发展 |
二、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9)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多样性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创新性 |
一、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的发展概述 |
(一)传统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的发展概述 |
(二)社会文化对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的影响 |
二、影响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多样性的因素 |
(一)时代文化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创造思维的影响和渗透 |
(二)城市化进程与新媒体信息化的发展推进绘画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
(三)审美意识的转变促进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的个性展现 |
(四)现代展览环境与艺术活动多元化为绘画语言提供了多样性平台 |
三、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的多样性 |
(一)人物造型个性化的处理 |
(二)多元化线性语言的呈现 |
(三)色彩的主观化情感表达 |
(四)材料肌理的综合化处理 |
(五)绘画理念的观念性创新 |
四、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绘画语言多样性的案例分析 |
(一)何家英为代表的中西相融的绘画语言 |
(二)张见为代表的观念表达的绘画语言 |
(三)唐勇力为代表的写意性绘画语言 |
(四)当代青年艺术家多元化的个性语言表现 |
五、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多样性的现代发展与问题 |
(一)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产生的时代意义 |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的价值和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对本研究招贴的概念界定 |
1.2.2 本课题的研究范畴 |
1.3 研究现状与评价 |
1.3.1 基于设计学角度 |
1.3.2 基于传播学角度 |
1.3.3 基于社会学角度 |
1.4 研究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推陈出新:改革开放初期的创新型招贴(1978—1991 年) |
2.1 开放与转型格局下的社会新契机 |
2.1.1 观念迭新的政治经济氛围 |
2.1.2 美学思潮影响下创作形态 |
2.1.3 激光照相排版印刷的应用 |
2.2 招贴设计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 |
2.2.1 生产型转向生活资料型招贴 |
2.2.2 风格与图形元素的构成延展 |
2.2.3 标题美术字体的简化与凝练 |
2.3 生活化再现的创新型招贴的案例分析 |
2.3.1 “真实再现,情感传递”的摄影技术类招贴 |
2.3.2 “场景拼合,突出商品”的商业产品类招贴 |
2.3.3 “组合手法,多元呈现”的电影艺术类招贴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渐入佳境:市场深入发展期的创意型招贴(1992—2008 年) |
3.1 社会化变革中招贴设计转型的新诉求 |
3.1.1 政治与经济的国际化潮流 |
3.1.2 平面设计领域的南方现象 |
3.1.3 手工绘制转向于电脑制作 |
3.2 招贴创作形式和内容的挖掘与探索 |
3.2.1 图形语境的切入与建构 |
3.2.2 卡通吉祥物元素的纳入 |
3.2.3 超越文字的视觉化传达 |
3.3 国际化潮流的创意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
3.3.1 “极简创意,出奇制胜”的海尔品牌营销招贴 |
3.3.2 “超越梦想,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主题招贴 |
3.3.3 “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万科第五园房地产招贴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科技引航:数媒技术突破期的互动型招贴(2009—2018 年) |
4.1 互联网背景下招贴发展跨界融通的新动力 |
4.1.1 数字技术革命的媒介发展 |
4.1.2 动态界面已成为优势潮流 |
4.1.3 设计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
4.2 招贴设计中图像范式的贯通与转换 |
4.2.1 视觉传播元素的信息载体 |
4.2.2 色彩氛围中营造视觉效应 |
4.2.3 互动体验性下的设计特征 |
4.3 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
4.3.1 “新颖凌厉,现代美学注入东方色彩”——黄海商业电影海报 |
4.3.2 “共享之名,跨维重塑的互动性形态”——共享单车海报设计 |
4.3.3 “木刻版画,非理性与摄影技术结合”——李永铨《新九宗罪》招贴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新媒体传播中招贴的设计评价及实践案例 |
5.1 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招贴新语境 |
5.1.1 媒介传播载体增加 |
5.1.2 资讯的爆发式增长 |
5.1.3 文化审美观的变迁 |
5.2 转型设计中招贴设计的发展与趋势 |
5.2.1 本土化与民族化传承理念 |
5.2.2 商业与文化招贴边界扩大 |
5.2.3 创作风格的精进与多样性 |
5.2.4 跨媒体呈放多元文化价值 |
5.3 航空航天科普招贴创作的设计实践 |
5.3.1 “中国梦·梦航天”系列海报 |
5.3.2 “求索·腾飞·筑梦”系列招贴 |
5.3.3 “追梦长空,迎风远航”故事版分镜 |
5.3.4 “逐梦航天”系列人物插画海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表A.1 1978-1992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
附表A.2 1993-200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
附表A.3 2009-201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
四、色彩感情的比较研究(2) 韩·日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韩彩画工艺和保护技术比较研究[D]. 辛旼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性质形容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成功之路·进步篇》为例[D]. 肖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汉语礼貌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维译研究[D]. 张金霞. 喀什大学, 2021(07)
- [4]地方高校文创视觉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以中北大学为例[D]. 杨帆. 中北大学, 2020(09)
- [5]汉语喻人惯用语维吾尔语对应表达研究[D]. 古丽娜尔·菊热.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成语教学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霍敏达.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失恋”审美意蕴研究[D]. 王尤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D]. 任小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多样性的探析[D]. 孟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D]. 胡群义. 江苏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