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的诊治

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的诊治

一、胃次全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水肿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鲁超,金巍巍,牟一平,周育成,王元宇,夏涛,朱启聪,徐必武,任宇峰,孟思嘉,何钰辉,蒋启涛[1](2022)在《微创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良性和交界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创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胰头良性和交界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因胰头良性或交界性肿瘤行腹腔镜或机器人DPPHR的33例患者资料。男性10例, 女性23例, 年龄[M(IQR)]54(32)岁(范围:11~77岁), 体重指数21.9(2.9)kg/m2(范围:18.1~30.1 kg/m2)。临床症状:腹痛12例, Whipple三联征2例, 无症状因体检发现19例。合并高血压7例, 糖尿病1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Ⅰ级19例, Ⅱ级14例。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或U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3例患者中, 14例行腹腔镜DPPHR, 19例行机器人DPPHR。重建方式:胰胃吻合5例, 胰肠吻合28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9例, 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 浆液性囊腺瘤7例, 神经内分泌瘤6例, 黏液性囊腺瘤1例, 慢性胰腺炎1例。手术时间(309.4±50.3)min(范围:180~420 min), 术中出血量(97.9±48.3)ml(范围:20~200 ml)。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18例, 其中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级)。发生胰瘘16例, 其中生化漏8例, B级胰瘘7例, C级胰瘘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住院14(7)d(范围:6~87 d)。术后随访22.6(24.5)个月(范围:2~74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 2例出现脂肪泻伴体重下降, 1例于术后12个月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无术后新发糖尿病。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胆道狭窄及反流性胆管炎。结论微创DPPHR治疗胰头良性和交界性肿瘤是可行的, 可保留更多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 避免胆道并发症。

蒋璐剑[2](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陈雨航[3](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诊治方法:通过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书籍,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37例行LC并发BDI患者一般资料,探讨BDI相关危险因素,结合其损伤时间、损伤类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分析LC致BDI相关危险因素,将本研究37例胆道损伤患者作为BDI损伤组,我院随机抽取的行LC后无BDI损伤患者53例为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后,结果示性别、年龄、既往肝硬化与BDI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病变状态(62.2%vs33.9%,P=0.008)、胆囊壁厚度(75.7%vs30.2%,P<0.001)、解剖变异(35.1%vs11.3%,P=0.006)、Mirizzi综合征(21.6%vs3.8%,P=0.008)、术者经验(81.1%vs3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提示,胆囊病变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术者经验(OR=0.055,P<0.001)、合并Mirizzi综合征(OR=11.302,P=0.02)、解剖变异(OR=8.477,P=0.011)、胆囊壁厚度(OR=11.0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3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0.5岁。12例为术中发现,其中2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行迷走胆管缝扎;4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3例胆总管横断伤行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右副肝管误夹闭行右副肝管肝总管端侧吻合+T管引流;1例右副肝管开放性损伤行右副肝管缝扎术。25例为术后发现,其中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开腹结扎胆囊管残端;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保守治疗;4例迷走胆管损伤行保守腹腔置管引流;4例胆管损伤实施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3例胆总管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肝外胆管狭窄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发生胆道狭窄6例,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另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手术,术后随访满意结论:1.胆囊壁增厚、解剖变异、术者经验以及存在Mirrizzi综合征是LC致BDI的相关危险因素,要求术者术前准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必要时中转开腹才能有效避免BDI的发生。2.MRCP对于BDI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能显露完整的胆管树,有助于BDI的诊断及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3.术中是BDI最佳治疗时机,胆管原位吻合(胆管修补、胆管端端吻合)是术中诊断BDI首要考虑的治疗方式,要求术者准确评估损伤范围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后,可获得较好疗效。4.Roux-en-y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治疗BDI疗效较为肯定的术式,但也需要足够的手术技巧同手术经验,才可有效避免吻合口的再次狭窄。5.BDI的介入治疗目前疗效尚不确切,但在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危重患者中,可起到临时治疗作用,为后期治疗创造条件。

陈再利[4](2019)在《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研究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临床资料:回顾2011年1月-2018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19例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19例中,男10例,女9例,年龄5170岁,平均61.7岁。18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腺鳞癌。其中食管胸上段癌3例,食管胸中段癌13例,食管胸下段癌3例。食管胃颈部吻合8例,胸内吻合11例。食管气管瘘发生时间最早术后第7d,最迟术后第93d,中位时间术后第19d。19例病例均行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通畅引流等保守治疗。其中11例采取单纯保守治疗,愈合6例,因感染死亡3例,因营养状况差死亡1例,1例带瘘生存至今已16个月;4例行气管支架置入治疗,2例愈合,余2例分别死于咯血和感染;2例行食管支架置入治疗,1例愈合,1例死于咯血;1例应用钛夹夹闭食管瘘口,未成功后保守治疗愈合;余1例行气管支架联合手术治疗。19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10例瘘口愈合,分别在15d224d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58d。结论:1.气管瘘可能主要发生在胸内,食管瘘主要位于吻合口及残胃。2.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以营养支持为基础,充分引流是关键,控制感染是重中之重,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选择支架治疗及不同方式的手术。3.食管气管瘘死亡患者可死于感染、出血、营养状况差。4.对于胸内吻合及颈部两种吻合方式,食管气管瘘占食管瘘的比例可能没有统计学差异。

徐东[5](2018)在《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108例食管癌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目的:手术中采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是否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吻合方式。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胸心外科随机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记录并观察及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共入组患者108例,胸上段30例,胸中段50例,胸下段28例,Ⅰ期12例(ESD失败,或手术前胸部增强CT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淋巴结阴性的患者),ⅡA期(T2-3NOM0)50例,ⅡB期(T1-2N1M0)34例,Ⅲ期(T3-4N0-1M0)12例。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截至随访期末(2018年06月),随访患者1-42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共有30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死亡7例,吻合口瘘或管状胃瘘发生例数为10例,均经过保守治疗,在吻合口瘘发生后1周至5周内愈合。吻合口狭窄需要进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患者1例。结论: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均在胸腹腔镜的技术下进行,手术采用腔镜微创方式,管状胃与食管T型侧侧吻合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极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较少。将腔镜技术与T型吻合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安全、微创、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采用和推广,促使食管癌手术的优化。第二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目的:采用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的手术方式中,对比分析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右胸内吻合与左颈部吻合不同吻合部位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术前均行胃镜检查,肿瘤上缘距门齿30cm以内的患者,行颈部吻合;距门齿大于30cm行右胸内吻合。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记录观察患者的一般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无中转开胸及无剖胸探查后关胸病例。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吻合手术8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T型吻合。右胸内吻合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和平均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数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少,但两组总转移率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右胸内T型吻合组的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低(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术中渗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随访108例(100%),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06月,随访时间跨度为术后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所有I期患者均无化疗,所有Ⅱ、Ⅲ期患者均采用标准的4-6次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随访观察食管癌局部复发率或远处转移率、反流性食管炎、T型吻合口的狭窄、无复发生存率、总死亡及总生存率等指标。两组随访指标中,左颈部吻合组复发或转移率较右胸内组低(P<0.05),故左颈部吻合组无复发生存率较右胸内组高。结论:所有食管癌患者均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吻合采用T型吻合术。上述对比研究验证了 T型吻合无论是右胸内和左颈部都是安全可行的,两组均可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与左颈部吻合相比,右胸内T型吻合在术后吻合口瘘、左右喉返神经损伤等方面并发性更低,返流性食管炎左颈部更低。两组患者的其他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性。食管癌微创手术T型吻合具有安全、可行、微创等特点,值得推广。第三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目的: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后管胃食管左颈部行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微创食管癌左颈部吻合手术(微创Meckown食管癌手术)中,统计出采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病例共174例,T型吻合组(82例)和圆形吻合组(92例),分别接受管胃食管左颈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对比分析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乳糜胸、声音嘶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返流等)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T型吻合组与圆形吻合组对比,T型吻合组吻合时间更短,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需处理的胸腔积液、心律失常、乳糜胸及声音嘶哑等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吻合口返流发生率与圆形端侧吻合比未见明显改善;而T型吻合组的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颈部全机械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相比,同样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吻合方式。T型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并不高于圆形吻合,具有吻合时间明显缩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等优势,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朱纯超[6](2016)在《可切除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胃癌肝转移相关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3121例仁济医院(东院)胃肠外科胃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整理和总结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手术方式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通过对我院胃肠外科专业化调整前后胃癌手术资料的对比进行疗效分析,研究胃癌治疗专业化对胃癌手术疗效的影响;总结1142例D2根治手术、且淋巴结分组送检患者的转移淋巴结转移数据,分析不同部位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其中23例肝转移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外显子测序研究,揭示肝转移性胃癌外显子突变的特点,并通过细胞迁移实验初步验证这些基因变化的功能。【方法】(1)收集2005年12月至2014年12月之间仁济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收治的3121例胃癌切除手术患者的完整临床病理、围手术期和预后资料,以及其中1142例D2根治手术患者的分组淋巴结转移资料,对其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其中23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肿瘤组织、肝转移组织及对照正常组织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外显子测序研究,分析胃癌肝转移病例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中发生的相关点突变及插入缺失突变。并通过生物学通路分析研究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存在的通路突变。(3)采用Transwell小室空穿实验对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胃癌肝转移原发灶中TGF-β通路相关的突变基因ACVR2A、SMAD4、INHBA,和转移灶中的肿瘤微环境相关突变基因ASPN、MST1的改变对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影响进行验证。【结果】(1)本组3121例患者中男性2125人(68.1%),女性996人(31.9);平均年龄为62.16±11.65岁,中位年龄62岁;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2919例(93.5%),姑息性切除患者202例(6.5%);全胃切除849例(27.2%),胃次全切除者2272例(72.8%);开腹胃癌切除手术2835例(90.8%),腹腔镜手术286例(9.2%);134例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胃上部癌596例(19.1%),胃中部癌662例(21.2%),胃下部癌1473例(47.2%),全胃癌362例(11.6%),残胃癌28例(0.9%);肿瘤大小均值为4.9±3.1cm,中位数为4.5cm;Lauren分型弥漫型1507例(48.3%),肠型1614例(51.7%);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149例(4.8%),中分化716例(22.9%),低分化2256例(72.3%);早期胃癌567例(18.2%),进展期胃癌2554例(81.8%);Bormann分型Ⅰ型(隆起型)119例(4.7%),Ⅱ型(溃疡型)351例(13.7%),Ⅲ型(浸润溃疡型)1726例(67.6%),Ⅳ型(弥漫浸润型)358例(14.0%);术后TNM分期ⅠA期494例(15.9%),ⅠB期235例(7.5%),ⅡA期338例(10.8%),ⅡB期431例(13.8%),ⅢA期391例(12.5%),ⅢB期567例(18.2%),ⅢC期484例(15.5%),Ⅳ期181例(5.8%)。本组病例平均淋巴结送检数目为23.4±8.5枚,中位淋巴结送检数目为22枚,其中送检淋巴结数≥15枚的为2719例(87.1%);平均淋巴结转移数目为5.0±7.0枚,中位数淋巴结转移数目为2枚;全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9%、63.0%、53.7%,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9%、66.7%、57.2%;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ⅠA期为92.4%,ⅠB期为87.6%,ⅡA期为75.7%,ⅡB期为63.2%,ⅢA期为50.1%,ⅢB期为33.7%,ⅢC期为20.2%;Ⅳ期8.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01)、肿瘤部位(P<0.001)、肿瘤大小(P<0.001)、Lauren分型(P<0.001)、Bormann分型(P<0.001)、手术根治性(P<0.001)、T分期(P<0.001)、N分期(P<0.001)、M分期(P<0.001)、受检淋巴结数(P<0.001)、分化程度(P<0.001)、神经侵犯(P<0.001)、脉管侵犯(P<0.001)对胃癌患者总生存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手术根治性、T分期、N分期、M分期和脉管侵犯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专业化调整后术后腹腔内出血、吻合口漏和腹腔内感染及围手术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专业化前下降,吻合口梗阻的发生略上升,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专业化调整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较专业化前显着上升;专业化调整前后患者在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出院时间数据上有明显差异,1、3年总生存率有显着提升;1142例淋巴结分组送检的胃癌D2根治术患者中,胃上部癌、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患者在No.1、No.2、No.3、No.4sb、No.4d、No.5、No.6和No.12a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有显着差异;263例早期胃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的早期胃癌可发生不同组别的淋巴结转移;181例Ⅳ期胃癌中术后后是否有肿瘤残留对Ⅳ期胃癌切除手术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存在差异;57例肝转移患者中肝转移是否可切除对预后影响有显着差异。(2)23例胃癌肝转移病例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原发灶和转移灶中中最特征性的碱基变换是C>T的变换,其中密码子ACG>ATG、CCG>CTG、GCG>GTG、TCG>TTG的变换频率最高。胃癌原发灶中共鉴定了19227个体细胞突变,其中单个核苷酸变异16986个,插入/缺失突变2241个;所有突变中位于蛋白编码区的共有11456个,其中非同义突变7577个,同义突变3330个,非翻译区突变549个。肝转移灶中共鉴定了9885个体细胞突变,其中单个核苷酸变异共8998个,插入/缺失突变共887个;所有突变中位于蛋白编码区的共有5856个,其中非同义突变4010个,同义突变1556个,非翻译区突变290个;原发灶驱动突变基因计算结果显示,TP53是最为显着的驱动突变基因,其他在原发灶中被显着计算出的驱动基因(P<0.01)包括ACVR2A、CNTN6、SMAD4、CCDC62、SULT1B1、NELL2、ACY3、OR51M1、VIP、和INHBA等;肝转移灶中显着的驱动突变基因(P<0.01)包括TP53、CTCFL、ASPN、PLD5、MST1、CEBPE、KLK5、GRAP2、ARHGAP42和FAM9A等;23例肝转移性胃癌较24例TCGA中非远处转移的胃癌样本中有更高的TP53突变率(70%VS38%);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肝转移性胃癌和非远处转移的胃癌突变基因所在通路在脂肪酸合成、ABC转运、赖氨酸降解、核糖体合成、RNA转运、RNA降解、甘油酯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叶酸参与的一碳单位代谢、鞘脂类代谢、胆汁分泌、溶酶体、mRNA检查通路、氨基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途径、Notch信号通路、三聚体G蛋白信号通路、Rho-GTP酶的细胞骨架调节、葡萄糖剥夺的p53通路、白细胞间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一有显着差异。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共同突变占原发灶所有突变的5%-52.3%,平均27.7%;占转移灶共有突变的4.7%-60.0%,平均33.0%。(3)对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相关基因的细胞迁移功能验证试验中显示:瞬转干扰ACVR2A基因表达后,NCI-N87和AGS细胞的空穿迁移能力明显弱于对照组(P<0.001);瞬转干扰SMAD4基因表达后,NCI-N87和MKN-45细胞的空穿迁移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瞬转干扰INHBA基因表达后,NCI-N87和BGC-823细胞的空穿迁移能力明显弱于对照组(P<0.01);瞬转干扰ASPN基因表达后,NCI-N87和BGC-823细胞的空穿迁移能力明显弱于对照组(P<0.01);瞬转干扰MST1基因表达后,NCI-N87和MKN45细胞的空穿迁移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1)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Lauren分型、Bormann分型、手术根治性、T分期、N分期、M分期、受检淋巴结数、分化程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对胃癌患者总生存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手术根治性、T分期、N分期、M分期和脉管侵犯是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我院胃肠外科专业化改革后胃癌的疗效得到提高,表现在围手术期并发症率的降低、微创手术率的提高和预后的改善。胃癌D2根治手术患者的不同组别淋巴结转移和肿瘤部位有关。IV期胃癌手术后是否有肿瘤残留、肝转移患者能否治愈性切除对患者的预后有显着影响。(2)胃癌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基因突变和非远处转移患者的突变有相似也有特别之处,TP53突变率显着较高,且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发生突变的患者比率显着高于非远处转移性胃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发生的突变显着富集到细胞运动、肿瘤微环境、染色体重构等生物学通路中。(3)通过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ACVR2A、SMAD4和INHBA,以及肿瘤微环境相关蛋白编码基因ASPN和MST1的改变均可以显着影响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朱孝军,刘文和,陈石卿[7](2009)在《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治疗贲门癌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治疗贲门癌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31例贲门癌行保留幽门的胃次全切除术。在食管与残胃之间间置顺蠕动空肠,并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3 cm左右重叠缝合空肠浆肌层重建人工贲门。结果31例贲门癌患者均随访1~8年,平均(2.4±0.5)年。随访患者的胃排空时间为(2.2±0.4)h,无贫血、倾倒综合征发生;食管及吻合口炎症2例。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后残胃具有贮存食物、良好的排空及抗返流功能,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本术式术后并发症少,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刘安银,范兆玲,孙虹[8](2005)在《胃次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诊治分析》文中提出

张坚[9](2005)在《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建立》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主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价模型在预测术后并发症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650例胃癌病人术前状态、手术方法、肿瘤病理情况等常用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回顾性调查。先将所调查的60个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连续型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 t Test),二分类变量和无序变量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Test),有序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NPar)。然后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16个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显着性界限,建立Logstic回归方程:P=ExpΣBiXi/1+ExpΣBiXi,计算各因素的相对危险度:OR=Exp(B),并评价该模型预测术后并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各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年龄、肿瘤直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Child-Pugh评分、白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术前合并症、门静脉高压、全胃切除、清扫No.16a组淋巴结、清扫No.16b组淋巴结、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心脏病、慢阻肺、手术医师、医师手术例数、淋巴结清扫范围等18种指标与胃癌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以术后并发症作为因变量(0=无,1=有),将这18个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输入Backward法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8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按作用强弱依次为:术前合并症(OR=2.933)、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OR=2.723)、No.16a组淋巴结清扫(OR=2.674)、No.16b组淋巴结清扫(OR=2.457)、全胃切除(OR=1.948)、肝功Child-Pugh评分(OR=1.573)、术中失血量(OR=1.003)、医师手术例数(0R=0.254),获得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P=1/1+ExpΣ(4.327-1.076X1-1.002X2-0.984X3-0.899X4-0.667X5-0.453X6-0.003X7+1.369X8)。以概率值0.5作为交界点,得出的预测值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表,结果显示,此概率模型判断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准确度为80.46%(523/650),敏感度为79.82%(87/109),特异度为80.59%(436/541)。结论 术前合并症、联合胰脾切除、16a组淋巴结清扫、16b

吴永祥,印建中[10](1988)在《胃次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21例的诊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21例Billroth氏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的总结,提出了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指出对确诊为吻合口水肿并以非手术治疗超过两周症状不缓解者,并非再次手术的绝对指征.吻合口水肿多发生于Billroth Ⅰ氏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中改进操作使Billroth Ⅰ氏吻合口扩大至通过两横指,可防止此并发症的发生.

二、胃次全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水肿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次全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水肿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损伤分类
    1.4 损伤诊断
    1.5 探讨 BDI 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1.6 损伤分型、治疗及结果
    1.7 不同时机手术疗效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病例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的预防与诊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108例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
    序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围手术期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
    序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手术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思考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可切除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胃癌肝转移相关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3121例可切除胃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研究
    1.1 前言
    1.2 资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癌肝转移的全外显子测序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胃癌肝转移相关基因的细胞迁移功能验证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博士期间其他工作—胃癌c-Met表达异质性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一 胃癌术后并发症频数分布
    二 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四 预测模型的评价
    五 相关危险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讨论
    一 术前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
    二 联合脏器切除与术后并发症
    三 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术后并发症
    四 全胃切除与术后并发症
    五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与术后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四、胃次全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水肿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良性和交界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 鲁超,金巍巍,牟一平,周育成,王元宇,夏涛,朱启聪,徐必武,任宇峰,孟思嘉,何钰辉,蒋启涛. 中华外科杂志, 2022(01)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D]. 陈雨航.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4]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D]. 陈再利.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徐东. 苏州大学, 2018(04)
  • [6]可切除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胃癌肝转移相关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D]. 朱纯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治疗贲门癌效果观察[J]. 朱孝军,刘文和,陈石卿.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04)
  • [8]胃次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诊治分析[J]. 刘安银,范兆玲,孙虹. 基层医学论坛, 2005(10)
  • [9]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建立[D]. 张坚. 青岛大学, 2005(06)
  • [10]胃次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21例的诊治[J]. 吴永祥,印建中.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1988(02)

标签:;  ;  ;  ;  ;  

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