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超微结构观察

骨巨细胞瘤的超微结构观察

一、骨巨细胞瘤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毕五蝉[1](2000)在《骨肿瘤病理诊断的进展》文中指出

凌励立,俞育飞,张佩蒂,余前春,韩玉昇[2](1981)在《骨巨细胞瘤电子显微镜初步观察(之一)》文中指出 自从Jaffe等在1940年将这一常见的骨肿瘤从含有巨细胞的骨病损中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疾患,并进行组织学分级后,四十年来,对以下三个问题还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1.骨巨细胞瘤中三种细胞的性质和相互关系;2.组织来源和命名,3.良恶性问题,特别是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五十年代开始,不少作者应用组织化学、组织培养、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企图阐明用光学显微镜和常规染色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刘斌,王文亮,张惠中,邢传平[3](2000)在《骨巨细胞瘤组织及原代培养细胞超微形态学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骨巨细胞瘤组织及原代培养细胞与其超微形态学观察 ,了解该肿瘤的体外生长行为、特点及细胞类型 ,进一步探讨其组织来源。方法 :对收集到的 8例切除或刮除骨巨细胞瘤标本进行了原代培养。所有标本术前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 ;术后经病理证实 ,实体瘤及培养细胞均按常规方法制备标本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本组原代培养成功 6例 ,培养细胞从形态上主要可见到多核巨细胞、梭形的单个核细胞、单个核吞噬细胞样细胞。电镜观察发现无论是组织样本还是细胞样本 ,单个核细胞与多核巨细胞的形态相似 ,二者的超微结构形态未见明显差异 ;培养细胞与组织样本中所见的瘤细胞形态未见差别 ,而瘤细胞形态与正常间质纤维母细胞完全不同 ,说明培养细胞主要为肿瘤性细胞。结论 :原代培养存活期较长的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 ,这些细胞与实体瘤组织中的梭形细胞形态一致 ,支持梭形细胞为骨巨细胞瘤的主质细胞。培养细胞及实体瘤组织巨细胞形态与单个核梭形细胞的形态相似 ,二者均不具单核巨噬细胞系的特点 ,体外长期培养存活的细胞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多核巨细胞 ,认为骨巨细胞瘤中确实存在肿瘤性巨细胞 ,这些细胞来源于单个核梭形肿瘤细胞的融合 ,否定了许多作者所持巨细胞是该瘤中巨噬细胞的反应性融合的观点

杨涛[4](2014)在《唑来膦酸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新方法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多数研究者认为其为一种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良性骨肿瘤,以局部骨质破坏为主要特征,其中少数病例还可发生“良性”肺转移。目前研究显示,骨巨细胞瘤对传统的放疗及化疗不敏感,手术治疗仍然是骨巨细胞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高复发率是骨巨细胞瘤治疗最大的挑战。为手术彻底清除肿瘤病灶,临床医生曾经尝试在术中使用多种化学试剂或物理方法辅助治疗,进行病灶刮除术后囊壁的处理,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从而减少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病灶刮除囊壁高速磨除加骨水泥填充目前被认为是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标准方式。随着对骨巨细胞瘤疾病的深入研究,双膦酸盐类及RANK单克隆抗体辅助治疗成为近年来骨巨细胞瘤治疗的新进展。双膦酸盐早期是作为一类抗代谢骨病药物进入市场,它通过与焦磷酸的类似结构,发挥抗骨吸收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于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体外实验研究中,人们发现双膦酸盐类不仅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延缓破骨细胞生成和成熟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而且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我们在对新一代双膦酸盐药物唑来膦酸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直接作用的研究中观察到,其不仅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可诱导肿瘤细胞的成骨分化,通过这两种方式而发挥显著的抗肿瘤作用。这一结论也解释了临床上报导的双膦酸盐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后病灶周围明显骨化形成的现象,也为骨骼相关事件的降低提供理论依据。在证实双膦酸盐具有诱导骨巨细胞瘤肿瘤细胞分化这一重要的抗肿瘤方式后,进一步研究双膦酸盐的浓度及诱导作用时间与其成骨诱导效应的相关性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分子生物学水平深入探索双膦酸盐如何通过激活信号通路而诱发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也将为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规律并促进其抗肿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目前临床医生尝试了双膦酸盐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不同途径和方式,我们也报道了常规术后双膦酸盐静脉辅助治疗方式的疗效。根据手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特点,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辅助用药途径和方式,也将可能对提高肿瘤的疗效发挥重要的意义。[目的]1)探讨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2)探讨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机制。3)探讨临床上应用双膦酸盐类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的新方式及可行性。[方法]1)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浓度及时间相关性实验研究。实验标本来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4例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13~31岁。肿瘤影像学分级按Campanacci分级标准,其中Ⅱ级3例,Ⅲ级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双膦酸盐药物辅助治疗,术后均经过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对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待骨巨细胞瘤细胞经9次传代纯化后分别给予含有不同浓度唑来膦酸(0μM,0.01μM,0.1μM,1μM,5μM,30μM)培养基培养,处理72小时后,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各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成骨相关基因cbfa-1、osterix、osteocalcin表达。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将各组cbfa-1、osterix、osteocalcin的基因表达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 test。再采用1μM唑来膦酸与空白对照培养基分别行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培养,处理48小时后,给予细胞爬片ALP染色及BSP、Collagen Type I、Osteonectin、Osteocalcin细胞免疫染色检测。另于诱导后0小时、24小时、72小时及168小时行qRT-PCR方法检测两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cbfa-1、osterix、osteocalcin的基因表达。统计结果,分析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2)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信号途径实验研究。取原代培养并已纯化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随机分组为对照组,诱导组和信号抑制组1,2,3。对照组采用常规培养液,诱导组加入1μM浓度的唑来膦酸,信号抑制组1和2在加入唑来膦酸前2h加入JNK信号抑制剂SP600125(1μM)和ERK信号抑制剂PD98059(20μM),抑制组3同时加入SP600125及PD98059。处理30分钟后,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检测p-JNK,JNK,p-ERK,ERK蛋白质在各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内的表达。采用同样的实验分组的处理方法,72小时后,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cbfa-1、osterix、osteocalcin的基因表达。统计学方法同前。分析双膦酸盐是否通过激活JNK和ERK通路(即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发挥成骨分化诱导作用。3)双膦酸盐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新方式的可行性探索。数字化复合抗骨巨细胞瘤珊瑚羟基磷灰石/聚乳酸(CHA/PLA)人工骨的制备及性能探索: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3D打印将按一定比例混合的CHA粉末与聚乳酸(PLA)制作成具有特定外形珊瑚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人工骨支架,通过浸泡后真空冻干燥等处理将唑来膦酸钠载入。将复合人工骨支架浸入细胞培养液,收集6h、12h,24h、48h及72h浸提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及Annexin-V FITC流式细胞定量分析法检测不同时期浸提液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增值影响及凋亡诱导作用。分析局部使用双膦酸盐的有效性。采用局部灌洗法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1例的观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1例左股骨下段骨巨细胞瘤复发患者,给予再次囊内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手术,术中采用唑来膦酸溶液(2mg/500ml)局部冲洗,术后48小时内给予病灶内唑来膦酸溶液(2mg/500ml)局部灌洗引流。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切口引流及愈合情况。术后定期病情复查。初步观察局部灌洗法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通过双膦酸盐的临床新方法的初步应用观察,探索其不同应用方式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大样本临床应用和疗效观察提供指导。进一步促进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效果。[结果]1)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浓度及时间相关性实验研究。实验显示1μM唑来膦酸组中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最明显。48小时后1μM唑来膦酸组cbfa-1、osterix、osteocalcin的基因表达分别是对照组2.66倍、2.50倍及2.23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2,<0.001,<0.001)。此外,0.1μM唑来膦酸组cbfa-1基因表达是对照组1.6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在唑来膦酸诱导48小时后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ALP染色及BSP、Collagen Type I、Osteonectin、Osteocalcin免疫组化染色与对照组相比表现为轻度阳性或阳性。在诱导后24小时,诱导组cbfa-1的基因表达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72小时监测点,诱导组与对照组osterix、osteocalcin的基因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03);在168小时监测点,诱导组与对照组cbfa-1、osterix、osteocalcin的基因表达分别增高8.1,3.8及3.3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2,0.002,0.002)。2)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信号途径实验研究。采用了Western印迹杂交检测ERK,JNK,p-ERK,p-JNK蛋白质在各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内的表达。唑来膦酸组内可见ERK,JNK,p-ERK,p-JNK明显表达。同时加入两组阻断剂后JNK及ER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在处理72小时后,单纯1μM唑来膦酸诱导组组osteocalcin的基因与对照组及信号抑制组1,2,3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1,=0.007,<0.001),cbfa-1基因与对照组及信号抑制组1,3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13,0.008)。唑来膦酸诱导组cbfa-1、osterix、osteocalcin的基因表达分别是SP600125+PD98059抑制组的5.01、3.54、3.39倍。Cbfa-1,osterix、osteocalcin的基因表达信号抑制组1,2,3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Osterix的基因表达中,1μM唑来膦酸诱导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213);但与cbfa-1、osteocalcin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8,0.005)。3)双膦酸盐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新方式的可行性探索。3D打印技术可制备个体化复合抗骨巨细胞瘤珊瑚羟基磷灰石/聚乳酸(CHA/PLA)人工骨。制备材料经过72小时、48小时、24小时、12小时及6小时后提取浸提液,在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不同时期的复合唑来膦酸人工骨浸提液,48小时后,见细胞数量较阴性对照组减少,部分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外形发生皱缩,伪足减少,部分梭形基质细胞改变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在早期的浸提液中最为明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不同时期浸提液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增值影响,结果显示复合唑来膦酸人工骨浸提液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抑制较阴性培养基对照组显著增强。48小时内早期高浓度唑来膦酸浸提液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浸提液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01,0.001,=0.002)。48小时后浸提液抑制作用减弱,并与前24小时有显著性差异(P=0.007,0.005,0.004)。复合唑来膦酸人工骨浸提液同样表现出很强的的诱导凋亡的能力,Annexin-V 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72小时、48小时、24小时、12小时及6小时浸提液组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凋亡占总数细胞的百分比均值依次为1.5%、2.05%、3.3%、5.23%、8.95%及12.79%。局部唑来膦酸灌洗法预防骨巨细胞瘤复发安全性的病例观察:术中多功能引流管置于病灶周围。术后灌洗引流管引流通畅,总引流液约900m1。术后48小时拔出引流管。患者未发生流感样症状及肾功能异常。12天后手术切口拆线,愈合状况良好。唑来膦酸溶液局部灌洗治疗随访未发现明显相关并发症。[结论]1)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具有诱导凋亡及成骨分化的双重作用。其作用方式可能于药物浓度相关,低浓度唑来膦酸可能具有较强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成骨诱导潜能,促进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在体外实验中,1μM浓度唑来膦酸具有最强的诱导分化能力。因此,维持低剂量唑来膦酸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能够诱导残留肿瘤基质细胞分化,避免了骨巨细胞瘤手术中不必要的切除,促进病灶周围骨结构的强化或重建,减少术后骨折等并发症,还可能减少高浓度辅助用药的全身性副作用。2)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成骨分化呈时间依赖性,诱导时间越久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现象越明显。临床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使用较方便,可定期静脉或口服用药。在避免发生重大并发症的基础上,围手术期可维持低剂量唑来膦酸治疗,发挥持续抗肿瘤作用。辅助治疗时间越久,术后肿瘤复发率可能越低。3) JNK和ERK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及生长增殖等多种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实验证明唑来膦酸也可能激活JNK和ERK蛋白磷酸化,阻断JNK和ERK信号通路能够降低唑来膦酸诱导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唑来膦酸可能是通过JNK和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来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通过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成骨分化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新型辅助用药的使用及提高成骨诱导效应提供新途径。4)数字化复合抗骨巨细胞瘤珊瑚羟基磷灰石/聚乳酸(CHA/PLA)人工骨可为骨巨细胞瘤病灶清除术后的骨质缺损提供个性化支撑,其制作方便快捷。同时,唑来膦酸在洗脱支架周围局部释放,早期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对残留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发挥凋亡诱导作用。随着唑来膦酸药物降低,可持续发挥抗骨质吸收及促进肿瘤基质细胞成骨诱导作用,促进病灶内骨结构的强固或重建,减少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局部使用数字化人工骨复合唑来膦酸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提供一种可能的有效治疗途径。5)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在1例骨巨细胞瘤复发后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并且在囊内采用唑来膦酸溶液冲洗及留置唑来膦酸术后灌注方式,希望残留肿瘤细胞的清除更加可靠。这一局部辅助治疗方式既往未见报道。本病例观察见切口引流未见明显影响。患者未出现流感样症状及肾功能异常等系统性并发症。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局部唑来膦酸灌注的使用方式,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提供一种可能的安全治疗手段,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侯树勋,刘健,陆裕朴,胡蕴玉[5](1981)在《骨巨细胞瘤的超微结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5例分别属于Ⅰ、Ⅱ、Ⅲ级的骨巨细胞瘤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这些肿瘤的主要细胞成分包括多核巨细胞,间质细胞和淋巴细胞。间质细胞又分为成纤维细胞样间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样间质细胞两种。 作者发现在巨细胞中存在核分裂,这表明巨细胞也可通过此方式进行自我增殖。 文中描述了各种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指出在Ⅰ、Ⅱ级肿瘤中巨噬细胞样间质细胞和淋巴细胞常伴随出现在变性的Ⅰ型间质细胞周围,这种现象可能与人体对肿瘤的免疫功能有关。 在Ⅲ级骨巨细胞瘤巨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可见到铰多的异形核、有丝分裂及大量的染色质间颗粒。作者认为将骨巨细胞瘤分为良、恶性两级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观察肿瘤中各种细胞成分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将有助于确定骨巨细胞瘤的分级。

THE CANCER STUDY GROUP, DEPARTMENT OF BIOLOGY, PEKING UNIVERSITYTHE BONE STUDY GROUP, SURGICAL LABORATORY, PEOPLE’SHOSPITAL OF PEKING MEDICAL COLLEGE[6](1977)在《骨巨细胞瘤超微结构的观察》文中提出 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大关节的骨端,最多是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肱骨上端,挠骨下端。由于它比较少有浸润和转移等导致病人死亡现象,常被认为是良性肿瘤。但它常有生长增大和复发等表现,又可认为是具有恶性特征。更确切地说,这样的肿瘤是介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一种类型,从而它有可能提供研究肿瘤特别是骨肿瘤由良性转为恶性的一些线索。 过去关于它的细胞组织超微结构的研究,曾有人做过大量的观察。然而,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有若干争论的问题,如:(一)单核细胞特别是这里所谓的“间质细胞”与“多核巨细胞”的特点和特征;(二)这两种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互关系;(三)多核巨细胞的起

孙德青,冯传汉,张嘉庆,郭振泉,蔡玉辉,蒋化龙[7](1982)在《骨巨细胞瘤组织块的冻存与复温培养观察》文中认为本文以10%二甲亚砜或15%甘油为保护剂,在液氮温度(-196℃)下将6例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块保存了3—180天.在复温培养中冻存组织块的各种细胞成分均能存活,其细胞形态、生长行为及乳酸脱氢酶同功酶谱等特点均与用新鲜组织块培养的细胞相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二甲亚砜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冷冻保护作用优于甘油.本实验证明骨巨细胞瘤组织块的冻存以缓慢降温、快速复温为宜,因为在上述条件下冰晶主要形成于细胞间隙,对细胞损伤较小.

刘斌[8](1998)在《骨巨细胞瘤基因改变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癌基因激活和扩增导致的功能增强及突变或丢失导致的功能降低,任一事件均可能使癌基因的调控网络失衡,引起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骨巨细胞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国人中该瘤发病率较高,约占骨肿瘤的15%,其病理诊断往往不能正确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给诊治带来困难;骨巨细胞瘤染色体的畸变率较高,染色体畸变多见于9~22号染色体,而一些重要的癌基因定位于这些染色体上,如p53、bcl-2、c-Abl、c-fos、nm23及MDM2基因分别位于17P13、18q21、9、14、17q及12q13-14。染色体畸变是否引起上述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改变,这些基因在骨巨细胞瘤中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如何,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探讨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这些癌基因的改变及其相互作用,寻找与肿瘤表型关系密切的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检测了骨巨细胞瘤中p53、MDM2、bcl-2、c—Abl、c-fos及nm23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检测了野生型p53、突变型p53、nm23、c-fos、bcl-2、bax、及bak等癌基因的mRNA水平及并分析了其相互关系:观察了肿瘤原代培养细胞的体外生长特点、细胞类型及其超微结构特点并分析了该肿瘤可能的组织来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瘤细胞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情况;进一步研究了骨巨细胞瘤的细胞遗传学改变;用FISH技术对p53、c-fos、bcl-2、nm23及MDM2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1、肿瘤中不同基因的表型特征为研究肿瘤中的基因改变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检测骨巨细胞瘤中一组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这些基因在该肿瘤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各异,p53、c-fos表达较低,MDM2、c-Abl表达较高,bcl-2、nm23中等量表达,提示这些基因均参与了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各基因的状态不同,发

高俊峰,刘伟,王占友,刘冬娟,李春林,王兴铎[9](1988)在《骨巨细胞瘤内多核巨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文中指出本文观察了六例骨巨细胞瘤,探讨了多核巨细胞的超微結构改变,其组织发生有迹象表明由单核基质细胞融合形成的。根据形态特征、恒定存在和生物学行为综合分析,认为多核巨细胞也是骨巨细胞瘤的实质瘤细胞。

罗天锡,刘子君[10](1982)在《骨巨细胞瘤超微结构观察——多核巨细胞类型及来源初步探讨》文中提出 多核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组织学特征性表现之一,长期来对它的来源、细胞成分以及出现的意义等,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标本,通过电镜观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骨巨细胞瘤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巨细胞瘤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骨巨细胞瘤组织及原代培养细胞超微形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
    2.实验材料及仪器
    3.实验方法
结 果
    1.临床资料及培养结果:
    2.培养细胞的观察
    3.电子显微镜观察
讨 论

(4)唑来膦酸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新方法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进展
    1.2 双膦酸盐在临床应用进展
    1.3 药物辅助治疗在骨巨细胞中的进展
第二章 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成骨分化信号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床应用双膦酸盐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新方式的探索
    4.1 引言
    4.2 一般资料与方法
    4.3 统计学
    4.4 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及主要符号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6)骨巨细胞瘤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观察结果
讨论
小结

(8)骨巨细胞瘤基因改变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骨巨细胞瘤中癌基因蛋白表达的意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骨巨细胞瘤部分癌基因扩增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骨巨细胞瘤原代培养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一.原代培养及形态观察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二.细胞遗传学研究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癌基因染色体定位分析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一)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二)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文献回顾
    1.骨巨细胞瘤组织来源
    2.骨巨细胞瘤肿瘤生物学形为
    3.骨巨细胞瘤肿瘤标志物
    4.骨巨细胞瘤细胞遗传学研究
    5.骨巨细胞瘤分子生物及生物化学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骨巨细胞瘤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骨肿瘤病理诊断的进展[J]. 毕五蝉. 中华骨科杂志, 2000(S1)
  • [2]骨巨细胞瘤电子显微镜初步观察(之一)[J]. 凌励立,俞育飞,张佩蒂,余前春,韩玉昇. 肿瘤, 1981(03)
  • [3]骨巨细胞瘤组织及原代培养细胞超微形态学观察[J]. 刘斌,王文亮,张惠中,邢传平. 电子显微学报, 2000(06)
  • [4]唑来膦酸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新方法的初步应用[D]. 杨涛.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5]骨巨细胞瘤的超微结构[J]. 侯树勋,刘健,陆裕朴,胡蕴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81(04)
  • [6]骨巨细胞瘤超微结构的观察[J]. THE CANCER STUDY GROUP, DEPARTMENT OF BIOLOGY, PEKING UNIVERSITYTHE BONE STUDY GROUP, SURGICAL LABORATORY, PEOPLE’SHOSPITAL OF PEKING MEDICAL COLLEGE. 动物学报, 1977(04)
  • [7]骨巨细胞瘤组织块的冻存与复温培养观察[J]. 孙德青,冯传汉,张嘉庆,郭振泉,蔡玉辉,蒋化龙.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2(11)
  • [8]骨巨细胞瘤基因改变的分子病理学研究[D]. 刘斌. 第四军医大学, 1998(02)
  • [9]骨巨细胞瘤内多核巨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J]. 高俊峰,刘伟,王占友,刘冬娟,李春林,王兴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88(04)
  • [10]骨巨细胞瘤超微结构观察——多核巨细胞类型及来源初步探讨[J]. 罗天锡,刘子君. 中山医学院学报, 1982(03)

标签:;  ;  ;  ;  ;  

骨巨细胞瘤的超微结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