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是这样解决硅碳棒断裂问题的(论文文献综述)
赵大庆[1](2021)在《高低温环境加载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制造技术的提升,人们对汽车发动机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动机作为汽车中最重要的动力机构,承担的压力也随之提高。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动力机构,为了满足更高速、更快捷、更稳定的要求,发动机转速正不断地升高。转速的提升对发动机活塞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发动机活塞的工作环境非常苛刻,其在工作中一直承受高温与机械循环载荷的耦合作用。此外,活塞未工作时,外部环境对其同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长时间驻车会使活塞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活塞材料在高低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如何构建接近活塞材料服役工况的高低温服役环境并研究获得其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为重构活塞材料的服役工况,本文设计研制了一个高低温环境加载系统。从外壳、加热单元、制冷单元等多方面完成了系统腔结构设计,并结合热力学理论计算及Ansys Workbench温度场仿真分析,对高低温环境腔结构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研究了环境腔的温度控制策略,设计并实现了高低温环境腔的温度闭环控制,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功能验证与标定校准,实现了-55℃~1100℃温度加载,温控精度达到±5℃。为研究活塞材料在高低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本文选择典型活塞材料ZL109硅铝合金为研究对象,获得了其在高温和低温下的拉伸及疲劳性能。结合扫描电镜对断口的观测,结果发现高温拉伸作用下ZL109的断裂主要为韧性断裂,随着温度升高,ZL109的抗拉强度逐渐减低,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低温条件下ZL109的断裂主要为准解理断裂,随着温度降低ZL109的抗拉强度有所升高,伸长率有所减小;高低温-疲劳作用下ZL109的疲劳断裂机制由准解理断裂向微孔聚集断裂转变,疲劳强度整体趋势为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
宋伟[2](2020)在《聚变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实现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反应,离子回旋共振加热(I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ICRH)天线是主要辅助加热系统之一。随着聚变工程的技术发展与经验积累,聚变实验装置的功率不断攀升,装置内的热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基于目前的EAST以及其他同类型装置的实验研究,高热负荷以及射频鞘效应损伤法拉第屏蔽现象与ICRH加热功率相关并且严重影响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耦合特性与结构安全性。目前EAST I窗口四电流带ICRH天线尚在不具备任何主动冷却结构的情况下运行功率约为1 MW时已经出现了局部高温区域甚至一些结构损伤。但EAST装置未来将进行长脉冲稳态运行需要I窗口ICRH天线具备提供6MW长脉冲射频功率的能力,甚至在未来聚变装置中对天线的功率要求更高,因此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将会受高热负荷的严重威胁。对聚变装置中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能够提升高热负荷部件的结构安全性并保证其耦合能力。本文从热负荷源角度出发对聚变装置中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首先完成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表面温度与天线加热功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基于EAST装置中K窗口红外相机对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表面温度的观测,确定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表面温度与天线加热功率之间成正相关。针对EAST中法拉第屏蔽棒出现严重损伤的位置与损伤程度,明确了法拉第屏蔽的易损伤区域,探究溅射过程中的杂质产生情况。第二步对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设计中的热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负荷来源的预测与分析方法,阐述了通过坡印廷定理对天线射频热损耗进行计算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ICRH天线散射参数的计算,选取反射系数最小的频率作为研究热特性的基本频率。通过对材料表面电流传输截面的研究,明确了射频热损耗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天线表面局部直角结构的过渡、镀层材料以及环向电流相位四种因素对射频热损耗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对比宽电流带天线与EAST原天线的射频热损耗与电磁参数,为电流带优化与升级提供新的思路。第三步对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损伤类型与结构安全性判定准则进行了探讨与校核。系统性分析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上的热负荷分布特征,分别探究了适用于天线电流带与法拉第屏蔽的主动冷却系统。通过流体动力学、传热学以及结构力学多场耦合分析计算,并基于ITER SDC-IC设计准则利用应力判定标准与等效应变范围-循环次数模型校核天线使用寿命。最后对未来聚变堆中更高的热负荷下法拉第屏蔽的强化换热结构进行了预研。为了开展对法拉第屏蔽强化换热结构的结构设计与热特性研究,模拟聚变装置中法拉第屏蔽单侧受热的运行环境,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单侧可变热负荷热特性测试平台。通过加载不同流体入口速度与热负荷强度,对法拉第屏蔽强化换热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刘忠波,王征,张建宇,张林文,田苇,施启锐,章华[3](2021)在《延长碳化硅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铝工业的快速发展,硅碳棒在铝行业设备中运用广泛,目前在铝行业中硅碳棒主要用于保温炉、退火炉、除气箱等设备中,硅碳棒加热方式逐步替代电阻丝加热,我公司在除气箱加热系统中采用硅碳棒进行加热,在使用过程中硅碳棒损坏频繁,因此规范碳化硅硅碳棒使用方法尤为重要。
郑文苗[4](2020)在《石棉尾矿高温物相重构制备功能性微晶玻璃热变化过程及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石棉尾矿是温石棉(纤蛇纹石石棉)矿产开采和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尾渣,其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其中含有的石棉纤维和重金属铬离子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基于石棉尾矿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属性,本文以四川省石棉县石棉尾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预焙烧处理后,不添加或少量添加辅料,采用直接烧结法制备出耐高温、多孔、以及对重金属铬离子具有固化解毒效果的功能性微晶玻璃,实现无害化、低成本和高附加值利用石棉尾矿的目的。借助热重-差热分析(TG-DSC)、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配备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和理化性能测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石棉尾矿原矿以及预焙烧样品的矿物学特征;辅料的添加量和热处理条件对石棉尾矿功能性微晶玻璃在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及理化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借助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研究石棉尾矿高温物相重构制备微晶玻璃热变化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机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石棉尾矿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坯体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为制定优化的热工艺曲线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表明:(1)石棉县石棉尾矿的矿物组成主要为蛇纹石,并含有少量水镁石、磁铁矿和白云石等;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MgO和Fe2O3,并含少量CaO和Al2O3等。石棉尾矿原矿经700℃预焙烧后可排除羟基水和挥发组分,同时其中有害组分纤蛇纹石等转变为镁橄榄石等。(2)以预焙烧石棉尾矿为后续实验所用全部原料,采用直接烧结法,制备出以镁橄榄石、顽火辉石为主晶相,镁铁尖晶石和透辉石为副晶相的微晶玻璃。在烧结温度为1200℃时微晶玻璃完成烧结,其结构为球粒状、椭圆状和浑圆棒状晶体相互交织咬合的聚合体;样品吸水率为0.026%,体密度为3.164 g·cm-3,抗折强度为88MPa,达到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标准。(3)以预焙烧石棉尾矿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氧化镁,制备了以镁橄榄石为主晶相,镁铁尖晶石为副晶相的耐高温陶瓷。原料中氧化镁含量的增加促进顽火辉石、透辉石等低熔点组分转变为耐高温物相,导致坯体的最佳烧结温度显著提升。(4)预焙烧石棉尾矿添加废玻璃,在不添加发泡剂条件下采用粉末烧结法经高温自膨胀制备了含镁橄榄石和透辉石物相的泡沫微晶玻璃。在高温条件下,低熔点废玻璃在以镁橄榄石为中心骨架的颗粒之间形成封闭气体的玻璃熔体网络,并包封着坯体间隙中的气体,随着温度升高,气体膨胀推动熔体薄膜体积不断变大,最终导致样品成孔。在1180℃和67wt.%废玻璃条件下,样品体密度低至1.04g·cm-3、体积膨胀率高达93%、孔隙率高达64%、抗压强度为14Mpa。(5)以预焙烧石棉尾矿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氧化铬,制备含镁橄榄石、顽火辉石、镁铬铁矿和透辉石晶相的微晶玻璃。原料中氧化铬添加量的提高促进了Cr进入尖晶石结构(MgFexCr2-xO4),并与Fe3+发生了显著的类质同象取代,从而使尖晶石含量增加;且尖晶石结构对Cr的固化率随着氧化铬含量增加(由0wt.%增至10wt.%)而逐渐增加(由62.45%增至95.58%)。微晶玻璃样品酸浸实验结果表明:酸浸液中Cr3+浓度低于毒性特征浸出标准TCLP规定的标准限值,同时Cr3+的浸出率随原料中Cr2O3含量提高而降低。(6)预焙烧石棉尾矿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玻璃粉进行晶化烧结处理后制备微晶玻璃,随着原料中玻璃粉含量的增加(由10wt.%增至30wt.%),晶化过程中镁橄榄石物相形成的活化能逐渐降低(由254.73 kJ?mol-1降至140.4 kJ?mol-1),即有利于固相反应的进行;同时在烧结过程烧结活化能亦逐渐降低(由69.935 kJ?mol-1降至27.156 kJ?mol-1),表明玻璃粉增加促进了样品的致密化烧结。(7)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升温速率加热条件下,坯体尺寸越大则样品内外最值温差越大,对应的最大应力值也越大;从优化升温速率和升温速率对陶瓷坯体的影响两方面综合考虑,应在低温区采用较高的升温速率,而在高温区采用较低的升温速率对样品进行加热处理。
张丙杰[5](1997)在《对锡槽垂直三相硅碳棒进行二次紧固问题的看法》文中提出对锡槽垂直三相硅碳棒进行二次紧固问题的看法张丙杰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066002)锡槽是生产浮法玻璃的成型设备。为了保持锡槽正常生产时所需的温度制度,必须在槽内配置一定数量的加热元件以保证控制锡槽温度的加热功率。目前,国内大中型的浮法生产线都已采用...
史册,刘新军[6](2009)在《浅谈浮法玻璃生产线锡槽电加热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锡槽电加热系统以及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调功器、变压器等,并通过电路分析说明了电加热元件的接线原理及设备安装、调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李振华,龚民义[7](1980)在《硅碳棒电热炉在硫酸工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目前各小型硫酸厂一般多采用外热式电炉,其电热元件多为金属元件(如镍铬电热丝和电热钢带、铁铬铝电热丝和电热钢带,以及不锈钢带)。我厂原来用的外热式电炉(415工程电炉),就是用φ3毫米的镍铬丝绕成电热棒制成的。像这一类型的电热炉,特别是大功率的,除了要耗费大量的镍铬金属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三个突出的缺点:(1)铁件的高温腐蚀特别严重。例如我厂原电炉的
山西晋中农机厂化验室[8](1967)在《我们是这样解决硅碳棒断裂问题的》文中研究指明 看了本刊第二期(67)上刊登的《延长硅碳棒使用寿命》经验后,觉得很好。我们厂的管式电炉的使用温度为1250℃,电压波动范围为180~250V。以前硅碳棒的断裂非常严重,新换上的硅碳棒,有的只使用2~3次,最多也只能使用5~6次即断裂(我们的工作是常白班)。我们觉得
史册[9](2010)在《浅谈浮法玻璃生产线锡槽电加热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锡槽电加热系统以及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调功器、变压器等,并通过电路分析说明了电加热元件的接线原理及设备安装、调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刘可如[10](2007)在《单晶铜杆生产工艺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电子、通讯、音像技术的迅猛发展,高保真、高清晰度地传递各种信息是现代科学技术对通信技术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电子技术的精密化、小型化的进展,使得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电子元件质量有了提高和突破。作为信息传输的导线和电缆品质也成为影响整机保真度、清晰度的突出问题。而单晶铜是采用先进的定向凝固技术和高效的连续铸造技术相结合而生产出的一种新型铜材。它与目前应用的多晶铜相比延伸率增加约80%,电阻率降低16%左右,并且消除了横向晶界,从而大大提高了导体的导电性和信号传递的保真性。所以,应用单晶铜进行深加工,开发生产具有高保真的传输导线、高传输频率的网络通讯电缆,以及微型器件用的微细导线等。既可满足国防电子、航天航空、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对电子器件精密化、小型化、高抗干扰、高传输频率、高保真的高技术要求;又可广泛应用于民用电子、音像设备、高清晰度电视等领域。本文就单晶铜杆生产的工艺参数及控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利用ANSYS对拉铸温度场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单晶铜杆的关键设备----保温炉(即单晶铜连铸炉)和牵引机进行研发,对其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结构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如采用AutoCAD和Pro/E等对设备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具体结构设计和校核计算,并最终设计出结构合理的设备。
二、我们是这样解决硅碳棒断裂问题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是这样解决硅碳棒断裂问题的(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低温环境加载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研究工作得到下列项目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低温环境加载系统研究现状 |
1.2.2 铝合金活塞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低温环境腔机械结构设计及分析 |
2.1 引言 |
2.2 高低温环境腔方案设计 |
2.3 高低温环境腔结构设计 |
2.3.1 环境腔外壳设计 |
2.3.2 环境腔加热单元设计 |
2.3.3 环境腔制冷单元设计 |
2.3.4 环境腔最终方案 |
2.4 热力学计算及仿真分析 |
2.4.1 加热功率计算 |
2.4.2 温度场分布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发及标定校准 |
3.1 引言 |
3.2 温度控制系统研制 |
3.2.1 高温控制系统研制 |
3.2.2 低温控制系统研制 |
3.3 高低温闭环控制策略 |
3.4 温控功能验证与标定校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硅铝合金高低温力学性能测试试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3 硅铝合金拉伸试验 |
4.3.1 试验内容及方法 |
4.3.2 拉伸试验结果及断口分析 |
4.4 硅铝合金高周疲劳试验 |
4.4.1 试验内容及方法 |
4.4.2 高周疲劳实验结果及断口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聚变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磁约束核聚变 |
1.1.1 聚变能 |
1.1.2 聚变装置 |
1.2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发展概况 |
1.3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特性研究现状 |
1.3.1 表面温度 |
1.3.2 射频鞘电势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 |
2.1 ICRH天线设计目标与概况 |
2.2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设计 |
2.3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实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负荷与耦合特性研究 |
3.1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理论 |
3.1.1 坡印廷定理 |
3.1.2 射频鞘效应理论 |
3.2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耦合特性研究 |
3.2.1 散射参数 |
3.2.2 杂质污染 |
3.3 高热负荷部件的优化研究 |
3.3.1 电流带局部结构 |
3.3.2 环向电流相位 |
3.3.3 表面镀层 |
3.3.4 电流带宽度 |
3.3.5 场平行法拉第屏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负荷与结构安全性 |
4.1 天线结构安全性评判准则[83]-[88] |
4.1.1 损伤类型 |
4.1.2 静态应力判定准则 |
4.1.3 疲劳判定准则 |
4.2 电流带冷却流道设计与分析 |
4.2.1 电流带冷却流道设计 |
4.2.2 电流带结构安全性分析 |
4.3 法拉第屏蔽冷却结构设计与分析 |
4.3.1 法拉第屏蔽棒冷却流道设计 |
4.3.2 法拉第屏蔽腔体冷却结构 |
4.3.3 法拉第屏蔽结构安全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聚变堆法拉第屏蔽冷却结构的实验研究 |
5.1 聚变堆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特性分析 |
5.2 强化换热冷却结构设计 |
5.2.1 法拉第屏蔽棒设计 |
5.2.2 强化换热结构设计 |
5.3 强化换热实验与分析 |
5.3.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3.2 热流体分析 |
5.3.3 热流体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延长碳化硅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碳化硅硅碳棒的发展趋势 |
2 碳化硅硅碳棒老化的原因分析 |
3 提高碳化硅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方法 |
3.1 采用正确安装方法安装硅碳棒 |
3.2 使用前应对硅碳棒外观进行检查 |
3.3 硅碳棒使用前充分预热,使用正确的加热操作方法 |
3.4 接线夹的正确使用 |
3.5 控制加热温度,降低老化速度 |
3.6 硅碳棒应避免极冷或极热 |
4 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进行电气控制 |
4.1 采用带有自动功率分配功能的调功器 |
4.2 采用误差控制技术实现温度控制 |
4.3 硅碳棒由螺纹状改为U形碳化硅硅碳棒 |
5 采用U型碳化硅硅碳棒的优点 |
(4)石棉尾矿高温物相重构制备功能性微晶玻璃热变化过程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石棉尾矿的研究现状 |
1.2.1 石棉尾矿中有害组分研究 |
1.2.2 石棉尾矿中有价组分提取 |
1.2.3 石棉尾矿制备建筑材料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矿渣微晶玻璃 |
1.3.1 矿渣微晶玻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矿渣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 |
1.3.3 矿渣微晶玻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成果 |
1.5 课题创新点 |
1.6 主要工作量 |
2 石棉尾矿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
2.1 样品采集与描述 |
2.2 化学成分 |
2.3 物相组成 |
2.4 热学属性 |
2.5 显微形貌 |
2.6 本章小结 |
3 石棉尾矿制备耐高温物相微晶玻璃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 |
3.2.1 原料与设备 |
3.2.2 实验步骤 |
3.2.3 样品表征分析 |
3.3 石棉尾矿全物料制备微晶玻璃 |
3.3.1 物相组成变化 |
3.3.2 显微形貌特征变化 |
3.3.3 吸水率、体密度和抗折强度变化 |
3.4 石棉尾矿添加氧化镁制备微晶玻璃 |
3.4.1 物相组成变化 |
3.4.2 显微形貌特征变化 |
3.4.3 吸水率和抗折强度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石棉尾矿制备泡沫微晶玻璃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 |
4.2.1 原料与设备 |
4.2.2 实验步骤 |
4.2.3 样品表征分析 |
4.3 玻璃粉含量及烧结温度对泡沫微晶玻璃属性的影响 |
4.3.1 表观及截面形貌 |
4.3.2 物相组成 |
4.3.3 显微形貌及孔径分布 |
4.3.4 物理性能 |
4.4 泡沫微晶玻璃成孔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5 石棉尾矿制备对重金属铬固化微晶玻璃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 |
5.2.1 原料与设备 |
5.2.2 实验步骤 |
5.2.3 样品表征分析 |
5.3 氧化铬含量及烧结温度对微晶玻璃属性的影响 |
5.3.1 物相组成及晶相含量 |
5.3.2 尖晶石结构的晶格常数 |
5.3.3 显微形貌及Cr元素分布 |
5.3.4 尖晶石结构对Cr的固化率 |
5.3.5 Cr的浸出毒性 |
5.4 本章小结 |
6 石棉尾矿制备微晶玻璃的热力学、动力学及有限元模拟研究 |
6.1 石棉尾矿制备微晶玻璃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
6.1.1 研究背景 |
6.1.2实验 |
6.1.3 升温速率和玻璃粉含量对晶化过程的影响 |
6.1.4 升温速率和玻璃粉含量对烧结过程的影响 |
6.2 石棉尾矿制备微晶玻璃热处理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 |
6.2.1 研究背景 |
6.2.2 理论基础 |
6.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6.2.4 施加边界条件并进行求解 |
6.2.5 结果后处理 |
6.3 本章小结 |
7 石棉尾矿制备微晶玻璃中试研究 |
7.1 研究背景 |
7.2 实验 |
7.2.1 原料与设备 |
7.2.2 实验步骤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石棉尾矿微晶玻璃配方确定 |
7.3.2 石棉尾矿微晶玻璃120×60mm尺寸样品制备 |
7.3.3 石棉尾矿微晶玻璃200×100mm尺寸样品制备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浅谈浮法玻璃生产线锡槽电加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锡槽电加热系统 |
2.1 铁铬铝电加热系统 |
2.2 硅碳棒电加热系统 |
3 电加热元件的联接方式 |
4 可控硅调功器 |
4.1 可控硅调压器 |
4.2 磁性调压器 |
4.3 可控硅调功器 |
5 变压器 |
5.1 变压器选择 |
5.2 变压器容量计算 |
6 设备安装调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6.1 调功器柜安装调试注意事项 |
6.2 变压器安装调试注意事项 |
6.3 电缆连接问题 |
7 结束语 |
(10)单晶铜杆生产工艺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热型连铸工艺 |
1.2.1 热型连铸法的原理 |
1.2.2 热型连铸种类 |
1.2.3 热型连铸装置 |
1.3 研发的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单晶铜杆生产工艺的确定 |
2.1 热型连铸单晶杆工艺参数及其控制 |
2.1.1 熔炼坩埚内液面压头高度的影响 |
2.1.2 振动的影响 |
2.1.3 铸型出口条件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
2.1.4 铸型温度 |
2.1.5 拉铸速度 |
2.1.6 冷却水量及距离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平连铸单晶铜杆温度场分析 |
3.1 ANSYS分析的基本步骤 |
3.2 热型连铸温度场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晶铜杆生产关键设备的设计 |
4.1 生产单晶铜产品的规格、生产能力和所需设备 |
4.2 熔炼炉的种类及熔铜炉的选择 |
4.2.1 熔炼炉(熔铜)的确定 |
4.2.2 炉衬的打结和烘干工艺 |
4.2.3 熔化炉熔铜工艺 |
4.3 保温炉的总体方案确定 |
4.3.1 保温炉炉体设计 |
4.3.2 保温炉电热元件的选择 |
4.3.3 电热元件在炉内的布置 |
4.3.4 保温炉炉温控制电路 |
4.3.5 其他附件的设计 |
4.3.6 保温炉3D效果图 |
4.4 牵引机的设计 |
4.4.1 牵引机的总体设计 |
4.4.2 传动形式的选择 |
4.4.3 电动机的选择 |
4.4.4 传动装置的相关计算 |
4.4.5 牵引机结构及传动件的设计 |
4.4.6 牵引机结构3D效果图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保温炉电路总图 |
附录2 保温炉分电路图 |
附录3 热型连铸设备及单晶铜产品 |
四、我们是这样解决硅碳棒断裂问题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低温环境加载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D]. 赵大庆. 吉林大学, 2021
- [2]聚变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D]. 宋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延长碳化硅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方法[J]. 刘忠波,王征,张建宇,张林文,田苇,施启锐,章华. 世界有色金属, 2021(04)
- [4]石棉尾矿高温物相重构制备功能性微晶玻璃热变化过程及机理[D]. 郑文苗.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对锡槽垂直三相硅碳棒进行二次紧固问题的看法[J]. 张丙杰. 中国建材装备, 1997(07)
- [6]浅谈浮法玻璃生产线锡槽电加热系统[J]. 史册,刘新军. 玻璃, 2009(08)
- [7]硅碳棒电热炉在硫酸工业中的应用[J]. 李振华,龚民义. 硫酸工业, 1980(04)
- [8]我们是这样解决硅碳棒断裂问题的[J]. 山西晋中农机厂化验室. 理化检验通讯, 1967(03)
- [9]浅谈浮法玻璃生产线锡槽电加热系统[A]. 史册. 2010全国玻璃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10]单晶铜杆生产工艺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D]. 刘可如. 广东工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