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工作实施解答——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事培训司司长黄玉治答本刊记者问(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捷[1](2012)在《《安全生产法》改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生产法》理论研究薄弱、制度设计缺陷较多,致使事故和职业危害预防效果不佳。运用逻辑推演、实证研究和中外比较等方法,通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认为“安全生产”应等同于“工作安全”概念,《安全生产法》属于社会法范畴,应以工人的生命健康保护为核心目的,适用于所有用人单位,应贯彻“生命第一,倾斜保护”、“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和“技术引领,方法科学”四项基本原则。运用上述理论全面检视现行立法,发现该法在立法目的、性质定位、适用范围和上有较大偏差,具体制度上存在较多缺陷,通过法条分析,共概括了88条具体的问题。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安全生产法》修订的个人建议稿,包含了150多个具体修改建议,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如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从业准入制度、强化用人单位的立法干预的具体措施、工人安全生产决策参与权及其劳资协商委员会等权利实现机制、安全生产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进、法律责任的宽严适度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高泉[2](2012)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考虑“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影响和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安全生产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提出了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
周刚林[3](2009)在《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好转与依然严峻并存,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适应安全生产工作需要,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培训。作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安全培训历来受到重视,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明确提出了构建我国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基本思路,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各类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安全生产形势的逐年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讲,当前各类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整体还较低,下一步培训工作任务依然很艰巨。按照系统论和系统工程论的有关方法,在分析形势、总结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有关做法,本文的提出了完善我国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对策措施,这些措施力求建立一种机制,使安全生产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从而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李炜炜[4](2008)在《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刚刚兴起,尚未步入正轨,许多层面上还存在各种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使这项制度从一开始就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本文选择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本研究首先剖析了国外注册安全工程师监管模式并对行业监管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其次,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第二部分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识别出影响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参考问卷第一、三部分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不同人群对模式选择的倾向表达;再次,对在我国,如何选择注册安全工程师监管模式,提出了建议并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独立监管模式应成为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行选择。二、在强调权威性和惩戒力度、且行业成熟度越低的时候,对应的监管模式应是政府监管模式;在强调服务效率和专业胜任能力、且行业成熟度较高的时候,对应的监管模式应是行业自律模式;而在强调透明度、可问责性、独立性和参与程度的时候,对应的监管模式则应是独立监管模式。三、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近期内应该采用政府监管为主导,逐步引入相应程度的行业内部自我管制的方式,建立起政府主导型的混合监管模式。从中长期来看,政府监管职能应逐步弱化,适时建立起以独立监管为主导,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为辅的独立监管主导型的混合监管模式。四、着眼于中国未来适宜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独立监管主导型模式,论文就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归纳为标准制定、市场准入、市场管理、资格管理、自律管理、行政裁决、收费管理等7个方面,并将这7方面监管职能分别赋予独立监管机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独立监管主导型模式下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的行业自律管理内容与方式,初步搭建起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独立监管主导型模式的总体制度框架。
冯瑾,李彩琴,王旭,舒安东[5](2004)在《积他山之石 筑安全长城》文中研究指明$F编者按$E$T第二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是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领域的一次空前的盛会。70多名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向我们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经验。场内研讨、场外交流,与会者被专家学者们的新观点、新经验深深地?
黄玉治[6](2004)在《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董秀华[7](2004)在《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入世,国门更加宽敞地打开了,国内相对封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局面将逐步被打破,劳动力将在开放的国际大市场中流动,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服务贸易将逐步繁荣。按照国际惯例,专业人员出国深造或开展业务应持有经过专业认证的本国学位和经过注册的本国专业资格,而本国的高校专业认证和专业人员注册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还要得到对方国家的认可。这样才能保证得到便捷、平等、无歧视的对待。目前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组织设置、制度厘定等方面都还缺乏与国际惯例对接的平台,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界的实践活动目前仍处于一种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和孤立的不利境地。 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计划经济已经转向了市场经济,并正在走向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随之出现的许多新的规律、特点,需要不断深入地分析、研究、探索、改革。尤其是当前集中出现的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也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从制度的视角切入,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联系最为紧密的结合点——“专业”和“专业人才”问题入手,首先对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有着百余年历史、利用市场机制对专业化程度较高、知识含量也较高的专业的从业人员实施社会化管理的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做法展开论述,进而对确保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专业组织预设的合格标准的专业认证制度进行分析。作为两种制度的中介和两个研究专题之间的过渡,本研究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即专业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予以了梳理。研究最后结合制度经济学有关制度创新的理论和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及相关制度建设的现实,对我国实施市场准人和专业认证制度创新提出了三方面政策建议:将市场准入制度与专业认证制度统筹考虑;政府、专业界和高校在制度创新中协同配合;在制度创新中突出国际化要素。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展了20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与社会最紧密的结合点—“专业”问题上的研究几乎没什么文献积累。本研究选取了这样一个巫待开发的“矿藏丰富的高价位新区”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 2、在我国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市场准人和高校专业认证,往往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几乎没有人对两者的关系做出阐述,相关制度安排中也缺乏对两者关系的关照。本研究追根溯源,对两者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深入、透彻的分析,并明确提出对两种制度的安排予以统筹考虑的建议。 3、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等教育评估和近年来如火如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研究和实践中,对专业认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对专业认证专题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研究的内容,并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坐标。 4、本研究以当前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从制度层面人手,结合专业市场准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高等教育评估等具体实践,综合运用专业社会学、制度经济学、高等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运用历史与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市场准人和专业认证制度进行立体多维的分析,基本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的初衷。
王连胜[8](2021)在《长清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提出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庞乐[10](2015)在《县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S省Y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以及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相伴的还有不断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在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迈入转型关键时期,各种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的重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安全生产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原则格格不入。因此,新时期下着重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结合本人十多年的安监工作经验,以Y县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现状作为切入点,分析了Y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诱因,再针对Y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具体而言,可分为引论和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详尽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并为下文的阐述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以Y县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状况为个案,分别从它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运行机制、监管模式、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我国县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对Y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如创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体制、创新监管运行机制、创新监管模式等。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创新监管理念,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监管理念;县域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为规范的完善。第二,体制的创新,包括改革监管架构,促进监管机构职责明晰化;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促进监管能力现代化;完善监管法律体系,实现监管的法治化。第三,机制的创新,包括信息化智能机制创新;预监预警机制创新;应急救援机制创新;责任履行机制创新。第四,监管模式创新。
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工作实施解答——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事培训司司长黄玉治答本刊记者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工作实施解答——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事培训司司长黄玉治答本刊记者问(论文提纲范文)
(1)《安全生产法》改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
1.2 《安全生产法》研究概况及评析 |
1.2.1 《安全生产法》研究概况 |
1.2.2 《安全生产法》研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安全生产法》的立法背景、内容框架及实施效果 |
2.1 《安全生产法》的立法过程及背景 |
2.2 《安全生产法》的主要内容 |
2.2.1 五大目的 |
2.2.2 两项方针 |
2.2.3 五方互动机制 |
2.2.4 七项基本制度 |
2.3 《安全生产法》实施效果评价 |
2.3.1 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明显下降 |
2.3.2 企业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普遍提高 |
2.3.3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
2.3.4 促进了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 |
2.3.5 执法状况总体较好 |
2.3.6 社会监督机制基本得到落实 |
2.4 本章小结 |
3 《安全生产法》改进的基础理论研究 |
3.1 “安全生产”的概念辨析与法定含义的提出 |
3.1.1 “安全生产”的词源考察 |
3.1.2 “安全生产”含义辨析 |
3.1.3 “安全生产”法定含义的提出与阐释 |
3.2 安全生产法的概念及法律部门归属 |
3.3 《安全生产法》与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关系 |
3.4 《安全生产法》的基本原则 |
3.4.1 生命第一、倾斜保护原则 |
3.4.2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原则 |
3.4.3 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原则 |
3.4.4 技术引领、方法科学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安全生产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立法目的与功能定位明显偏差 |
4.1.1 突出“监督管理”使其偏向于行政监管法 |
4.1.2 舍弃“职业健康”保护使其立法目的残缺 |
4.1.3 “财产安全”的保护使生命健康保护空间受到挤压 |
4.1.4 “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导致根本指导思想错位 |
4.2 调整范围“名宽实窄” |
4.3 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从业准入制度缺失 |
4.4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 |
4.4.1 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够明确 |
4.4.2 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法律干预度明显较低 |
4.4.3 安全投入制度可操性差 |
4.4.4 针对特殊危险的特殊要求不够完善 |
4.4.5 针对用人单位间的交叉保障义务规定不清 |
4.5 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体系存在不足 |
4.5.1 安全生产权利的具体内容不够完善 |
4.5.2 缺少重要的决策参与权规定 |
4.5.3 缺少合理可行的参与机制 |
4.6 社会力量安全生产参与的规定缺失严重 |
4.6.1 总工会与行业工会参与安全生产治理的制度缺陷 |
4.6.2 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安全生产治理的制度缺陷 |
4.7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不顺 |
4.7.1 “政府领导”缺少法定的组织协调机制 |
4.7.2 “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界限模糊 |
4.7.3 “分级负责”与“属地监管”“级”、“地”不清 |
4.8 法律责任设定不够科学严谨 |
4.8.1 部分法律责任缺失 |
4.8.2 少量法律责任不适用 |
4.8.3 多数法律责任偏轻 |
4.9 本章小结 |
5 《安全生产法》改进的具体措施研究 |
5.1 恰当设置立法目的与范围,定位于职业安全卫生法 |
5.2 建立统一的安全生产专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
5.3 完善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义务体系 |
5.3.1 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其安全生产主体意识 |
5.3.2 加大用人单位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法律干预度 |
5.3.3 建立安全投入的保障和促进措施 |
5.3.4 改进针对“高危行业”、“危险作业”等特殊危险的特殊制度 |
5.3.5 明确交叉关系中各方安全生产保障义务的分配 |
5.4 以促进合作为导向完善工人权利体系 |
5.4.1 完善工人参与安全生产事务的实体权利 |
5.4.2 建立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协商与谈判机制 |
5.4.3 建立基层工人安全卫生代表制度 |
5.5 突出社会力量对安全生产的参与和促进作用 |
5.5.1 立法结构上调整,增加“安全生产社会参与和监督”专章 |
5.5.2 强化各级总工会与行业工会的作用 |
5.5.3 规范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管理 |
5.5.4 明确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安全生产参与职责 |
5.5.5 明确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 |
5.5.6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事故预防与风险管理 |
5.6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
5.6.1 将安全生产委员会从法外体制变为法内体制 |
5.6.2 明确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的职责分T |
5.6.3 明确属地,淡化分级,将安全监管落到实处 |
5.7 优化安全生产法律责任体系 |
5.7.1 实现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的无缝衔接 |
5.7.2 以“财产罚”与“资格罚”相结合处罚违法单位负责人 |
5.7.3 以比例原则为指导,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安全生产法》修订建议稿 |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2.1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现状 |
2.1.1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法规标准不断完善 |
2.1.2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
2.1.3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础建设全面加强 |
2.1.4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体系初步建立 |
2.1.5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监督检查机制逐步形成 |
2.1.6 安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
2.1.7 各类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全面展开 |
2.2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
2.2.1 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2.2.2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
2.2.3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础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
2.2.4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质量亟需提高 |
2.2.5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覆盖面仍未全面到位 |
2.2.6 安全培训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 |
3 “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研究 |
3.1 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
3.1.1 指导思想 |
3.1.2 基本原则 |
3.1.3 规划目标 |
3.2 主要任务 |
3.2.1 全面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
3.2.2 全面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 |
3.2.3 全面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建设 |
3.2.4 全面强化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
3.2.5 全面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法规标准体系 |
3.2.6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师资和教材三项基础工作 |
3.2.7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质量 |
3.2.8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 |
3.2.9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责任 |
3.3 重点工程 |
3.3.1 企业全员培训工程 |
3.3.2 安全监管监察干部素质能力提高工程 |
3.3.3 教育培训法规标准建设工程 |
3.3.4 网络教育培训工程 |
3.3.5 教育培训考核体系建设工程 |
3.3.6 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工程 |
3.3.7 警示教育与培训示范基地工程 |
3.3.8 师资队伍培养工程 |
3.3.9 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工程 |
3.4 保障措施 |
3.4.1 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总体规划 |
3.4.2 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责任 |
3.4.3 加强安全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 |
3.4.4 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监督检查 |
3.4.5 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投入 |
3.4.6 完善安全生产领域相关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
4 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 |
4.1 安全生产人才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
4.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4.2.1 指导思想 |
4.2.2 基本原则 |
4.2.3 发展目标 |
4.3 主要任务 |
4.3.1 建设一支高素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队伍 |
4.3.2 建设一支高层次安全生产科技人才队伍 |
4.3.3 建设一支复合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队伍 |
4.3.4 建设一支实用型安全生产高技能人才队伍 |
4.3.5 建设一支职业化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队伍 |
4.4 重点工程 |
4.4.1 安全生产科技领军人才推进工程 |
4.4.2 人才开发法制机制创新工程 |
4.4.3 大规模人才教育培训工程 |
4.4.4 人才网络教育培训与考核体系建设工程 |
4.4.5 人才培养培训基础建设工程 |
4.5 保障措施 |
4.5.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
4.5.2 深化改革,优化环境 |
4.5.3 完善政策,加大投入 |
4.5.4 健全制度,夯实基础 |
4.5.5 强化检查,严格考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方法与总体思路 |
2 安全培训的重要作用 |
2.1 我国生产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
2.2 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人 |
2.2.1 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 |
2.2.2 物和机制的因素都与人息息相关 |
2.3 当前各类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偏低 |
2.3.1 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整体偏低 |
2.3.2 安全中介机构人员从业水平参差不齐 |
2.3.3 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专业人才匮乏 |
2.3.4 全民安全素质有待提高 |
2.4 培训是生产安全的治本之策 |
3 我国安全培训体系建设现状 |
3.1 我国安全培训发展历程 |
3.1.1 初步发展阶段(1949 年-1980 年) |
3.1.2 规范化发展阶段(1981 年-2001 年) |
3.1.3 体系建设探索阶段(2002 年—至今) |
3.2 我国安全培训体系建设现状 |
3.2.1 安全生产培训体系框架 |
3.2.2 培训体系建设成果 |
3.2.2.1 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
3.2.2.2 人员培训情况 |
3.3 存在的薄弱环节 |
3.3.1 子系统之间层次不清导致混乱 |
3.3.2 子系统功能不全导致质量不高 |
3.3.3 要素缺失导致与学校教育脱节 |
4 国外安全生产培训情况 |
4.1 有关国家安全培训情况 |
4.1.1 美国的主要做法 |
4.1.2 德国的职业安全教育 |
4.1.3 澳大利亚的职业安全教育 |
4.1.4 日本的全民安全文化教育 |
4.1.5 印度广泛建立矿山安全培训中心 |
4.1.6 台湾的企业培训师制度 |
4.1.7 香港双向互动的安全教育模式 |
4.2 借鉴与启示 |
4.2.1 单个政府机构承担培训监管职责 |
4.2.2 重视学校安全教育 |
4.2.3 监察员资格准入和岗前培训 |
4.2.4 多措施保障培训质量 |
5 安全培训体系的完善创新 |
5.1 加强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 |
5.2 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 |
5.2.1 将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 |
5.2.2 将安全教育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 |
5.3 全面实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准入 |
5.4 归并安全生产中介职业资格 |
5.5 建立职业化的监管监察队伍 |
5.6 实施安全培训师认证制度 |
5.7 分级建立安全培训考试中心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主要的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4)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基本概念 |
1.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体系安排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国际上实行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监管模式 |
2.1 行业自律模式 |
2.1.1 行业自律模式概述 |
2.1.2 美国和加拿大安全工程师管理制度概况 |
2.2 政府监管模式 |
2.2.1 政府监管模式概述 |
2.2.2 新加坡安全工程师管理制度概况 |
2.3 独立监管模式 |
2.4 混合监管模式 |
3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发展概述 |
3.1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
3.1.1 相关规定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情况 |
3.1.2 注册安全工程师认定、考试及注册概况 |
3.1.3 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现状 |
3.2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4.1 主要影响因素 |
4.2 研究方案设计 |
4.2.1 研究方法 |
4.2.2 数据来源与调查设计 |
4.2.3 样本 |
4.2.4 统计模型 |
4.2.5 数据处理 |
4.3 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
4.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与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2 Logistic回归分析 |
4.4 监管模式影响因素的确认 |
5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的选择 |
5.1 不同监管模式特征分析 |
5.1.1 行业自律模式 |
5.1.2 政府监管模式 |
5.1.3 独立监管模式 |
5.2 监管模式的演进性与并存性分析 |
5.3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的现实选择 |
5.3.1 调查问卷关于监管模式的倾向意见 |
5.3.2 实证结果对监管模式选择的启示 |
5.3.3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选择 |
6 行业独立监管主导型模式的制度设计 |
6.1 监管手段与内容 |
6.1.1 独立监管主导混合监管模式的手段和内容 |
6.1.2 独立监管主导型模式的框架分析 |
6.2 独立监管主导型模式下的主体、角色及作用 |
6.2.1 政府的角色和作用 |
6.2.2 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的行业自律 |
6.2.3 独立监管机构的运行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录A: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6)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行执业资格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改革 |
二、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
三、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
1. 抓紧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法规 |
2. 加大对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宣传力度 |
3. 尽快成立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注册的管理机构 |
4. 开展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 |
5. 做好注册安全主任的平稳过渡 |
6. 开展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国际互认 |
(7)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二、 术语使用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三、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四、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市场准入制度 |
第一节 市场准入 |
一、 “市场准入”的概念 |
二、 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词看市场准入制度的复杂性 |
三、 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职业及其类型 |
第二节 专业 |
一、 “专业”的词源学研究 |
二、 专业社会学对“专业”的界定 |
三、 专业的发展 |
四、 作为特定职业的专业的特点 |
五、 专业与高等教育的联系 |
第三节 专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模式与目的 |
一、 专业市场准入的两种主要模式 |
二、 政府干预力量在专业中心市场准入制度中的渗透 |
三、 专业市场准入的目的与作用 |
第四节 中国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一、 中国市场准入制度实施概况 |
二、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建立与发展的案例研究 |
三、 中国市场准入制度的问题与差距 |
第五节 专业市场准入国际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
一、 专业市场准入的国际化趋势 |
二、 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二章 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
第一节 高等教育分类中的专业高等教育 |
一、 基于人才培养规格差异的高等教育分类 |
二、 学术性高等教育与专业性高等教育 |
三、 专业性高等教育与职业性高等教育 |
第二节 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沿革 |
一、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专业教育特征 |
二、 学徒制的专业人才培养 |
三、 专业高等教育的真正崛起 |
四、 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现状 |
第三节 中国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
一、 专业高等教育长期未被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高等教育类型 |
二、 专业学位教育 |
第三章 高校专业认证制度 |
第一节 认证与专业认证 |
一、 认证 |
二、 专业认证 |
第二节 高校专业认证制度实施概况 |
一、 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二、 英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 |
三、 其它国家的专业认证制度 |
第三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发展趋势 |
一、 在自我管理和政府干预之间寻找平衡点:以美国为例 |
二、 国际化发展趋势 |
三、 ISO9000国际教育管理质量认证的兴起 |
第四节 中国高校专业认证的探索与实践 |
一、 对专业认证制度的研究尚处于以介绍外国经验为主的阶段 |
二、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中缺乏专业认证的相关制度安排 |
三、 个别领域开展了专业认证的实践探索 |
四、 航海类院校在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方面的探索 |
第四章 市场准入与专业认证制度创新 |
第一节 制度与制度创新 |
一、 关于制度 |
二、 关于制度创新 |
三、 “诺斯悖论”与政府主导式制度创新 |
四、 制度创新应予以关注的几个问题 |
第二节 市场准入与专业认证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一、 理论基础:治理理论 |
二、 实践基础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
三、 实践基础Ⅱ: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对我国市场准入和专业认证制度创新的建议 |
一、 将市场准入制度与专业认证制度统筹考虑 |
二、 政府、专业界、高校在市场准入与专业认证制度创新中协同配合 |
三、 在市场准入与专业认证制度创新中突出国际化要素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县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S省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简要的评价 |
(三) 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写作框架 |
3. 创新之处 |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的理论阐释 |
(一)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的内涵、路径与特点 |
1.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的内涵界定 |
2.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的路径描述 |
3.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的特点 |
(二)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 |
1. 理论基础 |
2. 制度保障 |
二、县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状况分析:以Y县为例 |
(一) 机构设置与工作状况分析 |
1. 机构设置方面 |
2. 安监工作方面 |
(二) 当前县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
1.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迈向新台阶 |
2. 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
3. 信息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
4. 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 |
5. 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
(三) 县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剖析 |
1. 县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 |
2. 安监工作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三、优化县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对策探讨 |
(一) 更新管理理念,规范监管行为 |
1. 强化以人为本的安全监管服务理念 |
2. 完善县域政府安全监管行为规范 |
(二) 改革监管体制,增强安监管理工作实效 |
1. 改革监管架构,促进监管机构职责明晰化 |
2.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促进监管能力现代化 |
3. 完善监管法律体系,实现监管的法治化 |
(三) 加强机制创新,推动安监工作优化升级 |
1. 信息化智能机制创新 |
2. 预监预警机制创新 |
3. 应急救援机制创新 |
4. 责任履行机制创新 |
(四) 改革监管模式,实现安监工作协同治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工作实施解答——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事培训司司长黄玉治答本刊记者问(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全生产法》改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刘超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4)
-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研究[D]. 高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
- [3]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创新[D]. 周刚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07)
- [4]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研究[D]. 李炜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7)
- [5]积他山之石 筑安全长城[N]. 冯瑾,李彩琴,王旭,舒安东. 中华合作时报, 2004
- [6]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思考[J]. 黄玉治. 劳动保护, 2004(08)
- [7]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D]. 董秀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8]长清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 王连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9]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10]县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S省Y县为例[D]. 庞乐.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安全工程师论文; 安全生产法论文; 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论文; 制度创新理论论文; 教育培训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