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机构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善达[1](2022)在《公立医院涉税业务及财务风险规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完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规避涉税风险,本文在解读现有公立医院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分析了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税种,指出了涉税风险点,并就公立医院规避财务管理涉税风险,给出了重视发票和涉税管理、规范记账、加强财务人员涉税技能培训,以及寻求与第三方合作的路径选择。
黎星艺[2](2021)在《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从我国现行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运行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积极借鉴美国、英国、日本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的经验并基于此结合中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经营发展的特点提出完善建议。文章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但税收征管问题较多,表现在税收管理制度、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等方面。其次,英国、美国和日本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管理方面具有诸多可借鉴之处,比如税收主体确定、税收激励政策制定等方面。最后,基于中国非营利医疗机构实际发展情况,相关发展性建议需从明确税收主体、统一税收立法、完善企业及个人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本文的研究在创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管理方法、创新税收征管思路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征管,对于新医改下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高税收管理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刘劲杉[3](2020)在《减税降费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在经济“稳中有变”出现下行压力、中美之间出现贸易摩擦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适时推出旨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减税降费政策。X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经济持续发展陷入困境,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执行有效降低了X市经济实体的税费负担,充分释放了各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力,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能力获得很大提升。本文通过对X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现状的调查和归纳整理,并且结合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等基础理论知识,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等研究方法,发现减税降费政策在X市的执行存在减税降费政策制定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税务机关执行政策面临困境、纳税人政策理解能力和参与度不够、政策执行环境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推进存在限制等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对美国和浙江省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的先进经验进行研究借鉴,从减税降费政策的制定应更加注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断提升税务机关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力、强化纳税人的政策理解能力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在X市的执行对策,为政策的全面有效执行提供参考。
李勇[4](2020)在《财政预算收支虚增实证研究 ——以S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财政预算收支不仅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衡量地方政府落实上级政策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特别是税收收入难以维持高速增长后,财政预算收支总量和增长率均不能继续单边快速前行,甚至还可能出现增幅大幅下降、停滞不前的情况。为了保证财政预算总量和增量的持续上行,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也为了在个人职位晋升上取得优势,地方政府及其主政者在无法改变现行分税制制度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通过控制地方税目收入以及其它各种手段来达成目标。由此产生“越涨越虚,越虚越涨”的财政预算收支虚增问题。本文以S市为研究个案,采用案例研究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利用公开的文献成果包括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统计公报,以及本人在实际工作中观察收集的近10年数据资料,运用分税制、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软预算约束和科层制等理论,对S市虚增财政预算收支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尝试重现S该市虚增财政预算收支并最终不得不进行修正还原的过程,反映“越涨越虚,越虚越涨”的现实情形。通过比对当地经济发展数据来论证因虚增而来的财政预算收支数据的脆弱性和不可靠性,旨在对财政预算收支虚增产生的现象进行实证描述,对其背后的行为逻辑进行原因分析,以期提出解决财政预算收支虚增问题的现实路径。
谢建国[5](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税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文中提出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企业所得税、流转税和财产税是企业向国家缴纳的主要税种类型。本文摒弃以往主要以企业所得税作为企业税负的观点,而以企业实际承担的各项税费的整体综合税负作为研究。企业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税种只是在企业经营成果环节上课税,而实践表明,仅是我国征收的流转税已远高于企业所得税。因此以企业所得税作为企业税负研究有一定不足及局限,更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税负情况,而以此来作为企业税负研究结论也有失偏颇。医药制造业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在全球与各地区都具有较重要的行业地位。本文选择以医药制造业为例来研究企业综合税负,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医药制造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切实与国民生命健康高度相关;二是医药制造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较为成熟,国家行业政策与扶持政策总体趋于平稳;三是医药制造业税收负担受宏、微观因素的影响因素尚未有详细论述与结论,而本文对其相关税负因素及其税负水平关系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该行业税负水平及影响因素的构成,切实为政策制定与调整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假设制约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综合税负变化存在以下宏、微观因素影响,即企业所处的地区、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知识产权密度与所有制成分(国有股比例)、资产规模、国有控股情况、股权集中度、毛利润率、董事会规模、人工成本。以2013-2018年医药制造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样本,对以上因素进行逐项统计性分析及多因素回归验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综合税负与整体上市公司的综合税负在年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2015年及以前企业综合税负处于逐年上升趋势,从2016年营改增全面实施后,企业税负逐年下降。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回归统计发现,地区、国有股比例、资产规模、国有控股情况、股权集中程度、董事会规模、人工成本与企业税负不存在有显着性,即以上因素对企业实际综合税负影响有限;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与税负呈显着负相关,即两变量越大,税负率越低;知识产权密集度、毛利润率与税负呈正相关,即两变量与综合税负率呈同方向变动,知识产权密度和毛利润率越高,企业的综合税负率越高。另通过稳健性检验,对CTR显着的因素对ETR的影响更为明显,对CTR无显着性影响的国有股比例、资产规模、人工成本对ETR具有显着性影响。
刘亚丽[6](2019)在《宗教组织税收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宗教是有关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圣事”,但宗教组织却存在于“世俗”之中。宗教组织兼具实践宗教信仰的宗教性以及为自身存续发展的经济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世俗中的宗教组织经济自洽性凸显出(自/被)商业化倾向,致使宗教组织的“圣事”和“俗事”交织,混为一体,既伤及教旨又令宗教不堪。2018年我国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增加了针对宗教组织及其教职人员的税收制度,以及税务部门对宗教组织及教职人员实施税收管理的条款,然而,在我国宗教组织及教职人员涉税的法律、法理及规则设定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乃至科研成果,尚属珍稀物种之际,这些原则性税收管理制度的颁布似有挂一漏万,不及就里之嫌。有鉴于此,宗教组织及教职人员的涉税法律规制的必要性、特殊性、正当性及现实可行性等殊值系列探究,这也符合中央“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断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我国宗教组织经济自洽性问题及税收规制。行文通过我国和域外两组案例的对比展开,得出目前我国宗教组织并不缺少世俗经济甚或商业活动的参与,但我国较为缺乏对宗教组织经济行为的具体税收规范。宗教组织虽以实践宗教信仰为其基本功能,但基于其存续和发展的内在所需,以及信众和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宗教组织与经济具有自洽性。当宗教组织的经济及经济行为缺乏自律与他律表现为不自洽时,必然影响其创设和教义的本旨,同时也影响到社会整体经济秩序,因此,通过具体的税收法律制度对宗教组织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具有现实必要性。第二章,我国现行宗教组织税收规范及问题分析。目前我国通过《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以及诸多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初步形成了较为原则性的宗教组织税收规范。但依然存在:宗教组织作为纳税主体的内涵和外延不清;对其经营行为的行政管理规范替代了应税规范;宗教组织的应税界定标准不准确;对其进行的税收监管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我国宗教组织税收规范严重滞后于宗教组织财富观念的转变;滞后于宗教组织自营利性和被营利性趋势增强的经济现实;国家对宗教组织实行的自养政策,在现实中被异化、异用或他用,自养政策被放大为自养免税政策或宗教性免税政策;相关民事主体法律以及教职人员身份和收入的界定,缺乏相适应的配套规范。因此,我国宗教组织税收问题的法律规制具有现实迫切性。第三章,宗教组织涉税法制理论梳理及评析。在政教合一体制下,受宗教及宗教组织的历史地位、国民信仰和社会功能等因素制约,国家对宗教组织予以直接的财政补贴和税收支持,但这一不当的财税政策既影响了财税关系和政教关系,也影响了公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因此,政教分离和间接的财税支助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现实和必然选择。与西方不同,我国古代历史上鲜有宗教支配政治或政教合一的现象,但也从不缺少国家政权与宗教或各宗教组织各样的经济和税收联系。国家因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需要,对宗教组织的财税政策极其不稳定,“不徭不役”和“亦徭亦役”政令反复交替,使得宗教组织繁盛兴衰交相更迭。在现代政教分离国家,除宗教组织的宗教性在处理政教关系时被审慎对待外,宗教组织因其非以营利性为目的,基本被纳入非营利组织进行规制。国家予以宗教组织的间接财政支持和连续稳定的税收规范,这既有利于宗教组织正常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和宗教组织间的政教关系。因此,构建和完善宗教组织的税收规范,是现代政教分离国家财税法治的必要内容。第四章,宗教组织的特殊性及征免的正当性分析。宗教组织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宗教性,以及由宗教性而衍生出的非营利性和社会表达的公益慈善性。虽然宗教组织具有其特殊性,但对其征税或免税具有法律正当性。首先,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有遵照法律负担纳税的义务。纳税人即是依照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负担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宗教组织是公民基于宗教信仰自由而组成的团体,属于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拥有宗教自由的宪法基本权保障同时,当然也负有纳税的义务。其次,征税权是国家主权的表现,宗教组织拥有类国家主权的组织自治权,国家对宗教组织免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障其独立性,但国家对宗教组织征税也并不意味着是对其自治权的干涉。在政教分离体制中,宗教组织的自治权处于国家主权之下,作为组织自治权的体现,宗教组织有从事世俗经济活动的权利,同时也应遵守世俗包括税法在内的经济规范要求。再次,宗教自由体现为内在精神信仰自由和从事合法宗教活动的自由,但此种自由并非绝对而是有所限制的自由,宗教组织负有依法的纳税义务并不因为其享有宗教自由而得以免除。即使在政教合一国家,宗教组织在获得免税或财政支持的同时,其自由也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因为在国家合法行使征税权时,维护良好的税收制度在各种公共利益中处于优先顺位。最后,政教分离原则要求国家政权和宗教组织分离。要求国家不得对特定的宗教加以奖励或禁止,或对人民特定信仰给予优待或非难。但政教分离不是绝对的分离,无论是对宗教组织征税或是免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政府与宗教组织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对宗教组织免税或是征税都不意味着必然违反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免税和征税的立法目的既非促进和倡导宗教,也非抑制和反对宗教。与宗教组织类似,诸如学校、图书馆、慈善基金会等,也通常被国家给予免税,因为它们一般被认为可以与社会和谐共处,并促进社会多样化的存在。综上,国家无论是对宗教组织免税或征税都具有合宪性或法理正当性。第五章,宗教组织税收法律制度域外经验与借鉴。宗教组织从事经济活动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共有现象。在宗教组织日趋商业化情形下,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改变了其税法上的待遇,变完全免税为有条件的免税,并加以公益慈善之社会责任,但具体做法又各不相同。美国《内地税法》规定了宗教组织获得免税的主体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形式要件、身份限制和免税资格丧失的情形,对宗教组织商业活动设置了“非相关商业所得税”和“无关举债所得税”进行规范。同时规定了含申请资料、年度报告书、捐赠信息等内容完备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必要时的税收稽核制度。日本设置宗教法人认证制度以规定主体要件资格,而公益性的高低对宗教组织税赋多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日本《法人税法》规定宗教法人可以经营营利事业,可按低于普通法人的税率承担纳税义务。在宗教主管机关和宗教组织之间设置宗教法人审议会制度,作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缓冲机关。同时对宗教法人规定了税收优惠及支出的限制,必要时的税务调查制度,甚至宗教法人营利事业有违法行为,可以对宗教法人实行强制解散。我国台湾地区对宗教组织的主体分类进行了规定,在营利事业所得税、房屋税、地价税等十余个税种税目中详细规定了宗教组织相关税收内容。宗教组织的经济行为及收入是以信众随喜布施,还是订有一定的收费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销售货物或劳务收入所得。对宗教组织设有严格的公益慈善要求,其60%的年度经费依法只能用于公益目的上,并对积极作为者进行奖励。综上,在宗教组织从事经济甚或商业活动不可避免并客观存在时,反思我国大陆具体问题,域外经验具有可借鉴性。第六章,我国宗教组织税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在中央提出要依法管理国家宗教事务,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的号召下,应积极善用财税法律规制宗教组织经济行为,调节宗教组织相关经济关系。首先,在宗教组织纳税主体层面,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缺少法律分类的情况下,应将宗教组织细化出来,对其税收加以特别规定;明确宗教组织纳税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在宗教组织应税范围层面,应重视宗教组织经济性的特征,改变禁止宗教组织过度商业化经营原则,允许其进行经济或商业活动,并运用税收法律规范,包括教职人员收入的规范;改变现有对宗教组织应税和免税以宗教性和经济性为主的多重区分标准,实行“经营征收与自养返还”相结合的标准调整。再次,在宗教组织公益慈善层面,应改变对宗教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消极定位,采用公益慈善主体的积极法律定位;在宗教组织普遍没有出具扣税资格的情况下,允许宗教组织对那些方向明确的捐赠出具扣税凭证;对宗教组织公益慈善行为实行税收激励或奖励机制。最后,在宗教组织税收监管层面,应转变对宗教组织税收监管的传统观念,在经济领域将之同其他市场主体平等对待;增加宗教组织信息公开的内容,落实税务登记;对其不当和违法行为实行阶梯制的税收处罚措施;同时也应注重相关规范和配套措施的协调,如自养政策的规范化、宗教组织自身建设等。综上,我国宗教组织税收制度的完善与构建具有可行性。
邢婧[7](2019)在《非经常发生业务的会计处理》文中研究表明在日常会计核算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经常发生的业务,如吸收投资、原材料退出、暂估材料不再付款、代购货物、收取员工伙食费等,给一些会计人员、特别是新上岗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现归纳如下,供参考。一、吸收投资的会计核算[例1]M公司2018年9月31日账面实收资本470万元;10月1日W公司经考察评估后向M公司投入8600万元,此时,原投资人又新投入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1000万元,双方协议投资比例为:M公司占49%,W公司占51%。在此情况
李靖捷[8](2019)在《医药流通各环节中相关企业的税务风险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余年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显着提升,与之相关的医药生产、进口、流通等均得到较快发展。目前,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但同时医药行业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药品非法商业回扣、药品定价机制尚未建成、药品流通领域市场集中度低等非税收问题;也有如不规范的会议费支出得不到税前扣除、广告经费超标得不到税前扣除、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增大增值税税负等一系列税收问题。这些涉税问题,于医药流通各环节的相关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将必然导致巨大税务风险。本文主要围绕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销企业以及医院的销售所涉及的税务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运用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我国医药流通各个环节中,相关企业其若干经营行为所导致的所存在的一系列涉税风险,剖析涉税风险、探寻化解风险的对策。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五个方面。第二章是理论分析,重点阐述文章的理论基础,即药品作为民生品和必需品,缺乏需求价格弹性,过高的价格易带来负外部性,所以需要政府的调整监管,而税收是国家调整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税务风险可能来自企业自身经营不善、也可能来自行业特性、还可能来自税收征管制度的不健全,所以本章还阐述了企业税务风险的定义、特点、分类、成因。第三章主要概括了医药流通环节涉及的具体环节和相关涉税企业,重点概括了对医药流通领域影响深远的“两票制”的雏形、探索、试行,最后阐述了“渠道式”和“佣金式”这两种主要的商业流通模式极其对税收带来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渠道式”“佣金式”医药流通模式下医药流通每个环节相关主体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和风险源。其中主要的风险源有:首先是医药流通制度问题造成的灰色利益始终未得到根除,为了内化这部分灰色收益,相关企业往往会承担较大的税务风险;其次是医药流通各环节相关主体税务风险意识不强,未构建有效管控制度、未启用高素质财经专业人才;再次是未能定期检测并化解涉税风险,涉税风险就会不断累积扩大。第五章探寻医药流通行业在各流通环节的税务风险的化解,配套策略包括:彻底斩断医药流通中各主体的不当利益、尤其是医院医生的灰色利益,引入税务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良性沟通,建立严格的发票审核制度,做到事前预防、事中追踪、事后留档,合理使用税收优惠政策,恰当进行税收筹划。最后一章医药流通相关企业的纳税服务需求,包括提供行业税务风险指引,与行业协会合作拓宽税收宣传渠道以及进一步具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
吴晶晶,张昕男,陈志仙,高山,官翠玲[9](2018)在《“营改增”背景下公立医院税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现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背景下,以公立医院税制改革为切入点,利用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公立医院税收制度变迁的现状。针对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吸收医院税制的合理成分。结合国内外经验,为公立医院进行"营改增"改革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李玥嘉[10](2016)在《浅谈医疗机构工会财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工会财务会计工作已成为各医疗机构工会举足轻重的一项工作,管好用好工会经费、提供工会工作的财力支撑,是工会财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北京市属医疗机构的工会审计检查,总结出现在市属医疗机构工会财务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就如何做好工会财会工作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将医疗机构工会财务工作的整体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
二、医疗机构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机构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公立医院涉税业务及财务风险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立医院涉税政策概述 |
二、公立医院所涉税种应税分析 |
(一)增值税 |
(二)企业所得税 |
(三)个人所得税 |
1. 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对于居民取得税务工资、 |
2. 公立医院对外支付的劳务报酬所涉个人所得税也是税务、审计等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
(四)印花税 |
(五)房产税 |
(六)车船税 |
(七)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专项收入) |
(八)其他税种 |
三、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涉税风险分析 |
(一)发票管理不规范 |
(二)对非医疗收入管理不重视 |
(三)财务人员涉税行为处理能力亟待提升 |
(四)个人所得税纳税意识不强 |
(五)财务凭证和档案管理 |
四、公立医院如何规避涉税风险 |
(一)重视发票和应税业务管理 |
(二)规范财务记账及财务档案保管工作 |
(三)做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和纳税宣传 |
(四)加强涉税技能培训 |
(五)科学筹划合理避税 |
(2)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医疗机构 |
2.1.2 医疗服务 |
2.1.3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区别 |
2.2.2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税人性质归属 |
2.2.3 关于非营利性医院是否可向举办人分配收益问题 |
第三章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及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税负概况 |
3.1.1 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
3.1.2 车船税 |
3.1.3 企业所得税 |
3.1.4 个人所得税 |
3.2 我国目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
3.2.1 税收优惠政策导向 |
3.2.2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
3.3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施的税收征管制度 |
3.4 现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市场准入实体机制畸形导致的税收意识淡薄问题 |
3.4.2 税收制度配套措施存在漏洞导致税收流失问题 |
3.4.3 税收优惠政策零散导致税收征管操作难度大 |
第四章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筹划与税务处理 |
4.1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筹划 |
4.1.1 医疗机构涉税政策分析 |
4.1.2 医疗机构的税收模式 |
4.1.3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筹划方式 |
4.1.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筹划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4.2 民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转变为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务处理 |
4.2.1 会计制度的调整 |
4.2.2 税收的转变 |
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非营利医疗机构的注册 |
5.2 非营利医疗机构免税资格的认定 |
5.3 相关税收政策 |
5.4 国外非营利组织税收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5.4.1 确定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 |
5.4.2 非营利组织免税程序的合法化、科学化、制度化 |
5.4.3 .捐赠制度细则明确 |
5.4.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的监督管理 |
5.4.5 建立并完善非营利医院的惩罚性税收制度 |
第六章 相关政策建议 |
6.1 完善立法,保障税收政策的实现 |
6.1.1 建立完善的税法体系 |
6.1.2 建立科学的认证标准体系 |
6.1.3 完善现行捐赠的免税制度 |
6.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配套措施 |
6.3 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征管措施 |
6.3.1 严格非营利医疗机构资格认定,设立免税审核制度 |
6.3.2 推行普遍而简易的税务登记制度 |
6.3.3 强化票据管理 |
6.3.4 制定专门所得税稽查办法 |
6.4 建立独立的监管制度 |
6.4.1 改变双重管理体制 |
6.4.2 实行信息公开化制度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减税降费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五、论文的内容框架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减税 |
二、降费 |
三、政策执行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第二章 X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X市基本情况 |
一、X市情况简介 |
二、减税降费政策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X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取得的成效 |
一、X市的整体税收负担显着降低 |
二、针对自然人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取得的成效 |
三、针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取得的成效 |
第三章 X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一节 X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减税降费政策不完善 |
二、税务机关执行政策不到位 |
三、纳税人政策理解和参与度不够 |
四、政策执行环境限制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执行 |
第二节 X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减税降费政策不完善、执行效果不佳的原因 |
二、税务机关执行政策不到位的原因 |
三、纳税人政策理解和参与度不够的原因 |
四、政策执行环境存在限制性的原因 |
第四章 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税改政策执行经验梳理 |
一、减税政策制定合理,适应性强 |
二、减税政策执行机构配置完善 |
三、纳税人主动参与度高 |
四、多部门配合的政策执行环境高效有利 |
第二节 浙江省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经验梳理 |
一、减税降费政策具体、针对性强 |
二、税务部门政策执行快捷高效 |
三、纳税人积极主动参与减税降费政策执行 |
四、政策执行环境良好有利 |
第五章 推进X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减税降费政策制定更加注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一、简化减税降费政策制定 |
二、政策的普惠性应更加全面 |
三、细化地方政策执行举措 |
第二节 不断提升税务机关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力 |
一、优化税务机关政策执行的整体基础 |
二、不断提升执行人员的政策执行能力 |
三、完善系统性执行效果考核体系 |
第三节 强化纳税人的政策理解和参与度 |
一、纳税人应不断完善自身政策理解和参与能力 |
二、开展政策宣传培训,强化引导纳税人的政策参与 |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环境 |
一、地方政府优化产业机构,增强政策适应性 |
二、多部门联动合作形成良好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问卷 |
附录2 “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效果调查问卷(企业部分) |
附录3 “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效果调查问卷(自然人部分) |
附录4 “减税降费”政策统计表(截至2019年6月30 日) |
致谢 |
(4)财政预算收支虚增实证研究 ——以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财政预算收支的定义 |
2.1.2 财政预算编制的定义 |
2.1.3 财政收支虚增的定义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科层制的相关理论 |
2.2.2 分税制的相关理论 |
2.2.3 软预算约束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S市财政预算收支虚增的现状分析 |
3.1 案例地S市财政运行情况 |
3.1.1 总体情况 |
3.1.2 人为控制财政预算收支的直观表现 |
3.2 财政预算收支虚增的现状分析 |
3.2.1 财政预算收入虚增现状分析 |
3.2.2 财政预算支出虚增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市财政预算收支虚增引发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S市财政预算收支虚增引发的问题 |
4.1.1 虚增数据带动收入增长令财政预算收入质量不断恶化 |
4.1.2 虚增数据带动经济增长掩盖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和脆弱性 |
4.1.3 虚增数据提高刚性预算支出基数使维持正常运转举步维艰 |
4.1.4 虚增数据打乱财政预算收支运行秩序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
4.2 S市财政预算收支虚增的原因分析 |
4.2.1 政绩和收益的需求令考核任务下达欠合理 |
4.2.2 收支超常增长影响财力分配决策合理性 |
4.2.3 经济发展思路存偏差令整个财政预算收支体系脱实向虚 |
4.2.4 预算收支调整事前事中监督机制滞后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解决财政预算收支虚增的思路 |
5.1 以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工作 |
5.2 进一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分配方式 |
5.3 树立差异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
5.4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我国上市公司税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税收目前形势 |
1.1.2 我国税负结构的背景 |
1.1.3 我国医药制造业税收形势 |
1.1.4 当前税负研究的局限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及研究特点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综合税负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税负的概念及分类 |
2.1.1 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 |
2.1.2 等比税负、量能税负与等量税负 |
2.1.3 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 |
2.2 企业实际税负的基本理论 |
2.2.1 所得税理论 |
2.2.2 增值税理论 |
2.2.3 税负转嫁与归宿理论 |
2.2.4 “拉弗曲线”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样本的选择与方法 |
3.1 样本的选择 |
3.2 样本企业地区的分类 |
3.3 研究假设 |
3.4 研究模型 |
3.5 实际综合税负的计算数据来源 |
3.5.1 实际综合税负的财务取数逻辑与原理 |
3.5.2 实际综合税负的税基选择 |
第四章 上市公司税收负担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我国上市公司大行业门类综合税负率统计分析 |
4.2 我国上市公司制造业门类综合税负率统计分析 |
4.3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综合税负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1 综合税负率的地区分布统计描述分析 |
4.3.2 公司规模与税负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资产负债率与税负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4 无形资产密度与税负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5 毛利润率与税负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6 股权集中度与税负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五章 回归分析 |
5.1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变量相关性分析 |
5.2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回归性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调整医药制造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的建议 |
6.3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宗教组织税收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宗教组织经济自洽性及税收规制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以我国和域外两组案例为展开 |
二、对两组案例的比较分析及反思 |
第二节 宗教组织经济自洽性之必然 |
一、宗教组织的需要 |
二、社会信众的需要 |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三节 经济不自洽税收规制之必要 |
一、宗教组织经济自洽性的意义 |
二、宗教组织经济不自洽的影响 |
第二章 我国现行宗教组织税收规范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现行宗教组织税收规范 |
一、宗教组织纳税主体的现行税收规范 |
二、宗教组织纳税范围的现行税收规范 |
三、宗教组织公益慈善的现行税收规范 |
四、宗教组织税收相关信息公开的规范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宗教组织税收规范存在的问题 |
一、宗教组织纳税主体税收规范存在的问题 |
二、宗教组织应税界定税收规范存在的问题 |
三、宗教组织公益慈善税收规范存在的问题 |
四、对宗教组织的税收监管规范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宗教组织税收法律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
一、宗教组织相关税收法律滞后 |
二、受宗教自养免税政策的影响 |
三、相关的配套法律规定不协调 |
第三章 宗教组织涉税法制理论梳理及评析 |
第一节 政教合一下宗教组织涉税法制及评析 |
一、财税支持的基础及表现 |
二、宗教组织涉税法制评析 |
第二节 政教主从下宗教组织涉税法制及评析 |
一、政教主从下的宗教经济 |
二、宗教组织“不徭不役” |
三、宗教组织“亦徭亦役” |
第三节 政教分离下宗教组织涉税理论及评析 |
一、社会型理论依据及分析 |
二、经济型理论依据及评析 |
三、宗教组织涉税之本文观点 |
第四章 宗教组织的特殊性及征免的正当性分析 |
第一节 宗教组织的特殊性 |
一、内在特殊宗教性 |
二、外在特殊法原则 |
第二节 对宗教组织征税的正当性分析 |
一、对宗教组织征税与主权概念不冲突 |
二、对宗教组织征税不违反宗教自由原则 |
三、对宗教组织征税应有所限制 |
第三节 对宗教组织税收减免的正当性分析 |
一、政教分离原则实质上是适当的分离 |
二、宗教组织税收减免不违反政教分离 |
第四节 国家税收与宗教组织的互惠作用 |
一、国家税收对宗教组织的支持作用 |
二、宗教组织教义对国家税收的遵从 |
第五章 宗教组织税收法律制度域外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宗教组织税收法律制度 |
一、宗教组织的主体规范 |
二、宗教组织的应税规范 |
三、宗教组织的信息公开 |
四、宗教组织的税务稽核 |
第二节 日本宗教组织税收法律制度 |
一、宗教法人纳税主体规范 |
二、宗教法人的减免税优惠 |
三、宗教法人有特色的制度 |
四、对宗教法人的税务调查 |
第三节 台湾地区宗教组织税收法律制度 |
一、宗教组织的主体分类 |
二、宗教组织的税收优惠 |
三、宗教组织的监管制度 |
第四节 域外宗教组织税收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
一、注重对宗教组织免税资质的审查规范 |
二、注重对宗教组织经济活动的应税规范 |
三、注重对宗教组织捐赠抵扣的税收规范 |
四、注重对宗教组织信息公开的监管规范 |
第六章 我国宗教组织税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一节 规范宗教组织纳税主体的法律规定 |
一、宗教组织应予以特别的税收规范 |
二、民间宗教组织纳入应税主体范围 |
三、完善宗教组织的纳税主体要件 |
第二节 明确宗教组织应税范围的界定标准 |
一、宗教组织纳税范围界定的前提 |
二、宗教组织应税范围的界定标准 |
三、宗教教职人员收入的应税规范 |
第三节 改进宗教组织公益慈善的税收机制 |
一、宗教组织公益慈善的积极法律定位 |
二、宗教组织公益慈善的具体税收措施 |
第四节 加强对宗教组织税收监管的法律规定 |
一、转变宗教组织税收监管观念 |
二、增加宗教组织信息公开内容 |
三、切行宗教组织税收监管措施 |
四、完善其他相关配套措施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非经常发生业务的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吸收投资的会计核算 |
二、原材料退出的会计核算 |
三、暂估材料不再付款的会计核算 |
四、代购货物手续费的会计核算 |
五、收取员工伙食费的会计核算 |
(8)医药流通各环节中相关企业的税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药品缺乏需求价格弹性 |
2.2 高价药的负外部性 |
2.2.1 负外部性带来的危害 |
2.2.2 负外部性的应对措施 |
2.3 企业税务风险 |
2.3.1 企业税务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
2.3.2 企业税务风险的分类 |
2.3.3 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 |
3 医药流通行业概述 |
3.1 医药流通环节概述 |
3.2 医药流通环节的涉税主体 |
3.2.1 药品生产环节 |
3.2.2 药品流转环节 |
3.2.3 药品消费环节 |
3.3 “两票制”的发展 |
3.3.1 “两票制”的雏形 |
3.3.2 “两票制”的探索 |
3.3.3 “两票制”的试行情况 |
3.4 医药行业商业模式概述 |
3.4.1 “两票制”前主要流通模式:渠道模式 |
3.4.2 “两票制”后主要流通模式:佣金模式 |
4 医药流通环节中的税务风险及成因 |
4.1 医药生产环节的税务风险 |
4.1.1 医药生产企业价格波动过大的税务风险 |
4.1.2 对于医药服务企业的服务费定性的税务风险及成因 |
4.1.3 医药生产企业高额“会议费”的税务风险 |
4.2 医药流转环节的税务风险 |
4.2.1 医药服务企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务风险 |
4.2.2 医药服务企业利用“税收洼地”的税务风险 |
4.3 医疗销售环节的税务风险 |
4.3.1 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务风险 |
4.3.2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务风险 |
4.3.3 零售药店的税务风险 |
4.4 医药流通环节税务风险成因概述 |
5 医药流通环节的税务风险应对 |
5.1 建立合法运营模式分割医药利益 |
5.1.1 合同销售模式的概况 |
5.1.2 合同销售模式的应用 |
5.2 引入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支持 |
5.3 建立健全税务风险评估体系 |
5.4 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
5.5 医药生产企业应严格审核增值税发票的真实性 |
5.5.1 事前:严格审核增值税发票开具方的背景 |
5.5.2 事中:应对货物、服务、发票实施跟踪管理 |
5.5.3 事后:保障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
5.6 医药服务企业应进行合理税收优惠筹划 |
6 医药流通行业对纳税服务的需求 |
6.1 对税务机关提供办税指引与风险提示服务的需求 |
6.2 对税务机关拓宽税收信息宣传渠道的需求 |
6.3 对税务机关进一步降低医药流通环节的税收负担的需求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营改增”背景下公立医院税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现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公立医院税收制度的变迁 |
(一) 制度变迁理论 |
(二) 公立医院税收制度变迁过程 |
三、我国公立医院税制改革现状分析 |
(一) 公立医院税收制度现状 |
(二) 公立医院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营改增”实施对公立医院的影响 |
(一) 改变了公立医院的涉税范围 |
(二) 有利于缓解医疗机构 (纳税人) 的负担 |
(三) 简化医院会计核算的程序 |
(四) 促进医院建立新的医疗机构体系 |
五、政策建议 |
(一) 国家层面 |
(二) 医疗卫生行业层面 |
(10)浅谈医疗机构工会财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疗机构工会财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
1. 固定资产购置未执行政府采购和集中采购相关规定 |
2.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 |
3. 固定资产超过使用年限且无法使用的没有及时进行报废 |
4. 超限额使用现金 |
(二)超范围使用工会经费的问题 |
1. 用工会经费支付先进职工奖励款及津贴。 |
2. 报销与工会业务无关的支出。 |
(三)实物签收不规范 |
(四)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
(五)会计内部控制不符合要求 |
(六)财务报销手续不规范,资料不全 |
1. 个别医院工会的培训差旅费未按规定的明细标准报销。 |
2. 一些医疗机构工会在列支工会经费时各类支出发票附件不齐全。 |
(七)科目运用不正确。 |
(八)工会经费预算编制及执行有待完善。 |
二、提高医疗机构工会财会工作水平的对策和措施 |
(一)健全组织机构,合理配备人员 |
(二)健全工会管理制度 |
(三)加强资产管理 |
(四)加强工会财务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化管理 |
(五)规范报销手续、严格支出程序 |
(六)加强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监督职能 |
(七)促进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
(八)按要求报送会计报表,加强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 |
三、结语 |
四、医疗机构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立医院涉税业务及财务风险规避[J]. 李善达. 中国农业会计, 2022(02)
- [2]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问题研究[D]. 黎星艺.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减税降费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D]. 刘劲杉.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财政预算收支虚增实证研究 ——以S市为例[D]. 李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我国上市公司税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D]. 谢建国.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宗教组织税收法律问题研究[D]. 刘亚丽.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非经常发生业务的会计处理[J]. 邢婧. 税收征纳, 2019(03)
- [8]医药流通各环节中相关企业的税务风险研究[D]. 李靖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营改增”背景下公立医院税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现状探析[J]. 吴晶晶,张昕男,陈志仙,高山,官翠玲. 财会通讯, 2018(13)
- [10]浅谈医疗机构工会财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李玥嘉. 金融经济, 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