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鹤的繁殖地——若尔盖沼泽

黑颈鹤的繁殖地——若尔盖沼泽

一、黑颈鹤的繁殖地——若尔盖沼泽(论文文献综述)

张会格[1](2007)在《黑颈鹤东部种群的迁徒路线及其停歇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从迁徙路线、中途停歇地和影响迁徙的气象因素等方面,研究了我国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东部种群的迁徙特征。继2005年冬季在云南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4只越冬的黑颈鹤进行卫星跟踪研究后,我们于2006年冬季又在云南大山包和贵州草海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4只越冬的黑颈鹤佩戴了卫星发射器,继续追踪研究黑颈鹤东部种群的迁徙路线和中途停歇地。4只黑颈鹤中有3只成功完成了2次春季迁徙和1次秋季迁徙,1只仅完成1次春季迁徙和1次秋季迁徙。黑颈鹤东部种群的春季迁徙路线,首先从云南大山包和贵州草海开始,飞越金沙江,向北偏西方向穿过和停歇于四川凉山山脉,然后到达凉山、邛崃山和大雪山交界的地方,再沿大渡河河谷向北迁徙,到达位于四川北部和甘肃南部的若尔盖沼泽湿地繁殖区。黑颈鹤的秋季迁徙路线和春季迁徙路线基本一致,方向相反。黑颈鹤东部种群春季迁徙平均历时6.7天,平均迁徙距离725.4km;秋季迁徙平均历时5.5天,平均迁徙距离903.6km。推测黑黑颈鹤东部种群春秋季迁徙均采用时间最短策略。温度和风向、风速在影响黑颈鹤迁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春季迁徙的合适日平均气温在8.1℃以上,秋季迁徙的合适日最低气温在-10℃以下;顺风风向或微风程度的其他风向,是黑颈鹤迁徙中所选择的合适风向;春秋迁徙途中,黑颈鹤多选择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迁离停歇地。在云贵高原和若尔盖沼泽之间,我们两次卫星跟踪实验,共追踪到迁徙黑颈鹤的65次中途停歇,涉及33个停歇地。调查发现黑颈鹤的中途停歇地多为高山草甸,附近有河流或湖泊等淡水水源,迁徙季节时这些地点人类活动较少。黑颈鹤的中途停歇以集小群、短时间的形式,没有发现集大群迁徙的黑颈鹤的停歇地。黑颈鹤的中途停歇地均位于四川省境内,分布于23个区县的66个乡镇,其中60%以上的黑颈鹤停歇地不在保护区范围内,黑颈鹤中途停歇地的保护有待加强。

张国钢,戴强,刘冬平,侯韵秋,陆军,沈尤,杜科[2](2013)在《若尔盖湿地水鸟资源季节变化》文中提出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 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 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2.2%。3月和10月是若尔盖湿地水鸟数量的高峰期;11月是低谷期,主要是由于水鸟的迁离和越冬水鸟尚未到达的缘故。尕海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物种数和水鸟数量占了整个若尔盖湿地较大的比例。卫星跟踪的结果表明,青海湖斑头雁(Anser indicus)在若尔盖湿地与云南和贵州的越冬水鸟汇合,因此加强若尔盖湿地禽流感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杨旭煜,王顺洋[3](1991)在《四川若尔盖沼泽的黑颈鹤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主产我国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也是全球唯一生活于高原的鹤类,我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加以保护。郑作新等(1965)60年代曾对四川红原至若尔盖公路沿线的黑颈鹤数量进行过考察,张家驹等1987年曾调查若尔盖沼泽黑颈鹤的分布、数量。为制定若尔盖沼泽黑颈鹤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计划,1991年5~6月对若尔盖沼泽的黑颈鹤资源及其栖息地现状进行综合考察,现将考察结果整理如下。

杨旭煜,王顺洋[4](1994)在《若尔盖沼泽夏季涉禽游禽观察》文中提出1991年5月22日-6月19日,笔者在若尔盖沼泽观察到涉禽、游禽26种,隶属6目8科,其中:白翅浮鸥等13种属若尔盖沼泽夏季新记录;黑颈鹤等12种为繁殖鸟,绿头鸭等5种为若尔盖沼泽繁殖新记录;赤麻鸭、红脚鹬、普通燕鸥、黑颈鹤、灰雁等7种为优势种。调查区内共观察到黑颈鹤239只,估计整个若尔盖沼泽有黑颈鹤610只。建议在此建立面积23.9万公顷的湿地保护管理区。

方宇[5](2020)在《甘南及川西北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甘南及川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敏感区。十九大以来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千年大计,并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甘南及川西北地区作为长江和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是黄河源的关键水源涵养区和湿地生态区,对区域乃至长江、黄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维持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甘南及川西北高寒湿地出现结构和功能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也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甘南及川西北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1990-2015年甘南及川西北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出区域的优先保护格局;以甘南及川西北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寒湿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景观格局变化;并进行旗舰物种黑颈鹤的生境适宜性研究,提出高寒湿地健康诊断的动物学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1990-2015年甘南及川西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值为0.12-0.72之间,黑河、白河流域的若尔盖县、玛曲县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优,东北部的合作市、夏河县、舟曲县和临潭县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差。根据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级结果,高健康水平地区的面积由11169 km2减至2503 km2,降幅为77.59%,区域处于亚健康和病态地区的面积由29725 km2增至88741 km2。2015年高健康水平地区占2.05%,中健康水平地区占5.74%,低健康水平地区占14.69%,亚健康水平地区占38.37%,病态地区占39.15%,1990-2015年区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严重。(2)基于Slope趋势分析提出甘南及川西北地区高寒湿地优先保护格局,若尔盖县和玛曲县为一级保护区;阿坝县为二级保护区;壤塘县、马尔康市、理县、小金县和松潘县为三级保护区;夏河县、合作市、卓尼县、临潭县、碌曲县、迭部县、舟曲县、九寨沟县、金川县、茂县和汶川县为四级保护区;黑水县和红原县为五级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出现了生态系统严重恶化趋势,需加强湿地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实施生态及工程措施缓解生态系统恶化趋势。三级、四级保护区生态系统变化趋势以轻度恶化为主,需加强管理与监测,防止进一步恶化。五级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仅需维持已有的湿地管理与保护政策。(3)沼泽湿地是甘南及川西北地区主要的湿地类型,湿地资源主要分布于若尔盖县、玛曲县和红原县,湿地与草地间的转化是区域湿地转移的主要类型。1980-1995年甘南及川西北地区高寒湿地面积萎缩是湿地格局变化的主要特征,这段时间内斑块数量、最大斑块面积、多样性指数与均匀性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2000年后区域景观聚集性指数下降,斑块密度增加,整体上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进一步加强,湿地景观格局复杂度降低,出现了一定的景观格局结构退化。(4)基于多物种分布模型的对比研究发现,随机森林模型对区域黑颈鹤生境适宜性的预测精度最高,决策树、最大熵、树网模型的预测效果依次递减,基于随机森林的黑颈鹤生境预测可作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动物学方法。黑颈鹤适宜生境主要位于若尔盖县、玛曲县、红原县、碌曲县和阿坝县,其他区域均不适宜黑颈鹤的生存与繁衍。1990-2015年甘南及川西北地区黑颈鹤生境适宜性指数由0.121降至0.112,整体降幅达7.44%。黑颈鹤适宜生境改变以低适宜区转换为不适宜区为主,斑块数量由89增至249,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低适宜区分布逐渐离散化,给黑颈鹤的生存与繁衍带来一定压力。

杨旭煜[6](1991)在《黑颈鹤的繁殖地——若尔盖沼泽》文中研究指明 黑颈鹤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也是全球唯一生活于高原的鹤类.它冬季主要栖息在云南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西藏南部,春、夏迁飞至四川北部、甘肃南部和青海东南部的高原沼泽繁殖,秋末又返回越冬地.由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其栖息地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面积持续缩小.为摸清若尔盖沼泽地区黑颈鹤及其栖息地现状,制定保护管理计划,今年六月,笔者同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斯科特先生等一道,对该地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短期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舒美林[7](2017)在《甘肃盐池湾黑颈鹤繁殖生态学与迁徙研究》文中提出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主要繁殖地之一。2013-2015年,对该保护区内黑颈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黑颈鹤最大种群数量稳定在140只左右,其中繁殖鹤40对左右,新个体比例15.7%-25.8%。研究期间共确定了29个黑颈鹤巢址,其中24个为草垛巢,5个为地面巢。生境类型(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干扰程度(低强度>高强度)和水深(深>浅)是影响黑颈鹤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29个巢,年均巢存活率65.56±5.09%,年均孵化成功率57.04±6.12%,年均繁殖成功率32.78±2.55%。巢成功率与水深,水域面积以及巢与岸边的距离正相关,与干扰程度负相关。高原环境中的双亲孵化模式是研究双亲冲突与合作的最佳模型。2014-2015年,通过红外摄像机连续记录的方式对20对黑颈鹤的孵化行为进行了研究。黑颈鹤平均每天总在巢率90.12%(雌鹤45.35%,雄鹤44.77%),平均每个孵化回合时长为2.06 h(雌鹤2.07 h,雄鹤2.04 h),平均每天的换班频率为10.87次,平均每次换班时长5.05 min。雄鹤换班时长显着高于雌鹤(5.57 min vs 4.65 min,t180=-46.61,P<0.001)。黑颈鹤双亲在孵化过程中,当一方投入减少时,另一方会有多种回应(同向减少,部分补偿或完全补偿)。由于生命较长,配偶关系持续久和繁殖力较低的原因,对同伴孵化投入的减少进行补偿是黑颈鹤的主要回应方式,以避免当前繁殖失败。黑颈鹤的这种补偿模式使得双亲孵化任务的分配灵活可变,孵化模式呈现明显的―短回合,多轮换,高效率‖特点,减小了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双亲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出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行为节律反应了黑颈鹤的生存策略。当环境温度较低时(06:30-08:29),离巢频率降低,孵化回合延长,在巢率提高;当环境温度升高(10:30-12:29),离巢频率增加,孵化回合缩短,在巢率降低。雌雄对温度的行为反应不同,温度较低时(06:30-08:29)雌鹤在巢率较高(58.88%vs 36.60%),正午时(12:30-14:29)雄鹤在巢率较高(47.69%vs 40.64%)。雌雄翻卵频率在12:30-14:29最高(雌鹤:2.29次;雄鹤:2.20次),18:30-20:29最低((雌鹤:1.70次;雄鹤:1.37次)。在低温环境中提高在巢率以满足胚胎需求,在温暖环境中降低在巢率以满足生存需求,黑颈鹤的这种行为节律具有明显的环境适应性。2015年9月成功救助2只黑颈鹤并安装卫星跟踪器后放归,根据回收的数据研究黑颈鹤迁徙前的活动规律和迁徙路线。研究结果发现,黑颈鹤迁徙之前依然在繁殖期领地内活动,活动面积分别为0.55 km2和1.55 km2。2只黑颈鹤均5次转移夜宿地,与巢址的最远距离分别为3.22 km和1.29 km。秋季迁徙分别始于11月8号和11月14号,出发的时间均为上午10:00-11:00。仅1只黑颈鹤卫星跟踪成功,显示其到达西藏林周县越冬。迁徙距离1101 km,用时7天,其中停歇4天。保护区黑颈鹤秋季迁徙时向西南方向出发,从吐尔根达坂山和柴达木山进入青海省,经停大柴旦湖、长江源流域,再从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最后到达林周县越冬。越冬期主要在林周县的白达地区、虎头山水库及其附近区域活动。按迁徙路线划分,盐池湾黑颈鹤属于西部种群。本文首次通过卫星跟踪研究报导了西部种群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对黑颈鹤栖息地保护和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冉江洪,刘少英,曾宗永,邵开清,林强,张明[8](1999)在《四川辖曼自然保护区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数量及分布》文中认为通过19970724~19970817对四川辖曼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发现黑颈鹤269只.通过平均密度法估算整个保护区有407只,其主要分布在伏流宽谷沼泽和湖泊洼地沼泽,其最适生境是湿润及水体沼泽区,偶见于草坡.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为活动的干扰,黑颈鹤的栖息繁殖环境及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正受到极大的威胁,需进一步加强保护

苏化龙,林英华,李迪强,钱法文[9](2000)在《中国鹤类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有 9种鹤类 ,其中灰鹤 (Grusgrus)、黑颈鹤 (Grusnigricollis)、丹顶鹤 (Grusjaponensis)、白枕鹤 (Grusvipio)、赤颈鹤 (Grusantigone)、蓑羽鹤 (Anthropoidesvirgo)在中国进行繁殖。中国政府为保护鹤类采取了大量有效措施。本文在结合当前鹤类数量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 ,对中国鹤类的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杨旭煜,戴波,隆廷伦,王顺洋,张荣亮,熊清泉,五一[10](1997)在《若尔盖沼泽冬夏季水禽和猛禽的调查》文中指出991年夏和1993年冬,笔者在若尔盖沼泽共观察到水禽30种,隶属6目8科.其中,白翅浮鸥等8种文献无夏季分布的记载,棕头鸥等2种文献无冬季分布的记载,黑颈鹤等12种为繁殖鸟,赤麻鸭等7种为夏季优势种,绿头鸭等5种为冬季优势种;猛禽12种,隶属1目2科.其中白尾鹞文献无夏季分布的记载,毛脚狂鸟等4种文献无冬季分布的记载.大狂鸟等3种为繁殖鸟,鸢等3种为夏季优势种,大狂鸟等3种为冬季优势种.建议在此建立面积为2390km2的湿地保护管理区.

二、黑颈鹤的繁殖地——若尔盖沼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颈鹤的繁殖地——若尔盖沼泽(论文提纲范文)

(1)黑颈鹤东部种群的迁徒路线及其停歇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黑颈鹤的研究进展概况
        1.2.1 数量与分布
        1.2.2 栖息地研究
        1.2.3 繁殖生态
        1.2.4 越冬生态
        1.2.5 迁徙研究
    1.3 卫星跟踪鸟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运用卫星跟踪技术对鸟类的研究
        1.3.2 国内运用卫星跟踪技术对鸟类的研究
        1.3.3 卫星跟踪鸟类迁徙研究的发展趋势
    1.4 鸟类迁徙策略的研究现状
    1.5 项目研究目标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黑颈鹤的迁徙路线
    2.1 研究方法
        2.1.1 黑颈鹤的捕捉和卫星信号发射器的安装
        2.1.2 卫星数据的整理
        2.1.3 迁徙路线图的绘制
        2.1.4 确定停歇地、计算迁飞距离和停歇时间
    2.2 研究结果
        2.2.1 #64309 的迁徙路线
        2.2.2 #64310 的迁徙路线
        2.2.3 #64311 的迁徙路线
        2.2.4 #64312 的迁徙路线
        2.2.5 #55984 的迁徙路线
        2.2.6 #55982 的迁徙路线
        2.2.7 黑颈鹤的迁徙时间和迁徙距离
        2.2.8 黑颈鹤的日迁徙距离
        2.2.9 黑颈鹤的越冬地和繁殖地的居留时间
    2.3 讨论
        2.3.1 黑颈鹤的春秋迁徙路线
        2.3.2 黑颈鹤的迁徙策略
        2.3.3 黑颈鹤的迁徙时间
        2.3.4 黑颈鹤的越冬地点和繁殖地点
第三章 黑颈鹤的中途停歇地
    3.1 重要停歇地点概况
        3.1.1 黑颈鹤停歇3次以上的重要停歇地点概况
        3.1.2 黑颈鹤停歇3次以上的重要停歇地点生境共同特点
        3.1.3 黑颈鹤停歇2次的停歇地点概况
        3.1.4 黑颈鹤停歇2次的停歇地点生境共同特点
        3.1.5 黑颈鹤停歇1次的停歇地点简况
    3.2 重点停歇地实地调查
        3.2.1 调查方案
        3.2.2 调查路线
        3.2.3 调查结果
    3.3 路线考察结果分析
    3.4 黑颈鹤中途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的植被比较分析
        3.4.1 研究方法
        3.4.2 分析结果
        3.4.3 黑颈鹤的对微生境的选择
    3.5 讨论
        3.5.1 黑颈鹤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
        3.5.2 黑颈鹤中途停歇地的特点
        3.5.3 黑颈鹤停歇地面临的潜在威胁
第四章 气象因素对黑颈鹤迁徙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及讨论
        4.2.1 风向、风速对黑颈鹤迁徙的影响
        4.2.2 气温对黑颈鹤迁徙的影响
        4.2.3 降雨量对黑颈鹤迁徙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对黑颈鹤东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5.1 在迁徙停歇地建立保护区
    5.2 宣传与执法
    5.3 发展沼气池,节约薪柴
    5.4 控制牛羊数量,保护湿地
    5.5 协调植树与黑颈鹤生境保护的矛盾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若尔盖湿地水鸟资源季节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物种组成
    2.2 水鸟季节性动态
    2.3 尕海湿地水鸟的重要性
    2.4 黑颈鹤的时空分布
3 讨论

(5)甘南及川西北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2.2 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1.2.3 景观格局研究
        1.2.4 黑颈鹤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数据来源与研究区概况
    2.1 数据来源
        2.1.1 气象数据
        2.1.2 地表水储量数据
        2.1.3 土地利用数据
        2.1.4 植被指数数据
        2.1.5 地形高程数据
        2.1.6 统计数据
        2.1.7 黑颈鹤调研数据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水文
        2.2.5 植被条件
        2.2.6 社会经济
    2.3 研究方法
        2.3.1 DPSIR模型
        2.3.2 物种分布模型
        2.3.3 熵值法
3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
    3.1 评价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指标的选取与体系构建
    3.2 单指标分析
        3.2.1 驱动力指标
        3.2.2 压力指标
        3.2.3 状态指标
        3.2.4 影响指标
        3.2.5 响应指标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及优先保护格局
    4.1 甘南及川西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4.1.1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时空格局
        4.1.2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区统计
    4.2 空间趋势分析与保护格局
        4.2.1 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趋势分析
        4.2.2 区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优先保护格局
5 高寒湿地景观演变格局
    5.1 湿地景观分类与指数选取
        5.1.1 湿地景观分类
        5.1.2 景观指数选取
    5.2 湿地类型及面积变化
        5.2.1 湿地面积变化
        5.2.2 湿地类型转移
    5.3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5.3.1 景观尺度变化
        5.3.2 类型尺度变化
6 高寒湿地旗舰物种生境适宜性
    6.1 物种分布模型选取
        6.1.1 模型环境数据
        6.1.2 模型精度评价
    6.2 黑颈鹤生境适宜性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甘肃盐池湾黑颈鹤繁殖生态学与迁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分类地位
        1.1.2 形态特征
        1.1.3 繁殖生态
    1.2 研究区域
        1.2.1 地理位置
        1.2.2 气候条件
        1.2.3 生物资源
第二章 繁殖生态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种群数量
        2.2.2 繁殖表现
        2.2.3 巢址选择
    2.3 数据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种群数量
        2.4.2 繁殖表现
        2.4.3 巢特征
        2.4.4 巢址选择
    2.5 讨论
        2.5.1 种群数量
        2.5.2 繁殖表现
        2.5.3 巢特征
        2.5.4 巢址选择
第三章 孵化行为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视频分析
        3.2.2 性别区分
        3.2.3 双亲孵化模式
        3.2.4 行为日间节律
    3.3 数据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双亲孵化模式
        3.4.2 行为日间节律
    3.5 讨论
        3.5.1 双亲孵化模式
        3.5.2 行为日间节律
第四章 卫星跟踪与迁徙研究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迁徙前活动规律
        4.4.2 迁徙时间与路线
    4.5 讨论
        4.5.1 迁徙前活动规律
        4.5.2 迁徙时间与路线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致谢

(9)中国鹤类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鹤类的现状
2 中国鹤类保护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鹤类保护工作现状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鹤类保护对策
    3.1 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鹤类资源调查, 建立中国鹤类研究保护监测网络
    3.2 加强鹤类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促进鹤类栖息地保护与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
    3.3 进行鹤类生态学、生物学、迁徙规律以及鹤类人工繁育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开展鹤类重要种群自然扩散重要性的研究
    3.4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实施国际共同保护行动

四、黑颈鹤的繁殖地——若尔盖沼泽(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颈鹤东部种群的迁徒路线及其停歇地研究[D]. 张会格.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06)
  • [2]若尔盖湿地水鸟资源季节变化[J]. 张国钢,戴强,刘冬平,侯韵秋,陆军,沈尤,杜科. 动物学杂志, 2013(05)
  • [3]四川若尔盖沼泽的黑颈鹤调查[J]. 杨旭煜,王顺洋. 四川林业科技, 1991(04)
  • [4]若尔盖沼泽夏季涉禽游禽观察[J]. 杨旭煜,王顺洋. 动物学杂志, 1994(03)
  • [5]甘南及川西北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方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黑颈鹤的繁殖地——若尔盖沼泽[J]. 杨旭煜. 大自然, 1991(04)
  • [7]甘肃盐池湾黑颈鹤繁殖生态学与迁徙研究[D]. 舒美林. 兰州大学, 2017(04)
  • [8]四川辖曼自然保护区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数量及分布[J]. 冉江洪,刘少英,曾宗永,邵开清,林强,张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01)
  • [9]中国鹤类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 苏化龙,林英华,李迪强,钱法文. 生物多样性, 2000(02)
  • [10]若尔盖沼泽冬夏季水禽和猛禽的调查[J]. 杨旭煜,戴波,隆廷伦,王顺洋,张荣亮,熊清泉,五一.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1)

标签:;  ;  ;  ;  ;  

黑颈鹤的繁殖地——若尔盖沼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