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IRECT PROOF OF THE DETERMINANT EXPRESSION FOR FLAGGED SKEW TABLEAUX(论文文献综述)
穆童[1](2021)在《形状记忆聚合物多种转变过程中的力学行为研究》文中提出
李帅[2](2021)在《基于运行模态的同步测量误差特性分析与建模》文中研究表明
宋昕[3](2021)在《面向多模态医学影像的智能配准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图像配准是医学影像处理中常用的技术,大量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病灶检测,疾病诊断,手术规划,手术导航和疗效评估等。随着多种医学影像技术的蓬勃发展,从反映解剖结构的形态学成像到反映器官组织的功能性成像,不同模态的医学影像从不同的角度承载着丰富的医学诊断信息,将多种模态的图像进行融合处理,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丰富的功能互补信息。而多种模态的图像融合的基础是将这些图像进行配准。因此,多模态医学镜像的配准技术逐渐地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然而,传统的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方法存在着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实际的临床场景中的使用,包括适应性差与配准时间过长的问题。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展现出的强大功能使其成为了研究图像问题的主流方法。在医学中,深度学习在器官分割,肿瘤检测等任务上有均有出色表现。考虑以上的现状,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网络模型用于解决多模态医学图像的配准。同时,考虑到直接将多模态图像进行配准的困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生成介质模态的方法来保证多模态图像之间的配准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生成介质模态的新方法SCG-TPL。针对有挑战性的下腹部的m Dixon MR序列生成能够模拟CT图像的一种介质模态,即合成CT图像。SCG-TPL是基于补丁学习框架,将知识杠杆迁移模糊c均值聚类(KL-TFCM)作为框架的全局模型以获得初步的分类结果,因为KL-TFCM能合理克服不同样本间的个体差异;将半监督模型Lap-SVM作为框架的局部模型以进行精细分类。结果表明,SCG-TPL仅需少量的人工成本就能带来较低的时间开销,能能够在仅需m Dixon MR序列的情况下针对下腹部产生出质量良好的合成CT图像。(2)针对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提出一种基于介质模态的深度网络M-i VM。该网络能对MR和CT图像进行配准。M-i VM是一种改进的微分同胚配准网络模型,该模型分为配准网络模块和空间变换模块。配准网络模块的结构为U-net网络,目的是生成一个配准场。空间变换模块是一个变形的空间变换网络结构,目的是根据配准场对待配准图像进行变换插值后得到最终的配准图像。结果表明,M-i VM不仅能精确地实现多模态图像间的配准,同时能降低配准的时间,提高配准的效率。
潘恺[4](2021)在《带自由液面问题的绝对位置-压力格式粒子有限元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流体模拟方法主要以欧拉法为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拉方法具有处理流体大变形的能力。然而,对于带自由液面的流动以及运动边界问题欧拉法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基于网格的拉格朗日模型中,网格会随着连续体一起移动,运动过程中边界和界面能够自然地被跟踪和识别。然而,当变形大到一定程度时,网格会极度扭曲,求解精度下降甚至不收敛。因此,传统拉格朗日有限元方法通常只能处理小变形的流动问题。绝对节点坐标(ANCF)单元由于采用了斜率坐标来描述局部方向,这允许使用少量单元来表示复杂的形状,因此最近被应用到流体模拟领域,特别是充液系统自由液面的大变形模拟。此外,采用绝对节点坐标作为主变量使得流体可以自然地与固体有限元程序以及多体系统算法相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复杂系统。尽管如此,基于完全拉格朗日描述的绝对节点坐标单元仍受到网格极端变形以及复杂接触边界的限制。粒子有限元方法(PFEM)是一种基于背景网格的粒子方法,它使用更新的拉格朗日描述并通过有限元网格离散求解域。有限元网格的节点可以看作是粒子用来传递流体的动量及其所有物理性质,这些粒子可以自由移动甚至与主体区域分离。因此,本文在绝对节点坐标法的基础上,结合粒子有限元方法高效的网格更新技术来描述带自由液面的流动问题,不仅可以和多体算法相结合,还适用于各类复杂的边界。此外,在算法方面做了相关改进,避免了传统拉格朗日方法因网格畸变而带来的时间步长限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绝对节点坐标法和完全拉格朗日公式建立了不可压缩牛顿流体的二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罚函数方法处理流体的近似不可压缩性,同时给出了广义粘性力和惩罚力对应切线刚度矩阵的显式表达式。为了在全局坐标系下建立刚-液系统的统一模型,采用绝对节点坐标参考节点(ANCF-RN)来描述刚性贮箱的运动,并引入拉格朗日乘子施加自由滑移和非穿透约束。为了保证长时间仿真的稳定性,采用Bathe复合积分格式求解液-固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通过相关算例来验证ANCF流体单元的大变形能力。将不同外激励形式下监测点的自由液面位移和压力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并进行相关的收敛性分析,指出采用传统绝对节点坐标单元求解流体问题的实用性及局限性。结合绝对节点坐标思想和传统拉格朗日粒子有限元方法,提出采用线性单元描述的绝对位置-压力格式的粒子有限元方法(AP-PFEM)。根据伽辽金有限元方法推导更新构型下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并采用规避inf-sub条件的有限增量微积分法则(FIC)对质量守恒方程进行压力稳定化处理。为了提高求解精度,采用具有高频数值耗散特性和二阶精度的广义-α法进行时间离散并通过“离散-预估-校正”格式求解系统动力学方程。在“离散-预估-校正”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流线积分的“预估-离散-校正”模型,其中预估过程使用显式流线积分来预测流体域的非线性初始迭代构型。这种根据当前背景网格所对应的流线预测模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传统拉格朗日模型所面临的时间步长限制问题,尤其是在一个时间步长内可能出现的单元反转情况。此外,采用绝对位置作为运动主变量可以直接对当前网格节点位置进行更新来满足动量守恒方程。接着,在流线积分预测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考虑不同时刻流线的变化。通过算例验证所提算法在复杂流动以及大时间步长下的稳定性。研究传统采用非滑移边界粒子有限元方法(PFEM)的特点,发现当采用较粗的网格离散求解域时边界的粘滞效应会对整体流场造成很大影响。由于PFEM的拉格朗日特性及网格更新过程,使得自由滑移边界的施加存在困难。因此,借助每一时刻生成的虚拟接触单元来识别真实接触节点,并通过拉格朗日乘子引入自由滑移约束,将绝对位置粒子有限元方法与多体算法相结合,建立统一的拉格朗日耦合系统。为了避免大时间步长下界面节点在大曲率边界上出现偏离,对凹曲面边界情况下边界节点出现的位错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法。传统拉格朗日方法在求解管道进出口边界和驱动边界问题时需要特殊处理,主要是涉及到流体粒子在运动过程中无法保持进出口的剖面形状。因此,同样借助虚拟接触层的思想施加进出口以及驱动边界条件。通过若干数值算例验证了自由滑移边界在粗网格及较大时间步长下仍具有良好的质量守恒特性,并将压力计算结果与文献数值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所提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详细讨论和分析了采用自由滑移边界的三维绝对位置粒子有限元方法(3D AP-PFEM)在仿真过程中容易遇到的网格变形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采用一致法向施加自由滑移约束来消除压力场的非物理振荡以及虚假的速度场。为了避免仿真过程中接触面网格的过度扭曲,并同时保持固体壁面的几何特征,提出一种有效的接触节点识别方法以及接触面网格光滑方法,并对接触面容易出现的凹陷进行修补。此外,通过自由液面网格加密以及液面通量调整对仿真过程中造成的流体质量损失进行修正。本文提出的基于绝对位置-压力格式的粒子有限元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给出的相应改进算法对工程上充液多体系统的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求解思路。
孙铖[5](2021)在《矩阵对称型波动方程SBP-SAT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数值模拟在地震学、地震勘探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数值模拟,可以了解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状态,记录瞬时波场状态。其中,有限差分方法由于具有实现过程简单、计算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地震动模拟方法之一。但传统有限差分方法,处理具有起伏地表或含裂缝、空腔等构造模型时会受到较多限制,甚至会产生不稳定的模拟结果。为了建立适应起伏地形的节点离散方式,人们提出了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该方法可以避免阶梯型网格剖分形式,从而抑制虚假散射波的产生并提高了数值仿真的稳定性。但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中,为了实现矩形计算域和曲线型物理域的映射关系,通常需引入雅克比矩阵、链式法则和切法向量等因素。因此会使得弹性波动方程的代数形式愈加复杂,增加了方程推导、程序编译、仿真实现的难度。为了降低曲线域波动方程及其高阶数值方法应用的难度、简化公式推导和程序实现过程,本文将弹性波动方程从传统逐节点运算的方式转换至整体计算域同步离散方式,通过系数矩阵元素确定波动方程类别,将不同模态(SH、P-SV)和不同维度(2D、3D)的波动方程整合至具有普适性的矩阵对称型偏微分方程(Symmetric matrix form,SMF),使能量法在曲线域中更方便使用。通过具有分部求和(Summation by parts,SBP)性质的差分算子和一致逼近项(Simultaneous approximation terms,SAT)的边界弱施加方式建立的SBP-SAT方法进行波动方程离散,得到可以通过能量法进行稳定性估计的离散框架;利用求解域分割技术,在较小的计算工作量下即可实现含曲线裂纹构造模型或大尺度地震数值模拟。为了进一步增加人工边界位置吸收效果并在各向异性介质与曲线域中保持稳定的数值模拟结果,在矩阵对称型方程中引入了单轴/多轴完全匹配层(Perfectly/Multiaxial-perfectly matched layer,PML/MPML)条带。最后,基于矩阵对称化思路,得到了声波方程SMF格式;利用特征边界条件的代数关系,给出声-弹界面的边界条件,实现了声-弹介质耦合问题的求解。论文内容如下:(1)阐述SBP-SAT方法的实现过程,介绍矩阵型的传统和迎风SBP算子的构造形式与性质。建立可以直接调用的SBP算子通用程序,实现经过简单设定即可建立相应空间离散矩阵算子的流程。结合SAT方法,给出通过能量法进行离散系统的稳定性证明过程。(2)建立矩阵对称型弹性波动方程,将曲线域下的弹性波动方程通过代数运算,转换至系数矩阵为对称矩阵的偏微分方程形式。从而将不同波型(SH、P-SV)、不同维度(2D、3D)的弹性波动方程整合至弹性波动SMF体系中。在此基础上结合SBP-SAT方法,建立起具有普适性的弹性波动SMF离散框架,且该离散框架可以通过能量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利用SAT处理边界的便捷性,实现求解域的分割处理,在离散含曲线型裂纹、空腔等构造和基于实际地形高程模型时,可以极大地拓展模拟区域规模。(3)在弹性波动方程SMF的基础上,引入PML/MPML,并建立该体系的SBP-SAT离散框架,提升波在人工边界位置的吸收效果同时保证模拟的稳定性。将无PML的SBPSAT的能量法从时域转化至频域进行,建立起含MPML/PML的能量法证明思路。通过特征边界代数关系表示的边界条件,可以稳定地与PML/MPML结合,在两者重合部分,无需进行额外的公式引入和替换。基于建立的含PML/MPML的SBP-SAT离散框架,对多种曲线域模型进行数值模拟。(4)将弹性波动SMF延伸至声波方程,基于上述思路实现声波SMF体系的建立,通过已有弹性波动SMF框架进行声波SBP-SAT离散,得到2D和3D的声波SMF离散框架。利用特征边界条件,实现2D情况下的声-弹介质耦合。
石雪[6](2020)在《基于层次化混合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方法》文中指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同一目标区域内像素异质性增强、不同目标区域间像素同质性增强等特征,这给其分割方法的设计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在统计意义上,这些特征使得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各目标区域内像素光谱测度统计分布主要呈现出非对称、重尾和多峰等复杂统计特性,准确建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内像素光谱测度统计分布是获得高质量影像分割结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传统混合模型难以达到准确建模像素光谱测度复杂统计分布的要求。为此,论文提出一种层次化混合模型用于建模复杂的统计分布,并依此提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具有层次性结构的混合模型,称为层次化混合模型,用于解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内像素光谱测度复杂统计分布的建模问题。层次化混合模型定义为若干个组份概率分布加权和,其包括两层结构。层次化混合模型组份构成了第一层结构,其定义为若干个分量概率分布加权和,用于建模影像各目标区域内像素光谱测度复杂统计分布;层次化混合模型分量构成了第二层结构,由同一已知概率分布定义,用于建模目标区域中子区域内像素光谱测度的统计分布。通过准确建模像素光谱测度的统计分布,层次化混合模型可有效地利用影像内光谱信息,进而提高影像分割结果的质量。(2)提出基于层次化混合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方法。采用层次化混合模型建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统计模型,并采用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建模组份权重先验分布以有效地利用影像内像素空间位置信息。根据贝叶斯定理构建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作为影像分割模型,并设计期望最大化/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Expectation Maximization/Markov Chain Monte Carlo,EM/MCMC)方法求解分割模型以获得最优模型参数,通过最大化后验概率实现影像分割。(3)验证提出分割方法的有效性。采用提出方法和基于统计模型的对比方法对高分辨率全色、多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影像进行分割实验,并定性和定量地分析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具有准确建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内像素光谱测度的非对称、重尾、尖峰或平坦峰和双峰等复杂统计分布的能力,且可实现高精度和高效率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该论文有图59幅,表33个,参考文献190篇。
王杨[7](2020)在《薄板坯连铸结晶器中的流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薄板坯连铸结晶器新型浸入式水口对结晶器内流场优化、对卷渣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并验证了新型耗散型浸入式水口的控流效果和应用的可行性。首先通过调研近些年来有关结晶器浸入式水口的研究进展,明确了优化浸入式水口结构的研究方向。然后评估了三种在计算结晶器内卷渣行为时应用的数学模型,分析验证了各个数学模型的应用效果。本文对雷诺平均方法(RANS)、大涡模拟模型(LES)和近来备受关注的新型分离涡(DES)数学模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分离涡模型(DES)在浸入式水口和结晶器内湍流流动的仿真方面比雷诺平均数学模型(RANS)和大涡模拟模型(LES)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针对物理模拟实验结晶器内钢渣两相流的问题,跟据白金汉π定理对物理模拟需要满足的相似准则进行了推导,得出应满足We,Re,Fr,ρ1/ρ2,η1/η2这些参数均相似。对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实验用油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到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结晶器卷渣现象水模拟实验需要的最佳用油(硅油AK 0.65,密度比~1.3),并依据其与水的界面张力确定了水模型相似比(λ=0.5)。对结晶器内发生卷渣的主要形式回流卷渣进行机理分析。对比原型浸入式水口和耗散型浸入式水口的水模拟实验结果以及数值计算实验结果,验证得出采用耗散型浸入式水口后结晶器液面更平稳,卷渣现象减少。在数值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卷渣率φ的概念,通过对比卷渣率定量分析被卷入的渣滴向结晶器下部运动的情况。将高速摄像仪拍摄到的结晶器内的渣滴卷入过程与数值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晶器内部易发生严重卷渣的区域为距水口 0.43 m,弯月面下0.48 m位置处。经PIV实验测量得到的结果与采用DES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研究结果的科学可靠性。采用耗散型浸入式水口能够改善优化结晶器内部流场分布,从而达到维持结晶器内液面稳定的目的。
杨宗浩[8](2020)在《基于图像拼接的螺纹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螺纹因其具有良好的连接和传动性能,在机械行业中被广泛使用。为保证螺纹具备可靠的工作性能,保证螺纹尺寸精度至关重要。高精度、高效率的螺纹检测方法是保证螺纹尺寸精度的重要手段,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机器视觉螺纹检测设备上硬件存在的弊端,如镜头视场范围小、导轨精度不高和系统零部件安装误差较大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拼接的螺纹参数检测方法,并通过对比实验进行方法验证。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机器视觉几何量检测技术为基础,基于课题组自研的GIM-80A视觉检测系统平台,提出一种兼顾检测速度和检测精度的基于图像拼接的螺纹参数检测方法。该方法只扫描获取螺纹上下牙廓实现图像拼接提高系统检测速度。将图像拼接方法与高精度光栅尺相结合,提高图像拼接精度。(2)提出改进的螺纹参数求取算法。通过图像拼接算法的研究,实现螺纹图像高精度拼接,将采集获取的螺纹局部图像拼接为高清的螺纹全局图像。将拼接得到的螺纹全局图像预处理后,通过改进的螺纹参数求取算法得到相应的螺纹参数,包括大径、小径、中径、螺距和牙型角。利用对比实验对螺纹检测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满足螺纹检测的精度要求和稳定性要求。(3)通过实验对比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螺纹表面油液附着、镜头畸变、标定、温度变化和边缘提取算法等因素引起的螺纹参数测量误差。并对上述检测误差进行综合计算。本课题以圆柱外螺纹为检测对象,研究了基于图像拼接螺纹参数检测方法。本课题所提出检测方法的整体方案、相关算法和误差分析同样对其他类型的螺纹检测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对非接触的螺纹检测系统的设计特别是研究中用到的GIM-80A螺纹检测系统的改进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夏蔚文[9](2020)在《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的穿透检测与自适应控制》文中指出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是电火花加工工艺的一种,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涡轮叶片气膜冷却孔群孔加工中被广泛使用。整个通孔加工过程可分为接触、中间和贯穿三个不同阶段。目前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特别是斜孔加工,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各加工阶段的特性具有显着差异,而现有控制器却采用固定控制策略,阻碍了加工效率和稳定性的提升;二是由于电极损耗严重,难以确定加工完成时间。特别是在加工以涡轮叶片气膜冷却孔为代表的一类小孔时,由于工件内部存在流道或空腔,需要确定加工完成时间,以有效地防止背伤产生。为了提升整体加工效率,需要在线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并提出分段自适应控制策略。而为了确定加工完成时间,需要在区分加工阶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判断依据,判定小孔贯穿。但是,目前对于不同加工阶段的特性及其成因仍缺乏研究,而这是提出优化控制策略的依据。而且由于加工过程中的电极损耗较大,且工艺过程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用于区分中间阶段和贯穿阶段的穿透信息以及标志加工完成的贯穿信息,无法通过坐标增量和加工时间等信息简单获得。也需要根据加工过程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在线检测方法。而目前已有判定方法的可靠性较差。为此,本文对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过程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以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各加工阶段的现象与特性尚不明确的问题,设计了观测实验装置,使用摄像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直接观察了各加工阶段的极间物理现象并展开分析,以加深对加工过程的理解,进而指导后续研究。在观测接触阶段时,发现了电极的受迫振动现象。分析表明,该现象是导致此阶段加工过程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中间阶段,观测到了电极振动、侧壁放电等现象。该阶段排屑效率高,加工总体稳定。进入贯穿阶段后,虽然间隙中的冲液仍可维持一定时间,但侧壁放电显着增多,加工状态急剧恶化;小孔贯穿后,大量加工屑累积,放电和短路依然频繁。(2)针对上述观察到的极间物理现象建立了数学与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现象背后的规律,为分段控制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针对接触阶段的电极受迫振动现象,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电极振动方程,分析表明电极自由长度是减小振幅的关键因素。针对中间和贯穿阶段的电极振动现象,建立了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显示,间隙中的工作液压力对振幅的影响很小。针对穿透发生前后的排屑现象,建立了一系列流体与粒子交互的两相流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穿透发生后加工稳定性立即急剧下降的原因是放电集中和流场压强变化导致的大量侧壁放电和短路。这使得这一阶段的加工条件十分恶劣。(3)针对目前缺少可靠的穿透检测与贯穿判定方法的问题,结合观测实验及建模仿真的研究结果,分析了极间放电信号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穿透检测方法与贯穿判定方法。首先提出了用于穿透检测的加工状态图分类法。该方法选取多种特征信号,处理得到由信号变化趋势曲线组合而成的加工状态图。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将加工状态图在线分类为穿透前和穿透后两类,即可检测到穿透。相比于现有的判定方法,该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避免信号波动或干扰所导致的误判。其次,考察了小孔贯穿前后、电极未回退时的放电信号特征,提出了基于条件放电信号变化特征的贯穿判定方法。验证实验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即可以在1秒或1毫米内检测到穿透,并在电极穿出出口2 mm内判定贯穿。(4)为了提升各加工阶段的稳定性和效率,基于前文研究结果,提出了分段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了高效稳定的加工。首先,在接触阶段,为了减少电极振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动态调节进给率增益因子的策略。加工实验表明,该策略可使接触阶段的加工时间缩短50%以上,小孔入口附近的放电影响区也可减少最多达49.8%。其次,针对加工大深径比小孔时中间阶段的稳定性随着小孔深度加深而逐渐下降的问题,设计了基于自校正调节控制的二输入二输出自适应控制器。根据放电加工的状态动态调节伺服控制器参数,提高了加工效率。实验中,使用自适应控制器可令加工时间缩短10.3%。最后,考虑到贯穿阶段的间隙放电条件十分复杂且恶劣,采用了加工参数选优的策略。设计了全因子实验,研究了伺服参考电压和增益因子对加工效率的影响,并据此优化加工控制参数。实验表明,采用优化的加工参数后,该阶段的加工时间可缩短多达56.2%。最后,结合穿透检测方法、贯穿判定方法,实现了自动化的分段自适应加工控制。
张玉环[10](2020)在《基于TRIZ的一种轴颈倾斜径向动静压滑动轴承油腔结构设计》文中指出滑动轴承的理论和试验研究表明,滑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和其参数值对轴承的工作性能和润滑状态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从滑动轴承结构创新设计角度来实现对其性能的改善,但怎么想到新结构的过程没有给出。国内外关于滑动轴承结构类型和参数值对轴承性能影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设计资源,找到促进滑动轴承结构设计的创新方法值得探索和研究。TRIZ是目前世界上用于指导机械产品创新设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得到的TRIZ通用解是抽象的,需要有经验的设计解运用类比的思维把其转化为领域解,这给通用解到领域解的转化带来了困难。本文以油腔式液体径向动静压滑动轴承为研究对象,用TRIZ冲突理论指导油腔结构创新设计,使新结构的提出过程有规律可循。用TRIZ资源分析工具梳理文献研究成果,找到油腔结构可创新角度,把TRIZ通用解直接转化设计解。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三方面:一、依据滑动轴承设计手册,提炼了油腔结构设计准则及其设计属性,建立了油腔结构设计属性和TRIZ通用工程参数的关联表,和改善设计属性的油腔结构设计可创新角度表,提出了一套用TRIZ冲突理论指导油腔结构创新设计的流程。二、在轴颈倾斜工况下,运用流程,提出了一种六油腔交错布置的动静压滑动轴承结构设计方案。三、对新结构轴承润滑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与四个深浅腔的动静压滑动轴承相较,在倾斜角和偏心率一定,转速不同情况下,新结构轴承的油膜承载力值得到提高、轴瓦后端面附近的封油面油膜温升分布得到了改善,从定量角度说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二、DIRECT PROOF OF THE DETERMINANT EXPRESSION FOR FLAGGED SKEW TABLEAUX(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RECT PROOF OF THE DETERMINANT EXPRESSION FOR FLAGGED SKEW TABLEAUX(论文提纲范文)
(3)面向多模态医学影像的智能配准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CT的生成现状研究 |
1.2.2 医学图像配准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2章 相关方法介绍 |
2.1 补丁学习 |
2.2 迁移学习 |
2.2.1 迁移学习的场景 |
2.2.2 迁移学习分类 |
2.2.3 KL-TFCM |
2.3 半监督学习 |
2.3.1 拉普拉斯支持向量机(Lap-SVM) |
2.4 医学图像配准理论 |
2.4.1 空间变换 |
2.4.2 图像插值 |
2.5 深度学习 |
2.5.1 CNN |
2.5.2 STN |
2.5.3 AE |
2.5.4 U-net |
2.5.5 GAN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迁移和补丁学习的生成合成CT的方法 |
3.1 引言 |
3.2 提出的SCG-TPL方法 |
3.2.1 准备MR特征数据 |
3.2.2 构造候选四组织类型标识符(FTTI) |
3.2.3 用多个FTTI生成合成CT的图像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3.1 实验设置 |
3.3.2 结果展示 |
3.3.3 实验分析及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介质模态和微分同胚的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方法 |
4.1 引言 |
4.2 提出的M-iVM网络 |
4.2.1 配准网络模块 |
4.2.2 空间变换模块 |
4.3 M-iVM的目标函数 |
4.4 实验 |
4.4.1 实验数据介绍及预处理过程 |
4.4.2 实验设置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带自由液面问题的绝对位置-压力格式粒子有限元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2 绝对节点坐标单元流体模拟概述 |
1.3 粒子有限元方法简介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网格更新-Delaunay三角剖分 |
1.3.3 自由液面以及流-固界面识别 |
1.3.4 粒子有限元方法与其他数值方法的对比 |
1.4 拉格朗日流体边界处理方法概述 |
1.4.1 自由滑移边界 |
1.4.2 进出口边界及驱动边界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二维绝对节点坐标有限元方法 |
2.1 引言 |
2.2 完全拉格朗日描述的不可压缩牛顿流体 |
2.3 绝对节点坐标四节点平面单元 |
2.4 运动和变形描述 |
2.4.1 惯性力和外力虚功 |
2.4.2 粘性力虚功 |
2.4.3 体积应变能和广义罚力 |
2.4.4 动力学方程 |
2.5 绝对节点坐标参考节点及约束方程 |
2.5.1 绝对节点坐标参考节点(ANCF-RN) |
2.5.2 节点约束方程 |
2.6 Bathe复合积分法求解动力学方程 |
2.6.1 Bathe复合积分法 |
2.6.2 广义惩罚力对应雅克比矩阵 |
2.6.3 广义粘性力对应雅克比矩阵 |
2.7 数值算例 |
2.8 绝对节点坐标单元描述流体的局限性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绝对位置-压力格式粒子有限元方法及流线积分预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绝对位置-压力格式粒子有限元方法 |
3.2.1 运动描述 |
3.2.2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
3.2.3 伽辽金等效积分及其弱形式 |
3.2.4 稳定化的质量守恒方程及其弱形式 |
3.2.5 有限元空间离散 |
3.2.6 时间积分方案及方程求解 |
3.2.7 绝对位置-压力格式粒子有限元求解流程 |
3.3 显式流线积分预测方法 |
3.3.1 显式流线积分 |
3.3.2 改进的显式流线积分 |
3.4 数值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绝对位置-压力格式粒子有限元方法自由滑移边界及进出口边界处理 |
4.1 引言 |
4.2 自由滑移边界 |
4.2.1 三种流-固边界以及与离散化的关系 |
4.2.2 AP-PFEM流-固边界条件处理 |
4.2.3 自由滑移边界接触点位置校正 |
4.3 进出口边界及驱动边界处理 |
4.3.1 进出口边界处理 |
4.3.2 驱动边界处理 |
4.4 时间积分方案及方程求解 |
4.5 数值算例 |
4.5.1 自由滑移边界及充液多体系统验证算例 |
4.5.2 驱动边界和进出口边界验证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维带自由液面流动问题求解 |
5.1 引言 |
5.2 一致法向和自由滑移边界条件 |
5.2.1 节点一致法向 |
5.2.2 特征接触节点判断 |
5.2.3 自由滑移约束 |
5.3 Sliver单元清除 |
5.4 流-固接触界面网格处理 |
5.4.1 接触界面网格凹陷修补 |
5.4.2 接触界面网格光滑 |
5.5 质量保持和修正方法 |
5.5.1 自由液面网格细化处理 |
5.5.2 全局质量修正 |
5.6 数值算例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FIC压力稳定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矩阵对称型波动方程SBP-SAT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SBP-SAT方法的发展 |
1.3.1 SBP算子的发展 |
1.3.2 SBP-SAT框架的建立 |
1.3.3 SBP-SAT在数值模拟领域中的应用 |
1.4 完全匹配层在SBP-SAT框架下的应用 |
1.5 弹性波动方程矩阵型对称化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SBP算子及SBP-SAT框架的实现 |
2.1 能量法和相关标记符号 |
2.1.1 能量法 |
2.1.2 相关标记符号 |
2.2 一阶偏导数SBP算子 |
2.2.1 传统SBP算子实现过程 |
2.2.2 迎风SBP算子实现过程 |
2.3 一阶偏导数SBP-SAT框架的实现过程 |
2.3.1 SBP-SAT框架的实现过程 |
2.3.2 不同精度、不同类型SBP-SAT框架的误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称化弹性波动方程的SBP-SAT框架 |
3.1 弹性波动方程矩阵型对称化 |
3.1.1 SH波动方程矩阵型对称化 |
3.1.2 P-SV波动方程矩阵型对称化 |
3.1.3 三维弹性波动方程矩阵型对称化 |
3.1.4 曲线坐标与坐标变换 |
3.2 适定的特征边界条件 |
3.3 连续域中的系统能量分析 |
3.4 SMF框架的SBP-SAT离散及其能量分析 |
3.5 数值算例 |
3.5.1 P-SV方程的多块模拟 |
3.5.2 SH波在裂缝模型中的传播 |
3.5.3 SH波在曲线裂缝模型中的传播 |
3.5.4 Marmousi模型地震动模拟 |
3.5.5 含奇异地形地震动模拟 |
3.5.6 大尺度复杂地形地震动模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PML在弹性波动方程SMF框架中的实现 |
4.1 连续域SMF框架中的PML实现 |
4.2 连续域SMF框架中的PML及稳定性分析 |
4.2.1 PML框架本征值分析 |
4.2.2 PML框架频域稳定性分析 |
4.3 基于SBP-SAT离散的SMF框架中的PML及稳定性分析 |
4.3.1 无PML的SMF框架的稳定性分析 |
4.3.2 使用MPML进行SMF框架的稳定性分析 |
4.4 算例分析 |
4.4.1 矩形域中单轴PML的应用 |
4.4.2 PML/MPML/Non-PML在曲线域的比较 |
4.4.3 自由边界和PML条带重合曲线域 |
4.4.4 P-SV型弹性波在曲线域中传播模拟 |
4.4.5 P-SV型弹性波在各向异性曲线域中传播模拟 |
4.4.6 P-SV波在各向异性圆盘模型中的传播 |
4.4.7 三维曲线域中MPML的离散框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声波及弹性波-声波耦合的SBP-SAT模拟 |
5.1 声波方程矩阵对称化及其能量估计 |
5.1.1 声波SMF框架推导 |
5.1.2 声波SMF框架的能量估计 |
5.2 声波SMF框架下的PML |
5.2.1 声波SMF下的PML实现 |
5.2.2 声波介质传播模型 |
5.3 声波方程-弹性波动方程SMF框架下的耦合 |
5.4 声波-弹性波耦合算例 |
5.4.1 矩形域声-弹介质传播模型 |
5.4.2 曲线域声波介质传播模型 |
5.5 三维声波对称框架 |
5.5.1 三维声波SMF推导 |
5.5.2 三维声波介质传播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传统SBP算子构成 |
附录 B迎风SBP算子构成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层次化混合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缩略语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 |
2 统计模型理论及精度评价方法 |
2.1 有限混合模型 |
2.2 马尔可夫随机场 |
2.3 期望最大化方法 |
2.4 MCMC方法 |
2.5 精度评价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层次化混合模型 |
3.1 层次化混合模型的结构 |
3.2 层次化混合模型的构建 |
3.3 层次化混合模型的统计性质 |
3.4 层次化混合模型的建模特点 |
3.5 层次化混合模型的EM模型参数估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层次化混合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 |
4.1 基于层次化混合模型的影像统计模型 |
4.2 基于层次化混合模型的空间约束影像分割模型 |
4.3 基于层次化混合模型的空间约束影像分割模型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层次化混合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实验及分析 |
5.1 基于层次化高斯混合模型的光学遥感影像分割实验 |
5.2 基于层次化伽马混合模型的SAR影像分割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查新结论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薄板坯连铸结晶器中的流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结晶器内钢水的流动行为研究 |
2.1.1 结晶器内钢水流动行为的物理模拟研究 |
2.1.2 结晶器内钢水流动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 |
2.2 湍流及其数学模型概述 |
2.2.1 湍流的定义或特性 |
2.2.2 湍流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2.3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与产品质量 |
2.3.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与类型 |
2.3.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物理性质 |
2.3.3 钢中夹杂物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
3 选题背景以研究内容 |
3.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3.2 课题研究内容 |
3.3 创新性 |
4 耗散型浸入式水口对结晶器内卷渣行为的物理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理 |
4.2.1 相似原理 |
4.2.2 物理模拟实验用油的研究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方案 |
4.4.1 实验装置 |
4.4.2 实验计划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结晶器内回流卷渣行为产生的机理分析 |
4.5.2 油滴卷入后在结晶器内部的运动行为 |
4.5.3 原型水口与耗散型水口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湍流数学模型评估 |
5.1 引言 |
5.2 数学模型控制方程 |
5.2.1 标准k-ε模型( Standard k-e) |
5.2.2 大涡模拟LES(Large Eddy Simulation) |
5.2.3 分离涡模拟DES(Detached-Eddy Simulation) |
5.3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及计算方法 |
5.3.1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
5.3.2 边界条件 |
5.3.3 计算方法 |
5.4 数学模拟结果分析 |
5.4.1 结晶器流场云图 |
5.4.2 等值涡量云图 |
5.4.3 结晶器表面流速曲线 |
5.5 本章小结 |
6 耗散型浸入式水口对结晶器内卷渣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 |
6.1 引言 |
6.2 耗散型浸入式水口对结晶器内卷渣行为的数学模型 |
6.2.1 实验思路 |
6.2.2 数学模型假设 |
6.2.3 控制方程 |
6.3 计算区域以及边界条件 |
6.3.1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
6.3.2 边界条件 |
6.3.3 计算方法 |
6.3.4 实验方案 |
6.3.5 求解过程 |
6.4 耗散型浸入式水口结晶器内卷渣行为的计算结果分析 |
6.4.1 原型浸入式水口和耗散型浸入式水口的卷渣行为 |
6.4.2 卷渣率的定义 |
6.4.3 卷耗散型浸入式水口结晶器内的速度分布 |
6.5 耗散型浸入式水口对水口堵塞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激光粒子图像测速仪试验 |
7.1 引言 |
7.2 实验原理 |
7.3 实验方案 |
7.3.1 实验装置 |
7.3.2 实验计划 |
7.4 对结晶器内速度场分布的影响 |
7.5 对结晶器内剪切应力分布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图像拼接的螺纹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螺纹检测方法概述 |
1.3 螺纹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图像拼接技术在工业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图像拼接理论基础 |
2.1 图像拼接原理 |
2.2 图像配准方法 |
2.2.1 基于灰度和模板的图像配准方法 |
2.2.2 基于域变换的图像配准方法 |
2.2.3 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 |
2.2.4 图像配准方法选择 |
2.3 图像融合方法 |
2.3.1 像素级融合 |
2.3.2 特征级融合 |
2.3.3 决策级融合 |
2.3.4 图像融合方法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螺纹图像拼接 |
3.1 螺纹图像采集 |
3.1.1 螺纹图像采集设备 |
3.1.2 螺纹图像采集方法 |
3.2 螺纹图像拼接的路径规划 |
3.3 系统标定 |
3.4 螺纹图像拼接实验 |
3.4.1 螺纹局部图像预处理 |
3.4.2 特征点检测 |
3.4.3 特征点描述 |
3.4.4 图像配准 |
3.4.5 螺纹图像拼接融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纹参数的检测与实验 |
4.1 螺纹图像处理 |
4.1.1 图像预处理 |
4.1.2 图像边缘检测 |
4.2 螺纹参数检测方法 |
4.2.1 螺纹大径和小径检测 |
4.2.2 螺纹中径检测 |
4.2.3 螺距检测 |
4.2.4 牙型角检测 |
4.3 螺纹参数检测实验 |
4.3.1 实验设备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器视觉螺纹测量误差分析 |
5.1 螺纹表面附油引入的测量误差 |
5.1.1 油液附着对螺纹牙廓图像的影响 |
5.1.2 油液在螺纹表面的分布 |
5.1.3 附油螺纹的实验检测 |
5.2 测量系统硬件误差分析 |
5.2.1 镜头畸变误差 |
5.2.2 系统标定误差 |
5.3 其它因素引起的误差分析 |
5.3.1 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 |
5.3.2 边缘提取中引起的测量误差 |
5.4 误差合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的穿透检测与自适应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小孔电火花加工的机理与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2 电火花加工极间现象的观测研究现状 |
1.2.3 电火花加工间隙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
1.2.4 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的穿透检测研究现状 |
1.2.5 电火花加工的过程控制研究现状 |
1.2.6 电火花加工的放电状态检测研究现状 |
1.2.7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的极间物理现象观测与分析 |
2.1 观测实验装置 |
2.2 接触阶段的特征 |
2.2.1 现象观测 |
2.2.2 特征现象分析 |
2.3 中间阶段与贯穿阶段的特征 |
2.3.1 穿透之前的极间现象 |
2.3.2 穿透发生时及之后的极间现象 |
2.3.3 特征现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现象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3.1 电极振动现象的建模与分析 |
3.1.1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接触阶段电极振动模型与仿真分析 |
3.1.2 中间阶段和贯穿阶段电极振动的有限元流固耦合模型与仿真分析 |
3.2 穿透发生前后的排屑过程建模与仿真 |
3.2.1 穿透发生前的流场与加工屑运动的建模与仿真 |
3.2.2 穿透发生后的几何模型 |
3.2.3 穿透发生后的流场与加工屑运动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的穿透检测 |
4.1 实验装置与放电信号处理 |
4.2 基于加工状态图分类的穿透检测方法 |
4.2.1 加工状态图分类法 |
4.2.2 加工状态图的构建 |
4.2.3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加工状态图在线分类 |
4.2.4 验证实验 |
4.3 基于极间放电状态分析的贯穿判定方法 |
4.3.1 放电状态分析与方法的提出 |
4.3.2 验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的分段自适应控制 |
5.1 接触阶段的控制策略 |
5.1.1 稳定高效的控制策略 |
5.1.2 加工实验与讨论 |
5.2 中间阶段的自适应控制 |
5.2.1 多输入多输出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5.2.2 仿真实验与加工实验 |
5.3 贯穿阶段的控制策略 |
5.3.1 控制策略讨论 |
5.3.2 全因子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5.4 分段自适应控制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加工实验 |
6.1 实验装置与条件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多变量广义最小方差控制律的推导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TRIZ的一种轴颈倾斜径向动静压滑动轴承油腔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油腔式液体径向滑动轴承油腔结构研究 |
1.3 轴径倾斜时径向滑动轴承润滑特性研究 |
1.4 TRIZ研究现状 |
1.4.1 TRIZ体系概述 |
1.4.2 TRIZ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4.3 TRIZ通用解到领域解转化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TRIZ的油腔结构创新设计流程 |
2.1 油腔结构设计准则 |
2.2 油腔结构设计属性 |
2.3 油腔设计方法 |
2.3.1 TRIZ冲突解决理论 |
2.3.2 建立油腔结构设计属性与TRIZ工程参数的关联表 |
2.3.3 基于文献知识的资源分析及创新角度 |
2.3.4 改善设计属性的油腔结构设计可创新角度 |
2.4 油腔结构设计评价 |
2.4.1 润滑性能参数和制造工艺参数 |
2.4.2 定性分析 |
2.4.3 定量分析 |
2.5 利用TRIZ进行油腔结构设计的总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轴颈倾斜工况下滑动轴承油腔结构设计方案 |
3.1 轴径倾斜工况下的问题分析 |
3.1.1 工况概述 |
3.1.2 问题分析 |
3.1.3 生成TRIZ冲突问题模式 |
3.2 生成TRIZ通用解 |
3.2.1 得到发明原理 |
3.2.2 筛选和确定发明原理 |
3.3 通用解向专业解转化 |
3.3.1 发明原理对应措施选择 |
3.3.2 在油腔结构创新角度指导下创新方案的生成 |
3.4 方案初步筛选 |
3.5 本章小结 |
4 新油腔结构轴承油膜模型建立与性能分析 |
4.1 六腔交错布置动静压滑动轴承结构 |
4.2 油膜计算模型建立 |
4.2.1 建立模型的假设条件 |
4.2.2 轴颈倾斜的油膜厚度表达式 |
4.2.3 计算模型的选择 |
4.2.4 基于CFD的控制方程 |
4.2.5 动网格更新 |
4.2.6 控制方程的离散 |
4.3 油膜的数值计算 |
4.3.1 建立油膜的几何模型 |
4.3.2 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
4.3.3 设置边界条件 |
4.3.4 确定计算方法 |
4.4 新油腔结构轴承仿真结果分析与设计方案确定 |
4.4.1 润滑性能的结果比较 |
4.4.2 新油腔结构的设计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DIRECT PROOF OF THE DETERMINANT EXPRESSION FOR FLAGGED SKEW TABLEAUX(论文参考文献)
- [1]形状记忆聚合物多种转变过程中的力学行为研究[D]. 穆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运行模态的同步测量误差特性分析与建模[D]. 李帅.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3]面向多模态医学影像的智能配准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宋昕. 江南大学, 2021(01)
- [4]带自由液面问题的绝对位置-压力格式粒子有限元方法研究[D]. 潘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矩阵对称型波动方程SBP-SAT方法研究[D]. 孙铖.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基于层次化混合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方法[D]. 石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
- [7]薄板坯连铸结晶器中的流动控制研究[D]. 王杨. 北京科技大学, 2020(12)
- [8]基于图像拼接的螺纹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杨宗浩.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9]小孔高速电火花加工的穿透检测与自适应控制[D]. 夏蔚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10]基于TRIZ的一种轴颈倾斜径向动静压滑动轴承油腔结构设计[D]. 张玉环.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