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碟形弹簧的磁粉探伤(论文文献综述)
郑伟静,姚杰,陈志光[1](2021)在《核电厂主蒸汽安全阀碟形弹簧检测工艺探究》文中指出Si9507H型主蒸汽安全阀的功能与碟形弹簧密切相关,定期对其碟形弹簧进行合理有效的检测及评价对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类型主蒸汽安全阀的结构特征及技术要求,参考国内现有碟形弹簧的相关标准及规范,通过理论计算及实践试验,研究设计了碟形弹簧的检测工艺,实现了相关技术的自主化及国产化,为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王冰冰[2](2020)在《射流式水力振荡器特征分析及测试系统设计》文中认为自石油资源被发现至今,被冠以“工业的血液”的石油被应用在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筹码。2020年初沙特通过增加石油产量对俄罗斯发动了石油价格战,对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为满足人类对石油的需求,石油勘探开采技术不断发展。中国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大部分探明资源开采难度较大,致使我国油气开采必须坚持常规与非常规井并重,不断提升开采工艺及技术装备,需要强力的创新科学技术支持。目前,连续油管及其配套的井下作业工具在钻井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但仍然面临摩擦阻力大、钻进效率低、测试系统不经济等问题。国内外针对摩擦阻力及钻井低效率问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技术,水力振荡器就是最突出的产品,目前国外产品占领绝大多数市场,国内奋勇直追也逐渐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本文主通过对水力振荡器进行调研,根据其工作原理进行分类介绍,基于现有射流式水力振荡器工作原理,设计了一款新型射流式水力振荡器,利用射流元件康达效应(conada effect)的周期切换及活塞与节流口配合,在射流短节轴向方向形成水力脉冲。当射流式水力振荡器与其他钻井工具串共同工作时,可以有效改善钻压,并变静摩擦为动摩擦降低工具串与井壁的摩擦力,提高钻井效率。针对水力振荡器测试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数据监测准确度不足、装夹不方便等问题,提出了射流式水力振荡器测试平台,并设计了针对射流式水力振荡器水力特性及冲蚀的试验方案。本文围绕射流式水力振荡器,进行机构设计、水力特性分析、冲蚀分析及测试方案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调研国内外水力振荡器及测试系统的发展方向,并汇总分类,研究其工作机理及支撑理论。针对射流式水力振荡器,主要研究了射流附壁机理、射流脉冲机理。针对测试系统,对夹具装置、水循环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研究。2)研究射流式水力振荡器内部流场分布情况,证实其工作的可行性,得到射流元件内流场动态分布云图,结果证明:新型射流式水力振荡器在16L/s工作环境下,以9Hz-16Hz脉冲频率稳定工作,工作准备时间短。与传统水力振荡器相比,新型大口径射流式水力振荡器压降更低,在1.31MPa-1.41MPa,说明新型水力振荡器水力特性良好。3)利用STAR-CCM+研究了射流元件关键结构参数对其工作的影响规律,并得到流速分布云图及压强分布云图。具体分析了侧壁高度、侧壁角度、劈尖高度、反馈角度对水力冲击器水力脉冲性质的影响规律。随着侧壁高度的增加,水力振荡器压降和脉冲频率先降低随后上升,极值点在h=2mm处。随着射流元件侧壁角度增加,振荡器压降和脉冲频率都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劈尖距离的增加,水力振荡器压降和脉冲频率呈下降趋势,在反馈角度小于80°时,水力振荡器的压降和脉冲频率有下降趋势,在反馈角度大于80°时,水力振荡器压降和脉冲频率有上升趋势。4)分析计算了活塞的运动规律,建立了活塞动力simulink仿真模型,得到了活塞外力的变化曲线,活塞下行的动力要强于上行的动力,持续时间也处于主导地位。利用Motion分析活塞的运动规律,得到活塞的速度时间及位移时间曲线。5)选择奥卡相关性准则建立以欧拉液相和拉格朗日颗粒相的冲蚀模型,进行水力振荡器固体颗粒侵蚀分析,最终发现位于劈尖处、侧壁面、活塞上腔壁面处冲蚀速率较大,并计算了射流式水力振荡器总体冲蚀速率对防止冲蚀磨损提出解决方案。6)设计了以夹持装置、水循环系统、测试装置为一体的井下工具测试平台,并对射流式水力振荡器的水力特性分析及冲蚀分析提出了测试方案。
叶建锋,熊宇,田泽,梅云平,沈祎侬[3](2020)在《变电站断路器卷簧断裂分析》文中提出某500 kV变电站断路器卷簧发生断裂,通过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光谱分析、硬度测量、拉力试验、脱碳层检测、金相检验、断口分析等,分析结果表明原始裂纹为卷簧断裂所致。
张洪宁[4](2016)在《直井井底钻压波动特性及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提高钻井机械钻速对于加快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至关重要。导致深井超深井机械钻速慢的因素复杂而多样,其中井底水力能量不足、能量利用效率低是影响机械钻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强化井底水力能量、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本文提出了转换钻柱振动能提升钻井液液压能从而提高钻头射流压降的全新设计思路,基于该思路研制了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该装置既可强化井底水力能量、提高井底水力能量利用效率,还可避免钻柱振动对钻井带来的危害。从而实现井底机械能与水力液压能的优化组合,使井底能量分配更合理,为深井超深井安全高效钻进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为研制相关利用钻柱振动能量的井下工具提供设计依据。本论文运用含减振机构的钻柱动力学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钻进参数、减振机构弹性刚度及安装位置条件下的井底钻压波动特性及钻柱纵向运动特性实验研究。基于井底钻压波动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给出了钻井过程中底部钻具组合内含减振机构时的使用建议。分析了钻进过程中钻柱振动所蕴含可用机械能的范围,优选了使钻柱振动能量转换效果最佳的减振机构弹性刚度选取范围。依据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工作原理,在matlab环境下的simulink系统内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对装置转换钻柱振动能量提升井底液压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常规钻进参数条件下,在8寸半井眼内使用装置后可提高井底水功率70-110kW,随井深的增加,提升井底水力液压能的效果越佳。为确定装置提升井底水力液压能效果最佳时的装置关键结构参数,本文以使用装置时井底输出的水力液压能为目标值,在综合考虑装置可靠性及结构合理性建立的约束条件限制下,利用蚁群算法完成了最优装置结构参数的寻优过程,确定了装置的结构参数。通过动态仿真及有限元分析,论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完成了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的样机加工。开展了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样机的地面性能测试及井下性能测试。地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装置的弹性性能、抗拉及抗扭性能均符合设计要求,装置压耗低于1Mpa。井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装置正常工作时机械钻速较邻井提高87.2%,初步验证了装置的提速有效性。装置内活塞激励阀在井下性能测试过程中遭到了冲蚀破坏,暴露出阀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针对阀体可靠性问题,本文利用CFD流体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稳态流动下阀内流场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引起冲蚀现象的结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阀体结构优化设计。优化后阀体的性能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活塞激励阀性能可靠,可满足现场使用要求。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在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青海油田及华北油田等开展了10余井次的现场试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装置提速效果普遍在30%以上,并可起到保护钻头,延长钻头寿命的效果,装置使用寿命在267小时以上,与现有钻井设备及常规钻井参数均有有良好适应性,与无线随钻技术有较好匹配性,对钻头无特殊要求,在砂岩、含砾层段等硬脆性地层提速效果更佳。为进一步拓展装置应用范围,本论文完成了四种尺寸规格装置的设计加工,初步实现了装置系列化设计。完善了集强度检测、裂纹探伤、拆装维修、配件供应等一体化的后期保障配套措施,为装置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初步形成了吸振脉冲钻井提速技术,为深井超深井提高机械钻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高效钻井技术。
于维方[5](2015)在《1500mm宽带轧机前设备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莱钢板带厂宽带1500mm生产线2004年开始动工,2005年热试成功,至今已投产整十年。随着生产的进行,产能被不断放大,部分设备不断出现故障,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同时生产工艺对设备的精度和功能也提出新的要求,所以需要对部分设备进行相应的优化改造。作者攻读在职研究生期间,主要分管该条生产线的精轧机以前的设备,所管理的设备主要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炉区辊道损坏严重,轴承座冷却效果不好;出炉炉门损坏频繁,连接横梁变形严重,连接件拉长变形。2、粗轧机轧制厚度控制精度不高,传动接轴故障率高。3、热卷设备故障率高,飞剪前导位导轮磨损严重,更换频繁,板型控制效果不好。针对以上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和分析,最终找到设备损坏或精度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改造方案,利用2012年和2013年两次设备大修,对现有设备进行逐步改造,改造后设备寿命大大延长,设备故障率有效降低,产品质量得到显着提高。通过设备改造,有效降低了设备的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产生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减轻了职工的劳动量。
兰凯[6](2015)在《螺杆换向式井下增压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石油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钻井井深不断加大,常规旋转钻井速度慢、效率低成为了制约钻井技术发展的因素之一,而超高压水射流辅助钻井技术可显着提高钻井速度。目前国内已研制出各种不同原理的井下增压器,但现有增压器还存在不足,主要是结构比较复杂、不易加工、使用寿命短。因此,为了提高钻井速度,设计了一种新的螺杆换向式井下增压器。螺杆换向式井下增压器通过使用螺杆马达带动转动阀转动,通过转动阀开启关闭与弹簧压缩复位配合,使柱塞作直线往复运动,产生高压脉动射流。本文首先确定了增压器的整体方案,并建立了增压器的三维模型,详细设计了上阀盘和组合运动件等零件,对重要零件进行了校核;然后,对柱塞缸内关键零件进行了详细设计和校核,设计了柱塞高压密封结构和材料,计算了柱塞密封泄露量和单向阀的泄露量,根据设计压力和流量确定了超高压喷嘴的直径;最后,根据设计参数对增压器液压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经过对增压器的详细设计和建模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螺杆换向式增压器的设计完成,也必定会为今后提高钻井速度的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顾卫平,杨新团,吴万明,童文[7](2013)在《马氏体时效钢碟簧开裂分析及改进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加载试验后,MA195马氏体钢制碟簧产生的表面裂纹问题,经一系列测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工艺。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制造过程中发蓝工艺引入的氢脆和应力腐蚀是导致碟簧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将发蓝工艺改为润滑剂防护能满足工艺和设计要求。该结论可为该类材料碟簧的制造提供参考。
田吉军[8](2013)在《锁金山电站水轮机及控制系统综合技术改造》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锁金山电站水斗式水轮机综合技术改造实例出发,应用冲击式机组最新设计理念,介绍了高水头冲击式水轮机转轮、喷管及其控制方式的设计选型方法,以及高水头冲击式水轮机转轮、喷管及其控制方式在行业内的发展趋势。为同类型水电站水轮机技术改造提供了一定实践经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赵业勤[9](2011)在《碟形弹簧在连杆切校复合模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提出一种较为可靠的连杆切校复合模结构,锻件在完成热切边同时采用碟形弹簧进行热校正并从切边凹模内将锻件顶出,减少了制造成本,缩短了物流周期,现已成功运用于乘用车连杆的锻造。
刘锦辉,王恒环[10](2008)在《密接式钩缓装置运用及检修标准探讨》文中认为对目前运用在提速车、动车组、城轨车辆的密接式钩缓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同时着重研究和探讨密接式钩缓装置检修范围、检修标准及检修手段。
二、碟形弹簧的磁粉探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碟形弹簧的磁粉探伤(论文提纲范文)
(1)核电厂主蒸汽安全阀碟形弹簧检测工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及设备介绍 |
2 主蒸汽安全阀碟形弹簧检测工艺 |
2.1 碟形弹簧组件拆解前的性能试验 |
2.2 碟片的磁粉检测 |
2.3 碟形弹簧组件组装后性能试验 |
3 结束语 |
(2)射流式水力振荡器特征分析及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力振荡器发展现状 |
1.2.1 机械式水力振荡器 |
1.2.2 涡轮式水力振荡器 |
1.2.3 螺杆式水力振荡器 |
1.2.4 射流式水力振荡器 |
1.3 井下工具测试平台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射流式水力振荡器结构设计 |
2.1 工作机理及相关理论 |
2.1.1 射流的形成及特点 |
2.1.2 射流附壁效应 |
2.1.3 射流脉冲形式 |
2.2 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1 总体结构设计 |
2.2.2 工作原理 |
2.3 射流式水力振荡短节结构设计 |
2.3.1 射流短节设计 |
2.3.2 缸体与活塞结构设计 |
2.3.3 节流口结构设计 |
2.3.4 碟形弹簧设计 |
2.4 水力振荡器结构特点 |
2.5 小结 |
第三章 射流式水力振荡器水力特性分析 |
3.1 数值模拟 |
3.1.1 几何模型 |
3.1.2 网格划分 |
3.1.3 数学模型 |
3.1.4 边界条件设置 |
3.2 射流水力振荡短节内部流场 |
3.2.1 流速分布 |
3.2.2 总压分布 |
3.2.3 静压分布 |
3.3 射流式水力振荡器脉冲性能影响因素 |
3.3.1 侧壁高度对射流脉冲的影响 |
3.3.2 侧壁角度对射流脉冲的影响 |
3.3.3 劈尖高度对射流脉冲的影响 |
3.3.4 反馈角度对射流脉冲的影响 |
3.4 水力振荡器活塞与节流机构动力分析 |
3.4.1 流体运动分析 |
3.4.2 运动力学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射流式水力振荡器固体颗粒冲蚀 |
4.1 冲蚀磨损 |
4.1.1 微粒冲蚀的理论 |
4.1.2 冲蚀的影响因素 |
4.2 水力振荡器冲蚀计算 |
4.2.1 冲蚀模型 |
4.2.2 计算前处理 |
4.2.3 计算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射流式水力振荡器测试系统 |
5.1 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
5.1.1 夹持机构 |
5.1.2 水循环系统 |
5.1.3 数据采集系统 |
5.2 测试方案设计 |
5.2.1 水力振荡器脉冲试验方案 |
5.2.2 水力振荡器冲蚀试验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变电站断路器卷簧断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概况 |
2 试验与分析 |
2.1 试验计划 |
2.2 磁粉检测、渗透检测 |
2.3 光谱分析 |
2.4 硬度测量 |
2.5 拉力试验 |
2.6 脱碳层检验 |
2.7 金相检验 |
2.8 断口分析 |
3 断裂原因综合分析 |
4 结语 |
(4)直井井底钻压波动特性及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减振条件下钻柱动力学研究进展 |
1.2.2 脉冲射流钻井技术研究发展状况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井底钻压波动特性及钻柱振动能量转换效果评价分析 |
2.1 实验目的、原理、装置及实验参数 |
2.1.1 实验目的 |
2.1.2 实验原理 |
2.1.3 实验装置 |
2.1.4 实验参数 |
2.2 井底钻压波动特性实验研究 |
2.2.1 两种钻柱振动模态下(有无减振结构)井底钻压波动特性对比 |
2.2.2 弹性刚度对钻压波动特性的影响 |
2.2.3 转速对钻压波动特性的影响 |
2.2.4 钻压对钻压波动特性的影响 |
2.2.5 减振机构安装位置对钻压波动特性的影响 |
2.3 钻柱纵向运动特性实验研究 |
2.3.1 弹性刚度对钻柱纵向运动特性的影响 |
2.3.2 转速对钻柱纵向运动特性的影响 |
2.3.3 钻压对钻柱纵向运动特性的影响 |
2.3.4 安装位置对钻柱纵向运动特性的影响 |
2.4 基于实验结果的钻柱振动能量转换效果评价分析 |
2.4.1 钻柱振动能量转换效果等效评价方法 |
2.4.2 弹性刚度对钻柱振动能量转换效果的影响 |
2.4.3 转速对钻柱振动能量转换效果的影响 |
2.4.4 钻压对钻柱振动能量转换效果的影响 |
2.4.5 减振机构安装位置对钻柱振动能量转换效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设计 |
3.1 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
3.2 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提升井底水力液压能效果评价分析 |
3.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2 仿真结果分析 |
3.2.3 转换钻柱振动能量提升井底水力液压能效果评价分析 |
3.3 提升井底水力液压能效果最佳的装置结构参数确定 |
3.3.1 结构参数与装置工作性能的关系 |
3.3.2 目标函数 |
3.3.3 约束条件 |
3.3.4 基于蚁群算法的参数寻优 |
3.4 部件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 |
3.4.1 活塞激励阀结构设计 |
3.4.2 关键部件强度校核 |
3.5 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的机械动态仿真分析 |
第四章 装置性能测试及结构优化 |
4.1 装置地面性能测试 |
4.1.1 弹性性能测试 |
4.1.2 强度性能测试 |
4.1.3 压耗测试 |
4.2 装置性能井下测试及存在结构问题分析 |
4.3 基于CFD方法的阀体结构失效机理分析 |
4.3.1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 |
4.3.2 优化前阀体内部流场仿真分析结果 |
4.3.3 本节小结 |
4.4 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
4.5 优化后结构性能评价分析 |
4.5.1 基于CFD方法的阀体性能评价分析 |
4.5.2 基于现场实测的阀体性能评价分析 |
第五章 吸振脉冲钻井提速技术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分析 |
5.1 钻进参数推荐 |
5.1.1 当量喷嘴面积对装置工作性能的影响 |
5.1.2 排量对装置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 |
5.1.3 钻压对装置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 |
5.1.4 转速对装置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 |
5.2 应用效果评价分析 |
5.2.1 提速效果分析 |
5.2.2 装置可靠性分析 |
5.2.3 现场工况适应性分析 |
5.2.4 钻头及地层适应性分析 |
5.3 装置系列化设计及相关配套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1500mm宽带轧机前设备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相关设备的发展现状 |
1.3 涉及的主要设备介绍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炉区设备优化设计 |
2.1 炉门提升系统优化设计 |
2.1.1 设备概述 |
2.1.2 炉门提升系统改造内容 |
2.2 炉门处辊道轴承座优化设计 |
2.2.1 改造背景 |
2.2.2 改造内容 |
2.3 小结 |
第3章 粗轧区设备优化改造 |
3.1 R1粗轧机接轴优化设计 |
3.1.1 设计依据 |
3.1.2 万向接轴设计计算 |
3.1.3 重要零部件加工工艺 |
3.1.4 安装调试 |
3.2 R1液压压下优化设计 |
3.2.1 改造的必要性 |
3.2.2 改造方案 |
3.2.3 优化设计后的液压系统 |
3.3 E1立辊及R1粗轧机滑板润滑系统优化设计 |
3.4 小结 |
第4章 热卷箱区域设备优化设计 |
4.1 热卷箱接轴优化设计 |
4.2 热卷箱 2#、3#托卷辊底座优化设计 |
4.3 热卷箱 2#、3#托卷辊阀台优化设计 |
4.3.1 提出的依据和目的 |
4.3.2 原设计中的缺陷 |
4.3.3 具体技术优化情况 |
4.4 飞剪前导卫优化设计 |
4.4.1 概述 |
4.4.2 具体设计方案 |
4.5 飞剪剪刃间隙在线调整功能设计 |
4.5.1 飞剪剪刃间隙在线调整的原理 |
4.5.2 相关设备构成及定量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6)螺杆换向式井下增压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超高压水射流技术研究概况 |
1.3 钻井增压技术发展研究概况 |
1.4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创新性和预期成果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性 |
1.5.3 预期成果 |
第二章 螺杆换向式井下增压器方案设计 |
2.1 井下增压器总体方案设计 |
2.1.1 换向机构方案分析 |
2.1.2 增压机构方案设计 |
2.1.3 增压装置整体方案设计 |
2.2 螺杆换向式井下增压器组成单元 |
2.2.1 动力单元 |
2.2.2 换向单元 |
2.2.3 增压单元 |
2.2.4 钻头单元 |
2.3 三维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力及换向机构设计 |
3.1 螺杆马达选型及参数 |
3.1.1 螺杆马达简介 |
3.1.2 螺杆马达连接 |
3.1.3 螺杆马达参数选型 |
3.2 单元体结构设计 |
3.2.1 上阀盘和运动组合件结构设计 |
3.2.2 导向平键校核 |
3.2.3 弹簧设计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压及钻头单元设计 |
4.1 增压原理 |
4.2 增压单元设计 |
4.2.1 运动组合件设计 |
4.2.2 柱塞缸结构设计 |
4.2.3 排液单向阀设计与校核 |
4.3 柱塞缸高压密封设计 |
4.3.1 密封结构设计及密封材料选择 |
4.3.2 密封性能理论研究 |
4.4 钻头单元设计 |
4.4.1 超高压连接管设计 |
4.4.2 超高压喷嘴设计与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 |
5.1 设计参数 |
5.2 螺杆换向式井下增压器的建模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马氏体时效钢碟簧开裂分析及改进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碟簧材料参数 |
2 碟簧制造工艺 |
3 碟簧裂纹类型 |
4 分析及验证 |
4.1 裂纹产生原因分析 |
4.2 改进工艺方案及验证 |
5 结论 |
四、碟形弹簧的磁粉探伤(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电厂主蒸汽安全阀碟形弹簧检测工艺探究[J]. 郑伟静,姚杰,陈志光.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6)
- [2]射流式水力振荡器特征分析及测试系统设计[D]. 王冰冰. 长江大学, 2020(02)
- [3]变电站断路器卷簧断裂分析[J]. 叶建锋,熊宇,田泽,梅云平,沈祎侬. 湖北电力, 2020(01)
- [4]直井井底钻压波动特性及吸振式脉冲发生装置设计与应用[D]. 张洪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5]1500mm宽带轧机前设备优化设计[D]. 于维方. 青岛理工大学, 2015(06)
- [6]螺杆换向式井下增压器设计研究[D]. 兰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7]马氏体时效钢碟簧开裂分析及改进工艺研究[J]. 顾卫平,杨新团,吴万明,童文. 热加工工艺, 2013(22)
- [8]锁金山电站水轮机及控制系统综合技术改造[A]. 田吉军. 第十九次中国水电设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3
- [9]碟形弹簧在连杆切校复合模上的应用[J]. 赵业勤. 装备维修技术, 2011(01)
- [10]密接式钩缓装置运用及检修标准探讨[J]. 刘锦辉,王恒环. 机车车辆工艺,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