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

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

一、教育社会化 社会教育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保彪[1](2008)在《川本社会教育化与教育社会化思想论析》文中研究说明日本社会教育家川本宇之介主张教育改革委员会要"尊重社会教育"。在以特殊教育为中心的二战后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教育近代理论化、体系化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川本宇之介的社会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肖凤翔[2](2002)在《大教育观念的实质及其对教育创新的启示》文中提出大教育相对于封闭的学校教育而言。大教育观念主张超越学校教育 ,促进教育社会化 ,协调社会影响 ,加速社会教育化。它要求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形成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合力

孙杰远,谢洁茹[3](2004)在《论社会教育化》文中研究表明

李绍伟[4](2014)在《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遭遇着严峻的外部冲击,而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却长期受到忽视,这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客观现实境况。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形态和永恒存在,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内在的德育功能对于和谐社会秩序建设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必须摒弃德育即为学校德育的固化理念,在创新学校德育的同时,加强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研究,确立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德育地位,探寻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规律,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意义。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受到来自于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大众媒介、社会活动、社区文化以及人际交往等各种德育影响的总和效应,其根本特征在于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和受教主体的全民性。在实践特性上,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交往性以及情境性,体现了人追求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主体性文化自觉,是社会道德秩序自我调整和完善的内在机制。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理论演变的研究,不仅能够确证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客观存在,更在于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认知发展逻辑的深入探寻。本文探索性地将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划分为混合共生、相对分离和趋向统合三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社会教育德育思想经历了从关注社会生活德行伦理,到倡导人道主义帮助伦理,再到追求完整社会人格伦理的理论致思进程。这一辩证性思想进程不仅反映出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内涵逐渐变得丰富全面,而且更加关注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德育功能实现,折射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向人的类本性的复归趋势。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客观自在性,关键在于如何得到真正实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现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依据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随着人类交往关系的阶段性演变而呈现出强势主导、整体式微和全面实现的历史发展动态,表明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存在着内在因果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对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历史考察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证,从而尝试探索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规律,即不同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决定和制约着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程度。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交往关系中,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只能在生活伦理秩序上得到实现;在物的依赖性社会交往关系中,由于人的原子化生存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受到抑制;在人的平等自由社会交往关系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才能得到全面实现。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整体性社会交往关系结构遭遇了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的侵蚀和消解,使得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因主体缺失而陷入现代性困境。而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同样由于急剧社会转型过程中主体利益观念、主体正义行为、主体意义关怀、主体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而出现现代性异变。基于现代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张和传统共同体的日渐消逝,西方学者们提出了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建立具有伦理精神的普遍性制度规范,以及以共同体化的现代社会生活培育人的德性品格的学理性致思努力,对构建现代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但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互为前提,才能形成突破社会教育德育困境的现实逻辑理路。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扬弃与超越中国传统社会教化和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积极借鉴西方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有益经验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社会德育主体的生成和新型社会交往关系的型构。在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上,关键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各个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的良性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行动准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开展社会德育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德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充分彰显社会德育活动的人民性;全面建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建设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在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中陶冶和培育人的德性人格。

刘幼昕[5](2005)在《论社会教育化与学校教育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教育化是社会和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教育化赋予学校教育新的内涵与外延,学校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教育化提供示范和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使社会教育化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实现共生与连动,必须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大教育观,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学校内部系统的改革,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学校与社区的教育互通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化的互动。

刘洋[6](2003)在《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农村社区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农村社区教育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了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社会环境的辨证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关系等;其次,研究了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组织与管理体制、特点与类型、存在问题与发展走向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了适宜于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实施策略。全文共六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当代社区教育的形成背景、发展趋势,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进展,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问题。 第二章: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理论问题。主要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特性、结构体系、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村社区教育与其它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对影响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将中国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研究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社会环境的辨证关系,把握社区发展与社区教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人口以及农村教育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内容包括: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社区教育产生和形成的正面影响,现存的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及其对农村社区教育带来的挑战;②村民自治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合作经济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作用;③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农村社区教育的促进,以及未来农村科技革命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迫切需要;④农村人口思想观念的变革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落后的现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需求与迫切性。⑤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对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 第四章:对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首先,阐述了农村教育理念的变革、现代农村社区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农村社区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其次,从教育目标与内容、类型与特点、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等方面,对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分析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区域差异及基本经验;最后,指出了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并对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提出了适宜于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首先分析了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其次,分析了构建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原则与基本构成要素;再次,对中国经济发展区域进行了划分,对我国已有农村社区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不同经济类型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包括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教育型模式、农村社区学院、网络型教育模式: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型模式、乡(镇)成人校为中心的模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行政地域型模式、城乡结合型模式、双向互动型模式: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中心型模式、以可持续内容为主的模式等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第六章:提出实施农村社区教育的策略。从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完善、外部环境优化、总体运作程式、农村社区教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如何实施农村社区教育的策略与建议,包括农村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建立、总体运作的层次性与系统性、区域差异的梯度式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改进、社区教育队伍的稳定,以及强化农村社区教育意识、合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教育资源、发挥城市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等策略。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社会化的模式,在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也刚刚开始。本文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体系、研究思路、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构建的中国不同经济类型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丰富了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理论体系,对相关研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王雷,张莉[7](2012)在《社会管理视域下“社会”与“教育”的论争及启示》文中指出"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的早期论争,形成了"社会教育化"与"教育社会化"的源头,出现了"社会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社会即教育"与"教育即社会"等理论形态,并在论争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功能"的不同特质。表明通过社会管理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开放与教育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以此推动终身教育的实现和找到学习型社会的实践路径。

林志明,李碧[8](2012)在《社区教育的社会化运作模式》文中指出以什么样的运作模式才能适应并较好的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和发展,是我国开展社区教育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学习型社会,这种目的必须通过社区教育的社会化运作模式来实现,即通过教育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教育化。社区教育的社会化运作首先应是依托电大系统优化整合并建立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的资源共享基础;其次是针对不同层次社区成员的不同学习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再次是健全适应社区教育社会化运作的政府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

陶建群,周晓燕,刘芋艺[9](2016)在《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房山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研背景:近年来,房山区教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教育改革,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创建无缝教育系统,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体系,着力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与发展,构建以终身教育为引领的大教育发展格局为目标,取得了显着成效。近日,人民论坛组织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深入房山教育一线,对此进行专题调研。

李德善[10](1992)在《深化社区教育的辩证思考》文中认为社区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雏型,正在一些地区蓬勃兴起。然而,社区教育的发展、深化,远比起步阶段艰难。要深化社区教育,就必须对制约其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教育社会化 社会教育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社会化 社会教育化(论文提纲范文)

(1)川本社会教育化与教育社会化思想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论的内容
    (一) 教育社会化的内涵
    (二) 社会教育化的内涵
    (三)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中社会教育所处的位置
三、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论中的社会教育
四、结语

(2)大教育观念的实质及其对教育创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教育观念的精神实质
    (一) 超越学校教育, 促进教育社会化
    (二) 协调社会影响, 加速社会教育化
二、大教育观念的基本要义
    (一) 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二) 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三) 形成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合力
三、大教育观念对教育创新的启示

(4)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2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解析
    2.1 社会教育的存在性确认
    2.2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表现
    2.3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特性
3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思想演变
    3.1 混合共生阶段的生活伦理德育思想
    3.2 相对分离阶段的人道主义德育思想
    3.3 趋向统合阶段的完整人格德育思想
    3.4 社会教育德育思想理论演变的检视
4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规律探寻
    4.1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践形态的历史演变
    4.2 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历史性考察
    4.3 社会教育德育实践发展规律的逻辑归结
5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现代性困境与突破努力
    5.1 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生成的现代性困境宏观解析
    5.2 转型期中国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生成的制约因素
    5.3 对培育现代社会教育德育主体致思努力的研判
6 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6.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德育建设
    6.2 以为人民服务彰显社会德育活动的人民性
    6.3 以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培育现代德性人格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可持续发展趋势
        1.1.2 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
        1.1.3 学习社会化理念的发展
        1.1.4 世界性社区发展浪潮
        1.1.5 农村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1.2 社区教育发展及其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2 研究动态
    1.3 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研究方法
        1.5.1 系统观-本文研究的思想方法
        1.5.2 本文研究方法
    1.6 本论文创新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1.6.1 创新之处
        1.6.2 有待研究问题
第二章 农村社区教育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
        2.1.2 农村社区
        2.1.3 社区教育
        2.1.4 农村社区教育
        2.1.5 终身教育
        2.1.6 学习化社会
    2.2 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性
        2.2.1 教育类型的多样性
        2.2.2 教育结果的显效性
        2.2.3 组织管理的统筹性
        2.2.4 农村学校的辐射性
    2.3 农村社区教育结构体系
        2.3.1 多序列的社区教育体系
        2.3.2 多样性的社区教育结构
        2.3.3 农村社区教育结构的相互联系
    2.4 农村社区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
        2.4.1 农村社区教育与教育
        2.4.2 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教育
        2.4.3 农村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
        2.4.4 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学校教育
        2.4.5 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
        2.4.6 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终身教育
    2.5 农村社区教育组织系统
        2.5.1 内涵
        2.5.2 组织形态
    2.6 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
        2.6.1 社区发展功能
        2.6.2 教育辅助功能
        2.6.3 双向服务功能
    2.7 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2.7.1 管理行为
        2.7.2 管理体制
    2.8 农村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2.8.1 运行机制的基本要素
        2.8.2 运行机制的启动
第三章 影响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背景因素分析
    3.1 社会经济因素
        3.1.1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社区教育产生和形成的正面影响
        3.1.2 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及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挑战
    3.2 政治制度因素
        3.2.1 村民自治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
        3.2.2 社区组织
    3.3 科学技术因素
        3.3.1 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社区教育的促进
        3.3.2 农村科技革命迫切需要社区教育
    3.4 人口因素
        3.4.1 思想观念因素
        3.4.2 人口素质
    3.5 农村教育因素
        3.5.1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3.5.2 农村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社区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章 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问题分析
    4.1 农村教育理念的变革
        4.1.1 教育为农村政治服务
        4.1.2 教育面向农村实际需要
        4.1.3 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4.2 现代农村社区教育思想的发展
        4.2.1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4.2.2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4.2.3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教育思想
    4.3 农村社区教育的萌芽
        4.3.1 早期农村社区教育的萌芽
        4.3.2 近期农村业余教育的开展
    4.4 农村社区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4.5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4.5.1 农村社区教育组织
        4.5.2 农村社区教育实施机构
        4.5.3 农村社区教育目标与内容
        4.5.4 农村社区教育的类型与特点
        4.5.5 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保障
    4.6 区域差异分析
    4.7 基本经验
    4.8 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
        4.8.1 处于起步阶段而又发展极不平衡
        4.8.2 对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4.8.3 缺乏“合作经济”作为基础
        4.8.4 组织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4.8.5 农村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尚未完成
        4.8.6 理论研究滞后于社区教育实践
    4.9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走向
        4.9.1 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
        4.9.2 从“农科教统筹”走向“经科教文一体化”
第五章 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5.1 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5.1.1 继续教育和补偿教育两大模式
        5.1.2 各国社区教育模式分析
        5.1.3 对中国的启示
    5.2 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5.2.1 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构成要素
        5.2.2 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原则
        5.2.3 已有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分析
        5.2.4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模式选择
    5.3 中国不同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
        5.3.1 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5.3.2 较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5.3.3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5.3.4 落后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5.3.5 不同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选择
第六章 农村社区教育实施策略
    6.1 内部系统的完善
        6.1.1 管理机制
        6.1.2 教育形式与内容
        6.1.3 师资队伍
    6.2 外部环境的优化
        6.2.1 强化农村社区教育意识
        6.2.2 社区教育资源合理利用
        6.2.3 发挥城市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
    6.3 总体运作方式
        6.3.1 总体运作的层次性与系统性
        6.3.2 增强示范效应
        6.3.3 区域差异与社区教育的梯度式推进
    6.4 农村社区教育评价
        6.4.1 发挥农村社区教育评价的作用
        6.4.2 农村社区教育的评价方式
        6.4.3 农村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6.4.4 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7)社会管理视域下“社会”与“教育”的论争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争的源头:“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
二、论争的特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功能”
三、论争的形态:“社会即教育”与“教育即社会”
四、论争的启示:通过社会管理促使社会资源对教育开放, 教育资源对社会开放

(8)社区教育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教育社会化运作模式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二、社区教育社会化运作的资源共享基础
    1.有效整合并优化配署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
        (1) 物力资源。
        (2) 人力资源。
        (3) 信息资源。
    2.依托电大发展社区大学, 是社区教育社会化运作的最佳资源共享基础
        (1) 电大覆盖全国各地的办学系统正是社区教育体系需要社会化运作的支撑基础。
        (2) 电大多层次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为社区教育社会化运作提供丰富成熟的教学资源。
三、社区教育社会化运作的教学方式
    1.教育对象和教学需求的多样性
    2.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四、社区教育社会化运作的管理机制
    1.积极构建适应社会化运作的学习型社会理念
    2.建立依托电大主体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
    3.健全适应社区教育社会化运作的管理体制
    4.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
五、结论

(9)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房山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调研背景:
十年探索,房山率先创建无缝教育系统
两大亮点,房山实现教育资源共融共享
    亮点一:多渠道、多层次、多维体的有效联动。
    亮点二:系统性、示范性、指导性、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五点启示,房山彰显深化教育改革成果

四、教育社会化 社会教育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川本社会教育化与教育社会化思想论析[J]. 马保彪.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大教育观念的实质及其对教育创新的启示[J]. 肖凤翔.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05)
  • [3]论社会教育化[J]. 孙杰远,谢洁茹. 教育发展研究, 2004(Z1)
  • [4]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D]. 李绍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5]论社会教育化与学校教育的发展[J]. 刘幼昕. 教育探索, 2005(05)
  • [6]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 刘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4)
  • [7]社会管理视域下“社会”与“教育”的论争及启示[J]. 王雷,张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8]社区教育的社会化运作模式[J]. 林志明,李碧.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2(05)
  • [9]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房山探索[J]. 陶建群,周晓燕,刘芋艺. 人民论坛, 2016(33)
  • [10]深化社区教育的辩证思考[J]. 李德善. 教育论丛, 1992(01)

标签:;  ;  ;  ;  ;  

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