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按摩穴位治疗面神经麻痹

气功按摩穴位治疗面神经麻痹

一、气功按摩点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症(论文文献综述)

曾诗睿[1](2021)在《瑶医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刘森森[3](2021)在《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调背振阳针刺应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所能取得的临床疗效,为调背振阳针刺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为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可参考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选入60例符合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的病患,作为本次研究的所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个不同治疗方式的组别,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施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先施用调背振阳针刺后再予以普通针刺治疗。普通针刺皆留针20分钟,调背振阳针刺不留针。两组皆接受1疗程为期10次的诊治,除遇星期天不予诊疗外,余每天均需针刺治疗1次,总计接受2疗程。待全部患者的治疗完成后,对既定的H-B量表及杨氏量表予以分析比较,评价两组相异的治疗方法的应用所取得的最终临床疗效。结果:1.H-B分级比较:对两个组别治疗后的H-B分级给予组内分析比较发现,分级均有显着改善(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普通针刺和调背振阳针刺的应用皆能够显着的提升受损害的面神经功能,两者都有显着疗效;两组治疗后予以组间分析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在改善H-B分级方面优胜普通针刺治疗。2.杨氏分级比较:对两个组别治疗后的杨氏分级予以组内分析比较显示,分级均有显着改善(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普通针刺和调背振阳针刺的应用皆能够明显降低面神经麻痹程度,两者都有显着疗效;两组治疗后予以组间分析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在改善杨氏分级方面优胜普通针刺治疗。3.临床疗效比较:经对两个组别所取得的临床评价数据、总有效率等资料对比分析后显示(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应用调背振阳针刺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优胜普通针刺,应用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优势可言。结论:1.普通针刺和调背振阳针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均有疗效;2.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安全可行;3.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优胜普通针刺治疗,可作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推广应用。

李佩瑶[4](2020)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量化分级”原则,通过现况调查及文献研究,补充乳痈(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梳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与方法,构建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回顾性分析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北京市某三所三甲医院16例医务人员,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具体现状,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前期医务人员访谈结果自行研制《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疾病状况调查问卷》,在研制过程中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乳痈患者开展调查,探索乳痈患者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了解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3.文献研究法: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明确检索主题,系统地检索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现代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描述性分析,整理成护理要点;筛选并提取与研究目的有关教材内容,形成护理要点。4.专家共识法:通过前期发放专家咨询问卷与后期开展专家会议相结合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筛选及讨论,确定方案症状及其中医护理技术的护理条目,使其内容条目有据可循。研究结果:1.通过访谈16例医务人员,提炼出6个主题,即乳痈患者具有方案内未提及但较明显症状,如单纯性乳汁淤积等;症状有必要进行积分量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性、适宜性需进一步论证;操作方法手法排乳需进一步规范化;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于门诊工作。2.通过对17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乳房疼痛、乳房肿胀、排乳不畅、口渴;体征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肿块、皮肤微红或焮红、体温升高、乳头破裂;中医护理技术有效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前4位为手法排乳、中药外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3.通过文献研究纳入手法排乳文献127篇,乳房疼痛-中药外敷13篇,乳房肿胀-中药外敷2篇,排乳不畅-中药外敷22篇,发热-中药外敷14篇,乳房疼痛-耳穴贴压24篇,乳房肿胀-耳穴贴压3篇,排乳不畅-耳穴贴压5篇,发热-耳穴贴压18篇,口渴-耳穴贴压18篇;纳入教材11部,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分析,形成护理要点。4.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为573个护理要点,根据选取专家支持人数超过一半者的护理要点原则形成专家讨论稿,经专家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护理要点,形成中医护理方案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从医务人员的改进需求及患者疾病特点出发,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完善症状及对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内容,增加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规范化,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尚未进行方案的临床试点应用,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用性。

闫振峰[5](2020)在《武当明目功的编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强。然而,现代人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和学习的节奏快,对电子信息产品严重依赖,以及户外运动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视力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因此,与眼睛有关的疾病特别是近视,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眼疾相关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表明,传统养生功法对特定眼疾的康复和预防有很好的效果。“武当明目功”源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和实践,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武当武功的基础上结合了传统中医学、养生学以及现代医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是一种以静功和动功相结合的运动形式,以提高视觉功能为重点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武当明目功”修订和再创造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然后,编创出一套完整的“武当明目功”技术动作。最后,采用实验法对后天性近视患者的视力、眼调节灵活度两个方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干预研究。干预措施为进行“武当明目功”练习。干预频率为每周3-4天,每天1次,每次50分钟左右。干预结束后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武当明目功”的功法基础包括:手型、步型、身法、呼吸、意念。武当明目功的功法操作包括起式、养肾润目、理肝畅目、清心明目、健脾养目、清肺调目、推摩舒目和收势。37名被试(年龄、性别和视力水平在干预前均无显着性差异)经过两个月的“武当明目功”练习,与试验前相比,其左眼和右眼视力水平有提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左眼视力:t=0.0647,p<0.05;右眼视力t=-2.534,p<0.05);眼调节灵敏度也有所提高,并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t=-2.847,p<0.01)。“武当明目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具有相对清晰的传承脉络,其理法和技术涉及诸多学科范畴;“武当明目功”是一种动静结合且缓慢的运动形式,适合中小学的体育课或课间操时间开展练习;通过干预实验验证,被试的视力水平和眼调节灵敏度都有所提高,说明“武当明目功”对后天性近视和眼调节灵活度具有良好的控制、预防和康复功效。

李军[6](2020)在《原发性痛经(气血亏虚型)热敏腧穴温度觉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原发性痛经(气血亏虚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原发性痛经(气血亏虚型)热敏高发区腧穴(关元穴、双侧子宫穴、双侧次髎穴、双侧三阴交穴)的温度觉阈值,以探索热敏腧穴的温度觉特征,为热敏腧穴感觉定量检测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痛经(气血亏虚型)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科、妇科就诊患者,起止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1月。运用灸感法对患者关元穴、双侧子宫穴、双侧次髎穴、双侧三阴交穴进行探查,根据是否出现灸感分为热敏组和非热敏组,即分为关元穴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左侧子宫穴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右侧子宫穴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左侧次髎穴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右侧次髎穴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左侧三阴交穴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右侧三阴交穴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并采用感觉定量分析仪检测对选穴腧穴的冷觉阈值、冷痛阈值、热觉阈值、热痛阈值及热耐痛阈值,对得到的检测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60例原发性痛经(气血亏虚型)患者关元穴、双侧子宫穴、双侧次髎穴、双侧三阴交穴进行施灸,按照有无灸感分为热敏组与非热敏组;探查患者热敏腧穴人数分布为:关元穴热敏组40人,非热敏组20人;左侧子宫穴热敏组43人,非热敏组17人;右侧子宫穴热敏组42人,非热敏组18人;左侧次髎穴热敏组45人,非热敏组15人;右侧次髎穴热敏组39人,非热敏组21人;左侧三阴交穴组33人,非热敏组27人;右侧三阴交穴热敏组35人,非热敏组25人。感觉定量检测结果:关元穴、左侧子宫穴、右侧子宫穴、左侧次髎穴、右侧次髎穴、左侧三阴交穴、右侧三阴交穴热敏组冷觉温度阈值为27.69±0.92℃、28.10±0.80℃、27.15±0.79℃、26.89±0.84℃、29.01±0.75℃、25.7±0.78℃、25.39±0.99℃;非热敏组;冷觉温度阈值为26.75±1.21℃、27.03±0.48℃、26.14±1.15℃、25.95±0.89℃、27.95±1.13℃、24.4±0.97℃、24.25±0.97℃;关元穴、左侧子宫穴、右侧子宫穴、左侧次髎穴、右侧次髎穴、左侧三阴交穴、右侧三阴交穴热敏组冷痛温度阈值为14.11±4.28℃、15.68±3.05℃、13.24±2.45℃、19.63±3.02℃、18.69±2.68℃、10.38±4.03℃、10.65±3.84℃;非热敏组温度阈值为10.58±4.21℃、13.17±2.23℃、11.37±2.38℃、17.28±3.29℃、17.32±2.11℃、7.79±4.17℃,8.16±4.58℃;关元穴、左侧子宫穴、右侧子宫穴、左侧次髎穴、右侧次髎穴、左侧三阴交穴、右侧三阴交穴热敏组热觉温度阈值为37.17±1.07℃、36.8±1.70℃、37.72±0.75℃、36.58±1.6℃、37.62±0.98℃、41.56±0.99℃、41.06±0.87℃;非热敏组温度阈值为35.89±0.95℃、35.84±0.88℃、36.59±1.19℃、35.89±1.02℃、36.66±1.14℃、40.33±1.32℃、39.9±1.39℃;关元穴、左侧子宫穴、右侧子宫穴、左侧次髎穴、右侧次髎穴、左侧三阴交穴、右侧三阴交穴热敏组热痛温度阈值为42.09±1.75℃、41.24±2.05℃、42.99±0.84℃、41.34±1.16℃、41.59±0.94℃、45.03±1.16℃、44.68±0.93℃;非热敏组温度阈值为40.83±1.76℃、39.4±1.50℃、41.89±1.02℃、40.37±1.26℃、40.44±1.78℃、43.03±0.94℃、42.65±0.64℃;关元穴、左侧子宫穴、右侧子宫穴、左侧次髎穴、右侧次髎穴、左侧三阴交穴、右侧三阴交穴热敏组热耐痛温度阈值为47.32±0.60℃、45.52±1.29℃、46.72±1.00℃、46.77±1.07℃、47.36±1.08℃、48.49±1.07℃、48.89±0.73℃;非热敏组温度阈值为46.5±0.67℃、44.55±1.71℃、44.74±1.88℃、45.88±1.31℃、46.17±1.16℃、46.92±1.65℃、47.73±1.51℃。关元穴、左侧子宫穴、右侧子宫穴、左侧次髎穴、右侧次髎穴、左侧三阴交穴、右侧三阴交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冷觉阈、冷痛阈、热觉阈、热痛阈、热耐痛阈值温度阈值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痛经(气血亏虚型)患者热敏态与非热敏态关元穴、子宫穴(双)、次髎穴(双)、三阴交穴(双)的温度阈值特征不同;热敏组关元穴、子宫穴(双)、次髎穴(双)、三阴交穴(双)的冷觉阈值、冷痛阈值、热觉阈值、热痛阈值、热耐痛阈值均高于非热敏组,感觉定量检测技术在腧穴热敏化客观检测中可发挥一定作用,可作为热敏腧穴客观检测辅助手段。

梁维志[7](2020)在《揿针点揉治疗风寒型Bell麻痹伴耳后疼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揿针点揉治疗风寒型Bell麻痹伴耳后疼痛研究的临床疗效,探讨揿针结合点揉按摩治疗风寒型Bell麻痹的有效性,为临床上Bell麻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风寒型Bell麻痹患者,运用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皆以毫针针刺为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结束后,予以相应穴位粘贴揿针并施以点揉按摩治疗,选取患侧:阳白、太阳、迎香、颊车、地仓、翳风。选穴消毒后粘贴揿针,教授患者按摩方法:选取坐位,双手中指指腹点按于双侧相应选穴之上,环形转动手指,按先顺再逆时针方向交替有节律点揉八个八拍,每个穴位按揉约1min,按摩力度柔和,手法不宜过重,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天三次。三次按摩后,取下揿针。对照组,基础治疗后予以连接脉冲电疗仪,穴位选取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翳风、风池,据正负极向,统一连接顺序,波形选用疏密波,频率设定为5Hz,电流大小以患者耐受为宜,急性期调节电流以面部肌肉仅有微动为度,行针15min;静止期逐渐加大电流刺激,达到中等强度,行针30分钟。治疗5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共计4疗程。选取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及自拟耳后疼痛量表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于初诊、第2疗程和第4疗程后评定各项指标。结果:1、初诊时对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初诊两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评分和FDI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析,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第二疗程和第四疗程治疗后两组H-B分级量表和FDI量表组内分析,P值均<0.05,有显着差异;观察组和对照组H-B分级量表评分和FDI量表评分分别予以组间比较分析,其中FDI躯体评分第4疗程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I社会评分第2疗程和第4疗程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初诊两组耳后疼痛评分结果显示,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疗程结束后,两组耳后疼痛消除时间比较,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针刺与揿针点揉治疗风寒型Bell贝尔麻痹均有效;2、电针针刺与揿针点揉治疗风寒型Bell贝尔麻痹总体疗效差异不显着。3、揿针点揉能有效缓解Bell麻痹患者的不良情绪。4、两组耳后疼痛消除时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苗泓佳(Miao Christina Hongjia)[8](2019)在《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整理古今隔物灸的文献,总结隔物灸的源流与种类以及不同时期隔物灸的应用规律,以期为当今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方法:运用传统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根据相应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及其函数公式,对隔物灸的数据进行统计,通过SPSS Modeler15.0软件,运用Apriori算法对不同隔物灸法与相关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总结归纳古今隔物灸的应用规律和变化。结果:古代隔物灸56种,优选灸法9种;治疗病证177种,优势病证22种,最多的是外科;用药1 16味,高频用药15味;多在患处施治,其高频穴位为神阙穴。古代隔物灸与主治病症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黄土灸→痈疽、隔姜灸→痈疽、隔豆豉饼灸→痈疽;与间隔物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蒜灸→蒜、隔豆豉饼灸→盐、隔盐灸→盐;与治疗部位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豆豉饼灸→患处、隔附子灸→患处、隔蒜灸→患处。现代隔物灸30种,优选灸法8种;治疗病证383种,优势病证24种,最多的是内科;用药302味、高频用药62味;高频穴位为53个。现代隔物灸与主治病症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药饼灸→强直性脊柱炎、铺灸→强直性脊柱炎、隔姜灸→强直性脊柱炎;与间隔物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铺灸→姜、隔姜灸→姜、隔药末灸→肉桂;与治疗部位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盐灸→神阙、隔药末灸→神阙、隔药饼灸→神阙。结论:现代隔物灸法种类、优选灸法较古代减少;古代隔蒜灸应用最多,现代则是隔姜灸;古代隔物灸法主治病症以外科为主,现代则以内科为主;现代隔物灸用药更加广泛,治疗部位多取穴位,与古代多在患处施治不同。

蒋婧[9](2019)在《基于现代文献气功适宜疾病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现代气功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全面分析气功干预疾病及健康人群情况,总结气功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探讨现代气功适宜疾病范围,以期今后临床应用气功干预疾病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检索1949-2018年Sinomed、CNKI、VIP、万方四个电子数据库的气功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三次筛选,获得最终进入研究的文献,制定信息提取表进行信息提取,提取内容包括一般信息、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统计、分析、评价提取的信息,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结果经筛选后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2233篇,其中气功干预疾病1707篇,干预健康人群526篇。1.一般情况:近60年有气功干预疾病与健康人群的研究的报告,近十年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共有31个省市开展了气功干预疾病临床研究。从1994年起,就有基金支持气功临床研究,且增长趋势与发表年限一致。2.干预措施:单纯以气功干预疾病的研究为32.86%,单纯以气功干预健康人群的研究为9.76%,干预周期提及最多的是3个月、6个月,气功干预疾病提及干预前功法教授、干预过程中质量控制、随访的研究分别为11.89%、8.20%、6.87%,干预健康人群分别为22.24%、10.84%、2.09%。3.气功干预疾病:(1)所涉及的研究类型有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报道,平均样本量为97例,81.7%的研究得到的是阳性结果。(2)涉及ICD-11疾病分类21个章节,最多的为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共486篇,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或代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分别为238、196、167、99篇,整体年度分布呈增加趋势。(3)涉及疾病247种,频次最高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共143篇,其次为颈椎病、糖尿病、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障碍、骨质疏松症,分别为131、130、113、92、57、46篇。(4)涉及功法142种,频次最高的是八段锦,提及620次,其次为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导引功法、放松功,分别提及140、131、124、123次。结论气功注重调身、调心、调息,三调合一,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无毒副作用的自我疗愈方法,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领域应用广泛。气功传统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导引功法、放松功等在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失眠障碍、抑郁焦虑等慢性病、心理及身心疾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高频疾病可能是现代气功的适宜疾病,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功法与疾病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挖掘,从而为气功优势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更确切的依据。

徐温馨[10](2019)在《坐势聪耳功改善60-69岁2型糖尿病患者听力及生存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探讨12周坐势聪耳功练习对60-69岁2型糖尿病患者听力及生存质量的帮助,论证坐势聪耳功练习改善60-69岁2型糖尿病患者听力及生存质量的效果,为改善60-69岁2型糖尿病患者听力及生存质量提供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拓宽传统养生术的应用领域,落实“体医融合”战略,促进宏伟的“2030健康中国”规划实现做出贡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从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60-69岁2型糖尿病患者40名,并将其蛇形分为人数相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令实验组进行12周每周3次的坐势聪耳功练习,对照组除了正常服用药物及日常锻炼外不进行其他任何规律锻炼。实验前后两组采用SF-36量表进行生存质量各项指标的测试,并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左耳纯音测听(PTA平均听力)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右耳纯音测听(PTA平均听力)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实验组实验后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力和精神健康与实验前存在差异。其中精神健康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精力4项指标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其余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4.各身体形态、机能指标测试结果实验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12周的坐势聪耳功练习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听力损失患者纯音测听测试(PTA平均听力)水平。2.12周的坐势聪耳功练习对2型糖尿病听力损失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作用。3.坐势聪耳功是一套简单、实用、绿色、经济的功法,更适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练习。研究建议:1.建议延长实验周期,以深入研究坐势聪耳功练习2型糖尿病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学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2.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实验研究。3.建议推广坐势聪耳功,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住院患者提供一种新的防治方法、锻炼手段和生活方式。

二、气功按摩点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功按摩点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症(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位
        1.3 病因
        1.4 病机
        1.5 临床症状
        1.6 证型分类
        1.7 治疗
    2.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病理
        2.4 临床表现
        2.5 临床分期
        2.6 诊断与鉴别诊断
        2.7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方案
        1.3 饮食及防护
        1.4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1.5 疗效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指标与评价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与比较
        2.2 治疗前病情比较
        2.3 治疗后病情比较
        2.4 临床疗效比较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的意义
    2.本课题创新之处
    3.本课题的可行性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督脉论治周围性面瘫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构建
    第一节 文献检索范围的确定及量化标准的整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乳痈中医护理要点的提取与整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优化版方案最终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武当明目功的编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假设、创新点与难点
        1.3.1 研究假设
        1.3.2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明目功
        1.4.2 武当明目功
        1.4.3 后天性近视
        1.4.4 视力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人口近视率状况
        1.5.2 近视的治疗方式状况
        1.5.3 传统养生明目功法的研究状况
        1.5.4 有关武当明目功的研究状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当明目功的历史源流
        3.1.1 先秦时期
        3.1.2 秦汉至魏晋时期
        3.1.3 隋唐和宋元时期
        3.1.4 明清至近代
        3.1.5 新中国成立至今
        3.1.6 武当明目功的理论渊源分析
        3.1.7 武当明目功的技术动作源流分析
    3.2 武当明目功的编创基础
        3.2.1 编创原则
        3.2.2 动作元素编创依据
        3.2.3 编创方法
        3.2.4 眼疾的分类和病因概述
        3.2.5 其他疾病的眼科表现概述
        3.2.6 眼的折光异常
        3.2.7 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简述
    3.3 武当明目功的功法操作
        3.3.1 功法基础
        3.3.2 功法操作
        3.3.3 功法特点
    3.4 武当明目功对后天性近视的干预研究
        3.4.1 实验数据分析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研究不足和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原发性痛经(气血亏虚型)热敏腧穴温度觉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 原发性痛经概念
        1.2 发病机制研究
        1.3 痛经的西医治疗
    2 原发性痛经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2.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原发性痛经针灸治疗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试验资料和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试验资料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中止和撤出研究的标准
        2.8 医学伦理
        3 研究方法
        3.1 腧穴状态的测定方法
        3.2 温度阈值法穴位状态的检测
        3.3 实验观察表
        3.4 对比方法
        3.5 盲法
        3.6 数据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研究纳入情况
        2 患者临床基线比较(具体情况见表1-表7)
        3 不同腧穴温度阈值检测结果(具体见表8-表14)
讨论
    1 立题基础
        1.1 腧穴原始内涵
        1.2 敏化腧穴
    2 选题依据
        2.1 选取原发性痛经(PD)为研究对象依据
        2.2 选气血亏虚为研究对象
        2.3 选穴依据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线结果分析
        3.2 温度阈值结果分析
    4 该课题的创新之处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揿针点揉治疗风寒型Bell麻痹伴耳后疼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分析探讨
    1.西医对贝尔麻痹的认识
    2.中医对贝尔麻痹的认识
    3.实验设计理论依据
    4.研究结果分析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推拿按摩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隔物灸源流与种类
    1 隔物灸源流
        1.1 先秦两汉三国时期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1.3 隋唐时期
        1.4 宋金元时期
        1.5 明清时期
        1.6 近现代
    2 隔物灸种类
        2.1 隔盐灸
        2.2 隔蒜灸
        2.3 隔川椒灸
        2.4 隔巴豆灸
        2.5 隔豆豉灸
        2.6 隔桃叶灸
        2.7 隔苇管灸
        2.8 隔薤灸
        2.9 隔面灸
        2.10 隔黄土灸
        2.11 隔商陆灸
        2.12 隔附子灸
        2.13 隔杏仁灸
        2.14 隔葱灸
        2.15 隔莨菪根灸
        2.16 隔石榴皮灸
        2.17 隔桃树皮灸
        2.18 隔土瓜根灸
        2.19 隔柏皮灸
        2.20 隔头垢灸
        2.21 隔苍术灸
        2.22 隔核桃壳灸
        2.23 隔纸灸
        2.24 隔皂角灸
        2.25 隔甘遂灸
        2.26 隔硫磺灸
        2.27 隔姜灸
        2.28 隔蚯蚓泥灸
        2.29 隔槐树皮灸
        2.30 隔槟榔灸
        2.31 隔蛴螬灸
        2.32 隔葫芦灸
        2.33 隔鸡子灸
        2.34 隔木香灸
        2.35 隔香附灸
        2.36 隔蟾皮灸
        2.37 隔钱灸
        2.38 隔白附子灸
        2.39 隔矾灸
        2.40 隔碗灸
        2.41 隔南星灸
        2.42 隔韭灸
        2.43 铺灸
        2.44 其他
第二部分 隔物灸应用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古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
        2.3 现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
    3 数据库的建立
        3.1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3.2 建立数据库
    4 数据处理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古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5.2 现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5.3 古今文献对比研究
        5.4 铺灸现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隔物灸间隔材料规律浅析
    2 隔物灸治疗病证特点归纳
    3 隔物灸施治部位择优阐释
    4 隔物灸临床应用要点概括
    5 隔物灸起效原理机制探讨
        5.1 免疫反应
        5.2 神经递质
        5.3 血管
        5.4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隔物灸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9)基于现代文献气功适宜疾病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3.1 数据库
        1.3.2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质量控制
        1.4.1 文献筛选
        1.4.2 文献质量控制
    1.5 文献信息提取
    1.6 统计方法
2.一般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文献来源
    2.3 发表核心期刊
        2.3.1 气功干预疾病临床研究
        2.3.2 气功干预健康人群研究
    2.4 发表年限
        2.4.1 气功干预疾病临床研究
        2.4.2 气功干预健康人群研究
    2.5 发表地区
        2.5.1 气功干预疾病临床研究
        2.5.2 气功干预健康人群研究
    2.6 基金支持情况
        2.6.1 气功干预疾病临床研究
        2.6.2 气功干预健康人群研究
3.干预措施
    3.1 是否综合其他干预措施
    3.2 干预周期
        3.2.1 气功干预疾病临床研究
        3.2.2 气功干预健康人群研究
    3.3 干预频次与练习时间
        3.3.1 气功干预疾病临床研究
        3.3.2 气功干预健康人群研究
    3.4 练习时刻
    3.5 干预前功法教授情况
    3.6 干预过程中质量控制情况
    3.7 随访情况
4.气功干预疾病结果
    4.1 样本量
    4.2 结局指标
    4.3 涉及ICD-11疾病分类
    4.4 涉及疾病
    4.5 气功干预ICD-11高频类别
        4.5.1 肌肉骨骼系统或结缔组织疾病
        4.5.2 循环系统疾病
        4.5.3 内分泌、营养或代谢疾病
        4.5.4 呼吸系统疾病
        4.5.5 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
    4.6 功法选择
5.干预疾病与功法关系
    5.1 高频功法干预疾病
    5.2 高频疾病的功法选择
6.讨论
    6.1 一般情况
        6.1.1 发表年限
        6.1.2 发表地区
        6.1.3 基金支持情况
    6.2 干预措施
        6.2.1 干预周期、频次及练习时间
        6.2.2 干预前功法教授及干预过程中质量控制
    6.3 气功干预疾病样本量及主要结局指标
    6.4 气功干预疾病的功法
        6.4.1 动功
        6.4.2 静功
    6.5 气功干预高频疾病
        6.5.1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及高频疾病
        6.5.2 循环系统疾病及高频疾病
        6.5.3 内分泌、营养或代谢疾病及高频疾病
        6.5.4 呼吸系统疾病及高频疾病
        6.5.5 精神、行为障碍疾病及高频疾病
7.不足与展望
8.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2016-2018 年气功临床研究进展
    附录二 论文发表
    附录三 参与学术会议、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10)坐势聪耳功改善60-69岁2型糖尿病患者听力及生存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糖尿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关于糖尿病听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关于坐势聪耳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关于生存质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方法
        3.1.2 技术路线
        3.1.3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研究结果
        4.1.1 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1.1 实验组和对照组身高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1.2 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重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1.3 实验组和对照组腰围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1.4 实验组和对照组臀围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1.5 实验组和对照组BMI指数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1.6 实验组和对照组腰臀比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收缩压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2.2 实验组和对照组舒张压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2.3 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2.4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糖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3 实验组和对照组听力学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3.1 实验组和对照组纯音测听(PTA平均听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纯音测听(PTA高频听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3.3 实验组和对照组耳声发射检查(DPOAE)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4 实验组和对照组生存质量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4.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生存质量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4.2 实验组实验前后生存质量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4.3 对照组实验前后生存质量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2 研究讨论与分析
        4.2.1 有关坐势聪耳功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听力学指标的讨论
        4.2.2 有关坐势聪耳功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指标的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附录C 坐势聪耳功功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气功按摩点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症(论文参考文献)

  • [1]瑶医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曾诗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刘森森.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D]. 李佩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武当明目功的编创研究[D]. 闫振峰.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6]原发性痛经(气血亏虚型)热敏腧穴温度觉特征研究[D]. 李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揿针点揉治疗风寒型Bell麻痹伴耳后疼痛临床疗效观察[D]. 梁维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D]. 苗泓佳(Miao Christina Hongjia).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基于现代文献气功适宜疾病初探[D]. 蒋婧.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坐势聪耳功改善60-69岁2型糖尿病患者听力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 徐温馨.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气功按摩穴位治疗面神经麻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