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市院前心肺复苏成功4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醒[1](2021)在《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编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编制适合我国应用的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为评价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现状提供测量工具。2调查承德市幼儿父母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编制(1)构建条目池: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和课题组讨论初步构建《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条目池。(2)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条目进行筛选,计算专家权威系数,专家积极程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问卷进行评分,计算专家协调程度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对条目进行修改、删除和添加。当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时结束咨询,形成《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初始问卷。(3)预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3岁幼儿的父亲或母亲为研究对象,运用《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初始问卷进行预调查,样本量为条目数的5~10倍。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相关系数、临界比值和克朗巴赫系数分析法对初始问卷的条目进行分析和删减,形成《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测试问卷。(4)正式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承德市某社区幼儿的父亲或母亲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测试问卷进行正式调查,样本量是本研究问卷条目数的5~10倍,并从中选取30名父母两周后进行重测。双人核对后录入数据,应用SPSS25.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最终的《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正式问卷,问卷计分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占问卷或各维度总分的60%即为合格。(5)数据统计分析: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双人核对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专家基本信息,采用重要性均值(Mj)和变异系数(CV)进行条目初筛,采用相关系数、临界比值和克朗巴赫系数分析法分析条目。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进行信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分法测量内容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测量结构效度。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承德市某3个社区的750名幼儿父亲或母亲作为调查对象。(2)研究工具:应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进行调查。(3)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双人核对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采用频数、百分比对父母的一般资料进行描述,当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问卷得分情况,不符合时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编制(1)条目池的形成:通过查阅文献和对10名幼儿家长的半结构式访谈,经课题组讨论研究确立了《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17个条目的条目池。(2)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遴选标准共纳入了15名专家。本次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其中第一轮专家权威系数为0.94、专家积极程度为100%。专家咨询结果中,专家协调系数为0.326,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共删除3个条目,修改1个条目,新增2个条目。第二轮专家积极程度为100%。专家咨询结果中,专家协调系数为0.413,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共删除1个条目。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时停止专家咨询,经课题组讨论形成了低危风险、中危风险、高危风险三个维度共15个条目的《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初始问卷。(3)预调查:使用《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初始问卷对100名幼儿的父亲或母亲进行预调查,通过计算相关系数、临界比值和克朗巴赫系数进一步筛选条目,经统计分析,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形成了低危风险、中危风险、高危风险三个维度共15个条目的《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测试问卷。(4)正式调查:使用《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测试问卷对200名幼儿的父亲或母亲进行正式调查,检验其信效度。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总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31,其中低危风险维度0.895、中危风险维度0.829、高危风险维度0.923;总重测信度为0.976,其中低危风险维度0.954、中危风险维度0.964、高危风险0.932。效度检验结果,总问卷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33,各条目指数(I-CVI)均在0.875~1.000之间。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共分析出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2.789%,因子载荷均在0.617~0.933之间;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05~0.899之间,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548~0.639之间,最终形成《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正式问卷。问卷满分为75分,得分<45分为低等水平,45~60分之间为中等水平,得分>60分为优秀水平。2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1)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本次研究共发放780份问卷,收回问卷750份,有效应答率为96.15%,男性303人(40.40%),女性447人(59.60%),父母年龄在21~44岁之间,学历以本科和专科居多,分别占44.40%和29.87%,幼儿月龄13~24个月居多。(2)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在调查的750例家庭中有64.13%的幼儿发生过意外伤害,排名前5的分别为跌倒磕碰伤(53.84%)、鼻出血(20.99%)、动物咬伤(17.88%)、烧烫伤(13.51%)和幼儿坠床伤(9.77%)。(3)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现状:父母的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得分为(42.48±13.20)分,其中低危风险维度17(13,20)分、中危风险维度11(8,14)分、高危风险维度为14(10,19)分。根据评分标准,父母对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情况总体处于低等水平。(4)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水平的影响因素: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与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年龄、户口、学历、婚姻状况、家庭结构、职业、人均月收入、幼儿是否发生过意外伤害和父母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水平的影响因素,将这9个自变量放入多元线性回归中分析发现,父母的年龄、学历、家庭结构、职业、人均月收入、幼儿是否发生过意外伤害和父母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需求:在750名调查者中有81.06%的父母表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培训,其中想通过网络授课方式学习的占53.87%,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需求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气管异物的急救(78.26%)、惊厥抽搐的急救(70.93%)、溺水的急救(68.00%)、心脏骤停的急救(62.26%)和烧烫伤的急救(56.13%)。结论:1本研究编制《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包括低危风险、中危风险和高危风险三个维度共15个条目。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水平的评价工具。2通过对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水平的调查分析发现,父母的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总体处于低等水平。父母的年龄、学历、家庭结构、职业、人均月收入、幼儿是否发生过意外伤害和父母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临床或社区在对幼儿父母进行健康教育与培训时,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通过提高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水平,减少幼儿意外伤害的发生,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靳益宁[2](2020)在《考虑时间损失的城市应急医疗设施布局优化》文中提出经过七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所面临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各种突发事件如传染性疫情爆发、急性中毒等事件不断出现,交通事故、工厂爆炸等意外伤害为主的重大事故不断发生;另一方面,截止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9%,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速达到3.28%,远超世界人口老龄化平均速度2.5%。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基础医疗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逐年递增的医疗服务需求,现有的公共医疗资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本文首先对城市应急医疗服务系统展开论述,院前急救是医疗健康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城市应急医疗设施的布局直接影响着患者伤员能否在第一时间得到科学有效救治。文章从时间损失视角出发,引入传统物流系统中的时间满意度因素建立患者时间满意度函数;考虑急救过程中时间损失对患者伤员后期医疗费用增加的因素;结合传统P-中值模型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城市应急医疗设施多目标选址模型。其次本文通过不同类型与不同数量的应急医疗设施组合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优化城市应急医疗设施的救援效率。最后文章统筹考虑居民日常急救需求与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需求,模拟大规模疫情爆发时,将城市应急医疗设施扩建改造为专业治疗隔离机构,通过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食物医疗物资需求分析,构建城市应急医疗设施物资运输成本模型。以初选方案数据为基础,进行应急物资运输成本计算与对比,得到了兼顾日常急救需求与紧急情况下运输经济性的最优方案,完成城市应急医疗设施布局方案的优选工作。
陈唯[3](2018)在《广东省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文中指出1目的了解广东省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配置的公平性,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广东省院前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2方法(1)文献研究:整合相关的文献、政策文件、以及书籍等资料。(2)现况调查:对广东省所有县级市及以上的院前急救机构发放调查问卷,88家院前急救机构共收集问卷8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3.18%。(3)定性访谈:根据经济情况、地理位置以及急救模式选定深圳、汕头、湛江、韶关和梅州进行定性访谈,了解当地院前急救工作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4)统计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3结果(1)广东省院前急救机构有4种模式,其中指挥型模式最多,另有依附型、综合型、“四警合一”模式,符合地区实际。(2)广东省急救站点共906家,其中三级医院130家(14.35%)、二级医院285家(31.46%)、一级医院有407家(44.92%)、未定级医院84家(9.27%);调度人员624人,调度坐席285个;救护车1368辆,总体配置数量不足,其中普通型有767辆(56.07%)、监护型539辆(39.40%)。(3)广东省急救站点、调度人员和救护车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3、0.30和0.20,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4、0.38和0.42。通过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发现无论是按人口还是地理分布的资源不公平均主要由组内差距引起。(4)2013年至2015年,广东省接警总量、出车总量、接诊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32%、6.31%和7.71%。(5)广东省有10个地级市城区的院前急救机构平均急救半径在35km,只有深圳的最长急救半径也在35km,较多城区的反应时间在15min以内。(6)定性访谈发现广东省院前急救存在以下问题:院前急救网络建设不完善、急救中心建设不足、救护车及车载装备缺乏、院前急救队伍不稳定、缺乏院前急救知识培训、院前急救工作缺乏规范性管理。4结论广东省院前急救网络已实现全省县级市以上地区的全面覆盖,但是存在急救资源较少,且配置的公平性不足等问题,院前急救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影响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的可及性。为了强化院前急救的公益属性,应该增加政府的投入,强化急救网络体系,提高急救资源、信息化建设、以及院前急救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谷向民,李志辉,何忠杰,赵哲炜,刘双庆[4](2016)在《中国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白金10分钟心跳恢复成功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心跳骤停患者在"白金10分钟"的心跳恢复成功率。方法:检索中国知网(1979-2015年1月)、重庆维普(1989-2015年1月)和万方数据库(1990-2015年1月),收集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不同时间心肺复苏的分析。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stata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57篇,共计29269例患者,其中心跳恢复患者为1776例,异质性检验X2=3428.85,P<0.01,I2=98.4%,存在高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为0.171[0.144-0.199]。结果:(1)按4种抢救方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2005、2010和其他版本)施救患者心跳恢复率无差别;(2)将抢救时间分为≤1min组、1-5min组、5-10min组、10-15min、>15min组,心跳恢复成功率分别为:[0.247(0.15-0.344)]、[0.353(0.250-0.456)]、10.136(0.109-0.163)]、[0.058(0.041-0.075)]、10.011(0.004-0.019)]。≤1min与1-5min组无统计学差异。1-5min高于5-10min组、10-15min和>15min组。5-10min高于10-15min和>15min组;10-15min高于>15min组。按10分钟分组:分为≤10min心跳恢复成功率[0.189(0.161-0.218)]高于>10min组[0.044(0.032-0.056)];(3)电话指导组的心跳恢复成功率[0.167(0.016-0.351)]和≤1min、1-5min、5-10min、10-15min、>15min组]均无差异;(4)目击加群众组的心跳恢复成功率[0.329(0.221-0.436)]与≤1min、1-5min没有差异,但是高于5-10min、10-15min和>15min组。结论:1、采用不同的复苏版本指导施救的患者,其心跳复苏率没有差异。2、心跳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在于时效性,大众参与的心肺复苏,才是提高心肺复苏技术的基石。3、提供完备的急救器材,完善综合措施能提高白金十分钟内患者的心跳复苏成功率。中国的心肺复苏研究有待提高。
朱建良,刘励军,Phillips Sauder[5](2014)在《苏州与法国斯特拉斯堡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质量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我国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生存率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其生存链质量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比较我国苏州与法国斯特拉斯堡OHCA患者生存链具体环节完成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院外发生心脏骤停(OHCA)经心肺复苏(CPR)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仍昏迷,并收住入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纳入研究。我国苏州地区十家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4例(苏州组);法国斯特拉斯堡新民众医院,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5例(斯堡组);比较两组患者院前心肺复苏质量,以及入住ICU后患者48h内,其血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血糖和体温等集束化治疗质量的差异。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环节的质量发现,斯堡组患者中44%接收了旁观者实施CPR,而苏州组中只有16%,差异显着(P<0.05);斯堡组患者CA-CPR和CA-ROSC的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min和27min,而苏州组患者上述相关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5min和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比较复苏后集束化治疗的指标发现,斯堡组和苏州组患者CA后6h二氧化碳分压达标的比率(61%Vs 27%)、48h内的达标率(59%Vs 29%),斯堡组明显高于苏州组(P<0.01);斯堡组和苏州组患者接受治疗性低温的比率(88%Vs 57%)、达到目标温度的比率(84%Vs13%)以及低温达标率(44%Vs 7%)斯堡组均明显高于苏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苏州地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总体质量明显低于西欧发达地区,尤其是院前急救质量差距最大,而院内低温治疗实施率和质量需提高。
郑洪玲[6](2012)在《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八项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笔者对2009-2012年3年中我院的235例CPR儿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客观反映目前CPR的现状,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总结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肺复苏的水平。研究对象: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3年间,本院急诊室、手术室、普通病房内以及院外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235例实施的患者中男130例,女105例。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八项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每一种因素再进行分类,然后统计每一分类的CPR成功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结果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八项影响因素分类分别见表1至表8。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2012年2月235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的心肺复苏急救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对以上八项因素的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勺统计学软件进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着。结果与分析:采用以上资料、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总体复苏结果:心肺复苏235例,成功49例,失败186例,总体成功率为20.85%1.性别对复苏成功率无影响。男性和女性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几乎一致,均接近总体复苏成功率20.85%。2.年龄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影响。年龄越小,心肺复苏成功率越低,年龄越大,心肺复苏成功率越高。3.引起心脏骤停患者的原发性基础疾病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影响。与心脏骤停有关的的原发性心脏疾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低,重要脏器如脑的疾病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较低,重症肺炎、误吸窒息等非心脑重要脏器的损害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高。4.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开始的时间与成功率有显着的影响。在心脏骤停患者发生的1-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最高,达到60.8%,超过10分钟进行的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最低。5.心脏骤停患者发生的地点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影响。发生在医院内的CPR成功率较高,院外的CPR成功率较低。6.心脏骤停患者现场第一人员知识、水平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着显着的影响。心脏骤停患者现场第一人员知识、水平越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越高。7.CPR持续时间超过《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时间30min以上,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并未有显着的影响。CPR持续时间达到30min的抢救成功率比较高,超过30min以上者,如持续35min、45min、55min三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几乎一致。8.应用标准剂量与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无影响。给CA患者用标准剂量与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一致,都接近于总体成功率20.85%。结论:近年来,复苏方法学的研究较多,它们与指南推荐的标准法相比,脑复苏率的优势并不明显。我们认为,寻求更有效的复苏方法当然重要,如何推行标准CPR,并把它运用到临床复苏中去则是务实的作法。提高CPR成功率的切行可效的途径,总结为两大思想:1.在未发生CA的情况下,大力提倡“治未病”的思想。2.发生CA的情况下,以下三项是最有效的提高CPR成功率的途径:①急救反应通道的完善;②急救医护人员的CPR专业水平的规范、提高;③大众急救知识的普及。采取的措施:例如,对于“治未病”的思想,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更高建设。对于第三项大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可以以每个家庭为准,印制发行急救最基本知识的通俗宣传手册,每个家庭发放一本;每个电视台每周一分钟的急救知识的宣传;社区墙壁、报纸急救知识的宣传。
胡苏珍[7](2012)在《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社区居民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提高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并评价其效果,以期为今后的社区急救体系建立提供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现况调查1)分析2010年1月~12月宁波市急救中心的报警出诊记录,了解急症或意外伤害发生的类型,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第一目击者施救情况,抢救成功率等指标。2)调查宁波市社区居民对院前急救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急救知识来源和学习需求情况。(2)第二阶段:类实验性研究分别选取两个社区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按照1人/单元的比例开展院前急救培训者培训(121人),培训合格后培训者为社区居民开展院前急救普及培训(823人)。培训结束后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研究对象在培训前后发放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照组在同期发放同等量问卷。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实施6个月后,从宁波市急救中心查阅干预组和对照组的120报警出诊记录。结果(1)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1)2010年宁波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流行病学情况①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6.62min。②创伤、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位列疾病谱前三位,也是造成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前三位原因。③94.26%的猝死发生在家中,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目击患者发病到呼叫120的时间)平均为12.87±15.72min,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为1.63%。2)宁波市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现状问卷调查①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的平均得分为9.29±2.19(总分15分);态度的平均得分为19.67±1.61(总分25分);行为的平均得分17.17±3.94(总分35分)。②调查对象获得院前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或广播,仅有17.49%的调查对象通过培训获得急救知识。既往未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去哪里培训”。③78.26%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院前急救培训。大部分调查对象希望培训以讲座和练习的形式进行,培训的时间安排在周末的白天。(2)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1)院前急救培训的效果分析①培训者培训a.培训者培训的受训者(培训者)培训后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培训前高(P<0.01)。b.培训者培训的受训者(培训者)培训结束后理论考核、心肺复苏实践考核、创伤救护实践考核和授课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6.77±4.06;84.18±3.55:83.72±3.34;81.89±3.81。②普及培训a.培训后干预组研究对象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培训前高(P<0.01)。b.对照组研究对象培训后的急救知识得分较培训前高(0.01<P<0.05),急救态度、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培训前干预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d.培训后干预组研究对象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2)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效果评价①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建立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居民对该体系的知晓率在40-70%之间。②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建立后的6个月内,干预组的呼救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0.01<P<0.05)。③干预组的院前急救空诊率为0,对照组为7.69%。④干预组、对照组在拨打120人员、自救互救实施情况以及病种分布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1)宁波市公众的院前急救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院前急救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长且空诊率高;创伤位居疾病谱首位,亦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猝死的呼救反应时间较长,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低,救活率亦不高。2)调查对象对于社区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知识掌握较好,对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知识掌握不佳。3)调查对象的院前急救态度和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4)在社区层面组织院前急救培训具有可行性。(2)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1)培训者培训能有效地提高受训者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受训者培训合格后能具备一定的授课能力。2)培训者开展普及培训能提高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3)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对改善居民的院前急救行为有一定帮助。
吴展兴[8](2010)在《心肺复苏128例患者的急救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心肺复苏(CPR)成功救治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28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实行心肺复苏救治的过程和结果。结果统计数据显示CPR开始时间、基本生命支持、强化生命支持和一定范围内肾上腺素剂量的大小与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P<0.01)。结论影响心肺复苏成功救治的因素主要为CPR开始时间、基本生命支持和强化生命支持的措施及运用肾上腺素的剂量。加强院前急救生命支持的措施和能力,及适时恰当的加大肾上腺激素运用的剂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
梁实[9](2009)在《深圳市急救死亡患者情况及影响救治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急救病例病死率和死亡原因,查找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了解深圳市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现状和影响因素;了解影响深圳市院前急救进程的伦理学冲突。为提高急救效率和降低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设计调查表2.查阅深圳市2002~2004年全市72个急救网络医院院前、急诊科和急诊入院急救10020例死亡患者的医疗文书,填写死亡情况调查表,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3.查阅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做过CPR患者的病历,填写影响CPR效果调查表,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4.对参加2007和2008两年共6期全市急救培训班的院前急救医生和护士进行“影响院前急救进程的伦理学”问卷调查,请参加答卷者匿名填写。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5.患者满意度调查,采取电话问卷方法,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每份调查表格均由2人分别录入并比较纠错。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对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earson Chi-Square或Fisher’s Exact test),对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One-Way-ANOVA),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做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等级资料采用两个(Mann-Whitney U)或多个样本(Kruskal Wallis Test或Kolmogorov-Smirnov Test)非参数检验。均以P<0.05(双侧)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02~2004年度急救死亡病例的普查情况3个年度院前救治患者数分别为47341、57488和72833人次,病死率分别为2.37%、2.05%和2.35%,三年平均2.26%;院前死亡占急救死亡总数的构成比分别为35.61%、35.97%和47.62%。经急诊院内救治患者病死率分别为9.1074/万、7.4420/万和6.9804/万,3年平均7.8433/万。三年平均死亡年龄39.87±23.88岁:男女比例为2.22:1;损伤和循环系统疾患排在死因谱前列,交通事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其他损伤构成比呈增加趋势,中毒连续3年保持在第四位。3个年度院外死亡患者求救电话均以0:00-8:00最多,救护车平均院内反应时间分别为(2.54±2.25)、(2.09±4.68)和(1.23±0.98)分钟(F=102.709,P=0.000),到达现场平均用时为(7.58±4.61)、(9.80±9.41)和(9.50±7.52)分钟(F=24.431,P=0.000),到达现场已死亡者分别占院前死亡的71.56%、78.97%和87.43%,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或切开、电击除颤、外伤处置、心电图记录、重要症状体征记录等处置率均逐年提高。3个年度急诊科首诊医师1分钟到场率均达98%以上;二线或上级医师5分钟到场率均<77%;会诊医师30分钟到场率分别为67.44%,76.27%,80.57%。2004较2003年度气管插管、电击除颤、脑复苏、吸氧、监护、给药等各项急救处置率均有提高。三年合计30分钟内死亡32.81%,60分钟内死亡59.76%,3小时死亡82.43%。3个年度急诊住院死亡患者分别有1446、1373和1223例,占当年急诊死亡患者总数的45.89%、41.89%和34.06%。三个年度:5分钟内下达首次医嘱率分别为57.06%、76.5%和76.8%,二线或上级医师5分钟到场率分别为44.48%、36.35%和36.42%,30分钟会诊医生到场率分别为21.07%、55.82%和36.43%,30分钟内输血构成比分别为15.77%、24.07%和20.26%,30分钟内手术开始率分别为22.17%、27.74%、21.22%。三个年度中有危重病抢救计划、抢救措施得当、有确定性病因治疗、最后诊断明确、抢救记录清楚规范、有死亡讨论等落实制度和质量控制方面构成比逐年有所提高。深圳市2002-2004年创伤患者死亡平均年龄为29.86±15.32岁;男女之比为2.57:1:交通伤与非交通伤之比为0.74:1;创伤急救院内、外病死率分别为1.52%和0.95%;其中交通伤院内、外病死率分别为2.07%和1.03%,非交通伤院内、外病死率分别为1.25%和0.91%。2.影响深圳市心肺复苏疗效的研究共有2288例进行过CPR的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病例,男:女=2.49:1,平均38.60±23.67岁。院前急救1376例,生存到院6.47%,男女院前生存到院率分别为6.26%和7.01%,女性高于男性(χ2=8.653,P=0.000)。经急诊科急救患者935例,生存入院率22.46%,性别间CPR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66,P=0.545)。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优于院前(χ2=150.086,P=0.000)。有年龄记载的患者2054例,平均38.60±23.67岁。仅在院前急救有年龄记载患者1180例,平均40.67±24.43岁;经急诊科急救有年龄记载患者848例,平均35.63±22.26岁;仅在院前急救者年龄高于急诊科急救者(t=4.828,P=0.000)。院前各年龄段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χ2=24.122,P=0.002)和生存到院率(χ2=27.01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13~19岁组最高(ROSC18.18%,生存到院16.36%)。急诊科各年龄段患者ROSC率(χ2=14.431,P=0.07)和生存入院率(χ2=10.337,P=0.2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R前CA时间平均(19.67±21.26)分钟。仅行院前急救的患者1287例,平均(21.75±21.65)分钟;在急诊科急救812例,平均(16.90±20.42)分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5,P=0.000)有第一目击者急救者218例(15.84%),院前有第一目击者急救者ROSC率和生存到院率分别为17.99%和11.93%,没有者分别为8.20%和5.44%(χ2=86.593,P=0.000)。急诊科有第一目击者急救者ROSC率和生存到院率分别为37.50%和24.04%,没有者分别为29.71%和22.01%(χ2=7.698,P=0.021)。院前用不同通气方法复苏结果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Fisher’sExact Test),以气管插管最优;急诊科用不同通气方法复苏结果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Fisher’s Exact Test)。院前(χ2=169.068,P=0.000)和急诊科(χ2=74.098,P=0.000)不同心电图复苏结果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以室颤(ventrical f,VF)组最高,无脉电活动(palseless electric activity,PEA)组次之,心脏静止组最低。院前(χ2=5.410,P=0.067)和急诊科(χ2=1.114,P=0.573)用15:2或30:2不同呼吸按压比复苏结果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院前CPR前无记载心电图(P=0.063)、VF(P=0.075)、PEA(P=0.867)组患者是否进行电击复苏效果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心脏静止组电击者ROSC18.18%、生存到院5.11%,无电击者ROSC2.55%、生存到院2.23%(P=0.000)。急诊科CPR前VF组患者是否进行电击复苏效果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PEA组电击者ROSC 17.94%,生存入院率2.56%;无电击者ROSC44.00%,生存入院率14.00%(P=0.003)。心脏静止组电击者ROSC 30.68%,生存入院率19.02%;无电击者ROSC 14.62%,生存入院率10.53%(P=0.000)。(均为Fisher’s Exact Test)。在院前(χ2=13.846,P=0.001)和急诊科(χ2=8.978,P=0.011)急救中,是否使用肾上腺素复苏效果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院前复苏不成功(n=939)患者肾上腺素用量(3.21±3.11)mg高于ROSC患者(n=127)肾上腺素用量(2.45±2.12)mg(t=3.516,P=0.001)。院前死亡(n=939)患者肾上腺素用量(3.16±3.05)mg高于生存到院患者(n=73)肾上腺素用量(2.54±2.57)mg(t=1.686,P=0.092)。急诊科复苏不成功(n=497)患者肾上腺素用量(4.51±3.97)mg高于ROSC患者(n=236)肾上腺素用量(3.72±4.31)mg(t=2.415,P=0.016)。急诊科死亡(n=552)患者肾上腺素用量(4.74±4.15)mg高于生存入院患者(n=181)肾上腺素用量(2.79±3.55)mg(t=6.133,P=0.000)。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院前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图、第一目击者急救、电击、复苏术前心脏停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分组(0-4mg和≥5mg)、性别和年龄分组。院前CA患者生存到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CPR前CA时间和年龄分组。急诊科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复苏术前心脏停搏时间、电击和肾上腺素分组。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CA时间、肾上腺素分组和CPR前ECG。3.深圳市院前急救中伦理学冲突的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28份,回收率82%。调查对象中有248名护士,年龄(30.21±6.38)岁,80名医生,年龄(35.68±6.08)岁,医生的平均年龄大于护士(t=6.734,P=0.000)。有关患者最大利益的判断,医生和护士分别回答23.09%和33.27%的情况下难以明确判断(Z=1.618,P=0.011),本科以上和专科以下学历护士分别回答有26.28%和34.31%情况下难以明确判断(Z=1.375,P=0.046)。急救人员认为患者拒绝救治和转运的原因:(23.52%±19.79)%不知道需付费,知道后拒绝;(22.22%±20.84)%认为自己不需要;(4.77±5.47)%自己想死;(19.44±18.65)%难以判断;(30.08±25.78)%其他原因。(22.61±14.38)%的患者全部收不到费用,(15.76±9.58)%的患者者部分收不到费用。(19.11±17.92)%患者的要求超出了院前急救的责任和范围。经评估(15.011±14.528)%患者对院前救护必要性不大却要求得到优先救护。有(1.790±0.408)%的院前急救人员回答患者年龄会影响其启动心肺复苏,(1.838±0.369)%回答患者的行为(如:吸毒)和社会地位会影响其启动心肺复苏。有228例(69.51%)医生和护士曾经感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患者的急救需求,这样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10.30±9.99)%。24.39%急救人员曾考虑过患者能否支付急救费用的情况。39.94%的工作人员关于对患者的最大利益有不同看法时会与同事发生争论。(93.29%)院前急救人员曾在履行职责时面临危险。当履行职责与牺牲个人最大利益有冲突时,59.43%认为应该牺牲个人最大利益。院前急救网络管理有关规定在(15.97±14.38)%情况下与患者最大利益有冲突。24.39%的医生与护士回答个人价值和判断与急救网络常规和规定相冲突。(16.573±13.215)%患者亲友和旁观者的观点与患者的自我决定相冲突。75.91%的工作人员曾遇到急诊室医生认为自己医院不能满足患者需求。警察等公务人员的观点与院前急救人员对患者评估有冲突的病例占(13.753±14.721)%。361份患者或其家属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均没有收红包现象,满意度最高的是救护车到达速度(77.56%满意,22.44%较满意,不满意为0),最低的是救治效果(52.91%满意,46.26%较满意,不满意为0.83%)。医疗收费各区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务态度满意度最高的是南山区(平均秩次151.800),救治效果满意度最高的是罗湖区(平均秩次122.850),车辆速度满意度最高的是光明新区(平均秩次140.500),救治技术满意度最高的是盐田区(平均秩次132.000),四个项目最低的都是龙岗区(平均秩次分别为207.891,218.555,211.790,223.571)。服务态度、车辆速度和收费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救治效果、急救技术满意度均以公立专科医院(平均秩次分别为130.927和143.122)为最高,公立综合医院次之,民营医院最低(平均秩次分别为216.513和196.287)。结论1.2002~2004年度急救死亡病例的普查情况深圳市平均急救死亡年龄39.87±23.88岁较国内其它城市低,男性超过女性2倍,损伤和循环系统疾患是主要急诊死因。2002—2004年急诊患者病死率有下降趋势,院前急救人次有增加趋势;创伤死亡平均年龄较全市所有急救患者死亡年龄的平均值低10岁。全市急救水平从时间、处置和质量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2.影响深圳市心肺复苏疗效的研究院前女性CA患者CPR效果好于男性。不同年龄组间CPR效果有差别,以<1岁组效果最差,>80岁组次之,以13~19岁组效果最好。CPR前CA时间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院前组生存率低于急诊科组,但其CPR前CA时间长于急诊科组。院前和急诊科均显示出有第一目击者急救的患者ROSC和生存到/入院率高于没有这种机会者。院前显示出气管插管优于其他人工通气方式。复苏前ECG为VF者预后最好。按压和呼吸比15:2与30:2两组比较复苏效果差异不明显。是否电击除颤对VF患者CPR效果无明显影响,电击可提高心脏静止患者生存率。肾上腺素0~4mg组救治效果优于≥5mg组。3、深圳市院前急救中伦理学冲突的研究在深圳市院前急救过程中,关于如何做才符合患者最大利益,护士感到困难的情况多于医生,学历低的护士感到困难的情况多于学历高者。在深圳市院前急救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急救进程的伦理学冲突:患者的自我决定与急救人员判断的冲突、急救人员专业定位与工作现实的冲突、急救人员专业角色和自我定位与工作现实的冲突、急救网络资源管理规定和组织形式与工作实际的冲突、社会理想与工作现实的冲突、患者亲友和旁观者观点与工作现实的冲突、其他医务人员与院前急救人员观点的冲突、警察等其他专业人员与院前急救人员观点的冲突全市各区中龙岗区地域内患者及家属对急救满意度最低,民营医院在急救效果和急救技术方面的满意度低于公立医院。
黄灼伦,钟娃[10](2005)在《院前猝死6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院前猝死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是66~75岁(36%)和45~55岁(19%);既往有明确心血管病史者41例(66%);有前驱症状者22例(36%),院前抢救仅1例获得Ⅰ期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源性猝死为主,应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注意识别高危患者及前驱危险信号,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合理调配院前急救资源,缩短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二、苏州市院前心肺复苏成功4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市院前心肺复苏成功4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编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编制 |
1 研究方法 |
1.1 构建条目池 |
1.2 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 |
1.3 预调查 |
1.4 正式调查 |
1.5 数据统计及处理 |
1.6 质量控制 |
2 研究结果 |
2.1 条目池的形成 |
2.2 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 |
2.3 预调查 |
2.4 正式调查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分析 |
4.2 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现状分析 |
4.3 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掌握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需求分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研究的创新性 |
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我国儿童意外伤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考虑时间损失的城市应急医疗设施布局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急救网络布局研究 |
1.2.2 急救资源配置研究 |
1.2.3 应急医疗设施选址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应急医疗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 |
2.1.1 应急医疗服务体系定义 |
2.1.2 院前急救的主要模式 |
2.1.3 应急医疗救援作业流程 |
2.2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相关概念 |
2.3 设施选址相关理论 |
2.3.1 相关设施分类 |
2.3.2 选址目标函数分类 |
2.3.3 常见选址模型分类 |
2.3.4 常见选址模型比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选址原则 |
3.1.1 应急设施选址的宏观原则 |
3.1.2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选址注意事项 |
3.2 影响城市应急医疗设施的选址的因素 |
3.2.1 主要非成本因素 |
3.2.2 主要成本因素 |
3.3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选址的程序和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时间损失的城市应急医疗设施选址模型的建立 |
4.1 患者等待时间满意度函数构建 |
4.2 等待时间与患者后期治疗费用函数构建 |
4.3 符号参数说明 |
4.4 模型构建 |
4.5 NSGA-2算法 |
4.5.1 智能算法概述 |
4.5.2 NSGA-2算法基本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的初选 |
5.1 备选应急医疗设施筛选 |
5.1.1 研究区域划分 |
5.1.2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选址体系 |
5.1.3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选址体系指标项 |
5.1.4 备选城市应急医疗设施有效性排查 |
5.2 相关数据收集 |
5.3 选址模型运算结果 |
5.4 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布局优化 |
6.1 应急物资概述 |
6.1.1 应急物资的概念 |
6.1.2 应急物资的分类 |
6.1.3 应急物资运输特点 |
6.1.4 应急物资保障的重要性 |
6.2 应急医疗物资运输成本模型构建 |
6.2.1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饮食需求 |
6.2.2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药物需求 |
6.2.3 符号说明 |
6.2.4 模型构建 |
6.3 实例分析 |
6.3.1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物资运输成本计算 |
6.3.2 灵敏度分析 |
6.3.3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选址方案优选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广东省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研究内容 |
2.3 统计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院前急救中心基本情况 |
3.2 院前急救资源现状 |
3.3 院前急救资源公平性分析 |
3.4 院前急救服务及科研情况 |
3.5 院前急救效能 |
3.6 院前急救机构定性访谈结果 |
4 讨论与建议 |
4.1 广东省院前急救现状 |
4.2 广东省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
4.3 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附录 |
(6)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八项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的着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院前急救的概念 |
二、社会公众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建立自救互救体系的M意义 |
三、院前急救培训的研究现状 |
四、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 |
五、文献回顾小结 |
第三章 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对后续研究的启示 |
第四章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及对实践的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心肺复苏128例患者的急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标准 |
1.4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9)深圳市急救死亡患者情况及影响救治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深圳市急救网络2002~2004年度急救死亡患者情况 |
1 对象和方法 |
2 调查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深圳市急救心肺复苏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一节 深圳市急救心肺复苏效果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急救心肺复苏效果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深圳市院前急救中伦理学冲突的研究 |
第一节 对院前急救医生和护士的问卷调查研究 |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
2 调查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病人及家属对院前急救的满意度的初步调查 |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
2 调查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深圳市急救死亡病例调查表 |
附表2 深圳市急救网络医院应急实力调查表 |
附表3 心肺复苏观察表 |
附表4 院前急救中遇到伦理学问题调查表 |
英文缩略语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院前猝死6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院前猝死的心电图表现 |
1.3 猝死发生至医生到达时间 |
1.4 救治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原发病因 |
3.2 缩短心肺复苏开始时间 |
3.3 合理调配院前急救资源 |
四、苏州市院前心肺复苏成功4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意外伤害家庭急救技能问卷的编制及应用[D]. 苏醒.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考虑时间损失的城市应急医疗设施布局优化[D]. 靳益宁.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3]广东省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D]. 陈唯. 暨南大学, 2018(01)
- [4]中国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白金10分钟心跳恢复成功率的meta分析[A]. 谷向民,李志辉,何忠杰,赵哲炜,刘双庆. 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2016灾害医学与急危重症高端论坛、国家级继教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学习班”、广东省继教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培训班”资料汇编, 2016
- [5]苏州与法国斯特拉斯堡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质量比较[A]. 朱建良,刘励军,Phillips Sauder. 2014浙江、江苏两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4
- [6]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八项因素分析[D]. 郑洪玲. 山东大学, 2012(06)
- [7]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D]. 胡苏珍. 复旦大学, 2012(03)
- [8]心肺复苏128例患者的急救分析[J]. 吴展兴. 医学信息, 2010(02)
- [9]深圳市急救死亡患者情况及影响救治因素的调查研究[D]. 梁实.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
- [10]院前猝死62例临床分析[J]. 黄灼伦,钟娃.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