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主席谈“天人合一”

江泽民主席谈“天人合一”

一、江泽民主席谈“天人合一”(论文文献综述)

谭安[1](2020)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创办记》文中研究说明1985年1月,我带中国轻工业部服装设计师代表团赴法国参观考察第49届巴黎国际成衣博览会,萌生了要办国际服装博览会的想法。当年9月我又随中国轻工业部服装工业代表团首次参加了第50届巴黎国际成衣博览会,考察结束后,我们一行人向部领导建议:经过三五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准备,我国也应举办国际服装博览会,之后,我们也着手开始筹划国家层面的服装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

刁丽霞[2](2020)在《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四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学是思想发展启蒙的黄金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阶段。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自信”精神,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加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文化“化人”,实质是指文化从最深层次的思想层面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优秀的、正确的、先进的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重要来源。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精神和价值内涵,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与具体体现。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的由来并论述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问题、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中医药文化对小学生的成长影响研究以及国外学者对中医药的相关研究状况。最后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阐述了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特点,其次论述了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文化育人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自信的联系,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论述。第三章论述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大医精诚的精神追求。其次探讨了中医药文化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育人功能,为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最后论述了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第四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成都市近8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情况,以访谈法作为问卷的补充,通过对成都市8所小学的教师进行访谈以了解目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成都市小学的开展的情况。第五章基于已有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当前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四点对策:构建中医药文化育人的社会氛围;优化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学校环境;树立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加强中医药文化育人的个人修养。

孙秀婷[3](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录片画面符号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78年至今,4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实现了质的飞跃。约瑟夫·奈曾提出过“软实力”这一概念,并且表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博弈更多的来自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的比拼。“国家形象”作为软实力的核心,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快速发展的一体化时代下塑造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新时代中国面貌已经成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国家形象的成功建构不仅可以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对于提升一国的国民自信心以及凝聚民族向心力都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纪录片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建构国家形象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益处。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通过纪录片这种形式来记录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时代发展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纪录片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客观世界为拍摄对象,但真实影像背后承载的是主观情感的表达,是创作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一个个镜头的运用,不仅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形象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将这些影像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以及所反映的国家形象呈现给观众。符号的作用是用来表意的,纪录片创作者借助符号这一载体,传递出影像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时代价值,并通过对人物、场景、道具等各种画面符号的选择和编码,来记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果,从而使观众能够通过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影像感受到中国国家形象发生的变化。本研究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录片画面符号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展开,以相关的符号学理论为支撑,通过对近四十年来涌现的大量优秀国产纪录片的分析和解读,笔者发现在国家时代背景、国家形象塑造与经录片画面符号这三者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不同时期国家的发展背景、政策形势都会影响到这一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形象问题,而纪录片在体现和塑造特定侧面的国家形象时,为了突出其鲜明形象特点,编导们会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进行编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不同题材类型的纪录片在进行国家形象建构时会选择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符号进行编码,笔者通过对这些符号的归纳和研究,总结出纪录片在建构国家形象时在人物、场景、道具三种符号类型上的用符特点,进而证实特定的符号在呈现国家某一侧面的形象问题时所发挥的积极建构作用。第一章主要是对该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本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其中主要包括对“符号”、“纪录片符号”、“国家形象”三个名词概念的解释界定,以及对于符号学中索绪尔、皮尔斯、巴尔特和雅各布森的相关理论的梳理。在第二章中,笔者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家形象的变迁进行梳理,将1978——2018这四十年具体划分四个时期,分别研究了这四个时期在时代发展特征、纪录片创作形态、主要代表作品及其所建构的国家形象等方面的特点,最终总结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国家形象依次经历了开放、世俗、包容、自信的变迁历程。第三章笔者首先从人物符号的角度对国家形象建构进行分析,其中又具体的分为三小节,每一小节又具体的阐述纪录片在建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形象时分别运用了哪些人物符号进行编码,结合具体的纪录片实例总结出在政治形象建构上选取见证革命岁月的历史伟人、引领国家发展的领导集体、展现国力强盛的威武之师作为主要人物符号;在经济形象建构上,分别以转型冲击之下的矛盾个体、洞悉财经变换的风云人物、拥有致富梦想的平凡百姓为主;在文化形象上,以闪耀智慧之光的文化古人、烛照文明星河的精品大师、延续匠心精神的技艺传者为人物符号。第四章则是从场景符号角度出发来分析国家形象问题,通过大量观赏纪录片作品总结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纪录片在塑造国家政治形象时主要选取了梦回祖国故土的港澳特区、凝聚时代梦想的建筑场馆、体现改革深化的基层窗口为场景符号;在建构经济形象时选取初沐改革春风的制造企业、体制转型之下的国有公司、创新科技引领的智能工厂等主要场景;文化形象上选择了凝结东方才思的古代遗址、编织神秘色彩的中华建筑、传承文明家风的中国家族为场景符号。第五章分析了道具符号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分别总结了纪录片在建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形象时道具符号上的用符特点。总结出纪录片分别以展现国之雄威的精锐之器、彰显百年梦想的民族印记、丝路建设沿线的合作设施为道具符号建构国家政治形象;以现代发展曙光的文明产物、科技光环笼罩的国家项目、绿色新型能源的中国智造建构国家经济形象;以历经岁月洗礼的国家宝藏、口传心授相承的非遗艺术、浸润意境哲思的中华饮食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盛良瑜[4](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主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这个主题展开。基本框架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缘起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与特色,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方面提炼其内涵,并总结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几个主要特色,即整体性、现实性、平等性和综合性。第三、四、五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三个层面对思想渊源进行深入系统之探究。首先,从继承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相关思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列宁提出的“两种制度”以及和平外交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外交思想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思想渊源。其次,从丰厚滋养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渊源关系。认为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不同文明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国家间的相处之道等蕴含的和合思想理念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渊源。最后,从交流互鉴的角度尝试探讨西方合作与共存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渊源关系。认为古老希腊城邦共同体中城邦之间以独立自治为主要特征的交往模式,各城邦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平等的政法权利,现当代《联合国宪章》中的四大宗旨等所凸显出来的思想理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镜鉴意义。总之,文章较全面深入地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以期做到正本清源,在展示其理念合法性的同时为其进一步发展和弘扬而助力。

田萌颖[5](2019)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的体魄是人类开展一切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和个人发展的前提,脱离了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个人来说毫无意义。随着21世纪“健康危机”时代的来临,人们更加希望有一个山清水秀、静谧清幽的地方进行修身养生,以短暂的远离嘈杂的环境和生活的压力,缓解自身健康潜在的隐患。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转化为了对养生的强烈需求。党的十九大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支持并发展健康产业,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响应、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必须有符合国情、易于推广普及的健身养生项目。在武当山地区,依附养生机构开设、发展健身养生项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本论文目的即为通过调查研究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发展现状,期望武当山养生机构提高养生服务的质量,在养生项目的推广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体验者的欢迎,提高武当养生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国外的知名度。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在武当山地区,以武当道教养生文化为背景依托,对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对当前学术界关于健康中国、养生方式、养生机构等内容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定义了武当山养生机构。其次,对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养生资源及机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再次,从武当山养生机构负责人、从业人员、消费人群三个方面入手,对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武当山养生机构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发展对策。

古晓兰[6](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机地把整个世界统一成了一个整体,真正的“地球村”已经从观念走向现实,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人类社会进入了新阶段,迎来了新机遇,不可避免的面临新问题,任何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想要妥善处理自身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都需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和高度,以世界人民的价值共识为遵循,在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困惑,我国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倡导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回应时代发展的客观现实抛出来的人类困惑提供了中国方案。因此,共同价值不是由中国凭空锻造和主观臆想,而是基于人类命运与共、水乳交融的社会客观现实内生出来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既有丰富的思想资源,也有客观的生成来源;既有真善美的生成导向,也有客观的生成规律;它与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论存在本质的区别。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既是一种实践方式也是一种理想目标,是引导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旗帜。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的共同价值,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发展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普遍期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它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全球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人类总能在克服一系列艰难困苦中获得进步,中国在充分认识和分析实现共同价值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障碍后,通过提供“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公共产品逐步推进共同价值的实现。本选题以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紧紧抓住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主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支撑的系统认识。文章绪论部分首先提出问题,说明在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全球化时代,面临“人类该如何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时,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研究的必要性;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价值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进而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思维导向。第二章对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价值等概念进行厘定,详细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本质、特点和内容,并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解读和辨别。第三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共同价值奠定的理论基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提供的理论依据,探寻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共同价值提供的思想资源;并镜鉴了西方相关的思想理论资源。第四章则着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生成机理进行研究,详细论述了它的生成来源、生成导向和生成规律,从而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第五章集中论述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现实困境分析过程中凸显了共同价值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六章阐述了共同价值的实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各组成要素进行统筹分析和系统把握。第七章则系统阐释了中国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并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上海合作组织等具体实践论证了中国不仅是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也是坚实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杨霄[7](2019)在《中西法律文化视野下的“德法并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任何一个社会当中,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中的重要系统。如何处理德法关系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重要议题。而这个问题在中国显得格外的明显。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是当下中国法治所急需处理的现实问题。若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必须明白中国的“德”的概念是什么,在中国,“德”的概念并不简单。经过商代的出现,西周的发展以及春秋战国的成型,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德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含义。笔者认为,“德”在中国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政治含义,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为了约束政治权力而依据道德准则制定的一系列的政治规则。第二层含义是哲学含义,这种哲学含义是指人合乎自然,合乎德性的生活。而第三层含义才是我们所熟知的道德含义,然而,这种道德与现代道德还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代的道德是建立在儒家伦理教条以及个地方所遵循的古老习惯之上的,因此带有非常浓厚的伦理气息。而这直接产生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德治”传统,政治概念为德治传统中政法一体的传统提供了基础,哲学概念为德治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提供了依据,而儒家的伦理教条则为德治传统提供了思想渊源,成为了德治的灵魂和中轴骨。在德治传统下,德法之辩相对比较简单。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辩因为各家各派对“德”的分析不同而极其丰富。春秋战国以后,德法之辩就在儒家的指引下变得越发的单一了。然而,西方世界对“德”,对德法关系的认识以及建立在德法关系之上的法治传统都与中国不同。首先,西方对德的定义相对比较单一,在古希腊时期,伦理学就独立于哲学而存在了。尽管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这种“德”受到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但是,其含义是相对单一的,德就是指道德。但不同于“德”的含义的单一,西方世界德法关系却十分丰富。在这种争辩中,西方的德法关系走向了法治的道路。中西德法模式的差异,也成为了今日中国法治道路上的一个问题,那便是当今中国法治现代化与传统德治之间的矛盾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该问题的出路便是在坚持现代化法治建设的同时,重视地方习惯法的发展,做到法治下的德法并举。

周艳芳[8](2017)在《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在20世纪中国园林艺术的研究中,陈从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研究者,尤其是在江南园林美学的研究上,突显了他重视勘察实践研究的科学精神、文人素养的文学精神、绘画和戏曲欣赏的艺术精神。他富有哲理的造园、复园、品园的思想理念,推进了江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世界园林的发展。他被日本园林界誉为,“中国园林第一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园林之父”。本文从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精神超越五个部分展开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具有文学、艺术学、建筑学的跨学科的学术特质,形成了综合的园林美学特征。以他的代表作《说园》为线索,针对他的艺术审美特征、造园哲学思想、园林理法进行充分解读,更进一步地针对江南园林特有的诗意美、画意美、曲意美、空间美的艺术审美特征;“静以悟动”、“有法而无式”、“相反相成”的造园哲学思想;造园之学、复园续史之理、品园叙游之道的园林理法分析,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在时间维度上,列举陈从周实践勘察“江苏吴县古建筑——圣恩寺梵天阁调查记”与现存环境的重构价值、“片石山房”石涛唯一存世的叠石作品的重大发现,几经考证的现实超越,“恭王府”的循律、气派,堪称“王府之最”的学者之判的古建筑园林勘察;上海豫园、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的古园林修复、重构;扬州鉴真纪念堂、云南安宁楠园、泰州梅兰芳纪念馆的现代语境下的园林设计理念,整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理论,更充分地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从美学维度上,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以陈从周典型的“园林综合艺术品”的美学思想为依据,梳理“江南园林甲天下”、“观之不足”的江南园林精神、江南园林唯美的昆曲艺术的地方因素的强调,突显他的江南秀色浸染的地方主义情怀;列举20世纪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宗白华、金学智,展开学术思想比较,以论证其“园林综合艺术品”的学术高度,具有承上启下的学术地位;同时,展开与台湾园林、日本园林、英国园林的东西方园林美学思想的比较,确立陈从周江南“园林综合艺术品”的世界地位,以更具特色地剖析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在空间维度上,以美国文化背景下立意中国园林”明轩”,基于现代场所,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场所的哲学理念、自然精神、意境审美、含蓄之美等典型的中国美学特征的现实超越,体现“明轩”现代场所精神,以确立“明轩”跨越世界意义的“园林综合艺术品”的价值,阐述陈从周国际语境下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超越。20世纪80年代,中国园林先后落座世界上三个国家。从文化上分析,同属于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都接受了中国苏州典型江南园林的文化融入,这与其开放、自由,善于接受异域文化的多维度审美意愿,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英国,则接受了中国北京典型北方宫廷园林的文化融入,与其政治、政权,善于排斥异域文化的唯美的审美意愿,有着深入的联系。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的多维度阐释,丰富了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内在本质,明晰了江南园林“综合艺术品”的审美特征,深化了江南园林的现代场所精神,确立了江南园林美学的世界地位。

李璐如[9](2017)在《中国视觉元素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视觉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它历经了五千年源源不断的孕育、积累、传承而形成。中国视觉元素涵盖了大量的设计素材,不仅如此,它还承载着5千年的文化精髓,在任何艺术领域里都无法比拟,难以替代。国外的时装设计师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逐渐将丰富多样的中国视觉元素应用到礼服中。大批的设计师都跃跃欲试,可惜这种速成的设计作品往往只是浮于表象,很难抓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很难诠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意境。而中国本土的设计师,他们虽了解中国视觉元素的文化却无法很好地表现出来,往往局限在文化固有的形式里跳不出来。本论文将对中国视觉元素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反思,找到设计的三大误区,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髄,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分析各国的民族文化与前沿的设计理念,打破固有化的设计思维,寻求形式的多元性。这样,才能使中国视觉元素在礼服设计中,站在前沿的高品位的平台绽放出夺目的艺术光彩,才能为现代礼服的发展寻求新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探究中国视觉元素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与反思,深入解析了文化精神内涵和西方的设计思维,希望找到一条充满东方文化特色的设计新思想,以期为中国礼服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耿鹏涛[10](2016)在《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国一方面继续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另一方面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利益出发,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合理转型。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需要从物质利益和制度基础方面做出贡献,还意味着为世界提供“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观念。“中国特色”一方面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另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在新中国外交观念的主要构成内容中,国际主义的世界革命观、民族主义的主权国家观、传统的天下观这三种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的秩序观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作为传统对外关系思想的“天下观”在新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被传承和延续?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天下观是中国外交观念中最稳定的核心部分,即世界观;传统的天下观是一种儒家道德世界观,近代以来儒家道德的内容消解了,但道德结构仍然存在,即天下观蜕变为一种道德结构,这种道德结构会对国际主义、民族主义的秩序观念进行吸收、整理并成为新的道德内容;新中国的外交观念经历了以国际主义为主要内容和以民族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两个阶段;新的道德内容一旦确立,中国在外交行动中会努力适应新的道德要求,并维护道义原则不被破坏。第一章,对观念和外交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从观念建构利益,利益决定行为;文化身份孕育建构行为;战略文化持续影响行为三个层次展开。其中外交观念中最稳定、最核心的部分是世界观。接下来主要阐释和分析世界观的内涵,以及多元世界观并存的情况下,世界观的原型问题。第二章,首先讨论中国传统世界观——天下观的含义与制度实践;其次分析天下观的道德内涵、道德结构以及道德外化的秩序形式。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外交观念中国际主义秩序观和民族主义秩序观的主要内容,以及与天下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在论述新中国外交历史发展过程中,外交观念构成形式的变迁与演进。第五章,以中国对联合国维和政策与实践作为案例,检验不同时期中国外交观念构成形式的演变。第六章,一方面对文章论述进行总结,提炼观点;另一方面对天下观的未来前景作出展望。

二、江泽民主席谈“天人合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泽民主席谈“天人合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创办记(论文提纲范文)

创办CHIC的思路与出路
争取党和国家领导人支持
邀请世界级大师亮相京华
“世纪风”晚会
异常丰富的文化活动

(2)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四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1.1 文化的内涵
        2.1.2 文化的特点
    2.2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2.1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2.2.2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2.3 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1 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2.3.2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2.4 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4.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自信
        2.4.3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论述
3.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及育人功能
    3.1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3.1.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1.2 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
        3.1.3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3.1.4 大医精诚的精神追求
    3.2 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
        3.2.1 中医药文化的德育功能
        3.2.2 中医药文化的智育功能
        3.2.3 中医药文化的体育功能
        3.2.4 中医药文化的美育功能
        3.2.5 中医药文化的劳育功能
    3.3 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3.3.1 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义
        3.3.2 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意义
        3.3.3 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意义
        3.3.4 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意义
4.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的认知情况调查和问题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方式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内容
    4.2 调查现状分析
        4.2.1 成都市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程度
        4.2.2 成都市小学生了解中医药的意愿与途径
        4.2.3 家庭氛围对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认知的影响
        4.2.4 中医药文化融入成都市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4.3 影响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分析
        4.3.1 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欠缺
        4.3.2 获取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主渠道有限
        4.3.3 中医药文化融入环境欠佳
    4.4 造成中医药文化难以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4.4.1 应试教育体制下传播中医药文化有难度
        4.4.2 学校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4.4.3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举措政策落实不到位
5.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中医药文化育人的社会氛围
        5.1.1 强化政府的支持
        5.1.2 加强志愿服务建设
    5.2 优化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学校环境
        5.2.1 营造良好的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
        5.2.2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5.2.3 完善中医药课程建设
    5.3 树立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家庭观念
        5.3.1 增进家庭、学校、社区的有机结合
        5.3.2 注重家庭中医药文化教育
    5.4 加强中医药文化育人的个人修养
        5.4.1 提升小学生兴趣和职业选择
        5.4.2 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6.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录片画面符号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符号的界定
        二、纪录片符号的界定
        三、国家形象的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皮尔斯的哲学符号理论
        三、罗兰·巴尔特的符号传播学理论
        四、罗曼·雅各布森的“隐喻”“转喻”理论
第二章 纪录片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变迁梳理
    第一节 纪录片与开放中国形象建构(20 世纪80 年代)
        一、时代特征:思想解放万象更新
        二、纪录片形态:精英语态人文色彩
        三、纪录片作品与开放中国形象
    第二节 纪录片与世俗中国形象建构(20 世纪90 年代)
        一、时代特征:社会转型关注个体
        二、纪录片形态:纪实观念文献品格
        三、纪录片作品与世俗中国形象
    第三节 纪录片与包容中国形象建构(2001—2010 年)
        一、时代特征:大众消费商品市场
        二、纪录片形态:创作多元回归本性
        三、纪录片作品与包容中国形象
    第四节 纪录片与自信中国形象建构(2011 年至今)
        一、时代特征:国际意识品牌策略
        二、纪录片形态:形式多样文化多元
        三、纪录片作品与自信中国形象
第三章 纪录片人物符号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纪录片人物符号与国家政治形象建构
        一、见证革命岁月的历史伟人
        二、引领国家发展的领导集体
        三、展现国力强盛的威武之师
    第二节 纪录片人物符号与国家经济形象建构
        一、转型冲击之下的矛盾个体
        二、洞悉财经变换的风云人物
        三、拥有致富梦想的平凡百姓
    第三节 纪录片人物符号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
        一、闪耀智慧之光的文化古人
        二、烛照文明星河的精品大师
        三、延续匠心精神的技艺传者
第四章 纪录片场景符号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纪录片场景符号与国家政治形象建构
        一、梦回祖国故土的港澳特区
        二、凝聚时代梦想的建筑场馆
        三、体现改革深化的基层窗口
    第二节 纪录片场景符号与国家经济形象建构
        一、初沐改革春风的制造企业
        二、体制转型之下的国有公司
        三、创新科技引领的智能工厂
    第三节 纪录片场景符号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
        一、凝结东方才思的古代遗址
        二、编织神秘色彩的中华建筑
        三、传承文明家风的中国家族
第五章 纪录片道具符号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纪录片道具符号与国家政治形象建构
        一、展现国之雄威的精锐之器
        二、彰显百年梦想的民族印记
        三、丝路建设沿线的合作设施
    第二节 纪录片道具符号与国家经济形象建构
        一、现代发展曙光的文明产物
        二、科技光环笼罩的国家项目
        三、绿色新型能源的中国智造
    第三节 纪录片道具符号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
        一、历经岁月洗礼的国家宝藏
        二、口传心授相承的非遗艺术
        三、浸润意境哲思的中华饮食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研究限度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特色
    一、概念厘定
        (一)共同体
        (二)命运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内涵与特色
        (一)内涵
        (二)特色
第三章 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相关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
        (一)自然共同体
        (二)虚幻共同体
        (三)自由人联合体
    二、列宁的和平外交思想
        (一)“两种制度”思想
        (二)和平外交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人有关和平的思想、理念
        (一)“三个世界”的国际战略思想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念
        (三)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
        (四)新安全观
        (五)和谐世界理念
第四章 丰厚滋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一)天人感应:敬畏自然的生态观
        (二)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生态观
    二、传统文化中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
        (一)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
        (二)儒佛道融通的文明格局
    三、传统文化中国家间的相处之道
        (一)“以和为贵”的战略思想
        (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三)“协和万邦”的相处模式
第五章 交流互鉴:西方合作与共存思想
    一、古希腊城邦共同体的理论
        (一)独立自治:城邦之间
        (二)平等相待:城邦之内
    二、《联合国宪章》中的相关宗旨、理念
        (一)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二)尊重各国人民平等的权利
        (三)加强国际间合作
        (四)协调各国行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健康中国背景下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健康中国”的研究
        2.1.2 关于养生概念的研究
        2.1.3 关于养生方式的研究
        2.1.4 关于养生机构的研究
    2.2 概念界定
        2.2.1 武当山养生机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田野调查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武当山养生机构概况
    4.1 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4.2 武当山养生机构的人文养生资源
        4.2.1 武当道教文化
        4.2.2 武当武术
        4.2.3 武当道茶
    4.3 武当山养生机构的特点
        4.3.1 机构依山傍水而建
        4.3.2 机构名称突出养生
        4.3.3 以武养生
        4.3.4 网站宣传突出养生
5 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1 养生机构消费人群的调查与分析
        5.1.1 消费人群性别的调查分析
        5.1.2 消费人群年龄的调查分析
        5.1.3 消费人群国籍的调查分析
        5.1.4 消费人群籍贯的调查分析
        5.1.5 消费人群了解养生机构途径的调查分析
        5.1.6 消费人群接受养生项目后身体改善情况的调查分析
    5.2 养生机构从业人员的调查与分析
        5.2.1 从业人员学历的调查分析
        5.2.2 从业人员教龄的调查分析
        5.2.3 从业人员英语学习途径的调查分析
        5.2.4 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情况的调查分析
    5.3 养生机构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5.3.1 机构提供养生项目情况的调查分析
        5.3.2 机构宣传途径的调查分析
        5.3.3 机构消费人数的调查分析
        5.3.4 机构资金来源的调查分析
        5.3.5 机构收费情况的调查分析
6 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消费人群存在的问题
        6.1.1 消费人群性别年龄构成不合理
        6.1.2 消费人群籍贯分布不合理
    6.2 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6.2.1 从业人员学历过低,再学习意愿不强
        6.2.2 从业人员技能单一,综合竞争力不强
    6.3 机构运营存在的问题
        6.3.1 养生方式单一化,资源整合意识薄弱
        6.3.2 宣传途径简单化,网络平台利用不够
        6.3.3 收费标准差异化,机构发展良莠不齐
7 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对策
    7.1 紧随政策引领,挖掘武术养生价值
    7.2 加强网络宣传,扩大养生消费群体
    7.3 整合地方资源,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7.4 依托地方高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问题与实质
        (一)问题的缘起
        (二)问题的实质
    二、选题的现状: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国外学界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学界的研究趋势
    三、选题的价值: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选题的思路: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理论阐释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价值及其关系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二)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价值的关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内容构成
        (一)和平发展是基础
        (二)公平正义是关键
        (三)自由民主是目标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本质体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是一种合作性的普惠共赢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是一种合理性的制度规范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是一种合意性的思想共识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是一种和谐性的和而不同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基本特征
        (一)共同价值主体的普遍性
        (二)共同价值内容的包容性
        (三)共同价值基础的实践性
        (四)共同价值形态的有限性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论的本质区别
        (二)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理论溯源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价值的相关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共同价值的相关理论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依据
        (一)毛泽东关于共同价值的理论
        (二)邓小平关于共同价值的理论
        (三)江泽民关于共同价值的理论
        (四)胡锦涛关于共同价值的理论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汲取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和而不同的文明观
        (三)以和为贵的和平观
        (四)以民为本的民主观
        (五)兼济天下的利益观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西方相关思想理论镜鉴
        (一)社会契约论
        (二)交往理性论
        (三)重叠共识论
        (四)全球治理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生成机理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生成来源
        (一)生存型来源:命运共同体
        (二)利益型来源:利益共同体
        (三)交往型来源:交往共同体
        (四)行动型来源:责任共同体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生成导向
        (一)方法导向——求真
        (二)内容导向——趋善
        (三)目标导向——臻美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生成规律
        (一)组织演化规律
        (二)求同存异规律
        (三)实践生成规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实现困境
    一、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赤字分化了共同价值实现的经济基础
        (一)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发展赤字
        (二)南北发展失衡造成的发展赤字
        (三)人与自然矛盾导致的发展赤字
    二、国际社会中和平赤字弱化了共同价值实现的政治基础
        (一)霸权主义肆意横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和平赤字
        (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凸显了国际社会的和平赤字
        (三)恐怖主义肆虐蔓延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和平赤字
        (四)难民危机复杂难解激化了国际社会的和平赤字
    三、国际关系中治理赤字淡化了共同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
        (一)全球治理的民主赤字
        (二)全球治理的责任赤字
        (三)全球治理的文化赤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实现之策
    一、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和谐化
        (二)坚持以国际法规为保障共同促进国际社会法治化
        (三)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方式共同增进国际关系合理化
    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主体要求
        (一)发挥大国的关键作用
        (二)发挥联合国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作用
        (三)发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促进作用
    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具体要求
        (一)优化实现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
        (二)奠定实现共同价值的文化基础
        (三)增强实现共同价值的战略互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中国实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实现的中国作用
        (一)国际共同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建设者
        (三)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维护者
        (四)实现共同价值的主要引导者
    二、个案一:“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共同价值的重要方式
    三、个案二:“上合组织”是实现共同价值的伟大尝试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中西法律文化视野下的“德法并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国法律文化下的德法关系
    (一)汉语中“德”的发展
    (二)汉语中“德”的涵义
    (三)中国历史中的“德法之辩”
    (四)中国的“德治”传统
二、西方法律文化下的“德”“法”关系
    (一)西方语境下“德”的发展及主要含义
    (二)西方“德”“法”的冲突与妥协
    (三)西方的法治传统
三、中西“德”“法”关系视野下德法并举
    (一)中西“德”“法”关系法律文化视野下的比较
    (二)当代中国与传统中国“德”“法”关系模式的比较
    (三)当代中国法治“德”“法”关系模式下的法治困境
    (四)“德法并举”与当代法治之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8)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陈从周的学术道路
    二、陈从周主要学术研究综述
        (一)乐峰《陈从周传》
        (二)宋凡圣《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三)中国园林美学三种视野之对比分析
    三、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文学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深厚的文学底蕴
        (二)广博的艺术造诣
    二、建筑史学基础的构建
        (一)朱启钤古建筑营造之法的影响
        (二)刘敦桢古建筑考证之法的影响
        (三)梁思成古建筑研究的影响
    三、植根于传统文化构建的园林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二)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建构
    注释
第二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
    一、《说园》美学思想的阐释
        (一)诗意美的阐释
        (二)画意美的阐释
        (三)曲意美的阐释
        (四)意境美的阐释
    二、《说园》造园哲学思想的阐释
        (一)静以悟动的辨证观
        (二)造园之法“有法而无式”观
        (三)“相反相成”的辨证观
    三、《说园》江南古典园林的理法分析
        (一)造园之学
        (二)复园续史
        (三)品园叙游
    注释
第三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
    一、地方主义情怀的思想品格
        (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着名论断
        (二)“观之不足”的个性精神
        (三)“昆曲唯美”的江南地方因素
    二、基于园林艺术精神的学术思想比较
        (一)陈从周与宗白华的园林美学思想比较
        (二)陈从周与金学智的园林美学思想比较
    三、基于江南园林艺术风格的东西方比较
        (一)江南园林与台湾园林的同根艺术风格之比较
        (二)江南园林与日本园林的东方艺术风格之比较
        (三)江南园林与英国园林的西方艺术风格之比较
    注释
第四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
    一、古建筑园林勘察的现实超越
        (一)《江苏吴县古建筑——圣恩寺梵天阁调查记》的价值
        (二)“片石山房”石涛唯一存世的叠石作品
        (三)陈从周“恭王府”的学者之判“王府之最”
    二、江南语境下古园林修复与重构
        (一)上海豫园的修复与重构
        (二)宁波天一阁的修复与重构
        (三)如皋水绘园的修复与重构
    三、现代语境下的园林设计理念的重构与超越
        (一)盛唐建筑风格与日式建筑特点的鉴真纪念堂设计
        (二)浑然天成的楠园设计
        (三)循古尊今的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注释
第五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精神超越
    一、纽约“明轩”诞生的美国文化背景
        (一)移筑“明轩”的历史背景
        (二)移筑“明轩”的政治背景
        (三)移筑“明轩”的文化背景
    二、纽约“明轩”对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超越
        (一)哲学理念的超越
        (二)意境营造的超越
        (三)审美格调的超越
    三、纽约“明轩”移筑的文化意义
        (一)中国园林美学在异域文化中的践行
        (二)中国园林美学精神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三)中国式园林空间设计思想的跨文化价值
    四、中国园林走出国门的现实意义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视觉元素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社会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视觉元素与礼服设计的概述
    第一节 中国视觉元素的概述
        一、传统中国元素
        二、现代中国元素
        三、物质层的中国视觉元素
        四、精神上的中国视觉元素
    第二节 中国视觉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
        一、面料
        二、色彩
        三、图案
        四、装饰工艺
        五、结构
    第三节 礼服设计的概念与发展
        一、礼服设计的发展
        二、礼服设计的特点
        三、不同场合的礼服分类
        (一)婚礼礼服
        (二)晚礼服
        (三)小礼服
        (四)演出礼服
        四、礼服的价值
        五、礼服的经济价值
        六、礼服的文化内涵
        七、礼服的艺术造诣
第三章 中国视觉元素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节 中外设计师对中国文化元素认识上的不同思考
        一、结构
        二、装饰工艺
        三、图案
    第二节 国内外设计师运用中国视觉元素异同的观念
第四章 中国视觉元素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反思
    第一节 礼服设计中的中国视觉元素设计手法研究
        一、图"纹"在礼服设计中的设计手法分析
        二、“质”在礼服设计中的设计手法分析
        三、“色”在礼服设计中的设计手法分析
        四、“结构”在礼服设计中的设计手法分析
        五、“意境”在礼服设计中的设计手法分析
    第二节 中国视觉元素在国内礼服设计中的误区表现
        一、“有名则灵”—盲目跟风,崇洋媚外思想泛滥
        二、“混乱的拼凑”—滥用元素,缺乏设计手法
        三、“简单的迁移”—缺乏文化内涵
第五章 中国视觉元素在礼服设计应用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 中国视觉元素与礼服设计融合与创新应重内涵挖掘
        一、中国视觉元素的继承与创新
        二、中国民族文化化与各国文化相相融合
    第二节 必不可少的高科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外交观念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中国外交观念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四、创新点及难点
        (一)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观念与外交行为
    第一节 观念与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简析
        二、观念对利益的建构作用
    第二节 外交观念与身份
        一、国家身份辨析
        二、集体身份与“世界国家”方案
        三、中国的多元身份
    第三节 战略与战略文化
        一、战略概念简析
        二、战略文化
    第四节 战略文化的核心——世界观
        一、世界观的概念
        二、世界观与意识形态辨析
        三、世界观的内涵解析
        四、多元世界观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
    第一节“天下观”——传统中国的世界观
        一、“天下观”的概念
        二、天下体系的制度设计
    第二节“天下观”的世界观内涵
        一、一元论的伦理道德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三、“天下观”的道德结构
    第三节“天下观”的秩序内容
        一、“礼”源“俗”
        二、“礼”与“德”
        三、对外交往中的“礼”
第三章 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
    第一节 国际主义的秩序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秩序观
        二、列宁的国际主义秩序观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秩序观
        一、均势秩序观
        二、霸权秩序观
    第三节 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立统一
        一、概念逻辑辨析
        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结合
    第四节“天下观”的变革与延续
第四章 从世界革命到和平发展的演进
    第一节 国际主义至上的外交观念
        一、建国之前的外交初探
        二、“一边倒”战略与外交观念的革命化
        三、国际主义观念的巩固
        四、国际主义观念的强化
    第二节 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观念
        一、中国外交观念的调整
        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观念的基本内容
        三、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道路实践
第五章 从维和行动看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
    第一节 联合国安全机制概述
        一、集体安全机制
        二、维持和平机制
    第二节 中国的维和政策与实践
        一、70年代前中国对联合国态度
        二、70—80年代中国对联合国政策
        三、90年代至今中国的维和政策与实践
        四、“保护的责任”与中国维和政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对中国外交观念构成与变迁的总结
    第二节 对中国外交观念中“天下观”的展望
        一、重塑“天下观”的意义
        二、重塑“天下观”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江泽民主席谈“天人合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创办记[J]. 谭安. 百年潮, 2020(12)
  • [2]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四所小学为例[D]. 刁丽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录片画面符号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孙秀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研究[D]. 盛良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5]健康中国背景下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 田萌颖.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6]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研究[D]. 古晓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中西法律文化视野下的“德法并举”[D]. 杨霄.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 [8]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周艳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9]中国视觉元素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与反思[D]. 李璐如.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研究[D]. 耿鹏涛. 兰州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江泽民主席谈“天人合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