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的负反馈教学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于建均,龚道雄,韩红桂,范青武,于乃功[1](2021)在《控制理论课程的泛专业化教学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控制理论课程的属性以及各专业对控制理论基础知识的需求,阐述了在非自动化类专业中开设控制理论基础课程的一些做法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实践表明,控制理论课程泛专业化教学顺应社会发展以及跨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符合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教学需求,符合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张园,刘淑波,初俊博[2](2021)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本文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要求,以"案例贯穿、理实一体、混合探究"教学模式为中心,从教学内容、案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即:用舰载装备随动系统典型案例贯穿整个教学,理论分析和软硬仿真一体,采用雨课堂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该教学方法对院校特别是军校深化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李悦晨[3](2021)在《“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利用项目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职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分层+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做中学,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符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分层+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本知识与项目训练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当今企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面对时代的需要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笔者尝试在中等职业院校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分层+项目教学法,使学生获得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教育途径。分层+项目教学法是将不同层次的教学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的方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项目信息整理、项目计划、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效果评估的过程。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调研与文献资料研究了中职教育的教学现状,分析中职教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引进分层+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探索。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进行了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分层+项目教学法设计及项目实施,研究项目教学法质量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价教学实践效果,通过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比较,得出分层+项目教学法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本论文的研究为中职学校实施分层+项目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为中职学校电类专业教师实施分层+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职教育服务。
郭丙君[4](2020)在《电气传动课程群教学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一个重要的学科方向是电气传动,电气传动课程群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核心课程为电路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基础及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四门课程,应用等效电路图教学是贯彻始终的电气传动课程群教学的有效方法,论文从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两方面讨论了等效电路教学法在电气传动课程群中的应用,并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郁有凯[5](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视觉被看作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家看来,眼睛比耳朵可靠,视觉享有至高地位。巴拉兹认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是电影的诞生,认为印刷文化越来越让位于视觉文化。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也指出了电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变革。电影的出现说明了人类传递信息和意义的方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语言把握世界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图像把握世界成为可能。海德格尔也认为事物以图像形式呈现,并通过图像确证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这正是居伊·德波所述的景观社会,认为景观社会背后并非是形象的一般性积累,而是形象背后的社会关系的呈现。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则借用德波的观点,将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消费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视觉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的日常生活化,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则从技术性角度和经济角度阐释了文化产业如何统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在心灵。当今视觉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现代化视觉传播手段的革新,形形色色的视觉传播内容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文化日渐兴盛,且正在日益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视觉文化传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既可以是文化性的、经济性的,也可以是政治性的、社会性的,由此,传统的意识形态灌输形式逐渐让位于现代的、具象的、生动的和隐性的视觉传播形式,视觉传播内在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有了新的思考方向。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相关研究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难以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抓手和武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是一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一课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既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理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当前视觉传播领域的各类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的根本需要。本文以“有效性”为着眼点,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在不同价值关系中的效用问题。人类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总是通过满足自身需要加以驱动的,满足需要的尺度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效用尺度,效用尺度下的人类实践活动总是通过满足某种需要和目的而表现出一种积极特性,即有效性。作为一种客观性的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探讨,必然要落脚到其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目的的有效性上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遵循了“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的研究思路,其中,“两个基本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价值关系;“一个核心”是指对不同价值关系中的具体研究论域的分析。在这里,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探讨它的基本问题,确定它的研究论域,分析它的价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基本的逻辑演绎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具体看,全文共包括导论和一至六章的内容。导论部分是对本选题的研究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努力方向的论述,其中核心创新点在于尝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并对其研究的逻辑框架进行了创新、尝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并对不同论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尝试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三种价值关系,并对三种价值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而第一章至第六章正文部分则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和观点:第一部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基本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内涵、类型、特征等基本问题的阐释,从而准确认识何为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概念、研究论域和思想基础的论述,其中重点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论域,包括要素及其过程、规律和策略三个层面,从而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一个基本点”。第二部分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和现实困境进行了论证。一方面从历史实践、历史影响两个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进行了历史考察,这一历史考察的时间跨度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革命、战争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影响和历史经验进行了探索和梳理。另一方面则从不良视觉信息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图像化思维方式对意义的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内在难题三个层面依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三部分是从“有效性”出发,将其作为逻辑起点,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的内在规定,即有效性要置于特定价值关系中进行审视。进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三类价值关系和不同价值关系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另一个基本点”。其中三类价值关系分别是教育价值关系、信息价值关系和发展价值关系,判定标准分别是符合教育者的价值预设、符合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第四部分至第六部分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的不同论域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的具体讨论,构成了全文内容的核心部分,即“一个核心”。其中,第四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一般过程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编码过程有效性、解码过程有效性和反馈过程有效性,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具体要素以及要素间的作用过程的有效性问题。第五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运用矛盾分析法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第六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有效编码策略、有效解码策略和有效反馈策略,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在不同价值关系中有效性实现的具体策略。从理论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问题,就不能仅仅是将有效性作为约定俗成的概念不予分析就加以使用,而应该从对有效性的剖析中,从理论层面探讨条件(具体要素及其作用过程)、规律(客观规律)、方法(实现策略)在不同价值关系中的效用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是一个有深度的研究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而非泛泛而谈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永恒[6](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转变是涉及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阶段普法教育的深刻变革。涉及到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首先体现在课程名称由“思想品德”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而名称的改变只是初中法治教育体系与方法变革的嚆矢。文章研究范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细化,深入到了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针对发现的部分问题提出了对应措施。文章在顺次界定清楚法治意识、法治意识培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较好趋势,包括教师对法治意识培育足够重视、学生对法治意识培育态度较积极以及课堂法治意识培育形式多样等。同时调研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将法治意识培育与知识教学割裂、采用案例教学时缺少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引导等问题、培育过程中缺少法治意识培育的评价激励手段、部分师生法律准备不足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教师未正确认识法治知识与法治意识的关系,教师对法治案例的运用过于功利化,法治意识培育的长期性和内隐性以及法律内容的复杂性与初中学生身心成长阶段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文章提出法治意识培育的改进措施,包括培育理念、培育内容、培育方式三个方面。在培育理念方面,提升教师法治意识培育观念,包括将知识教学与意识培育融合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强化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体地位和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背景;在培育内容方面,优化法治意识培育内容,包括将道德教育作为法治教育延伸细化的依托、以理性精神支撑法治意识培育和依据教材理顺法治意识培育层次;在培育方式方面,改进法治意识培育方式,包括案例运用以学生现实为终点、恰当运用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重视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引导功能。在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总要求的指导下,文章依据法律知识以及法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的特点,将课标、教材与学生现实相统筹,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充分有效发挥案例教学法在法治意识培育中的关键作用,以期服务学生现实生活、奠基学生未来法治实践。
王璕,何进,郝勃,何璟[7](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代谢工程”课程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代谢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应对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还是针对传统发酵工业的升级改造,都能体现其"新工科"的特点。"代谢工程"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合理进行代谢途径与调控网络的设计,实现目的产物的"生物智造"。基于"代谢工程"综合性、时效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我们通过明确课程定位、注重经典内容、紧跟学科发展、突出实际应用、强调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注重衔接、案例启发、前沿展示、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高层次"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杨献南,吴丽芳,李笋南[8](2019)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的基本问题与策略选择》文中提出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现状为基础,深入剖析存在的基本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的策略选择。研究认为,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存在创建标准的科学性偏低,复核标准的导向性模糊;遴选审核程序不严密,事前的实地考察缺失;区域布局和学段配比失衡,总体规划不系统;普及导向监管趋于弱化,显性政绩追逐趋于扩大的问题。由此,提出了完善特色学校管理的策略选择:1)管理标准方面。强化创建和复核标准设置的科学性;提高普及指标的权重;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2)遴选审核方面。设立地方专项经费和评估专家库;以实地考察为纽带构建顶层与基层联动的遴选审核机制;3)布局规划方面。系统谋划、阶段推进;扩大薄弱区域的布局规模,提高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比例;4)发展监管方面。强化普及发展导向,落实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监管举措;正确认识潜功与显功的关系,树立健康的校园足球"政绩观"。
花丹丹[9](2019)在《“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做好高校青年师生的价值观培育工作。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要担负起培育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以文化人”是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方式,其能够依托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切实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尽管“以文化人”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高校也逐渐开展“以文化人”实践,但由于“文”的丰富性与“化”的多样性等因素,高校还未完全掌握“以文化人”,在其实践过程中存在文化选择不当、方法使用不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以文化人”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推进作用。因此,对“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进行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系统探究“以文化人”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关系,深入了解当前“以文化人”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增强“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践路径。“以文化人”具有渗透性、间接性、隐形性、人文性、场域性的特征,并具有传承社会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育人效果的功能;全面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功能。“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以文化人”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以文化人”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而当前“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存在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方向偏离、形式单一、范围有限、评价欠缺等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主体意识薄弱、教育内容存在缺陷、教育载体挖掘不够、教育环体多元冲击、教育评价缺乏标准。针对“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成因,需要注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为、坚持落细落小落地落实。在具体的实践路径方面,本文认为要进行以下探索:第一,厘清“以文化人”的多要素整体联动机制、打破主体“以文化人”的定势性思维桎梏、强化主体“以文化人”意识及其运用能力的主体能动发展路径;第二,平衡丰富“以文化人”内容、挖掘创新“以文化人”载体的介体平衡创新路径;第三,优化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环体优化提升路径;第四,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建立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的评价反馈完善路径。以此来加强“以文化人”实践,增强“以文化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推进效果。
王茹[10](2019)在《基于论证式教学的高中生物教学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的学生需要具备独立、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思维,更要以清晰、准确、质疑、客观、逻辑、深刻作为思考和决策的原则,而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原则的建立都需要经历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为目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趋势。科学论证教学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模式在提高学生发现现象,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论证式教学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笔者通过阅读有关文献综述的方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基于认知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展示能力的生物学教学策略;通过发放前测、后测问卷,调查教学实践开展前后高二学生的生物学喜爱程度、考试成绩以及论证能力水平,并分析对比数据。实践期间,通过访谈一线教师并观察课堂,探寻学生发展论证能力的主要矛盾,并对实践论证式教学策略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和对照班的兴趣,成绩和论证能力差异显着性均小于0.05,在教学实验后显着不同。并且实验班的改进大于对照班。论证式教学从增强生物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和培养论证能力方面都有较为明显效果。结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论证式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助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浅谈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的负反馈教学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的负反馈教学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控制理论课程的泛专业化教学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控制原理课程的自然属性 |
2 控制理论基础知识的泛专业化教学需求 |
3 控制理论课程的泛专业化教学实践 |
4 结语 |
(2)“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整合教学内容 |
1.1 重构教学内容,与案例探究相同步 |
1.2 主辅案例配合,使案例贯穿不断线 |
1.3 软硬仿真结合,使案例探究一体化 |
2 设计贯穿案例 |
2.1 示范案例设计 |
2.2 练习案例设计 |
3 改革教学方法 |
4 评价机制 |
5 结语 |
(3)“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
1.1.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职“分层+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
2.1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
2.1.1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
2.1.2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
2.2 分层教学法 |
2.2.1 分层教学法的定义 |
2.2.2 分层教学法的特点 |
2.3 项目教学法 |
2.3.1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
2.3.2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
2.4 “分层+项目”教学法 |
2.4.1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
2.4.2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
2.5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相关教育学理论依据 |
2.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5.2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
2.5.3 黄炎培的“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教原则 |
第3章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设计与实践 |
3.1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分析 |
3.2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自主积极 |
3.2.2 传统教学模式的效率低 |
3.2.3 传统评分考核机制不够全面 |
3.3 “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
3.3.1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总体教学流程框架设计 |
3.3.2 前期教学分析阶段设计 |
3.3.3 中期教学实施阶段设计 |
3.3.4 后期教学评价阶段设计 |
3.4 “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
3.4.1 实验对象 |
3.4.2 实验方法 |
3.4.3 实验目的 |
3.4.4 实验过程设计 |
3.4.5 “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案例实践 |
第4章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结果分析 |
4.1 调查数据综合结果 |
4.1.1 后测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4.1.2 课后作业成绩结果统计 |
4.2 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评价 |
4.2.1 学生学习兴趣评价 |
4.2.2 学生学习任务完成主动性评价 |
4.2.3 学生对新知识渴望学习程度评价 |
4.2.4 学生课上注意力程度评价 |
4.3 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评价 |
4.4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
4.5 实践对象反馈综合评价 |
4.5.1 学生反馈综合评价 |
4.5.2 教师综合反馈评价 |
4.6 实践结果综合分析 |
4.6.1 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
4.6.2 课程内容的推进更加高效 |
4.6.3 成绩评估考核机制更加全面 |
4.6.4 对教师的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 |
第5章 对“分层+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总结 |
5.1 “分层+项目”教学法所存在的局限性 |
5.1.1 学生方面 |
5.1.2 教师方面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Ⅰ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 Ⅱ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用“分层+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 Ⅲ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用“分层+项目”教学法学生课后作业试卷 |
附录 Ⅳ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用“分层+项目”教学法学生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 Ⅴ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用“分层+项目”教学法教师访谈问题提纲 |
(4)电气传动课程群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气传动课程群知识点的认识 |
2 线上线下实验教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教学中的应用 |
2.1 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平台 |
2.2 基于Internet的虚拟实验平台 |
3 总结 |
(5)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努力方向 |
(一) 创新之处 |
(二) 努力方向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基本问题阐释 |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 |
(一) 概念 |
(二) 类型 |
(三)特征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 |
(一) 概念阐释 |
(二) 研究论域 |
(三) 思想借鉴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与现实困境 |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 |
(一) 历史实践 |
(二) 历史影响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现实困境 |
(一) 外在困境 |
(二) 内在难题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内在规定 |
一、内在规定:有效性要置于特定价值关系中审视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特定价值关系 |
(一) 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价值关系” |
(二) 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信息价值关系” |
(三) 以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进程为主体的“发展价值关系” |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一) 从“教育价值关系”看要符合教育者价值预设 |
(二) 从“信息价值关系”看要符合受教育者合理需求 |
(三) 从“发展价值关系”看要符合社会基本要求 |
第四章 具体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要素 |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编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
(一) 编码者的有效性 |
(二) 编码内容的有效性 |
(三) 具体编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解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
(一) 解码者的有效性 |
(二) 解码内容的有效性 |
(三) 具体解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反馈过程及其有效性 |
(一) 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进程的有效性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结果的有效性 |
(三) 具体反馈过程及其有效性 |
第五章 本质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
(一) 教育适应规律 |
(二) 内容生产规律 |
(三) 隐性渗透规律 |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
(一) 注意凝聚规律 |
(二) 心理接受规律 |
(三) 行为准备规律 |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
(一) 知行统一规律 |
(二) 适应超越规律 |
(三) 现实比照规律 |
(四) 协调控制规律 |
第六章 方法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
(一) 加强资源开发 |
(二) 创新内容设计 |
(三) 注重话语转换 |
(四) 运用修辞策略 |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
(一) 丰富受教育者知识储备 |
(二) 积淀受教育者视觉图式 |
(三) 提升受教育者批判能力 |
(四) 强化受教育者审美意识 |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
(一) 加强行为结果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目标 |
(二) 加强需要变化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内容 |
(三) 加强评价情况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过程 |
(四) 加强衍生行为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生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相关概述 |
(一)法治意识与法治意识培育 |
1.法治意识 |
2.法治意识培育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 |
1.培育的主体 |
2.培育的平台 |
3.培育的目标期待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 |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3.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需要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现状调研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总体状况 |
1.教师对法治意识培育足够重视 |
2.学生对法治意识培育态度较积极 |
3.课堂法治意识培育形式多样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部分教师教学时将法治意识培育与知识教学割裂 |
2.部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时缺少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引导 |
3.法治意识培育的评价激励手段欠缺 |
4.部分师生对基本法律条文内容准备不足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教师未正确认识知识教学与意识培育的关系 |
2.部分教师对法治案例的运用过于功利化 |
3.法治意识的内隐性及其培育的长期性 |
4.法律内容的复杂性与初中学生身心成长阶段的矛盾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的改进策略 |
(一)提升教师法治意识培育理念 |
1.将知识教学与意识培育融合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
2.强化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体地位 |
3.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背景 |
(二)优化教材中法治意识培育内容的运用 |
1.依据教材理顺法治意识培育层次 |
2.将道德教育作为法治教育延伸细化的依托 |
3.以理性精神支撑法治意识培育 |
(三)改进法治意识培育方式 |
1.案例运用以学生现实为终点 |
2.恰当运用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
3.重视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引导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的基本问题与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的现实状态 |
1.1 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管理标准 |
1.2 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审核 |
1.3 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布局规划 |
1.4 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监管 |
2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存在的基本问题及产生根源 |
2.1 创建标准的科学性偏低, 复核标准的导向性模糊 |
2.2 遴选审核程序不严密, 事前的实地考察缺失 |
2.3 区域布局和学段配比失衡, 总体规划不系统 |
2.4 普及导向监管趋于弱化, 显性政绩追逐趋于扩大 |
3 完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的策略选择 |
3.1 完善管理标准的策略 |
3.1.1 强化标准设置的科学性, 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
3.1.2 提高普及指标的权重, 回归特色学校创建的初心 |
3.1.3 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 守住特色学校质量生命线 |
3.2 完善遴选审核的策略 |
3.2.1 加强遴选的资源保障, 设立地方专项经费和评估专家库 |
3.2.2 以实地考察为纽带, 构建顶层与基层上下联动的遴选审核机制 |
3.3 完善布局规划的策略 |
3.3.1 扩大薄弱区域的布局规模, 提高小学特色校的创建比例 |
3.3.2 系统谋划, 阶段推进, 保障布局规划的如期实现 |
3.4 完善发展监管的策略 |
3.4.1 强化普及发展导向, 落实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监管举措 |
3.4.2 正确认识显功与潜功的关系, 树立健康的校园足球“政绩观” |
4 结语 |
(9)“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概述 |
(一)“以文化人”的概述 |
1.“以文化人”的内涵 |
2.“以文化人”的特征 |
3.“以文化人”的功能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关的理论内涵 |
1.价值观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
二、“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关系 |
(一)“以文化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内容和方法 |
1.丰富的“文”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 |
2.多样的“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以文化人”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以文化人”的核心诉求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以文化人”的根本统领 |
三、当前“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当前“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1.“以文化人”推进培育工作的方向偏离 |
2.“以文化人”推进培育工作的形式单一 |
3.“以文化人”推进培育工作的范围有限 |
4.“以文化人”推进培育工作的评价欠缺 |
(二)“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
1.教育主体意识薄弱 |
2.教育内容存在缺陷 |
3.教育载体挖掘不够 |
4.教育环体多元冲击 |
5.教育评价缺乏标准 |
四、“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路径 |
(一)“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原则 |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为 |
3.坚持落细落小落地落实 |
(二)“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主体能动发展路径 |
1.厘清“以文化人”的多要素整体联动机制 |
2.打破主体“以文化人”的定势性思维桎梏 |
3.强化主体“以文化人”意识及其运用能力 |
(三)“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介体平衡创新路径 |
1.内容平衡丰富路径 |
2.载体挖掘创新路径 |
(四)“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环体优化提升路径 |
1.优化校园硬环境 |
2.优化校园软环境 |
(五)“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评价反馈完善路径 |
1.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
2.建立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访谈对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论证式教学的高中生物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
1.1.2 生物学科教学的现存问题 |
1.1.3 论证式教学的本质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验教学法 |
3.书面调查法 |
4.访谈法 |
5.统计分析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论证 |
2.1.2 论证式教学 |
2.1.3 论证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论证式教学模式和论证式教学设计案例 |
3.1 论证式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
3.2 教学设计案例——以论证式教学模式为基础 |
3.2.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设计 |
3.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设计 |
3.2.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
3.2.4 组织辩论《生物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生物》 |
第四章 论证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2.1 生物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4.2.2 论证能力水平调查问卷 |
4.2.3 论证能力评价表 |
4.3 研究流程 |
4.3.1 实验前测 |
4.3.2 教学实践 |
4.3.3 实验后测 |
第五章 论证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果分析 |
5.1 生物学习兴趣分析 |
5.2 生物成绩分析 |
5.3 论证能力分析 |
5.4 教师访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浅谈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的负反馈教学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控制理论课程的泛专业化教学与实践[J]. 于建均,龚道雄,韩红桂,范青武,于乃功.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21)
- [2]“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张园,刘淑波,初俊博.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1(04)
- [3]“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李悦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6)
- [4]电气传动课程群教学方法探讨[J]. 郭丙君. 科技视界, 2020(36)
- [5]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D]. 郁有凯. 山东大学, 2020(08)
-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 郑永恒.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新工科”背景下“代谢工程”课程建设的思考[J]. 王璕,何进,郝勃,何璟.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4)
- [8]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的基本问题与策略选择[J]. 杨献南,吴丽芳,李笋南. 体育科学, 2019(06)
- [9]“以文化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研究[D]. 花丹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基于论证式教学的高中生物教学案例研究[D]. 王茹.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