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氟利昂离心式制冷机的节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珠[1](2021)在《中央空调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参数辨识及其不确定性估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空调系统在住宅、商场、医院、数据机房和工业厂房等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能源消耗大约占中国建筑总能耗的50%~65%。因此,中央空调系统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长期以来,我国中央空调系统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整体不高,运行维护管理相当粗放,普遍能源浪费十分严重。传统基于人工经验的运行维护管理已难以实现空调系统的可靠、低能耗、高效率地运行,因此有必要对空调系统进行整体智能化升级。物联网、5G通讯、人工智能、自动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央空调系统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能源是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而融合物理系统与信息技术的“数字孪生”为解决当前智慧能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计算机能够低成本地探索最佳设计方案、最优控制策略以及潜在故障风险,从而自动化地指导系统的运行维护。构建准确和可靠的系统模型是实现以上愿景的基石。其中,如何对模型参数进行可靠辨识、如何估计模型预测不确定性以及如何降低模型预测不确定性是系统建模领域三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多策略初始解空间优化的中央空调系统设备模型参数辨识框架,克服了遗传算法在高维模型参数辨识时效率不高且模型精度较低的问题。该框架包含初始解空间优化和遗传算法寻优两个步骤:首先,提出了一种多策略初始解空间优化方法来确定模型初始解空间;然后,采用遗传算法在给定初始解空间内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遗传算法的参数辨识效率,并且最终得到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2)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聚类的中央空调系统设备模型预测区间估计方法,旨在对模型的预测不确定性进行定量估计。该方法包括残差聚类和预测区间估计两个步骤:首先,采用k-means聚类对训练集上的模型残差进行划分,得到不同输入组合下的模型残差;然后,根据模型残差的统计分位数估计模型的预测区间。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可靠的预测区间。此外,模型预测不确定性与模型输入有关,该方法得到的预测区间能够自适应地追踪输入变量变化。(3)采用了模型残差补偿方法,旨在对中央空调系统设备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提高中央空调系统设备模型的预测精度,并降低模型的预测不确定性。该方法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模型残差与模型输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从而实现对设备模型残差进行补偿。结果表明,对于冷水机组模型,经过误差补偿后,该模型的精度得到显着提高。其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和均方根误差的变异系数分别降低36.49%、46.00%、33.16%和45.73%,而其决定系数提高25.75%。此外,结果进一步表明,该方法可以显着降低模型的预测不确定性。经过误差补偿后,该模型的预测区间宽度显着减小。本文为提高中央空调系统设备模型准确度和可靠性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构建准确可靠的中央空调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并最终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中央空调系统运维管理。
李天凤,安刚[2](2019)在《吸收式制冷节能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化工生产中用热和用冷是很普遍的,一般用热是指蒸汽,随之而然的会产生蒸汽冷凝水,工艺上就会产生废热,若废热直接排污水系统,会造成污水处理负担和能源的浪费,何不把废热应用于制冷满足工艺需求呢?因此,在化工生产中应用吸收式制冷节能技术在能源平衡、节能、环保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合理利用废热,文章首先介绍了废热的产生和工艺、空调室和配电室的用冷需求,然后研究了吸收式制冷节能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杨星林,薛旭旭[3](2019)在《医院建设不同种类空调的合理设置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空调系统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不同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性能各异,选型不便。本文从冷热源、末端空气处理设备等角度,结合我院建设使用经验,对常见医院空调系统的特点、用途、适用科室、运行管理等进行逐一介绍,以期为医院空调建设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刘欣[4](2019)在《多目标下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优化分析》文中认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Combined Cold Heat and Power,CCHP)作为我国目前发展最快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分布式能源领域占有很大比重。传统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优化模型多以系统经济效益最大化、能源消耗量最小化和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忽略了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系统运行策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将反映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发电负荷比最大化引入目标函数,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进行组合构建和求解多目标优化模型,可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的同时,尽可能实现系统的收益最大化。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发电和天然气CCHP的使用现状,借助数据收集、资料查询和现场调研等技术手段,在充分了解研究区域天然气CCHP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运行情况的基础上,阐明了构建CCHP系统运行优化模型的必要性;其次,基于系统的历史运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基于“气象要素输入-用户需求输出”的响应关系,对用户需求进行预测;同时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对系统主体设备内燃机进行仿真预测,为后期构建优化模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后,以冷热电需求和系统设备负荷为主要约束条件,以系统利润最大化和发电负荷比最大化为多目标函数建立系统运行机制优化模型,并选取一月份、四月份、八月份分别作为取暖季典型月、过渡季典型月和制冷季典型月对优化结果进行分析,充分分析了在三种需求情况下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经济收益情况,很好地展示了优化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为其它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廖天才[5](2015)在《电制冷机改造节能和经济性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成都印钞有限公司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努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工作。本文结合成都印钞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本人工作经验,针对能源结构调整,对电制冷机组取代溴化锂制冷机组的节能问题和经济行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王一飞[6](2010)在《离心式冷水机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离心式冷水机组是空调、制冷领域中常用的主机形式,其构造复杂、故障代价高,因而开发相应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十分必要。近年来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本文首先对这些技术应用于空调制冷领域(HVAC&R)的现状进行了综述。离心式冷水机组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装置、冷量控制装置、润滑油系统等部分构成。本文描述了这些部件的具体构造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部件的故障特点。产生式规则是目前开发智能/专家系统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本研究中也采用产生式规则作为实现智能诊断系统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验研究,本文提出了离心式冷水机组的故障诊断规则。对智能故障诊断技术而言,每种单一的方法均存在缺陷,在分析了各种故障诊断方法优劣性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产生式规则、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相融合进行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产生式规则是三种方法中的基础方法,而常规的产生式规则中对知识的表达能力的有限性限制了其推理精度。所以本文中将产生式规则与模糊逻辑相融合,并对传统的模糊产生式规则推理进行了改进:将规则按照模糊性产生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对于不同分类的规则形式采用不同的推理计算方法;模糊产生式规则中的参数决定了推理的准确度。通常,这些参数为专家系统人为给定,而这增加了规则推理的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将用于故障诊断的模糊产生式规则映射为一个非标准的模糊神经网络,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训练模型,以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故障案例作为训练样本,对模糊产生式规则中参数进行自动优化、升级,以减少推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系统的推理精度。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bview和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开发出了离心式冷水机组智能故障诊断软件。该软件主要由规则参数设定模块、文件读取模块、运行数据图形显示模块、智能推理模块、规则参数优化升级模块及其他辅助功能模块构成。该软件能够通过读取冷水机组的运行数据文件,通过上述功能模块自动判断机组的运行状态。本研究中对离心式冷水机组进行了长时间的运行试验研究,做了某些典型的故障实验,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利用实验数据对本课题中开发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直观的反应机组的运行状态,准确的判断机组的故障原因。
胡淞城[7](2009)在《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建立了冷热电三联产、热电联产冷分产以及冷热电三分产三种能量供应系统的数学模型,从一次能耗和一次能耗率的角度分析了三联产系统的节能性;并对三联产系统的能效特性和能耗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热电联产系统的热电分摊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用制冷系统当量热力系数作为联产制冷系统节能的一个评价指标,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热电联产系统μ值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供热机组的μ值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了μ值的大小主要与汽轮机的进汽参数和背压排汽或抽汽参数有关的结论,并指出μ值反映的实质是联产系统所消耗的总一次能在热、电、冷各部分上的比例分配大小。通过对不同制冷系统一次能耗和当量热力系数的计算分析,发现联产制冷系统的节能性还与所选用的制冷机组的性能系数COP有关。在建立的联产和分产系统比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一次能耗的数学模型,通过选取不同的背压式汽轮机、电站锅炉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成三联产系统并从系统一次能耗和一次能耗率的角度出发对冷热电三联产相对于热电联产冷分产以及冷热电三分产的节能性进行了计算、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三联产比二联产系统有一定的节能性,当两种系统都采用背压机组时,随着供热负荷率X的减小,二联产系统总一次能耗增加,三联产的总节能率增加;在一般情况下,冷热电三联产与冷热电三分产相比较,在热负荷率大的冬季和夏季是节能的,但在春秋过渡期,当热负荷率X很低时,三联产则不一定节能。另外,影响三联产节能性的其它主要因素还有:①汽轮机的容量、初参数和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②制冷机的性能系数COP值的大小;③全国平均发电效率ηe。对楼宇冷热电联产系统,本文也从一次能耗的角度分析了制冷系统的节能性,指出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的制冷系统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尝试探讨了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在部分负荷和在较小负荷运行时的效率变化规律,并对联产系统在不同负荷下的总能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并不是都处于高能效状态,冷热电三联产的发电效率和总能效率随发电量的下降而降低。之后对联产系统的能耗特性也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系统一次能耗和一次能耗节能率角度出发初步建立了联产系统节能条件关系式,探讨了热电比、热效率、性能系数等参数对联产系统能耗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热电联产及在此基础上的热电冷联产的节能需满足一定的条件,相对来讲,冷电联供节能条件较热电联产更为苛刻。针对现有几种常见的热电分摊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剖析,从能的梯级利用角度和(火用)损的角度出发,在(火用)分析法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种热电分摊的新概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热电分摊模型,通过数学推导初步得到了(火用)损法的数学表达式。
叶盛[8](2007)在《空调冷热源的选择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民用建筑配置了集中空调系统,数量逐年增加。而空调冷热源的能耗及使用成本占整个集中空调系统的60~70%,不同冷热源方案的差别也很大,随之带来的日趋严重的能耗和环境问题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所以空调冷热源方案的选择和评估已经成为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设计工作者和业主经常碰到的问题。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各种空调冷热源设备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及调节特性的基础上,提供了常用的空调冷热源方案的组合,分析了上海市的空调冷热源现状,针对上海市提出了现阶段的常用冷热源方案,并介绍了空调冷热源的影响因素及一些选择方法。接来下以上海市某五星级酒店为例,首先借助软件进行了空调负荷的计算分析,根据对目前冷热源配置状况的调查以及空调负荷的特点,在排除了明显不满足条件的方案之后,提出了五种代表性的冷热源组合方案。结合上海市目前的能源结构、环境状况,对各方案的全年能耗、初投资、年运行费用、污染排放量等多个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计算比较,并且进行了一次能源利用率分析、经济性评价,论述了能耗及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 在综合决策上,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权重取值和指标设置进行了改进,从而得出结论:评估时须全面衡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可能减少盲目性和主观性;常规电制冷冷水机组仍处于优势地位;在缺水、干燥或机房面积紧张的地区,如果满足一定的室外气象条件,可考虑使用空气源热泵;直燃机较为环保,但是节电不节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稳步发展;对电热锅炉应该慎重发展,推荐燃油、燃气锅炉。 最后,关于空调冷热源的发展方向以及今后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周勇刚[9](2006)在《空调冷热源的优化选择与其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调冷热源技术方案的选择是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决策环节。如何根据实际条件正确选择冷热源已成为设计工作者和用户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影响社会总能耗和工程投资的重要因素。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空调系统中的各种常用的冷热源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各种空调冷热源机组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以及机组向环境所排放的污染物情况。(2)引入了年费用法来动态计算机组的年运行费、年折旧费用,分析了冷热源机组在不同能源价格下的经济性。(3)把系统科学中的多目标决策法引入冷热源机组的评价,多角度地综合评价冷热源机组的评价,从而弥补了现行冷热源机组选择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使其更加科学、系统。通过对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方法的研究比较,说明理想点法是适合其选型的简单而适用的决策方法。建立了基于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的优选模型并对权重判断矩阵进行了改进,为该优选模型通用软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4)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本人开发了一套空调常用的冷热源形式的比较的应用软件,为用户选择冷热源方案提供参考,以便用户选择综合考虑最优化的设计。
周朝晖,梁耀宁[10](2005)在《5~10℃冷冻水循环系统制冷机在PVC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氨活塞式制冷压缩机、氨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氟利昂螺杆式冷水机组、喷液螺杆式氨冷水机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等制冷量相近的5种机型压缩机的制冷原理及在生产PVC过程中所需的5~10℃冷冻循环水系统上的应用流程,对5种机型压缩机在投资、环保、工艺流程及运行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氟利昂螺杆式冷水机组和喷液螺杆式氨冷水机组具有投资少、占地少、制冷效率高、运行平稳、操作简便等综合性能。
二、氟利昂离心式制冷机的节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利昂离心式制冷机的节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空调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参数辨识及其不确定性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数字孪生简介及研究现状 |
1.3 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研究现状 |
1.3.1 经典优化算法 |
1.3.2 启发式优化算法 |
1.4 模型预测不确定性估计方法研究现状 |
1.5 模型误差补偿方法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中央空调系统工程概况及设备模型 |
2.1 中央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项目概况 |
2.2.1 中央空调系统概况 |
2.2.2 中央空调系统的监测内容 |
2.2.3 卷烟厂室内负荷 |
2.3 设备模型 |
2.3.1 冷水机组模型 |
2.3.2 水泵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央空调水系统设备模型参数辨识 |
3.1 遗传算法介绍 |
3.2 基于遗传算法和多策略初始解空间优化的模型参数辨识方法 |
3.3 性能验证 |
3.3.1 数据概况 |
3.3.2 性能评价指标 |
3.3.3 冷机模型参数辨识结果 |
3.3.4 冷冻水泵模型参数辨识结果 |
3.3.5 冷却水泵模型参数辨识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央空调水系统设备模型预测不确定性估计 |
4.1 基于k-means聚类的模型预测区间估计方法 |
4.1.1 残差聚类 |
4.1.2 预测区间估计 |
4.2 性能验证 |
4.2.1 数据概况 |
4.2.2 性能评价指标 |
4.2.3 冷机模型预测区间估计结果 |
4.2.4 冷冻水泵模型预测区间估计结果 |
4.2.5 冷却水泵模型预测区间估计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央空调水系统设备模型误差补偿 |
5.1 人工神经网络 |
5.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残差补偿方法 |
5.2.1 残差补偿神经网络训练 |
5.2.2 设备模型残差补偿 |
5.3 性能验证 |
5.3.1 数据概况 |
5.3.2 性能评价指标 |
5.3.3 冷机模型误差补偿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吸收式制冷节能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废热的产生 |
2 工艺用冷要求 |
3 吸收式制冷节能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
3.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
3.1.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 |
3.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平衡 |
3.1.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主要运行参数 |
3.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在生产上的应用 |
4 结语 |
(3)医院建设不同种类空调的合理设置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冷热源方案 |
1.1 压缩式制冷机组+市政热网 |
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市政热网 |
1.3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
1.4 热泵机组 |
1.4.1 风冷热泵机组 |
1.4.2 多联机机组 |
1.4.3 分体式空调 |
1.4.4 地源热泵机组 |
2 末端空调处理系统 |
2.1 风机盘管系统 |
2.2 新风系统(空气处理机组) |
2.3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
3 精密空调 |
4 医院空调系统选型 |
4.1 医院常用空调系统 |
4.2 选型原则 |
4.3 空调系统选型案例 |
5 医院空调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
6 总结 |
(4)多目标下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发电现状 |
1.2 天然气CCHP的使用现状 |
1.3 天然气CCHP系统运行优化分析的必要性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智能预测方法在系统设备仿真和建模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
2.2 优化技术在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2.3 多目标优化技术在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案例研究 |
3.1 研究对象概况 |
3.2 系统组成及运行概况 |
3.2.1 联供系统基本组成 |
3.2.2 系统运行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需求预测及设备仿真模型 |
4.1 基于回归分析的用户需求预测模型 |
4.1.1 用户需求预测原理及算法 |
4.1.2 生活热水的热需求预测 |
4.1.3 分水器的热需求预测 |
4.1.4 分水器的冷需求预测 |
4.2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设备预测仿真模型 |
4.2.1 神经网络算法 |
4.2.2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内燃机预测模型 |
4.2.3 内燃机仿真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目标方法的运行机制优化模型分析 |
5.1 优化模型的建立 |
5.2 目标函数 |
5.2.1 目标函数1:经济收益最大化 |
5.2.2 目标函数2:发电负荷比最大化 |
5.3 主要约束 |
5.4 计算软件介绍 |
5.5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 |
5.5.1 取暖季典型月多目标优化结果及分析 |
5.5.2 制冷季典型月多目标优化结果及分析 |
5.5.3 过渡季典型月多目标优化结果及分析 |
5.6 设备运行负荷优化结果分析 |
5.6.1 取暖季典型月设备运行负荷优化结果分析 |
5.6.2 制冷季典型月设备运行负荷优化结果分析 |
5.6.3 过渡季典型月设备运行负荷优化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电制冷机改造节能和经济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正文 |
一、成钞公司制冷机的现状 |
二、电制冷机组和溴化锂制冷机组比较 |
1、工作原理 |
2、离心式制冷机组和溴化锂制冷机组优缺点比较 |
(1)优点 |
(2)缺点 |
三、节能分析 |
1、成钞公司制冷生产模式分析 |
四、经济性分析 |
1、制冷系数或热力系数(COP) |
2、制冷机的经济性分析 |
(1)计算条件: |
(2)年运行费用计算 |
结论 |
(6)离心式冷水机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智能故障诊断技术 |
1.2.1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史 |
1.2.2 常用的智能故障诊断技术 |
1.3 不同智能诊断方法的融合 |
1.3.1 产生式规则与模糊逻辑的融合 |
1.3.2 神经网络与模糊产生式规则的融合 |
1.4 智能故障诊断在HVAC&R领域内的研究状况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1.4.2 国内研究状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离心式冷水机组的结构及常见故障 |
2.1 离心式冷水机组的构造 |
2.2 离心式冷水机组故障诊断规则库的建立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规则库的建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方式融合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的实现 |
3.1 多种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的融合 |
3.1.1 专家系统与产生式规则 |
3.1.2 基于ARSM方法的模糊产生式规则推理 |
3.1.3 神经网络 |
3.1.4 神经网络与模糊产生式规则的融合 |
3.2 多方式融合智能系统的研究现状 |
3.3 对ARSM方法的改进 |
3.3.1 改进的ARSM推理 |
3.3.2 改进的ARSM方法应用实例 |
3.4 建立基于改进的ARSM方法的规则库 |
3.5 神经网络与改进ARSM方法中模糊产生式规则的融合 |
3.5.1 改进的BP训练算法 |
3.5.2 模糊产生式规则与神经网络的融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心式冷水机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实现 |
4.1 编程软件简介 |
4.1.1 Labview简介 |
4.1.2 C语言简介 |
4.2 智能故障诊断软件介绍 |
4.2.1 软件的功能描述 |
4.2.2 软件的实现要点 |
4.2.3 软件的操作过程及示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离心式冷水机组故障诊断的实验研究 |
5.1 离心式冷水机组性能实验系统 |
5.2 实验过程 |
5.2.1 开机准备实验 |
5.2.2 开机运行试验 |
5.3 不同工况下实验数据及简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工作和主要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原理、组成及运行模式 |
2.1 冷热电联产系统概述 |
2.2 冷热电联产的原理 |
2.3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组成 |
2.3.1 动力系统 |
2.3.2 供热系统 |
2.3.3 制冷系统 |
2.4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模式 |
2.4.1 集中供冷、热水模式 |
2.4.2 集中供热、分散供冷模式 |
2.4.3 微型涡轮发电机+尾气再燃/热交换并联型吸收式制冷机组 |
2.4.4 燃气轮机+吸收式烟气机 |
2.4.5 微型涡轮发电机+吸收式烟气机 |
2.4.6 微型涡轮发电机+烟气机 |
2.4.7 蒸汽轮机+溴化锂制冷机 |
2.4.8 燃气轮机前置循环+溴化锂制冷机 |
2.4.9 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蒸汽制冷机 |
2.4.10 内燃发电机+余热利用型直燃机 |
2.4.11 燃料电池+余热利用型直燃机 |
2.5 冷热电联供系统排热回收方式 |
2.6 冷热电联产工程实例 |
2.7 环境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热力学分析理论基础及节能研究动态 |
3.1 热力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
3.1.1(火用)和能 |
3.1.1.1 三类不同"质"的能 |
3.1.1.2(火用)和(火无) |
3.1.1.3 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 |
3.1.2 热量(火用)、冷量(火用)、热力学能(火用)及焓(火用) |
3.1.2.1 热量(火用)与冷量(火用) |
3.1.2.2 闭口系工质的热力学能(火用) |
3.1.2.3 稳定流动工质的焓(火用) |
3.1.3(火用)平衡方程及(火用)损失 |
3.1.3.1 闭口系统(火用)平衡方程 |
3.1.3.2 稳定流动系统(火用)平衡方程 |
3.1.4(火用)效率 |
3.1.5(火用)损失因数 |
3.2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动态 |
3.2.1 制冷机的性能系数COP |
3.2.2 当量热力系数 |
3.2.3 节煤量ΔB |
3.2.4 热电冷联供系统发电煤耗 |
3.2.5 为(火用)能级E_(tp) |
3.2.6 发电量减少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节能分析与研究 |
4.1 比较模型的建立 |
4.2 基于冷热电三联产的吸收式制冷系统节能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制冷系统的当量热力系数 |
4.2.1.1 对当量热力系数的认识 |
4.2.1.2 冷热电联产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当量热力系数 |
4.2.1.3 电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当量热力系数 |
4.2.2 联产系统的节能性与汽轮机组参数的关系 |
4.2.2.1 联产系统的节能性与汽轮机初参数的关系 |
4.2.2.2 汽轮机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对联产系统节能性的影响 |
4.2.3 两种制冷系统一次能耗及当量热力系数计算 |
4.2.3.1 制冷机组性能系数对节能性的影响 |
4.2.3.2 μ值大小对三联产制冷系统节能性的影响 |
4.2.4 制冷系统的一次能耗率 |
4.3 冷和热两者对冷热电三联产系统能耗的影响 |
4.4 基于热电厂的冷热电三联产节能性分析数学模型 |
4.4.1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一次能耗 |
4.4.1.1 冷热电联产系统发电一次能耗 |
4.4.1.2 冷热电联产供热的一次能耗 |
4.4.1.3 冷热电联产制冷的一次能耗 |
4.4.2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的一次能耗 |
4.4.2.1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发电的一次能耗 |
4.4.2.2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供热的一次能耗 |
4.4.2.3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制冷的一次能耗 |
4.4.3 热电冷分产系统的一次能耗 |
4.4.3.1 热电冷分产系统发电的一次能耗 |
4.4.3.2 热电冷分产系统供热的一次能耗 |
4.4.3.3 热电冷分产系统制冷的一次能耗 |
4.4.4 各系统一次能耗比较 |
4.5 基于热电厂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和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的节能性分析 |
4.5.1 理论计算基础 |
4.5.2 机组设备选择 |
4.5.3 计算结果和分析 |
4.5.3.1 制冷系统一次能耗的比较与节能分析 |
4.5.3.2 供热系统一次能耗的比较与节能分析 |
4.5.3.3 发电部分一次能耗比较与节能分析 |
4.5.3.4 三联产系统相对于二联产系统的节能性和影响因素 |
4.6 基于热电厂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相对于冷热电三分产系统节能性分析 |
4.6.1 三联产系统选用背压式机组的情况 |
4.6.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7 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热经济性分析 |
4.7.1 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能耗特点 |
4.7.2 BCHP制冷系统的当量热力系数 |
4.7.3 两种制冷系统的一次能耗计算结果及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能效及能耗特性研究 |
5.1 冷热电联产系统能效特性的研究 |
5.1.1 系统装置和不同工况点运行参数的获取 |
5.1.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2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能耗特性分析 |
5.2.1 联产机组节能模型 |
5.2.2 节能条件的建立及计算分析 |
5.2.3 热电联产的节能 |
5.2.4 冷电联产的节能 |
5.2.5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集成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电分摊机制的研究和探讨 |
6.1 几种典型热、电分摊法的对比分析 |
6.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6.1.2 3种主要热电分摊法的分析 |
6.1.3 几种热电分摊新理论模型的分析 |
6.2 热、电分摊的新理论模型 |
6.2.1 动力系统(火用)分析 |
6.2.1.1 各设备(火用)分析 |
6.2.1.2 计算结果分析 |
6.2.2 联产系统热电分摊新理论模型的建立 |
6.3 热电分摊方法的计算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空调冷热源的选择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1.1 背景 |
1.1.2 能源、环境与建筑能耗 |
1.2 国内外研究动向 |
1.2.1 国内研究动向 |
1.2.2 国外研究动向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常用空调冷热源方案及选择方法 |
2.1 空调用冷热源设备 |
2.1.1 空调用冷源设备 |
2.1.2 空调用热源设备 |
2.2 空调冷热源可行的组合方案 |
2.2.1 仅需提供制冷的冷源方案 |
2.2.2 需要提供制冷、制热空调的冷热源方案 |
2.2.3 需要提供制冷、制热以及蒸汽、卫生热水的冷热源方案 |
2.3 空调冷热源的能源选择 |
2.3.1 能源的种类 |
2.3.2 能源的选择 |
2.4 上海市的冷热源现状 |
2.5 空调冷热源方案的选择 |
2.5.1 空调冷热源方案的选择原则 |
2.5.2 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建筑负荷计算及空调冷热源能耗计算 |
3.1 建筑负荷的计算 |
3.1.1 目标建筑物的介绍 |
3.1.2 动态空调负荷的计算 |
3.2 冷热源能耗的计算 |
3.2.1 冷热源方案的选取 |
3.2.2 冷热源机组的能耗计算 |
3.2.3 冷热源能耗计算结果分析 |
3.2.4 冷热源能耗的评价标准 |
第4章 经济性分析及对环境的影响 |
4.1 初投资及年运行费用 |
4.1.1 初投资 |
4.1.2 年经营费用 |
4.2 经济性评价 |
4.2.1 经济性评价的一般方法 |
4.2.2 所选方案经济性分析 |
4.3 对环境的影响 |
4.3.1 概述 |
4.3.2 制冷剂与环境 |
4.3.3 能源消耗与环境 |
4.4 小结 |
第5章 空调冷热源的综合评价 |
5.1 空调冷热源的评价方法 |
5.1.1 价值分析法 |
5.1.2 层次分析法(AHP法) |
5.1.3 灰色优选法 |
5.1.4 多指标决策法 |
5.1.5 模糊优选法 |
5.1.6 评价方法的归纳 |
5.2 空调冷热源方案的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 |
5.2.1 评价依据 |
5.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5.2.3 权重系数的确定 |
5.2.4 评价结果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空调冷热源的优化选择与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研究现状 |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空调冷热源的种类及其能耗 |
2.1.引言 |
2.2.空调冷热源设备的种类及其特点 |
2.2.1.冷源分类 |
2.2.2.冷源设备特点及比较 |
2.3.空调冷热源可行的组合方案 |
2.4.冷热源机组的能耗 |
2.4.1.冷源机组的额定能耗 |
2.4.2.热源机组的额定能耗 |
2.5.本章小结 |
第3章.空调冷热源的一次能分析及对环境的影响 |
3.1.引言 |
3.2.能源利用比较基准的确定 |
3.3.冷源的一次能源利用率 |
3.3.1.冷源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比较 |
3.3.2.冷源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
3.4.热源的一次能源利用率 |
3.5.冷热源系统的能耗对环境的影响 |
3.5.1.冷热源系统的能耗 |
3.5.2.冷热源系统运行对环境的影响 |
3.6.本章小结 |
第4章.冷热源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4.1.引言 |
4.2.经济性分析的方法 |
4.3.初投资年折旧费用和年运行费用的分析 |
4.3.1.初投资年折旧费用计算 |
4.3.2.年运行费用计算 |
4.3.3.年经营费用计算 |
4.4.实例分析 |
4.5.能源价格对年经营费用的影响 |
4.6.本章小结 |
第5章.冷热源方案的优化评价 |
5.1.引言 |
5.2.多目标决策法的介绍 |
5.2.1.多目标决策的基本方法 |
5.2.2.多目标决策问题各种解法的分析 |
5.2.3.方案优选的原理和模型 |
5.3.权重判断矩阵的间接给出 |
5.4.空调冷热源方案评价目标的选择 |
5.5.本章小结 |
第6章.冷热源方案的优化选择 |
6.1.引言 |
6.2.系统设计的思考 |
6.3.数据库的建立 |
6.4.主要功能模块的窗口介绍 |
6.5.本章小结 |
第7章.结论与展望 |
7.1.工作总结 |
7.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5~10℃冷冻水循环系统制冷机在PVC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5~10 ℃冷冻水系统制冷设备的选用 |
1.1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 |
1.2 离心式 (螺杆) 制冷压缩机 |
1.2.1 普通氨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 |
1.2.2 氟利昂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 |
1.2.3 喷液螺杆式氨冷水机组 |
1.3 吸收式制冷机 |
1.4 不同种类、不同制冷剂制冷压缩机能耗及能耗费用比较 |
1.4.1 不同种类、不同制冷剂制冷压缩机能耗比较 |
1.4.2 不同种类、不同制冷剂制冷压缩机能耗费用比较 |
1.5 不同种类、不同制冷剂制冷压缩机投资比较 |
2 结 语 |
四、氟利昂离心式制冷机的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空调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参数辨识及其不确定性估计方法研究[D]. 张丽珠. 浙江大学, 2021(09)
- [2]吸收式制冷节能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J]. 李天凤,安刚. 化工管理, 2019(29)
- [3]医院建设不同种类空调的合理设置与管理[A]. 杨星林,薛旭旭. 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2019医学装备展览会论文汇编, 2019
- [4]多目标下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优化分析[D]. 刘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电制冷机改造节能和经济性探析[A]. 廖天才. 2015年第五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制造2025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5
- [6]离心式冷水机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王一飞. 天津大学, 2010(11)
- [7]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D]. 胡淞城.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 [8]空调冷热源的选择与评估[D]. 叶盛. 同济大学, 2007(06)
- [9]空调冷热源的优化选择与其系统开发[D]. 周勇刚. 东南大学, 2006(04)
- [10]5~10℃冷冻水循环系统制冷机在PVC生产中的应用[J]. 周朝晖,梁耀宁. 聚氯乙烯,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