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馆学研讨会在旅顺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张齐彧[1](2019)在《唐鸿胪井刻石追索研究》文中指出在唐鸿胪井刻石流失于日本110余年期间,我国曾多次尝试要求日方归还唐鸿胪井刻石。尽管民间组织多方努力向日方追索唐鸿胪井刻石,但进展缓慢,至今仍未成功。在此背景下,笔者先将唐鸿胪井刻石被盗史实做以整理,以期研究者悉知刻石流失经过。然后梳理唐鸿胪井刻石追索历程,在参考借鉴的同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明确阻碍追索行动的内因并对其存在的外因加以分析。最后正确认识到唐鸿胪井刻石的追索应以国家为主体,在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将追索过程分为磋商协作、仲裁以及诉讼三个阶段,并通过适当途径向日方提出归还要求。同时不断完善国内外追索流失文物相关条约立法、设立专职部门,努力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理性对待流日文物追索,积极改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环境,期望在各界同仁的协助下尽快解决唐鸿胪井刻石回归问题。
李慧竹[2](2007)在《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门学科,博物馆学具有着特定的理论体系。博物馆学与博物馆一样,都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中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接触和认识博物馆,至20世纪初创建博物馆,在西方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影响下逐渐展开了博物馆研究,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有意识的学科构建,并在80年代初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这一发展目标。目前的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完备且具有着丰富的内容,对此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强中国博物馆学界对自身理论体系的认识和了解,也会为今后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体系的纵向发展、横向结构及发展趋势,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全面梳理和总结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对中国博物馆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进行整理和阐述,最后对影响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归纳和分析。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及意义进行分析,阐述了本课题所具有的理论与现实双重意义;然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既要立足于中国的博物馆学自身发展,又不可将它与世界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割裂开来,二者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关系;最后对博物馆学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范畴内的几个关键性理论问题给予了必要的解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实质问题,本文的观点是不应把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来理解,它表明的只是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存在状况,这是一个博物馆学本土化的过程,当代的中国博物馆学界以中国国情和民族独立性为出发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奋斗目标,对此应作出一分为二的理性认识。第二章阐述了世界博物馆学的发源及研究历程,包括三方面内容:博物馆学的发源及理论拓展、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种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学的发源,离不开博物馆的诞生,其理论体系是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的,博物馆学从17世纪发源后,研究内容从藏品理论逐渐向博物馆功能特别是公众教育等方向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在传统的博物馆理论体系之外,前苏联、中国和东欧国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学新体系。而当今的博物馆学研究已进入全球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创立及活动、新博物馆学运动和生态博物馆的出现、目前学界对博物馆学全球化的研究等三个方面。从中可看出,一方面各国的博物馆学家竭力研究博物馆学的学科理论,把统一、规范的学术用语和概念命题作为共同目标,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探索适合于本国博物馆实践的的理论与方法,而中国目前的博物馆学发展方向就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体现。第三章是对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博物馆学初立阶段的探讨。中国在19世纪后期开始介绍和宣传博物馆并阐释博物馆有关理论,中国的博物馆学研究可划分作三个阶段,即:西方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影响下的博物馆学初立阶段、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影响下的博物馆学变革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自立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这三个阶段最显着不同表现在博物馆学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这三个阶段在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各个阶段还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共同奠定了当今中国博物馆学的基本体系与内容。从中国博物馆学的发源来看,张謇不仅在190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自己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而且他对博物馆实践的理论阐释也为中国的博物馆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最早对博物馆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学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博物馆学专着相继出版,博物馆学人才培育展开,并开始了中国博物馆学科的初步构建与相关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博物馆学的特点:一是理论基础在中国博物馆实践制约下比较薄弱;二是努力与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接轨。第四章是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中国博物馆学变革阶段,主要探讨了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模式的引进、中国博物馆学的体系变革、中国博物馆学在变革阶段的特点等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中国脱离西方博物馆学影响,积极主动引入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模式,1957年出版的《苏联博物馆学基础》是苏联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成果,对当时的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具有相当大影响。中国博物馆学体系发生了变革,对博物馆学基础理论重新进行阐释,并以博物馆学应用理论中陈列学理论最具变革的代表性,同时建立了与博物馆学理论相适应的中国博物馆新模式。这一阶段中国的博物馆学时代印记非常明显,在理论发展上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向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转变受到自身实践的局限;二是统一的博物馆行政指导方针弱化了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目标。第五章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博物馆学的自立与发展阶段,从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的全面促进、博物馆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博物馆学理论的逐步体系化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一时期的中国博物馆学通过中国博物馆学会的作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与引导、与国外博物馆学开展积极交流活动以及对博物馆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全面促进了博物馆学的迅速发展。对这一阶段的博物馆学研究成果,可由博物馆学着述和博物馆学有关期刊两方面来分析。通过对《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的梳理,也揭示了这一阶段博物馆学理论的逐步体系化过程。第六章是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首先分别介绍了国外和国内在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结构上的不同观点;之后进一步从西方博物馆学角度将目前中国博物馆学的基本内容按照普通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专门博物馆学这一体系结构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普通博物馆学主要探讨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和特点,以及博物馆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又分为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和博物馆的基本理论两大部分。应用博物馆学是指研究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鉴定、分类编目、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的设计、组织;对观众的服务、教育;博物馆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运作等等,并分别发展为藏品管理学、陈列学、博物馆教育学、博物馆管理学、博物馆建筑学等。专门博物馆学是指把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工作方法应用于某些专门博物馆领域的学科,包括有民族博物馆学、遗址博物馆学、私立博物馆学、社区博物馆学、数字博物馆学,还有早已探讨的纪念馆学、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学、县级博物馆学,以及新兴的城市博物馆学、高校博物馆学等等。第七章是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趋势的探讨,内容可划分为中国博物馆学百年发展轨迹分析、影响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内外因素及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趋势分析等三个部分。影响博物馆学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学自身学科特点上;外在因素则体现在国内社会环境、国内学术环境、与国外博物馆学的交流三个方面。从目前阶段看来,对于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有利的因素越来越多,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正在逐渐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从上述分析来看,从传统博物馆学向现代博物馆学的转化、创立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科体系必将成为今后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八章是结语。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产生了三点认识:从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发展阶段看来,中国博物馆学尚未达到与以西方博物馆学为代表的世界博物馆学完全接轨程度;从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结构与内容来看,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专门博物馆学领域不断扩大,应用博物馆学发展迅速,而普通博物馆学发展则相对薄弱;在从传统博物馆学向现代博物馆学转化过程中,受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与内容都必然发生变化,致力于与国际接轨并具自身特色的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正越来越成熟。最后笔者对当前如何加强博物馆学研究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
王娟[3](2005)在《我国博物馆观众初步研究 ——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观众研究指的是对观众构成、心理、行为、需求、影响方式等的研究。观众研究的理念在于获取观众的相关信息,以便对展示设计与馆务规划等方面有所帮助,并且与观众做更有效的沟通,更好的为观众服务,发挥博物馆的职能。本文尝试在故宫、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博物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博物馆观众的构成等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对数据反映出的我国博物馆观众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归纳,也提出了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同时文章对我国博物馆观众后续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黄淑美,伍慕仪[4](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研究表明
周婧景[5](2013)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刘汉娥[6](2012)在《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再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中,博物馆的社会角色日趋多元。博物馆的工作重点也要由过去的注重藏品收集、保存和研究转向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即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来开展工作。观众研究成为博物馆工作的要务。有效的博物馆观众研究,能够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检讨博物馆文化,提供博物馆学研究新思路。近三十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设立观众研究部门,并聘用专职人员对观众进行调查和评估。同时,观众研究协会等专业类型组织陆续创立,研讨会不断召开,专书持续出版、专业刊物按期发行,观众研究逐步成为西方博物馆学界的热门领域,发展快速而广泛。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博物馆不断新建和改扩建,数量上明显增加,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也逐步发展,但博物馆观众研究却还处于学术积累的“相对初级阶段”。此时,向大陆博物馆工作者介绍西方学术界的观众研究理论、最新成果及研究方法,是及时和必要的。本文将观众研究作为博物馆学研究的一项课题,首先对观众研究的理论策略做相关文献分析,其次对观众研究的内涵外延以和学科发展以及研究方法做系统论述。此外,论文还初步考察我国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补充前人对此议题讨论的不足,并尝试提出观众研究发展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博物馆观众研究专业的发展做初步参考。
闻洁璐[7](2020)在《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省份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在浙江的斗争史给这片大地留存了众多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印迹。依托于革命重大事件、人物等而建的革命纪念馆,既是革命遗址、文物资料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收藏和展陈机构,是开展红色教育的宣传教育机构,也是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机构。因此,充分发挥其记忆、传承的纽带作用,有利于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发扬。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及其展陈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铺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创新,展现出了主题始终以红色教育为核心,内容实事求是,形式贴近群众等红色特点,呈现出未来愈发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依旧存在着发展有失平衡、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宣教效果有待加强等缺陷。以“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为题,摸清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及其陈列展览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之路,为其进一步发挥育人、引领和价值导向等积极作用提供对策和建议。通过文献综述法、定量分析结合具体评价的方法,梳理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经验,肯定其成效;同时,剖析当前全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过程中有待改善之处。由此,以红色文化理念为引领,提出聚焦纪念馆发展潜力、扩大展陈事业发展空间,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和多方力量增强展陈宣教效果、培养多层次高质量人才补足展陈后劲等中肯建议,藉以促进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更好发挥红色文化宣扬作用。新时代依旧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坚定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文化自信。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重要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切实发挥其红色教育基地和平台作用,既可以加强红色文化的宣扬,也有利于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
王玲[8](2010)在《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旅游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欧美国家为代表,已经形成众多闻名于世的博物馆旅游品牌。我国的博物馆旅游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激活博物馆的旅游价值,并形成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从而实现博物馆在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博物馆的发展规模与建设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迄今为止,已经形成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高校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博物馆旅游开发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本文以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研究视角,结合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文第一章考查了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以相关文献为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概况,并从博物馆旅游功能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对其学术成果进行了综述;其次,本文从发端、深入和细分三个阶段探讨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国内外博物馆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出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并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本文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首先,对研究的基本视角——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类型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释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与特点;其次,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一方面,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其旅游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另一方面,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形成了以文化展示为核心的旅游功能,体现出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第三章综合分析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本文选取上海市博物馆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总体情况与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二是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市场调查分析;四是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本文第四章研究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基于公共文化空间的视角,本文从产品结构、核心功能、空间分布和开发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化路径,包括博物馆旅游文化空间的演化与旅游产品结构的形成。此外,在博物馆旅游产品核心功能开发与优化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还从博物馆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入手,提出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不同类型。本文第五章探讨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首先,分析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产业性质,针对上海市博物馆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形成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其次,本文的重点内容是构建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延伸市场、外部动力机制和产业关联等,同时,还提出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建议。本文第六章研究了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构建。基于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本文以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形成原因与主要特点,并构建了一个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和博物馆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组织基本框架。此外,本文还分别从博物馆自身管理、政府规制、企业合作经营、社会公众参与等不同层面提出了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的发展策略。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以都市旅游环境为研究背景,综合考察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并以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作为研究基础,探讨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开发策略。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以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研究视角,以博物馆的公共性特征作为主要线索,分别从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和旅游公共管理三个方面形成了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综合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博物馆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9](2017)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文博出版与新时期使命”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洛阳举行》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6月17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文博出版与新时期使命’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洛阳举行。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河南博物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中原文物》编辑部、《洛阳考古》编辑部承办,共有来自全国近40家博物馆、考古所、出版社、杂志社等文博出版单位的80余名代表出席。大会开幕式由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主
郭宝华[10](2019)在《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是收藏、陈列和研究该区域内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存的场所,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发展现状入手,探究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特点,通过SWOT分析法对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深入分析,最终从机遇(SO)、策略(ST)、抑制(WO)、问题(WT)四个策略角度,探究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未来发展策略。
二、博物馆学研讨会在旅顺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物馆学研讨会在旅顺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唐鸿胪井刻石追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背景 |
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内容 |
二、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文物 |
二、文化财产 |
三、海外流失文物 |
第五节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一、目标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唐鸿胪井刻石流失的史实 |
第一节 意图的萌发 |
第二节 行动的实施 |
第三节 刻石的重置 |
一、日本皇宫内的刻石 |
二、黄金山下的遗迹碑 |
第三章 唐鸿胪井刻石追索的历程 |
第一节 个人追索阶段 |
一、被盗史实的记载 |
二、个人追索的尝试 |
第二节 民间组织追索阶段 |
一、民间组织的成立 |
二、民间组织的活动 |
三、首次追索的过程 |
四、组织的近期动向 |
第四章 唐鸿胪井刻石追索的困境 |
第一节 法律协议的缺陷 |
一、国际公约无追溯力 |
二、国际公约约束力差 |
三、区域性协议不全面 |
四、国内相关法律缺失 |
第二节 日政右翼的阻挠 |
一、篡改历史史实 |
二、人为设置障碍 |
第三节 复杂的国际形势 |
第五章 唐鸿胪井刻石追索的策略 |
第一节 唐鸿胪井刻石的追索依据 |
一、史料证据 |
二、律法依据 |
第二节 唐鸿胪井刻石的追索途径 |
一、磋商协作 |
二、仲裁机制 |
三、法律诉讼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唐鸿胪井刻石的追索环境 |
一、完善立法协议 |
二、科学设置机构 |
三、提升国际形象 |
四、理性对待追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思路 |
第三节 博物馆学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范畴 |
第二章 世界博物馆学的发源及研究历程 |
第一节 博物馆学的发源及理论拓展 |
第二节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种博物馆学理论体系 |
第三节 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学研究 |
第三章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博物馆学初立阶段 |
第一节 中国博物馆学的发源 |
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学的初步发展 |
第三节 早期中国博物馆学的特点 |
第四章 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中国博物馆学变革阶段 |
第一节 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模式的引进 |
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学的体系变革 |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学在变革阶段的特点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博物馆学的自立与发展 |
第一节 博物馆学研究的全面促进 |
第二节 博物馆学研究的学术成果 |
第三节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发展 |
第六章 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
第一节 关于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若干观点 |
第二节 普通博物馆学研究 |
第三节 应用博物馆学 |
第四节 专门博物馆学 |
第七章 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中国博物馆学百年发展轨迹比照分析 |
第二节 影响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我国博物馆观众初步研究 ——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前人研究述评 |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及方法介绍 |
第三部分 实证部分 |
第四部分 现象及问题 |
第五部分 解决办法 |
第六部分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博物馆观众性别 |
2. 博物馆观众年龄 |
3. 博物馆观众教育程度 |
4. 博物馆观众居住地 |
5. 博物馆观众参观目的 |
6. 博物馆观众参观次数 |
7. 博物馆观众了解博物馆的渠道 |
8. 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原因 |
9. 观众是否会再次参观博物馆 |
10. 对门票的看法 |
11. 卡方检验结果数据 |
12. 关联规则相关指标 |
13. 故宫博物馆观众调查问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后记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5)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
(一) 研究动机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范围 |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
(一) 国内研究回顾与小结 |
(二) 国外研究回顾与小结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框架 |
注释 |
第一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
三、其他 |
注释 |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的相关研究与运用 |
一、展览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
二、教育项目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
注释 |
第三章 国内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
第一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
注释 |
第四章 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
第一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
三、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
注释 |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
第三节 小结 |
注释 |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
二、小结 |
第三节 小结 |
注释 |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
一、适用于0——3岁儿童 |
二、适用于3——6、7岁儿童 |
三、适用于6、7——11、12岁儿童 |
四、适用于11、12——18岁儿童 |
第三节 小结 |
一、0——3岁教育指南 |
二、3——6、7岁教育指南 |
三、6、7——11、12岁教育指南 |
四、11、12——18岁教育指南 |
注释 |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思路与成果 |
二、理论之凝练 |
第二节 论文局限与新意 |
一、研究课题之新颖 |
二、研究方法具针对性 |
三、全方位搜集一手资料 |
四、广采博取研究对象 |
五、跨越国内外开展研究 |
六、跨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
一、研究展望 |
二、前瞻未来 |
注释 |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一层展区) |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馆——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展区) |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
附录七 “请体验”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城市一角”展区) |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
附录十四 博物馆0———3岁儿童教育指南 |
附录十五 博物馆3——6、7岁儿童教育指南 |
附录十六 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 |
附录十七 博物馆11、12——18岁儿童教育指南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6)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作为应用性工具的观众研究 |
第一节 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概念 |
第二节 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功能和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一节 西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 |
第二节 大陆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 |
第三节 台湾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博物馆观众研究的类型和方法 |
第一节 观众研究的类型:调查、评估和研究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
第三节 评估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内容 |
第一节 博物馆观众结构类型研究 |
第二节 博物馆观众参观动机和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三节 博物馆展览模式设计与观众注意力研究 |
第四节 博物馆观众审美反应与博物馆经验研究 |
第五节 博物馆障碍研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大陆博物馆观众研究论着要目 |
附录二:台湾博物馆观众研究论着要目 |
附录三:国际博物馆观众研究组织和专家 |
后记 |
(7)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思路、方法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2 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概述 |
2.1 红色文化 |
2.1.1 红色文化的概念、价值 |
2.1.2 红色文化资源 |
2.1.3 红色文化展陈与弘扬 |
2.2 革命纪念馆 |
2.2.1 革命纪念馆的概念 |
2.2.2 革命纪念馆的特征 |
2.2.3 革命纪念馆存续基本形式:展陈 |
2.3 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发展 |
2.3.1 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渊源 |
2.3.2 革命纪念馆的红色价值 |
3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及其展陈事业的创建与发展 |
3.1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概况 |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铺垫 |
3.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尝试与探索 |
3.3.1 政治运动影响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 |
3.3.2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探索红色文化传播途径 |
3.3.3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红色特点 |
3.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创新与进步 |
3.4.1 物质精神两手抓,浙江省革命纪念馆迎来发展的春天 |
3.4.2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打造新型红色展陈形式 |
3.4.3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红色特点 |
4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现状与评估 |
4.1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
4.1.1 相辅相成推进红色文化传播 |
4.1.2 规范革命纪念馆展陈的内容与形式 |
4.1.3 走好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群众路线 |
4.2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
4.2.1 点线面多方位,纪念馆发展有失平衡 |
4.2.2 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4.2.3 立足宣传阵地,宣教效果有待加强 |
5 以红色文化发展理念统贯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 |
5.1 聚焦纪念馆发展潜力,扩大展陈事业发展空间 |
5.1.1 严守红色底线,打造展陈品牌 |
5.1.2 全方位统筹推进,实现展陈事业“百花齐放” |
5.1.3 完善管理体制,让展陈“有法可依” |
5.2 用足信息技术资源,扩大展陈宣传影响 |
5.2.1 完善新媒体平台,拓宽红色宣传渠道 |
5.2.2 优化红色文创,满足观众精神需求 |
5.2.3 丰富上门展陈,突破展陈地域局限性 |
5.3 凝结多方力量,增强展陈宣教力度 |
5.3.1 文化部门丰富展陈内容 |
5.3.2 研发人员创新展陈形式 |
5.3.3 馆内工作者增强展陈时效 |
5.4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保障红色展陈后继有人 |
5.4.1 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
5.4.2 开展多种红色实践培训,提升讲解宣教素质 |
5.4.3 重视多角度的研究工作,增强展陈学术支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主要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四、对博物馆概念的使用说明 |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
第一节 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
一、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旅游者 |
二、博物馆旅游需求、旅游体验 |
三、博物馆旅游功能开发 |
四、博物馆文化产业——旅游与社区和城市 |
五、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专着与学位论文概述 |
第二节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
一、博物馆旅游研究的发端 |
二、博物馆旅游研究的深入 |
三、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细分 |
四、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研究概述 |
五、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专着与学位论文概述 |
第三节 国外博物馆旅游开发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 |
一、古根海姆博物馆旅游市场化运作模式 |
二、大英博物馆旅游公共空间开发模式 |
三、大都会博物馆旅游购物模式 |
四、国外博物馆旅游开发的经验总结 |
第四节 国内博物馆旅游开发主要类型与存在问题 |
一、作为城市旅游标志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开发 |
二、新兴的行业类博物馆旅游休闲开发 |
三、规模化的博物馆集群式旅游开发 |
四、国内博物馆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分析 |
第一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
一、公共性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与类型 |
三、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与特征 |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内涵 |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 |
一、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 |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开发价值 |
第四节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 |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 |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功能与开发价值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综合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概况 |
一、上海市博物馆发展概况 |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概况 |
三、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概况 |
四、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总体趋势 |
第二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
一、上海市博物馆旅游需求特点 |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消费特点 |
三、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 |
四、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
第三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博物馆旅游"孤立"于整体旅游业发展 |
二、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
三、博物馆旅游经济的附加值低 |
四、博物馆旅游开发个性不足 |
五、博物馆旅游发展"贫富悬殊" |
第四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机遇 |
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将实现博物馆旅游发展质的提升 |
二、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成为博物馆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 |
三、上海都市旅游的战略转型将带动博物馆旅游的深入发展 |
第五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案例——上海博物馆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
第一节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化过程 |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结构 |
三、以产品为核心的博物馆旅游交往行为 |
四、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开发目标 |
第二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核心功能 |
一、娱乐教育功能 |
二、文化休闲功能 |
三、旅游体验功能 |
四、博物馆旅游功能的优化策略 |
第三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产品开发 |
一、博物馆文化旅游街区或景区 |
二、博物馆主题型文化旅游区块 |
三、以博物馆为核心的综合性旅游区域 |
四、沿景观河道、轨道交通的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 |
第四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一、以形成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为开发重点 |
二、以个性化生产彰显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
三、以提升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为宗旨 |
四、以展现城市文化特点、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为目标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
第一节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产业性质 |
二、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
三、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工作定义与概念厘清 |
第二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一、博物馆在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框架 |
一、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旅游产品的创意、生产与销售 |
二、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延伸市场 |
三、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外部机制 |
四、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 |
第四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
一、创建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 |
二、建立以博物馆旅游产品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发展体系 |
三、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为导向深入开拓博物馆旅游市场 |
四、以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和文化经济增长为产业发展目标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构建 |
第一节 旅游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 |
一、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
二、旅游公共管理的特点与作用 |
三、博物馆建立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二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管理现状综合分析 |
一、国外博物馆旅游管理组织结构概述 |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管理组织结构基本类型 |
三、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管理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建立 |
一、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基本框架与特点 |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主体与结构关系 |
第四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发展策略 |
一、博物馆自身的发展策略 |
二、合作企业层面的发展策略 |
三、政府层面的发展策略 |
四、社会大众层面的发展策略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上海市博物馆名录 |
附录2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调查问卷(中文) |
附录3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调查问卷(英文) |
致谢 |
(10)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概念辨析 |
第一节 民族博物馆相关概念辨析 |
一、民族博物馆与民族学博物馆 |
二、民族博物馆与民俗博物馆 |
第二节 SWOT分析方法 |
一、SWOT分析方法 |
二、SWOT分析在博物馆学领域的应用 |
第二章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博物馆 |
第一节 我国的民族博物馆概况 |
第二节 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概况 |
第三节 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的特点 |
一、民族博物馆体系日趋成熟 |
二、民族博物馆分布集中 |
三、民族乡、自治旗民族博物馆较多 |
第三章 内蒙地区民族博物馆发展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优势与劣势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第二节 机遇与威胁分析 |
一、机遇分析 |
二、主要威胁 |
第四章 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发展对策SWOT分析 |
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SO发展策略分析 |
一、发展民族博物馆旅游,打造文化创意产业 |
二、发挥政府职能,提升管理水平 |
三、建设内蒙古民族博物馆群 |
第二节 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ST发展策略分析 |
一、发挥民族文化教育功能,扩充专业人才队伍 |
二、加强民族文物保护,增强可持续意识 |
三、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满足公众需求 |
第三节 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WO发展策略分析 |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宣传力度 |
二、丰富展览形式,打造精品陈列 |
第四节 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WT发展策略分析 |
一、深挖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 |
二、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博物馆建设 |
三、加强服务意识,提升数字化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博物馆学研讨会在旅顺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唐鸿胪井刻石追索研究[D]. 张齐彧.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2]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D]. 李慧竹. 山东大学, 2007(06)
- [3]我国博物馆观众初步研究 ——以数据分析为基础[D]. 王娟. 吉林大学, 2005(06)
- [4]《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5]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03)
- [6]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再研究[D]. 刘汉娥. 中央美术学院, 2012(11)
- [7]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D]. 闻洁璐.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 王玲. 复旦大学, 2010(11)
- [9]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文博出版与新时期使命”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洛阳举行[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 洛阳考古, 2017(03)
- [10]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地区民族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D]. 郭宝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