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于远洋,史宗新,刘建泉,程涛,姜海军,邓介超[1](2021)在《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2009年4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22例下颈椎小关节绞锁患者,年龄25~64岁,平均(42.4±13.7)岁。单侧绞锁9例,双侧绞锁13例。损伤节段:C3~C4 2例,C4~C5 3例,C5~C6 10例,C6~C7 7例。合并损伤:创伤性椎间盘突出3例,椎体骨折4例,关节突关节或椎板骨折5例,头面或颅脑损伤4例。伤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11例,E级6例。伤后1~15 d行手术治疗,平均(6.2±4.3)d。全麻下行前路椎间减压,利用融合器试模在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小关节绞锁,然后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复位成功率、术后ASIA分级变化、椎间融合情况、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5~176 min,平均(106±25)min;术中出血量30~310 ml,平均(89±58)ml;复位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3~26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ASIA分级均有提高,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神经损伤加重。以Bridwell标准评价,融合率为95.5%。1例发生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成功率高、创伤小、融合率高,短、中期随访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科,穆智平,聂丕明,孙大卫,张正丰[2](2020)在《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复位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常常导致颈椎三柱结构的破坏,是造成颈脊髓损伤的一个重要和普遍的原因。目前,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尽早复位、彻底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正常序列、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尽早复位对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尤为重要。但复位的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对实现复位和稳定的最佳方法仍然存在争议。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就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作一综述,为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刘科[3](2019)在《一种新型单纯前路复位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一种新型单纯前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技术报道和病例报道目的:报道一种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特别是伴有严重椎体骨折、小关节突骨折或是陈旧性脱位的新型单纯前路手术复位与内固定技术。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01月至2017年12月收到本组并应用此新型单纯前路技术治疗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病例共63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8例;年龄21-73岁(平48.8±12.2岁);脱位节段分布为C3/4-C7/T1(其中C3/4=4,C4/5=9,C5/6=26,C6/7=22,C7/T1=2);22例单侧脱位及41例双侧脱位;合并创伤性椎间盘突出的有18例,椎体骨折20例,关节突骨折14例;伤后ASIA分级包括17例A级,3例B级,3例C级,23例D级,17例E级。从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为3-64天(平均9.5±8.5天),随访时间为术后12-24个月(平均16.1±4.5月)。所有患者经前路椎间盘完全切除后,先应用前路后凸偏心撑开技术复位,复位成功则继以前路钢板椎体钉固定,若复位失败则行前路小关节突切除并前路钢板椎弓根螺钉固定。分析其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出院后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SIA分级)、融合率等指标。结果:所有的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后凸偏心撑开技术直接复位成功52例(82.5%),其中包括单侧小关节脱位22例,双侧脱位30例,合并椎体骨折15例,关节突骨折7例,术前间隔时间在2周以内46例,2-4周6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6.2±21.9分钟,平均失血量为66.3±37.0毫升。复位失败的11例患者均为双侧小关节脱位,其中有2例为C7/T1小关节脱位,5例存在严重的椎体骨折,7例合并小关节骨折,术前间隔时间平均为16.5±16.4天(包括3例术前时间为2-4周,1例大于4周),辅以前路小关节突切除术,最终均成功复位。末次随访时,经后凸偏心撑开技术复位成功的52例患者,有20例(38.5%)的ASIA分级至少升高1级(其中包括3例术前A级到末次随访时升至2例B级和1例C级;3例术前C级升至D级;14例术前D级升至E级),没有1例出现分级下降。利用前路小关节突切除复位的11例患者中有3例ASIA分级升高1级(其中包括1例由术前A级升至B级,1例由B级升至C级,1例由D级升至E级)。复查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1.前路后凸偏心撑开技术复位下颈椎关节脱位成功率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2.包含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前路小关节突切除以及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新型单纯前路手术流程治疗下颈椎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伴有严重的椎体骨折、小关节突骨折的脱位以及陈旧性脱位。第二部分新型单纯前路手术与传统后-前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回顾对照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新型单纯前路手术与传统后-前入路手术的手术创伤及临床疗效的比较,寻求一种更优的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2年01月至2017年12月收到本组并行手术治疗的下颈椎关节脱位病例共93例。包括男性80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8.2±11.9岁(21-73岁);车祸伤24例,高处坠落伤28例,其他意外41例;脱位节段分布为C3/4-C7/T1(其中C3/4=6,C4/5=13,C5/6=33,C6/7=33,C7/T1=8);34例单侧脱位及59例双侧脱位;伤后ASIA分级包括29例A级,3例B级,6例C级,36例D级,19例E级。随访时间为术后12-24个月(平均15.9±4.8月)。根据治疗术式分为新型单纯前路手术组(63例)及传统后-前联合手术组(30例)。其中新型单纯前路手术包括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及前路小关节突切除复位技术。对比分析此新型单纯前路手术组与传统后-前联合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融合率、ASIA分级和JOA评分的改善值等指标。结果:所有的患者(单纯前路组63例和后-前联合手术组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复位成功率均为100%。其中单纯前路组63例患者中,有52例经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成功复位,剩下的11例辅以前路小关节突切除术得以复位。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类型、受伤节段、单/双侧小关节脱位及最初的ASIA分级、JOA评分等基线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前联合手术组手术时间(274.0±114.7 min)明显长于单纯前路手术组(88.6±35.0min)(p=0.000),后-前联合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固定节段(275.0±183.2 ml;1.4±0.7)明显多于单纯前路手术组(92.5±84.0ml,p=0.000;1.2±0.5,p=0.030)。经过12个月的随访,两组均达到100%的融合率。两组的ASIA分级(p=0.900)及JOA评分(p=0.717)改善值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后-前联合手术相比,包含后凸偏心撑开复位及前路小关节突切除两种技术的单纯前路手术能达到相同的临床疗效,但造成的手术创伤更小,作为一种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新型手术流程,更值得推荐。
苗德超[4](2018)在《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疗效及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关节突关节囊及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对下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囊和经关节螺钉固定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和评估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囊和经关节螺钉技术对颈椎稳定性的作用,为临床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和颈椎不稳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2具成年山羊颈椎标本(C2-C7),剔除标本的肌肉等软组织,完整的保留标本的各条韧带结构和关节突关节囊的完整性。标本制备完成后分为A、B两组。A组标本切除C4-C5水平的一侧关节囊备用。B组标本切除C4-C5水平的两侧关节囊备用。A、B两组标本的制备均在完整颈椎标本生物力学实验完成以后进行。A、B两组切除了关节囊的标本生物力学实验完成以后,分别于切除关节囊处置入关节螺钉制备单侧和双侧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颈椎标本。关节螺钉的置入由同一术者用Klekamp法完成。对各组标本进行垂直压缩和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侧方弯曲荷载实验,得出荷载-位移曲线结果。结果: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囊单侧切除或损伤后,对颈椎稳定性影响不明显;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囊双侧切除或损伤后,会对颈椎稳定性产生显着影响。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和坚强的内固定,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可以有效的用于下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结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囊对维持下颈椎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双侧关节突关节囊损伤可导致下颈椎发生不稳甚至关节突关节发生骨折脱位。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系数较高、把持力和抗拔出力更高等优点。因此,经关节突关节固定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中,尤其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或者先天畸形的病例。第二部分全麻下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目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是严重的下颈椎损伤类型,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然而其最佳手术治疗方式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评价全麻下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关节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连续四年(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全身麻醉下即刻闭合牵引复位后联合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患者资料。本研究共纳入24例研究对象,交通事故上伤是最主要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C4-5(n=8),C5-6(n=10)和C6-7(n=6),单侧关节突关节脱位16例,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8例。患者术前ASIA损伤分级,其中A级4例,B级4例,C级10例,D级4例,E级2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下即刻闭合牵引复位后联合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3.5年。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血肿、神经功能恶化等严重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移位、植骨不融合、形成假关节等远期并发症。且所有患者末次随访X线显示损伤节段椎间高度和椎体序列恢复满意。所有患者在术后4-6个月实现骨融合,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损伤平面的根性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病例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结论:全麻下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全麻下闭合牵引使颅骨牵引复位更加方便,患者痛苦更小;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以有实现对损伤节段的彻底减压、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有效的恢复颈椎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使颈椎获得良好的即刻和永久稳定性。总之,全麻下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椎前-后路手术可以有效的治疗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尤其是伴有三柱损伤或存在严重下颈椎不稳患者。第三部分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式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通过分析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以及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疗效,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包括男性35名,女性17名)确诊为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随访3-6年,通过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及JOA评分和ASIA脊髓损伤分级等指标,评估患者后凸畸形矫正效果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术后血肿、伤口感染不愈合、继发性脊髓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所有病例的损伤节段的椎间高度、稳定性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后凸角(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且在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无明显变化(p>0.05)。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损伤平面的根性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病例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所有患者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显着增加,大多数患者的ASIA分级术后至少提高1个等级。术后所有患者的C/V比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病例在随访1年内均完成骨性融合。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减压充分彻底,可以有效的恢复损伤节段颈椎序列和生理曲度等优点,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首选手术方式。然而对于部分伴有关节突关节融合或后方损伤结构侵入椎管的病例,必要时应采取联合入路手术,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江晨[5](2017)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疗效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由于手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预后优于非手术治疗,因此目前普遍采用手术策略来处理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手术入路有多种,包括单纯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但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手术入路选择尚存争议。本文应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疗效,以期为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至2016年6月)、EMbase(1974年至2016年6月)、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6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16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16年6月)及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6年6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收集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 Man5.2软件对可以合并分析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合并的指标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652例患者,其中前路手术患者290例,后路手术患者151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211例。分析结果显示:前路的手术时间小于后路(WMD=-22.22,95%CI:-34.20-10.24,P=0.0003)及前后联合入路(WMD=-117.27,95%CI:-132.41-102.12,P<0.00001);前路的出血量小于后路(WMD=-255.33,95%CI:-306.81-203.85,P<0.00001)及前后联合入路(WMD=-402.84,95%CI:-489.59-316.09,P<0.00001);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的固定节段无统计学差异(WMD=-1.38,95%CI:-4.181.43,P=0.34),但均小于后路(WMD=-1.29,95%CI:-2.16-0.42,P=0.004);前路的术后椎体水平位移小于后路(WMD=-0.06,95%CI:-0.10-0.03,P=0.0004)及前后联合入路(WMD=-1.67,95%CI:-2.60-0.74,P=0.0004);前路与后路的术后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WMD=-0.18,95%CI:-0.610.26,P=0.42),但小于前后联合入路(WMD=-1.29,95%CI:-2.25-0.33,P=0.008)。结论:虽然不同手术入路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就手术入路本身而言,前路手术的优势较明显。由于存在纳入研究数量及方法学质量的局限性,还需要进行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得出更加可信的结论。
姜星杰[6](2017)在《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非完全性神经损伤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采用前瞻性手术治疗方案治疗合并非完全性神经损伤的下颈椎脱位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连续收治的52例无神经损伤或不全性神经损伤下颈椎前脱位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依据术前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是否存在创伤性椎间盘突出(Traumatic Disc Herniation,TDH)及闭合复位的结果来制定手术方案。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案进行治疗: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即单纯前路;后路复位、固定,前路ACDF术,即―后—前‖入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即―前—后—前‖入路。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定期摄片、随访记录患者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美国脊柱损伤协会)分级。结果:所有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7例非TDH患者及5例TDH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单纯前路手术;22例非TDH患者采用―后—前‖入路手术;8例TDH患者采用―前—后—前‖入路手术。术中无椎动脉、气管、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恶化表现。单纯前路、―后—前‖、―前—后—前‖三种入路的平均失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30 mL、142±53 mL、189±44 m L,66±19 min、112±44min、136±37 min,7.1±2.3 d、11.2±4.1 d、12.7±4.6 d。术后患者的颈椎后凸畸形获得纠正,颈部疼痛VAS评分、NDI显着改善(P<0.05),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3月,术后1年所有患者前路植骨融合。结论:对于非完全性神经损伤的下颈椎脱位患者,依据术前是否存在创伤性椎间盘突出及闭合复位的结果来制定前瞻性的治疗方案,通过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第二部分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脱位节段椎管椎体比值(C/V)在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中的意义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收治的14例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患者纳入该研究。术前C/V比值由脱位节段狭最狭窄处中矢状位CT二维重建图像上测量得出。设C/V比值>0.5为中度椎管狭窄;设C/V比值≤0.5为重度狭窄。根据狭窄程度,制定不同的前瞻性手术方案,分别采用闭合复位颈前路植骨融合术或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后评估患者影像、疼痛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9例中度椎管狭窄(C/V比值>0.5)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其中3例患者复位成功,仅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6例闭合复位失败的中度狭窄患者及5例重度狭窄(C/V比值≤0.5)患者行前后路松解、后路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138±43 min,平均失血量为239±14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3.1±4.6 d。术后患者的C/V比值及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除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所有13例存在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至少改善1个ASIA等级。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脱位节段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的治疗中,C/V比值在决定手术方案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闭合复位前路植骨融合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患者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江晨,宋文慧[7](2016)在《下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单侧小关节脱位是较为常见的颈椎损伤,且以C5-6最常发生,这与其解剖及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该损伤由屈曲和旋转暴力协同作用所致,但主要因素尚不明确。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仍未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现在被普遍接受的方案是首先行闭合复位,再根据闭合复位成功与否及有无出现创伤性椎间盘突出决定下一步治疗。
余成诚,郝定均[8](2015)在《下颈椎关节脱位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下颈椎是指C3-C7。下颈椎关节脱位一般由屈曲牵张性损伤引起,常伴有脊髓压迫,可造成截瘫、死亡等严重后果[1-3]。下颈椎关节脱位可以分为双侧关节突脱位和单侧关节突脱位,其中双侧关节突脱位的发生率高于单侧。按照下颈椎关节脱位的发生部位来看,C4-C7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又以C5-C6最常发,这与其解剖学结构密切相关[4]。目前,临床上对下颈椎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案尚存争论[5-7],应根据
杜伟[9](2014)在《三种手术策略治疗无或轻中度脊髓损伤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脊髓诱发电位监护下前路减压、牵引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前路减压、后路复位、前路椎间植骨内固定(前-后-前)手术,后路复位、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后-前)手术,三种手术策略在治疗无或轻中度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C,D,E)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的优缺点,为无或轻中度脊髓损伤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提供最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7月—2013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就治55例无或轻中度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C,D,E)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并根据手术策略分为3组。A组:接受脊髓诱发电位监护下前路减压,牵引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B组:接受前路减压,后路复位,前路内固定(前-后-前)手术;C组:接受后路复位,前路减压内固定(后-前)手术。比较三组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脊髓损伤率、脊髓功能改善率、术前术后Cobb角、水平移位、Bridwell骨愈合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受伤至手术时间:A组3.8±1.1天,B组3.6±0.7天,C组3.6±0.8天;手术时间:A组185.9±29.4min,B组169.7±12.6min,C组152.5±12.2min;术后8小时Frankel分级降低:A组0%(0/17),B组20%(4/20),C组11.1%(2/18);术后8小时Frankel分级改善:A组29.4%(5/17),B组15%(3/20),C组15.6%(3/18);失血量:A组155.3±60.2ml,B组258.9±58.7m1,C组229.4±21.0m1(表4)。受伤至手术时间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5<P<0.75),手术时间三组间比较C组<B组<A组(P<0.01);术中失血量三组间比较A组<C组<B组(P<0.01);术后8小时Frankel分级降低:A组<C组<B组(P<0.01),术后8小时Frankel分级改善:B组<A组(P<0.01),C组<A组(P<0.01),B组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25<P<0.5)。三组术后Cobb、水平移位和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三组间术前Cobb、水平移位和椎间高度角比较:C组<B组(P<0.05),C组<A组(P<0.05),B组<A组(P>0.5)。三组间术后Cobb角比较:C组<B组<A组(P>0.5)。Bridwell骨愈合分级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无或轻中度脊髓损伤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Frankel D或E患者建议脊髓脊髓诱发电位监护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于中度、重度(Frankel A或B或C)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脊髓损伤较重,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术中可能无法监测到。因此不建议中度、重度脊髓损伤患者应用该治疗策略。
李亮[10](2014)在《单纯前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单纯前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方法、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1例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单侧小关节交锁7例,双侧小关交锁14例)行前路复位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按Odom标准评定),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的X线上Cobb’s角、颈椎前凸(或后凸)D值的变化以及评价术后骨性融合率。结果:21例手术均无脊髓神经损伤,无声音嘶哑、食管瘘、颈部血肿等并发症。术后17例患者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完全消失,4例上肢麻木患者术后l周内消失,2例病理反射阳性者术后1~2周内消失。术后随访时间为8个月至3年(平均20.7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经过统计学分析,Cobb’s角在术前(-4.6±3.87)°与术后即刻(6.8±4.09)°、术前与术后随访(6.9±4.26)°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值在术前(3.2±2.8)mm与术后即刻(7.6±3.28)mm、术前与术后随访(7.8±2.68)mm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随访期间,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单纯前路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交锁可一期达到复位,避免手术复杂,减少手术创伤和风险,并且不会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
二、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一、选择前入路切开复位的原因 |
二、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术的技术特点与优势 |
三、单纯前路内固定的稳定性 |
(3)一种新型单纯前路复位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一种新型单纯前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技术报道和病例报道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单纯前路手术与传统后-前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回顾对照研究 |
3.1 引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下颈椎关节脱位复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疗效及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关节突关节囊及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对下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全麻下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关节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诊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疗效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检索相关文献 |
1.2 筛选纳入研究 |
1.3 提取研究数据 |
1.4 评估研究质量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
2.3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非完全性神经损伤型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研究临床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综述 下颈椎脱位的诊疗进展及文献回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中英文简写对照 |
致谢 |
(9)三种手术策略治疗无或轻中度脊髓损伤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文章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单纯前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的临床观察[J]. 于远洋,史宗新,刘建泉,程涛,姜海军,邓介超. 北京医学, 2021(04)
- [2]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复位方法研究进展[J]. 刘科,穆智平,聂丕明,孙大卫,张正丰. 中华创伤杂志, 2020(06)
- [3]一种新型单纯前路复位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D]. 刘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4]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疗效及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D]. 苗德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5]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疗效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江晨. 山西医科大学, 2017(02)
- [6]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D]. 姜星杰. 苏州大学, 2017(04)
- [7]下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J]. 江晨,宋文慧.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6(09)
- [8]下颈椎关节脱位治疗进展[J]. 余成诚,郝定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5(03)
- [9]三种手术策略治疗无或轻中度脊髓损伤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比较[D]. 杜伟. 山东大学, 2014(04)
- [10]单纯前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D]. 李亮.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