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面增强喇曼散射的实验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向涛玲[1](2021)在《西安地区大气水汽通量的观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汽是大气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之一。水汽通量,也称之为水汽输送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水汽参量,可以同时反映水汽输送的强度和方向。水汽通量的探测对研究大气水汽的变化、水汽输送规律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论文首先开展拉曼激光雷达的系统校正方法研究。在传统固定点气象探空校正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固定区域内回归分析的激光雷达系统校正方法,结合同步探空气球数据,得到了最佳固定区域为1-5km的激光雷达校正方程wcal=48.94386× Wlidar-0.28926,实现了拉曼激光雷达大气水汽混合比的校正。与固定点气象探空校正方法的结果比较,固定区域回归分析校正得到的激光雷达数据和同步探空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969,在高度3km以下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133%,表明利用固定区域回归分析的校正方法,更有利于实现大气水汽混合比的准确探测。利用西安理工大学已建立的一套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系统,开展了对西安局部地区上空大气水汽含量的探测实验与结果分析。分别在晴天和有云天气条件下进行了白天和晚间的大气水汽探测,实现了在夜间6km以下,白天2.5km以下的大气水汽有效探测与反演。同时,开展了大气水汽的连续观测实验,反演水汽混合比以及大气比湿,得到了大气水汽含量的高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一部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开展了对大气风场的探测,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得到了 3km以下垂直风速和水平风速廓线。进而,结合拉曼激光雷达系统和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开展联合观测实验,并进行了大气水汽通量的探测和反演。利用同步的大气比湿廓线和风速廓线,获得了不同天气条件下垂直水汽通量和水平水汽通量廓线及其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进行了大气水汽输送的分析。从水汽通量廓线上看,晴天天气条件下水汽通量变化较为平缓,有云天气条件下水汽通量的变化更为明显,且在云层上下一定范围内水汽通量呈现急剧增长趋势。最后,针对大气水汽通量的分层变化特性,对不同高度层内水汽通量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平均,结果表明,降雨前高层云层的水汽通量急剧增大,水汽输送增强,为后续的降雨提供强的水汽输送。
高霏[2](2021)在《框架核酸介导的纳米等离激元组装及其光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袁亮[3](2021)在《冷原子系综中DLCZ写过程腔增强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量子理论与方案的不断完善,量子信息做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量子通讯作为量子信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其最吸引人们的特性在于可以实现物理层面的信息安全传输,而这种安全基于一种奇特的量子态---光量子纠缠态。量子存储是实现长距离量子通讯、构建光量子网络的关键技术,它要求能够对光量子态进行长时间的存储和高效的相干读出。目前,人们已经利用许多物理过程如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自发Raman散射(SRS)、梯度回波技术、原子频率梳(AFC)以及远失谐Raman相互作用等实现了量子存储过程。其中SRS是一种量子存储的有效方法。由于冷原子系综具备的集体增强效应,以及相比于热原子具有更长的相干时间等优点,迅速成为了量子存储以及量子通讯的核心载体。自2001年,段路明等人提出了利用原子系综中自发拉曼散射过程构建光与原子纠缠界面的Duan-Lukin-Cirac-Zoller(DLCZ)方案后,各种基于DLCZ量子记忆的量子中继方案被相继提出,并部分已经在实验上被演示,基于原子的量子信息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拉曼过程的低成功率难以满足实用化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如何提高纠缠光子的产生率,如时间倍增、空间倍增等方案,这些方案都成功的实现了光与原子纠缠产率的倍增。2010年,C.Simon等人理论上提出了可以通过利用Stokes光子与光学腔共振的方式来提高纠缠光子对的产生几率。2020年Lukas Heller等人通过将原子置于光学腔内部首次实现了这一方案,实验实现了纠缠光子对产率的增加。此后腔与DLCZ结合的方案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87Rb冷原子系综中通过自发拉曼散射过程产生了光与原子纠缠。利用光学腔来增强光与原子相互作用,使DLCZ写过程中Stokes光子的产生率提高了8.7倍。开展了时间多模光与原子纠缠源的制备,利用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反馈控制系统实现了18倍倍增的时间多模存储。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DLCZ写过程腔增强实验研究。在单模DLCZ实验的基础上,原子系综被放置在一个与斯托克斯光子共振的驻波腔中用来增强Stokes光子与原子的耦合强度,实验观测到,斯托克斯光子的产生几率是无腔时的8.7倍,与理论很好的拟合。本工作为提高光与原子纠缠的产生提供了实验基础。(2)时间多模光与原子纠缠源的制备。将一系列写光脉冲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小角度作用于原子系综。我们获得了19个光子-自旋波模式对。结合FPGA反馈控制系统对Stokes光子相关联的自旋波模式进行读出。通过该方案,我们获得了时间多模光与原子纠缠界面,纠缠光子对的产生几率是单模实验的18倍以上,测得纠缠源的寿命为30μs,Bell参数为2.30±0.02,保真度为85.9%。该工作为量子中继中提高纠缠分发的速率提供了可行方式。
王洪辉[4](2021)在《拓扑和关联电子体系中新型热电材料的探索及其输运性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热电材料作为一种可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清洁能源,一直备受关注。自从热电材料概念提出以来,热电材料已经被人们研究了近百年。但是由于较低的热电品质因数即较低的热电转换效率,热电材料目前仍然不能被大规模的应用。热电材料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能带理论提出之后,人们有了半导体的概念,随着半导体领域研究的兴起,热电材料也有了飞跃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科学家们基于传统的窄带隙的半导体可能是好的热电材料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量子约束”和“电子晶体声子玻璃”的概念。目前主要的热电材料仍然集中在窄带隙半导体中,而且近些年其热电品质因数增长缓慢,所以想要进一步增加热电材料的热电品质因数,需要新的材料体系或者新的物理驱动力。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拓扑材料和关联电子材料的热电性能及相关输运性质。主要针对的材料体系是狄拉克半金属Cd3As2和关联电子材料EuMnSb2。在Cd3As2中,我们发现其具有强各向异性的磁热电品质因数。当磁场分别平行于[112]和[100]晶向时,最大的磁热电品质因数相差了接近2.5倍,其主要原因是强各向异性的磁阻,即在不同晶向达到量子极限所需要的磁场不同。磁场平行于[112]晶向的磁热电品质因数与零场下的热电品质因数相比,在最大值温度时,从0.2增加到了 1.19提高接近6倍。随后为了进一步提高Cd3As2的磁热电性能和研究其物理机理,我们生长了不同载流子浓度的Cd3As2样品,通过对量子振荡的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载流子浓度样品费米能级相对于狄拉克点的位置。通过电阻率、热电势以及热导率的测量,我们发现随着费米面远离狄拉克点,Cd3As2的磁热电性能逐渐增加,但随之其对应最大磁热电品质因数的磁场和温度也随着提高。我们也发现双极化效应/狄拉克液体行为可能是促使磁热电品质因数在低温达到峰值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个体系中由于小角散射导致体系有极小的洛伦兹常数。我们的研究阐述了磁场对于提高拓扑量子材料的热电性能的重要性和为研究拓扑量子材料的热电性能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材料EuMnSb2中,我们发现了自旋熵增强的大的热电势,大的热电势只有在Eu2+反铁磁转变温度(TN)以上才能被观察到,并且在反铁磁有序态完全淬灭。此外,一个明显的磁场依赖的热电势仅仅在TN以上能被观察到,这进一步支持了在TN以上自旋熵增强了热电势。这个工作为通过引入自旋自由度来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提供一个新的范式。除此之外,在文章第五章我们也利用热输运对Mn(Bi1-xSbx)2Te4的反常输运行为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双极化效应对拓扑绝缘体输运性质的影响。在文章最后一章我们对强磁场下FeSe的电输运行为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强磁场对于研究FeSe超导机理的重要性。本文共分为以下六章:1.绪论在本章中,我们首先介绍基本的热电效应和磁热电效应(热磁效应)的原理,以及衡量热电材料好坏的热电品质因数的定义和其对应的能量转换效率,此外我们根据热电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讨论了调节热电品质因数的基本方法和目前热电材料的发展状况、前景和重要意义。最后我们会介绍一下相对于传统半导体热电材料而言,探索新型热电材料(包括拓扑热电材料和关联电子热电材料)对于进一步改善材料热电性能现状的重要意义。2.拓扑半金属Cd3As2各向异性的磁热电性能热电材料能被用来进行热和电的相互转换。在这一章我们研究了拓扑半金属Cd3As2各向异性的磁热电性能。我们发现在磁场下功率因子的增加和热导的减少同时发生。从而导致热电品质因数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磁场平行于[100]晶向对比,磁场平行于[112]晶向时的热电品质因数增加的更加明显,在350K温度7特斯拉的磁场下,磁场平行于[112]晶向的热电品质因数增加到了1.1(0特斯拉磁场时=0.17),大约增加了 6倍。针对实验数据,我们也进行了理论计算,理论计算结果认为热电品质因数剧烈的增加的本质来源于线性的狄拉克能带的特性和电子热导在总热导中占大的比重。我们的实验结果也为大幅度提高量子拓扑材料的热电性能开辟了一条新途径。3.不同载流子浓度的狄拉克半金属Cd3As2的磁热电性能基于第二章的实验结果,本章研究了不同载流子浓度的Cd3As2在磁场平行于[112]晶向时的磁热电性能。所有载流子浓度的晶体的磁热电性能都表现出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达到一定温度时会由于热导的剧烈增加而达到了极大值。随着载流子浓度的增加,磁热电品质因数的最大值逐渐增加,同时对应最大值的温度、磁场也逐渐增加。我们也论述了高温热导的反常增加的可能原因是双极化效应或者是狄拉克液体行为。最大的热电品质因数出现在450K,9特斯拉的磁场下,其数值是1.24。大的磁热电性能出现的原因除了线性色散的能带以外,小角散射以及电子热导在总热导中占主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章的实验结果将有助于优化量子拓扑材料的热电性能。4.在反铁磁EuMnSb2中自旋熵增强的大的热电势对于传统的热电材料(半导体热电材料)一般我们只考虑电荷和晶格自由度作为决定材料热电性能的关键因素。在强关联材料体系中,通过引入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自旋/轨道自由度被预测可以显着的提高材料自身的热电势。然而,自旋熵增强的大的热电势的直接证据在实验中仍然难以找到。在这一章中,我们在反铁磁体EuMnSb2中成功地观察到一个由自旋熵增强的大的热电势。只有在Eu2+形成的反铁磁转变温度(TN)以上才能观察到大的热电势,并且大的热电势在进入Eu2+形成的反铁磁有序态时完全淬灭,这明确表明了 Eu2+的自旋熵是TN以上大的热电势的起源。此外,一个明显的磁场依赖的热电势仅仅在TN以上被观察到,这进一步支持了在TN以上自旋熵增强了热电势。通过测量Eu2+的自旋熵,Eu2+的自旋熵和磁场依赖的热电势之间的紧密关联也被揭示。本章的工作将为通过引入自旋自由度来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提供一个新的范式。5.反铁磁拓扑绝缘体Mn(Bi1-xSbx)2Te4中双极化效应诱导的反常电阻行为MnBi2Te4作为第一种本征的磁性拓扑绝缘体已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其本身是重电子掺杂的,很难去观测其表面态的性质以及进一步电子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调控其载流子浓度。在这一章,我们系统的研究了Mn(Bi1-xSbx)2Te4(0<x<0.51)单晶的电阻率,热电势以及热导率。我们发现随着锑含量的增加,载流子浓度在室温能被连续调控从-9.47×1019到5.21×1019cm-3。在费米能级位于体态能隙中时,电阻率,热电势以及热导率在确定的温度T*附近都表现出反常行为。我们的实验结果认为双极化效应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拓扑绝缘体中(费米能级位于能隙内)。6.FeSe单晶强磁场下的电输运行为理解正常态电子的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理解非传统超导体的超导机理。在这一章,通过对FeSe单晶施加高达37特斯拉的强磁场,在超导被完全压制后我们观察到了正常态的输运性质。正常态电阻在低温表现出费米液体行为。在磁场平行于c方向,在向列液晶相转变温度以下观察到了大的轨道磁阻,在磁场平行于ab面时,轨道磁阻几乎为0。在10~25K以下轨道磁阻表现出反常的减小,同时违反了科勒定则,这可能是和自旋涨落相关的。我们的实验结果认为:自旋涨落在正常态输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尽管在低温表现出费米液体的行为。
胡传真[5](2021)在《快速和高分辨拉曼成像技术及高通量光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曼光谱是一种无损、无标记、高灵敏的物质化学信息表征手段,而拉曼成像则是探知化学信息在物理空间分布状态的功能性成像技术。超光谱拉曼显微成像在细胞代谢、组织病理分析(例如肿瘤组织鉴定)等众多生命医学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标准拉曼成像光学系统和成像方法进行改进,以实现更快、更高分辨率和更准确的拉曼光谱图像获取。本文围绕快速共聚焦点扫描拉曼成像、超分辨率超光谱拉曼成像以及大批量光谱数据快速分析方法等拉曼成像技术与光谱分析方法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广泛使用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拉曼成像系统成像速度慢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基于样品明场先验空间分布的快速先验拉曼压缩成像方法,用以提高超光谱拉曼成像速度。该快速拉曼成像方法的具体实现是:利用明场成像通道提供的样品空间分布先验信息,将有样品区域和无样品的空白玻片区域分别分割出来,然后对有样品区域进行压缩感知拉曼成像,并使用优化的压缩感知图像重建算法重建出超光谱拉曼图像,从而实现共聚焦激光扫描拉曼成像系统成像速度的提高。本文使用所提的快速先验拉曼压缩成像方法分别对一微米标准微球样品和裂殖酵母细胞生物样品进行拉曼成像,成像结果表明:与经典的共聚焦点扫描拉曼成像相比,这种快速先验拉曼压缩成像方式可以实现五倍到十倍成像速度的提升,并且成像质量高度接近点扫描成像结果。2.针对实现全二维物理空间超分辨超光谱拉曼成像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扫描振镜调制虚拟结构光照明的共聚焦线扫描超分辨拉曼成像方法。该超分辨成像方案的具体实施是:首先是使用二维扫描振镜利用时间累积效应于单次采集曝光时间内,在样品面上生成任意照明角度的正弦强度分布虚拟结构线照明光;经过二维扫描振镜“去扫描”的拉曼散射光被一个独立的一维同步扫描振镜进行“重扫描”处理,进而将叠加任意照明方向结构光的“线”样品像耦合进狭缝拉曼光谱仪,从而实现对二维样品进行结构线照明拉曼光谱图像采集;最后,使用相应的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成像重建算法重建出分辨率显着提升的超分辨拉曼图像,例如Wiener-SIM或者TV-SIM方法。本文使用均一的标准聚苯乙烯材质塑料板测试结构照明光的质量,并且使用标准物理尺寸的纳米微球测试所设计超分辨拉曼成像方法的可靠性,初步取得一些成果:使用扫描振镜基于时间累计效应实际生成的虚拟结构照明光与理论模拟仿真结果保持高度一致;本文提出的结合振镜调制虚拟结构光照明的二维空间超分辨拉曼成像方案能够突破成像系统的光学衍射极限,实现分辨率理论1.6倍的提升。3.最后,本文研究了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分析混合拉曼光谱独立组分含量的可行性,针对当前浓度预测卷积神经网络无法同时预测混合拉曼光谱中多个纯净组分含量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优化设计的多输出混合光谱浓度预测卷积神经回归网络。该多组分含量预测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实现过程是:根据已有的卷积神经网络浓度预测模型提出优化的多组分预测模型,首先使用预先测得的纯净物质拉曼光谱人工模拟生成混合拉曼光谱数据,并将其作为所提含量预测网络的训练集,设置合理的网络训练超参数,训练出高灵敏和高效的混合拉曼光谱亚组分含量预测模型。本文使用实验测得的混合物质的拉曼光谱来验证训练好的多输出混合光谱浓度预测卷积神经回归网络的预测精度和高效性,初步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含量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当前标准分析方法(非对称最小二乘拟合)的分析结果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同时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所提方法比标准的非对称最小二乘拟合分析法快约45倍。因此,这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组分分析方法极其适用于大型拉曼数据集的量化分析,例如可用于批量分析在本文中生成的用于训练所提卷积神经网络的,包含一百万个独立混合拉曼光谱的模拟光谱数据集。
辛亚兴[6](2021)在《可调谐多波长暗亮脉冲对光纤激光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可应用于光学传感、光纤通信、激光加工、生物医学等领域。根据能量分布规律,锁模光纤激光器可分为亮脉冲、暗脉冲、暗亮脉冲对光纤激光器等。与亮脉冲相比,暗脉冲和暗亮脉冲对在抗噪声及抑制非线性散射等方面有许多优势。与单波长暗亮脉冲对相比,可调谐多波长暗亮脉冲对可以提高激光在光纤传感、光通信、波分复用系统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主要对基于锥形光纤的可调谐多波长暗亮脉冲对掺镱光纤激光器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全正色散长腔掺镱光纤激光器中,实现了可调谐多波长亮暗脉冲对和暗亮脉冲对。由于锥形光纤的“梳状滤波”效应,通过仔细调节泵浦功率和偏振控制器,获得了多波长亮暗脉冲对。此外,在波长位置不变的情况下,亮暗脉冲对可以转换成暗亮脉冲对。通过采用锥形光纤抑制模式竞争和控制腔损耗,产生了双波长和三波长脉冲对的可调谐输出,双波长和三波长脉冲对可调谐范围分别为14 nm和4 nm,应该注意的是,波长移动时,不同的光谱峰会同时移动且波长间隔几乎保持不变。实验结果表明,锥形光纤结构紧凑、制作简单、成本低、全光纤可调,能够有效地促进可调谐多波长亮暗脉冲对和暗亮脉冲对光纤激光器的稳定输出。2.在基于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掺镱光纤激光器中,得到了可调谐多波长暗亮脉冲对。利用熔融拉锥技术,研制了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研究了干涉仪的滤波特性。通过调节泵浦功率和谐振腔内偏振控制器的状态,得到了稳定的双波长暗亮脉冲对。保持谐振腔内偏振控制器的状态不变,通过缓慢改变泵浦功率,得到了二阶至五阶双波长暗亮脉冲对。利用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梳状滤波特性,实现了双波长和三波长暗亮脉冲对的波长可调谐,可调谐范围分别为14 nm和8 nm,波长间距均为4.5 nm。3.通过求解金兹伯格—朗道方程,数值模拟了掺镱光纤激光器中亮暗和暗亮脉冲对的形成过程,研究了增益光纤长度、小信号增益和增益饱和能量对亮暗脉冲对和暗亮脉冲对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增益光纤长度的增加、小信号增益的增大、增益饱和能量的增加,亮暗脉冲对和暗亮脉冲对中亮脉冲和暗脉冲的脉宽均会变窄,峰值功率均会增大。此外,我们还探究了暗亮脉冲对的放大过程,随着增益光纤长度减小,掺镱暗亮脉冲光纤放大器输出脉冲的亮脉冲部分和暗脉冲部分深度越大,暗亮脉冲对越窄;增益光纤长度越长,掺镱暗亮脉冲光纤放大器输出脉冲的亮脉冲部分和暗脉冲部分深度越小,暗亮脉冲对越宽。
李灿[7](2020)在《彩虹折射二维测量方法及含杂液滴/瞬态蒸发液滴串测量研究》文中认为准确地测量流场中雾化液滴的多种关键参数,对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精细优化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优化作用。微小颗粒分散到不混溶的液体形成的含杂液滴广泛存在,却因表征测量难度大受到较少关注。液滴串瞬态蒸发研究能很好地数学模型化液滴群蒸发中的液滴间相互作用,同样缺乏这方面的高精度实验研究。上述研究的难点在于面向含杂液滴和瞬态蒸发液滴串的先进测试手段缺乏。作为一种先进光学测量技术,彩虹折射技术能同时测量热力学参数(折射率、温度和组分等)和几何学参数(粒径),极具解决上述难点的潜力。同时对复杂多相流的测量要求,也促使测量技术朝着高维度等方向发展。提升待测场空间维度,极大利于雾化场液滴关键参数的演变测量,这促使了彩虹折射技术从1D“线”到2D“面”测量的研究。目前没有算法能同时处理标准和全场彩虹信号的反演,同时还缺乏对基于不同迭代方法的彩虹信号反演算法在精度和速度上表现的评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和实验验证结合等手段,开展了彩虹折射技术的二维化、含杂液滴表征、液滴串瞬态蒸发测量及彩虹信号反演算法的研究。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二维彩虹折射测量方法,包括设计配置简单可靠的二维彩虹测量系统,提出一种二维散射角面标定方法和标定系数高精度反演算法,搭建了液滴发生系统和二维彩虹测量系统。对测量系统进行了二维散射角标定和在室温为8°C下测试了平面视场为130.5 mm×81.5 mm的去离子水气动喷雾。对一张典型二维彩虹实验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和定位等处理,通过彩虹信号轮廓获得了两个待测液滴的平面位置信息。结合二维散射角的标定,成功实现了二维彩虹折射法对二维平面雾化液滴的在线测量。来自算法和图像识别的误差综合导致折射率最大测量误差估算为7×10-4,粒径相对误差为1.4%。基于彩虹二阶折射信号的拟合反演和消光作用分别表征液相参数(宿主液滴折射率和粒径)和固相参数(内含物体积浓度和尺寸)的思路,提出二阶与零阶折射信号强度比方法消除强度随机的影响,并理论推导出计算公式。基于蒙特卡洛的光线追踪方法模拟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含杂液滴几何彩虹角附近光散射信号的影响。搭建单/双波长的标准彩虹测量系统和液滴发生系统,分别开展内含物尺寸已知和未知的系列实验。实验验证了消光彩虹折射法表征测量含纳米颗粒物液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采用相位彩虹折射法PRR和高速显微阴影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喷射到空气中的微米级运动乙醇液滴串的瞬态蒸发进行了定量研究。搭建带温控的液滴串发生和高速显微阴影成像系统,生成粒径、速度、间距参数和温度可控的乙醇液滴串。搭建简单紧凑的改进性PRR测量系统,记录不同激励频率、流量和初始加热温度下液滴串的PRR图像。实现了测量线范围内100~180 nm量级粒径减小的分辨和乙醇液滴串蒸发速率测量为(0.7~4.4)×10-8(m2/s)。通过测量的液滴串蒸发速率与由Abramzon&Sirignano模型预测的单液滴蒸发速率之比来量化液滴串中液滴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统计大量实验测量数据归纳出了一种改进的经验关联式。针对标准/全场彩虹信号的反演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最小的通用性反演算法。该算法基于带修正系数的CAM理论建立带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最优化目标函数,并采用不同迭代方法进行迭代求解。对于标准彩虹信号,Active-set法在精度(折射率误差<2×10-4,粒径相对误差<1.3%)和速度(平均耗时0.45 s)上表现最佳;对于全场彩虹信号,采用Active-set方法作为对反演精度要求高且对速度不关注的反演迭代方法,折射率反演误差小于1×10-4,平均粒径相对误差小于2.0%,平均耗时13.2 s;反之采用Brent方法,其反演的折射率最大误差在3.5×10-4左右,粒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小于10%,但平均耗时不到1 s。
Condé Karamoko[8](2004)在《几种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的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当入射光照射分子时,除了光的透射和吸收外,还观测到光的散射。在散射光中除了包括原来的入射光的频率外(瑞利散射),还包括一些新的频率。这种产生新频率的散射称为喇曼散射,其光谱称为喇曼光谱。喇曼效应起源于分子的振动与转动,通过测定喇曼频移及强度、散射光的偏振状态可以研究分子的振动与转动能级结构,也可以部分识别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基团,因此喇曼光谱技术在分子光谱、分析化学等基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光技术的引入使喇曼光谱技术发展成一门新的技术——激光喇曼光谱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分子的鉴定、分子结构、晶体的对称性、各种固体的结构相变研究,在有机和无机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学、催化和燃油等领域中也有重要应用。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喇曼光谱技术应用背景、应用研究领域及其进展;第二章综述了喇曼光谱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主要报道了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喇曼光谱的实验研究和分析结果,主要研究内容有:(1) 在实验上测定了丙酮、异丙醇、乙醇、乙二醇、甲苯、乙醚、正丁醇和甲酰胺的振动喇曼光谱。(2) 将实验结果与前人的工作进行比较,并考虑喇曼光谱的选择定则对喇曼谱线所属振动模的性质进行了归属。主要实验结果有:(1)在 2003500cm?1喇曼频移范围内,丙酮有十三条喇曼谱线、异丙醇有七条喇曼谱线、乙醇有七条喇曼谱线、乙二醇有十二条喇曼谱线、甲苯有十二条喇曼谱线、乙醚有十四条喇曼谱线、正丁醇有十四条喇曼谱线、甲酰胺有八条喇曼谱线。(2)首次在异丙醇和乙醇的喇曼光谱中发现了频移分别为 289cm?1和285cm?1的喇曼谱线。
张建生[9](2001)在《尾流的光学特性研究与测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尾流的直接文献基于军事秘密而极少见到。国外从二战以来就对尾流的特性着手进行研究,但研究内容主要是尾流的声学特性、尾流的几何特性、尾流中气泡形成和溶解及其在尾流声学特性中所起的作用等。 本文对舰船尾流具有的多种特性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为了便于将尾流的光学特性从横向与声学特性进行比较,对尾流气泡幕的声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对光在水中的特性、水对光的散射中气泡的影响等内容较为细致的阐述。目的是希望为该研究方向的可能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也便于将光通过纯净水、海水、尾流气泡幕的特性做出对比,并在比较中促进该研究方向的成长和发展。 为了系统地完成研究内容,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实验室模拟的尾流气泡幕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气泡的运动和动力学规律,并对水中气泡的分布得出了粗略的认识。 关于尾流光学特性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了实验研究。第一阶段是在实验室对气泡模拟器产生的气泡幕进行定量研究,实验使用自行设计、组装的实验系统;第二阶段是对真实尾流的光学特性进行研究,并自行设计了适合于水下测试的实验系统。 在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激光通过气泡幕散射的物理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相应的计算。经与实验结果比较,证实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可定量描述实验结果,同时还说明了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对差异的原由提出了初步看法。 本文的特点以及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尾流光学特性的研究与测量”属国内首次研究课题。 (2)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对大量有关文献做了整理和总结,首次将舰船尾流的多种特性进行了阐述,并对尾流气泡幕的声学特性、气泡的运动及动力学规律给出了较为系统的说明。 (3)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尾流气泡幕光散射特性的物理模型, 摘 要 经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证实该理论模型在对尾流气泡幕光学特性的研究中是 合理、适用的。 (4)自行设计了用于实验室和真实尾流光学特性研究的实验系统,实际便 用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实验系统是可靠的,并能够满足实验要求。
林汉杰,姜滇[10](1995)在《二苯并[b,f]-1,4-氧杂吖庚分子在银胶体系中的表面增强因子的计算》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在银胶体系中测得刺激剂二苯并[b,f]-1,4-氧杂吖庚因(CR)的表面增强喇曼散射(SERS)光谱的强度,推算出CR分子的表面增强因子可达6.9×105,在此实验条件下,其检出限为5.0×10-6mol/L。
二、表面增强喇曼散射的实验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增强喇曼散射的实验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地区大气水汽通量的观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气水汽通量探测技术的发展 |
1.2.2 拉曼激光雷达探测水汽技术的发展 |
1.2.3 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风速技术的发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激光雷达的大气水汽通量反演原理与探测仪器 |
2.1 引言 |
2.2 激光雷达大气水汽通量反演原理 |
2.3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参量探测原理 |
2.3.1 拉曼散射原理 |
2.3.2 激光雷达水汽参量的反演原理 |
2.4 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风场探测原理 |
2.4.1 相干探测基本原理 |
2.4.2 多普勒测速基本原理 |
2.5 探测大气水汽通量的激光雷达仪器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3 拉曼激光雷达的系统校正与大气水汽参量的探测反演 |
3.1 引言 |
3.2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的系统校正 |
3.2.1 传统激光雷达系统校正方法 |
3.2.2 固定区域内回归分析的激光雷达系统校正方法 |
3.3 基于拉曼激光雷达的大气水汽探测与数据分析 |
3.3.1 大气水汽混合比探测实验与数据分析 |
3.3.2 大气水汽混合比的连续探测与时空分布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拉曼-多普勒激光雷达的大气水汽通量反演及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多普勒激光雷达的大气风速探测与数据分析 |
4.3 基于拉曼-多普勒激光雷达的大气水汽通量反演与分析 |
4.3.1 大气垂直水汽通量的探测反演与分析 |
4.3.2 大气水平水汽通量的探测反演及水汽输送轨迹分析 |
4.4 大气水汽通量的连续探测与时空分布特性分析 |
4.4.1 晴天天气条件下水汽通量的连续观测 |
4.4.2 降水天气条件下水汽通量的连续观测 |
4.5 大气水汽通量分层变化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冷原子系综中DLCZ写过程腔增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量子中继 |
1.2 多模量子中继 |
1.3 ~(87)Rb冷原子系综的制备 |
1.4 稳频技术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光与原子纠缠源的制备 |
2.1 Raman存储介绍 |
2.2 实验能级以及装置 |
2.2.1 滤波系统 |
2.2.2 偏振补偿系统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2.3.1 写激发率对纠缠源质量的影响 |
2.3.2 Bell参数随存储时间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LCZ写过程的腔增强实验研究 |
3.1 实验装置及能级结构 |
3.2 实验时序 |
3.3 实验结果与理论拟合 |
3.4 FPGA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时间多模光与原子纠缠源的研究 |
4.1 实验装置以及时序设计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4)拓扑和关联电子体系中新型热电材料的探索及其输运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本的热电效应和热磁效应 |
1.2.1 塞贝克效应、波尔帖效应以及汤姆逊效应 |
1.2.2 能斯特效应、埃廷斯豪森效应以及里纪-勒杜克效应 |
1.3 热电/热磁转换效率及无维度的品质因数 |
1.3.1 热电转换效率及无维度的品质因数 |
1.3.2 埃廷斯豪森制冷以及热磁品质因数 |
1.4 热电/热磁材料参数之间的耦合以及提高品质因数的方法 |
1.4.1 电阻率 |
1.4.2 塞贝克系数 |
1.4.3 热导率 |
1.4.4 能斯特系数 |
1.4.5 参数之间的耦合以及提高热电品质因数的方法 |
1.5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 |
1.6 拓扑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前景 |
1.6.1 拓扑绝缘体和拓扑半金属简介 |
1.6.2 拓扑绝缘体及拓扑半金属的塞贝克热电性能 |
1.6.3 拓扑半金属的能斯特热电性能 |
1.7 关联电子材料作为新型热电材料的潜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拓扑半金属Cd_3As_2各向异性的磁热电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细节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不同载流子浓度的狄拉克半金属Cd_3As_2的磁热电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细节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不同载流子浓度Cd_3As_2在零场下的输运性质 |
3.3.2 磁阻和SDH量子振荡 |
3.3.3 变化磁场下的热导和洛伦兹常数 |
3.3.4 不同载流子浓度Cd_3As_2晶体在变化磁场下的热电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反铁磁EuMnSb_2中自旋熵增强的大的热电势 |
4.1 引言 |
4.2 实验细节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反铁磁拓扑绝缘体Mn(Bi_(1-x)Sb_x)_2Te_4中双极化效应诱导的反常电阻行为 |
5.1 引言 |
5.2 实验细节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FeSe单晶强磁场下的电输运行为 |
6.1 引言 |
6.2 实验细节 |
6.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快速和高分辨拉曼成像技术及高通量光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拉曼散射及拉曼光谱简介 |
1.1.1 非弹性拉曼散射原理概述 |
1.1.2 拉曼光谱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1.2 拉曼成像及光谱处理与分析研究现状 |
1.2.1 拉曼光谱成像概述 |
1.2.2 拉曼光谱处理与分析概述 |
1.3 拉曼成像方法的瓶颈与突破讨论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拉曼成像光学系统设计基础 |
2.1 引言 |
2.2 共聚焦拉曼成像系统设计及功能验证 |
2.2.1 共聚焦拉曼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
2.2.2 控制程序设计及关键参数标定 |
2.2.3 标准微球样品的共聚焦拉曼成像 |
2.3 线扫描拉曼成像系统设计及功能验证 |
2.3.1 线扫描拉曼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
2.3.2 控制程序设计及关键参数标定 |
2.3.3 标准微球样品的线扫描拉曼成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先验信息的快速拉曼压缩成像研究 |
3.1 引言 |
3.2 压缩感知理论基础及应用 |
3.3 新型共聚焦先验拉曼压缩成像研究 |
3.3.1 点扫描拉曼成像稀疏采样设计与实现 |
3.3.2 压缩感知成像重建算法设计及仿真验证 |
3.3.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合结构光照明的超分辨拉曼成像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技术基础 |
4.3 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拉曼成像技术研究 |
4.3.1 线扫描拉曼成像系统时空调制结构光照明验证 |
4.3.2 超分辨拉曼成像重建算法优化及仿真验证 |
4.3.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光谱成分分析研究 |
5.1 引言 |
5.2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
5.3 混合拉曼光谱成分量化研究 |
5.3.1 训练与验证数据集设计 |
5.3.2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与训练 |
5.3.3 光谱成分预测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标准化拉曼光谱处理与分析常用算法的数学描述 |
A.1 Whittaker Smoother去噪算法 |
A.2 非对称最小二乘回归去基线算法 |
A.3 无监督的顶点成分分析算法 |
附录B 用于拉曼光谱测量和拉曼成像的样品制备 |
B.1 标准尺寸小球样品的制备 |
B.2 生物细胞样品制备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可调谐多波长暗亮脉冲对光纤激光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锥形光纤理论研究 |
1.2.1 锥形光纤制备 |
1.2.2 锥形光纤模场分布 |
1.2.3 锥形光纤特性 |
1.3 可调谐多波长光纤激光器 |
1.3.1 实现波长可调谐方法 |
1.3.2 多波长可调谐激光器研究进展 |
1.4 暗脉冲及暗亮脉冲对 |
1.4.1 亮脉冲 |
1.4.2 暗脉冲 |
1.4.3 暗亮脉冲对 |
1.5 可调谐多波长亮暗、暗亮脉冲对及其研究进展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可调谐多波长亮暗和暗亮脉冲对光纤激光器 |
2.1 引言 |
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双波长亮暗、暗亮脉冲对 |
2.3.2 三波长亮暗、暗亮脉冲对 |
2.3.3 四波长亮暗脉冲对 |
2.3.4 实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马赫—曾德尔干涉仪波长可调谐多波长暗亮脉冲对光纤激光器 |
3.1 引言 |
3.2 MZI滤波器的实验研制和工作原理 |
3.3 实验装置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可调谐双波长暗亮脉冲对及其谐波 |
3.4.2 可调谐三波长暗亮脉冲对 |
3.5 本章小结 |
4 数值模拟亮暗、暗亮脉冲对形成机理及放大过程 |
4.1 引言 |
4.2 结构模型 |
4.3 数值模拟结果及讨论 |
4.3.1 数值模拟亮暗、暗亮脉冲对 |
4.3.2 数值模拟暗亮脉冲对放大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研项目及科研成果清单 |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获奖情况 |
(7)彩虹折射二维测量方法及含杂液滴/瞬态蒸发液滴串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杂液滴研究 |
1.2.2 液滴串瞬态蒸发研究 |
1.2.3 液滴测量技术简述 |
1.2.4 彩虹折射技术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章 二维彩虹折射测量方法 |
2.1 引言 |
2.2 单点彩虹与一维彩虹简介 |
2.2.1 测量系统 |
2.2.2 散射角标定 |
2.3 二维彩虹折射法 |
2.3.1 测量系统 |
2.3.2 二维彩虹信号特征 |
2.3.3 散射角面标定方法 |
2.3.4 喷雾实验验证 |
2.3.5 误差分析 |
2.3.6 特点难点和应用展望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杂液滴表征测量 |
3.1 引言 |
3.2 测量原理 |
3.2.1 二阶折射信号衰减的测量原理 |
3.2.2 内含物参数的测量原理 |
3.3 含杂液滴光散射信号模拟 |
3.3.1 模拟程序 |
3.3.2 模拟结果 |
3.4 含杂液滴表征实验 |
3.4.1 单波长测量实验 |
3.4.2 双波长测量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滴串瞬态蒸发测量研究 |
4.1 引言 |
4.2 单组分单液滴蒸发模型 |
4.2.1 Maxwell& Stefan–Fuchs模型 |
4.2.2 Abramzon& Sirignano模型 |
4.2.3 Yao,Abdel–Khalik& Ghiaasiaan模型 |
4.2.4 经验关联式 |
4.2.5 物性参数计算 |
4.3 相位彩虹折射法测量原理 |
4.4 实验装置 |
4.4.1 液滴串发生和成像系统 |
4.4.2 PRR测量系统 |
4.4.3 标定 |
4.5 结果和讨论 |
4.5.1 液滴串的PRR信号特性 |
4.5.2 反演的粒径、粒径变化和温度变化 |
4.5.3 液滴串速的测定 |
4.5.4 液滴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
4.5.5 其它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局部最小的彩虹信号反演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算法介绍 |
5.2.1 CAM理论 |
5.2.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5.2.3 迭代方法 |
5.2.4 信号预处理 |
5.2.5 反演算法流程 |
5.3 数值验证 |
5.3.1 高精度迭代方法对比 |
5.3.2 快速迭代方法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附录 液滴串发生原理及装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几种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喇曼光谱学的研究意义及应用背景 |
2 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研究领域简介 |
3 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的研究进展简介 |
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喇曼光谱学的基本原理 |
1 引言 |
2 振动喇曼散射的经典理论 |
3 喇曼散射的经典理论 |
4 喇曼光谱学的半经典理论 |
5 极化率近似 |
6 振动喇曼光谱择定则 |
第三章 有机分子的激光喇曼光谱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装置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丙酮 (CH3COCH3) |
3.2 异丙醇 (CH3)2CHOH |
3.3 乙醇 C2H5OH |
3.4 乙二醇 C2H6O2 |
3.5 正丁醇 CH3(CH2)2CH2OH |
3.6 甲苯 C6H5CH3 |
3.7 乙醚 (C2H5)2O |
3.8 甲酰胺HCONH_2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学习期间完成的工作 |
致谢 |
(9)尾流的光学特性研究与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尾流概述 |
1.1 概述 |
1.1.1 尾流概念 |
1.1.2 尾流对于海军的重要性 |
1.1.3 声学尾流研究的目的 |
1.2 尾流中气泡的形成与分解 |
1.2.1 空化形成的气泡 |
1.2.1.1 螺旋桨的空化机制 |
1.2.1.2 气泡的扩张和收缩 |
1.2.2 尾流中气泡所受浮力和上升速度 |
1.2.3 连带的空气 |
1.3 尾流的速度和温度场 |
1.3.1 尾流的速度场 |
1.3.2 尾流的温度场 |
1.3.3 温度和速度场引起的散射 |
1.3.3.1 温度场的效应 |
1.3.3.2 速度场的效应 |
1.4 尾流的几何特性 |
第二章 气泡的声学理论 |
2.1 单个理想气泡的散射 |
2.2 实际气泡的散射和吸收 |
2.2.1 衰减系数的测量 |
2.3 含有很多气泡的液体中声波的传播 |
2.3.1 一般理论 |
2.3.2 透射 |
2.3.3 散射 |
2.3.4 反射和折射 |
2.3.5 气泡声学效应的观测结果 |
第三章 气泡运动规律及其高速摄影技术研究 |
3.1 海水中气泡的密度 |
3.2 气泡的动力和运动学 |
3.2.1 气泡的一般运动规律 |
3.2.2 流体力学对气泡上升速度的求解 |
3.2.2.1 一般小气泡的末速度 |
3.2.2.2 中等大小气泡的附加运动 |
3.2.2.3 大气泡的理论 |
3.3 气泡输运方程 |
3.3.1 气泡输运方程的提出 |
3.3.2 气泡输运方程的特征解 |
3.3.3 单个气泡的运动学 |
3.3.3.1 气泡的加速度 |
3.3.3.2 气泡在水中所受的阻力 |
3.3.3.3 半径变化率 |
3.3.3.4 气体扩散 |
3.3.4 气泡输运方程的运用 |
3.3.4.1 特征曲线 |
3.3.4.2 气泡分布 |
3.3.4.3 计算实例 |
3.4 高速摄影技术对于气泡的研究 |
3.4.1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
3.4.2 实验结果 |
3.4.2.1 同一气体压强下气泡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
3.4.2.2 不同气体压强下气泡运动规律 |
第四章 水中光的传输及散射 |
4.1 水中光的传输 |
4.1.1 光的衰减 |
4.1.2 光的散射 |
4.1.3 散射光的角分布 |
4.1.4 多重散射对水中激光传输的影响 |
4.2 海水的光学特性 |
4.2.1 海水的表面反射率 |
4.2.2 白浪的反射率 |
4.2.3 海水的红外光学特性 |
4.3 纯净水和海水的喇曼散射 |
第五章 气泡在水对光散射中气泡的影响 |
5.1 水中单个气泡的临界角散射 |
5.1.1 虚波前曲线方程 |
5.1.2 虚波前的幅度 |
5.1.3 Fraunhofer衍射模型 |
5.2 水中单个气泡的临界角散射中的干涉效应 |
5.2.1 虚波前的描述 |
5.2.2 散射波的远场衍射和干涉 |
5.3 水中气泡的临界角Mie散射 |
5.4 气泡在海水对光散射中的影响 |
5.4.1 理论基础 |
5.4.2 气泡的光学特性 |
5.4.3 背散射中的缺省项 |
第六章 实验室模拟尾流气泡幕光学特性的数理模型 |
6.1 水中气泡的分布规律 |
6.2 气泡对激光传输的影响 |
第七章 实验室模拟尾流气泡幕的光学特性研究与测量 |
7.1 实验系统简介 |
7.2 激光通过实验室模拟尾流的衰减特性 |
7.2.1 无气泡幕时激光的衰减特性 |
7.2.2 不同气体压强下激光透射光的照度 |
7.2.3 有气泡幕与无气泡幕时透射激光的照度随时间变化特性 |
7.3 He-Ne激光通过模拟尾流气泡幕的散射特性 |
7.3.1 无水池时前向散射光照度 |
7.3.2 水池无水时前向散射光照度 |
7.3.3 水池静水时前向散射光照度 |
7.3.4 不同气体压强下通过气泡幕的前向散射 |
7.3.5 不同气体压强下散射光照度的变化 |
第八章 真实尾流光学特性的研究与测量 |
8.1 水下实验系统的设计 |
8.2 尾流的外貌特征 |
8.3 尾流中激光的透射特性 |
8.3.1 不同航速下尾流不同几何位置激光的透射特性 |
8.3.2 尾流深度的估计 |
8.4 分析讨论 |
结语: 研究项目的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表面增强喇曼散射的实验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地区大气水汽通量的观测与分析[D]. 向涛玲.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框架核酸介导的纳米等离激元组装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 高霏.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3]冷原子系综中DLCZ写过程腔增强的实验研究[D]. 袁亮. 山西大学, 2021(12)
- [4]拓扑和关联电子体系中新型热电材料的探索及其输运性质的研究[D]. 王洪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快速和高分辨拉曼成像技术及高通量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 胡传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可调谐多波长暗亮脉冲对光纤激光器研究[D]. 辛亚兴.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彩虹折射二维测量方法及含杂液滴/瞬态蒸发液滴串测量研究[D]. 李灿. 浙江大学, 2020(03)
- [8]几种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的研究[D]. Condé Karamoko. 安徽师范大学, 2004(04)
- [9]尾流的光学特性研究与测量[D]. 张建生.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1(01)
- [10]二苯并[b,f]-1,4-氧杂吖庚分子在银胶体系中的表面增强因子的计算[J]. 林汉杰,姜滇. 分析测试仪器通讯, 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