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复式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复式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复式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陈光莲,余伟民[1](1992)在《我国复式教学发展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 80年代以来,我国复式教学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突出表现在:复式教学事业迅速发展,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复式教学改革更加深入,理论研究有了某些新突破。一、我国复式教学事业的新发展近些年来,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复式教学呈现出繁荣景象。(一)管理和教学两个领域的研究气氛日益浓厚

许欢[2](2019)在《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3年以来,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基本形成了“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在线课程建设体系,在促进优质资源汇集与共享,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面临着“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课题。同时也面临终身教育体系缺失、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由“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等瓶颈问题。建设理念在这一新兴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指向和推进行为的实践,意义至关重要。回顾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演化历程与践行现状,揭示建设理念演化的路径、规律与趋势,考察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指导现阶段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促进高校在线课程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内化机制,以构建“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信息生态体系。本研究围绕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从两条线索展开论证。其一是在厘清建设理念的理论内涵基础之上,从理念演化外显的课程形态演进、政策演变脉络、应用实效关联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构成理念演化的逻辑证据框架;其二是揭示建设理念演化外显实践形态之下的内隐学理,即从“人、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视角探寻建设理念演化的基本路径及核心驱动力,进而分析判断“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下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新取向。本研究首先以历史维度,从时代需求、技术演变、建设成效等方面回溯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发展阶段,并探讨在线课程形态的演进。其次分析在线课程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其演变脉络,为理念演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与逻辑前提。三是对理念推动下的在线课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重点探讨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四是利用文献分析、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在线课程的应用实效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建设理念与应用实效的关联影响进行解读。在理念演化逻辑分析的证据框架基础之上,系统梳理国内高校在线课程不同发展阶段的理念核心、理念差异及理念承继,描绘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基本路径,并反思理念缺陷及消解可能。继而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出发,提炼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核心驱动力。最后,基于技术的生态观提出本研究的目的性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应然取向以及理念指向下的教育政策和策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既是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外显形态。三者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也有在线课程发展的外延变化。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理念实现了从“重建轻用”到“建用一体”直至“建以致用”,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的演化路径。从建设之初关注课程资源聚集,以超链接技术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支撑而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渠道网络化,逐渐演化为以社会化交互软件为载体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理论指向的在线课程普及共享,初步实现“资源思维”向“学习者思维”的转变。直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线课程建设聚焦“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精准化学习管理和动态化学习生成。建设理念从关注资源聚集转向聚焦在线课程应用。同时,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仍面临困境: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有效应用机制尚未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出发,本研究认识到在线课程建设理念逐渐从资源建设聚焦课程应用,其实质是教育主体对技术的本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认知发生迁移,是以“深度融合”替代“整合”理念。由仅仅关注如何把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来,演化为更多地关心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在线课程潜能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要基于技术对于教育本质的创新,而创新的实现最终归结于本土化、区域化、情景化的应用实践。“深度融合”是实现技术超越并促进技术本质与人的精神融合从而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技术推动教育创新的着力点从人的认知产物,即知识的掌握逐渐转向人类自身。只有当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并内化为“教育内的技术”,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才能影响教育本质力量的发展,技术的教育价值才能得以创造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教育”才能形成自我进化的生态系统。这是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在线教育的本质回归。研究认为,“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理念趋向。“互联网+”作为数字化教育生态体系重构的基础和创新要素,为构建“融合创新”的教育新生态体系提供给了理论给养和外部支撑,为我国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了创新路径。基于技术的生态观,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应借势“互联网+”,从“资源共享”逐步转向“智慧共生”而实现“三重融合创新”:一是创新教学模式,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新兴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要素重新解构的基础,提升技术应用于创新教育的自适应服务能力,以实现“教育与技术共融、知识与创新共生”的教育信息生态体系;二是创新服务模式,要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的载体,推动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创新,以实现“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教育信息生态体系;三是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重教”和“重学”相融合的教与学激励、保障、支持体系,以实现“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三位一体”的教育信息生态体系。

李志红[3](2014)在《如何提高复式班的课堂教学质量》文中提出随着偏僻农村生源的减少,自然行政村的校点复式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又成为现今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要提高复式班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更新复式教学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探究主体教育教学模式和新的教法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复式教学研究活动,在复式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寻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崔同沛[4](1992)在《加强教研专题管理 深化复式教学改革》文中认为 开展专题研究,是探索复式教学规律,培养复式教学骨干,深化复式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配备了专职复式教研员,加强复式教学专题研究。我市复式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也是专题的提出、突破、深化与提高的过程。回顾十多年来复式教学专题研究的管理历程,主要的体会如下: 一、从复式教学的特点与需要出发。确定专题。怎样确定复式教学研究专题?我们主要是从复式教学的特点出发,根据复式教学发展与提高的实际需要进行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市的复式教学,由于受十年动乱的影响,秩序混乱,纪律松

李倩[5](2019)在《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文中指出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被评为教师教学艺术的领军人物,他的阅读教学艺术极具魅力,他将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相结合,不断追求创新与突破,在探索与进步中,形成了独特的阅读教学艺术。其教学艺术普适性强,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方向,给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活力,为在语文教改中摸索前进的老师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近二十年,教师是教改的关键,当前各地盛行的衡水模式、洋思教学、学案导学等的群体模式,盲目运用,缺乏与当地教学实际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自身特点,其“一刀切”的群体性教学改革忽略教师教学个性,而余映潮的教学艺术为语文教改带来了新风向。但现有的对余映潮教学艺术的研究较为零散,是对其某一教学艺术表现或教学理念的研究,偏重课例的分析,而缺少从宏观角度对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的提炼、整合和归类,以系统分析其教学艺术对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所以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大量查阅有关于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的相关文献资料,掌握研究现状,归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明确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仔细研读其专着和论文,深入学习和理解其对于教学艺术方面的理念和看法;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对余映潮教学课例和课堂实录进行了细致观察,对其教学中所体现的教学艺术进行了深入分析,感受其精湛的教学艺术所蕴含的独特魅力。首先,从内容、特点、功能、意义四个维度对阅读教学艺术理论做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后文的开展做理论铺垫;其次,分析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从教学组织结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板书及教学思路设计五个维度具体分析其教学艺术,并归纳概括其教学艺术形成的原因;最后结合当今教育现状,研讨它对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塑造“品牌”——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优化学生课中实践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深化阅读教学,注重模式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做研究型教师,为教师教学艺术发展提供平台;以“苦”为基“巧”为路,注重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总之,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从宏观角度概括、归纳、整合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并结合时代背景,提炼其教学艺术对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借鉴意义,每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艺术特色,在尊重教学规律、追求教学创新中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道路。

周芳芬[6](1993)在《优化复式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式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它要求在教学结构和教学环节中,必须把纵横两条路线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根本上突破动时教师包办,静时学生随意的现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力求动静教学的最佳结合,实现复式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一、优化动态教学结构动态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教材从初步感知到深刻理解的过程。学生对字、词、句、段、篇或公式、概念等知识的学

曹阳[7](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文中指出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所承担的任务之重不言而喻,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对培养新人的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在时代变迁、技术扩散与教育变革三者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高校课堂教学转型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实际的变革进程中却又面临着一系列非常突出的问题。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成功驾驭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复杂性,可持续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最终真正完成高校课堂教学之关键历史转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这一中心命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是什么?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如何?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有哪些具体实践?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论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共有六个章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历史考察,即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转型,是指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转变。笔者首先从价值取向调整、教学过程转变、教学关系变化等三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内涵,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对以教为中心教学和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和典型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接着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二部分:对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四、五章。信息技术是否能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必须借助详实的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证明。通过介绍H大学以常规方法推进以研究型教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总体情况,分析其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笔者采用深度访谈、课堂或视频观察、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效果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课堂实践中,根据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形态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了H大学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案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的微助教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同步课堂教学,揭示了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还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分别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的现行问题及解决策略。这些为最后部分的结论与展望提供了实践证明。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政策建议,是论文最后一章。通过总结前面几章的研究问题,提出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其核心是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通过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得出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展望,并对下一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转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高天明[8](2001)在《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文中认为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就会知道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方法实验传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则主要借鉴西方,起步晚,时间短。既有的相关研究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就教学方法进行历史的深入考察,这在教育史及教学论史的研究中都是一个不足。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作者以20世纪我国教学方法的演进为线索,重点就二三十年代我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进行了历史的剖析。在我国教学方法发展的历史上,特别是在解放前,西方的教学理论极大地影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欧美教学方法的输入,为中国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照模式,驱动中国教育界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反思。20世纪初西方教学方法的引进及实验对我国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授法到教学法,从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到活教育,大体反映了中国教育界探索新教学方法的运行轨迹。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些有时代历史感的教育家通过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如俞子夷、李廉方、陶行知等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他们的教学法思想渗透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们的教法改革本身又是人类教育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陶行知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也不仅仅是教学论的变革,而是我国整个现代教育观念的变革,正是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揭示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根本区别,也就显示出了他的教学方法的时代差异性。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教育界天暇顾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验。在这一时期,全国教育事业处于瘫痪状态。作者除了介绍解放前我国教学方法的演进外,且就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实验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叙。就教学方法实验过程中的课程等因素进行了历史的分析。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就我国教学方法的在近20年来的方法改革与实验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从所涉到的教学方法的总体状况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我国教学方法改革与实验的探索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教学方法的“名”与“实”在这一时期方才显现出其“人文”特征性。教学方法改革的时代特性在这时更加突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注意到了实验的“规范”和“科学”特性。教学方法改革与实验的统计数据及教法改革现状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法模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时下教法改革的主旋律。在这一部分,作者还就教学方法的改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 革与实验进行了个案分析。作者主要选择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和邱学化的尝 试教学法的实验为例。通过研究,作者发现20世纪后期中国有成效的教学方 法实验,多在50年代末起步,十年浩劫被迫中止,但文革后,大都立即着手 原有实验。邱学华50年代即致力于小学数学教改实验,80年代提出尝试教学 法,90年代才积淀出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法己走出国门。放眼世界,沙 塔洛夫经40年实验,才提炼出“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赞科夫由1个实验 班发展到1200多个,二十年如一日,方浓缩出教学的五原则,提出“教学要 走在发展前面”的命题。根深才能叶茂,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理论都经过了 艰难曲折的漫长探索。急功近利、应时即景的教学法实验,既不会有明显的 实验效果,也不可能提出面向末来的教学理论。 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作者主要就教学方法变革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探 讨。这些内容包括影响教学方法变革的几个相关因素、教学方法变革特点、 教学方法改革中的矛盾及方法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方法体系建立的科 学化等。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几点研究性结论。作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 教学制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教学方法在西方经历的明显变化,清晰地显示 出教与学、师与生的矛盾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种动力。师生关系是教学方法 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师生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质就是课堂教学中教 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学。交流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精髓。教学方法研究重“教 法”还是重“内容”?因此如何对待教学方法与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教学 法改革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作者也进行了初 步的探讨。关于我国教学方法体系的科学化问题,在论文的最后作者进行了 理论上的探讨。作者认为由于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体系是沿用前苏联五。 六十年代的划分标准,即把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知识来源作为划分标准。 因而,我国许多学者及教学论教材上的分类基本上仍未跳出这一“标尺”。对 于当代我国教学方法体系的科学化构建,作者试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既以启发式教学法为基础,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

李济泉[9](1995)在《优化复式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的做法和成效》文中研究表明优化复式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的做法和成效丰镇市教育委员会李济泉我市于1992年秋季正式开始“优化复式课堂结构,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实验。三年来,按照预定的实验方案,有目的、有步骤、有记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实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实验情况介绍如下。一、...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10](2007)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它涉及所有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的教育技术领域由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产业三部分组成,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技术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即手段和方法);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相关的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由本体论、核心论、过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五个部分组成。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范畴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结构,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教育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规范和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进行了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提出了"教育技术史"学科的架构;发展了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和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提出了教学交互理论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现代远程基础教育的实践模式;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了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理念与方法、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教学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构建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探讨了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教育技术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教育技术产业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课题对教育技术产业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阐述了教育技术产业的理念、目标和意义,从理论上提出了教育技术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

二、优化复式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复式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2)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1.1 在线课程全球范围内兴起
        0.1.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应用困境
        0.1.3 “互联网+”时代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面临挑战
    0.2 相关概念界定
        0.2.1 开放教育资源
        0.2.2 在线课程
        0.2.3 理念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0.4 研究的目标、思路、内容及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思路
        0.4.3 研究内容
        0.4.4 研究方法
第1章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历程及其形态演进
    1.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国际背景
        1.1.1 开放教育资源时代
        1.1.2 MOOC时代
        1.1.3 后MOOC时代
    1.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三个阶段
        1.2.1 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1.2.2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
        1.2.3 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
    1.3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形态演进
        1.3.1 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
        1.3.2 从单一性到多元化
        1.3.3 从静态传授到动态生成
第2章 建设理念的理论内涵及其演变脉络
    2.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理论内涵
        2.1.1 在线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2.1.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论形成
    2.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论演变脉络
        2.2.1 从问题范式向理论范式转变
        2.2.2 从媒体论向系统论转变
        2.2.3 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
第3章 建设理念推动下的政策演变及其内在逻辑
    3.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相关政策梳理
        3.1.1 探索确立:精品课程建设政策
        3.1.2 整体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政策
        3.1.3 全面深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政策
    3.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政策演变
        3.2.1 建设目标:从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
        3.2.2 建设内容:从示范引领到教学相融
        3.2.3 服务面向:从教师中心到面向大众
        3.2.4 建设模式: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支持
        3.2.5 运行管理:从评选驱动到应用驱动
    3.3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
        3.3.1 以需求为驱动的政策形成机制
        3.3.2 以资源最优化为取向的政策价值
        3.3.3 以制度规范为保障的过程指向
第4章 建设理念指向下的应用实效及其关联影响
    4.1 精品课程应用实效分析
        4.1.1 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应用数据分析
        4.1.2 精品课程应用实效文献分析
    4.2 精品开放课程应用实效分析
        4.2.1 基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应用数据分析
        4.2.2 精品开放课程应用实效文献分析
    4.3 国内高校MOOC应用实效现状分析
        4.3.1 学习者应用实效定量分析
        4.3.2 学习者应用实效定性研究
        4.3.3 教师应用实效定量分析
        4.3.4 教师应用实效定性研究
    4.4 应用实效与建设理念的关联影响
        4.4.1 理念与实践的哲学关联
        4.4.2 理念与实践的现实影响
第5章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路径
    5.1 重建轻用: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异化
        5.1.1 精品课程建设理念的确立
        5.1.2 建用脱节: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偏差
        5.1.3 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偏差根源分析
    5.2 建用一体: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路径
        5.2.1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的形成
        5.2.2 突出开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的变迁
        5.2.3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困境分析
    5.3 建以致用:国内高校MOOC建设理念核心
        5.3.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理念的共识
        5.3.2 聚焦应用:在线课程可持续发展趋势
        5.3.3 应用导向国内高校MOOC建设
    5.4 自下而上:国内高校微课建设的理念转向
        5.4.1 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微”视野
        5.4.2 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动因分析
        5.4.3 自下而上:契合应用动机的建设理念
    5.5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理念演化的趋向
        5.5.1 从重建轻用到建以致用
        5.5.2 从精品示范到开放共享
        5.5.3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第6章 从整合到融合:建设理念演化的核心驱动力
    6.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
        6.1.1 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的途径
        6.1.2 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支架
        6.1.3 应对教育安全问题的抓手
    6.2 教育和技术的“整合”与“融合”
        6.2.1 教育与技术:主客体实践关系
        6.2.2 教育与技术的整合
        6.2.3 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6.2.4 融合驱动教育与技术互构
    6.3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内在逻辑
        6.3.1 技术变革教育的着力点回归人类自身
        6.3.2 技术变革教育的内生动力源于触发应用实践
        6.3.3 技术变革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技术的融合
第7章 从共享到共生: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新取向
    7.1 国际在线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7.1.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国际比较
        7.1.2 国际在线课程建设的经验借鉴
    7.2 融合创新: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趋势
        7.2.1 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向
        7.2.2 融合创新促进教育革新
        7.2.3 融合创新构建教育信息生态
    7.3 “互联网+”时代在线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
        7.3.1 教育文化影响教学模式变革
        7.3.2 教育条件阻碍服务模式创新
        7.3.3 教育管理限制应用效益提升
    7.4 消解困境:建设理念从“资源共享”到“智慧共生”
        7.4.1 教育与技术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7.4.2 学校内与学校外融合,创新服务模式
        7.4.3 “重教”与“重学”融合,创新管理模式
结论与反思
    研究结论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期成果

(3)如何提高复式班的课堂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复式教学观念
二、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探究主体教育教学模式
三、探究新的教法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问题与可能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教学艺术”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阅读教学艺术”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艺术”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阅读教学艺术理论概述
    3.1 教学艺术
    3.2 阅读教学艺术概述
        3.2.1 阅读教学艺术的内容
        3.2.2 阅读教学艺术的特点
4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研究
    4.1 教学组织结构艺术
        4.1.1 导入艺术
        4.1.2 节奏艺术
        4.1.3 结课艺术
    4.2 教学语言艺术
        4.2.1 教学语言的丰富性
        4.2.2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4.2.3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4.2.4 教学语言的文学性
    4.3 教学方法艺术
        4.3.1 朗读为线深入品析
        4.3.2 巧妙提问启发诱导
        4.3.3 读写结合学习语言
    4.4 教学板书艺术
    4.5 教学思路设计艺术
    4.6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的形成原因
        4.6.1 独特的教研经历
        4.6.2 严谨的治学态度
        4.6.3 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4.6.4 对创新教学的不断追求
5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对当今语文教育改革的意义
    5.1 塑造“品牌”——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5.2 优化学生课中实践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5.3 深化阅读教学,注重模式与个性的有机融合
    5.4 做研究型教师,为教师教学艺术发展提供平台
    5.5 以“苦”为基“巧”为路,注重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二) 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日益凸显
        (三) 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二) 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研究
        (三) 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四) 研究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概述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
        (二) 课堂教学转型相关概念辨析
    二、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高校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一) 国外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
        (一) 以教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二) 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 教师方面
        (二) 学生方面
        (三) 学校管理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摇了以教为中心教学存在的“合法性”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以学为中心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解读
        (一) 国外典型案例
        (二) 国内典型案例
第三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一)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的过程
        (二)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遇到的问题
        (三) 利用信息技术: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路
    二、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 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资源、社交空间的融合
        (三) 开展进阶培训,助力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
        (四) 变革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五) 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
        (六) 重组管理机构,落实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
        (七) 重塑教学文化,形成教学创新的整体氛围
        (八) 重构育人生态,建立信息化支撑的育人环境
第四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微助教”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翻转课堂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同步课堂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四、案例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转型中教师的变化
        (一) 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效融入
        (二) 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对混合式学习课堂认可度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转型中学生的变化
        (一) 学习模式:自我探究与互动合作
        (二) 效果: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及其混合式学习课堂接受度的提升
    三、学校教学生态的变化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得以完善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三) 科教融合得以有效推进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总结
        (一) 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引导性增强
        (二) 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化,前沿性增强
        (三) 学生课程学习主动化,自主性增强
        (四) 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真实性增强
        (五) 学校课堂管理系统化,实效性增强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 混合式学习课堂现行问题
        (二) 混合式学习课堂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讨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以学为中心是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
        (二)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二、研究的展望
        (一)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
        (二) 信息技术促进未来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讨论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局限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研究型课堂卷)
附录2: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后记

(8)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第一部分 20世纪上半时我国教学方法变革及发展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教学方法的演进及方法实验
        第一节 解放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教学方法实验及几种典型教学方法实验介绍
        第三节 教学方法实验中课程等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教学方法及实验的评价
        第一节 西方教学理论对新教学方法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新教学方法实验过程中的局限性
        第三节 中小学实验新教学方法的意义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我国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实验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中国化”问题
        第二节 教学法研究的“中国化”
        第三节 教学方法改革与实验的推广问题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教学方法变革与实验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俞子夷与单级教授法研究
        第二节 李廉方与廉方教学法
        第三节 个案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 20世纪下半叶我国教学方法的变革及发展
    第五章 20世纪下半叶我国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第六章 20世纪下半叶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将爱心交给孩子的孩子王:李吉林与“情景教学法”
        第二节 从乡村教师到教学法专家:邱学华与创新的尝试教学法
        第三节 个案研究的启示
第三部分 教学方法变革的若干理论问题
    第七章 影响教学方法变革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双基论”与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方法
        第四节 教师个性与教学方法
        第五节 文化传统与教学方法
    第八章 教学方法改革中的矛盾及关系分析
        第一节 教与学及师与生的矛盾,始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三节 教学方法研究重“教法”还是重“内容”
    第九章 教学方法变革的特点及所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教学方法变革的特点
        第二节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原则
    第十章 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与现代化
        第一节 科学化教学方法体系建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教学方法体系建立的方向及原则
        第三节 以启发式教学法为基础,建立我国教学方法理论体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优化复式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复式教学发展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陈光莲,余伟民. 江西教育科研, 1992(03)
  • [2]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D]. 许欢. 西南大学, 2019(01)
  • [3]如何提高复式班的课堂教学质量[J]. 李志红. 中国校外教育, 2014(05)
  • [4]加强教研专题管理 深化复式教学改革[J]. 崔同沛. 人民教育, 1992(10)
  • [5]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李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6]优化复式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 周芳芬. 教育改革, 1993(04)
  • [7]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D]. 曹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 高天明. 西北师范大学, 2001(01)
  • [9]优化复式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的做法和成效[J]. 李济泉. 内蒙古教育, 1995(08)
  • [10]《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 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 2007

标签:;  ;  ;  ;  ;  

优化复式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