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授测验练习题答案 布局试题答案(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1](2017)在《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朝着两种趋势发展:一种趋势是由集权化走向分权化,即原来实行统一考试的国家和地区,在保持统一考试作用的同时,逐渐朝多元和分权方向发展,代表国家如中国;另一种趋势是由分权化走向集权化,即原来实行自主招生考试的国家,在保持分散考试优越性的同时,逐渐朝统一和集权方向发展,代表国家如俄罗斯。俄罗斯的国家统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是学习了中国高考的经验和做法,而俄罗斯走过的道路和积累的经验教训,很可能是我们未来道路上将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中俄两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趋势是逆向而行,但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看作是相向的运动,殊途同归,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宗旨都是希望集分散考试和统一考试的优势于一身,扬长避短、臻于完善,实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效益与科学选才的目标。因此两国很多问题是共通的,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集中反映和体现了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和社会状态。在俄罗斯高校招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激进式的变革,也有渐进式的改革,就其规模、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情况的复杂性而言,在世界各国中是独树一帜的。21世纪初,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变为国家统一考试,经过长达八年的试行后正式实施。变革过程中虽备受争议、褒贬不一,但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试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外来经验,并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使国家统一考试制度逐步趋向科学化、合理化和多元化。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纵向追溯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全面梳理和回顾从俄罗斯高等学校建立之初到现今实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重点介绍国家统一考试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实施进程、问题困难及最新发展,详细解读俄罗斯现行的高校招生政策;其次采用个案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微观考察和解析统一考试和招生政策在联邦主体和高等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接下来单独一章专题介绍俄罗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围绕国家统一考试展开的激烈论争;最后采用比较分析法,聚焦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问题,比较自主招生考试和国家统一考试的优点与不足,总结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提出对我国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借鉴。本文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1)逆向借鉴。中俄两国是当今世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两种改革趋势的代表。对逆向而行的另一种改革趋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进行反思,使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少走弯路,这是本研究的现实价值。(2)特色和经验学习。历史上,我国的教育曾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很多方面与俄罗斯有同源性特点。当前中俄两国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两国国情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特色鲜明,通过深入研究其改革的理念、方法、路径,从中找出对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有益参照。(3)丰富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我国尚无系统研究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专着和博士论文。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充实了俄罗斯教育制度的研究内容,丰富了考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增进相互了解。随着中俄“一带一路”合作宣言的签订,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增进对俄罗斯教育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的了解,对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具有实际意义。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沈红萍[3](2020)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的研究》文中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落实到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如何让育人理念在学科教学中落地,这就需要教、学、评一体,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架起教学评价的桥梁。在高中学段,师生较多关注学业水平考试、期末测试这类终结性评价,但缺少对日常教学评价的重视,只有实时评价才能灵活调整,因而,过程性评价也极为关键,这就要“评在日常”,充分发挥练习册的评价功能。本文尝试以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为研究对象,探索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练习册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路径。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梳理了学术界有关练习册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研究对象及方法进行了说明,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所在。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高中历史练习册进行概述,尤其对练习册作为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及其所发挥的评价功能做了详细阐述,并对目前高中历史练习册的类别、特点做了总结,特别介绍了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的大致情况。第二章从练习册的编制角度展开。从编制原则和理论基础,到编制体例,进而对典型版本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进行文本分析,提炼特点。第三章专门以上海地区为例,对上海现行历史练习册的编制及使用进行调查,并结合两期课改探究练习册编制的理念、特色。选取上海市J高中展开练习册应用现状的调查,描述现状、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试图分析成因。第四章从实践出发,分别就练习册的编写和使用两个方面提出启示和建议,旨在促进练习册功能发挥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结语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以及笔者关于此研究的反思与体会。练习册作为历史学科日常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实时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最终指向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历史练习册的评价功能的发挥与其编制与使用密切相关。论文就此也有所展开,并希望今后能在此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孙建明[4](2014)在《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教育测量评价与诊断学两大基础理论,以部分省份几十万份阅卷数据资料、大量问卷调查以及对近几年所有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质性分析为平台,使用“美国SEC模式(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的波特(Porter)一致性函数P”与“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教授的SOLO分类理论”为工具,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社会满意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试题的内部结构、试题类型及其功能、试题考查的能力结构及亚层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尝试提出了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全文各个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阐明研究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在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对核心概念,例如化学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等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一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这一章主要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进行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以及数据的处理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公平性问题、与中学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命制质量的基本维度进行了充分实证研究;其次,开展了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采用美国SEC模式,通过对最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内容要素分布”和“认知层次分布”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得出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亟待提高的结论;再次,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关系的诊断。第二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内部结构。首先,本章对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结构的设计包括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分析和化学试卷参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的基本特征和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其次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包括编排项目合成试题技术、项目权重(分数)的确定技术、试题“等值复本”编制技术、试卷初定和版式设计以及前测与试题终审技术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评分标准的案例研究。第三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选择的意义及总的分类体系;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第三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编制方法,根据试题构成的四个要素详细介绍了选择题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非选择性试题的编制方法,同时研究了试题设计的规范和试题设计中核心知识的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试题的分类和结构规范及功能简介;第五部分主要是使用SOLO理论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进行细化研究与案例研究。第四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本章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依据能力指标与能力亚层指标给化学新课程课标中规定的一些主体知识内容定位。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包含最小知识颗粒的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以SOLO法能力结构理论为工具,纵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09、2010、2011、2012和2013年新课程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横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海南卷、江苏卷、山东卷以及上海卷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研究表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所包含的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各层次分布比例基本是一致的。第五章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首先,借鉴国际发达地区经验提高命题质量,提出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注重试题的情境性、增强试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增加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考查等策略提升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质量。其次是明确命题原则提升命题质量,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公平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再者提出整合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命题质量,界定了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分类及特征;分析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提出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最后是运用相关参数指标科学评价命题质量,介绍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科学评价技巧以及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定性评价的方法。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王艳茹[5](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的主要工具就是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一般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练习)系统、导学系统这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课后练习作为练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生正确认识课后练习以及合理使用课后练习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的质量。“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于2016年9月份投入使用,截止到目前已有2年多的时间。但在这期间针对“部编本”课后练习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笔者针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课后练习做了细致的研究,在研究特点的同时对它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如何高效、合理的使用课后练习。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述了选题的原因、意义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界定了相关的概念,点明了本篇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分析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特点。本文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八年级教科书采用人教版第三版,九年级教科书采用人教版第二版)进行对比,探讨“部编本”在编写、形式、内容中呈现的特点。第三部分以曲阜市孔子中学的师生使用课后练习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对七年级学生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的成绩分析,发现教师、学生在使用课后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以及缺乏了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问题表现为对课后练习的使用缺少兴趣、课后练习使用不当、学生字词掌握不牢,书写能力较差。第四部分笔者借助在孔子中学任教的机会,听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讲课,并且通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尝试,针对教师、学生在使用课后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使用建议。
康迪[6](2018)在《基于Moodle平台在线测验中知识领域的学习诊断及反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今在网络时代、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网络教学也随之迅速在各大院校普及并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其应用效果也非常显着。作为最早兴起发展至今的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已有15个年头,因其开源、完全免费、开发简单并可进行二次开发等优势在国内外教学、远程培训等领域被广泛的关注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利用Moodle平台可在其自带的在线测验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修改、扩充,来适应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测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实现测验的机改、智能化评阅,减少教师批改评判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而测验结果中对知识领域的评估、判断直接影响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的把控,及时对作答结果的判断可以纠正学习偏差和缺陷,即学习诊断及反馈是指引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目标不能缺少的方法手段。在测验系统中加入知识领域的诊断及反馈不仅提供学生测验后检查自身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准确评估其认知能力水平,而且依据认知能力值提供相应试卷作答,是个性化学习服务的衍生。据此,本文着重依托Moodle平台的在线测验系统,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来实现通过学生测验答案诊断知识领域的认知能力层次,反馈学习漏洞的处方,提供符合每个学生知识领域认知水平的试卷。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对Moodle平台进行调研分析得知,基于平台性能的限制只能对知识领域方面的学习结果做诊断和反馈功能的设计。又通过实践应用对其自带的在线测验系统进行分析找出研究设计的突破口。随后编写在线测验的试题模板,整理并编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中第二章的知识结构及相关知识点,对知识内容进行维度的划分及知识领域的认知能力判断。并根据相关理论及实践对系统中认知能力值的计算方法、认知能力的判断、知识漏洞的检验做深入研究,设计一系列完整的诊断及反馈功能模型的基本构建。总结了Moodle平台在线测验中各种客观题的反馈功能,提出认知能力反馈的必要性。根据此功能的设计,结合SQL数据库,利用PHP技术手段实现学生作答试题后的认知能力诊断及相应的知识漏洞反馈。最后对本功能做实验验证其设计的实用性及实践价值意义。针对实验对象通过平时的在线测验诊断及反馈后,当实验对象在期末考试中遇到相同知识点的考察时,是否有改正或提高。根据研究的过程及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功能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让在线测验的诊断及反馈功能优势得到全面发挥,成为个性化学习的手段及教师教课的辅助工具。
王舒婷[7](2020)在《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高中生物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新型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不仅对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教学课件已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化的要求,真正的实现信息化与教学相结合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Articulate Storyline3这一新型课件制作软件满足了信息化教学的交互性要求,操作简单直观,交互性强大,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阐明了当前对交互式课件及Articulate Storyline的研究现状,明确当前存在所制课件的交互性差,与教学内容结合不够深入以及实用性差等问题,并根据研究的不足确定了本研究的方向。在对Articulate Storyline3的下载安装流程及软件界面进行了详尽介绍后,提出了利用该软件设计课件的交互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及相关的制作流程。然后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交互式教学理论,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三个章节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资料收集和准备,进行了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3的教学设计、脚本制作及课件制作。在对课件进行了初步审定后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分析学生的成绩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Articulate Storyline3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框架等方面存在积极意义。在对学生成绩的分析中,虽然两组实验班成绩均优于对照班,但由于实施内容有限,实施条件受限等多因素导致实验班的优势并不显着。因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3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受到了一线教师及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并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框架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不仅验证了交互式课件较传统课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等方面存在显着优势,同时,总结出了一套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3的交互式课件制作流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制作交互式课件的范例。
王世存[8](2013)在《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学习负迁移和教学诊断两大理论基础上,以中学一线问卷调查和班级实验为平台,以“负迁移评价量表”和“学习负迁移诊断模型”为工具,对高中化学学习负迁移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尝试找到矫正不同类型知识化学学习负迁移的方法。根据这种构想,文章将每个章节的内容作如下安排:导言。首先阐述本文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然后在分析了大量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对核心概念(迁移、负迁移、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教学诊断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和使用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框架和理论创新点。第一章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是开展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的理论基础和条件支撑。首先对迁移的涵义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指出了迁移的方向、迁移的方式、迁移的效果等特征。其次,文章对诊断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说明,详细介绍了迁移的表征观、认知观和学习观等理论支撑。再者,本部分的重点是就化学学习负迁移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归纳出了化学学习负迁移具有广泛性、肤浅性、顽固性、自发性、特异性、表象性、隐蔽性、重叠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并对化学学习负迁移理论进行了尝试性的拓展,提出了“负迁移度”的概念,构建了“负迁移诊断模型”,把它作为工具,对实证部分不同班级学生的化学学习负迁移情况进行量上的比对和分析。第二章化学学习负迁移的研究过程。本部分主要是对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与矫正的具体研究过程进行了梳理,主要叙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和载体。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把化学学习负迁移和化学教学诊断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分析了针对研究对象实施研究的理论支撑和研究工具。二是介绍了作为本文研究载体的河南某中学的具体情况、对比试验选择的过程、以及实验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本部分还就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方法(问卷调查、访谈、班级试验、出声思维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三章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研究。本章节是论文实证研究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一是介绍了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有效的思维促成性和良好的科学教育性)。二是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实证研究部分,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教学方式、训练因素、学业成绩和性别因素)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化学学习负迁移情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和比对。三是针对实证部分研究的结果,就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四是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教学策略,主要从教师教导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矫正策略,并提供了具体的矫正案例。第四章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研究。本章节是论文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一是介绍了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基础性、生活化和繁杂性)。二是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实证研究部分,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教学方式、训练因素、学业成绩和性别因素)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化学学习负迁移情况进行了测试、比对和分析。三是针对实证部分研究的结果,就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四是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教学策略,主要从教师教导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矫正策略,并提供了具体的矫正案例。第五章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研究。本章节是论文实证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一是介绍了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的特点(抽象性、探究性和方法性)。二是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实证研究部分,文章主要从教学方式、训练因素、学业成绩和性别因素等方面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化学学习负迁移情况进行了测试、比对和分析。三是针对实证部分研究的结果,就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四是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教学策略,主要从教师教导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矫正策略,并给予了具体的矫正案例。第六章化学问题解决学习负迁移研究。本章节是论文实证研究的第四部分,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一是介绍了化学问题解决的特点(理解的多元化、类型的多样性和机制的复杂性)。二是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的实证研究部分,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教学方式、训练因素、学业成绩和性别因素)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化学学习负迁移情况进行了测试、比对和分析。三是针对实证部分研究的结果,就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四是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矫正的教学策略,主要从教师教导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矫正策略,并给予了具体的矫正案例。第七章研究总结。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文章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文章研究的结论:隐蔽与顽固:化学学习负迁移普遍存在;试验与分析:化学学习负迁移诱因繁杂;策略与方法:化学学习负迁移可诊可矫;评价与标准:化学学习负迁移诊矫依据。在研究反思部分,文章指出了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与矫正今后努力的4个方向:化学学习负迁移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化学学习负迁移产生的心里层面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深入;化学学习负迁移试验尚待进一步深入;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尚待进一步开展。
宋阳[9](2020)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网络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Web网页开发基础》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逐渐兴起,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远程教育开始出现。相关研究发现,参加网络远程教育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呈现出内部动机弱、外部动机强的特点,学生更关注外在的学习结果,学习的功利性较强。本研究将使用ARCS动机模式来指导网络远程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活动的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参加网络远程教育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关文献,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归纳学者们在改善动机方面的应对方法,然后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为:ARCS动机模式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接着总结、归纳了 ARCS动机模式的要素及设计流程,为后续教学策略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开发设计一门课程,学生分析是关键的步骤,本研究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选取网络远程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向他们发放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了解研究对象当前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情况后,再基于ARCS动机模式设计了教学策略。根据ARCS动机模式的理论基础,结合网络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情况,从ARCS的四个层面,归纳出可用于网络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方面的教学策略。再将ARCS动机模式应用在课程开发中,以《Web网页开发基础》为案例进行分析,应用范围涉及到学习指导、课程视频、测试题、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等方面。其中以《理解网页文件》小节为例,详细展示了 ARCS动机模式在课程视频中的应用案例。最后实施教学方案,分析实验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学生,让实验组学生学习基于ARCS动机模式开发设计的课程,控制组学生学习原课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实验组学生的动机情感水平、学业成绩水平数据明显高于控制组学生,因此验证了 ARCS动机模式在网络远程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验证了 ARCS动机模式在激发学生动机、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性,并总结归纳了注意领域、相关领域、信心领域与满意领域实用的教学设计策略,为网络远程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徐相红[10](2017)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研究 ——以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先辈们一次次璀璨的精神历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单独设置了文言文单元,新课标中对文言文的要求也是单独列出,可以说文言文教学是能自成体系的,本文把文言文课后练习看成一个整体,单独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依据心理学(图式建构理论)、教育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阅读测试的设计规则(PISA阅读测试)的相关理论探讨课后练习设计的学理支撑,总结出课后练习设计的一般规律;接着分析初中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的必要性,总结出课后练习对文言文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理支撑和必要性的探求是为了把两岸文言文课后练习的分析置于同一个理论维度和参照标准之下,从而总结出初中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的一般规律。在分析文言文的课后练习设计时,笔者选取台湾康轩版和大陆人教版的文言文课后练习作为一个例子,因为两岸几千年来处于同一个汉语体系之下,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底蕴,在文言文教学上也有共通之处,选择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版本,来探讨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的一般规律就更具说服力了。在具体分析时,先梳理了两岸指导性文件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总结出两岸课标中对文言文课后练习编写的共同要求。接着,对两岸文言文课后练习的呈现样态和具体内容进行概述和分析。最后,从文言文课后练习编写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提出初中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的具体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文言文课后练习的几点策略,以期能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二、函授测验练习题答案 布局试题答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函授测验练习题答案 布局试题答案(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概述 |
第一节 俄罗斯教育制度 |
一、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
二、俄罗斯国民教育体系 |
三、俄罗斯教育概况 |
第二节 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 |
一、俄罗斯第一所高等学校 |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 |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概况 |
第二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沙皇俄国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632-1917) |
一、高校成立早期的招生特点 |
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高校招生特点 |
三、沙皇俄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制度特点 |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18-1991) |
一、以工农为主,免试推荐入学(1918-1925) |
二、部分取消名额分配,自由竞试入学(1926-1931) |
三、全体公民自由报考、平等竞试入学(1932-1957) |
四、以招收有工龄青年为主,加强与生产的联系(1958-1963) |
五、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注重中学成绩和表现(1964-1991) |
六、苏联时期的高校招生制度特点 |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初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92~2000) |
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 |
二、录取方式多样化 |
第三章 国家统一考试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节 国家统一考试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教育因素 |
四、国际趋势 |
第二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试行(2001-2008) |
一、国家统一考试的范围与规模 |
二、国家统一考试的科目与分数 |
三、国家统一考试的问题与阻碍 |
四、国家统一考试的法律与规定 |
五、“国家实名制财政教育券” |
第三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正式实行(2009-至今) |
一、2009年的高校招生考试情况 |
二、2010年的高校招生考试情况 |
三、2010年国家统一考试的社会调查 |
四、国家统一考试的组织机构 |
五、国家统一考试的法律保障 |
第四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发展与完善 |
一、丰富考试类别和考题类型 |
二、适当调整统考日程安排 |
三、加强统考的监督和测评 |
四、录取参考多种评价要素 |
五、规范录取优惠政策 |
第四章 俄罗斯现行高等学校招生政策 |
第一节 招生要求与报考条件 |
一、招生基本要求 |
二、招生优惠政策 |
三、考生个人成就 |
第二节 考试类别与自主考试 |
一、入学考试类别与成绩评定 |
二、高校自主举行的入学考试 |
第三节 申报材料与录取程序 |
一、招生信息公开 |
二、入学申请材料 |
三、录取基本程序 |
四、其他招生形式 |
第五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汉特—曼西自治区准备国家统一考试的情况 |
一、指导统考的主要地方法规 |
二、尤戈拉第一中学准备统考的情况 |
三、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二节 莫斯科国立大学2016年的招生工作 |
一、招生专业与招生名额 |
二、入学考试与评分原则 |
三、录取顺序与申请材料 |
四、招收外国留学生 |
第三节 “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的招生经验 |
一、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的招生做法 |
二、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2013年招生情况 |
三、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未来的招生策略 |
第六章 俄罗斯关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论争 |
第一节 苏联时期关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论争 |
一、高校入学:免试还是考试 |
二、招生对象:中学毕业生还是劳动生产者 |
三、考试形式:笔试还是口试 |
四、职业定向:中学培养还是高校指导 |
第二节 关于国家统一考试的论争 |
一、国家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考试 |
二、国家统一考试与教育公平 |
三、国家统一考试的科学性 |
四、国家统一考试与中学教育质量 |
第七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问题 |
第一节 自主招生考试的公平性问题 |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
二、招生优惠政策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
三、自主招生考试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公平性问题 |
一、国家统一考试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
二、国家统一考试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
第三节 从国家统一考试结果看高校招生的公平性 |
一、性别差异 |
二、学校差异 |
三、城乡差异 |
四、区域差异 |
第八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启示借鉴 |
第一节 两种招生考试制度的优点与不足 |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优点与不足 |
二、国家统一考试的优点与不足 |
第二节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 |
一、改革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 |
二、改革经过充分论证、循序渐进 |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四、培养天才儿童、照顾弱势群体 |
五、社会各界监督高校招生考试 |
第三节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启示借鉴 |
一、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应首重公平 |
二、建立招考分离、二次考试模式 |
三、改革应通盘考虑、稳中求进 |
四、加强中学生职业指导 |
五、提升教育质量是根本 |
六、名牌高校精英教育、普通高校大众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历史练习册概述 |
第一节 高中历史教育评价 |
一、历史教育评价类型 |
二、练习册的评价功能 |
第二节 高中历史练习册概况 |
一、高中历史练习册的类别 |
二、高中历史练习册的特点 |
三、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 |
第二章 高中历史练习册的编制 |
第一节 编制基础:原则与理论 |
一、编制原则 |
二、编制理论 |
第二节 编制体例:结构与内容 |
一、栏目编排 |
二、题型分布 |
第三节 编制特色:个性与共性 |
一、人教版:精准设计科学对接,讲练同步增长能力 |
二、北京版:学科知识系统整合,实践任务引领价值 |
三、辽宁版:对点实训方法指引,素养透视高效达标 |
四、山东版:单课单元环节完整,测验评价维度多元 |
第三章 上海版历史练习册微探 |
第一节 课改成果与练习册编制 |
一、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 |
二、课改经验下的历史练习册 |
三、编制特色:融合课改指向能力,乡土资源有机渗透 |
第二节 练习册应用的现状调查 |
一、历史作业的多面相 |
二、历史练习册的使用情况 |
第三节 练习册应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编用略显脱节,理论实践生隔阂 |
二、使用形式单一,应用路径循传统 |
三、评价方式单调,学习兴趣难激发 |
第四章 高中历史练习册的启示与建议 |
第一节 编制有法:专业、多元、通俗、特色 |
一、理念先行,专业指导有保障 |
二、主体多元,协同合作齐助力 |
三、难易适宜,通俗有度巧激趣 |
四、特色鲜明,学科育人出新意 |
第二节 使用过程:科学、多维、灵活、整合 |
一、因人而异:科学应用,方式讲究 |
二、因时而异:多维评价,实时跟进 |
三、因课而异:灵活选择,单元整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科教兴国与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
(二) 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科学化的需要 |
三、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一) 研究的目标 |
(二) 研究的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 系统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案例研究法 |
(四) 诊断研究法 |
(五) 实验研究法 |
(六) 比较研究法 |
六、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的实证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方案说明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公平性问题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中学教学关系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六) 本次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诊断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三) 研究的结论与探讨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科学性失真 |
(二) 试题实验情景虚构 |
(三) 试题条件交代不清 |
(四) 试题设问指向不明 |
(五) 试题诊断性缺乏 |
(六) 试题信息不完整 |
(七) 试题计算难度偏大 |
(八) 试题功能价值偏失 |
(九) 试题探究力度不够 |
(十) 试题的公平性欠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的关系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知识与技能”的选择性 |
(二) 试题“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性 |
(三) 试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性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对化学学习的反拔功能 |
第二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内部结构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特征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总体特征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基本特点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设计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要素分析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指标设计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原则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设计流程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技术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评分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评分标准的设计技术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
第三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及考查功能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考查的功能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 根据应答方式方法分类 |
(二)根据解题思维特点分类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方法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构成要素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设计的规范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中核心知识的嵌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分析 |
(一) 研究年限和试卷类型及试题类型范围的界定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内部结构SOLO分析 |
第四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 对知识属性归类能力的设计 |
(二) 对判断能力与解释能力的设计 |
(三) 对信息处理与迁移能力的设计 |
(四) 对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定量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比较研究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层次的定量横向比较研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研究 |
(四) 结论与探讨 |
第五章 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 |
一、发达国家及地区高考化学命题的经验探析 |
(一) 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 |
(二) 注重试题的情境性 |
(三) 突出试题的实践性 |
(四) 凸显试题的探究性 |
(五) 体现试题的开放性 |
(六) 重视试题的实验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基本原则 |
(一) 科学性原则 |
(二) 公平性原则 |
(三) 选择性原则 |
(四) 创新性原则 |
(五) 有效性原则 |
(六) 协调性原则 |
(七) 导向性原则 |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 |
(一) 学科思想方法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
(二) 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三)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策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质量评价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评价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效度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信度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难度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区分度 |
(六)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定性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教师使用) |
附录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学生使用) |
附录三:近五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内部的统计分析 |
附录四: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课题研究现状 |
四、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特点 |
第一节 课后练习编写的特点 |
一、题型安排的多样化 |
二、重视文体知识的学习,随文设练 |
三、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逐步养成 |
第二节 课后练习的形式 |
一、布局合理 |
二、色彩、符号的使用 |
第三节 课后练习的内容 |
一、课后练习的组成要素 |
二、课后练习内容的分析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使用情况 |
第一节 “部编本”课后练习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
一、教师调查分析 |
二、学生调查分析 |
第二节 “部编本”课后练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一、教师使用课后练习的问题 |
二、学生使用课后练习的问题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使用建议 |
第一节 教师的使用建议 |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适时添加答题的“台阶” |
二、改善课后练习的使用方法 |
三、开展有效识字教学,有计划开展书写训练 |
第二节 学生使用的建议 |
一、端正学习的态度 |
二、掌握使用课后练习的方法 |
三、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6)基于Moodle平台在线测验中知识领域的学习诊断及反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线测试系统现状分析 |
1.2.2 Moodle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学习诊断及反馈研究现状综述 |
1.2.4 知识领域的阐述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与意义及重难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研究的方法 |
1.3.4 研究的意义 |
1.3.5 研究的重难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 |
2.1 理论基础 |
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4 教育评价理论 |
2.1.5 教育测量理论 |
2.2 技术支撑 |
2.2.1 Linux服务器Moodle运行环境配置 |
2.2.2 FTP的使用 |
2.2.3 MySQL数据库的基本配置 |
2.2.4 Moodle的安装过程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认知能力 |
2.3.2 诊断及反馈 |
2.4 Moodle平台在线测验系统中各功能介绍及说明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线测验试题模板的编译与设计 |
3.1 课堂测验的功能和作用 |
3.2 试题模板的设计与编译 |
3.2.1 试题的科学性 |
3.2.2 试题体系结构的建立 |
3.2.3 试题知识结构的分析 |
3.2.4 试题知识领域的认知能力及认知值的评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oodle平台在线测验中知识领域的诊断及反馈功能的设计结构要素研究 |
4.1 知识领域的学习诊断及反馈功能模型结构 |
4.2 学习者模型的设计 |
4.2.1 学习者模型的基本结构 |
4.2.2 学习者模型的建立 |
4.3 领域知识模型的设计 |
4.3.1 领域知识模型的基本结构 |
4.3.2 领域知识模型的建立 |
4.4 学习策略模型的设计 |
4.5 反馈模型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Moodle平台在线测验中知识领域的学习诊断及反馈功能的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1.1 用户需求分析 |
5.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2 系统功能流程 |
5.3 系统功能设计 |
5.3.1 功能模块设计 |
5.3.2 数据库及PHP代码设计 |
5.4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Moodle平台在线测验中知识领域的学习诊断及反馈的实证研究 |
6.1 实验设计 |
6.2 试验对象和目的 |
6.3 实验方法 |
6.4 实验过程 |
6.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6.6 实验结果总结分析 |
6.6.1 基于Moodle平台在线测验中知识领域的学习诊断及反馈功能设计与开发的原则 |
6.6.2 基于Moodle平台在线测验中知识领域的学习诊断及反馈功能实现后相关问题的改进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奖励 |
致谢 |
(7)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高中生物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
(二)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 |
(三)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
(四)学生学习的需求 |
(五)Articulate Storyline3 的优势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Articulate Storyline3 |
(二)交互式课件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三)交互式教学理论 |
第三章 Articulate Storyline3 软件简介 |
一、软件下载与安装 |
(一)下载解压安装包 |
(二)根据安装说明安装软件 |
二、Articulate Storyline3 软件界面介绍 |
(一)标题栏 |
(二)菜单栏 |
(三)视图区和响应式播放区 |
(四)场景窗格和编辑区 |
(五)触发器和幻灯片层 |
(六)时间轴、状态和备注 |
(七)状态栏 |
第四章 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
一、交互式课件设计原则 |
(一)交互性原则 |
(二)艺术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实用性原则 |
二、互动式课件设计制作流程 |
(一)选择设计内容 |
(二)进行教学设计 |
(三)撰写课件脚本 |
(四)收集资源素材 |
(五)制作课件 |
(六)评价与修改 |
三、教学设计 |
四、脚本制作 |
五、课件制作 |
(一)素材收集及处理 |
(二)课件制作 |
六、课件的审定与修改 |
第五章 交互式课件的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 |
一、交互式课件的应用 |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客观题 |
(二)主观题 |
三、教师访谈反馈 |
四、教学效果定量分析 |
(一)一组成绩分析 |
(二)二组成绩分析 |
(三)结论 |
(四)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3 的课件制作及实施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成果总结 |
(一)理论成果 |
(二)实践成果 |
二、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致谢 |
(8)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有助于达成《纲要》陈述的学习能力目标 |
(二) 有助于深层剖析应试教育的原因 |
(三) 有助于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
三、文献综述 |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一) 研究的目标 |
(二) 研究的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与比较 |
(二) 问卷调查 |
(三) 诊断测验法 |
(四) 出声思维法 |
(五) 作品分析法 |
(六) 实验法 |
(七) 统计法 |
六、研究框架与理论创新 |
第一章 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的理论基础 |
一、化学学习负迁移的特征 |
(一) 广泛性 |
(二) 肤浅性 |
(三) 顽固性 |
(四) 自发性 |
(五) 特异性 |
(六) 表象性 |
(七) 隐蔽性 |
(八) 重叠性 |
(九) 复杂性 |
二、化学学习负迁移的诊断 |
(一) 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的涵义 |
(二) 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的理论基础 |
(三) 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的原则 |
第二章 化学学习负迁移的研究过程 |
一、研究对象与载体 |
(一) 化学学习负迁移 |
(二) 化学学习负迁移研究载体的选取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整体研究思路 |
(二) 具体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化学学习负迁移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二) 平行班级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 化学学习负迁移产生原因统计 |
第三章 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研究 |
一、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特点 |
(一) 高度的概括性 |
(二) 有效的思维促成性 |
(三) 良好的科学教育性 |
二、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实证研究 |
(一) 教学方式 |
(二) 训练因素 |
(三) 学业成绩 |
(四) 性别因素 |
三、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因素分析 |
(一) 学生元认知结构缺失 |
(二) 学生前概念的误导 |
(三) 学生需要诱因异化 |
(四) 学生记忆定势干扰 |
(五) 学生迷思概念影响 |
(六) 学习概括能力欠缺 |
(七) 教学迁移知识匮乏 |
(八) 师生过度情境化 |
(九) 学科特征取向繁杂 |
四、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教学策略 |
(一) 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教导策略 |
(二) 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学习策略 |
第四章 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研究 |
一、化学事实性知识的特点 |
(一) 基础性 |
(二) 生活化 |
(三) 繁杂性 |
二、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实证研究 |
(一) 教学方式 |
(二) 训练因素 |
(三) 学业成绩 |
(四) 性别因素 |
三、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因素分析 |
(一) 学生思维阶段局限 |
(二)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 |
(三) 学生理解定势诱发 |
(四) 学生简单认知差异 |
(五) 学生类比定势引起 |
(六) 学生近因现象影响 |
(七) 师生“法蒂玛法则” |
(八) 教师情感教育缺失 |
(九) 教师教材处理不当 |
(十) 教师教导方法呆板 |
(十一) 教材内容抽象难懂 |
四、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教学策略 |
(一) 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教导策略 |
(二) 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学习策略 |
第五章 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研究 |
一、化学技能性知识的特点 |
(一) 抽象性 |
(二) 探究性 |
(三) 方法性 |
二、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实证研究 |
(一) 教学方式 |
(二) 训练因素 |
(三) 学业成绩 |
(四) 性别因素 |
三、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因素分析 |
(一) 学生认知风格差异 |
(二) 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
(三) 学生知识理解错误 |
(四) 学生操作定势固化 |
(五) 学生图示定势固化 |
(六) 教师迁移意识淡薄 |
(七)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八) 教学功利主义明显 |
(九) 教材呈现顺序不妥 |
(十) 学生实验技能固化 |
(十一) 学校实验条件简陋 |
四、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教学策略 |
(一) 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教导策略 |
(二) 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负迁移矫正的学习策略 |
第六章 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研究 |
一、化学问题解决的特点 |
(一) 理解的多元化 |
(二) 类型的多样性 |
(三) 机制的复杂性 |
二、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的实证研究 |
(一) 教学方式 |
(二) 训练因素 |
(三) 学业成绩 |
(四) 性别因素 |
三、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的因素分析 |
(一) 学生表征能力欠缺 |
(二) 学生思维定势趋向 |
(三) 过度训练导致僵化 |
(四) 学生分析能力欠缺 |
(五) 学生直觉定势困扰 |
(六) 学生心理状态不佳 |
(七) 学生解题方法缺失 |
(八) 化学反应阶段隐喻 |
(九) 思维“相似块”膨胀 |
(十) 试题设置“陷阱”所致 |
四、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矫正的教学策略 |
(一) 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矫正的教导策略 |
(二) 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矫正的学习策略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一) 隐蔽与顽固:化学学习负迁移普遍存在 |
(二) 试验与分析:化学学习负迁移诱因繁杂 |
(三) 策略与方法:化学学习负迁移可诊可矫 |
(四) 评价与标准:化学学习负迁移诊矫依据 |
二、研究反思 |
(一) 化学学习负迁移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 |
(二) 化学学习负迁移心理层面的成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
(三) 化学学习负迁移试验尚待进一步深入 |
(四) 化学学习负迁移诊矫尚待进一步开展 |
附录 |
附录一:关于迁移规律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化学理论性知识负迁移诊断性测验 |
附录三:化学事实性知识负迁移诊断性测验 |
附录四:化学技能性知识负迁移诊断性测验 |
附录五:化学问题解决负迁移诊断性测验 |
附录六:常见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案例 |
附录七:作者读博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参考文献 |
(9)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网络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Web网页开发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背景 |
1.2.1 网络远程教育发展历程 |
1.2.2 参加网络远程教育的学生学习现状 |
1.2.3 以ARCS动机设计模式为核心的教学探索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研究综述 |
2.1.1 远程教育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
2.1.2 提高远程教育学生学习动机的应对思路 |
2.1.3 ARCS动机模式在各领域的应用 |
2.1.4 远程教育中ARCS动机模式的应用 |
2.2 理论依据 |
2.2.1 ARCS动机模式 |
2.2.2 ARCS动机模式要素 |
2.2.3 ARCS动机设计流程 |
3 网络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2 学习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学习网络远程教育的目的 |
3.2.2 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
3.2.3 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 |
3.3 结论与建议 |
4 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教学设计策略选择 |
4.1 注意策略 |
4.2 相关性策略 |
4.3 信心策略 |
4.4 满意策略 |
5 ARCS动机模式在《Web网页开发基础》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
5.1 《Web网页开发基础》课程设计前期分析 |
5.1.1 课程信息 |
5.1.2 课程学习方式 |
5.1.3 课程视频内容分析 |
5.1.4 课程视频内容结构设计 |
5.2 课程设计方案 |
5.3 《Web网页开发基础》的教学设计 |
5.3.1 学习指导设计 |
5.3.2 课程视频设计 |
5.3.3 课后及期末测试题设计 |
5.3.4 学习活动与任务设计 |
6 课程实施与效果分析 |
6.1 《Web网页开发基础》课程实施计划 |
6.2 《Web网页开发基础》课程实施情况 |
6.3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6.4 动机情感水平分析 |
6.5 学业成绩水平分析 |
6.6 讨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研究 ——以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课后练习设计的学理支撑 |
一、图式的建构理论与练习设计 |
二、PISA阅读测试与练习设计 |
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与练习设计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的必要性 |
一、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知识 |
二、设置文言文阅读的理解监控环节 |
三、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四、推进小初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
第二章 人教版与康轩版文言文课后练习的概述与分析 |
第一节 两岸指导文件对文言文要求的概述与分析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文言文的要求 |
二、《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对文言文的要求 |
三、两岸课标对文言文教学要求的具体分析 |
第二节 两岸文言文课后练习呈现样态的概述与分析 |
一、题型安排的概述与分析 |
二、题量分布的概述与分析 |
三、题干陈述方式的概述与分析 |
第三节 两岸文言文课后练习内容的概述与分析 |
一、文言:对文言文字面含义的考查 |
二、文学:对文言文表现形式的考查 |
三、文章:对文言文表达功能的考查 |
四、文化:对文言文传统文化内涵的考查 |
第三章 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设计和使用策略 |
第一节 文言文课后练习的形式安排策略 |
一、注意题型安排的多样化 |
二、适时给题目增加助读标记 |
三、改进题目陈述的语气和方式 |
第二节 文言文课后练习的内容编写策略 |
一、序列化地安排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 |
二、加强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训练 |
三、注重文言文与当今生活的结合 |
第三节 文言文课后练习的使用策略 |
一、依据学情删减部分练习 |
二、适时添加答题的“台阶” |
三、整合使用各课练习 |
四、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后练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函授测验练习题答案 布局试题答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王婧. 厦门大学, 2017(0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练习册的研究[D]. 沈红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4]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 孙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研究[D]. 王艳茹.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Moodle平台在线测验中知识领域的学习诊断及反馈研究[D]. 康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高中生物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D]. 王舒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D]. 王世存.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9]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网络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Web网页开发基础》课程为例[D]. 宋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研究 ——以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D]. 徐相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