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湍流场的新思路

表示湍流场的新思路

一、表示湍流场的一种新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坡[1](2020)在《湍流场中涡线单元的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与描述湍流速度场的流线管单元[Wang L. On properties of fluid turbulence along streamlines. J Fluid Mech,2010, 648:183–203]的思想类似,为了描述湍流涡矢量场的结构,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分析方法,即涡线单元,可以用单元尺度和极值点涡量差值来表征.涡线单元与常用的涡管结构的不同可以概括为:涡线单元结构可以定量描述,并且是全空间填充的.在理论上这两个条件是保证我们可以将涡线单元的结构分析与全流场统计规律联系起来的必要前提,帮助理解和重构湍流涡量场.根据直接数值模拟数据,我们研究了涡线单元的统计与结构特性,包括尺度与手性等.根据涡线单元结构可以定量表征精细的条件统计,例如发现涡相关的动力学参数(例如拟涡能耗散率和涡拉伸率)强烈依赖于基于涡线单元结构的条件统计.这样一种结构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湍流场提供了新的手段.

康伟[2](2019)在《湍流诱发弹性螺旋桨—轴系的随机振动响应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蔽性是决定潜艇生存能力和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螺旋桨非定常力通过推进系统传递至潜艇壳体引起的辐射噪声是潜艇噪声的重要来源之一,而非定常力中的宽带成分可激发推进系统的固有振动,对潜艇稳定工作造成威胁,准确评估并降低这一分量的影响是实现潜艇安静化的重要措施。首先,为考虑螺旋桨弹性和桨、轴耦合振动的影响,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和传递矩阵法,将螺旋桨桨叶和推进轴均用空间弹性梁简化,建立了一个弹性桨-轴动力学解析模型,可同时预测系统的横向、纵向和扭转振动,研究了螺旋桨弹性对桨-轴系统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桨与轴系弹性的相对大小决定其振动的耦合程度,当两者弹性量级相当时,桨、轴是一体的弹性系统,它们的弹性振动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将艇体用多跨段梁简化,建立轴-艇耦合的双梁模型,讨论了桨叶弹性、轴承刚度和艇体轴向密度分布对艇体的振动及声学特性的影响,桨叶的弯曲模态在艇体振动响应中有明显体现,艇体密度非均匀分布时将辐射声场的指向性特征推向低频。然后,研究了湍流诱发的螺旋桨脉动推力特性,根据相关分析法计算了各向同性空间均匀湍流与螺旋桨叶片相互作用诱导的非定常宽带力谱,讨论了流场参数对推力谱幅频特性的影响。湍流的积分尺度越大,脉动推力谱的能量越往低频段集中,在高频区间幅值衰减越快。螺旋桨旋转速度和进流速度越大,推力谱的幅值也越大,而它们的比值决定了力谱曲线的形状。为计算螺旋桨-轴系的随机振动响应,提出了两步分析法,以螺旋桨脉动推力谱矩阵为输入,结合由频响函数组成的向量获取系统任意点响应的功率谱,利用该方法,分析螺旋桨弹性和轴承等效刚度对轴承处传递力谱的影响,并根据固有特性揭示相关现象的产生机理。针对脉动激励引发的推进系统振动问题,设计了一种纵向橡胶减振器,从减振频率要求和系统安全运转角度确定减振器结构参数,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并与桨-轴模型结为一体,分析减振器对推进轴系振动特性的影响。该减振系统可有效地降低传递至推力轴承的纵向力幅值,同时不会放大轴系横向振动响应。对减振器的安装位置通过参数化分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若要在更宽的低频区间内获得减振效果,应将减振器靠近推力轴承安装,如果要优化全频段的减振效果则选择推进轴段的中点位置。将已有的振动控制措施动力吸振器和对称式基座应用到本文动力学解析模型,研究了轴系的横向振动控制及纵横耦合特性对振动控制的影响。最后,针对螺旋桨-轴系模型,通过试验测试研究了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将测试数据与理论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分析所给出的相关结论,证明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胡晓丹[3](2019)在《基于Thorpe尺度估算大气光学湍流廓线研究》文中指出湍流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应用最为广泛的现象之一,大气湍流会对在大气中传输的光波产生各种湍流效应,而度量大气光学湍流强度的量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目前已经有很多直接测量Cn2的技术,但这些测量方法难免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建立Cn2与常规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容易测量的常规气象参数来估算Cn2廓线,这已经成为大气光学湍流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外对大气光学湍流廓线模式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在实验基础上对Cn2廓线数据进行分段拟合得到的C2廓线经验模式,还有基于湍流基本理论,通过外尺度建立的常规气象参数廓线与Cn2廓线间关系的Tatarski公式,由此派生出多种外尺度模式。其中Thorpe外尺度模式中的Thorpe尺度由Thorpe提出,为了量化水体翻转的尺度规模。该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学中,主要研究分析水体的湍流混合情况,并对湍混合参数(能量耗散率、扩散系数)进行估计。在大气科学以及流体动力学领域,主要应用于辨别流体中湍流混合区及估算不同的湍流参数,但利用Thorpe尺度进行大气光学湍流强度Cn2的估算并不多见。本文对新疆库尔勒、西藏拉萨以及广东茂名海边探空测量的Cn2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horpe尺度利用Tatarski公式估算了上述三个地区的Cn2廓线,并与实测Cn2进行比较,以判断Thorpe尺度估算Cn2的有效性。并据此将该方法首次运用到尚未进行Cn2廓线探空测量的南极点South Pole的Cn2估算,用于南极天文选址。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得到的结论如下:(1)统计分析了新疆库尔勒、西藏拉萨以及广东茂名海边探空实测数据,得到了三地Cn2廓线,结果表明,三地的白天Cn2廓线相对于夜间的Cn2廓线,在量级上要大1~2个量级;在所考虑的高度范围内(0~25 km)Cn2平均廓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起伏波动,但一般夜间湍流变化波动幅度较大,以上这些现象均明显地展现出三个地区的Cn2平均廓线的昼夜差异。在近地面层,拉萨地区的Cn2平均廓线递减速度快于其它两个地区,最小值出现的相对高度也低于其它两个地区;拉萨和茂名的Cn2平均廓线均在15 km附近出现了明显的鼓包,而库尔勒地区没有明显的鼓包,以上这些现象均明显地展现出三个地区的Cn2平均廓线的地域差异。(2)基于Tatarski参数化方案,结合Thorpe尺度方法估算了新疆库尔勒、西藏拉萨以及广东茂名海边这三个地区的C2廓线,无论是量级还是廓线的整体趋势上都展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在5~20km的高度范围内,湍流测量值的细节结构都能在估算值中反映出来,总体而言估算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而且定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库尔勒、拉萨以及茂名海边的Thorpe尺度估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关度分别为69%、68%、60%,平均相对误差均在5.0%以下,上述这些都能够表明Thorpe尺度方法估算光学湍流廓线是可行的。(3)通过下载的南极点常规气象参数数据资料,结合Tatarski参数化方案与Thorpe尺度方法估算出南极点夏、冬两季的Cn2廓线,计算了大气相干长度、视宁度、等晕角等参数和边界层高度以上及边界层内的视宁度及其对整层(0~25 km)视宁度的贡献,将之与文献结果比对。结果表明:估算的Cn2在近地面随高度迅速递减,300 m后随高度缓慢减小,5 km以后出现一个鼓包,10 km后随高度稳定递减,呈现出湍流主要集中于300 m以下这一特点。Thorpe尺度估算的南极点冬季整层视宁度为1.87",270 m以上高度视宁度为0.39",与文献报道较为吻合。基于依据Tatarski参数化方案,结合Thorpe尺度方法可以较好地估算出上述几个地区的Cn2廓线,但是在表示某些高度大气光学湍流廓线细节结构的变化上,还不能充分吻合,这还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对Thorpe尺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如能提高探空数据的分辨率,对提高Thorpe尺度方法的估算效果也有一定帮助。此外本文结果主要是根据以上几个地区有限的探空资料提出来的,对于其它地区Thorpe尺度是否可行,这还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有待进一步探讨验证。

陈铃伟[4](2018)在《基于傅里叶合成法的大气边界层脉动风场大涡模拟》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建筑往高耸和大跨的方向发展,建筑的风敏感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快速发展的计算风工程为建筑绕流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其中大涡模拟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大涡模拟中,生成入口边界脉动来流是真实模拟建筑周围风场的先决条件。目前傅里叶合成法因其使用方便且计算快速等优点已被广泛使用,但仍然存在无法严格满足所有目标湍流特性等问题。为研究傅里叶合成法公式中各参数与实现目标湍流特性之间的内在机理,本文明确了目标湍流特性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及各目标湍流特性的适用范围,并针对基于Kraichnan等提出的方法改进得到的四种傅里叶合成法的基本公式,从脉动风速均值、均方值、风速谱、时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及随机性六个方面进行相关参数理论研究,分析了各个方法实现目标湍流特性的准确程度并指出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研究结果表明分析的四种傅里叶合成法均未考虑实现目标积分尺度,且只能通过试算的方式使生成的脉动风场的空间相关性与目标值近似,计算量较大。针对目前傅里叶合成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入流湍流生成技术CIRFG(Correlation Improved Random Flow Generation)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目标湍流统计特性的特点及适用性,确定了改进的方法拟满足的目标湍流特性。依据傅里叶合成法相关参数与实现目标湍流特性之间的内在机理,理论推导了改进的方法能够严格满足积分尺度和任意顺风向脉动分量的横向空间相关系数。并通过生成入口边界的脉动风场,验证了改进方法的理论推导的准确性,且与CDRFG(Consistent Discrete Random Inflow Generation)和NSRFG(Narrow Spand Random Flow Generator)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方法能够满足更多的目标湍流特性且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运用改进的方法生成的脉动风场作为大涡模拟入口边界条件,对CAARC(Commonwealth Advisory Aeronautical Research Council)标准模型进行数值风洞模拟,并与风洞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方法具有准确性和适用性。同时与CDRFG和NSRFG两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改进方法具有模拟精度更高的优势。

尹强[5](2017)在《交互式流体真实感声音合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声音合成是虚拟现实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期的研究中,实时的声音合成已经成为可能,但大多数声音合成方法聚焦于物体碰撞产生的声音,而对流体声音研究偏少,尤其是基于交互式流体声音合成的研究更是少有涉及。然而不同流体的物理模型和形态存在差别,并且声音合成的物理机制也存在不同,提出一种通用的算法模拟所有的流体声音合成效果是不现实的。因此,本文分别针对火焰以及水的交互式声音合成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不同燃烧介质提出了一种新的交互式火焰声音合成方法。对于火焰的交互式声音,目前的方法一般将火焰声音分为低频以及高频分别进行合成,但大多数研究普遍采用直接燃烧噪声合成低频声音而忽视了湍流旋涡噪声的影响。在高频部分,则普遍采用固定频率的噪声对高频声音进行模拟,产生的火焰声音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高频混合片段匹配的火焰声音合成方法。其次,针对于不同介质的火焰燃烧的物理特性以及对真实火焰声音信号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声特征的不同燃烧介质的火焰声音生成方法,解决了交互声与高低频火焰信号融合过程中的声音同步问题,使得最终产生的火焰信号与动画同步,并且合成的不同燃烧介质的火焰声音具有差异性。其次,本文根据不同的碰撞固体材质提出了一种新的交互式水声音合成方法。对于水的交互式声音,大部分方法采用气泡谐波对气泡声音进行模拟。在气泡声音模拟过程中,会从气泡的不同形态以及位置对气泡进行模拟。这样做会产生巨大的时间消耗,也没有考虑液体与固体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噪声。同时,不同介质与水的交互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声音。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交互式水声音真实感模拟方法。对于气泡的形态及位置问题,本文将气泡的形态由原来的球形及非球形气泡修改为了新的三种状态:气泡、泡沫以及喷雾。通过对这三种状态声音的模拟来合成最后的气泡声音。对于水与不同介质的固体交互的问题,本文将不同材质的固体与水的交互声引入水声中,增强了水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真实感。

刘强,谢伟,段文洋,邱辽原[6](2013)在《四种不同布置形式集装箱船风载荷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开源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包OpenFOAM对不同集装箱布置形式下四种集装箱船的风载荷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四种布置形式为:非满载下集装箱沿船长均匀布置及两端集中布置;满载下有间隙布置及无间隙布置.采用势流方法与黏流方法相结合的计算策略:首先视流体为势流得到流场的速度势及速度分布,然后将所得速度场值作为初始场值赋给有黏流场,应用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最终结果.此外,对比日本船级社推荐使用的集装箱船风载荷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风载荷的力系数及力矩系数不随雷诺数的变化而改变;非满载情况下将集装箱集中在艏艉两端布置可以有效减小船舶所受的风阻力;满载情况下尽量减小集装箱间的间隙也有利于减小风阻力.

刘强[7](2012)在《OpenFOAM在绕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久以来,经典的绕流问题一直是流体力学研究的热点。在计算流体力学中,对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通过数值模拟船舶的绕流空气场来计算船舶所受的风载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开源CFD软件包OpenFOAM为开展CFD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并且其开源性为用户进一步深入探究和开发其CFD类库创造了可能。本论文利用开源的CFD软件包OpenFOAM对圆柱绕流及船舶空气场绕流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对不同雷诺数(雷诺数范围从1到1×106)下的圆柱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LES模型及Spalart-Allmaras一方程模型这两种不同湍流模型的具体应用,对不同雷诺数下的圆柱绕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阻力系数及斯特罗哈数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第二,对不同集装箱放置形式的四艘集装箱船的绕流空气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首先,探究了不同风向角下船舶所受风载荷的力系数及力矩系数随雷诺数变化的规律。然后,比较研究了不同风向角下沿船长均匀放置集装箱与集中在船艏艉两端放置集装箱的两种不同形式下船舶所受风载荷的情况,结果表明:将集装箱集中在船的艏艉两端放置可以在对横向力系数及艏摇力矩系数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小船舶所受的风阻力,并且有利于改善船舶的航速稳定性。最后比较研究了不同风向角下船上每排集装箱间缝隙对船舶所受风载荷的影响。

姚鹏[8](2011)在《高大厂房热风供暖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文中提出热风供暖作为一种新型的供暖方式,它以空气作为热媒,首先将空气加热,然后将热空气送入室内,热风的温度高于室内温度,与室内空气强制对流进行混合,热风所放出的热量补偿房间的热损失,维持室内所要求的温度,从而达到供暖的目的。仿真模拟热风供暖的高大厂房内部的流场温度场,并对模拟结果作出相应分析,对热风供暖系统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CFD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FLUENT对高大厂房热风供暖的流场与温度场进行模拟,得出厂房内具体的温度与速度分布,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证明热风供暖在高大空间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对热风供暖单侧回风厂房内的气流进行了模拟,当送风高度为0.5m时,对厂房空间内主体温度分别达到5℃、10℃、15℃、18℃、20℃时,整个厂房空间的温度与速度分布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厂房内温差大及换热不充分的区域,得出了厂房空间内达到各个要求温度时热风供暖所需的时间,提出了在单侧回风热风供暖系统下的最佳供暖时间为504s,即当送风口距离地面0.5m时,此供暖系统供暖经过504s,厂房主体温度达到10℃时,出现温差大与速度梯度大的地方最少,其供暖效果为最佳。通过对送风口高度分别为0.5m、2m、4m时厂房内温度场流场的结果对比,得出在此单侧回风热风供暖系统下,当厂房主体温度达到5℃时,送风高度在0.5m-4m变化时,送风高度为4m时供暖效果最佳。

刘超[9](2011)在《旋转涡轮分离器的结构改进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海上油气工业要求气液分离器不断向紧凑、高效、经济的方向发展。旋转涡轮分离器是一种基于能量回收涡轮技术的紧凑型离心式分离器。它能在完成高效气液分离的同时回收压能,输出轴功,符合分离器发展趋势和节能的要求,发展前景广阔。旋转涡轮分离器主要包括两相喷嘴、分离表面和残余动能回收装置等几部分。之前课题组已经对两相喷嘴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制作了分离器样机,本论文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气液旋转涡轮分离器样机进行了结构模拟改进和试验研究。首先对分离器的重要组件分离锥体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Solidwors和Gambit软件建立了内部流场的几何模型并划分了网格。通过FLUENT软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研究得到了分离锥体内的流场情况,采用分散相模型(DPM)对气相流场中的液滴运动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了分离器的结构参数及工况变化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液滴粒径、进口流体速度等工况因素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较大;分离表面的结构参数比如锥体角度等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要与喷嘴入射位置及角度、装配距离等参数综合考虑。建造了旋转涡轮分离器样机的性能评价试验装置,对样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器样机可以在完成高效气液分离的同时输出轴功,分离效率在90%以上。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了分离轮锥度、转速、进口工况等因素变化对分离器分离效率及轴功输出的影响规律。在此研究基础上,得出了样机的最佳运行工况范围。针对试验研究中发现的样机不足,我们对需要改进的结构——气体叶片,采用FLUENT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了叶型、间距、流体入射角度、速度等因素对叶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椭圆型叶片更适合作为气体叶片的叶型。结合样机的其他结构参数,优化出了最优叶片间距,设计出了气体叶栅。

沈丽[10](2011)在《户用生物质气化炉燃烧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随着能源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全球能源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生物质能资源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也在不断研究中。然而,现有大多数气化炉存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焦油、原料易烧穿等问题等,针对我国农村当前的经济水平和农村能源结构,户用生物质气化炉以其原料丰富、结构简单、经济实用、易于维护等优点,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用能方式,促进农村地区向着洁净、高效的用能方式前进,进而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针对当前市场上户用生物质气化炉结构缺陷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制了新的混吸式户用生物质气化炉,并以此为研究对象,自行搭建实验台,进行了生物质气化及燃气燃烧换热等主要热工性能参数的实验研究,同时采用CFD方法对燃气在燃烧室的燃烧换热进行数值计算。这种实验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新一代户用生物质气化炉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实验中通过对不同气化剂空气流量下气化室内温度分布、气化强度及生产能力的研究揭示了:随着气化剂空气量的增加,气化室内氧化层厚度增大,炉内温度升高,气化强度增强,热功率增大。同时,小功率工况下,气化炉运行稳定且运行时间长,可满足连续供暖需求;反之,则运行不稳定,且难持续,连续采暖时功率不足,大功率持续供暖还有待解决。此外,还研究了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气化可燃气的燃烧换热情况及烟气排放情况:过量空气系数设定在1.051.5之间,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燃烧更加充分,烟气中可燃成分降低,且当过量空气系数为1.21.3时,燃气燃烧充分且稳定,烟气中可燃成分浓度低,且污染物NOX浓度也较低。但由于炉膛容积较小,燃气燃烧换热不充分,炉膛出口烟温较高,因此,还需对燃烧室结构进行改进,以提高其燃烧换热效果。在采用STAR-CD对燃烧室内的燃气燃烧换热情况进行数值计算中,选用合理的湍流流动模型、燃烧模型及辐射换热模型等,对燃烧室内的速度、温度、浓度等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冷态时,气化可燃气与空气混合后在环形预混段充分混合后由小孔喷射进入炉膛,各小孔喷射速度基本相同,且各喷射孔处湍动能较强,增强了其预混效果,有利于预混可燃气在炉膛内的充分燃烧;热态时,预混燃气喷射进入炉膛后主要集中在其中心区域燃烧,形成主要高温区,且高温区对应高浓度区,但由于顶部水套对其火焰传播的影响,在炉膛上部周围再次燃烧,形成二次高温区,可见,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基本一致,因此,所选模型基本合理。根据实验和数值计算发现,现有燃烧室容积较小,燃气燃烧不充分,换热效果不理想,较难实现大功率持续运行,因此,对原结构进行了改进:将喷射孔减少至6个和炉膛高度提高至200mm,并对改进后的结构采用相同的CFD方法对改进后结构进行数值计算:喷射小孔减少后,喷射速度增加,湍动能增强,预混效果增强;炉膛抬高后,炉膛容积增大,燃气停留时间延长,燃烧更加充分,烟气中可燃成分降低,换热效果增强。结果表明,改进后结构燃烧换热更充分,炉膛出口温度明显降低,排放也得到一定改善。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气化炉改进设计开辟了一种新途径,并为新一代户用生物质气化炉的开发研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表示湍流场的一种新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示湍流场的一种新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湍流场中涡线单元的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几何定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直接数值模拟
    3.2 拓扑特征与手性
    3.3 条件统计
4 结论

(2)湍流诱发弹性螺旋桨—轴系的随机振动响应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螺旋桨-轴系耦合系统的研究概况
        1.2.2 轴-艇等效双梁模型的研究概况
        1.2.3 螺旋桨脉动激励力的研究概况
        1.2.4 推进轴系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概况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弹性螺旋桨-轴系-艇体耦合系统建模与分析
    2.1 前言
    2.2 螺旋桨-轴系自由振动控制方程的建立
        2.2.1 螺旋桨叶片的动力学方程
        2.2.2 推进轴系动力学方程
        2.2.3 螺旋桨-轴系振动的边界条件
    2.3 螺旋桨-轴系强迫响应计算
    2.4 求解及算例验证
        2.4.1 自由振动结果对比
        2.4.2 强迫振动结果对比
        2.4.3 桨叶弹性模量对自由振动特性的影响
    2.5 桨-轴-艇模型的振动与声学特性分析
        2.5.1 桨-轴-艇系统动力学建模
        2.5.2 艇体梁模型的声辐射理论
        2.5.3 算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湍流激励下螺旋桨-轴系随机振动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螺旋桨宽带激励力特性研究
        3.2.1 螺旋桨叶片表面脉动力谱计算
        3.2.2 各向同性湍流场中速度相关函数的计算
        3.2.3 水动力频响函数
        3.2.4 湍流场参数对脉动推力谱的影响
    3.3 螺旋桨-轴系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
        3.3.1 随机响应计算方法
        3.3.2 桨轴系统弹性参数对随机振动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机激励下桨-轴系统的振动控制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纵向减振器方案分析
        4.2.1 纵向橡胶减振器动力学建模
        4.2.2 减振器结构参数的设计
        4.2.3 减振器对桨-轴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4.3 动力吸振器方案分析
    4.4 对称式基座方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弹性螺旋桨-轴系振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对象
    5.3 试验装置及测试过程
    5.4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3)基于Thorpe尺度估算大气光学湍流廓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湍流基本理论
    2.1 湍流概述
    2.2 湍流研究历程
    2.3 大气湍流的统计描述
        2.3.1 大气湍流的平稳和均匀性
        2.3.2 大气湍流的各态历经性和各向同性
        2.3.3 泰勒“冻结”假设
        2.3.4 Kolmogorov湍流理论
    2.4 湍流的标度律
        2.4.1 K41理论
        2.4.2 K62理论
        2.4.3 ESS(Extended Self-Similarity)理论
        2.4.4 SL(She-Leveque)标度律
    2.5 湍流测量技术
        2.5.1 热线测速仪
        2.5.2 PIV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气光学湍流测量方法
    3.1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C_n~2
    3.2 大气光学湍流廓线测量方法
        3.2.1 SCIDAR技术以及GS(Generalized SCIDAR)
        3.2.2 SSS (Single Star SCIDAR)
        3.2.3 MASS技术
        3.2.4 DIM Lidar
        3.2.5 Radar技术
        3.2.6 Sodar
        3.2.7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廓线测量原理(温度起伏法)
        3.2.8 湍流气象探空仪测量C_n~2廓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光学湍流廓线的模式研究
    4.1 实测数据拟合的C_n~2廓线模式
        4.1.1 SLC模式
        4.1.2 AFGLAMOS夜间模式
        4.1.3 CLEARI夏季模式
        4.1.4 香河、昆明、兴隆、合肥、茂名、西藏拉萨模式
    4.2 参数化的C_n~2廓线模式
        4.2.1 Hufnagel模式
        4.2.2 Tatarski模式
        4.2.3 NOAA模式
    4.3 C_n~2廓线预报模式
        4.3.1 基于MESO-NH模型的Masciadri模式
        4.3.2 MM5模式
        4.3.3 WRF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horpe尺度及其估算结果
    5.1 Thorpe尺度
        5.1.1 Thorpe尺度概念及物理意义
        5.1.2 Thorpe尺度的应用
        5.1.3 利用Thorpe尺度估算大气光学湍流廓线
    5.2 Thorpe尺度估算结果分析
        5.2.1 库尔勒估算结果分析
        5.2.2 拉萨估算结果分析
        5.2.3 茂名估算结果分析
        5.2.4 南极点估算结果分析
    5.3 统计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6.1.1 主要工作总结
        6.1.2 创新点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6.2.1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2.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成果

(4)基于傅里叶合成法的大气边界层脉动风场大涡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预前模拟法的研究现状
        1.2.2 序列合成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现有傅里叶合成法的理论及缺陷分析
    2.1 引言
    2.2 描述脉动风场的基本数学模型
        2.2.1 谱
        2.2.2 相关性
        2.2.3 积分尺度
    2.3 目标湍流统计特性
        2.3.1 目标脉动风速谱
        2.3.2 目标时间相关性
        2.3.3 目标空间相关性
    2.4 傅里叶合成法相关参数理论分析
        2.4.1 傅里叶合成法的基本公式
        2.4.2 脉动风速均值分析
        2.4.3 脉动风速均方值分析
        2.4.4 脉动风速谱分析
        2.4.5 脉动风速时间相关性分析
        2.4.6 脉动风速空间相关性分析
        2.4.7 脉动风速随机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傅里叶合成法的改进与入口边界验证
    3.1 引言
    3.2 傅里叶合成法的改进
        3.2.1 目标湍流统计信息的要求
        3.2.2 改进的傅里叶合成法公式推导
        3.2.3 改进的傅里叶合成法小结
    3.3 傅里叶合成法入口边界对比验证
        3.3.1 目标值确定及工况设置
        3.3.2 输入的目标参数对比
        3.3.3 时间相关性对比
        3.3.4 空间相关性对比
        3.3.5 计算效率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ES的CAARC标准模型数值风洞验证
    4.1 引言
    4.2 CAARC标准模型的数值风洞模拟方法
        4.2.1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4.2.2 网格方案及数值计算设置
    4.3 大气边界层入流湍流的数值模拟
        4.3.1 目标湍流特性
        4.3.2 脉动风场与计算域入口的连接
        4.3.3 入口脉动来流的生成
    4.4 CAARC标准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4.1 风压系数
        4.4.2 无量纲气动力参数
        4.4.3 功率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交互式流体真实感声音合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流体声音模拟方法综述
    2.1 火焰声音合成方法综述
        2.1.1 基于非物理的方法
        2.1.2 基于物理的方法
        2.1.3 基于非物理与物理混合的方法
    2.2 水声音合成方法综述
        2.2.1 基于统计学的方法
        2.2.2 基于冲击波的方法
        2.2.3 基于撞击声的方法
        2.2.4 基于谐波气泡的方法
    2.3 其他流体声音模拟方该法综述
        2.3.1 雨滴声的方法综述
        2.3.2 风声的方法综述
    2.4 小结
第3章 交互式火焰声音合成方法
    3.1 算法总揽
    3.2 火焰的动画建模
    3.3 火焰的声音建模
        3.3.1 直接燃烧噪声建模
        3.3.2 湍流旋涡噪声建模
        3.3.3 基于高频混合片段的噪声建模
    3.4 不同燃烧介质的交互声建模
        3.4.1 源信号噪声滤波
        3.4.2 交互声提取
        3.4.3 残差补偿
        3.4.4 交互声与高低频火焰声音融合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高低频火焰声音
        3.5.2 融合交互声后的声音
        3.5.3 用户调查
    3.6 小结
第4章 交互式水声音合成方法
    4.1 算法总揽
    4.2 水的动画建模
    4.3 水的声音建模
        4.3.1 水中的气泡(气泡)声音建模
        4.3.2 水面的气泡(泡沫)声音建模
        4.3.3 水外的气泡(喷雾)声音建模
    4.4 交互声的提取与合成
        4.4.1 模态参数分析
        4.4.2 多级声谱提取材料参数
        4.4.3 材料参数与气泡声音融合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水滴的声音
        4.5.2 水球的声音
        4.5.3 水龙头的声音
        4.5.4 用户调查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四种不同布置形式集装箱船风载荷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湍流模型及计算相关力系数
    1.1 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
    1.2 相关力系数及力矩系数
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2.1 集装箱船的计算模型
    2.2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2.3 计算网格
3 计算结果及分析讨论
    3.1 不同雷诺数下船舶绕流空气场
    3.2 不同布置形式集装箱船风载荷的计算
    3.3 对NK船级社集装箱船风载荷计算公式的分析研究
4 结论

(7)OpenFOAM在绕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圆柱绕流场数值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船舶空气绕流场计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CFD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1 流体运动的基本控制方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理想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
    2.2 湍流模型
        2.2.1 大涡模拟模型(LES)
        2.2.2 Spalart-Allmaras 一方程模型
    2.3 网格的划分
    2.4 相关无量纲参数
        2.4.1 雷诺数
        2.4.2 斯特罗哈数
    2.5 相关力系数及力矩系数
        2.5.1 圆柱绕流的阻力系数与升力系数
        2.5.2 船舶绕流的力系数及力矩系数
    2.6 船舶规范中计算船舶风载荷的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源 CFD 软件包 OpenFOAM 介绍
    3.1 OpenFOAM 概述
        3.1.1 自由软件精神与 Linux 操作系统
        3.1.2 OpenFOAM 简介
    3.2 OpenFOAM 的架构与功能
        3.2.1 OpenFOAM 的架构
        3.2.2 OpenFOAM 的功能
    3.3 OpenFOAM 中对控制方程的离散
    3.4 OpenFOAM 中的边界条件
    3.5 OpenFOAM 中的湍流模型
    3.6 网格的划分与生成
    3.7 后处理模块
    3.8 并行计算
    3.9 使用 OpenFOAM 的流程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雷诺数下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
    4.1 二维层流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
        4.1.1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4.1.2 计算结果
    4.2 三维层流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
        4.2.1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4.2.2 计算结果
    4.3 LES 方法数值模拟湍流圆柱绕流
        4.3.1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4.3.2 计算结果
    4.4 S-A 方法数值模拟湍流圆柱绕流
        4.4.1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4.4.2 计算结果
    4.5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空气绕流场的应用研究
    5.1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5.1.1 数值模拟的计算模型及计算网格
        5.1.2 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
    5.2 不同雷诺数下船舶绕流空气场的研究
    5.3 集装箱不同放置形式下船舶绕流空气场的研究
    5.4 船上每排集装箱间缝隙对船舶绕流空气场影响的研究
    5.5 结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高大厂房热风供暖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CFD简介
    1.3 CFD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值模拟软件Fluent介绍
    2.1 数值模拟软件Fluent概述
    2.2 程序的结构
    2.3 Fluent程序可以求解的问题
    2.4 Fluent程序求解问题的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湍流流动及数学模型
    3.1 湍流概述
        3.1.1 湍流的产生原理
        3.1.2 湍流的主要特征
    3.2 湍流模拟的思想观点
    3.3 湍流的模拟
        3.3.1 直接模拟
        3.3.2 大涡模拟
        3.3.3 雷诺(Reynolds)时均方程
    3.4 湍流基本模型
        3.4.1 零方程模型
        3.4.2 一方程模型
        3.4.3 k-ε两方程模型
        3.4.4 其他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方法
    4.1 基本方程
    4.2 离散方法
    4.3 代数方程的求解
    4.4 压力与速度校正
    4.5 SIMPLE算法
    4.6 壁面函数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风供暖高大厂房内的温度场与流场数值模拟
    5.1 热风供暖系统设计概述
        5.1.1 热风供暖系统设计计算
        5.1.2 热风供暖气流组织方案
    5.2 高大厂房物理模型及简化
    5.3 网格划分
    5.4 湍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5.4.1 湍流模型
        5.4.2 控制方程的离散
    5.5 边界条件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大厂房热风供暖气流组织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6.1 达到焊接车间要求温度5℃时厂房内部温度场流场情况
        6.1.1 温度场结果分析
        6.1.2 速度场结果分析
    6.2 达到机加车间要求温度10℃时厂房内部温度场流场情况
        6.2.1 温度场结果分析
        6.2.2 速度场结果分析
    6.3 厂房内部主体温度达到15℃的温度场流场情况
        6.3.1 温度场结果分析
        6.3.2 速度场结果分析
    6.4 厂房内部主体温度达到18℃的温度场流场情况
        6.4.1 温度场结果分析
        6.4.2 速度场结果分析
    6.5 厂房内部主体温度达到20℃的温度场流场情况
        6.5.1 温度场结果分析
        6.5.2 速度场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不同送风高度厂房内温度场流场情况
    7.1 送风高度距地面为2m,温度达到5℃时的温度场流场情况
        7.1.1 温度场结果分析
        7.1.2 速度场结果分析
    7.2 送风高度距地面为4m,温度达到5℃时的温度场流场情况
        7.2.1 温度场结果分析
        7.2.2 速度场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旋转涡轮分离器的结构改进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意义
    1.2 分离器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分离表面的研究现状
        1.3.2 试验研究现状
        1.3.3 气体叶片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离锥体的数值模拟
    2.1 模型建立
        2.1.1 几何模型与网格
        2.1.2 湍流模型选择
        2.1.3 两相模型的选择
    2.2 模型参数设置
        2.2.1 解算器格式选取
        2.2.2 流体介质及性质
        2.2.3 参考状态
        2.2.4 边界条件设置
    2.3 模拟结果分析
        2.3.1 参数介绍
        2.3.2 气相模拟结果分析
        2.3.3 两相模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样机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流程及主要设备
        3.2.1 试验流程
        3.2.2 试验的主要设备及测量仪器
    3.3 试验数据测量及处理方法
        3.3.1 参数测量
        3.3.2 数据记录方法
        3.3.3 数据处理方法
    3.4 主要操作过程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气量一定载荷比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
        3.5.2 液量一定气体质量流量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
        3.5.3 进口压力一定载荷比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
        3.5.4 分离表面锥度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
        3.5.5 分离轮转速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体叶片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气体叶片的设计
    4.3 流场模型
        4.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3.2 湍流模型选择
        4.3.3 网格及边界条件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流场分析
        4.4.2 叶型选择
        4.4.3 进口总压对叶片效果的影响
        4.4.4 入射角度对叶片效果的影响
    4.5 气体叶轮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
    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户用生物质气化炉燃烧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
        1.2.1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概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国内研究状况
    1.3 炉内燃烧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1.3.1 燃烧数值模拟发展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国外研究状况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户用生物质气化炉实验研究
    2.1 气化炉样机设计
    2.2 实验系统装置及测量方法
        2.2.1 供风系统
        2.2.2 气化室
        2.2.3 燃烧换热部件
        2.2.4 排烟系统
    2.3 实验内容
        2.3.1 气化原料选定
        2.3.2 实验前准备
        2.3.3 实验过程简介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气化生产能力及性能分析
        2.4.2 气化温度分析
        2.4.3 炉膛温度及功率分析
        2.4.4 烟气排放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燃烧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3.1 数学模型
        3.1.1 基本方程组
        3.1.2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3.1.3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3.1.4 辐射换热模型
    3.2 求解方法
        3.2.1 计算域网格化
        3.2.2 控制方程离散化
        3.2.3 代数算法
    3.3 数值模拟基本过程
    3.4 小结
第4章 燃烧室数值模拟
    4.1 燃烧室简介
    4.2 燃烧器冷态模拟
        4.2.1 燃烧器几何尺寸及模拟工况
        4.2.2 计算区域及其网格化
        4.2.3 定解条件及求解方法
        4.2.4 计算结果分析
    4.3 炉膛内燃烧模拟
        4.3.1 几何尺寸及模拟工况
        4.3.2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4.3.3 边界条件及模型选择
        4.3.4 计算结果分析
        4.3.5 模拟与实验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燃烧室改进数值模拟
    5.1 改进结构简介
    5.2 燃烧器改进结构模拟
        5.2.1 速度场分析
        5.2.2 湍动能分析
    5.3 炉膛改进结构数值模拟
        5.3.1 炉膛温度分布
        5.3.2 炉膛出口温度分布
        5.3.3 组分浓度分布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表示湍流场的一种新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湍流场中涡线单元的结构分析[J]. 王利坡.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20(04)
  • [2]湍流诱发弹性螺旋桨—轴系的随机振动响应及控制方法研究[D]. 康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基于Thorpe尺度估算大气光学湍流廓线研究[D]. 胡晓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4]基于傅里叶合成法的大气边界层脉动风场大涡模拟[D]. 陈铃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交互式流体真实感声音合成技术研究[D]. 尹强. 天津大学, 2017(06)
  • [6]四种不同布置形式集装箱船风载荷计算研究[J]. 刘强,谢伟,段文洋,邱辽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0)
  • [7]OpenFOAM在绕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 刘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8]高大厂房热风供暖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D]. 姚鹏. 东北大学, 2011(06)
  • [9]旋转涡轮分离器的结构改进与试验研究[D]. 刘超.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1)
  • [10]户用生物质气化炉燃烧模拟及实验研究[D]. 沈丽. 吉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表示湍流场的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