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厅开展第二批文明图书馆评审验收工作

宁夏文化厅开展第二批文明图书馆评审验收工作

一、宁夏文化厅开展第二批文明图书馆评比验收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程欣怡[1](2021)在《文化生态视野下高密聂家庄泥塑活化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

艾科热木·阿力普[2](2021)在《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其有几千年的璀璨历史,凝聚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新疆木卡姆艺术,其自古流传至今,至少走过了 500多年风风雨雨。如今木卡姆艺术留存于新疆各个不同的地区,主要的木卡姆艺术形式主要有: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这其中十二木卡姆最具有代表性。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之下,木卡姆艺术从濒临灭失的困境中,逐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证明其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更是我国新疆各民族通过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思维与感情的一种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工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工作依然面临着保护基础薄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不足、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木卡姆艺术合理利用不足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并遵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倡导政府主导,利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有效解决诸多问题。因此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需要从立法完善、有效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提升对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有效完善教育传承、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与实务资料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以期将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治理轨道。本文主要是一篇研究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学术论文,以十二木卡姆的发祥地莎车县为田野点,对十二木卡姆的生存生态环境、民俗状况、传承与保护情况、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政府扶持力度、传承与保护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完整、客观的了解与描述,并就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发展,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共有六章组成:第一章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主要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并对木卡姆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系统的总结;就木卡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别: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传统节日与民俗,相互交融的现象进行说明。为本文后面章节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多样性、文化权利理论,以及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马克思民族平等理论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新疆木卡姆艺术为主线,对其所处的生存环境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对近年来我国加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公约以及创设的相关国内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所坚持的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维护多元一体、整体性保护、真实性保护、文化共同繁荣等原则依次进行详细说明。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莎车县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多种传承模式,所做的具体保护措施等,依据调研获得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描述。第四章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保护基础滞后、传承人面临困境、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充分、文化生态遭破坏、合理利用不足问题,都一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细致、全面的分析。第五章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通过域外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葡萄牙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对我国木卡姆艺术保护有利的经验启示。第六章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完善建议,主要从完善相关立法、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完善教育传承、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的保护、加强木卡姆文化的传播、加强木卡姆实物资料的保护等视角,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提出完善意见。

崔乐泉[3](2021)在《2020年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发展与研究方面继续推进。本年度,学界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理论与体系、整体保护与发展、区域性保护以及项目个案考证等方面。在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取得的成绩做出较为全面梳理的同时,学者们还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讨论,而这些讨论也引发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王颢霖[4](2021)在《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是我国乃至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承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已走过将近二十年的历程,开展了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保护工作,形成诸多成果。本文聚焦当下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实际情况,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法规建设、评估体系、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几个方面,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构建进行基础性的建设。论文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系统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保护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探讨。论文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保护研究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力求形成整体性的研究构架。引言部分首先明确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我国当下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研究的具体情况,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重点研究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从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切入,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营造技艺概念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梳理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厘清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为其后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具体问题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针对当下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制度进行论述,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制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文第三章试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项目本体评估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两方面展开,为评估工作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搭建。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五章分别针对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进行论述,结合实际保护案例,多方面探讨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收束,并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进行展望。

覃宇德[5](2020)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外在表现与丰厚的内在蕴涵,形成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共同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培育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的学生源于个体主动自愿选择,社团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互尊互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与创造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传承是当前许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表明,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的经验借鉴,当前学校场域多以照搬传统师徒传承形式,其开展的实效性与传承预期尚有差距。鉴于此,本研究力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社团传承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前期通过文献研究获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开展传承、协同创新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资料,对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社团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我国具有代表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学校开展传承的现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国内成功经验,运用协同创新理论,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社团传承;运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开展传承实践。主要研究结论:一,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途径的现实问题出发,阐明学校社团传承的必要性。社会快速变迁导致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场域——家庭、社区文化传承场的作用锐减。学校社团传承其灵活、自主、开放、创新等特性有别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与其他成员、社区居民众交流协作的机会,对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与助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二,实地考察国内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探析学校传承的问题及成因。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学校身份属性“去社区化”、社会与学校间的场域壁垒、传承形式单一、传承参与主体主动性不够、学校传承机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实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绵延的需求。三,协同创新理论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是以学校为基点,协同相关利益主体,使因社会快速变迁而崩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结构。传承目标的设定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点,彰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学生成长,体现整体性与本真性。传承路径的规划需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传承体验。传承效果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方法多样,凸显传承人员的主体地位。传承的保障措施应多维联动,实现政策、资金、人才等汇聚与优化。四,通过个案实践,传承效果明显。促进了学生对传承项目技术文化的掌握及德行培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意识,加深了学生的传承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师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经验水平,增进传承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传承参与主体的深度协同与传承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整体传承合力;提升了学校在地方的知名度,扩大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朱丽郡[6](2020)在《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镇湖苏绣特色小镇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公共服务水平、集约绿色发展、改革资金筹措、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水平、提升城市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色小镇正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多中心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研究苏州市镇湖苏绣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在政策、概念、规划、管理方面深度分析,梳理出当前小镇建设过程中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以及人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和引导未能履行到位、产业扶持政策力度弱、非政府组织和居民未能有效参与、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苏绣小镇建设提出强化一元多中心管理机制,找准政府定位,实现政府职能优化;科学编制规划、加大政策支持,提供服务和保障;加强文旅融合,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坚持市场主导,以特色产业为导向,通过创新投融资和运营模式、搭建运营平台、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公众获得感,形成特色小镇共建共治和共享的良性协作等精准对策,坚持苏绣小镇个性和形态的特色化,推动苏绣小镇高质量发展。

王馨宁[7](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戏剧作品初探 ——以杭锦旗《阿拉腾鸿达嘎》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在乌兰牧骑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将杭锦旗乌兰牧骑的戏剧作品《阿拉腾鸿达嘎》作为个案加以全面研究。围绕艺术美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这部乌兰牧骑原创戏剧作品的风格及特征,探索究竟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在乌兰牧骑这样的基层文艺组织是最合适的。在本篇论文里笔者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研究论述。首先第一部分主要对《阿拉腾鸿达嘎》的创作者——杭锦旗乌兰牧骑进行介绍,通过对杭锦旗乌兰牧骑的整体概述,交代这个基层文艺组织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同时针对杭锦旗乌兰牧骑的原创作品进行分类整理,着重对不同时期戏剧类节目的创作和发展加以梳理分析,更宏观的了解到杭锦旗乌兰牧骑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和风格特征。通过第一章对以上信息的概述为读者展现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杭锦旗乌兰牧骑形象,也为后续《阿拉腾鸿达嘎》的作品分析提供背景支撑。论文的第二部分进入到对杭锦旗乌兰牧骑具体作品的分析,笔者以杭锦旗乌兰牧骑创作的《阿拉腾鸿达嘎》这一戏剧作品为例进行概述分析。首先通过对作品的概述为读者阐述这部作品成为乌兰牧骑原创作品研究案例的原因,而后通过《阿拉腾鸿达嘎》的剧本进行整体分析,对包括故事情节创作和人物角色设置这些内容加以研究分析,总结出在前期的文本创作中所体现出的风格特点。本章旨在通过对作品进行整体概述让观众对作品的风格有一些宏观的了解。《阿拉腾鸿达嘎》做为一部极具“乌兰牧骑”风格的戏剧作品,出创作内容外,其舞台展现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接下来第三章的内容中将对此展开具体的论述。一部戏剧作品除了在前期剧本上的创作至关重要外,后期舞台呈现的设计也占据作品创作的重要比重。因此紧接着在第三部分则聚焦于作品后期的舞台呈现设计。其中包括对于的舞美设计、音乐创作和表演风格这三点内容。这三方面的设计和前期剧本创作的风格一样,都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但同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中又独具现代化风格,让观众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至于枯燥无味,故以艺术美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探究,分析其中缘由。《阿拉腾鸿达嘎》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乌兰牧骑戏剧创作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一个基层文艺组织,必须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群众需求进行创作,这样作品才能形成独特的乌兰牧骑式风格魅力。因此在最后一章在探讨乌兰牧骑创作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对前三章的内容进行整理,旨在总结出乌兰牧骑创作文艺作品的经验和启发,对乌兰牧骑的指导思想和创作风格进行具体的阐述和总结。对于怎样的戏剧作品才是适合乌兰牧骑这一疑问,通过对这四章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乌兰牧骑作为创作者必须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并在创作中采取扬长避短的创作手段。同时需要明确乌兰牧骑的功能和宗旨,保留乌兰牧骑本地艺术特色的同时不断的学习借鉴其他的优秀文化。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创作出具备独特风格艺术作品,而这正是乌兰牧骑作品的创作标准。也正是本文对乌兰牧骑戏剧类节目展开讨论的研究意义。

朱厢炜[8](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程梁茵[9](2020)在《基于伦理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基于伦理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为主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伦理建构说明、当前伦理困境分析、伦理分析工具概述以及伦理回归实现向度等四部分内容展开。“伦理”作为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核心,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出现频率。伦理通过礼节、风俗、民俗、习惯等表现出来,一代又一代塑造着人内在的品德与性格。而这些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又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非遗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上,我们首先要明确,伦理文化情境是催生非遗研究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当代非遗的发展将日益回归人本尺度,国际上率先运用伦理视角,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通过借助伦理工具非遗解决非遗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那么,我国目前的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面临怎样的伦理问题呢?在伦理视角下审视非遗生产性保护问题,主要考量伦理规范与非遗保护行为的之间关系,而分析非遗生产选择、生产主体以及利益分配环节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在剖析非遗保护过程利益循环之中矛盾与冲突。非遗生产性保护应该要生产什么内容、由谁来生产,以及如何进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诸种问题,制约着我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进一步发展。在梳理完这些问题后,本文借助发展伦理和代际伦理两个具体的理论视角以明确伦理与非遗保护的关系,运用伦理视角更好地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进行思辨研究。但是,如何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中出现的利益纠纷问题,在国际上并没有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范式,中国在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通过对非遗生产选择权力、传承创新以及利益分配环节上诸种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尝试提出一些解决建议,为我国伦理视角下非遗生产性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可行方案。

李帅霖[10](2020)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书馆发展规划是图书馆发展的中长期谋划,是图书馆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趋势制定的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图书馆发展规划对图书馆应对变化、把握未来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重视研究和制定发展规划,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都制定并实施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本文以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为蓝本,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阐明省级公共图书馆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着重对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梳理分析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特征,结合图书馆当前内外部环境因素,剖析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省级公共图书馆制定和实施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和策略。

二、宁夏文化厅开展第二批文明图书馆评比验收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文化厅开展第二批文明图书馆评比验收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
    第一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木卡姆的搜集、整理与记录
        二、改革开放后的整理、挖掘阶段
        三、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的保护
    第二节 木卡姆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社会价值
        四、经济价值
    第三节 木卡姆艺术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个领域
        一、木卡姆艺术与民间文学和传统戏曲的交叉
        二、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舞蹈和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交融
        三、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节日和民俗的相融
第二章 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理论
        一、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文化多样性的的影响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文化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文化权利理论
        一、文化权利形成与发展
        二、文化权利基本内涵
        三、文化权利的要素
    第三节 民族平等理论
        一、罗尔斯的平等理论
        二、罗伯特·诺齐克的平等理论
        三、德沃金的自由主义平等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
第三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
    第一节 木卡姆文化遗产起源与生存环境
        一、新疆木卡姆文化遗产的起源
        二、十二木卡姆简述
        三、绿洲农业文明
        四、各民族融合状况
        五、民俗状况
    第二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二、《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
        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三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保护原则
        二、真实性保护原则
        三、维护多元一体原则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原则
        五、文化共同繁荣原则
    第四节 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模式
        一、莎车县地理环境介绍
        二、父子传承模式
        三、师徒传承模式
        四、传统社区传承模式
        五、学校教育传承模式
    第五节 莎车县木卡姆艺术的具体保护措施
        一、代表性传承人
        二、木卡姆进校园和进社区情况
        三、充分利用文化博物馆与文化中心
        四、传统节日与木卡姆文化节的展演展示
        五、扶持措施
第四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保护基础方面的问题
        一、木卡姆传承保护方面的资金短缺
        二、木卡姆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管理模式滞后
        三、木卡姆相关的原始歌词、乐谱流失严重
        四、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第二节 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一、各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人数较少
        二、代表性传承人种类单一
        三、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
        四、传承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滞后
        五、木卡姆艺术乐器作坊与制作艺人未得到足够重视
        六、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不够完善
    第三节 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
        二、公益性宣传
        三、原始资料及有关实物收集与整理方面
        四、数字化记录
        五、交流与展演展示
    第四节 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一、民众的参与度不足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相关的文物古迹保护不力
    第五节 合理利用不足
        一、木卡姆艺术的不当创新
        二、产业发展不足
        三、完整性保护不足
        四、传承培训尚未制度化
第五章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
        一、“马洛亚”的定义及历史溯源
        二、支持马洛亚艺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机构
        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机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培训机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机构
    第二节 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
        一、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屋
        二、舞蹈屋的参与者
        三、保护措施
        四、舞蹈屋模式的档案管理
        五、促进区域、分区域和国际合作
    第三节 葡萄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
        一、法多基本情况与分类
        二、法多的伴奏乐器
        三、法多的管理模式
        四、法多的保护模式
        五、法多的宣传模式
    第四节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启示
        一、建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
        二、建立新疆木卡姆艺术文献资料机构
        三、积极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教育培训
        四、积极推进新疆木卡姆艺术的档案建立
        五、加强地区、区域与国内外推广合作
        六、创新宣传手段
第六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相关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修改建议
        二、《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修订建议
        三、制定有关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地方性法规
    第二节 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
        一、鼓励带徒授艺
        二、提高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
        三、积极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
        四、完善奖励措施
    第三节 完善教育传承
        一、举办木卡姆艺术进校园活动
        二、充分发挥社区民众在木卡姆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三、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传承质量与研究
    第四节 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
        一、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整理与记录
        二、挖掘民间传统乐器传承人
        三、加强对乐器制作原材料的保护
    第五节 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
        一、强化政府部门主导,学界并行
        二、重视商界与新闻媒体共同辅助功能
        三、加强木卡姆艺术展演展示与国内外交流
        四、不同地区木卡姆艺术的交流合作
    第六节 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基础
        一、调查、记录与建档
        二、加强对木卡姆艺术的研究
        三、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创新传承方式
        四、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实物和资料
        五、对木卡姆艺术博物馆进行全面完善
        六、鼓励资深艺人建立私人博物馆
        七、借助多方优势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藏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营造技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缘起
        二、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初兴(20 世纪初——1948 年)
        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耕耘(1949 年建国后——1976 年)
        三、传统营造技艺研究的接续(1978 年改革开放后)
        四、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新篇章(21 世纪初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制度研究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系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行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向与途径
    第二节 法律法规体系
        一、法律、法规政策建设的现状
        二、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伦理原则
        三、现有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三节 保护制度的体系建设
        一、项目申报与认定制度
        二、完善保护名录制度建设
        三、技艺传承机制的完善
        四、保护规划编制与履约
        五、评估与退出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相关阐释
        一、文化遗产评估的相关研究与经验
        二、构建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构成框架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框架说明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目标内容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主客体
        四、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方式与流程
        五、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原则
        六、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标准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本体评估的搭建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价值评估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现状评估
        三、评分方式与分类保护模型的设计
    第四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方式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要素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行为主体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单位
        二、行业保护团体与机构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持有者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与原则
        一、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原则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性保护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性保护
        四、传统营造技艺的展示性保护
        五、传统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保护
        一、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背景
        二、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紧迫性
        三、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途径的保护
        一、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模式
        二、现代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探索
        三、行业组织与营造团体
        四、面向公众的普及与宣传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机制的保护
    本章小结
结语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附录2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
    附录3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技艺类)
    附录4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美术类)
    附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国家)
    附录6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部级)
    附录7 传统营造技艺相关研究出版物内容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2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3 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1.4.4 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5 文献评析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价值追寻
    2.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价值
        2.1.1 学校社团是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基地
        2.1.2 助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创新
    2.2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2.2.1 健体修身养性
        2.2.2 思想道德濡化
    2.3 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价值
        2.3.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2.3.2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2.4 对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
        2.4.1 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2.4.2 提升青少年民族凝聚力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3.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3.1.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内容及评价
        3.1.2 参加校内外活动的情况
        3.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实然保障状况
    3.2 当前学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审视
        3.2.1 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
        3.2.2 传承路径单一
        3.2.3 学校传承的保障措施乏力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理论基础
    4.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特征及原则
        4.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4.1.2 协同创新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与协同创新的联系
        4.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实施前提
        4.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达成原理
    4.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及特征
        4.3.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
        4.3.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特征
    4.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
        4.4.1 统筹与合力
        4.4.2 创造与创新
        4.4.3 信任与沟通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设计
    5.1 传承目标的设定
        5.1.1 传承目标设置的依据
        5.1.2 传承目标的内容
    5.2 传承内容的选择
        5.2.1 传承内容选择的原则
        5.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内容
    5.3 传承路径的规划
        5.3.1 搭建传承平台
        5.3.2 拓展传承面
        5.3.3 协调传承参与主体间的关系
        5.3.4 建设传承项目的特色校园文化
    5.4 传承效果的评价
        5.4.1 传承效果评价的主体
        5.4.2 传承效果评价的内容
        5.4.3 传承效果评价的方法
    5.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应然保障措施
        5.5.1 建立健全资金支持制度
        5.5.2 营造政策与人文环境
        5.5.3 培养传承参与的主体,实现功能互补
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实践
    6.1 传承方案的制定
        6.1.1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个案进入的方式与建立研究者的伙伴关系
        6.1.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6.1.4 研究效度与伦理
    6.2 传承方案的实施
        6.2.1 社团教学
        6.2.2 社团活动
        6.2.3 社团建设的保障措施
    6.3 传承方案的实施效果
        6.3.1 传承参与学生取得的成效
        6.3.2 传承指导教师的收获
        6.3.3 其他参与主体达成的效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镇湖苏绣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界定
        二、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
        三、特色小镇的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多中心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第三章 苏州市镇湖苏绣小镇建设现状
    第一节 镇湖街道概况
        一、地理交通
        二、产业发展
    第二节 苏绣小镇概况
        一、建设概况
        二、投资和运营
        三、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第三节 苏绣小镇建设现状
        一、项目载体提升
        二、居民就业带动
        三、人才队伍壮大
        四、品牌效应增强
第四章 苏州市镇湖苏绣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苏绣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动力不足
        二、传承人才匮乏
        三、规划建设不完善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职能未履行到位
        二、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三、非政府组织和居民未能积极发挥作用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一、建设概况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
        一、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主要进展
        二、建设经验
    第三节 苏州市其他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一、周庄水乡风情小镇
        二、昆山巴城昆曲特色小镇
    第四节 经验启示
        一、依托产业特色合理规划
        二、强化政府引领和政策支持
        三、加强人才队伍支撑
第六章 苏州市镇湖苏绣小镇发展路径分析
    第一节 精准政府角色
        一、优化政府职能
        二、科学编制规划
        三、加强制度保障
        四、注重生态建设
    第二节 坚持市场主导
        一、创新融资方式
        二、搭建运营平台
        三、拓展合作范围
        四、加强品牌建设
    第三节 发动公众参与
        一、提升公众获得感
        二、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作用
        三、创新人才培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戏剧作品初探 ——以杭锦旗《阿拉腾鸿达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 乌兰牧骑创作发展方向
        (二) 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方向
    四、文献综述
        (一) 乌兰牧骑文化分析相关研究
        (二) 乌兰牧骑作品分析相关研究
        (三) 戏剧艺术相关研究资料
        (四) 乌兰牧骑传承和保护研究
    五、研究问题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界定
    八、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杭锦旗乌兰牧骑
    第一节 鄂尔多斯杭锦旗概述
    第二节 杭锦旗乌兰牧骑概述
        一、建立与发展
        二、现状与发展
    第三节 杭锦旗乌兰牧骑艺术形式
        一、歌曲类作品
        二、器乐类作品
        三、舞蹈类作品
        四、语言类作品
    第四节 杭锦旗乌兰牧骑戏剧发展
        一、萌芽期
        二、发展期
        三、转型期
第二章 《阿拉腾鸿达嘎》的艺术整体分析
    第一节 《阿拉腾鸿达嘎》戏剧作品概述
        一、作品前身
        二、作品创作
        三、作品成果
    第二节 《阿拉腾鸿达嘎》戏剧文本分析
        一、戏剧剧本概述
        二、戏剧故事情节
        三、戏剧角色设置
第三章 《阿拉腾鸿达嘎》的艺术美学分析
    第一节 朴实的表演风格
        一、肢体语言
        二、舞蹈设计
    第二节 特色的音乐创作
        一、主题音乐
        二、人物音乐
    第三节 非写实的舞美设计
        一、布景设计
        二、服装特色
        三、道具创新
第四章 从《阿拉腾鸿达嘎》看乌兰牧骑创作与发展
    第一节 乌兰牧骑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
        二、北京文艺座谈会
        三、“量体裁衣”的进行文艺创作
    第二节 内蒙古乌兰牧骑的创作启发
        一、文艺创作取自民间
        二、文艺成果服务民众
        三、文艺主题顺应时代
    第三节 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报纸文章类
    四、学位论文类
附件一 《阿拉腾鸿达嘎》汉语剧本
    序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第六幕
    尾声
附件二 笔者采访内容记录整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9)基于伦理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非遗生产性保护伦理建构:伦理和非遗的双向渗透
    第一节 伦理文化情境奠定非遗研究基础
    第二节 多元利益主体呼吁非遗伦理关切
第二章 非遗生产性保护伦理困境:利益循环中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节 伦理视角下非遗生产性保护问题形成分析
    第二节 生产什么?——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选择权力问题
    第三节 谁来生产?——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创新问题
    第四节 如何生产?——非遗生产性保护利益分配问题
第三章 非遗生产性保护伦理的理论基础:发展伦理与代际伦理
    第一节 发展伦理概述
    第二节 代际伦理概述
    第三节 发展伦理与代际伦理关联性:非遗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第四章 伦理回归实现向度:非遗生产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建议
    第一节 “规范与自觉”:非遗生产性保护生产伦理建议
    第二节 “生产反哺文化”: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创新建议
    第三节 “协调与公正”:非遗生产性保护利益协调建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图书馆发展规划研究现状
        二、国外图书馆规划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概述
    第一节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介绍
        一、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二、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职能
        三、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概述
        一、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的内涵界定
        二、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的主要作用
        三、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的类型形式
第三章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背景
        一、我国文化事业和公共图书馆事业制定实施五年发展规划
        二、文化部开展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实施
    第二节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助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丰富地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章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状况调查
    第一节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状况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范围
        三、调查方式方法
        四、调查内容
    第二节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于拥有情况的调查分析
        二、基于制定情况的调查分析
第五章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文本体例分析
        二、总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四、保障体系
    第二节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特点
        一、以重点项目为着力点,重视目标分解
        二、规划体例完整,重视规划延续性
        三、兼顾硬件改善,重视软实力提升
第六章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省域地区内协同发展作用有待加强
        二、规划“个性化”存在不足
        三、专门规划制定不够到位
        四、编制主体缺少广泛的用户参与
        五、缺乏发展规划评估监测体系
    第二节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制定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策略
        一、实施发展规划的动态管理
        二、推进发展规划制定的多元参与
        三、健全发展规划的监督评估体系
        四、融合地方社会建设,立足地方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宁夏文化厅开展第二批文明图书馆评比验收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生态视野下高密聂家庄泥塑活化路径探究[D]. 程欣怡. 山东艺术学院, 2021
  • [2]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D]. 艾科热木·阿力普.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2020年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J]. 崔乐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3)
  • [4]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D]. 王颢霖.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D]. 覃宇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镇湖苏绣特色小镇为例[D]. 朱丽郡. 苏州大学, 2020(02)
  • [7]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戏剧作品初探 ——以杭锦旗《阿拉腾鸿达嘎》为例[D]. 王馨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伦理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D]. 程梁茵.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调查研究[D]. 李帅霖. 黑龙江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宁夏文化厅开展第二批文明图书馆评审验收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