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我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一、我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俐[1](2020)在《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加凸显了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育人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迎合时代浪潮,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抓紧实施双创教育是高校保持其社会中轴地位的明智之选。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双创教育有着内在契合,能否领会双创教育精神,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校际竞速的“弯道超车”,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以山西省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取我省部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基本覆盖,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各院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水平逐年提升;双创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部分高校设有双创教育基地,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存在课程目标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形式类型单一,内容特色不鲜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程实施中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够高;课程评价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未体现师生意志和第三方评价的问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问题、探明原因,对症下药。借鉴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以我省特有的晋商精神为文化核心,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提出我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的构建策略:明确教育对象,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形成特色课程;统筹课程规划,强化课程实施;重视课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以期推动省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双创教育模式,并将晋商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张萍[2](2016)在《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四维评价模型”建构与质量改进研究 ——以H省省属重点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不能仅体现在“教”的条件、能力和水平上,还应体现在“学”的过程与成果上,且“教”的质量只能通过“学”的表现及效果来衡量。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应成为检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访谈调查,致力于建构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模型,在了解大学生学习质量现状及学生对各影响因素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要素,进而提出优化学习质量的对策建议。本论文遵循文献整理与访谈调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再次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大学生学习质量即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取专业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与结果两方面,满足自我发展与学校教学要求的程度。第二章,文献综述,详细梳理了大学生学习质量内涵,国内外学习质量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文献,以充分借鉴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智慧。第三章,研究设计,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设想。提出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模型及学习环境影响因素的初步理论设想。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体现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两方面,对其质量的评价也要从这两方面搜集证据。研究假设认为学习投入、学习方式、学习动机是反映学习过程的关键要素,而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业收获是反映其学习结果的有力证据。提出了大学生学习质量四维评价模型。大学生的学习虽是个人行为,但也绝离不开校园学习环境的影响,院校的设施、教师专业素养、课程资源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三大核心要素。本文欲明晰三大核心要素及其内部因子对学习质量的影响机理。第四章,大学生学习质量“四维评价模型”的探索与构建。通过两次试测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对研究维度进行修订,最终确立了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四维评价模型”。通过实测问卷的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标效度分析及相关分析验证了大学生学习质量“四维评价模型”科学有效,该调查结果可靠可信。第五章,调查院校大学生学习质量现状及群体差异分析。调查表明H省省属重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不甚理想,尤其是学习投入水平不高,学习方式不够科学,学习动机不强,学业收获水平也低于全国常模。可见,完善省属院校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其学习质量已势在必行。在大学生群体差异分析中发现,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不同考研打算以及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在学习质量上存在普遍的显着性差异。第六章,大学生学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该部分首先验证了各影响因素分量表的理论设想及科学性;其次,在学生对三大影响因素的感知报告中表明学生对院校因素的满意度最低,其次是教师因素和课程因素,其中师生互动因子的得分最低,可见该群体师生学业交往的欠缺;最后通过影响因素各因子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学业收获以及学习质量的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并具有较高预测力的要素比较一致,主要包括师生互动水平、挑战性课程目标的设置、多元的课程评价方式以及院校学业制度支持。可见在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上,这些要素的改进尤为重要。第七章,大学生学习质量改进的建议。根据差异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欲改进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在学生主体及各影响因素几个层面展开。在学生个体层面,院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建构主义学习观、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掌握深层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力。在院校层面,树立以“学习质量”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点指向人才培养的效果;建立质量监测中心,追踪学生学习质量变化的趋势与规律,为改进质量提供现实依据;在院校的资源投入上,由数量投入转向质量投入,提高资源投入的实效;构建学习支持型校园环境,加强大学生的学习指导与服务。在教师层面,要创新师生互动的方式,提高师生互动的频率与实效;要完善课堂教学,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丰富与加深学生的课堂体验;要掌握大学生学习质量的群体差异,以便因势利导。在课程资源方面,强化高阶课程目标,体现梯度层次设计,提高学业挑战度;改革多元的课程评价模式,助推学生学习过程的完善与质量的提高。

段雪蓉[3](2019)在《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工作初期的职业认同度低不仅会导致部分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还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甚至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因此关注高校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的现状、了解影响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不仅对初任辅导员的职业专业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对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涵、影响因素、结构维度、初任辅导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将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界定为工作年限低于四年的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与赞许。本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研究,并且结合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发性、主导性与专门性的政策解读,为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这四个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与人口学变量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研究发现,云南省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整体程度偏高,但却存在职业认知不正确、职业意志不够坚定、职业知识能力欠缺、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渠道有限等问题。云南省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受到社会、学校与个人的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其工作的支持度、学校的激励机制中的精神激励、家庭成员对其工作的支持度与初任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对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的产生着正向的影响。针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从个体、学校与社会这三个维度出发以提高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就个体维度而言,在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之上,初任辅导员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并且构建出与辅导员职业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就学校维度而言,在严格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保障辅导员职业身份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完善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以保障初任辅导员职业能力,在给予初任辅导员工作上的系统支持的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晋升发展空间。就社会维度而言,在给予初任辅导员积极的亲情支持的同时应该给予初任辅导员职业环境上的支持,以提升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陈亚梅[4](2020)在《HPV疫苗知识的认知度、接种意愿及影响疫苗接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分析该地区HPV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接种意愿、影响疫苗接种的因素以及认知度与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在该地区开展HPV疫苗接种的策略。材料与方法:利用网络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在江西省对网络调查群体、组织性筛查群体、农村留守妇女进行HPV疫苗相关知识认知度、接种意愿及疫苗接种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该地区HPV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及影响疫苗接种的因素。利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在江西省三所大学对在校大学生进行HPV疫苗相关知识认知度、接种意愿及疫苗接种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群体HPV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及影响疫苗接种的因素。在国家“两癌”筛查的构架下在江西省横峰县妇幼保健院对来该院进行“两癌”筛查的妇女进行HPV疫苗认知度的书面调查,并结合该群体的HPV及宫颈细胞学、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HPV疫苗认知、接种意愿与HPV感染率以及宫颈病变发病率的关系。研究结果:1.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通过网络调查和纸质调查的方式共收集有效问卷3302份,其中网络调查群体1590份,组织性筛查群体705份,农村留守妇女1004份。三个群体中网络调查群体对HPV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较高,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及个人年收入等因素均可影响群体的认知度及疫苗接种意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价格因素可影响群体的疫苗接种意愿,控制疫苗价格、将疫苗纳入国家免疫接种计划、疫苗接种费用可通过医疗健康保险报销等措施均可促进疫苗的接种。2.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0日期间通过网络调查方式在江西省三所大学共收集有效问卷504份,其中医学专业241份,非医学专业263份。大学生群体中居住地、性别、家庭年收入、所学专业对HPV疫苗知识的认知度均有影响;随着大学生个人收入的增加,HPV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群体的疫苗接种意愿高达90%以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价格因等素可影响群体的疫苗接种意愿。3.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国家“两癌筛查”的架构下在江西省横峰县妇幼保健院收集了1205份调查问卷。在“不了解”、“不知道”、“不愿意接种”HPV疫苗的群体中,HPV感染率、TCT≥ASCUS的概率较“知道”、“了解”、“愿意接种”HPV疫苗的群体高,疫苗接种意愿可影响TCT的检查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我省不同群体对HPV疫苗相关知识的了解度普遍低下,但接种意愿较高;且HPV疫苗相关知识认识度低下接种意愿低群体的HPV感染率、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本次研究的结果提示积极宣传HPV疫苗相关知识以提高群体的认知度及接种意愿十分重要,也有必要控制疫苗价格、将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接种计划、疫苗接种费用可由医保报销等措施以提高疫苗的接种率,真实有效的实施宫颈癌防控。

张宝阳[5](2019)在《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当今已成为我国政府、社会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政策尤为重要,它是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和问题解决的体现,是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向促进措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完善,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的就业形势,也将对辽宁省大学生的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篇论文的研究主要介绍了辽宁省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篇论文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问题的研究思路、框架,以及对就业政策实施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之处。结合推进大学生就业的促进政策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我国就业概念、引出大学生就业概念,最后表明什么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概念。通过文献和数据分析方法,对辽宁省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辽宁省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的成效,找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引起问题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分析。结合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经验的借鉴及通过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对国内外的就业促进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并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等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促进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陈卓伟[6](2018)在《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变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历来倍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已经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发展进程中,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多次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实际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需要改进和加强。本文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一是论文选题相关情况。主要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二是论文相关概念分析。首先从内涵上界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含义,厘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内容以及时代特征,综述了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建设时期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其次,通过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形式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和分析。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调查分析。2017年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第2阶段:重点对1987年导师对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与2017年笔者所作调查进行了具体相关问题的比较分析。第3阶段:对1987年、2017年未能进行相关问题实体比较的问题进行纵向文献分析,找出了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问题以及发展成果。最后,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从战略高度认识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的发展经验,提出将其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建议和行动对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实地调查取证获得了新时期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最新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具体变化;通过总结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原则。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认知和行动两方面的具体改进对策与建议,对当前改进和加强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谢飞[7](2019)在《江西省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江西省于都县、上饶县、都昌县、丰城市、抚州市东乡区、遂川县六县小学2-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综合分析江西省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江西省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为我省在制定管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政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以现场调查的方式进入学校进行问卷调查。由江西省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处确定样本县,与样本县沟通,确定一个样本乡镇,选定样本乡镇内中心小学作为样本学校,在选定的样本学校内通过随机数字表(根据年级中每班学生数)随机从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班内所有学生均参与调查,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能理解问卷,故从二年级开始调查,最终每个学校抽取5个班级。问卷采用调查员现场集中讲解并逐题询问,学生自填答案的方式进行,个别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问卷则进行单独指导。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做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做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1.本次调查共发放1382份调查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1317份,有效率为95.3%。其中男女比例均约为1.11:1。小学生两周患病检出率为33.3%;独生子女检出率为10.4%;单亲或其他种类家庭结构检出率为19.4%;留守儿童检出率为25.7%;调查对象中父母均外出3个月以上者检出率32.0%,母亲单方外出3个月以上者检出率为5.1%,父亲单方外出3个月以上者检出率为13.5%。2.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异常明显检出率为2.1%,年龄、男性、独生子女、非自杀性自伤、父母互殴、校园欺凌、学习压力对小学生心理异常明显有影响(OR(10-11岁)=0.464(0.181-1.190);OR(12-14岁)=0.195(0.051-0.745);OR(男性)=0.345(0.145-0.819);OR独生子女</sub>=2.892(1.038-8.053);OR非自杀性自伤</sub>=4.24(1.692-10.655);OR父母互殴</sub>=1.436(1.053-1.957);OR(校园欺凌)=1.528(1.105-2.113);OR(学习压力较大)=10.577(3.440-32.521))。3.重度学习焦虑检出率55.9%,重度身体症状检出率20.4%,重度过敏倾向检出率17.2%,重度自责倾向检出率12.9%,重度恐怖倾检出率11.9%。年龄、性别、独生子女、父母互殴情况、非自杀性自伤、自杀意图、校园欺凌、学习压力对以上四个方面心理健康状异常起正向作用。结论:1、江西省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异常主要表现方面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2、年龄、性别、独生子女、非自杀性自伤以及学习压力与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测评总分明显异常有关。年龄、性别、两周患病、独生子女、父母互殴、校园欺凌、学习压力与小学生出现其他八个方面重度心理异常有关。3、建议父母以身作则,减少手机电脑使用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室外活动,学校在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可建立校园巡视小组,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社会通过新闻媒体或居委会宣传等方式,帮助家长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减少家庭内部纷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校园及社会环境。

赵崇莲[8](2011)在《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高等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极不平衡,亦鲜有系统科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必将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绩效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国大陆最南部沿海省份,广东省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方向方面有一些与时俱进、先行先试的探索。本研究旨在以广东省为个案,全面系统研究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历史、现状及特色,思忖不足,提出对策,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要构建科学有效、重在“服务”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首先必须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基础。为此,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本研究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界定为以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求为导向、运用心理学专业理论与技术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求服务,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服务性活动。同时,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界定为在高等学校,由专业机构和人员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向全体在校生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全文分为文献综述、问题提出、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及总的讨论与结论五个部分,7个系列研究,相对完整地解析了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导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涵及构成,并对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工作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为了解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基本维度,研究1自编研制了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以前人研究和开放式调查为基础自编初测项目,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对初测问卷加以修订,最后以结构方程模型确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正式问卷。该问卷各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以研究1所编制的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为基础,研究2对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讨。在充分了解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上,研究3提出了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导向的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理论构想,并通过访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验证修订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维度,编制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该问卷各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研究4、5、6则运用研究3编制的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问卷,分别对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之管理监督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和技术体系特点、绩效、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查。为间接探测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绩效,本研究以SCL-90为调查工具,对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进行了测量。在总的讨论里,以前述研究为基础,对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特色、绩效加以凝练,发现问题反思不足,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其它省市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借鉴。7个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包括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需求、心理健康服务队伍需求、心理健康服务形式需求、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四个维度。总体而言,广东省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四个维度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需求,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方面表现出较强烈的愿望;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存在显着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学校类型之间的显着差异(p<0.001);(2)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影响因素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可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其中,年级和学校类型是显着影响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因素(p<0.001);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认知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显着相关。SCL-90均分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表现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认知越积极,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认可度越高,越可能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3)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由管理监督、队伍建设、技术体系三个维度构成,它们分别对应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三个层面,即“管理监督”对应“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需求”层面;“队伍建设”对应“心理健康服务队伍需求”层面:“技术体系”对应“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需求”层面。(4)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自身特色。管理监督方面,以专业协会为依托实施“柔性管理”,建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三级管理模式;督查与自查相结合,以督导检查为抓手引导全盘工作;校—医—家多方联动,广泛寻求与外部系统合作。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加强上岗资格证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促进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技术体系方面,拓展内容形式,营造浓郁氛围;改变服务理念,强化全员育人:强化安全监护意识,实施“三预”工程。就整体而言,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绩效,表现在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满意度、参与度、危机事件干预效果较好,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政府和教育界广泛认可。(5)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一些不足。管理监督体系方面,认识待提高,发展欠平衡;心理咨询师督导亟待加强;工作经费不够充分,来源狭窄。队伍建设体系方面,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技术服务体系方面,服务主渠道有待加强;研究生、教职工心理健康问题有待进一步重视。(6)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点建构策略主要包括:提高认识,缩小差距;加强队伍建设,重视心理咨询师督导;发挥主渠道作用,拓宽服务内容与形式;整合资源,关心研究生和教职工心理健康。(7)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我国其他省市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领导重视是关键;其次,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广东省“校—医—家多方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开展师生互助计划等举措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第三,开展专项培训、定期督导,切实关心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第四,关心研究生、教职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范围。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理论方面,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联系起采,丰富并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内涵。研究首先对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了理论构建及问卷编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理论,据此编制并验证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问卷;国内首次系统研究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将是一个重要补充,同时可能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方面,尝试采用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整合的研究思路,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探讨,推动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的多元化与综合化。本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为调查法,并且在测验中使用的工具也多是自我报告组成的问卷,自我报告量表在施测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问题,如反应偏差、评价忧虑、社会赞许效应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他评和自评相结合以及干预实验法等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进行研究,从而为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基本经验和发展思路。

张彩云[9](2019)在《昆明市中职卫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肩负着培养我国数亿计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和劳动人才的重要责任。国家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中等职业学校也正逐步地成为独立的教育体系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教育体系中来。在现今国家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以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和很多部门高度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凭借着全面、科学系统的专业优势,在就业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一部分想要读高中,但希望渺茫的初中生会根据亲人的推荐或是介绍选择到在社会上声誉较好的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因这一部分学生在校整体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纪律学习等习惯较涣散,所以导致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招生困难等现象,而一些老资历有较好医学口碑和优势条件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会成为这些淘汰学生乐意选择的热门职业学校之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是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针对性特别强的学校,学校主要是以女生较多的学生群体,年龄普遍都在14-18岁左右,这时的女生是处在整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机能和形态的代谢功能是处于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转变过程,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女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通过在校两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一年的专业实习,其中一大部分学生会直接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走入基层的卫生服务工作。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服务对象直接是面对患者,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与学生息息相关,若学生稍微不注意出现一些差错或是重大失误,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一些后果的承担是学生自己之力不能做到的。这些都给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女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她们不但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验实训操作技能等专业素质,同时也不能缺少健康的体魄作为基础条件。体育课是基础文化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中等职业的体育教学却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得到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让整个中职的体育教学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有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一些不可控的情感、是非等价值观念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包括参与并从事某项活动。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形成是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也是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身体基础条件,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女生健康水平的好坏,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远期将决定她们是否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身体需求。近些年来,广大研究者们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内容越来越全面、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和所包含的领域也越来越深入。但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高中生,没有针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尤其是女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昆明校区2016级和2017级的女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分析本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和专业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寻求中职卫校女生在学习期间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的途径方法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本文的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但笔者期望可以为同等同类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和借鉴建议。

李春梅[10](2018)在《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佤族是我国九个“直过民族”之一,解放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措施,帮助他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他们是整体贫困程度较深的群体,面临着脱贫攻坚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并重的艰巨任务。翁丁佤族社区是我国最典型的佤族聚居区,近十年来,当地居民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能力不足,旅游发展进程缓慢。本文选择翁丁佤族社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理论、德鲁克文化管理理论、旅游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整理访谈材料分析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进行评价,找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本文以可行能力理论为理论来源、国内外经验为现实依据,结合佤族社区的特征,构建了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该理论分析框架的背景是旅游发展,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有脆弱性环境、功能性活动和地方性知识。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在于找到居民的孵化性运作能力。政府、村委会、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社区居民在旅游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交融的合力,最终实现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成果。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理论维度、六大观测指标和三十个分指标。其中,三大理论维度是善治、经济条件和社会机会。六大观测指标是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旅游融资可行能力和旅游社交可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三十一个旅游可行能力评估分指标。2、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证研究本文根据所构建的佤族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翁丁佤族社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PSS17.0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在符合信度和效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对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进行评价,计算出居民每项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价值,进一步探究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对策。研究发现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总体偏低,所调查的六大旅游可行能力指标中,只有旅游社交可行能力较强,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和旅游融资可行能力都较弱。本文比较分析了翁丁三个村寨的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现状,发现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翁丁大寨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明显高于旅游发展程度较低的另外两个村寨,说明旅游发展的程度强弱与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成正向关系。3、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佤族旅游社区居民的孵化性运作能力分别是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和旅游融资可行能力。这些能力的增强能促进其他旅游可行能力的提升,因此,佤族社区内外部力量发挥合力的关键点在于提升这五大旅游可行能力。本文提出三大保障机制,制定翁丁佤族旅游社区“前台开发+后台保护”的旅游发展规划政策;激发居民自身的内生动力:提出多元主体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设想,让政府、村委会、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居民等责任主体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中发挥的应有功能,进而提炼出五大孵化性运作能力的提升对策。本文的创新点有三:第一,研究视野创新。本文具有国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视野,通过对巴厘岛文化旅游成功经验的分析思考翁丁佤族社区的旅游发展问题,并结合人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第二,研究内容创新。本文将可行能力理论引入佤族旅游社区,将翁丁佤族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首次关注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问题,是我省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也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第三,理论分析模式创新。本文构建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对可行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拓展,是提升佤族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践探索,对我国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自主参与旅游经营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我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双创教育
        1.5.2 双创教育课程
        1.5.3 高职院校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经验介绍
    2.1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2.1.1 相关文献数据总览
        2.1.2 相关文献内容述评
    2.2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概况
        2.2.1 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课程概况
        2.2.2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典型经验
第三章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调查的情况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2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
        3.2.1 双创教育课程基本覆盖,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3.2.2 高职院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水平逐年提升
        3.2.3 双创教师积极参加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3.2.4 部分高职院校设有双创教育基地,积极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3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3.3.1 课程目标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3.3.2 课程设置形式类型单一、内容特色不鲜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3.3.3 课程实施中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够高
        3.3.4 课程评价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未充分体现师生意志及第三方评价
    3.4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问题的原因
        3.4.1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到位
        3.4.2 双创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认识缺位
        3.4.3 双创教育教材缺失、老旧
        3.4.4 双创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3.4.5 双创平台实际使用率较低
        3.4.6 双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3.4.7 双创教育管理机构职能缺失
第四章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4.1 明确教育对象,明晰培养目标
    4.2 优化课程内容,形成特色课程
        4.2.1 优化双创教育课程内容
        4.2.2 形成基于专业的双创教育课程
        4.2.3 形成依托模块化的双创教育课程
        4.2.4 形成强调“拓展与参与”的双创教育课程
        4.2.5 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双创教育课程
    4.3 统筹课程规划,强化课程实施
        4.3.1 强化双创师资配备
        4.3.2 创新双创教育课程教材
        4.3.3 合理安排双创教育课程时间
        4.3.4 改革双创教育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
        4.3.5 加大双创教育平台建设
        4.3.6 充分开发双创教育课程资源
        4.3.7 完善双创教育相关管理机构职能
    4.4 重视课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4.4.1 贯彻课程评价原则
        4.4.2 明确课程评价主体
        4.4.3 细化课程评价指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四维评价模型”建构与质量改进研究 ——以H省省属重点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对“质”的关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三)以“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服务功能的转向
        (四)以“学习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评估视角的转向
        (五)工作与学习感悟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学习质量
        (二)H省省属重点本科院校
    四、技术路线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文献的检索方式与来源
    二、关于大学生学习质量内涵与意义的文献研究
    三、关于大学生学习质量调查的文献研究
        (一)澳大利亚的全国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CEQ)
        (二)英国“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NSS)
        (三)美国“大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NSSE)
        (四)我国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四、关于大学生学习质量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
        (一)国外大学生学习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二、研究工具的理论构想
        (一)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模型的初步理论构想
        (二)学习质量相关影响因素的理论构想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质量“四维评价模型”的建构
    一、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模型的探索
        (一)问卷编制与第一次试测
        (二)问卷修订与第二次试测
        (三)形成正式问卷
    二、大学生学习质量“四维评价模型”的建构
        (一)调查过程
        (二)项目分析
        (三)因子分析
        (四)信度分析
        (五)效标效度分析
        (六)相关分析
第五章 H省省属重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质量现状及群体差异分析
    一、调查院校大学生学习质量现状分析
        (一)调查院校大学生学习质量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调查院校大学生学习投入度不高,院校资源利用不佳
        (三)调查院校大学生学习方式不尽科学,急需转变
        (四)调查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中等,但仍有待提高
        (五)调查院校大学生学业收获低于全国常模,尤其是认知收获
    二、调查院校大学生学习质量存在群体差异
        (一)不同性别学生其学习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担任学生干部与否的学生其学习质量存在显着差异
        (三)不同文理科学生其学习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四)不同生源地类型学生其学习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五)不同年级学生其学习质量存在显着差异
        (六)不同考研打算学生其学习质量存在显着差异
        (七)不同学科类型学生其学习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八)不同高考录取批次学生其学习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九)不同家庭社经地位的学生其学习质量存在显着差异
    三、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学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量表的项目分析
        (二)影响因素分量表的因子分析
        (三)影响因素分量表的信度分析
        (四)影响因素分量表的相关分析
    二、学生对各影响因素的感知现状
        (一)学生对院校因素的感知现状
        (二)学生对教师因素的感知现状
        (三)学生对课程因素的感知现状
    三、大学生对影响因素感知的群体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学生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感知存在显着差异
        (二)担任学生干部与否的学生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感知存在显着差异
        (三)不同生源地类型的学生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感知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
        (四)不同年级学生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感知存在显着差异
        (五)不同考研打算学生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感知存在显着差异
        (六)不同家庭社经地位的学生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感知存在一定差异
    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过程对学业收获的影响机制
        (二)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机制
        (三)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学业收获的影响机制
        (四)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机制
    五、小结
第七章 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学生个体层面
        (一)提高学生深层学习的认知,使其掌握深层学习的方式与技巧
        (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元认知管理能力
    二、院校层面
        (一)树立以“学习质量”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关注“学”的过程与收获
        (二)设立质量监测中心,追踪学生学习质量变化趋势与规律,为学习质量的持续提高提供坚实依据
        (三)重视对院校硬件设施的“质量投入”,提高资源投入实效
        (四)构建学习支持型校园环境,成立学习指导与服务中心,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业支持
    三、教师层面
        (一)创新师生互动方式,提高师生互动实效
        (二)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丰富与加深学生的课堂体验
        (三)把握大学生学习质量群体差异特征,以做到因势利导
    四、课程资源层面
        (一)强化高阶课程认知目标,体现梯度层次设计,提高学业挑战度
        (二)改革课程评价模式,助推学生完善学习过程与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关切
        (三)云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空间较大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三)初任辅导员研究现状
        (四)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辅导员
        二、初任辅导员
        三、职业认同
        四、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发性政策解读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导性政策解读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门性政策解读
第二章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问卷编制
        三、统计工具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统计情况分析
        二、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三、初任辅导员与非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四、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状
        二、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职业声望
        二、国家方针政策
        三、家庭因素
    第二节 学校因素
        一、激励机制
        二、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初任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度
        三、组织文化
    第三节 个人因素
        一、职业情感
        二、职业兴趣
        三、职业态度
    第四节 其他因素
        一、教师期望
        二、兼职辅导员工作经历
        三、价值观
    第五节 研究结论
        一、精神激励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二、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学生与家庭成员对初任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度正向影响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三、职业情感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四、职业兴趣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五、职业态度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六、控制变量与研究变量之间的比较
第四章 提升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策略
    一、个体维度的自我提升是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前提
    二、学校维度的有效保障是提升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核心
    三、社会维度的支持体系是培养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访谈记录
附录 D:观察对象基本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HPV疫苗知识的认知度、接种意愿及影响疫苗接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不同群体对HPV疫苗知识的认知度、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调查对象
        1.1.2 调查方法
        1.1.3 问卷设计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基本情况
        1.2.2 HPV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
        1.2.3 HPV疫苗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3 讨论
        1.3.1 HPV感染疾病的现状
        1.3.2 宫颈癌的筛查及HPV疫苗现状
        1.3.3 国内外的HPV疫苗相关知识了解度、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
    1.4 总结
第二部分 在校大学生对HPV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1.3 问卷设计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HPV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2.2.3 影响疫苗接种的客观因素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部分 HPV疫苗相关知识了解度及接种意愿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
    背景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基本情况
        3.2.2 HPV感染及宫颈癌与癌前病变检出率情况
        3.2.3 疫苗认知与接种意愿与感染及病变的关系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1.创新型
    2.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5)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总结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1.就业
        2.大学生就业
        3.大学生就业政策
    (二)与就业政策相关的理论基础
        1.人生需求理论
        2.劳动需求理论
        3.劳动力供求理论
三、辽宁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政策分析
    (一)辽宁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2015-2017年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2.高校毕业生分布结构
        3.2017年学科分布结构
        4.2017年专业布点情况和毕业生数
        5.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6.2016年省内各市接收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情况
        7.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分布
    (二)辽宁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成效
        1.经济调控政策促进大学自主创业实施和扩大就业空间
        2.引导性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3.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三)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1.政策宣传不到位
        2.政策执行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3.政府推行学校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不充分
        4.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调整和改革政策推行不系统
    (四)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所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策涉及面广缺乏系统规划
        2.政策执行支持体系不健全
        3.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4.政府对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的执行力不够
四、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经验
        1.德国就业促进政策的经验
        2.日本就业促进政策的经验
        3.美国就业促进政策的经验
    (二)国内大学生就业政策经验
        1.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经验
        2.广东省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经验
        3.陕西省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经验
    (三)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经验的启示
        1.政府要科学干预市场
        2.政府应该消除就业创业障碍
        3.政府要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4.政府要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
五、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政策优化对策研究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1.做好“两个协调”,牢固把握发展步伐
        2.推进综合强校和专业特色学校建设
        3.优化高校学科结构,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快经济发展,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造必要条件
        1.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开辟新的道路
        2.大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基础设施
        3.实现产业转型与就业提升协同发展
        4.振兴农村经济,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
    (三)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2.结合就业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3.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变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依然存在矛盾
        1.1.3 社会转型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不断变化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调查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比较分析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界定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2.2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年—1949 年)
        2.2.2 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1949 年—1978 年)
        2.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78 年—至今)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概况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对象及内容
    3.2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现状调查分析
        3.2.1 受调查大学生样本基本信息
        3.2.2 大学生价值观与价值选择现状调查分析
        3.2.3 大学生人生观与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分析
        3.2.4 大学生爱情观、择业观、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3.2.5 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及态度现状调查分析
    3.3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3.1 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分析
        3.3.2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调查分析
        3.3.3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变化比较
    4.1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三十年变化具体比较
        4.1.1 大学生价值观与价值选择变化
        4.1.2 大学生人生观与人际交往变化
        4.1.3 大学生爱情观、择业观、学习动机变化
        4.1.4 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及态度变化
    4.2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发展面临的挑战
        4.2.1 大学生自身呈现出新特点
        4.2.2 市场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
        4.2.3 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4.3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发展成果
        4.3.1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改善和提升
        4.3.2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更加科学全面
        4.3.3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
        4.3.4 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
        4.3.5 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5.1 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
        5.1.1 确保新时期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1.2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
        5.1.3 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2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
        5.2.1 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展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5.2.2 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5.2.3 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5.3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建议
        5.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5.3.2 建设融入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
    5.4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对策
        5.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舆论
        5.4.2 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5.4.3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素质
        5.4.4 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教育优势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江西省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心理健康定义
    1.3 国内外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3.1 国内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3.2 国外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4 研究意义
        1.4.1 社会意义
        1.4.2 学校角度意义
        1.4.3 家庭角度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江西省农村小学生基本情况
        1.5.2 江西省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5.3 江西省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
    2.5 变量赋值
    2.6 资料统计
    2.7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
    3.2 心理健康测评总分
        3.2.1 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总分单因素分析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总分多因素分析
    3.3 学习焦虑
        3.3.1 小学生学习焦虑单因素分析
        3.3.2 小学生学习焦虑多因素分析
    3.4 对人焦虑
        3.4.1 小学生对人焦虑单因素分析
        3.4.2 小学生对人焦虑多因素分析
    3.5 孤独倾向
        3.5.1 小学生孤独倾向单因素分析
        3.5.2 小学生孤独倾向多因素分析
    3.6 自责倾向
        3.6.1 小学生自责倾向单因素分析
        3.6.2 小学生自责倾向多因素分析
    3.7 过敏倾向
        3.7.1 小学生过敏倾向单因素分析
        3.7.2 小学生过敏倾向多因素分析
    3.8 身体症状
        3.8.1 小学生身体症状单因素分析
        3.8.2 小学生身体症状多因素分析
    3.9 恐怖倾向
        3.9.1 小学生恐怖倾向单因素分析
        3.9.2 小学生恐怖倾向多因素分析
    3.10 冲动倾向
        3.10.1 小学生冲动倾向单因素分析
        3.10.2 小学生冲动倾向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4.2 学习焦虑
    4.3 对人焦虑
    4.4 孤独倾向
    4.5 自责倾向
    4.6 过敏倾向
    4.7 身体症状
    4.8 恐怖倾向
    4.9 冲动倾向
    4.10 对策及建议
        4.10.1 家庭方面
        4.10.2 学校方面
        4.10.3 社会方面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心理健康的含义
        2.2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含义
    3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现状
        3.1 民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状况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状况
    4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研究现状
        4.1 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4.2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4.3 国外及港台研究及启发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1 以往研究存在问题
        1.1 研究针对性不强
        1.2 内涵界定不够清晰
        1.3 研究缺乏科学性
        1.4 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不强
        1.5 借鉴国外研究较少
        1.6 本土化研究不够
    2 研究构想
        2.1 研究目的
        2.2 理论构想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 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
    研究一 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编制与验证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研究二 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部分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研究
    研究三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研究四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管理监督体系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研究五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体系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研究六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技术体系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研究七 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
    1 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
        1.1 需求维度
        1.2 需求特点
    2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2.1 构建理念
        2.2 体系维度
    3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特色分析
        3.1 管理监督特色
        3.2 队伍建设特色
        3.3 技术服务特色
    4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绩效
        4.1 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4.2 学生满意度
        4.3 学生参与度
        4.4 危机事件干预效果
        4.5 外界评价
    5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管理监督体系
        5.2 队伍建设体系
        5.3 技术服务体系
    6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策探讨
        6.1 提高认识,缩小差距
        6.2 加强队伍建设,重视心理咨询师督导
        6.3 发挥主渠道作用,拓宽服务内容与形式
        6.4 分级分层,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力度
        6.5 整合资源,关心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
    7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启示
        7.1 管理监督
        7.2 队伍建设
        7.3 技术体系
    8 本研究创新点
        8.1 理念创新
        8.2 对象创新
        8.3 方法创新
    9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9.1 理论建构
        9.2 研究方法
    10 总的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和参研课题及奖励情况
后记

(9)昆明市中职卫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需要
        1.1.2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职业教育特点对体育教育的特殊需要
        1.1.3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特殊性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1.1.4 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中等职业学校
        2.1.2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
        2.1.3 体育意识
        2.1.4 体育行为
    2.2 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2.2.1 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2.2.2 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2.3 国内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2.4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研究现状
        2.4.1 国外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2.4.2 国内关于体育意识及行为的研究
    2.5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推理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简介
    4.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体育教学情况
    4.3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意识的调查
        4.3.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4.3.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认知的调查
        4.3.3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态度的调查
        4.3.4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对体育和体育课的情感体验
        4.3.5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
    4.4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行为的调查
        4.4.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4.4.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喜欢并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
        4.4.3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运动的主要方式、活动场所
    4.5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关系
        4.5.1 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的体育情感比较
        4.5.2 两个年级体育意识的比较
        4.5.3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表
        4.5.4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之间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4.6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的体育意识
        5.1.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的体育行为
    5.2 建议
        5.2.1 逐步改善场地条件,做到体育教育最优化
        5.2.2 学校提供平台,开展多样体育活动
        5.2.3 提高学校软实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4 教学内容围绕专业和职业特点,具有针对性、趣味性
        5.2.5 逐步完善体育成绩评定方法与组成
        5.2.6 学生自我体育意识培养,形成良好锻炼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1.1.2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对旅游社区居民能力的挑战
        1.1.3 云南省翁丁佤族旅游社区发展的困境
        1.1.4 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机遇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进展与述评
        1.3.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
        1.3.3 可行能力研究
        1.3.4 研究综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5.4 论文框架结构
        1.5.5 研究内容
        1.5.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7 研究贡献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居民可行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2.1.2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2.1.3 佤族旅游社区的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理论
        2.2.2 德鲁克文化管理理论
        2.2.3 旅游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
        2.2.4 可行能力理论
        2.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1 现实依据
        3.1.1 巴厘岛成功经验借鉴
        3.1.2 中国旅游社区成功经验借鉴
        3.1.3 佤族社区居民的特征分析
    3.2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要素
        3.2.1 旅游发展背景
        3.2.2 脆弱性环境
        3.2.3 功能性活动
        3.2.4 地方性知识
        3.2.5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估分析
        3.2.6 孵化性运作
        3.2.7 旅游保障
        3.2.8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主体
        3.2.9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成果
        3.2.10 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3.3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3.3 指标体系的内涵
    3.4 评价量表制作、定量指标测量和定级
        3.4.1 评价量表制作
        3.4.2 定量指标测量
        3.4.3 定量指标定级
    3.5 调查问卷结构
    3.6 研究假设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证研究
    4.1 案例选择
    4.2 资料收集
    4.3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概况
        4.3.1 沧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4.3.2 翁丁佤族社区旅游发展历程
        4.3.3 翁丁佤族社区的管理模式
    4.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主要特征
        4.4.1 旅游参与可行能力特征
        4.4.2 旅游就业可行能力特征
        4.4.3 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特征
        4.4.4 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特征
        4.4.5 旅游融资可行能力特征
        4.4.6 旅游社交可行能力特征
    4.5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4.5.1 翁丁大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4.5.2 翁丁新芽和下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4.5.3 翁丁大寨与翁丁新芽下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比较
        4.5.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4.6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现状分析
    4.7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
        4.7.1 旅游参与能力不足
        4.7.2 经济条件差
        4.7.3 社会机会少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5.1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参与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5.1.1 增强居民的旅游参与动机
        5.1.2 扩展居民的旅游参与机会
        5.1.3 培育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
        5.1.4 建立居民旅游参与意愿表达的有效机制
    5.2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就业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5.2.1 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业”
        5.2.2 培养新型佤族农民
        5.2.3 吸引佤族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
        5.2.4 发展居民“互联网+旅游”的能力
        5.2.5 推进农村旅游电子商务
    5.3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5.3.1 培育居民将佤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的能力
        5.3.2 培育居民鉴别佤族文化的保护性要素和开发性要素的能力
        5.3.3 提升居民将佤族文化“活化”传承的能力
        5.3.4 提升居民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能力
        5.3.5 提升居民设计文化旅游产品的能力
    5.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的对策
        5.4.1 培育居民保护传统宗教文化的意识
        5.4.2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5.4.3 培养佤族本土旅游人才
        5.4.4 强化居民成人继续教育培训
        5.4.5 开展居民旅游职业技能培训
    5.5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融资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5.5.1 树立居民正确的金融观念
        5.5.2 提供商业银行小额贷款
        5.5.3 推广居民农村互助资金
        5.5.4 完善居民农业保险制度
    5.6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5.6.1 政策规划保障
        5.6.2 居民内生动力激发保障
        5.6.3 外部多元主体支持保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旅游发展程度与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成正向关系
        6.1.2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值偏低
        6.1.3 翁丁佤族社区需要制定本土旅游规划政策
        6.1.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6.1.5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能指导实践
    6.2
        6.2.2 研究内容创新
        6.2.3 理论分析模式创新
    6.3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展望
        6.3.1 研究对象可延伸至其他佤族旅游社区
        6.3.2 拓展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其他影响因素
        6.3.3 探讨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孵化性运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员记录表
    附录三 部分访谈内容
    附录四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维度和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及结果
    附录五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六 旅游社区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七 翁丁佤族社区图片
    附录八 翁丁村村规民约
    附录九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 张雅俐. 山西大学, 2020(01)
  • [2]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四维评价模型”建构与质量改进研究 ——以H省省属重点本科院校为例[D]. 张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4)
  • [3]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 段雪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HPV疫苗知识的认知度、接种意愿及影响疫苗接种因素的调查研究[D]. 陈亚梅. 南昌大学, 2020(08)
  • [5]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宝阳.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变化比较研究[D]. 陈卓伟.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4)
  • [7]江西省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D]. 谢飞. 南昌大学, 2019(01)
  • [8]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 赵崇莲. 西南大学, 2011(09)
  • [9]昆明市中职卫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D]. 张彩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D]. 李春梅. 云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我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