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膜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除草膜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一、除草地膜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秋[1](2020)在《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杂草群落演替影响及生态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膜下滴灌是新疆棉花种植的最主要的栽培技术之一,但是连续近30年的地膜使用导致残膜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适时揭膜会起到控制残膜污染增量的作用,揭膜后在原有的杂草防除体系下杂草发生危害规律及棉花生长均会发生改变。本研究通过对有膜不除草、无膜人工除草、无膜不除草和无膜化学除草4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棉田土壤微环境、杂草群落季节变化规律和棉花生长发育规律的分析,结合室内杂草种子萌发实验,旨在明确揭膜后田间杂草的发生规律及影响优势杂草萌发的环境因子,为揭膜棉田杂草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播种90天以内,有膜不除草的棉田土壤温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无膜处理,播种90天后差距逐渐缩小直至无明显差异。在棉花灌溉期内2018年有膜不除草的土壤表面(0 cm)水分含量要低于其他三种无膜处理,而在2019年四种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无明显差异。盐份的运移遵循“盐随水动”的原则,在10~20 cm土层形成盐分聚集区,三种无膜处理的土壤表面(0cm)电导率要高于有膜不除草。(2)2018年棉田共出现5科11种杂草,2019年共出现8科15种杂草。以菊科乳苣(Chenopodium glaucum)、刺儿菜(Cirsium setosum),藜科杂配藜(Chenopodium hybridum)、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萝藦科羊角子草(Cynanchum cathayense)和禾本科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为优势杂草。2018年四种种植模式杂草发生危害程度较低,杂草总密度最高仅为7.8株/m2,杂草发生规律表现为:有膜不除草>无膜不除草>无膜化学除草>无膜人工除草。2019年杂草危害程度加重,杂草总密度最高为81.6株/m2,杂草发生规律表现为:无膜不除草>有膜不除草>无膜化学除草>无膜人工除草。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与无膜处理相比,地膜覆盖棉田的杂草种类更加丰富,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物种分布更加均匀。(3)2018年有膜不除草处理区的棉花株高和果枝数要高于其他三种无膜处理,三种无膜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且种植模式对茎直径无显着影响;2019年,棉花株高、茎直径和果枝数均呈现出有膜不除草>无膜人工除草>无膜化学除草>无膜不除草的规律。无膜不除草导致皮棉产量降低,与有膜不除草相比降幅可达38.5%,而无膜人工除草、无膜化学除草和有膜不除草之间无显着差异。在棉花纤维品质方面,无膜处理提高了棉花的马克隆值,但降低了上半部平均长度,另外化学除草降低了棉花纤维的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和伸长率等品质指标。(4)棉田多年生杂草乳苣和刺儿菜种子萌发温度范围是10~35℃,随着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0~25℃;棉田一年生杂草灰绿藜和反枝苋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5~40℃,最适萌发温度20~40℃,而杂配藜的萌发温度范围是20~40℃,最适萌发温度30~40℃。乳苣、刺儿菜、灰绿藜、杂配藜和反枝苋五种棉田杂草种子的发芽率与盐浓度呈负相关,而与水势呈正相关。在pH5~10条件下五种棉田杂草种子均能正常萌发。

宋美珍[2](2010)在《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应用及发展展望》文中提出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棉花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技术,即育苗移栽培、地膜覆盖和化学调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阐述了中国棉花生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史晓玲[3](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朱玉永,赵冰梅,王林[4](2021)在《新疆棉田杂草发生与防除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目前新疆棉田杂草发生情况和防除的基本状况,对新疆棉田杂草防除中常用的化学防除、农业防除、人工防除等措施进行总结分析,梳理棉田杂草防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棉田杂草高效防除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实现棉花轻简化栽培的目标提供参考。

马琼[5](2014)在《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测度及其矫正研究 ——以新疆为例》文中指出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和保证我国纺织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材料,棉花生产事关国家农业布局和粮食安全,也涉及棉区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棉花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就业人口多,影响面广,对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极其重要的产业部门。但由于发达国家对棉花生产的高额补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棉花生产大国在国际棉花市场上失去定价权;加之受经济长波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影响,棉花产业大幅波动,棉农收入锐减,西方发达国家的那些享受国家高额补贴的少数棉农威胁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贫困棉农的收入,给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和严峻的挑战。从发达国家目前的国内支持和补贴政策看,棉花贸易是国际贸易不平等关系的典型例子。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棉花生产和出口长期接受政府给予的大量补贴,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纺织服装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这一切造成了国际棉花贸易关系的不平等。棉花生产外部性及其矫正研究是基于棉花产业安全考虑,以新疆棉区为例,从棉花生产的正、负外部性两个方面测定棉花生产综合外部性,以此作为确定棉花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的依据,回答为什么进行棉花补贴、补贴多少、对谁补贴的问题,对科学制定我国棉花补贴政策,增强棉花产业竞争力,保护我国棉花产业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农业外部性现象的观察,运用“庇古税”理论和科斯的产权理论分析和解释了外部性问题对棉花生产的影响,讨论了解决棉花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制度选择,认为棉花补贴是解决棉花生产外部性问题更有效的途径。文章运用条件价值法、分解求和法、参数比照法、直接市场法以及替代成本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中国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价值、自然景观价值、社会保障等正外部效应,以及棉花生产中使用化学物质、化石能源和水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碳排放、生态损失等环境负外部效应进行测定,计算了中国棉花生产的综合外部性价值,将其作为制定棉花产业补贴标准的依据。以新疆棉花生产为典型案例,根据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的测定方法与结果,评估了新疆棉花生产的正外部性价值和负外部性成本,确定了棉花生产综合外部性。在外部性价值评估中,运用分解求和法列举了全国棉花生产的20项外部性影响;其中,列举的棉花生产正外部性影响10项,负外部性影响10项。先分项计算,其结果为,2012年中国棉花生产的正外部性价值352.36×108RMB¥,负外部性成本为76.1033×108RMB¥。最后汇总求和,得出中国棉花生产正外部性价值大于负外部性成本,其综合外部性价值为276.2563×108RMB¥,约合44.56×108US$,按当年棉花种植面积计算,单位面积外部性价值为5892.8RMB¥.hm-2。对新疆400户居民支付意愿调查研究表明,2012年新疆棉花生产的社会保障、农业景观等正外部性价值为66.3871×108RMB¥;参照全国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的评估方法,运用分解求和法计算的新疆棉花生产的碳汇功能价值为56.7776×108RMB¥。对棉花生产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损失等方面的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新疆棉花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成本为36.9099×108RMB¥,其中灌溉水浪费的环境价值损失为24.4827×108RMB¥,是新疆棉花生产最主要的负外部性成本。正外部性价值和负外部性成本两方面综合计算,新疆棉花生产正外部性价值大于负外部性成本,2012年其综合外部性价值高达86.2548×108RMB¥。在棉花生产正、负外部效应测定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均衡原理和外部性理论,从棉花生产的弱质性、多功能性和外部性特征,以及中国棉花的供给安全形势,讨论了棉花补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根据外部性理论中消除正、负外部性的思路,借鉴国外经验,设计了棉花生产环节和国内流通环节的补贴标准、补贴对象、补贴方式等棉花补贴政策方案。参照棉花生产的外部性价值,考虑政府财政实力,我国棉花补贴标准应介于美国和巴西、土耳其的棉花补贴标准之间。因此,我国棉花补贴标准应确定为0.2-0.4US$.kg-1,或者300-600US$.hm-2,20-40US$.mu-1;若按此标准补贴,政府每年大约需要花费棉花补贴资金174×1O8RMB¥,约合28×108US$.a-1,这只占我国棉花生产正外部性价值的63%。按照这一补贴标准,设计的我国棉花补贴项目共计12项。其中,以种棉补贴和农业环境保护补贴、棉农养老保险补贴和最低收入补贴、棉花生产投入品补贴为主,分别为53.7×108RMB¥,39.8×108RMB¥、31.4×108RMB¥,三类补贴占方案总补贴资金的73.5%。补贴对象主要是棉农,补贴项目有8项,主要是考虑了棉花生产巨大的社会、生态环境正外部性价值。最后提出,在实施棉花补贴政策时,政府应加强棉花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包括棉花统计信息体系、棉花补贴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棉花信息反馈机制等棉花补贴政策保障机制,以保障补贴政策顺利实施,棉农真正得到实惠。

米巧[6](2020)在《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分工、农业专业化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环节外包为主的农业分工演进及农民外包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是下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探析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供给和需求、农民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决策与福利效果等都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研究“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聚焦农业分工背景下的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为: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分析?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根据棉花生产环节的技术难度差异、资产专用性、棉农家庭禀赋、农户分化等特征,全面分析棉农产生不同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比较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供需现状及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本研究主要运用分工与协作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农业分工为背景,对新疆南北疆9个县(市)1036户棉农进行深入调研,获取有效数据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进行分析;其次,对棉农生产环节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进行分析;第三,对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最后,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整个研究层层递进对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在整地播种环节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棉农自己购买型,占总样本的36%,其次为社会关系型,占总样本的33%;在水肥管理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种植大户型,占总样本的35%;在棉花采收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棉农社会关系,占总样本的47%,其次是种植大户型,占总样本的30%;以上三个生产环节中,农业企业型渠道是棉农选择最少的外包渠道,究其原因,农业企业型供给渠道是以盈利为目标的服务组织,对棉农而言,虽然农业企业型供给渠道的服务质量更高,但是会增加其成本支出,最终棉农选择农业企业型外包渠道的比重较少。(2)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分析:棉农依据家庭资源禀赋,针对棉花不同生产环节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需求差异,会采取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的生产决策。具体而言,农业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的概率更大,植棉面积越大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概率相对较低,同时农户各生产环节的外包行为呈现出显着关联性特征。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户选择整地播种播种、水肥管理和棉花采收环节外包的农业兼业的门槛值分别为:83.00%、76.70%、55.80%;对应环节棉农选择外包的植棉面积(亩)的门槛值分别为:99.00、72.00、15.00。进而提出加强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户生产环节外包服务,有助于降低农业兼业导致劳动力流失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并能缓解“小农户”采购农机的投资压力,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积极作用。(3)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分析了家庭禀赋、土地流转对棉农各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程度和等待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禀赋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并对各生产环节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棉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有限资源的二次匹配,对采购各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造成显着影响。棉农各生产环节采购外包行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决策行为,整地播种环节与水肥管理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存在负相关。进一步研究证实,家庭禀赋、土地流转对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程度和等待时间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在整地播种环节和水肥管理环节最为突出。在棉农家庭禀赋特征中,植棉规模、生产设备、劳动力数以及植棉收入比重、邻居采购是显着影响棉农各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重要因素。土地流出显着影响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等待时间,土地流入仅对整地播种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具有显着影响。(4)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从家庭收入、消费支出和劳动舒适度等3个方面分析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对改善小农户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了各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从整体上看,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确实能够改善小农户的福利,如提高家庭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以及提升劳动舒适度。(2)农户不同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存在差异,棉花采收环节外包行为对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最显着;水肥管理环节外包行为对提高农户消费支出和舒适度均有显着作用。(3)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对提升外包福利存在差异,导致农户不同生产环节外包的福利效果表现出规模差异和文化差异。同时,受南疆和北疆资源禀赋的影响,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也呈现出显着的区域差异。

邬强[7](2018)在《可降解膜覆盖对滴灌棉花土壤水热盐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膜下滴灌技术大面积增加,极大地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田间地膜残留目前成为膜下滴灌战略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对田间残膜的治理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滴灌棉花生长和产量、土壤温度、盐分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使用可降解地膜代替普通塑料地膜的综合应用效应,以期从源头上减少残膜进入土壤耕层的增量,为残膜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田间试验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供试棉花采用目前新疆地区大面积推广矮化、密植和早熟品种“新陆早23”,可降解地膜采用目前当地推广使用的生物降解地膜、光降解膜和生物-光降双降解地膜,在滴灌条件下进行可降解地膜覆盖的小区试验,于2015—2017年于石河子大学现代节水灌溉试验站进行。结果:(1)土壤温度对于棉花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新疆棉花出苗期,气温低、气象灾害频发,覆膜对于作物生长具有显着促进作用。总体上可降解地膜可以有效提高棉花苗期土壤温度,苗期土壤025cm平均温度显着高于无覆盖,但是其中四种可降解地膜覆盖土壤温度较普通塑料地膜最高降低1.34℃,最低降低0.94℃(P<0.05),但是这种作用随着棉花生长逐渐减小,可降解地膜保温性能弱于普通塑料地膜。(2)可降解地膜在覆盖过程中会随着覆膜时间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降解,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本试验中可降解地膜从覆膜60d后出现不同程度降解,在棉花苗期可降解地膜对土壤的保水效果与普通塑料地膜相当,通过对不同土层水分的动态分布研究发现,覆膜作用主要改变土壤040cm深度土壤水分,同时这种作用随覆膜时间增长而逐渐减弱。四种可降解地膜水分利用效率均稍低于普通塑料地膜,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2.25 kg·hm-2·mm-1。(3)盐分的运移主要受土壤水作用,覆膜和滴灌的这种模式主要改变浅层土壤盐分分布,可降解地膜覆盖在棉花生长的前期和中期对土壤盐分作用与普通塑料地膜类似,但是在棉花生长后期,由于不进行灌溉与可降解地膜降解增加土壤蒸发双重作用叠加是可降解地膜盐分升高3040%左右,正常普通塑料地膜覆盖下盐分升高15%作用,可降解地膜增加了浅层土壤盐分富集效应。(4)覆膜与滴灌最终目的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棉花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与无覆盖相比可降解地膜显着促进棉花的生育进程,尤其是使棉花快速出苗进入蕾期,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大约提前15d进入下一生育进程,由于生长的累积效应,覆膜下棉花净光合速率表现更好,但是可降解地膜稍差于普通塑料地膜。可降解地膜平均产量为5265 kg·hm-2,低于普通塑料地膜覆盖,同时造成平均净收益与产投比也不如普通塑料地膜优越,平均效益和产投比分别为16485元·hm-2和1.7,较普通塑料地膜分别降低10.3%和6.1%。可降解地膜成本高使得其经济效益目前并不理想。(5)试验结果表明可降解膜覆盖6080 d开始出现降解,至覆盖180 d后出现均匀细纹并未完全降解,BD3可降解地膜覆膜180 d仅仅出现裂纹,四种可降解地膜在应用期间内未出现棉花生育期内的完全降解,这主要是与其设计降解周期相关,其为了满足新疆地区大面积机械化种植要求。结论:可降解地膜覆盖对于土壤温度、水分和盐分均具有显着影响,从而影响棉花生育进程、生长性状、产量、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在本试验条件下,考虑四种类型可降解地膜均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特征及对环境效应分析,以PBAT材料为母料的完全生物降解的地膜从长远来看更具有推广价值,这些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可降解地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赵燕,李淑芬,吴杏红,郑启宏[8](2010)在《我国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我国可降解地膜的种类、特点及应用现状,阐述了可降解地膜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可降解地膜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舒帆[9](2014)在《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开始兴起并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迅速普及,因为增产效果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每年地膜使用量约120万吨,地膜覆盖作物已超过50种;每年地膜覆盖面积达2.5亿亩,应用区域遍及全国。但是农用地膜残留的危害不容忽视。因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内可存在200~400年,存留的农用膜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导致作物难以发芽出苗,作物减产,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使农民的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本论文采用查阅文献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农用地膜利用和回收现状,以及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展开分析研究,系统梳理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研究提出建立财政支持政策等相关建议。论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一是农用地膜使用量大,地膜残留污染防治应给予重视;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财政政策支持;三是相关科技研究需要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以下简称农民)和回收利用企业充分认识地膜残留的危害和存在的利润;二是加强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监控和防治,摸清底数、制定规划、分级防治;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重视成果应用。将地膜污染防治列入科技重点支持项目,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针对残膜资源化利用、可降解地膜、机械回收等关键问题加强科研攻关,同时,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四是建立扶持政策,完善长效机制。针对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对农民、企业等主体给予补助和扶持,引导其可持续发展。

唐海明,余筱南[10](2004)在《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文中提出本文概述了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同时阐述了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增产的机理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技术体系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现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初步探讨了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对策及应用前景

二、除草地膜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除草地膜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杂草群落演替影响及生态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2 地膜覆盖对农田杂草影响研究
    1.3 化学防治对农田杂草影响研究
    1.4 环境因素因素对农田杂草影响研究
        1.4.1 温度对农田杂草影响研究
        1.4.2 水分对农田杂草影响研究
        1.4.3 盐碱对农田杂草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温度和水盐变化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2.2.2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2.3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种植模式棉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调查内容
        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植模式下棉田杂草发生种类
        3.2.2 不同种植模式下棉田杂草的发生量
        3.2.3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杂草出苗影响
        3.2.4 不同种植模式的杂草多样性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内容及方法
        4.1.2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营养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4.2.3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环境因子对棉田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子收集和预处理
        5.1.2 培养皿滤纸发芽法
        5.1.3 试验处理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恒温处理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5.2.2 不同变温处理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5.2.3 盐碱度对棉田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5.2.4 水势对棉田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5.2.5 pH值对棉田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应用及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棉花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技术
    1.1 棉花育苗移栽技术
        1.1.1 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
        1.1.2 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
    1.2 棉花地膜覆盖技术
        1.2.1 棉花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1.2.2 棉花地膜覆盖技术机械化的发展与展望
    1.3 棉花化学调控技术
        1.3.1 矮壮素的应用与发展
        1.3.2 缩节胺的应用与发展
        1.3.3 乙烯利的应用与发展
2 我国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2.1 两无两化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2.2 麦 (油) 后移栽或直播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2.2.1 麦 (油) 后直播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2.2.2 麦 (油) 后移栽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2.3 棉田化学除草技术
        2.3.1 棉田杂草种类与危害
        2.3.2 棉田杂草的防治
        2.3.3 棉田化学除草的应用与展望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新疆棉田杂草发生与防除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棉田杂草发生现状
2 新疆棉田杂草防除现状
    2.1 化学防除
        2.1.1 播前土壤处理。
        2.1.2 茎叶处理。
        2.1.3 随水滴施除草剂。
    2.2 农业措施
        2.2.1 土壤耕作。
        2.2.2 地膜覆盖。
        2.2.3 作物合理密植。
    2.3 人工除草
3 新疆棉田杂草防除中存在的问题
    3.1 杂草群落结构及抗性问题
    3.2 施药机械及其使用中的问题
    3.3 除草剂施用技术不当
4 对策
    4.1 加强对杂草发生的监测
    4.2 加强杂草抗药性的监测和治理
    4.3 加快适合新疆棉田杂草防除的新药剂研发
    4.4 建立杂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4.5 加强施药技术培训和施药机械使用指导

(5)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测度及其矫正研究 ——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社会调查方案
        1.3.4 研究的重点
    1.4 创新之处
        1.4.1 完成了新疆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评估
        1.4.2 完成了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评估
        1.4.3 提出了矫正棉花生产外部性的政策建议
2 外部性分析的基础理论
    2.1 外部性理论的起源
    2.2 外部性理论的形成
        2.2.1 外部性概念的形成
        2.2.2 庇古的“庇古税”理论
    2.3 科斯的“科斯定理”
    2.4 “庇古税”理论和科斯产权理论的局限性
        2.4.1 “庇古税”理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局限性
        2.4.2 产权理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局限性
    2.5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3 农业及棉花生产的外部性解析
    3.1 农业外部效应的存在性
        3.1.1 农业外部性的理论分析
        3.1.2 农业外部性现象的观察
        3.1.3 农业外部性现象的分析
    3.2 农业外部性的影响
        3.2.1 农业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3.2.2 农业负外部性与供给过度
    3.3 棉花生产的外部性解析
        3.3.1 棉花生产外部性的存在性
        3.3.2 棉花生产外部性的表现形式
        3.3.3 棉花生产外部性的影响
    3.4 解决棉花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制度选择
    3.5 新疆棉花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典型性
        3.5.1 棉花生产水平的典型性
        3.5.2 生态环境条件的典型性
        3.5.3 棉花经济贡献的典型性
4 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评估:整体分析
    4.1 中国棉花生产概况
        4.1.1 中国棉花生产总体情况
        4.1.2 中国棉花生产分布
        4.1.3 中国棉花主产省区概况
    4.2 棉花生产外部性评估方法
        4.2.1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4.2.2 分解求和法
        4.2.3 参数比照法
        4.2.4 替代成本法
        4.2.5 直接市场法
    4.3 中国棉花生产正外部性价值评估
        4.3.1 棉花生产的社会、景观、生态外部性价值评估
        4.3.2 棉花生产的碳汇功能价值估算
        4.3.3 中国棉花生产的正外部性价值汇总
    4.4 中国棉花生产负外部性成本核算
        4.4.1 棉花生产负外部性成本构成
        4.4.2 棉花主产区生产成本与物资使用情况
        4.4.3 棉花生产负外部性成本计算
    4.5 中国棉花生产综合外部性价值评估
    4.6 小结
5 新疆棉花生产的外部性价值评估:典型分析
    5.1 研究区棉花生产概况
        5.1.1 棉花生产的光热条件
        5.1.2 新疆棉花种植情况
        5.1.3 新疆棉花生产投入情况
    5.2 新疆棉花生产的社会、生态、景观外部性价值测度
        5.2.1 评估方法:条件价值法(CVM)
        5.2.2 基于CVM的支付意愿调查与数据收集
        5.2.3 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5.2.4 外部性价值估算与结果分析
        5.2.5 新疆与其他棉花主产省比较及其代表性
    5.3 新疆棉花生产碳汇功能价值的估计
        5.3.1 棉花生产碳汇功能价值评估的方法
        5.3.2 棉花生产的碳汇因素分解
        5.3.3 棉花生育期CO_2吸收量估算模型
        5.3.4 数据来源
        5.3.5 新疆棉花生产的碳汇功能测定
        5.3.6 新疆棉花生产碳汇功能的非市场价值估计
    5.4 新疆棉花生产的负外部性成本评估
        5.4.1 负外部性成本的评估方法
        5.4.2 负外部性影响来源的分析
        5.4.3 棉田化学物质施用和农机作业的碳排放环境成本测定
        5.4.4 新疆棉田化学物质使用的环境成本核算
        5.4.5 棉田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的价值损失核算
        5.4.6 新疆棉花生产负外部性成本的估计
    5.5 新疆棉花生产综合外部性价值的测定
    5.6 小结
6 棉花补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分析
    6.1 补贴的概念
        6.1.1 农业补贴的含义
        6.1.2 棉花补贴的含义
    6.2 棉花补贴的必要性
        6.2.1 应对中国棉花产需矛盾的需要
        6.2.2 应对棉花国际贸易形势的需要
        6.2.3 应对国外棉花补贴政策的需要
        6.2.4 实施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6.3 棉花补贴的合理性
        6.3.1 棉花补贴的理论依据
        6.3.2 棉花补贴符合农业的产业特性
        6.3.3 棉花补贴符合WTO规则
    6.4 棉花补贴的经济效应
    6.5 新疆棉花补贴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6.5.1 新疆棉花生产对国内纺织业的贡献
        6.5.2 新疆棉花生产的外部性特征明显
        6.5.3 新疆棉花生产面临的生态脆弱性
        6.5.4 新疆棉花面临国际市场的压力
7 主要产棉国棉花补贴政策经验借鉴
    7.1 世界主要产棉国棉花生产现状
    7.2 主要产棉国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7.2.1 美国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7.2.2 印度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7.2.3 西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7.2.4 其他国家和地区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7.3 西与美国棉花补贴贸易纠纷
    7.4 国外棉花补贴的经验与启示
        7.4.1 经验
        7.4.2 启示
    7.5 中国棉花补贴方案设计
        7.5.1 中国现有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7.5.2 中国棉花补贴方案
        7.5.3 棉花生产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供给
    7.6 建立棉花补贴政策保障机制
        7.6.1 补贴资金保障机制
        7.6.2 补贴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7.6.3 棉花信息反馈机制
8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8.1 形成的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2.1 有待更全面的认识棉花生产的外部性表现
        8.2.2 有待科学分割交互外部性的影响
        8.2.3 有待形成棉花生产的技术外部性价值的计量方法
        8.2.4 有待进一步精确计算棉花生产的环境外部成本
    8.3 研究展望
        8.3.1 形成跨学科的研究队伍
        8.3.2 微观层面外部性计量的研究
        8.3.3 交互外部性影响和环境成本的分割
        8.3.4 棉花生产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原始数据表
附录二:棉花正外部效应的居民支付意愿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业分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1.3.2 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1.3.3 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研究
        1.3.5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福利效果研究
        1.3.6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分工与农业专业化
        2.1.2 外包的的定义及延伸
        2.1.3 农业生产环节的划分
        2.1.4 生产环节外包的供给渠道
    2.2 理论基础
        2.2.1 分工与协作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采用的影响机理分析
        2.3.1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采用决策
        2.3.2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渠道的选择偏好
        2.3.3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
        2.3.4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福利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分工演进与生产环节外包现状分析
    3.1 农业分工、生产外包的历史回顾
        3.1.1 农业分工演进的历史回顾
        3.1.2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历史回顾
    3.2 棉花产区分布、样本选择及区域现状
        3.2.1 中国棉花种植区域分布、种植面积及产量
        3.2.2 调研样本地区的选择
        3.2.3 调研区域基本状况
    3.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现状分析
        3.3.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
        3.3.2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给状况
        3.3.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
        3.3.4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
    3.4 新疆棉花生产环节外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带来的效果认识欠缺
        3.4.2 棉农棉花生产部分环节外包意愿较低且植棉意愿降低
        3.4.3 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需不均衡
        3.4.4 区域差异制约新疆棉花专业化生产水平不足
        3.4.5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分析
    4.1 引言
    4.2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机制分析及研究框架
        4.2.1 理论分析
        4.2.2 研究框架
    4.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3.1 数据来源
        4.3.2 变量选取
        4.3.3 模型构建
    4.4 影响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实证结果分析
        4.4.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的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4.4.2 棉农对不同生产环节外包的渠道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
        4.4.3 影响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行为决策分析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5.2.1 理论分析
        5.2.2 研究框架
    5.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取
        5.3.3 模型构建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4.1 农业兼业、种植面积与棉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
        5.4.2 农业兼业、种植面积的的门槛估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行为的差异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6.2.1 理论分析
        6.2.2 研究框架
    6.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选取
        6.3.3 模型构建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4.1 棉农采购生产服务等待时间的影响分析
        6.4.2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程度的影响分析
    6.5 进一步讨论
        6.5.1 等待时间的区域差异分析
        6.5.2 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程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7.2.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福利研究
        7.2.2 研究框架
    7.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7.3.1 数据来源
        7.3.2 变量选取
        7.3.3 模型构建
    7.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7.4.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家庭收入
        7.4.2 棉农生产服务外包的福利:消费支出
        7.4.3 棉农生产服务外包的福利:棉农舒适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存在差异
        8.1.2 农业兼业、植棉面积与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决策行为
        8.1.3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行为差异
        8.1.4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对改善小农福利存在差异
    8.2 政策建议
        8.2.1 完善棉农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给主体
        8.2.2 增加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意愿、促进生产环节外包程度选择
        8.2.3 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建立生产性服务体系
        8.2.4 加强基层人才培育、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8.2.5 协调区域差异、提升产业竞争力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可降解膜覆盖对滴灌棉花土壤水热盐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降解地膜覆盖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第三章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滴灌棉田土壤温度效应影响
    3.1 可降解膜覆盖对滴灌棉花土壤温度日变化影响
    3.2 可降解地膜覆盖棉花苗期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
    3.3 可降解地膜覆盖土壤温度随棉花生长动态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变化影响
    4.1 可降解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影响
    4.2 可降解膜覆盖对滴灌棉花三个典型期土壤盐分剖面分布影响
    4.3 可降解膜覆盖对滴灌棉田浅层土壤(0~40cm)盐分动态分布影响
    4.4 可降解膜覆盖对滴灌棉田生育期内盐分平衡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滴灌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
    5.1 可降解膜地膜覆盖对滴灌棉花叶面积、株高和干物质量影响
    5.2 可降解膜覆盖对滴灌棉田生育进程影响
    5.3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滴灌棉花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降解膜田间降解特性及对经济效应影响分析
    6.1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分析
    6.2 可降解地膜田间覆盖降解特征
    6.3 土壤中可降解地膜残留量及性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我国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地膜的种类及特点
    1.1 生物降解地膜
    1.2 光降解地膜
    1.3 光/生双降解地膜
2 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现状
    2.1 光降解地膜应用效果
    2.2 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效果
    2.3 光/生双降解地膜应用效果
3 可降解地膜的发展趋势

(9)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的现状分析
    2.1 地膜利用的现状分析
        2.1.1 概念
        2.1.2 地膜分类
        2.1.3 地膜覆盖的现状
    2.2 残膜污染现状分析
        2.2.1 不同调查区地膜使用及残留污染现状及特点
        2.2.2 残膜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点
        2.2.3 残膜在土壤中的形态特征
        2.2.4 不同覆膜年限对残膜污染的影响
        2.2.5 不同种植方式对农田残膜污染的影响
    2.3 调查区地膜回收的现状分析
    2.4 调查区地膜利用与回收的效果
    2.5 国外经验及启示
        2.5.1 日本做法及经验
        2.5.2 美国做法及经验
        2.5.3 法国做法及经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的现状分析
    3.1 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的现状分析
        3.1.1 地膜利用与回收需要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的理由
        3.1.2 财政在地膜利用与回收中的现状与效果
    3.2 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3.2.1 甘肃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3.2.2 宁夏自治区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3.2.3 新疆自治区地膜利用与回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地膜利用回收以及财政支持政策的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
    1.2 国外
2 地膜覆盖栽培增产的机理[6~7]
    2.1 保温增温
    2.2 延长有效生育期, 提高光能利用率
    2.3 保墒防渍, 改善土壤水分条件[13]
    2.4 改变土壤营养的转化与吸收
    2.5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3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体系[17~19]
    3.1 搞好棉田基础建设和创造良好的茬口条件
    3.2 精心培育健壮棉苗, 把好移栽质量关
    3.3 合理配置株行距
    3.4 科学运筹肥料
    3.5 及时进行整枝化调[24]
    3.6 强化抗灾管理和虫害防治工作[25]
    3.7 彻底清除田间残膜
4 地膜覆盖栽培存在的问题
    4.1 茬口组合不配套
    4.2 地膜覆膜技术不配套
    4.3 肥调不配套和田间管理不配套[1]
    4.4 早衰
    4.5 虫害与烂铃
    4.6 残膜
5 地膜覆盖栽培的对策及应用前景
    5.1 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
    5.2 改进现有的栽培技术体系
    5.3 加强对各种功能膜的研究与利用
    5.4 加强对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的研究
    5.5 减少残膜污染, 保护棉田生态环境[37]

四、除草地膜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杂草群落演替影响及生态学机制研究[D]. 孙金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应用及发展展望[J]. 宋美珍. 农业展望, 2010(02)
  •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4]新疆棉田杂草发生与防除现状及对策[J]. 朱玉永,赵冰梅,王林. 中国棉花, 2021(02)
  • [5]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测度及其矫正研究 ——以新疆为例[D]. 马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14(12)
  • [6]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D]. 米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可降解膜覆盖对滴灌棉花土壤水热盐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邬强.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8]我国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赵燕,李淑芬,吴杏红,郑启宏.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3)
  • [9]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 舒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10]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 唐海明,余筱南. 江西棉花, 2004(05)

标签:;  ;  ;  ;  ;  

除草膜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